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评介
- 格式:pdf
- 大小:115.68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学分析摘要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中又以农村土地问题为重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不仅是赖以生产的第一生产资料也是家庭主要收入的来源,尤其在应对年老和伤病时,土地也提供了最后一道生活保障。
在我国农村土地长期肩负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功能。
改革开放以后,发轫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大包干”到“包干到户”的重大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确立,使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在上缴国家和集体的提留后仍有农产品剩余,这极大鼓舞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下以农村家庭为经营主体的农业粗放式细碎化经营已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村土地通过流转集中以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广州土地网/我国土地流转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流转规模小、流转程序不规范、参与主体单一,同时存在着土地产权关系不清、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市场发育不成熟、中介组织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正是基于此,本文通过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系统回顾土地流转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供给—需求”分析框架对我国目前土地流转市场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存在我国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借鉴国外现金土地流转经验和我国土地流转成功案例,对完善我国土地流转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供需角度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分析不仅丰富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理论体系,并为国家指导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农村产权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内容摘要:鉴于目前关于交易费用测度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安徽凤阳小岗村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对交易费用测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交易费用测度的标准和方法,就交易费用测度研究提出一管之见。
关键词:交易费用预期交易费用边际分析交易费用概念在现代经济学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经济学家科斯(R.H.Coas,1937)开创性的提出“交易费用”概念,通过“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来解释产业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边界问题。
科斯指出,交易费用就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
以交易费用节约为核心,科斯把交易作为分析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不同类型的交易并用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来协调。
正是“交易费用”这个概念的提出,以及威廉姆斯、诺斯、张五常等人对交易费用概念的不断丰富,并把“交易费用”从企业的交易分析,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组织的运行当中,使经济学找到了解释制度存在和制度变迁的一种重要方式,因而能够解释整个经济在体制上的变化。
通过运用“交易费用”概念,可以分析制度存在的原因,制度变迁的过程,以及人类采用更经济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和交换活动等的动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交易费用理论构建了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交易费用为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虽然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个概念,但是却没有将其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威廉姆森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首先对交易费用概念细分为: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违约成本,并指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少数交易、信息不对称、交易气氛等六项因素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产生(Williamson,1975)。
后来进一步提炼形成了新交易费用概念内涵,其内容为:事前的交易费用;事后的交易费用;讨价还价的成本;约束成本。
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对1949年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过程的理论分析科斯、诺思等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将以往经济外生变量——制度引入研究领域以来,对制度的研究的起源、功能、绩效和变迁路径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化,并结合历史、现实,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1] 国内经济学者运用此理论工具,对我国的经济改革过程进行了出色的分析,盛洪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和《现代制度经济学》,就是这时期研究的初步总结,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的进入攻坚阶段,制度研究的方法更显重要。
一、以往农地制度变迁研究的回顾所谓的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并且提供特定的激励框架,从而形成各种经济、政治、社会组织。
制度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政策构成”,对制度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则是制度变迁理论。
简要来说,制度变迁即为在潜在利益的刺激下,有创新精神的初级行动集团将寻求制度外的潜在利益,并引发次级行动集团追随行为,从而推动制度变革的过程。
制度变迁方式主要有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
在国内,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更多的表现在经验检验、发展的层面。
如杨瑞龙认为,我国改革深化固然受制度需求的影响,但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权力中心在既定的政治经济秩序下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姚洋认为,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
对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以往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纯粹从经济史的角度详细说明了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阶段,优点是主要用史事说话,根据所有制关系,将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正确的加以划分。
但理论论述不够详细,且对现今的农地制度并不能提供具体的结论。
(2)采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特别是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这种研究角度虽然有其独到的一面,但难免有生搬硬套理论之感。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阐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的意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迈向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方式主要以转让、出租、转包为主而欠发达地区的流转方式主要以转包为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支持土地流转的法律和制度不健全、农民自身思想意识守旧、社会保障不完善、土地流转环境不成熟、金融支持不到位和政府职能的缺位或越位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大多数学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完善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制定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对农民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及对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金融;农村;规模经营【Abstract】:Describes the rural 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s transfer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nd contract and management rights are agriculture,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period of the product is the only way towards a modern agri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the rural 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s transfer forms:land transfer methods developed regions mainly transfer,lease, subcontract and main circulation mode underdeveloped areas dominated mainly subcontract。
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的概念、模式、机制和政策等方面,而国外研究则更多地土地流转的效率、社会保障和土地制度等方面。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同时,农村土地流转也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探讨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国内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流转的概念和模式:国内学者对土地流转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
同时,他们还对土地流转的模式进行了分类,如出租、转包、转让等。
土地流转的机制和政策:国内学者还对土地流转的机制和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同时,他们还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部分学者土地流转对农民社会保障的影响,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
国外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与国内有所不同,他们更多地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流转的效率:国外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流转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土地流转的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市场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
他们认为,一个高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可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评价作者:赵宁张健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09期内容摘要: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制度。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总是以特定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来做出安排,并通过其不断调整和转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梳理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数次变迁,分析其经济影响,并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做出评价,探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趋向。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经济绩效制度变迁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经济影响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制度。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作为利益相互冲突着的人及其组织之间妥协的产物,制度总是通过其不断调整和转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制度发生替代、转化和交易等一系列动态过程,即制度变迁。
农村土地制度涉及农民、集体、国家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是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不断的调整和转化,经历了从农民所有、农民经营—农民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重大历史变革,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一)1949-1956年实行农村土地农民所有制度1949-1953年是完整的农民私人土地所有权阶段,实现了农村土地从封建地主所有制向农民所有制的转变。
这一阶段,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于农民,土地产权可自由流动,这些根本变化极大的解放了长期被封建剥削制度束缚的农业生产力,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这一阶段,也暴露了小农经济问题。
个体农民拥有的生产工具不足,并缺乏生产资料和资金,因此,迫切需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开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出路,在当时,主要是实现初级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是初级农业合作化发展阶段,土地归农民所有,但是由初级合作社集体经营土地。
通过这一制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一阶段小农经济所表现出的缺陷,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一些急躁冒进的做法,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一阶段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不大。
中国农村经济 2006.10 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评介曲福田靳相木博士的学术专著 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作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农地制度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在法学的逻辑架构内表达经济学的研究结论由于当代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经济学作为一门显学,尤其是从西方引进的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经济学等,在中国学界大行其道,学术领域不断扩张,其消极后果之一是制造了一些不顾其它学科学术规范的混乱。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现象之一是经济学在法学领域的恣意扩张。
一切权利都是国家以法律的名义规范和赋予的。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概念,只能是法学概念,不可能有另外一套与之对应的经济学上的概念。
经济学者研究土地权利的交易、让渡和配置,应属份内之事,但把范畴的内涵偷换了,用经济学的概念、方法和逻辑来另起炉灶讨论民法学早有定论的问题,就必然会产生!三岔口式∀的学术论争和混乱。
经济学和法学的割裂,有可能导致实践中重大理论原则的分歧,不能等闲视之,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是一个缺乏民法传统的国家,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一直是在权利、血缘、关系、人情、命令和等级中运行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一声令下,废除了国民党政府 六法全书,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只能刻意绕过 六法全书,也因此直至今天中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物权法也尚在审议之中。
正是由于中国民法学的脆弱,这才有当代的中国经济学!鸠占鹊巢∀,才有经济学另起炉灶讨论法学的经典范畴。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04年 宪法修正案对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呼唤着民法学的新生、成长和大众化传播。
就经济学界的使命而言,已经到了正本清源,到了清理混乱的经济学概念,还法学概念以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对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考察,采用了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即试图把法学的概念、方法和逻辑,贯彻于整个研究的始终,不仅以法学范畴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思维前提,而且力求研究结论最终在法学层面表达出来。
当然,该项研究工作的主线是经济学研究,处处渗透着最大化原则。
需要指出,读者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运用的法经济学,就是用法学的概念、方法和逻辑研究经济学问题。
与之不同的是,正在兴起中的经济学分析法学(也有学者称之为法和经济学)则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法学问题。
(二)在一个超长期历史分析框架中观察中国地权变迁作者在对新近理论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评析后,在一个长达3000 ##78年的超长期分析框架中对中国乡村地权的变迁做了分析,提出了!高水平制度陷阱∀假说,即:从比较世界史的角度看,在华夏农业文明肇始之初,作为制度供给者的国家(皇权)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原始的历史条件下,跃进式地不断提供具有!现代性∀的土地制度安排,建立在井田制度之上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比西欧封建庄园制度提早1000年。
随后,地主土地私有制又比西方世界超前确立约2000年,从而华夏民族由于享有压倒性的制度比较优势,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和遥遥领先的科学技术,至14世纪,已经通达爆发全面的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大门。
然而,在此之后,作为制度供给者的国家(皇权),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在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状态下没有能把传统土地私有制推向现代化,地权制度长期处于一种闭锁状态。
不仅如此,传统土地私有制所蕴含的特殊经济规律∃∃∃土地兼并规律,把中国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也都窒息了。
因而虽然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条件在14世纪的中国都已经存在了,但中国却始终没能爆发工业革命。
进入20世纪,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促使中华民族走出高水平制度陷阱,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以彻底摆脱!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尴尬,在100年间先后进行了两次划时代的伟大探索:一次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铲除统治中国2000年的皇权,把传统土地私有制推进到现代土地私有制,到今天,这一次探索在中国台湾地区仍在延续和发展;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随后的社会变革中,直接以土地公有制取代土地私有制。
在20世纪后50年中,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无论是在初级社,还是在高级社,土地集体所有制都没有否认合作社成员的!退出权∀,没有否认合作社成员的土地私有权,社员都享有携带其产权份额离去的权利,正是这种机制维持了合作社较高的组织效率。
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公权力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中,社员的!退出权∀完全丧失,即全面否定了社员的土地私有权,人民公社体制也因此无论怎样调整,都无法找到合适的制度安排来从根本上解决组织效率低下的难题。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土地家庭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赋予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形式,农民再次获得了一项物权化的个体土地权利,而且也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载体享有了!退出权∀,中国农业重新退回到家庭农作制,一举解决了长期以来劳动监督的难题。
新中国50年农村地权变革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头30年时间内,在否定土地私有制的问题上存在着!矫枉过正∀的成份。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以!变通性∀、!阶段性∀和!一贯性∀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的。
在这一推进方式之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向!集体组织∃农户∀两级分享体制的转换,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即国家的公权力逐渐从土地集体所有权中!抽身∀,而集体所有权又逐渐地分离和成长出一项独立的、排他的、具有财产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条改革!红线∀非常策略地借助!变通性∀、!阶段性∀而得以贯彻始终。
这样的一条改革路线不仅实现了新旧体制转轨的!软着陆∀,而且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实现了农村土地制度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作者藉超长期历史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任何时代,只要接受!经济人∀假设,就无法否认私人地权的巨大!韧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进一步认为,在集体土地之上设立和完善私人性质的土地用益物权,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彻底物权化,是今后深化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在村庄治理结构框架内研究乡村土地问题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在社会学的视野内,作者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从中国农村退出历史舞台后,并没有出现!集体∀的组织真空,旋即继承其衣钵的是村庄制度。
这一判断基于以下不争的事实:凡农村社会成员都必须被组织在国家认可或设立的村庄中,国家以村庄为中介,对农村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实现全方位的有效调控和治理。
村##79庄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单位∀和基础,是国家对农村社会进行直接行政管理的组织手段和基本环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计划指标以及行政命令等都是先下达到并通过村庄,然后才及于每位农民而贯彻于整个农村社会。
离开了村庄,中国农村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农村土地的政策和法律虽然广泛使用!农村土地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种表达方式,但农村基层的回答是:在当代中国农村,是作为组织的村庄,而不是其他任何组织或团体,在事实上充当着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
换句话说,中国农村土地事实上实行的是村庄所有制,或者说,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实践中采取了村庄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虽然现行政策和法律没有明确采用和承认土地村庄所有制这一称谓,但也或隐或现地确认了这种制度。
例如,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
∀在这一规定中,!本村∀指的是某一特定村庄。
相应地,!村农民∀就是指该村庄成员。
这一规定实际上就是法律对现实中土地村庄所有制关系的某种反映和规范。
作者认为,在村庄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土地村庄所有制是村庄内部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如果没有土地村庄所有制,作为组织体的村庄,将失去存在的物质基础,因为届时村庄将失去对村庄成员进行调控的最有力的!抓手∀,从而村庄作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单位∀和基础的地位也将发生动摇,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将因此成为一个变数。
综上所述, 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是一部有着鲜明特色的学术专著,这里我特别向读者推荐。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责任编辑:小 林)(上接第56页)11.W atts,R.L.;Z i m m er man,J.L:A gen cy P rob l e m s,Aud i ti ng and t h e Theory of the Fir m,Journa l of L a w and E cono m i c s,26,613-640,1983.12.Farber,D.B.:Rest ori ng Tru st after Fraud:Does C orporate GovernanceM atter?The A ccounting R e v i e w,vo.l80,Ap ri,l2005.13.Decho w,P.;S loan,R.;Sw een ey,A.:C auses and Con sequences of Earn i ngsM an i pu l ati on:an Anal ysis of Fir m s Sub j ect to En force m ent Actions by the SEC,Con te m porary A c coun ti ng R ese arc h,13,1-36,1996.14.黄祖辉、王祖锁: 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 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3期。
15.郭敏、屈艳芳: 农户投资行为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16.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3期。
17.何卫东: 深交所上市公司治理调查分析报告,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深圳综研字第0086号),2003年。
18.刘长翠: 公司股东委托代理监督机制:监事审计的广角透视与思考, 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
19.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 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 经济导刊2004年第4期。
20.刘平青: 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评析与思考, 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管学院)(责任编辑:攀岩)##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