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大校史

华中大校史

华中大校史
华中大校史

作为50年代“全面学苏”的执行者,他分析了其中的弊端,做了深刻的“冷思考”,为后来的“热”工作奠定了基础。1979年他带领教育部派出一个有根的国家,是富有希望的国家;一个有根的民族,是意气风发的民族;一个有根的校园,是源远流长的校园。而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校园而言,就是根之所在。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

尽管没有千百年的历史,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大”)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重点大学之一,被列入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它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便是“华中大”的历史,弥长而悠远。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理工大学,再到如今的华中科技大学,其中蕴藏着光辉灿烂的校史——既有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来校视察,也有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丁肇中来校讲学;既有老院长查谦等创校元老的丰功伟绩,也有前校长朱九思、杨叔子等历任领导颇具特色的治校办学思想;既有裘法祖、

张培刚等著名学者的斐然成就,也有遍布海内外杰出校友的丰硕成果……

在并不久远的的历史里,它秉持着“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和“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办学理念。“华中大”凭借其严谨的学风荣获了“学在华工”的美誉。

建校之初

1953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的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

新中国从1952年开

始,实行了第一个五

年计划。为适应大规

模经济建设,特别是

工业发展对建设人

才的需要,发展和改

革高等教育,国家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根据高等教育部统一规划,决定在中南地区设立华中工学院。

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

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1953年5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聘任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委员。同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华中工学院长沙分部于10月24日举行开学典礼,桂林分部和南昌分部也于10月26日开学上课。

1954年8月中旬,经过周密筹划和细致准备,全院师生员工在武昌喻家山会师,学校完成搬迁集中工作。华中工学院当年筹建,当年招生,经过一年的努力即初具规模,形成了团结奋斗的局面,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55年,查谦教授受命担任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查谦院长积极认真地管理学校的一切事务,对干部提升、人事更动、每年的预决算、各项经费开支等工作,无一不亲自过问。他说,自己的工作作风是“实验室作风”(即谨慎、踏实的作风)。他领导的校务委员会在全校师生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也为华中工学院严谨校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高瞻

远瞩,认为当代大学的选

择,既要考虑当前的情况,

又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选定喻加山作为校址。还

带领师生开疆辟土,筑路

修墙,植树造林,把喻加山下的一片荒地开垦为7000多亩的森林校园。

在随后的工作中,学校认真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团结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学习和参照苏联的经验,建立了不同于解放前的新的大学教育制度,学校的规模也有较大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工业建设人才。

到1966年,学校整体实力已有较大提高,设有6个系,20个本科专业,教师1097人,职工1664人,在校学生6087人,年度科研经费90万元。但仍是多科性工科院校,基本上是本科教育,以教学为主。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

从建校初到“文革”前,学校在一片田野上创建了一座大学城,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完成了学校的第一次大发展。1960年,华中工学院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文革”期间的“华中大”得天独幸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而科教文化战线又是这场灾难的重灾区,华中工学院同样深受其害。但是,学校的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在经过“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极端

困难的条件下为办好学校而奋斗,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其中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文革”、“斗批改”,全国不少高校万马齐喑,被整散、整垮,高校不少领导人也“被批”。此时,华工却出现了三个“没有”现象——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有些学校的设备都转用于生产)。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华中工学院领导富于远见的决策和行动。时任华中工学院院长的朱九思独具慧眼,他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校的发展, 招聘了很多在“文革”时被其他高校打倒的教授,大量吸收人才。从1972年到1979年一共收留了全国各地被批斗被扫地出门而无家可归的专家教授六百多名,不仅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保护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为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当时学校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同志执行政策也比较稳定,带领在校师生积极抵制了“左”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师和干部受到了较少的伤害。朱九思同志也得以在上世纪70年代初得到“解放”,后来恢复了党委书记兼院长职务。

朱九思老校长被认为是华工的缔造者,被誉为“华工之父”,对“华中大”的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1970年6月,他从农村回到学校,没有多少工作,十分清闲。他利用清闲和安静的氛围思考了很多,他想到毛泽东说的“大学还是要

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是要办……”,还想到了学习苏联带来的种种问题。的高等教育考察组,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三国考察了许多著名大学,得出了“大学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并重”和“几乎所有的著名大学都是综合性的”两个结论。促进了华工由以工科为主向理、工、文、医、管等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在这最动荡、最艰难的十年,华中工学院逆流而上,完成了填补我国空白的《高温真空拉伸疲劳试验机》等25个项目。

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学校的环境,看到学校里哪里的树木植物被人损坏,他会马上就给学校绿化委员会打电话投诉,华工每砍一棵树都要校长亲自签字的传统从他当校长时就订下了。

“文革”后“华中大”的改革之旅

文革后,华工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天时”,即“文革”已结束,由于学校受的内伤较小,就有可能充分占有1977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来谋求学校的提高和发展。“地利”,即学校的校区条件在全国是少有的,处在武汉之郊、东湖之滨,有山有水,校域辽阔,郊而不偏、静而不僻,历经二十几个春秋的建设,历代华工人披荆斩棘的奋斗,已成为园林式的学府,而且仍留有发展的余地,直至2007年,学校仍有数千亩开发回旋的空间。“人和”——1952年建校,集中中南地区五校工科方面的机械、电机、动力和基

础课教师200余人,以后逐步发展,人数已是当年的十倍,而且以团结著称。1971年11月又与武汉机械学院合并,仍然是东西南北浑然一体,没有派别之争,这都是极为难得的人和条件。

但这个时候的学校也存在较明显的问题。学校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弱,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封闭“躯体”。在1976年的时候,教师虽有1800人,但出过国、留过学的仅50多人,并且多数是留苏的,有研究生学历的区区30余人,能阅读英语书刊的人极少。

从1977年开始,学校发出了暑假不放假的通知,组织了720多名教师利用暑假对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教学、科研情况进行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查阅了大量资料,写出了近60万字的调查报告。这次调研打开了教师干部的视野,使大家对国外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和著名大学的教学、科研动向有了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办好学校打开了思路。

对这一时期的工作,朱九思在1977年给党委常委的一封信中作了概括“我认为这几年增设了若干专业,不仅是经过批准,而且是必要的、正确的,加之大搞教育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增加相当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调进了若干教师,通过科研增加了设备,所有这些都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适应了这种规律,也应该适应这种规律。”他认为中国不是知识分子太多了,而是太少,我们的大学要办下去,要

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扩大教师队伍。

那段时期,林彪、“四人帮”正猖狂推出极左路线,鼓吹知识无用,把知识分子贬为“臭老九”,或批斗迫害,或下放农村,或送进“五七干校”,或弃之不用。而他却抓住这个引进人才的好机会,发动全校教师设法调来很多用非所学、无法施展才能的老师和科技人员。他们很快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干力量,弥补了文革期间无青年教师补充的断层,并在学校向综合性大学和两个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改革学科结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水平;狠抓国际学术交流,逐步走向世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提出了一些重要办学思路:“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根据实际情况,要考虑实现3个转变:从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从以工科为主转变为理、工、文、管综合组成的大学;在培养好大学生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学校在加强基础理论,采用最新技术成

就改造传统工科专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专业。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创办了系统工程、建筑学等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的专业。还先后设立了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和应用物理专业。大胆突破文、理、工分家的办学模式,在全国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陆续设立了中国语言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983年,设立新闻学专业;1987年,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1983年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

为办好理科和文科专业,学院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充分调动原有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潜力;二是千方百计从校外调进一批教师,并从中国科学院和兄弟学校聘任一批兼职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三是坚持“科研走在教学前面”的原则,先开展科研,招收研究生,培养师资,再本科专业;四是创办学术刊物,通过刊物同国内外学术界建立联系和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在多学科结合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不同于原有综合大学的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专业。

到1984年底,学院已设有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82年初,学院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讨论,将建校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归纳成8个字:“团结、求实、严谨、进取”,以此作为华中工学院的校风,这既是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准则,也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这一年招收研究生181人,以后逐年增加,并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经国家批准,华中工学院于1984年4月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并于1996年2月首批被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从此,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

从1985年到1986年,学校新领导班子顺利实现了工作上的交替和转变,即从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逐步地转向着重提高,特别是大抓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986年12月,学校明确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着重提高水平”的办学思路和力争创办第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1988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工学院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时任院长的黄树槐从此成为了黄树槐校长。“华中大”公管学院陈海春教授说:“如果说朱九思搭起了学校大厦的框架,黄树槐则将房子盖了起来,使房子更像个房子。”期间,华中工学院完成了学校由单纯的工科向理、工等综合性方向的转变。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学校采取新的措施,加强了党

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有效途径,稳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大力建设师资队伍,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风,师资队伍结构趋向合理,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工作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与此同时,学校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科研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组织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并且在激光、数控、优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存储技术等学科领域逐步形成了综合优势;承担国防科研攻关任务取得了突出进展;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得到加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显著增加;进一步开展了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

引领人文素质教育

从1994年起,针对高等教育面临的“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严重弊端,学校率先在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从举办具有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加强修养作用的人文讲座入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1997年,学校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出台了多项教学改革措施,将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使得一批高素质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杨叔子院士是华工人文教育的倡导者,从1993年开始至今

超过1800期的人文讲座,是国内人文讲座第一坛,杜维明、卞学璜、朱学勤、吴思、余秋雨、葛剑雄、秦晖、贺卫方、易中天、邓晓芒、刘小枫、许纪霖、张五常、余光中...几乎国内所有的知名学者都曾莅临人文讲座,使之成为学校最独特的风景。杨叔子以一己之力,推动工科院校走出半人教育的窠穴。他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否则不能进行论文答辩。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给出的解释是:基督教世界,所有人都读《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古兰经》。作为中国人,他认为应该读《论语》和《老子》。并且称,“作为高级人才的博士生,应该了解这两本书,了解以后,对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处”,倡导把“科学和人文”有机结合,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直至现在,学校也一直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求每个理工科学生至少选修6个学分的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是华中理工大学进入第二次大发展的20年,办学格局发生了“三个转变”:由单纯的工学院向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基本上只从事教学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由基本上只有本科教育向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教育及成人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办学方向转变。同时,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

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设置教学改革基金,到94年共拨款260万元,资助了321个项目,其中195个项目已经完成;95、96年各拨专款200万元改善基础课教学设施。设立了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成果奖、优秀讲义奖、优秀教材奖。坚持不懈地抓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和学风教风建设,对主要基础课制订了特殊政策,建立了校内的电子实习与金工实习两大基地。

从1995年秋季开始,已全部实行适合实际的学分制。在全国举行的各类评奖活动中,华工都有很好的表现:1989年、1993年两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有九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1988、1992年两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中,获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在已举行了三届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每届进入前三名。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责任感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的供需比连续保持在1:5左右。近几年80%左右的毕业生分配到国家部、委、重要科研单位、重点高校和大中型企业。

新世纪的华工人和“华中大”

2000年,华中理工大学同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同济医科大学合并改名,成为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主体是华中理工大

学,学校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周济是华工改革的代表人物,他在学校相当艰难的时候提出“改革求发展、实力是根本”,“何为实力——钱”,倡导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教学、科研、产业三足鼎立,促成了光谷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设。

由周济担任院长的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因拥有中国机械工程设计领域最大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和最先进的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心,而在全国机械制造行业名声显赫。1999年9月,华中理工大学CIMS中心因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荣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大学领先奖”。这是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同一个国家有两所大学获此奖项,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上第二个国家。

这一时期,樊明武校长在教育理念方面提出了具有超越性的两点,以学生为中心和国际化办学。尤其是前者,国内高教界从来没有人提过的,当大多数“985”还在津津乐道,“大学之大,在于是大师也”、“大学是以教授为中心”等等的时候,樊校长却给出另外一个视角,学生才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他也注重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硬件设施的建设,期间,东九、东十二、西十一等条件一流的教学楼先后落成。同时,原本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后勤也更加注重为学生服务。

这一时期,除了樊明武教授,华中大涌现出了众多的学术泰斗、工商巨子和政治精英。曾荣获联邦德国政府“大十字功勋”勋章和中国医学科学奖,被誉为“人民医学家”的裘法祖院士正是例证之一。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他强调“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裘法祖在医学界开创了多个第一:主持创建我国器官移植机构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开展器官移植研究;开创了多种被称为“裘派”的手术方法,改进普通外科手术20多种;我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他认为,医者需要德才兼备,具有医德。“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华中大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学科体系进一步齐全、结构逐步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成为全国性的高全体师生员工等一流学府。“明德厚学,求是创新”是华中大每一位师生都一直牢记的校训。正在共同建设一流工科、一流医科和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文科、理科,朝着创建综合性、

研究型、开放式的

世界知名高水平

大学战略目标,意

气风发地阔步前

进。

华师世界现代史课件1

世界现代史多媒体教学课件 项目承担人:梁军 课题组成员:黄正柏 现代 目录 导言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章十月革命 第四章欧洲革命浪潮的涨落和共产国际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第六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七章20年代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第八章20年代的国际关系 第九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及成就与教训 世界现代史导言 教学目标: 通过导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分期、特征等理论问题和和这一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

一、世界现代史是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1 历史的继承性 ( 吴于廑先生有关世界历史横向和纵向发展的有关理论。以及弗兰 克的《白银资本》中的相关观点。) 2 新的特点和趋势 A 阶级矛盾意识形态斗争的转化 康捷拉采耶夫的长周期理论 B 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现代化 C 国际关系结构的破坏与重组 D 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意义 二、分期问题 1 国内史学界的观点 A 十月革命论 B 当前主流看法

2 国外史学界观点 A 关于近代史的提法 剑桥三史 B 巴勒克拉夫的理论 《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当代史导论》 C 霍布斯鲍姆的一些提法 《极端的年代》 3 具体的分期 1 20 世纪初期——1917 年,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列强争霸作为其 特点。 2 1917 年——1929 年,世界革命高潮,资本主义国家战后重建,革命 成为其特点。 3 1930 年——1939 年,法西斯战争的危险以及反法西斯运动。 4 1939 年——194 5 年,二战时期,反法西斯民主国家的民主力量同法 西斯国家的决战时期。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1 注意国际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 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各国政治、经济根本利益的冲突是贯 穿世界历史进程的两条线索。 3 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世界格 局的演变。 4 各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它们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决定于各国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大题练习 (2011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 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 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 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 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 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 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华中师范大学2015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签约暂行规定

华中师范大学2015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签约暂行规定 为了规范免费师范生就业过程管理,明确《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签订流程及效力,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教师【2010】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的通知》(教师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一、免费师范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在生源省内基础教育行业落实单位的,可直接签订《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协议》(以下简称“就业协议”),就业协议经学生本人签字确认,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即生效,由学生将签订完成的就业协议交所在学院和学生就业工作处(以下简称“就业处”)备案。 二、在2015年5月31日前没有签订就业协议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由就业处根据生源省的要求,将毕业生直接派遣到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 三、免费师范毕业生拟到生源省外基础教育行业就业的,不能直接签订就业协议,必须先办理申请跨省就业的审批手续。跨省就业获批后,方可签订就业协议。免费师范毕业生需凭生源省及接收省同意出省就业和同意接收的证明材料,以及已签订的就业协议到学院和就业处备案。跨省就业未被批准,免费师范毕业生回生源省就业,按上述第一条或第二条规定执行。若要坚持出省,须与生源省解除免费师范生教育协议后,方可签订就业协议,凭生源省的解约证明材料到学院和就业处备案。

四、免费师范毕业生拟到非基础教育行业就业,属违约,违约将在毕业生离校后受理。此类毕业生需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和就业处同意后,报生源省教育行政部门。获批后方可签订就业协议。 五、其它问题说明: 1、“基础教育行业”的范围包括公立以及私立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中专部等。 2、免费师范生申请跨省就业流程为:免费师范毕业生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及就业处审核批准后,报生源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接收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双方审批同意后则完成跨省就业审批流程。 3、根据规定,可申请跨省任教的条件为:(1)志愿到中西部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任教;(2)在学期间父母户口迁移至省(区、市)外的;(3)已婚需要迁移到配偶所在地中小学任教。 六、本规定最终解释权属于就业处。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办法doc

校研【2009】34号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 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一般通过笔试、课程论文、小型设计等形式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给出评价,其成绩用百分制表示。考查一般是通过对研究生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实验、作业、课堂讨论、读书报告、小论文等)、专业实践、文献阅读等的考核,判断该课程的学习是否合格,可用百分制,也可用合格或不合格来表示。 2、学位课程采用考试方式;非学位课程可以采用考试方式,也可以采用考查方式;研究环节采用考查方式。 二、考核安排与要求 1、课程考核一般安排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公共课考试安排由研究生院培养处在研究生院网页上公布;其他课程考核安排由开课院(系、所)确定,但须提前一周将考核安排(含电子版)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

2、研究生公共课程考核必须按照研究生院安排的时间、地点进行,否则一律无效。 3、考核内容由课程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由院(系、所)主管负责人审定并签字认可。考核内容要求打印在《研究生考试试题》上。 4、考试试卷保密管理参照《华中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保密管理办法》(校教[2005]8号)执行。试卷应在《关于指定我校试卷印制单位的通知》(校办发[2005]8号)中指定的印制单位印刷。 5、课程考核一律使用“研究生课程考核答题纸”。考生在答题纸上必须清楚地注明学号、姓名和院(系、所)名称。对不完整填写答题纸的答卷,任课教师可以不予评分。 6、主、监考人员和考生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考场规则》(附件1)。 7、研究生院必要时可要求某些课程考核采取考生考场签到制度。 三、成绩评定 1、阅卷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地评阅考核试卷,严格按试题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不得漏评、漏记、错评、错记和送分、加分。 2、考核方式确定为考试的课程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7:3左右。平时成绩必须有书面记录。 3、研究生公共课任课教师须在考试后二周内完成阅卷,并在HUB系统上提交电子成绩数据后,将“研究生课程成绩登记表”(以下简称成绩登记表,由HUB系统自动生成)报送研究生院培养处教学管理办公室;成绩报送完毕后一周内试卷交课程负责人所在院(系、所)保管。研究生非公共课任课教师须在一周内完成阅卷,并将成绩登记表、试卷报送课程负责人所在院(系、所)。 4、任课教师填写的成绩登记表属永久性保存件,由研究生院、各院(系、所)集中保管。成绩登记表必须注明考试日期并由任课教师签名,否则院(系、所)可以拒收。 5、研究生院在收到任课教师报送的公共课课程成绩登记表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成绩录入,并分院(系、所)下发成绩单。各院(系、所)收到任课教师提交的非公共课课程成绩登记表后1周内完成成绩录入。 四、试卷管理

华中师大历年世界史考研真题集

华中师大历年世界史真题汇集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名词解释 1 金字塔(2003) 2 埃赫那吞改革(2004、2005) 3 埃及象形文字(2004) 4 汉谟拉比法典(2003) 5 楔形文字(2005) 6 琐罗亚斯德教(2005) 7 巴比伦之囚(2014) 8 波斯帝国(2003) 9 哈拉巴文明(2003) 10 吠陀时代(2014) 11 印度种姓制度(2005) 12 印度教(2004) 13 荷马史诗(2014) 14 希腊化时代(2004) 15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2003) 16 伊斯兰教五功(2003) 17 查士丁尼(2004) 18 日本大化改新(2005) 19 幕府统治(2004) 20 德里苏丹国(2005)

(二)、简答题 1 简要说明原始宗教产生的基本原因和基本表现形式。(2001) 2 法老建造金字塔基本原因(2001) 3 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2004) 4 简述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实质(2004) 5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古代的发展变化(2003) 6 简述早期佛教的基本主张及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2004) 7 简要归纳古希腊城邦基本特征。(2001) 8 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特点(2005) 9 试述斯巴达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2003) 10 简述斯巴达的政治制度(2005) 11 试分析共和国时代罗马扩张的影响(2003) 12 简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内容(2005) 13 概述早期基督教教义的演变,并分析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的原因(2004) 14 十字军东侵的历史背景和影响(2014问答) 15 试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2004) 16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地位(2014问答) 17 概述莫斯科公国反抗蒙古统治的斗争及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的过程(2004) 18 简述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过程(2005) 19 试述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2003) 20 试析古代史上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民族常能征服较先进地区的原因,并举两个 以上例子加以说明。(2001) 三、论述题 1 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2001) 2 分析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对希腊史的影响(2001) 3 .雅典民主是怎样产生的?与近代民主比较它有哪些特点(2003)

历史上重大改革(规律性总结+知识梳理+历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推荐文档

第一篇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一)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 正常运转而设 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 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 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阻碍(不适应)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商鞅变 法:秦国旧的奴隶制;孝文帝改革:鲜卑旧制;俄国1861 年改革: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戊戌变法:清朝 的封建专制统治;明治维新:幕藩就体制 (2)社会危机(内忧外患)内忧:财政危机、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或民 族矛盾尖锐 (3)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商鞅: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由分裂走向统一;孝文 帝:黄河流域统一、民族融合;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俄国改革: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趋势。 (4)思想条件:改革着或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商鞅:百家争鸣,法家的改革思想;孝文帝:冯太后、孝文帝接受汉化思想文化;俄国:赫尔岑等人的 反对农奴制、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康梁的维新思想;明治维新: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思想 等。 (5)主观条件:改革家掌权,统治者支持、厉行改革。(商鞅、秦孝公;冯太后、孝文帝;王 安石、宋神宗;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倒幕派和明治天皇;康梁维新派和光绪帝) (二)改革内容(措施)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三)改革结果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 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 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 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 败。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 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 革。。 (1)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 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2)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四)改革成败的原因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各专业研究生课表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史/世界史专业研究生课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2节中国古代史 史料学 (8312) 中国近代史 史料学 (8311) 校勘学研究 (3105) 中国近现代 学术史 (3103)地区国别史 专题(8502) 历史地理学 概论(8503) 中国古代思 想史(8506) 古籍名著精 读(3102) 近现代中西 文化交流史 (中近所) 中学历史课 程改革 (8509) 文化遗产研 究专题 (3104) 隋唐史 (3102) 硕士综合英 语 (8603、 8604、8605) 明清史 (3102) 宗教与社会 研究专题 (3102) 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史 (3103) 国际移民与 海外华人研 究 3,4节中国近现代 政治史 (8509) 国学概论 (3103) 文化学经典 (3105) 世界上古中 古史专题 (3111)史学理论与 方法(8303) 道家道教研 究专题 (3203) 文化人类学 专门史 (3205) 秦汉史 (3209) 中国近现代 基督教史(中 近所) 中国近现代 文化史 (3102) 德国史专题 (世界史教 研室) 历史地理文 献学(3102) 中国近现代 法律社会史 (3104) 历史文献学 (8505) 中国近现代 教育史 (3104)中午休息 7,8节研究生英语 特色选修课 区域文化研 究专题 (3103) 宋辽夏金元 史(3109) 中国近现代 军事史 (3105)魏晋南北朝 史(3103) 中国近现代 乡村社会史 (3105) 中国近现代 知识分子研 究(3103)

9,10节研究生英语 特色选修课中特理论(7205)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史/世界史专业研究生课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2节中国古代史 学术训练与 规范(3113) 东南亚史专 题(3111)中国文化史 (3117) 历史学科教 学论(1308) 中国史学史 (3115) 经济史理论 与方法 (3208) 近现代国际 关系史专题 (3210) 世界近现代 史专题 英国史专题 硕士综合英 语 (8603、 8604、8605) 中国古代社 会史(8406) 欧洲近现代 史专题 (3103) 3,4节中国史专题 研究(8411) 俄国史专题 (3210)方志文献与 文化资源 (3207) 中国近现代 经济史 (8312) 南亚史专题 西方史学史 (8405) 经济--社会 史专题 (8406) 文化产业研 究专题 (3104) 当代东南亚 专题研究 (8205)中午休息 7,8节中国近现代 思想文化史 (8408) 长江流域考 古(3108) 国际关系基 础理论马克思主义 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 楚学概论 (2115) 语言文字学 (3107) 西方外交史 东北亚史专 题(3104) 日语历史文 献导读 (8406)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招聘228人公告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招聘228人公告 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为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我校2017年将招聘相关岗位人才共计228人,其中教师152人,辅导员10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3人,流动岗专职科研人员5人,项目博士后28人。为做好人才招聘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突出引才重点,创新引才形式 2017年招聘计划以引进教师为主,适度补充辅导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结合一流学科建设需要,重点引进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专家项目人选及“四青”人才。 学校负责组织校级层面的人才招聘宣传活动,为各教学科研单位开展人才招聘搭建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条件支持。在“澳大利亚周”、“美国周”实施基础上,坚持“走出去”,深入推进和支持各教学科研单位依托学校人才招聘活动、国内外学术论坛(会议)等学术活动积极赴海(境)外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同时,坚持“请进来”,重点推进实施“桂子学者青年项目”及“桂子学者青年论坛”项目,将学术交流和人才招聘的形式结合起来,择优资助一批达到或接近“四青”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面试。 各教学科研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做好本单位的各类人才特别是教师岗位的招聘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招聘实施方案,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全员参与,把人才招聘作为各类学术交流、合作交流的重要任务来抓。 其他专业技术系列牵头部门作为本系列队伍建设的责任单位,应根据各系列队伍建设需求和实际,做好牵头抓总工作,加大招聘宣传力度和工作力度,引揽优秀人才。 二、严格招聘条件,确保引才质量 各单位要注重优化人才队伍的学历、学缘、专业、年龄和性别结构,尽量吸收校外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来校工作。新聘人员要符合《华中师范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各单位要对其进行全面考核,尤其要注重个人品格、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考察。 1.教师岗位招聘、引进人才的学历条件、科研业绩、年龄要求、外语水平、聘用形式和聘期等见附件1,所需专业及要求见附件3。

14《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题设计、开题报告》 (1)

题目: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原位开窗的可行性研究 学号M201075236 姓名刘文奇 专业医学外科 指导教师欧阳晨曦 院(系、所)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制

填表注意事项 一、本表适用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选题报告、学术报告,攻读博 士学位研究生文献综述、选题报告、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学术报告等。 二、以上各报告内容及要求由相关院(系、所)做具体要求。 三、以上各报告均须存入研究生个人学籍档案。 四、本表填写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一、课题的根据:(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有关研究概况、原有的基础。) 主动脉瘤是最常见的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大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成为中老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该疾病非常凶险,致残致死率高。90年代以前,外科手术为主动脉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治疗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对患者全身状况和医疗技术的要求高。因此,90年代后介入治疗成为主流的治疗手段,其中覆膜支架腔内隔绝这一技术较常规的开放式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等优势。 但是短瘤颈的动脉瘤成为单纯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禁区,对以Stanford B型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要求主动脉裂口位置超出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mm,对以腹主动脉瘤要求瘤体近端与较低一支肾动脉以远15mm。对于不能满足上述瘤颈要求的病人如按常规治疗,可供覆膜支架锚定的区域越短,则术中、术后极容易出现支架的移位或者近端I型内漏。但是,为了获得足够的锚定区域,往往需将左锁骨下动脉或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动脉一并封闭,进一步导致相关重要脏器缺血等致命并发症。因此,约有25%-40%患者不能使用常规覆膜支架植入方法治疗,弓降部主动脉瘤、近肾主动脉瘤以及胸腹主动脉瘤成为目前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难题。 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1.覆膜支架植入+外科手术重建被封闭动脉。这种方法国外虽然已经有少数医院开展,但是其手术创伤和手术死亡率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没有明显差异,无法体现微创手术的优势。2.覆膜支架开窗,就是就是在覆膜支架正对肾动脉等重要内脏动脉开口的位置上开洞,这样既能使覆膜支架跨越重要动脉进行锚定,完全隔绝夹层裂口及预防内漏,又可以保证上述重要器官动脉血流灌注的通畅。

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导师

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导师 一、詹娜,女,1981年生,湖北武汉人。 2000-200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4-200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6-200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法国史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2008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 2009-2011年,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近代法国史研究,已出版著作《西方国家历史学本科教学调研》,在《史学集刊》、《四川大学学报》、《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二、罗爱林,男,1964年出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史、东欧史。现担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罗爱林教授1987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1996年、2000-2001年曾先后赴俄罗斯喀山师范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做访问学者。2012年8月从广西师范大学调入华中师范大学工作。 罗爱林教授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俄国农奴制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俄国农村公社研究(1861-1917)》(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国通史?六卷本》(主持第二卷)等。出版学术专著《俄国封建晚期农村公社研究(1649-1861)》,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E-mail:pkuyide@https://www.doczj.com/doc/199237151.html, 三、岳伟,男,讲师,1982年生,河北邯郸人,2005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其中2008.9至2009.9月留学德国亚琛科技大学历史所。主要研究方向:1、德国史2、国际关系史 近五年已发表成果: 1.《试比较战后初期美国对德日两国工业的反垄断政策》,《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00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200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全国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 B.制瓷业 C.造纸业 D.印刷业 4.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5.曾连续有六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今天的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6.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工 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8.19世纪70─80年代曾经入侵我国台湾的国家是 A.日本和法国 B.日本和美国 C.英国、美国和法国 D.日本、英国和法国 9.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10.1913年在印度召开的西姆拉会议 A.是由中国和英国参加的双边会议 B.讨论了西藏问题 C.讨论了中印边界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 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严格校风校纪,提高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章入学与注册 第一条通过入学考试取得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入学资格者,必须持《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和有关证件(户口、工资关系等)按学校的规定日期到校报到。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事先应向研究生院招生管理部门请假,并提交有关证明。事假不得超过半个月,病假不得超过一个月。病假一个月期满后,经复查仍未康复需继续治疗者,可申请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并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证明书,报研究生院审批。 第二条新生报到后,各院(系、所)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政治、业务、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复查。复查合格者,方可在有关院(系、所)办理注册手续,填写研究生登记表,取得研究生学籍,发给研究生证和校徽。 第三条新生健康复查发现有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可申请保留入学资格一年,由校医院出具诊断证明书,到研究生院招生管理部门办理保留入学资格手续,回家或回原单位治疗。 第四条因病保留入学资格的研究生,应于拟入学当年的三月底前,向研究生院招生管理部门提出入学申请,入学后经校医院复查合格并经研究生院招生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办理入学注册手续。 第五条新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研究生院招生部门审核、院长批准,取消入学资格。 (一)经复查不符合国家招生规定者; (二)未经请假逾期两周或请假逾期两周不报到者; (三)保留入学资格拟返校入学的研究生,在入学当年的三月底前,未按规定申请入学,或入学后经复查不合格者。 第六条每学期开学时,研究生应在规定的日期内返校,持本人学生证到所在院(系、所)办理注册手续(不得代办)。 (一)不能按时注册者应出具有关证明,事先向所在院(系、所)和导师请假;未请假或请假未获批准者,以旷课论处(每天按旷课4学时计),予以通报批评;超过两周者,按退学处理。 (二)在注册时间内,如本人已到校,但不按时到所在院(系、所)办理报到注册手续者,按本条第一款处理。 (三)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研究生不予注册。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的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 第二章个人培养计划制定与选课 第七条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按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制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院(系、所)、导师、学生个人保管。 第八条个人培养计划一旦制定必须按其执行,不允许随意修改。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确需调整个人培养计划,须填写“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表”,经导师及所在院(系、所)主管研究生教学负责人签字同意后方可修改。 第九条研究生依据个人培养计划,对照公共课课程表和院(系、所)课表进行选课。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硕士生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硕士生培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学科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硕士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进行,重在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硕士生的科研能力,增强硕士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条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吃苦耐劳,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科研实验,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研究动向,关注社会和生产实际的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三)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体魄。 第四条硕士生的培养方式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多方面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生的知识结构、学术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据此制定出研究生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要作用,又要发挥教研室及其有关教师的集体培养作用。 (三)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并重的方式。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硕士研究生通过选题报告答辩方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四)研究生培养要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提高硕士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将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强教书育人的工作,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第五条硕士生的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2~3年,鼓励优秀学生提前答辩。科学研究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为一年或一年半。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 时量:90 分钟总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计50 分) 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结合下图“先 天弊病”是指 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代远情疏 D.尊卑有秩 2.“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源于 A.二者的文化素养 B.法家与儒家对抗 C.社会发展需求D.代表的社会阶层 3.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 A.居于百家一言 B.地位日趋稳固 C.成为主流学说 D.融合佛道思想 4.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 A.民间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价 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结构的变化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结构的变动 6.下表是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情况表(单位:镑),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B.条约体系未影响中英贸易状况 C.中国已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贸易顺差 7.有学者称“中国近代化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中国近代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选项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有 A《尼布楚条约》B《天津条约》 C《资政新篇》 D《天下郡国利病书》 8. 20 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这一做法 A.促进了洋务工业的较快发展 B.标志着近代民族航运业出现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D.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9.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主张用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C.思想保守落后 D.主张彻底改造儒家思想 10.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1.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 添加时间:2009-08-28 阅读次数:9356 校研【2009】37号 研究生奖学金是我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创新基金的主要用向之一,为建立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奖学金种类 (一)研究生奖学金分学业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均由学校统筹拨款。 (二)学业奖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学费,由导师或院系向学校申请,研究生向导师或院系申请。学业奖学金分全额奖学金和半额奖学金两种。全额奖学金资助全额学费,半额奖学金资助学费的一半。 (三)单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社会活动、论文、学习成绩、科技成果等方面获得突出成绩的研究生。 第二条管理机构 (一)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奖学金的全面管理,指导检查奖学金的评定和落实情况,审核院(系、所)奖学金评定委员会的评定结果。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奖学金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二)院(系、所)学位审议委员会、研究生工作组和研究生会共同组建院(系、所)奖学金评定委员会,制定本单位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的实施细则,管理研究生奖学金的具体评定过程。 第三条评定条件 (一)申请范围 1. 学业奖学金 (1)研究生导师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适合研究生工作的课题及充足的科研经费。 (2)全日制非定向普通研究生参加学业奖学金的评定。委托培养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除外)不参加学业奖学金的评定。定向培养研究生必须用全额奖学金资助。联合培养研究生按协议执行。 (3)研究生获得学业奖学金资助的学习年限:直攻博研究生不超过5年,其他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不超过4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临床转博研究生、提前攻博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不超过3年;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业奖学金资助的学习年限为各院(系、所)确定的培养年限。 2. 单项奖学金 全日制普通研究生均可申请。 (二)评定标准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试卷6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试卷6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31,分数:62.00) 1.名词解释21-28小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薄伽丘】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世界通史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十日谈》以其通俗的格调,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小说的发展。) 解析: 3.【商业革命】苏州大学2014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苏州大学2015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6世纪欧洲商业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引发的商业变革。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非、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 解析: 4.【《奥格斯堡和约》】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555年德国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缔结的宗教和约。主要内容: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确定了“教随邦定”的原则;1552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均应由其继续占有。此和约使路德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 解析: 5.【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南京大学2013年国际关系史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740—1748年欧洲各国因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而引起的战争。1740年奥皇查理六世(1685—1740年在位)死后无嗣,其女玛丽亚.特蕾西亚依据《国本诏书》(1713年)承袭王位。普鲁士、法兰西、西班牙、那不勒斯等国企图乘机瓜分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于1740年12月出兵西里西亚,对奥作战。英、荷、俄等国则支持奥地利,遂形成欧洲战争。1742年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单独与奥地利签约,获得下西里西亚。1745年普鲁士击败奥地利,与之签订《德累斯顿和约》,夺得上西里西亚。依据1748年的《亚琛和约》,玛丽亚.特蕾西亚获王位继承权,但奥地利却丧失了大片领土。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后,成为欧洲强国。) 解析: 6.【掘土派】南京大学2001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2002年综合卷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无地和少地农民的空想共产主义派别,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掘土派运动开始于1649年4月,在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领导下,掘土派占领萨里郡的圣.乔治山上的公有地和荒地。由于地主和军队的镇压,到1651年,掘土派运动失败。1652年,温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