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就像拔掉浴缸的塞子,脑袋里空空如也,成了空壳。

周遭的现实世界如电影场景淡出一样渐渐消失,我孤身一人深入字里行间。我比什么都喜欢这一感觉。”

这些话不是我说的,但这些文字却像生在自己内心一样贴切。

似乎从一开始就呆在那里,未曾离开。

迷村上的时候,我还年轻着,22岁生日,收到一套村上的全集,很是欢喜。

《海边的卡夫卡》是02年之后出来的。翻看,像在不经意间开启了一扇感觉异样的门,异样是因为它与自己完全没有疏离感,奇妙地融入和贴切,无比地。

尽管小森阳一写了一本书《村上春树论——精读》,让我着实有些惊叹怎么可以有人这样读一本书,我甚至怀疑村上写书的时候,脑子里是故事与背景环境的契合,也有贯通全书的“隐喻”,但一定不会有那么庞杂深刻的东西做背景。如果照小森阳一那样分析,那村上写每一句应该都亦步亦趋缩手缩脚,不累死才怪。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一直学得轻松,也学得好。但是回想起来,以前在课堂上听老师分析课文,或自己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总是在心底里敲着架子鼓怀疑,人家作者有没有想那么复杂?人家写这句话这个词有没有那么深刻到骨髓的含义啊?

自问自答的内心世界。

“日本古来视乌鸦为灵鸟,以其叫声占卜吉凶。现在也受到保护,无人捕杀,尽管为其聒噪声所困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乌鸦是一种悖谬的绝妙象征。卡夫卡者,乌鸦也,我想这应该是《海边的卡夫卡》的第一层隐喻。”——翻译家林少华在前言如是说。

书中,主人公卡夫卡一直可以与精神世界里那个“叫乌鸦的少年”对话,其实,他就是他。正如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可以对话的自己。

所以,其实,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叫乌鸦的少年”与自己如影随形。

双线是村上作品的惯常手笔。《海边的卡夫卡》依旧如此。

奇偶结构。奇数章节是十五岁离家出走少年“我”的离奇经历。偶数章节是“脑袋报销了”的中田的故事。两条线一致的地方渐渐趋近,各种各样的事物

开始迅速朝同一处集结,并未在同一章节纠合,但却在两条线的故事背后统一终了。

村上说希望读者能以“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的眼睛观看世界,的确,在这个充满隐喻的故事里,十五岁少年孤立无援地纵深跃入波涛汹涌的成人世界,为了逃避父亲如“俄狄浦斯王”的命运一般的诅咒。成人的世界里有吞噬他的力量,却也有从荆棘丛中伸出手来帮助他的力量。“他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下一阶段。”

也许,每个人读完这本书,就像田村卡夫卡走入那片森林深处,“我把脚踏入森林的核心。我是空幻的人,我是吞噬实体的空白。正因如此,那里已没有值得我怕的东西,全然没有。”等我们折返时,已能够主动坦然地面对充满隐喻的人生。

书中若干处出现“活灵”的说法。很多日本文学都不可避及地受到《源氏物语》的影响。平安时代,人在某种场合是可以生而化灵在空间游移并实现自己心愿的。受某些“不可抗力”的影响,看《阿修罗城之瞳》《阴阳师》,均能深切体会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内心力量的理解。

中文译版的封面,是蔚蓝的海边,一个白色镂空的背影,是海边的卡夫卡,也是每一个窥视自己内心世界与成长历程的自己。

看这本的书的大部分时间,我坐在小姑家后门的树下,抬头便能看到绿绿的田野,侧耳倾听,虫鸣悠扬。

“铁路沿海边穿行了一会儿,进入内陆。有郁郁葱葱的高高的玉米田,有葡萄架,有斜坡上种植的蜜橘。灌溉用的水池触目皆是,反射着早晨的阳光。弯弯曲曲流过平地的河水显得清凉凉的,空地上长满夏日的青草。狗站在铁路旁看电车通过。眼望如此风景的时间里,我的心重新充满温馨平和的情思。不要紧的——我深吸一口气,这样自言自语。只能这样前进了。”

村上春树 眠

村上春树《眠》这篇文章收编于他的短篇小说集《电视人》中,是一篇叩问人的主体性,围绕“我”自身的失落来而展开的作品。 文中,“我”失眠整整十七个昼夜,可“我”并不是学习压力大或者工作压力大的人,而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全职家庭主妇,丈夫是高收入的牙科医师,一个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家庭生活风平浪静。失眠起因于一个梦,梦见一个穿黑衣服的老人举起水壶往“我”脚下不停倒水,而“我”却不能动弹,觉得自己的脚会因此腐烂。 腐烂!潜意识中,“我”被某种东西束缚,正在逐渐腐烂!这“某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另外,奇怪的是,虽然连续失眠,“我”却格外的精神,一个人喝白兰地,日以继夜地读《安娜.卡列尼亚》,去游泳俱乐部游泳,深夜驾着车去兜风,觉得自己的人生因失眠扩大了三分之一。 这便是故事的大概内容,其中“我”的失落感贯穿全文,这“失落感”不妨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失落感之一,自己与他人的隔绝。 在文章的最后,在“我”午夜兜风停车休息的空当,两个笼罩在黑影中的男人不停地摇晃着“我”的车,试图将之掀翻。引擎无论如何不点火。“我一个人闷在这小箱子里,哪里也去不得。”这里的“隔绝”含有暴力性因素,多少有点主体性被客体侵占的味道,一种现代都市中人由于被种种因素束缚而产生的身不由己的感觉。这客体,这种种因素,有生存的压力,有世俗的价值观,有让人厌恶的各式潜规则等,汇聚成一股无形的力。“我”有两个妹妹,因此必须大学一毕业就离家自己谋生,以自己双手挣钱活命;“我”曾经很迷恋丈夫的睡相,而现在却觉得丈夫的脸变丑了,累了,磨损了,“我”只能长长喟叹一声。生存的压力,有时也会是悄无声息的,在你脆弱敏感的时候一触即发。“我”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何以变得如此面目全非呢?那个年轻时走火入魔看书的我究竟跑去哪里了呢?”这里“我”失去的,不仅是看书的激情,而且是失去自我主体性,失去反抗客体的力量,以及对生活的澎湃激情。逐渐地,便会失去和世界发生联系的欲望——自己与他人的隔绝。 在生存的压力下,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精神状态,只顾埋头干下去,错过了几次陪孩子逛公园的机会,几次与父母品茶谈心的机会,不去了解与审视自己和关注身边的人,一次次错过的叠加,形成了无可挽回的失落。 失落感之二,他人与自己的隔绝。 “谁也没注意到我的变化。我彻底睡不着觉也好,**以继夜看书也好,我脑袋远离现实几百年几万公里也好,都没有人注意到。”没人注意到“我”的变化。芸芸众生,各人有各自忙不完的繁杂事情,自顾已无暇,谁还会顾及你的一颦一笑?最亲的人,也不可能时刻伴你左右,无微不至。村上说“人生基本上是孤独的”,于是每人都深深挖洞,有的人把自己掩埋于泥土中,有的人企图与另一个同样深深挖洞的人打通通道。《斯普特尼克恋人》里关于孤独有最好不过的比喻:“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 多关怀身边的人,失落感是不是会少一点? 失落感之三,自己与自己的隔绝——意识与肉体的隔绝。 明明是失眠,精神却极佳,这首先就是莫名其妙的意识与肉体的隔绝。再者,“我”有了充裕的时间,于是去图书馆看了一本关于睡眠的书,书中说:“人这东西不知不觉之间形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6篇

村上春树海边的xx读后感6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村上春树式奇幻 最近一口气读了三本村上春树:1988年的《舞、舞、舞》,1995年的《奇鸟形状录》和2002年的《海边的卡夫卡》。这三个长篇小说都具有充分的奇幻情节,不论情节安排、语言组织还是立意展现,都一部强于一部,尤其《海边的卡夫卡》,基本可以看作是1985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姊妹篇,读来极有回味。 《舞、舞、舞》的主人公是个妻子离家出走的记者,在睡梦中受到海豚宾馆和一个许久前同床共枕过的无名女孩召唤,踏上了寻求自我意识的艰难之旅。《奇鸟形状录》中的男人在深爱的妻子凭空消失后也不得不面对自我进行深层自省,他必须搞清楚自己的位置,自己所面对现实的一切黑暗,才能自我拯救与拯救世界。这两个故事都存在较为鲜明的批判对象,奇幻很容易被当作寓言推导出个体对抗资本或抗击黑暗价值的凛然结论。但就算批判是主题之一,故事的主体却依然集中于个人意识的挖掘与个体身份的发现。归根结底,村上春树所采取的并不是现实主义的路数写法,他是滋滋不断向内心深处挖掘的自省作家,奇幻手法是为了使这条自省之路在表达上更加具体,通过对故事与人物的描绘展现实体,而不停留于论文式的抽象概念。 《舞、舞、舞》与《奇鸟形状录》中都有穿越墙壁的意象。前者的感受是“不透明的空气层,粗糙的硬质感,水一般的凉意,摇摆的时间,扭曲的连续性,颤抖的重力”;后者的穿越始于井底,井壁与梦境或潜意识紧密相连,穿越过程中“墙壁犹如巨大啫喱,冷冷的稠稠的。 我必须紧闭嘴巴以防它进入口中。”这两种相似的穿越代表了一种对潜意识的艰难认知与对现状的痛苦直面,将本来十分形而上的精神状态转化为更易描绘直白的具体形象。尤其《奇鸟形状录》中的井,不仅是辅助主人公精神进化的关键道具,更出现在1938年日本对华侵略战一名日军中尉在外蒙的秘密行动中,在生死交接的边缘展现了无边黑暗与夺目阳光洪流的对立统一,第一次揭示出了“意识内核”的概念。而这个“意识内核”则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主人公苦苦追索寻找自我的历程遥相呼应。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大学生范文5篇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大学生范文5篇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大学生篇一 昨天晚上十二点终于将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一口气看完了,一开始读起来说实话觉得没什么,可是当我将小说细细看我才发现了小说的魅力所在,或许初次接触村上春树的人你会觉得他的小说并不怎么样,只是或许。 你知道吗?当我读到那些关于性方面的描写时我觉得很尴尬,我在心里质疑他,因为从小接受中国教育的我觉得不好意思,毕竟中国人在某些方面比较保守!可是看着看着就被小说吸引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日本的文学,第一次接触村上春树的作品,我为《挪威的森林》所着迷。小说以主人公和多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故事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是多么吸引人啊!可以说为生活中倍受伤害的我们讲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为我们寻找了一个心灵的避难港。作为在日本作品的发行量超过了1500万册这个天文数字的作家,是什么使他的小说如此令人喜欢,就我的感觉而言就是迷人,他的感情我能够懂,能接近,而不是用一些莫名其妙的写法而读者事实上不能够接近小说的感情!我的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和小说中的感情有了交集,或许这就是共鸣吧!内心深处本就存在的东西作者用这本作品给予了我一种慰藉,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我想我是爱上了这本作品,直子、绿子、渡边、木月、玲子、永泽、初美都仿佛活生生的在我身边,那是一种无法名状的感觉!他的小说基调是孤独和无奈,我读他小说时也深有体会,我也很无奈,完全陷

进去了。小说虽然多写生活琐事,但是绝对不庸俗,而是心灵的诉说,读了之后心里很安心,回过头一看,原来跑到这里了,呵呵,就是这种感觉!总之这本小说带给我无与伦比的美丽…………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00字大学生篇二 “真的永远都不会把我忘掉?”直子耳语似的低声询问。 “是永远不会忘。”我说,“对你我怎么能忘呢!” 作者的笔触开展于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主人公渡边因朋友木月的死而陷入了痛苦迷茫的境地,期间两位女性给了他不同的感官体验,如天使般柔美纯洁的直子和像小鹿般活泼生动的绿子。直子最终也无法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选择了自杀。挚爱直子的渡边将带着无法弥合的悲痛与绿子一同生活下去。书中关于青春的描写像一片充满神秘气息的森林,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涉足,走出走进之间,经典的魅力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氤氲开来。 直子在没有进入疗养院之前,每到周末都会与渡边一起行走。那真的是行走,在东京街头,无言的行走,亦没有目的。两个人分享着木月的死带给两人的迷茫与不知所措。仿佛原本鲜活而明丽的岁月瞬间被染上了浓重的灰色,年少轻狂却背上了生离死别的沉重。唯有不断行走,走到尽头,走到我们都忘记。直子“像是被人硬推了一把似的”来到20岁,终不能打破自己与世界的隔膜,她选择了用自杀结束生命。对直子而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 绿子像春日阳光里的一头小鹿。就这样闯进了渡边的世界。她有着少

村上春树1q84读后感精选2篇

村上春树1q84读后感精选2篇村上春树1q84读后感 小侄女在公司图书室一下子借来了三本书,两本张爱玲的,另外一本就是村上春树的《1Q84》。《1Q84》之前我看过介绍,但没有看过。于是就跟侄女说,一下子三本你也看不完,这本《1Q84》让我先看。 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我如同患上了厌食症的孩子一样患上了厌书症。每每看书,看了开头几页就有一种看不下去的感觉。通常是到图书馆里借来一本书,三四百页左右,但到一个月的还书期到了,都还没有看完。《1Q84》392页,我以为这次也一样不了了之。 但是这次情况竟然发生了变化,刚看到第一节《不要被外表迷惑,现实永远只有一个》,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只用了三个晚上,近四百页的《1Q84》就被我消灭了。读完以后,竟然还有一些感想,不得不一吐为快。 这篇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首先我以为在其结构。青豆和天吾,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貌似毫不相干的两条主线,一开始各自发展,最终逐渐明了。原来青豆和天吾是小学同学,一个是证人会信徒家庭的女儿,一个是NHK收费员的儿子。这两个自小心

灵就受到过歧视和伤害的人,内心深处彼此都藏着对方,但又以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存在于差不多相同的时间与空间里。而作者又像写章回小说一样,每一节的结尾处都设下悬念,大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阵势。吸引读者看完了这一节忍不住又要看下一节。这种近似于抽丝剥茧的叙述方法,自始至终揪住了读者的心。 其次是小说的内容。近乎神秘的宗教团体“先驱”;直到文章结束都没有明确交代的小小人、空气蛹;获得文学新人奖纯真美貌而身世又跟谜一样的美少女深绘里;财力非同一般却又嫉恶如仇体态优雅的老夫人;年轻貌美,如同宗教一般爱惜自己身体却又隔三差五到酒吧里去寻找自己中意的男人并与之做爱且动不动就利用冰锥将实施家庭暴力的恶男送到另一个世界的女主人公青豆,及与之协同寻找做爱对象同样年轻貌美的女警察亚由美;不按牌理出牌外表看上去不合逻辑其实事事处处都最合逻辑的编辑小松;渴望成为作家,拥有数学和写作两方面的天才,体格健壮却每个星期五都要与比他年长十岁的有夫之妇做爱的男主人公天吾……所有这些近乎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人物与事件,都如同一根根绳索一样,牢牢地拴住了读者的眼球,让人欲罢不能。 其三是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有的读者说村上春树的这篇小说叙事拖沓,结尾也不知所云,小小人、空气蛹都没有交代。我以为这不是小说的主旨。小说的主旨之一应该是规则的改变——即青豆多次提到的“已置身于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

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有感

一种方式 ——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有感知道村上春树是很早以前,早到那时候的自己根本不情愿安静的坐下来看一本很有内涵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自己学要增加很多自己曾经不在乎的东西。之所以选择村上的书是因为喜欢他的名字,而且我一向喜欢悲伤的调调,走进村上的世界是从《挪威的森林》,这是一本很受欢迎的书。 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把人类的痛苦和孤独无限放大,诉求对待孤独与无奈的态度。让读者清楚的感觉到这种感觉真实的存在过,甚至存在过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只是那时我们未曾发现。 才开始读这本书时,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全不知其索然,压着耐性往下读,接下来的文字时而朴实,让人觉得如此接近我们的生活,时而华丽,让人惊叹村上的才华。 全书根据主人公渡边的生活展开,讲到渡边身边的朋友,最亲近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他,生活中充满了孤独与无奈,全然做不到和同学谈天说地。 最初是渡边的好友木月没有预兆不知原因的死去,接着是同一个宿舍的舍友敢死队也突然失踪了,下来是认识永泽,本以为会成为好朋友,可后来渡边却发现他们其实不能够成为朋友,最后永泽也离开了,认识小林绿子,让渡边的生活有了一丝生气,小林绿子的父亲死了,下来是渡边一直喜欢,也是渡边一直的思想支柱直子也死了,永泽的恋人初美也在认识渡边两年后死了。故事的结局渡边仍然孤单一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孤独与无奈始终围绕着渡边。本书里的人物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渡边所认识的人都有点思想怪异甚至是神经。 也许书中渡边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发生,孤独,没有朋友或者身边的人都一个接一个的离开自己,渡边选择坚强,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接近逃避的方法来生活下去,既然他的朋友会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他就选择不交朋友,形单影只的生活,可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难免和别人接触,有的人无意成为我们在乎的人,我们无从选择,渡边后来还是遇到很多让他在乎的人,因此当在这些人离开后,渡边一次又一次的承受着打击,最后渡边完全放弃了这个社会,放弃去了解自己此时此刻身处的环境。放弃一直以来漠不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态度,放弃了那种只在乎自己的生活,不会开口主动接触外部世界和寻求帮助,最后渡边主动打电话给小林绿子告诉她自己需要她! 借用一位译者的原话“村上的小说为我们在繁杂多变的世界上提供了一种富有智性和诗

浅谈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

摘要: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作品影响巨大,近些年来村上春树的小说颇受中西方读者的认可和青睐,其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语言特色都值得去体会回味。所以本文将会从村上春树作品的叙事语言,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描述。 村一、平淡有趣的语言 读村上春树的小说,你会体会到他小说语言的细腻和轻松,如同品味一杯味道淡雅的清茶,就拿其小说《挪威的森林》来说故事情节平淡,笔调平缓,然而字里行间却透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冲击,从而激起了读者的心潮,带来巨大的沉思,以至于人们很难回答小说带给人们的思考,所以说村上春树作品的魅力在于他匠心独运的语言以语言来达到俘获读者的心。例如在小说《舞舞舞》中对于女孩雪的描写“我右侧身旁坐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她耳朵上扣着微型放音机的耳机,用吸管喝着饮料,她长得相当好看,长长的头发近乎不自然的垂下来,轻盈而柔软地洒在桌面上,睫毛长长,眸子如两汪秋水,澄明得令人不敢触及,手指有节奏的叩击桌面,较之其他印象她穿一条蓝色牛仔裤,脚上一双康伯丝白色旅游鞋,只有那柔嫩纤细的手指传达出孩子气”

就这寥寥数语,一个朝气蓬勃优美可爱并且带有清新纯真气质的少女便跃然纸上,正如她的名字如雪般轻盈醇透。这段文字描写小女孩很传神,语言自然清新流畅,作者将一个初次见面的女孩如此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细致,将情感和文字交织在了一起。还有在《舞舞舞》中,五反田带回来的那个叫做咪咪的女孩问“我”舞什么文,弄什么墨,“我”把工作内容大致讲了一遍,她也说没有意思,我说我干的所谓文化扫雪工罢了,这里显得更加幽默,把一份简单无聊的工作比喻成这样,显示出了作者睿智的幽默感,但也包含着一种压抑或者说是自我调侃的意味在里面,读者在品读完后也会感觉到语言中所表现的一丝酸楚和无奈,但是也有轻松的口吻,比如“我”知道了那个女孩名字叫做咪咪后,便说“过去我真的认识一个叫咪咪的女孩儿,大伙都管她叫山羊咪咪”“你的名字?”“黑熊扑通”“简直是童话”她说.这段富有想象力的文字充满了童话趣味,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和作者那丰富的想象力,正如《挪威的森林》中,“喜欢我到什么程度”绿子问。“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部融化成黄油。”不得不承认村上的比喻修辞非一般人能想象,有的时候往往无关的两件事物都能让他联系在一起,仔细一想却也不是那么生硬,实际上别有一番趣味。所以说村上春树的语言魅力还在于他可以冲破传统语言的束缚,这是他的风格。

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就像拔掉浴缸的塞子,脑袋里空空如也,成了空壳。 周遭的现实世界如电影场景淡出一样渐渐消失,我孤身一人深入字里行间。我比什么都喜欢这一感觉。” 这些话不是我说的,但这些文字却像生在自己内心一样贴切。 似乎从一开始就呆在那里,未曾离开。 迷村上的时候,我还年轻着,22岁生日,收到一套村上的全集,很是欢喜。 《海边的卡夫卡》是02年之后出来的。翻看,像在不经意间开启了一扇感觉异样的门,异样是因为它与自己完全没有疏离感,奇妙地融入和贴切,无比地。 尽管小森阳一写了一本书《村上春树论——精读》,让我着实有些惊叹怎么可以有人这样读一本书,我甚至怀疑村上写书的时候,脑子里是故事与背景环境的契合,也有贯通全书的“隐喻”,但一定不会有那么庞杂深刻的东西做背景。如果照小森阳一那样分析,那村上写每一句应该都亦步亦趋缩手缩脚,不累死才怪。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一直学得轻松,也学得好。但是回想起来,以前在课堂上听老师分析课文,或自己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总是在心底里敲着架子鼓怀疑,人家作者有没有想那么复杂?人家写这句话这个词有没有那么深刻到骨髓的含义啊? 自问自答的内心世界。 “日本古来视乌鸦为灵鸟,以其叫声占卜吉凶。现在也受到保护,无人捕杀,尽管为其聒噪声所困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乌鸦是一种悖谬的绝妙象征。卡夫卡者,乌鸦也,我想这应该是《海边的卡夫卡》的第一层隐喻。”——翻译家林少华在前言如是说。 书中,主人公卡夫卡一直可以与精神世界里那个“叫乌鸦的少年”对话,其实,他就是他。正如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可以对话的自己。 所以,其实,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叫乌鸦的少年”与自己如影随形。 双线是村上作品的惯常手笔。《海边的卡夫卡》依旧如此。 奇偶结构。奇数章节是十五岁离家出走少年“我”的离奇经历。偶数章节是“脑袋报销了”的中田的故事。两条线一致的地方渐渐趋近,各种各样的事物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00字

【范文一】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直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一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压滤机滤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

青春小说《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左右范文赏析

青春小说《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左右范文赏析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外国文学作品,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希望你会喜欢!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一起 其实书到最后,对于渡边君爱不爱直子这一问题我还是搞不明白。也许那样爱过。那么对于绿子,渡边是爱了?应该是了吧,因为他对绿子说过他的世界不能没有她。也许那只是一个轻轻的承诺,但对渡边那样一个沉默型的男人来讲应该还是发自内心的。两份爱,一份对那已经消失去了另一颗行星与木月相恋的直子;一份对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绿子。最后,玲子走了,直子死了,只剩下绿子了。那么渡边是会和绿子在一起的。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淡淡感伤 《挪威的森林》已经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让自己有种淡淡的感伤,《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智库|专题]。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文字里透露的那种淡淡地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这里并不以死为终结。虽然我们无奈的是每个人都会死,但我们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青春忧伤 最近忙着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很忧伤的一部小说。没有川端康成似的絮絮叨叨,行文流畅如汩汩奔涌的泉水。我们的青春我么的十七八岁也正在渐行渐远的走出我们的视界,然而也正是时间让青春的那层涩涩的外衣退去让那副并不十分壮硕的双肩毅然扛起对于周围的世界对于我们所爱以及被爱的人的责任。我们的肩膀终会走向壮硕,我们的脚步终将愈走愈稳。青春已经选择了另一种美而存在,华丽张扬的外表消失了,内心攒聚的明亮的光辉。青春不是离我们远去了,青春征用另一种形式更加深刻更有内涵的展示着她的美丽。

读村上春树《沉默》感想文

「沈黙」はとても皮肉な物語だと思う。作者がそう意図していたかは分からないが、少なくとも自分にはそう感じられた。 この物語は、村上春樹お得意の「僕」が「大沢」という男の話を聞くという形で進行する。大沢の話とは、彼の過去にまつわる話だ。何気なく「僕」が問いかけた「誰かを殴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か」という問いをきっかけに、彼は自分の過去を語り始める。大沢の過去をものすごく簡略化すると「なんか好きになれない青木という男に腹が立ったので殴ったら後に復讐にあってクラスから孤立してシカトされました」というものだ。その体験を通じて、彼がどのようにそれに対処したのか、そして何を感じたのか、というところが話の主要な部分だと思う。 作中、いくつか印象に残った言葉はあるが、物語の核となるのは以下の言葉だろう。大沢の長い話を締めくくる言葉の中の一節。 でも僕が本当に怖いと思うのは、青木のような人間の言いぶんを無批判に受け入れて、そのまま信じてしまう連中です。自分では何も生み出さず、何も理解していないくせに、口当たりの良い、受け入れやすい他人の意見に踊らされて集団で行動する連中です。 「大沢」が孤立する原因になったのは、クラスメートの自殺に際して青木が流した(実際に青木は噂の種をまいただけだが)ひどい噂だった。その噂は真実ではなかったが、クラスメートはその噂を受け入れ、「大沢」をシカトする。引用した文は、そんなクラスメートのような人間に対する痛烈な批判だ。そしてそれは同時に、現代社会というか、社会全体への批判?警告ともとれるような文章だと思う。 どうでもいいけど、クラスメートをクラスメイトって書くとプレイメイト的ニュアンスでエロく感じるのは自分だけ、ですよね。はい。でもクラスメイトえろい。すごい。なんか背徳感ある。絶対2人付き合ってない。えろい。くっそ最近の高校生ときたら……発育がいいんだから。 閑話休題。 初めの方にも書いたけれど、この「沈黙」という作品は、「僕」が「大沢」の話を聞く、というスタイルで進行する。それゆえに、読者は自然「大沢」の話を聞くような心地で物語を読んでいくことになるように思う。そして語り手が「大沢」である以上、物語は「大沢」の目線で語られる物語にならざるを得ない。だから、どうしたって「大沢」は被害者だし、「青木」は悪者だ。なにせ、そういう風に「大沢」は話をしているのだから。 それに加えて、「僕」の立場に立って読むと「大沢」は信用のおける人間であるというイメージを持ってしまいやすい。なにせ「僕」は物語の冒頭で「大沢」をこう評している。それまでに何度か一緒に仕事をしてきたが、大沢さんは二十年近くもボクシングを続けるような人柄には見えなかったからだ。彼は物静かで、あまりでしゃばらない人間だった。仕事ぶりは誠実で我慢強く、誰かに何かを無理に押しつけるというようなことは一度としてなかった。言うなれば、人が好感を抱かざるをえない人間だった。 これを読めば「成程、大沢さんというのはいい人なのだ」と思うだろう。ゆえに「大沢」の話を受け入れるハードルは下がる。「青木」は嫌な奴だという印象を受け入れやすい下地が出来上がってしまう。 で、ここから言いたいこと。さっき引用した文章をもう一度引用するのでもう一度読んで欲しい。 でも僕が本当に怖いと思うのは、青木のような人間の言いぶんを無批判に受け入れて、そのまま信じてしまう連中です。自分では何も生み出さず、何も理解していないくせに、口当たりの良い、受け入れやすい他人の意見に踊らされて集団で行動する連中です。 この言葉は、よく読めば「僕」や読者に対しても向けられる言葉だと思う。だから、も

村上春树《眠》读后感

村上春树《眠》读后感 《眠》的作者是日本的村上春树。书很薄,以自述的口吻讲了一个略显荒诞的故事。在书中,女主角的我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全职家庭主妇,丈夫是高收入的牙科医师,一个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家庭生活风平浪静。但却莫名地无法入眠,在清醒的夜里一边喝酒吃巧克力,一面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世界跟梦境没有分别,整整十七个昼夜。奇怪的是,虽然连续失眠,我却格外的精神,一个人喝白兰地,日以继夜地读《安娜。卡列尼亚》,去游泳俱乐部游泳,深夜驾着车去兜风,觉得自己的人生因失眠扩大了三分之一。在第十七个不眠之夜里,我再次开车出去了,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男孩子的样子,因为那样比较安全一些。把车子停下来,在车上沉思。后来有两个人摇撼着车,我陷入巨大的恐惧,没法镇静,没法把车钥匙插进锁孔。就在那种巨大的摇撼和恐惧中,小说结束了。 村上的作品较少以女性为第一人称主人公,并且《眠》是搁笔很久的新作。借助这部小说,村上得以成功地重返小说家的跑道。村上本人又是个相当的隐喻爱好者。故而这部小说在村上整个作品群中相当特殊。富含着极其深刻的寓意。 疑问一:为何失眠?无眠的生活起始于我的一个梦魇,出现在床位的黑衣老人不停的往我的脚上浇着水。这个梦魇让我发现了自己正在慢慢腐烂的真相,也促使我的灵魂开始觉醒。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太多自己不喜欢的事,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为符合人们的观念。我们不停的迎合,改变,抛弃自我。说服自己成为主流价值观的牺牲品。在周遭生活有了重复的节奏,和熟悉的习惯后,就这样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本书主角,家庭主妇,无所事事,没有工作。丈夫给予的存在很少,甚至只是吃饭性交和几句闲言碎语。作为身边最常接触的人,她无法通过丈夫读取自身的存在感。每天为了尽义务而购物、做饭做菜、打扫卫生、照料孩子,为了尽义务跟丈夫做爱。于是,梦魇出现。于是我用了17夜无眠的时间重拾了自己多年没有继续的爱好读书,日以继夜,胸无杂念。这是一种寻找,寻找匆匆路上丢失的东西,读书是从前的爱好,我将它寻回,如同找回了未曾被人们规定过,侵蚀过的真正的自己,而打开那扇真正自己大门的钥匙也已找到,那把钥匙叫做清醒。故而这是一篇叩问人的主体性,围绕我自身的失落来而展开的作品。 疑问二:结尾处那两个陌生人为什么猛烈摇撼车?我那么沉醉于不睡的夜晚,在那里找回了自我的世界,但还是要被人破坏的,无法存在。在生存的压力下,现代都市中人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精神状态,即使想要寻找,也由于被种种因素束缚而身不由己。这种种因素,有世俗的价值观,有让人厌恶的各式潜规则等,汇聚成一股无形的力。侵占着我们的主体生活。使我们不得不屈服于主流价值观。我们很多时候为活而活,按照固有的价值观念与世人的道德标准一路走来,上学,找工作,谈恋爱,结婚,退休,被时间之轮无声无息地推着前进,一转眼,便是半生蹉跎。我们没有办法。正如鲁迅先生提出的《娜拉出走后怎样》的思考。即使我们挣破了世俗的罗网,跳脱出了伦理和世俗的框架,又能怎样?世界和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和冰冷。我们最终还是束手无策,在强大的主流下,心灰意冷。我只能哭。泪如泉涌。我孤身一人,被关在这个小铁箱里,无处可逃。这就是结局。人永远无法自由的生活。必须顺从组织的安排。 疑问三:《眠》最终要表达的东西。《眠》是典型的文学作品,它只提供情绪、状态,只等待有相同体验的人来为它默然,此外它没法提供答案和后续,《眠》只是提供一种角度,让

村上春树著作年表

村上春树著作年表: 1979年长篇小说《听风的歌》 (群像新人文学赏) 1980年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珠游戏》 1981年翻译《MY LOST CITY》原著费兹杰拉德 对谈集《WALK DON`T RUN》与村上龙合著 随笔《梦中见》与丝井重里合著 1982年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 (野间文艺新人赏) 1983年短篇集《开往中国的慢船》 翻译《我打电话的地方》原著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 短篇集《看袋鼠的日子》 随笔及翻译《象工厂的快乐结局》插画安西水丸 1984年随笔及翻译《波之绘·波之话》摄影稻越功一 短篇集《萤·烧谷仓·其他短篇》 随笔《村上朝日堂》插画安西水丸 1985年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谷崎润一郎赏) 翻译《暗夜鲑鱼》原著瑞蒙·卡佛 翻译《西风号遇难》原著 C·V·欧滋柏格 短篇集《回转木马的终端》 画册《羊男的圣诞节》画佐佐木马其 随笔《电影的冒险》与川本三郎合著 1986年短篇集《面包店再袭击》 翻译《放熊》原著 John Irving 随笔《村上朝日堂的逆袭》插画安西水丸 随笔《苏格兰汉斯岛的午后》插画安西水丸 1987年随笔《THE SCRAP 怀念的1980年代》 随笔《日出国的工厂》插画安西水丸 翻译《WORLD`S END》原著 Paul Theroux 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 翻译《急行"北极号"》原著欧滋柏格 翻译《THE GREAT DETHRIFFE》原著 C.D.B.Bryan 1988年评论《费兹杰拉德的书》 翻译《爷爷的回忆》原著卡波提 (Truman Capote) 画山本容子 长篇小说《舞舞舞》 1989年翻译《有用的小事》原著瑞蒙·卡佛 翻译《核子时代》原著 Tim O`Brien 随笔《村上朝日堂嘿嘿!》 翻译《没有名字的人》原著欧滋柏格 翻译《某个圣诞节》原著卡波提 1990年短篇集《电视人》 游记《遥远的太鼓》 游记《雨天炎天》 翻译《谈真正的战争》原著 Tim O`Brien

读书笔记2 不卑不亢,站成永恒——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后感

读书笔记2 不卑不亢,站成永恒 ——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后感 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该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去生存和生活? 类似这样哲学的问题,我记得在二十来岁的时候思考的最多。可最终也没得出什么完美的答案——或许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那时候的想法,都很纯粹,纯粹到可以就一个观念发表一大堆见解,甚至连一个例子都不需要举。可人生的经历是与日俱增的,总会有那么一天发现,在经历中,人才会真正成长,真正懂得一些哪怕很简单的道理。 近日重新拾起十几年前听说过的一本书——《挪威的森林》,本以为这等旧书应该只是看看,不会激起内心多大的波澜,不料,天不遂人愿呐,看完竟大有感触。不愧是村上春树,他这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以非常强烈的感受把我带入了主角渡边君的角色,我甚至感到,我跟渡边君就像是一类人! 全书有大量篇幅在描绘他与不同红颜知己或是兄弟朋友之间的相处,看似平淡,言语之中却无不饱含哲理。爱情、友谊、人生,这些似乎永远没有标准定义的东西,他用小说中日复一日的对话和言行,表现的淋漓尽致。 渡边曾这样描述自己:“以前我就对同别人配合的活动提不起兴致。那类活动,无论哪样我都沉不下心,觉得怎样都无所谓。”看似一句普通的陈述,可仔细想想,这是怎样一种独行主义者?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上,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人,他们习惯了独立,任何事情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才最舒服,于是变得更孤独。从这个角度讲,渡边绝对是一个热爱孤独的人。他可以在直子和玲子出门的时候,一个人在疗养院的房间里呆一整天,只伴随几本书籍。他也可以一个人拿一本小说坐着看一晚上,哪怕可爱的绿子就宿醉躺在他身边。这难道不能说他正是那种灵魂丰满的个体吗? 每当读到渡边君静静看书的情节,我就觉得真像自己!如果同样的经历放在我身上,恐怕很可能,我也会做出同样的举动。 笔者也算在人生苦海中浮沉过一阵,如今直逼而立之年了,却也时常感到孤独。好在泰戈尔曾说——如果可以拿来安慰自己——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所以在孤独中思考和行为,很多时候也是可以自得其乐的。但是,话说回来,很少有人是天生爱孤独的,谁愿意主动孤

《村上春树作品集》

长篇小说: 1979年且听风吟 1980年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 1982年寻羊冒险记 1985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1987年挪威的森林 1988年舞!舞!舞! 1992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1995年奇鸟行状录 1999年斯普特尼克恋人 2002年海边的卡夫卡 2004年天黑以后 2009年1Q84 2013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2014年袭击面包店 短篇小说: 1980年开往中国的慢船 1980年贫穷叔母的故事 1981年纽约煤矿的悲剧 1981年意大利面之年 1981年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

1981年看袋鼠的好日子 1981年袋鼠通信 1982年下午最后的草坪 1983年镜子 1983年萤 1983年尖角酥盛衰记 1984年猎刀 1984年跳舞的矮人 1984年棒球场 1985年再袭面包店 1985年象的消失 1985年家务事 1986年罗马帝国的瓦解?一八八一年群起反抗的印地安人?希特勒入侵波兰?以及强风世界 1986年发条鸟与星期二的女人们 1989年眠 1989年电视人 1990年东尼泷谷 1991年沈黙 1991年绿色的兽 1991年冰男 1996年第七个男人

1999年神的孩子全跳舞 2000年蜂蜜饼 2005年偶然的旅人 2005年不管是哪里,只要是能找到那个地方2005年日日移动的肾脏石 2005年品川猿 旅游文学: 1999年遥远的太鼓/远方的鼓声 1990年雨天炎天 1998年边境·近境 2000年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 报告文学: 1997年地下 1998年在约定的场所:地下2 2004年雪梨 合作作品: 1985年羊男的圣诞节 1996年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 1998年爵士群像 2003年爵士群像2

《天黑以后》读后感读书笔记500字五篇

《天黑以后》读后感读书笔记500字五篇 你读过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天黑以后》这本书吗?你有哪些感受呢?关于《天黑以后》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天黑以后》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天黑以后,在夜色中相遇,在黑暗中揭露,在朦胧中相识,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夜晚,似乎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有挣扎,有迷茫,有血腥,有重逢,更重要的是,在黑暗中找到 了姐妹情意的再生。 天黑以后,向我们揭露了人性的善与恶。一个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竟将一个女孩痛 打一顿,还剥夺其所有。事后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可见,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是日常 中的自己受到伦理道德的束缚,压制着内心中的某个黑暗的一面。就像上了一把锁似的,紧紧的锁上。一旦被打开,犹如一个无底洞将你深深的卷入其中,所有的恶一触即发。 人人于千万中是普普通通的,但内心的恶是不同的,疯狂的程度也是超出想象的。在 人的身体中,内心里,恶是隐性的,善是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惊异于一个看似老实稳重普通的人会做出那么惊人的事。夜色朦胧,目光难以触摸到真实。天黑以后,恶念苏醒,静静的都市中有潜伏,有逃避,悄悄地发生着血腥而残暴的不为人知的行为。 本是亲姐妹,由于某些原因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再浓的感情也会因为交往的 空白,冲淡本来应有的含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点,生活方式,生活在彼此互相羡慕的 生活中而不为所知。艾丽天生丽质,有着玛丽不能及的容貌,生活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但是在内心的历程中却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发出无言的呻吟,留着看不见的血,踽踽独行。而玛丽却我行我素,生活在自己的独立的生活中,似乎在茫然中寻找着什么。 正是夜晚的偶然邂逅,正是在黑色的背景下,人们的感情防御不再像白天那么强烈, 放下掩藏,试着去向陌生的人抒发,彼此间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认识,又揭开了一直掩 藏在黑暗中的事情和情感。艾丽一直在黑暗中挣扎,苦苦地寻索,而玛丽也步步走进自己 的姐姐,感情间弥漫的黑云也在渐渐地弥散开。 每个人的人生每天都经历着白天和黑夜,白天的自己是阳光闪闪,意气风发的。黑夜 中的自己也是不为人知的,遭受着不为人知的失落,孤独和迷茫。当我们在黑夜之中仰望 阳光中的他人时,殊不知,那人也在时不时地仰望着自己。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想法,梦想和追求,但是我的或缺或许就是你的多余。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普照,新的一天一如往常地继续着。白天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读书笔记-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

读书笔记|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 引号内为原书内容,引号外为自己的感想。 大一时乱写的读书笔记,将就着看咯。和上上篇推文一起食用更佳。 村上春树的这本书还是八错的,比《刺杀骑士团长》好,推荐给大一大二和这个世界矛盾很深的同学们看看。 “一个人完全理解另一个人果真是可能的吗? 也就是说,为了解某某人而旷日持久地连续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其结果能使我们在何种程度上触及对方的本质呢?我们对我们深以为充分了解的对象,难道真的知道其关键事情吗?” “不要逆流而动,该上则上,该下则下。该上之时,瞄准最高的塔上到塔尖;该下之时,找到最深的井下到井底。没有水流的时候,就老实呆着别动。若是逆流而动,一切都将干涸。一切都干涸了,人世就一片漆黑。”我即彼彼即我,春宵何悠悠”。舍我方有我。” “等待水流出现诚然不是个滋味,但必须等待的时候就只能等待,权当那时间里死过去就是。” “有时候好奇心崛起甚至驱使勇气。但是好奇心这东

西稍纵即逝,而勇气则必须坚持走完漫长的路程,好奇心这玩意二同嘴上说得好听而实际上靠不住的朋友一个样,甚至有时候把你煎熬得死去活来,之后却伺机逃得无影无踪。那样一来,往下你就得一个人收拾自己的勇气拼搏下去。” 在写总结的时候,我提过,生活于我而言,就是地震,就是与地震抗争。《奇鸟行状录》看完一遍之后,似乎同以往一样,并没能抓住它的核心,而只是像是在观摩另一个和我相似又和我不完全相同的人的一段生活,心中似乎模模糊糊知道作者想表达的那种情绪,然而并不能肯定地说出口。又粗略地翻了翻,寻章摘句,再看一看编者的评价,似乎这种情绪开始浮出水面了。当然,好的小说也不会只具有单一价值观。村上春树写了这样一部小说,大概也只是让像我这样的读者有所思考吧。 (当年这一段写的真是毫无逻辑可言,只有我自己和看过我上一篇文章的人知道我在说什么吧。) “问题是我现在即使告诉你是什么,现实中恐也毫无用处。不但无用还可能弄巧成拙。这件事,只能以你自己的手自己的力取胜。” “记得最初听到时我很高兴,然而莫如说那句预言更近乎咒语。我不是不死,而是未死成。本田伍长说的不错,我还是不知晓那种事为好。”

村上春树的经典作品语段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挪威的森林》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的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死已不再是生的对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你一再努力,你还是无法忘掉的。——《挪威的森林》 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神的孩子全跳舞》 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并不存在一样。——《听风的歌》 两人记忆的烛光委实过于微弱,两人的话语也不似十四年前那般清晰。结果连句话也没说便擦身而过,径直消失在人群中,永远永远。——《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见一个百分之百的女孩》

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舞!舞!舞!》 至于我是何以抛弃原来世界而不得不来到这世界尽头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无从记起,记不起其过程、意义和目的。是某种东西、某种力量——是某种岂有此理的强大力量将我送到这里来的!因而我才失去身影和记忆,并正将失去心。——《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可能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每一次,当他伤害我时,我会用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来原谅他,然而,再美好的回忆也有用完的一天,到了最后只剩下回忆的残骸,一切都变成了折磨,也许我的确是从来不认识他。

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读后感

《国境以南,xx以西》读后感 ——一个迷惘的男人,迷惘、追寻的故事痛苦的时候装出幸福相,这不是那么难做到的事。 一旦翻开书页,中途便再也停不下。 我就是我自身,不是别的什么人。 老实说,学校那玩意儿一次也没喜欢过,总是觉得校方企图把我捏瘪掐死,而我必须时刻保持防范姿态。 然而我无法拥抱这百分之百的幸福感,自己好比一座失去台基的塔,越是想登高远眺,心越是剧烈地摇摆不已。 但我那时还不懂,不懂自己迟早要伤害一个人,给她以无法愈合的重创。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 能强烈吸引我的,不是可以量化,可以一般化的内在美,而是潜在的某种绝对的什么。 在她身上我所感受到的,仅仅是某种共鸣和平静的温情。 资格就忘掉好了,肯定谁都没有所谓资格什么的。 ——摘抄自《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日】村上春树很多人都是这样,看似幸福,或者说的确享有了某种幸福。初君,这个经营了两家酒吧,拥有一辆宝马320,有着珍爱妻女的男人,却还是努力寻找未来,努力地希望看清自己。我想,他并不是一个无病呻吟的人。 童年时期的要好玩伴岛本,初恋女友大原泉,妻子有纪子,是初君一生三个渐进的阶段。 【1】岛本和xx 在当时的日本,独生子身份在一个孩子,尤其是自尊心极盛的男孩子心中成了“受父母溺爱,体弱多病,极端任性”的代名词。在极度自卑中遇到同是独

生子且清秀美丽的岛本,便生出了属于那个年龄的青涩的爱情。男孩子的童年总容易极大程度地影响他日后的人生道路。显然,岛本照料她父亲的密纹唱片时仿若“照看某个装在玻璃瓶里的人的孱弱的灵魂时”一丝不苟的神情已经深深刻进他的心里。可童年时期的岛本和单纯的初有着太大的不同。她对别人“大体公平而亲切”,不管如何痛苦却依旧保持微笑,对自己的腿疾总是避而不谈,对于讨厌的科目也总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总是比同年龄的孩子更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相对于别人而言,她无疑是一个早熟的少女。注视着自己喜欢的异性甚至懂得使用撩动人心的表情,坐着听音乐时,更是有意识地“把手放在膝部,并顺着裙子的方格移动”。这无疑是一种暗示,“带有肉欲的意味”。自然而然地,她将这种性格延续到了以后的生命中。十几年之后在街头偶遇,岛本虽不确定身后的跟踪者是否就是初君,却仍然直接拨打了电话寻求神秘男子的帮助。多年后问起原因,也只说是因为害怕。害怕自己与有钱的神秘男子关系的败露,所以即使不能确认身份而让遗憾延续十年,却也还是选择了飞也似地离去。 爱情,在善于保护自己的女人面前永远排不到第一位。她并不允许有什么因素来破坏她已经在轨道上正常运行的生活。多年以后再次出现的她,明知初君已经有了妻子孩子,有了幸福的家庭,却还是一次又一次地露面,重新走进他的生活。邀请他重回东京,似故意非故意地离开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重新引发初对她源自童年时期的爱恋。不难否认她是自私的,或许连她连自己都欺骗了。她以为自己不允许初问她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身份是因为怕他失望。可这最根本的原因,是她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过去,是希望自己在经历所有创伤之后还有一个干净的男人愿意无条件地接纳她。 岛本确实非常懂得自己,她时刻深知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并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然而她始终没有过上自己期待的充满温情的小生活。她的一生都在苦苦追寻,却从未找到些什么。也许她曾做过不好的职业,也许她也做过富人的情人,然而,她失去了最初的得到的初君真诚的感情。直至生命的最后,她什么都没有。 初君是愿意重新接纳岛本的,他愿意收留她,“愿意为她抛弃一切”。可初也只是想念心中那个用“岛本”来命名的童年梦想。在他们一夜销魂,而岛本又悄然离去之后,他重归平静的生活。甚至连曾经最爱的《STAR CROSSED LOVERRS》都不愿再听,连留在心中二十多年的岛本的面貌也再记不真切。只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