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案-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初探

方案-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初探

方案-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初探
方案-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初探

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初探

'音乐内心听觉的

学原理初探

一、关于音乐内心听觉心

原理的概述

音乐的内心听觉在音乐界已不陌生,是指在内心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听觉活动,主要在听觉意象的心理过程中实施,与感知、记忆、联想等心理过程也有一定的。它是广义的对音乐整体性的产生听觉意象。音乐是听觉的

,对音乐家和音乐学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听觉意象,可以使听过的音乐记忆在脑中并随时逼真的出现。

音乐的内心听觉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理机制。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心理是人类大脑的技能,是人类大脑活动的自然结果,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理论和

相结合的

学科,心理学为人的心理现象进行了解释,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音乐的内心听觉也遵循这方面的原理。

普通的心理学是指人在感受客观事物的时候,刺激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然后慢慢消逝,但印象仍然保存在脑海里,必要时印象有会显现出来,在脑海里又会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意象。音乐内心听觉主要是心理过程中的听觉意象。意象是对过去事物的再现,是记忆的主要形式,也是想象的基础。

总之,音乐内心听觉产生的心理学原理同意象产生的原理相似,就是音乐内心听觉是以感官储存的材料来作为依据,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记忆这种心理活动,进行量的积累,进一步自由的回忆、想象。同时,心理学为音乐内心听觉训紧提供了依据和规律。

二、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科学训练方法

(一)对音乐记忆能力科学的训练

内心音乐听觉是把听过的音乐材料在脑海中记忆并再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内心听觉的准确性根据一个人的音乐

和音乐记忆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提高音乐记忆能力对音乐人的内心听觉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那么,音乐记忆是对音乐能力的感知,如:节奏、音色、旋律、和声等,音乐记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的科学训练。瞬时记忆顾名思义,只是停留在瞬间的记忆。在音乐听觉训练中,高音、声音程、和弦都是靠瞬间记忆,瞬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间记忆中听出来的内容会为后面的学习作为参考,这样就不会出现跑掉的现象,所以瞬时记忆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们我们可以采取延时模唱、干扰模唱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延时模唱,是在听到音响后,心理记住其音色,隔一段时间在唱出来,注意检查精确度,所隔时间长短根据现实情况由短至长,最终以精确的瞬时记忆为训练目标。干扰模唱就是在音响后,加入其它音响进行干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用乐音,与学生谈话等方式进行干扰,进一步训练瞬时记忆精准性。

2.短时记忆的科学训练。在音乐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分钟之内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训练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节奏和旋律进行记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此项训练中要把握短时记忆的特点,根据记忆的心理过程,来进行科学的训练。如:在节奏、旋律的听写训练中,让学生以组块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记忆量。组块的方法可以是以小结为单位,或者找相似的、相异的节奏型组合为单位。不断的进行复习,对听记材料进行科学的编码,从而准确

的完成听写训练。

3.长时记忆的科学训练。长时记忆是由短时记忆组成而来,它的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之上,直到不被忘记。长时记忆容量很大,它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而形成,我们就以音程、和弦为例,我们平时对音程、和弦反复的记忆、模唱来加深记忆的方法外,还可以运用联想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强记忆。

(二)对内心默唱进行科学训练

默唱是以内心听觉为前提训练,不出声的把音响、乐曲表现出来。默唱训练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要把握好,告诉学生什么时候默唱、什么时候出声,避免训练时引起混乱。默唱可以采取集体方式和个人方式,集体默唱时可以让学生轻轻击打拍子,既可以统一速度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个人方式的训练可以进行分组,个人之间相互交替练习。默唱是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在有音响或者没有音响的基础上训练对音响的把握,需要学生有坚定的意志、高度的集中力。

(三)对音乐乐谱背诵科学训练

音乐中背谱包含背唱和背写两种形式,通过脑海中的回忆,将已经熟悉的乐曲用唱和写的方式再现。对于听过的乐曲,可以通过回忆训练内心的听觉;对于见到过的乐谱,通过回忆训练视觉和听觉。那么,在回忆的过程中,有效的训练了学生听觉的积极性。

三、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方法的展望

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在音乐教学上我们要在遵循心理学方法的原理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学

,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内心听觉相结合,形成心理规律。听觉意象和听觉思维都是心理学专业的名词,它表达的意思与音乐中常用的名词音乐内心听觉上基本相同,所以,在音乐中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去实践。音乐的内心听觉训练可以以心理学方法为指导,来进行多样性和科学性的训练模式,如:旋律音程训练时,可以采用模唱、听辨等形式。心理学对音乐内心听觉的训练起到了推动作用,采用心理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音乐内心听觉是良好乐感的重要基础,乐感是音乐的重要部分,好的乐感可以将感觉的概念化为心理操作,大大的提高了音乐水平,要想在音乐中有所建树,我们就要做好音乐内心听觉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乐感是一种心理的感觉,它的形式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内心听觉,多角度的去探究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能力,以便于更好的为

培养人才。'

音乐能力的类型和表现

音乐能力的类型和表现 下面就跟随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音乐能力类型和表现的相关介绍吧!音乐能力的类型和表现①:音乐感受能力包括音乐听觉和情绪感受两部分。 如果先天缺乏听觉当然不可能有所感受。 音乐听觉的要求比语言听觉高,能听出音的高低,音的方向是渐高还是渐低的,例如C调中123就是渐高,321就是渐低。 音的组成是1个、两个、3个还是4个,如C调中1是单音,13是双音,135是3个音,135i是由4个音组成的。 区分音的组成即是有鉴别和弦能力,和弦有许多种组成,有些使人感到是音乐小段或成段的终止,有些使人感到还要继续。 区别音的组成要经过一段训练,有些孩子通过短期训练就能掌握,另一些孩子虽然学习了相当时间还不能掌握。 有人对变调非常灵敏,有些人竟完全不能觉察,这是音乐感受能力不同所致。 某种音乐对一些人是一种享受,而对另一些人是讨厌的噪音,这是感受的选择性问题。 音乐是一种不用翻译的语言,有时使人跃跃欲试,翩翩起舞;有时催人泪下,有时像暴风骤雨,有时像旭日东升。 音乐使人产生的感受大致相仿但程度不同,有人如醉如痴十分投入,有人却平平淡淡。

有人认为音乐感受能力完全是先天遗传的,不能改变,但现在经研究证明它会在培养下渐渐提高。 例如区别半音和变调的能力,如果在3岁之前经常听到有半音的音乐或伴奏,或者随琴唱出半音和变调,这种能力会固定下来终生享用。 如果3岁之前缺乏这种培养,过了7岁就难以再学会这种本领。 辨别和弦能力与后天培养更有密切关系,不过年龄要求可以放宽。 孩子的音乐感受能力受父母影响很大,父母喜欢京剧孩子也很会欣赏,孩子会随着学习各种唱腔和表演。 父母喜欢古典音乐、歌剧、流行音乐,也同样会影响孩子。 当父母有感受时会从表情和言语中流露出来,就会引导孩子进入境界。 难怪有些孩子在音乐中引出种种幻想,如同置身其中,在听的过程中脸部表情和动作都有种种变化。 缺乏音乐环境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有这些体会。 旋律每小节有两拍、三拍、四拍不等。 在每小节的头一个音往往成强音,第二或第二三个或第二四个成为弱音构成了节拍。 有些孩子很快能识别旋律为二拍、三拍或四拍的,另一些孩子就不能。 由于较快识别旋律的节拍就便于将自己会唱的歌谱写出来。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在教学中必须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听、唱、奏、表演、创造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感知、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美的综合音乐能力,在这里强调的是首先必须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学会聆听优美的音乐等于走进了音乐的天堂,在那里能发现无数音乐的宝藏,人的音乐能力,正是在聆听音乐的引导中被唤醒的。因此,重视音乐听觉训练,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是音乐教师首当其冲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我认为学校和音乐教师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提供良好的聆听氛围和空间 无论有没有音乐教室,保证聆听音乐的环境最重要的是设备,应具有保真cd机、电视机&&只有通过这些的必备的音响设备,才会将最优秀的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原汁原味地传递到每位学生的耳中,这些高雅优美、铿锵有力、清澈明亮的音乐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能全部原样展示给学生的,只能是在聆听中走进那色彩斑澜、情感变化万千、极富魅力的音乐王国。 良好的民主的聆听学习音乐的氛围是保证学生无拘无束地展开想像翅膀,尽情享用音乐以人为本的氛围与条件。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在学会听音乐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讲述自己对音乐的体会与想象。音乐表现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听者有不同的感受体验与想象,这样不追求共性答案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的人性获得解放,获得自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力只有在无条条框框的音乐听觉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并得到发展、获得成功。 创造一个无忧无虑可以使每个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和发展的空间,这对于提高听觉体验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学校教学大楼的大厅中摆上一架钢琴,供学生随意去触摸、弹奏、熟悉这一乐器之王。有的学生去弹乐曲,有的围观,就是听,看着别人弹奏出优美的旋律,也会使学生在琴声中看到他人的自信、看到他人的特长,促进自己去学、去参与。在学校建设一个音乐窗栏,定期征集学生爱听的歌曲、乐曲,定期介绍各种乐器、各伴音乐家与作品、音乐小故事,在广播站中利用中午午休时间播放并解释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让学生在定时的听音乐中培养兴趣,锻炼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对音乐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这几句话,说是实施建议,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个教学理念,是我课堂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众所周知,要想充分发挥听觉的作用,就必须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而这个安静的环境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在我的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做一个聪明活泼型的音乐教师,课堂上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够爱上音乐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音乐教学是一个广泛而专业性极强的领域;而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接受了很短时间的专业培训,换句话说,我们的专业技能技巧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欠缺。来自各方面的条件又都不允许我们放下一切,去专修我们的专业不足,而恰好在众多的不足之中,我们每个人又都有着相对的强项,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判断自己,为自己的课堂定好位。恰倒好处的展示自己的强项,使学生能够被你的强项所吸引,因而从心里喜欢你,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自然学生也会爱上你的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要巧妙设计导入,紧紧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一个好的导入,它可能是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游戏,也就是说,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具备一个共同的宗旨:必须从音乐出发,能够深深的吸引学生。下面举一个实际教学中的小例子。例如在上二年级《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一定都特别爱听故事吧?老师今天就要带你们去故事林里游玩,那里有精彩的故事在等着我们,(放课件),可进入故事林必须学会下面的本事:接下来就是学本事拍拍小手跺脚飞飞;也就是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过程中,学生高高兴兴的就掌握了。 其次,音乐教学中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各学段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种音乐能力(如音高感、节奏感、嗓音等)更是因人而异。各校、各班的音乐基础也有差别。因此,要承认学生个体的音乐能力、学习基础的差别,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到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兼顾音乐基础较差学生能够逐步跟上,缩小差距。为此音乐教师要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和差异情况,以便心中有数,区别对待。如:对于音乐基础乐理知识较好的学生或嗓音正处与变声期声音不好,教师就尽量避免让他唱;而是着重在旋律、节奏创作上加以辅导,使这部分学生在每次的音乐课上都能很积极参与,并主动向大家展示,增强了自信心。对于嗓音挺好,音乐基础不太好,所以教师在每次的音乐课上都尽量避免提问较难的音乐知识;简单而又好回答的音乐知识就专门提问他,如遇到较难唱的歌曲就叫他给大家演唱,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这样使不少的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改变了过去学生一到音乐课上就没有声音、学习音乐兴趣不浓的现象。所以通过以上两例,我认为音乐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对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甚至音乐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学生,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要防止发生歧视、甚至剥夺音乐能力有缺陷的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现象。对有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帮助他人的音乐学习。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踊跃参加评价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发生错误和改正错误。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课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在教学中要提供孩子表演的机会,培养孩子这种做人的勇气。 教师要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师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达到共鸣。“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领悟歌曲情感,歌唱时运用多种手段,声情并茂的表现歌曲情感。这样的范唱又怎么可能不打动学生呢?现在,我们的教学手段先进了,大多数的教材歌曲都可以从网上下载范唱、伴奏;也有的学校定制范唱带,这样学习歌曲时,教师再不必边弹琴边范唱了,大家可以有更宽泛的空间展示你对歌曲情感

方案-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初探

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初探 '音乐内心听觉的 学原理初探 一、关于音乐内心听觉心 原理的概述 音乐的内心听觉在音乐界已不陌生,是指在内心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听觉活动,主要在听觉意象的心理过程中实施,与感知、记忆、联想等心理过程也有一定的。它是广义的对音乐整体性的产生听觉意象。音乐是听觉的 ,对音乐家和音乐学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听觉意象,可以使听过的音乐记忆在脑中并随时逼真的出现。 音乐的内心听觉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理机制。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心理是人类大脑的技能,是人类大脑活动的自然结果,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理论和 相结合的 学科,心理学为人的心理现象进行了解释,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音乐的内心听觉也遵循这方面的原理。 普通的心理学是指人在感受客观事物的时候,刺激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然后慢慢消逝,但印象仍然保存在脑海里,必要时印象有会显现出来,在脑海里又会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意象。音乐内心听觉主要是心理过程中的听觉意象。意象是对过去事物的再现,是记忆的主要形式,也是想象的基础。 总之,音乐内心听觉产生的心理学原理同意象产生的原理相似,就是音乐内心听觉是以感官储存的材料来作为依据,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记忆这种心理活动,进行量的积累,进一步自由的回忆、想象。同时,心理学为音乐内心听觉训紧提供了依据和规律。 二、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科学训练方法 (一)对音乐记忆能力科学的训练 内心音乐听觉是把听过的音乐材料在脑海中记忆并再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内心听觉的准确性根据一个人的音乐 和音乐记忆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提高音乐记忆能力对音乐人的内心听觉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那么,音乐记忆是对音乐能力的感知,如:节奏、音色、旋律、和声等,音乐记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的科学训练。瞬时记忆顾名思义,只是停留在瞬间的记忆。在音乐听觉训练中,高音、声音程、和弦都是靠瞬间记忆,瞬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间记忆中听出来的内容会为后面的学习作为参考,这样就不会出现跑掉的现象,所以瞬时记忆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们我们可以采取延时模唱、干扰模唱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延时模唱,是在听到音响后,心理记住其音色,隔一段时间在唱出来,注意检查精确度,所隔时间长短根据现实情况由短至长,最终以精确的瞬时记忆为训练目标。干扰模唱就是在音响后,加入其它音响进行干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用乐音,与学生谈话等方式进行干扰,进一步训练瞬时记忆精准性。 2.短时记忆的科学训练。在音乐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分钟之内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训练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节奏和旋律进行记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此项训练中要把握短时记忆的特点,根据记忆的心理过程,来进行科学的训练。如:在节奏、旋律的听写训练中,让学生以组块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记忆量。组块的方法可以是以小结为单位,或者找相似的、相异的节奏型组合为单位。不断的进行复习,对听记材料进行科学的编码,从而准确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听觉能力(一)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听觉能力(一) 内容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准确、深刻地欣赏音乐的基础。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包括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内心听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体验,使欣赏者伴随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欣赏者的内心听觉中创造性地再现,给音乐作品恰当、理性的评价。所以说,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核心。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听觉能力音响感知情感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音乐欣赏更是必须借助听觉而实现的艺术活动。许多人在聆听音乐时,会感觉到它的奇妙无比,同时似乎又觉得难以捉摸,这就和音乐听觉能力高低有关。如果我们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就能在听觉中较为准确地感知、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可见,要领会音乐作品的真谛,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音乐的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就是听到一个人演奏出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在的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有的样子”。二者都是音乐欣赏心理活动的体现,也是音乐经验积累的结果。只要具备正常的听觉器官,人人都能具有一般的听觉能力。然而,一般声音听觉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先天具备的,而后者则要经过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具备。 所谓音乐听觉能力就是“音乐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是在多听、多想的基础上提高的,它会产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欣赏者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评判态度。由于音乐给予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愉快、烦躁、激动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某种态度的反映,如喜、怒、哀、乐等。所以,音乐欣赏的重要通道是借助于音乐听觉的情感体验。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因素来看,欣赏是接受环节,它不是以表演或为获得某种具体成果为目的,而是聆听者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通过内心听觉引起回忆、想象及联想等,丰富自己从欣赏音乐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这也是通过音乐听觉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行为。根据人对音乐感知能力的认识规律,音乐听觉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敏锐的音响感知能力 音响感知是指通过音乐欣赏者的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结构形式完整的接受。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系都以音响感知为基本,如果离开了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感知,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欣赏。音乐作品的实际音响是以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诸要素相互参与、相互合作,经人为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声音工艺品”,我们的耳朵可以直接感觉到,但我们的耳朵必须是经过训练且能分辨音乐的耳朵,否则,就难以接受、理解这种音响外层的“工艺品”。具体说来,音乐音响的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这是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如果欣赏者具备了对这些音乐要素的辨别力,也就具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淮南子》中就曾记载,“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师旷之耳”就是能辨别音响的耳朵。如果一个人2/4拍和3/4拍子都分不清,他就很难分辨出进行曲和圆舞曲的不同音响效果;如果欣赏者对各种乐器的音色缺乏辨别力,那就会影响他对于管弦乐作品的欣赏。因此,培养对音乐的辨别力,对音响感知具有首要意义。 2.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力。音乐音响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几个方面。其中旋律感主要是对不同旋律的特点进行感受,并由此达到对旋律美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感情内容的体验。节奏感决定着音乐的表情性质和风格特征,要获得音乐的美感,就必须培养起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多声部音乐手法广泛应用于合唱、键盘音乐、管弦音乐领域,只有具备多声部音乐感,才能懂得各声部的组合和音乐的和声效果。

音乐听力考级模拟试题

音乐听力考级模拟试题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第一级 考试形式:口试 1. 听辨完整乐曲后,背(唱/读)出完整乐曲(30分) 2. 回答该曲的曲名及曲作者(10分) 3. 背(唱/读)出该乐曲片段的音阶(10分) 4. 分析原谱中的画框部分音程(20分) 5. 识别(30分) a)说出下列音的固定调唱名 b)说出下列符号的名称

第二级 考试形式:口试 1. 听辨完整乐曲后,背(唱/读)出完整乐曲(30分) 2. 回答该曲的曲名及曲作者(10分) 3. 背(唱/读)出该乐曲片段的音阶(10分) 4. 分析原谱中的画框部分音程与和弦(20分) 5. 识别(30分) a)说出下列音的固定调唱名 b)说出下列符号的名称

第三、四级笔试 笔试部分 1.听辨完整乐曲后,为乐曲的空缺部分选择正确答案并抄写(30分) a) A. B. C. D. b)A. B. C. D. 2. 回答该曲的曲名及曲作者(10分) a)该曲的曲名是 A.卖报歌 B.纺织歌 C.沉思 D.思乡曲 b)该曲作者是 A.埃尔门莱西 B.贝多芬 C.车尔尼 D.舒曼 3.选择该片段的音阶并抄写(10分) A. A自然大调音阶 B. C自然大调音阶 C. F自然大调音阶

D. D和声小调音阶 4. 分析原谱中的音程、和弦与符号并选择正确答案(20分) a) A. 轻、轻巧的;大六度;小三度 B. 轻、轻巧的;小六度;大三度 C. 连贯的;小六度;大三度 D. 轻、轻巧的;大六度;大三度 b) A.纯五度;大四六和弦 B. 纯五度;大六和弦 C. 纯五度;小六和弦 D. 减五度;大六和弦 5.根据所给音程、和弦的性质选择正确答案并抄写(30分) a)小二度纯八度 A. B. C. D. b)大三和弦大三和弦 A. B.

浅谈内心听觉的培养

论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及培养方法 【摘要】内心听觉是音乐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在音乐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音乐内心听觉并非为专业音乐家所独有,而为一般人(包括儿童)所共有。如果坚持进行训练,内心听觉的能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关键词】内心听觉培养方法音乐活动记忆力视唱练耳 【正文】 “内心听觉”是一种听觉能力,是不依照实在的声音印象而建立的音乐想象的能力,它是以听过的乐曲中的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为依据的。“内心听觉”是音乐家最重要的音乐听觉功能之一,内心听觉的发达与否,决定着一个音乐家的内在的音乐想象力是否能够反映真实的音乐现象。积极地与独立地利用想象力的可能性,是决定一个艺术家、音乐家的创作过程的重要条件。 任何音乐创作都是以内心音乐听觉活动为依据的。音乐听觉的基本表现是外部的印象和内心的音乐听觉的结合,外部听觉和内心听觉密切的相互作用表现在边读谱边听音乐的过程中,因为,这时内心听觉似乎在前,它首先感觉到即将发出的音响。“内心听觉”本身有着各种程度的差别,较不发达的内心听觉经常依赖于外部听觉,而绝不能脱离外部听觉独立表现出来,这种内心听觉需要现实音响的经常支持。 “内心听觉”由于其本身的发展而逐渐成为积极的和独立的能力。不难了解,发展与建立内心听觉对作曲家来说,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一个作曲家,如果不借助于外部听觉而继续创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时,就只能依靠过去从外部获得的音乐印象,即依靠内心听觉的积极活动来进行创作。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斯美塔那的歌剧《李布什》和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等作品都是内心听觉活动积极性的表现。这两位作曲家停止了对外部音响的感受, 但他们仍然能够利用已经积累的内心的音乐想象进行伟大的创作。一个音乐家每当构想出一首单声部或多声部乐曲的旋律时, 都与内心听觉有着直接的关系, 即使笔录或口头分析你任意听来的一首乐曲, 没有很好的内心听觉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 内心听觉的培养训练就成了视唱练耳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教学贯彻着视唱练耳教学的全过程。“内心听觉”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可训练的, 作为教师的工作要细微耐心,要因材施教。内心听觉具备的程度是学生音乐素质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所以对于从事表演、作曲、音乐学研究以及师范等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适用的。 另外,我们知道,内心听觉尚有旋律性内心听觉与多声性内心听觉之分。旋律性内心听觉是一种旋律想象认识能力;多声性内心听觉是一种多声部的和声和复调音乐作品的想象认识能力。旋律性内心听觉的培养比较快,易于接受和掌握。凡从事音乐创作及音乐演奏的绝大多数人通常都具备这种能力,而多声性内心听觉的培养相 比之下比较弱。经常可能局限于根据歌词或凭记忆早先听到的某种多声部作品的内心想象力的范围内。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许多学生毫不费力地掌握了视唱单旋律的技能,尤其是在民乐及声乐专业的学生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旋律家”,但是,他们在获得多声部乐曲的视唱技能上都比较困难。这种多声听觉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和声技能的掌握,及其多声部音响效果了解的不够,理论上理解的不足所造成的。因此,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旋律性听觉的同时,应逐渐将二部视唱及重唱等多声部的视唱及听觉训练加进教学计划,以加速和加深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增进学生们的单声部旋律演唱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听觉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听觉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习音乐,尤其是学习钢琴演奏,训练出一双有着高度审美力和鉴赏力的敏锐的“耳朵”,是至关重要的。音乐听觉来自于内心各种听觉能力的培养。 旋律听觉复调听觉和声听觉 艺术形象的音响想象。随着这种内心的感受,就形成了对音响图像的追求。这种内心听觉越敏锐,就越有助于音乐的表现。衡量钢琴演奏水平的高低,造诣的深浅,只能凭借耳朵这一听觉器官;判断演奏者乐感优劣、投入的程度,音响效果是唯一的依据,而绝非一些故弄玄虚的外部表情与动作。 一、音乐听觉的重要性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无论演奏者还是听众都需要通过听觉来欣赏音乐,鉴别其艺术效果的优劣。凡是优秀的音乐家都具有敏锐的听觉,他们在有意或无意聆听的状态下,其听觉器官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而这种敏感的听觉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因此,学习钢琴,就必须培养学生有敏锐的听觉能力,使之能胜任钢琴音乐的演奏要求。演奏时必须用听觉去判断演奏是否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音乐的变化、力度的层次、节奏的脉搏、踏板的清晰、乐句的均匀、旋律的流畅、风格的准确等等。演奏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音乐听觉,才能检验弹奏的效果。因此,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对学习钢琴演奏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涅高兹曾说过:“听觉越是迟钝,所演奏的声音和表现的内容就越呆板。” 二、音乐听觉训练的特点 练琴的过程也就是练习发音的过程。不能满足于只是“发出”声音,而是要根据乐曲性质的要求发出应有的声音。许多学生在演奏时思路混乱,多数是因为听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在清晰的思维下,按照音乐进行的规律,将无意识的听觉、混乱的听觉调整为清晰的、有目的的听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特定意义出发进行学习,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器官,培养、发挥自己的听觉能力。 钢琴学习中的听觉训练,不是单纯的音的高低听辨,也不是仅仅用耳朵去听。“听”是心理在生理上的运用。一般意义上的听只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钢琴学习中的听觉训练,就包含了这种心理功能的训练,要使学生集中于大脑的听觉训练。教师的任务是不断地向学生发出信号,让学生注意听,并告诉他们所要听的内容和如何去听,而学生则必须时刻保持听觉的警惕性。 在音乐作品中,主要的旋律声部不一定都是在最高声部。如弹奏巴赫的赋格曲时,不仅要让人听到高声部的主题,还要听到中声部的主题、低声部的主题以及对题。即使一首简短的主调乐曲,也要分清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旋律声部中可能还有副旋律,伴奏声部中可能有低音线条及和声层等等。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声部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各声部层次在不同段落中的主次、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在随之变化。因此,钢琴学习中的音乐听觉训练,就必须对所弹奏的音乐进行分析,对音乐中的各种因素了如指掌,在清晰的思维控制下,有目的地进行。 三、音乐听觉训练的要求 1.建立旋律听觉 音乐作品中,旋律是核心。学生在学习演奏时,如何弹奏旋律至关重要。一定要时刻听到自己弹奏的声音,对自己所弹奏旋律的声音、情感,要做到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在听觉的控制下进行。 注意听完整的旋律线条。必须准确地划分旋律的句读。弹奏时要细心地听旋律的每一个

试论音乐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和训练

试论音乐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和训练 [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内心听觉”是一种音乐能力,是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对音乐活动具有先导性与创造性,正是这个特点使“内心听觉”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具有实际意义。“内心听觉”的训练对于从事表演、作曲、音乐学研究或音乐教育等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是适用的。本文旨在从学生学习音乐学专业角度出发,浅议“内心听觉”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内心听觉”;特点;训练 音乐是建立在以声乐为物质材料的基础之上,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对应于主体的听觉器官,人们对音乐的把握是要靠听觉来完成的,只有通过听觉训练器官,声音的振动才能传递到人的主体意识中去。听觉是感受、欣赏、理解音乐之美的先决条件,开发和训练听觉器官,能有效提高人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的感知力以及对各种复杂音响的辨别能力。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在《音乐家守则》中写道:“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可见听觉能力的训练是使人获得音乐感知的重要前提,是培养音乐人才必备的音乐基本素质。而整个听觉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内心听觉”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它置于次要的地位,学生是较难得到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内心听觉”的能力没有足够的发展,这对音乐素质的提高影响很大,因此探讨“内心听觉”的培养这一问题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在音乐教学中“内心听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培养方法。 一、何为“内心听觉”?它有什么特点呢? “内心听觉”这一词在音乐界早已广泛使用,意指“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的听觉活动,它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①,它是人在内心进行的,以音乐感知为基础,以形成和完善音乐意象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能力,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等都是内心的音乐活动。然而,音乐是门听觉艺术,任何一种音乐心理活动都离不开听觉的参与,因此,便习惯于用“内心听觉”这一通俗用语来指代在内心中所进行的一系列与听觉有关的音乐活动。 人们常说的音乐听觉多强调外部听觉对音乐的感知与记忆,是依赖于某种实际音响而产生的听觉意象,是在听音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早已熟悉的音乐现象。“内心听觉”是一种听觉能力,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听觉。第一,“内心听觉”的产生具

音乐类学生听觉素养培养

音乐类学生听觉素养培养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良好载体,随着大众对审美的要求逐步提升, 对音乐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对于促动校园文化建设有重 要的作用,高校的全面发展与校园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所以增强高职 院校艺术专业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本科 院校或者艺术专业学校旨在培养音乐高等专业人才,把音乐作为一门 学问实行研究,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是特殊的,以学习基础的音乐理 论知识,增强音乐修养为主。听觉素养是音乐修养中一项重要指标, 对于音乐基本功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听觉素养的培养在高职音乐教 育中十分重要,听觉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有助于学生打 好艺术修养的基本功。 一、听觉素养水平是基本的技能 听觉素养水平对于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技能。高职 音乐教育探索一个具有实效性的听觉素养培训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一线教学教师来说,学生听觉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艰苦的工程,所以,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研室专门展开了对学生音乐听觉素 养培养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期获得一个全新的听觉素养 训练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与完善,以期建立有效的听 觉训练课程体系,促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听觉素养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增强高职学院艺术教育工作, 是当前全面推动艺术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大力发展高 职院校艺术教育,首先要构建面向艺术类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这是十分关键的。各个地方的教育各具风格与特色,建设适合的课程 建设方案具有现实的意义。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研室通过对 听觉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展开对听觉素养训练方法的探索、选 择训练内容,展开学生课外艺术活动等实践研究与探讨,直至形成一 个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高效的、全新的实施方案。建成符合学生基本

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初探

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初探 一、关于音乐内心听觉心理学原理的概述 音乐的内心听觉在音乐界已不陌生,是指在内心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听觉活动,主要在听觉意象的心理过程中实施,与感知、记忆、联想等心理过程也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广义的对音乐整体性的产生听觉意象。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对音乐家和音乐学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听觉意象,可以使听过的音乐记忆在脑中并随时逼真的出现。 音乐的内心听觉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理机制。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心理是人类大脑的技能,是人类大脑活动的自然结果,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心理学为人的心理现象进行了解释,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音乐的内心听觉也遵循这方面的原理。 普通的心理学是指人在感受客观事物的时候,刺激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然后慢慢消逝,但印象仍然保存在脑海里,必要时印象有会显现出来,在脑海里又会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意象。音乐内心听觉主要是心理过程中的听觉意象。意象是对过去事物的再现,是记忆的主要形式,也是想象的基础。 总之,音乐内心听觉产生的心理学原理同意象产生的原理相似,就是音乐内心听觉是以感官储存的材料来作为依据,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记忆这种心理活动,进行量的积累,进一步自由的回忆、想象。同时,心理学为音乐内心听觉训紧提供了依据和规律。 二、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科学训练方法 (一)对音乐记忆能力科学的训练 内心音乐听觉是把听过的音乐材料在脑海中记忆并再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内心听觉的准确性根据一个人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记忆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提高音乐记忆能力对音乐人的内心听觉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那么,音乐记忆是对音乐能力的感知,如:节奏、音色、旋律、和声等,音乐记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的科学训练。瞬时记忆顾名思义,只是停留在瞬间的记忆。在音乐听觉训练中,高音、声音程、和弦都是靠瞬间记忆,瞬间记忆中听出来的内容会为后面的学习作为参考,这样就不会出现跑掉的现象,所以瞬时记忆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们我们可以采取延时模唱、干扰模唱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延时模唱,是在听到音响后,心理记住其音色,隔一段时间在唱出来,注意检查精确度,所隔时间长短根据现实情况由短至长,最终以精确的瞬时记忆为训练目标。干扰模唱就是在音响后,加入其它音响进行干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用乐音,与学生谈话等方式进行干扰,进一步训练瞬时记忆精准性。 2.短时记忆的科学训练。在音乐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分钟之内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训练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节奏和旋律进行记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此项训练中要把握短时记忆的特点,根据记忆的心理过程,来进行科学的训练。如:在节奏、旋律的听写训练中,让学生以组块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记忆量。组块的方法可以是以小结为单位,或者找相似的、相异的节奏型组合为单位。不断的进行复习,对听记材料进行科学的编码,从而准确的完成听写训练。 3.长时记忆的科学训练。长时记忆是由短时记忆组成而来,它的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之上,直到不被忘记。长时记忆容量很大,它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而形成,我们就以音程、和弦为例,我们平时对音程、和弦反复的记忆、模唱来加深记忆的方法外,还可以运用联想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强记忆。 (二)对内心默唱进行科学训练 默唱是以内心听觉为前提训练,不出声的把音响、乐曲表现出来。默唱训练有一定的灵

如何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

如何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 如何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 摘要: 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为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主要从几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关键词: 划、有科学依据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以达到孩子的培养目标 音乐节奏感,培养,训练,感受,理解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泉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呢, 一、培养音乐节奏感要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孩子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于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 孩子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孩子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孩子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

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节奏感要重视听力节奏训练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 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孩子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 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孩子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孩子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要重视动作 节奏训练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通过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

试论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作用

试论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06-13T15:15:27.5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作者:晏琳[导读] 音乐的内心听觉是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而一些音乐表演者,音乐创作者似乎对这一词并不熟悉,也关注颇为稀少,笔者将对此能力的研究和探讨来提示音乐学习者,切莫将音乐灵感神化,而需从实际意义上来寻找音乐感性思维的培养和探索。笔者将从理论阐释和作用分析两方面进行浅显论述,剖析内心听觉究竟对音乐学习者有哪些作用,以及其重要性。 (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 摘要:音乐的内心听觉是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而一些音乐表演者,音乐创作者似乎对这一词并不熟悉,也关注颇为稀少,笔者将对此能力的研究和探讨来提示音乐学习者,切莫将音乐灵感神化,而需从实际意义上来寻找音乐感性思维的培养和探索。笔者将从理论阐释和作用分析两方面进行浅显论述,剖析内心听觉究竟对音乐学习者有哪些作用,以及其重要性。关键词:内心听觉;音乐记忆;音乐想象 一、内心听觉的理论阐释 内心听觉,也称为内部听觉,内心音感等。它作为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存在于能够接收音乐的人们的大脑中。从比较统一的概念上来看,它是建立于外界音响的积累之上,人脑在接收了一定的音响信息后产生一定的反应和思考。而早在1998年出版的《音乐百科辞典》一书中,就有关于内心听觉的释义:“人们在内心里对某种听过的或未听过的音乐的回忆或想象。(相对于聆听实际音乐演奏而言)内心听觉是在聆听音乐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般人都具备不同程度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经过由浅入深的训练可逐步提髙,有的人会获得一定的发展。" 这样的概念性定义难免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如果从生理机制上来谈,也许会更深层的理解和剖析出内心听觉的实际含义。在普凯元的《人是怎样接受音乐的——谈音乐与心理》一书中,阐述了在大脑处理声音的过程中,听觉初级皮层就是产生记忆的地方,然后大脑再将这些短时储藏的记忆进行分析,构成复杂的听觉。达到对声音"最后的理解"。笔者的理解:当人类大脑处理通过听觉收集到的声音信息时,这些信息被复制到大脑中,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回想起来,或者想象,也就是说,大脑处理声音的过程产生了“内在的”听觉,这不是听觉的客观现实,而是有意识的听觉——内心听觉(inner hearing)。而我们的大脑凭借听觉皮层的以及产生的一系列判断,模仿等等动作。便可认是作内心听觉的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人类的右脑更多用来判巧音高以及和声听觉,左脑倾向于节奏。但是这种生理机制的实验和巧断不能完全准确的概括人们内心听觉的能力。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左脑和右脑是互相支持的。大脑中负责长期记忆的部分称为海马体,根据对海马体的研究,记忆不仅仅是复制的。这对音乐听力尤为重要,而抽象思维则是音乐学习和一切学习的核心能力。 虽然在心理学中并没有关于内心听觉或者其他关联词语的解释和研究。但是内心听觉的确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集合。原苏联音乐家捷普洛夫的《音乐能力心理学》一书中就有关于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研究。他将音乐实践与之结合,得到“产生于音乐活动过程中的,作为十分明确的加工过的听觉印象的听觉表象”的结论。他列举了两项涉及音乐家和心理学家的听觉意象测试。第一个实验是想象一个乐句在钢琴上演奏,并在消除听觉效果后感觉到它的清晰度。第二个实验是写一个乐句,然后想象某人的特殊声音在唱这个乐句,感受它的清晰。音乐家在这两个实验中通常都有更好的分数,但一些心理学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没有好的分数,人们就可以判断自己对音乐没有感觉。让我们忽略这个实验的结果。仅在本实验中,音乐表现的测试内容就接近于实现声音的能力。但你不能把它当作音乐想象。实际上,这就是音乐的听觉表象,音乐的听觉表象具有人们对音乐的基本元素、音高、音色和响度、音乐的节奏等的感知。音乐听觉表象是一种与音乐内在听觉密切相关的逻辑现象,与听写和乐谱阅读密切相关。它是所有音乐感知的基础。捷普洛夫进一步指出,如果听觉表象可以在需要时出现,那么听觉表象就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而这实际上是关于学习音乐的人的资格,也许一种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有听觉表征,另一种学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 在高级的内心听觉能力中,声音不像是照片一样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更像是一种抽象的认知。就如捷普洛夫的书中,有一个关于背谱的问卷调査,一些音乐学院的学生和钢琴家在此参加了实验,在描述背谱的过程中,他们表示“这不是钢琴或其他任何乐器的声音,而是某种程度的抽象的声音”。其实往往不要过度在意某种具象的音响干扰,反而能帮助音乐学习者在心中形成自有的音乐语汇,从而在今后的音乐体验中达到更正确的判断和理解。 二、内心听觉对音乐学习的作用 一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以具有优秀的内心听觉能力为目标,许多著名的作曲家诸如舒曼、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都认为内心听觉对一个音乐实践者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同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他把音乐能力分为“用某种乐器演奏和唱歌的技术能力”、“听觉能力”和“音乐听觉能力”。他本人对第二种能力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我们不妨借鉴他的观点在第二个能力的看法,即初级和高级的听觉能力。初级音乐听觉包括和声听觉(声音听觉、情态听觉)、节奏听觉或节奏感(速度感、时间感)。这应该是所有艺术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的总目标。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认为,发达的内心听觉是高级听觉能力具备的。虽然他在这方面的培养方式上还有所保留,但笔者认为,音乐内心听觉中的音乐记忆力就像一般事物的记忆力一样,需要不断训练,不断锻炼脑力才可以打磨出来,这也是上文理论阐释中讲到大脑的听觉皮层在接收音乐时产生不断的判断,辨别,模仿等动作作为生理运动基础,有些高等音乐院校往往将视唱练耳戏称为“视唱练脑”也就能充分体现内心听觉的不一般了。 具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和音乐想象力,是培养内心听觉的两大前提,音乐内心听觉中的音乐记忆"指过去的音乐经验在人巧中的反应",也就更多是时间的积累,不断反复的模仿,而这些大量的积累对象,也是不容小觑的,从事音乐表演或者音乐创作的人都知道,音乐风格种类千千万万,需要吸收相当大的音乐信息量才可达到效果,而诸如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天才毕竟是在少数,我们普通的音乐学习者还是只能靠不断的聆听和积累才能实现内心听觉能力的提升。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而音乐想象力,笔者认为相较于音乐记忆力来讲,更加偏重于音乐的创作。音乐想象即对过去以往接收到的音乐信息中得到音乐记忆,用属于自大脑中的音乐数据,将其输出为属于自己的音乐语汇,进行重组,编排,当然,前提是做出能表现艺术美的音乐来,这样的音乐语汇可以表现音乐的形象,传达自己的音乐逻辑思维,以及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等,由此便可记录于谱面,形成新的音乐作品。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听觉感受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听觉感受 摘要:音乐中最令人难以忘却的是旋律,旋律最简单的定义就是音音相继而构成的线条。像所有的线条一样,旋律也有形状、轮廓,它有起有伏,或保持水平、或呈锯齿状,不同的轮廓可以传达音乐中的不同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所采用的作曲风格不同,听觉感受也会有所差异,本文以两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例,对此进行说明,并做出比较。 关键词:旋律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听觉感受 1古典音乐听觉感觉 古典音乐是一种直奔人灵魂而去的音乐,是需要用心感受和领会的。记得笔者第一次听到的古典音乐是《索尔维格之歌》(Solveig’s Song),一曲听罢,一种深切的哀愁如同一滴墨汁落人清水之中,慢慢地在心底一圈圈地涸开,令人仿佛置身于北欧的深秋——湿冷中浸透着浓得化不开的忧郁……从那以后,古典音乐彻底地攫取了我的灵魂。 《索尔维格之歌》是《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最后一个曲子,属于民歌风格。本曲曲式为二部并列曲式,整首歌由主歌和副歌两个段落构成,是典型的“主歌——副歌”型的二段式结构和分节歌形式。乐曲采用对称的结构,引子与尾声呼应,a小调的暗淡色调、弦乐单声部轻声演奏的乐句,表现了宁静的沉思。乐曲的中心是挪威民歌风味的摇篮曲,它由A同名大小调的两个对比性的段落反复相接构成。第一段是小调忧伤的旋律,表现了索尔维格忠贞不渝、焦急期盼恋人归来的真挚心境;第二段转为大调,明朗欢快的旋律,表现了女主人对未来满怀希望。 这是话剧配乐中最动人的一段,原为剧中索尔维格唱的一首摇篮曲,她唱到:“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主歌洋溢着真挚亲切的感情;副歌的旋律来自真正的民歌,只唱一个“啊”字。主歌是抒情性的,副歌具有花腔的特点,两者在调式、速度、拍子、节奏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首乐曲由弦乐器、长笛、单簧管、圆号和竖琴组合演奏,曲风淳朴婉转、余味无穷,充分表现了索尔维格即是挪威人民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化身。 反复不停地听着《索尔维格之歌》,心中久久不能平息,其中所包含的凄凉故事和悠扬的旋律,始终萦绕在脑海里。伟大的作曲家格里格创作出如此经典的曲子,将《索尔维格之歌》融入索尔维格个人的情感,便更为亲切而感人至深,将抽象宏观的思乡情化为具体细致的归家,用音乐的手法表现了这个善良、忠贞、纯洁的女性的形象。在音乐中,格里格把民族与艺术、旋律和歌词、戏剧与音乐等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不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且表现了他自己的内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