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人的遭遇-中职

一个人的遭遇-中职

一个人的遭遇-中职
一个人的遭遇-中职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苏联]肖洛霍夫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一个人”指的是谁?

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二、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好像是阳光下的阴影,挥之不去。一旦阳光被乌云笼罩,阴影就随着黑暗倾轧而来。人类发展伴随着太多的战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先人透过《诗经》抒发的战乱之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亲眼目睹战争后的感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范仲淹描摹下戍边将士真实的思乡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痛苦。而二十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么这两次世界级的战争,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

三、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四、预习检测

1.字词:

邂逅(xièhòu)狙击(jū)送丧(sāng)雏(chú)喃喃(nán )

胳(gā)肢窝窒闷(zhì)着(zhuó)想模样(mú)唧唧喳喳(jījīzhāzhā)胡诌(zhōu)吝啬(lìn sè)如鲠(gěng)在喉哽咽(gěngyè)

2.“一个人”指的是谁?

(安德烈·索科洛夫)

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家

破人亡――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因车祸外出谋生)

五、课文研习

1.面对这些遭遇,索科洛夫都有哪些表现。

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

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

这么厉害吧)

【追问:这里索科洛夫为什么没有哭?因为他无情吗?】

不是,因为他这时因战争失去了最后的儿子,失去了最后的亲人一个人绝望的不是一直看不到希望,而是给他希望以后又让他失望,当他失去妻子和女儿的时候,他得知自己还有儿子,喜出望外,儿子就变成了他最后的快乐和希望,他所希望的仅仅是和儿子一起共同度过剩下的时光,做着老头儿的梦想而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感觉悲痛到极点,对生活绝望,哭不出来了,所以下文说“埋葬了自己最后的快乐和希望”,连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现在连这也失去了,欲哭无泪

⑤领养孤儿(我的心里快乐极了,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

【追问:为什么变轻松了,变软了?】

因为凡尼亚让我忘却了曾经失去儿子的伤痛,心里有了慰藉

【追问:为什么悲愁的心不让他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

因为战争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他心里有着深深的缺口,这篇土地上留下的都是伤痛,他也害怕继续受到心痛的折磨“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2.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他是一个勤劳、朴实,平凡、普通的俄罗斯人。勇敢、刚强,有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坚韧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意志。索科洛夫还是一个富有感情、同情心的人。)

3.他这样子的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

(①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②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

4.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

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①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②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

解读: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死去的人,而是存活下来却举目无亲的鳏寡孤独之人。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5.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不是)

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还是仅指索科洛夫吗?(像所科洛夫这样的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了共性)

6.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

(①用平实的语言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②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③在平实的语言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

六、回顾小结

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灾难与苦痛。这灾难,不只是夺取人的生命,还有存活

下来的人们的痛苦。而当我们坐在课堂上了解战争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

息。所以,我们更该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和平。并为这和平缔造与维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附:板书设计

【受伤被俘】

成功逃亡——激动万分

家破人亡——穿心的痛

找到儿子——喜气洋洋

儿子牺牲——埋葬欢乐

领养孤儿——轻松光明

车祸后外出谋生——悲愁的心

教学反思: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答案飘在风中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

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

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

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

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二、作者简介

重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

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梳理结构,整体感知

文章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指索科洛夫

索科洛夫遭遇了什么?他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

1、课文之前的情节: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

?国内大饥荒(1922年)父母去世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

?(1942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校,回到队伍

2、课文中的情节:

、四、文本研习

?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

?第一次:“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第二次:“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

?第三次:“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

?第四次:“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

人的眼泪”。

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

(1)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来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啊!

可是——

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

?先看一看凡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外貌穿着:脏——眼睛如雨后黑夜的星星

?动作神态:活泼——已经学会叹气

?语言内容:年幼丧失亲人——包含孩子的纯真

?[总结]凡尼亚是一个天真纯洁、又历经战乱、饱尝人世沧桑的惹人怜爱的战争孤儿。

?遇见这样一个孩子,“我”为什么会流泪?

?孩子的弱小——我的保护欲望

?孩子的纯真——我的怜爱之心

?孩子的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

引用苏联德·勃拉果依的评论:

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3.“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

(1)讨论明确: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担忧(死去吓坏儿坚子,孩子的将来)……

(2)小结: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即使像索科洛夫这样坚强的人也难以抚平心头的创伤。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人们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不能伤了孩子的心。所以——4.小说的结尾说,“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评;小结。“战争归来抱孤儿”一幕感人至深,没有血淋淋的战场,没有普天同庆的凯旋,但带给读者的是几多心酸几多欣慰。战争摧毁不了坚韧,战争泯灭不了善良。凡尼亚是孤儿,他或许还不明白发生着的一切,包括战争和苦难、同情和怜悯,但孩子越是天真,就越发显出战争的罪恶和残酷。不让孩子看到流泪,这是有良知的人不想让孩子承受战争之苦,是为了呵护孩子的心灵,这是成人对孩子的一份责任。

五、一个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再坚强的人在晚上也是泪湿枕巾。在战争中,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而已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14年8月——1918年11月):军人857万人;平民83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39年9月——1945年8月):

军人1704万人;平民2453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

动用军事力量2200万人;伤亡约3000万人(一半以上为平民)。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30万人。

?所幸,在战争中并非所有的都扭曲了人性,泯灭了良知,当邪恶盛行时,良心也在

蓬勃生长。作者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个人、小人物、普通人在战争中,在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中作出的牺牲和承担的痛苦。体现了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 B.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

?C.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 D.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

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必修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1(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 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课时:1教学内容: 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 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苏联作 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 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这几 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 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 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 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 二、课文探讨 解题:《一个人的遭遇》 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 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 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 索科洛夫 ①上了前线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 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

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联的“解冻文学”,了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研读,提高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珍惜和平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把握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学习小说细腻的描写。 教学难点 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探讨小说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然后展示、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可以给学生布置下列预习任务: 1.查资料,了解文章作者肖洛霍夫,了解二战和苏联卫国战争,了解二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查资料,了解《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梗概。 3.阅读课文,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的情感起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调动情感,导入新课 1. 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二战、苏联卫国战争以及二战给人类带来的重大灾难。 2. 学生展示后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些图片,然后总结导入本课。 总结: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和这个小故事,你的内心在想什么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了空前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在战争中苏联共死亡270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去感受一下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去感受一个普通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情感吧。 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实现外围突破 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教师可以略做总结,为深入分析课文做好准备。展示(一):谈谈你所了解的肖洛霍夫。 总结: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展示(二):给大家说说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梗概。 总结:卫国战争后的第一个春天,“我”在河边等待渡船,一大一小两个流浪汉走过来,大人叫索科洛夫,小孩叫凡尼亚。搭讪几句之后,索科洛夫讲述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是1900年生人,曾参加过红军,在1922年的大饥荒中,他的亲人都饿死了,后来他当了钳工,和伊林娜结婚以后,他开始有了幸福。妻子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姑娘,温柔体贴。十年间,他们有了一子两女,盖了一座房子。德国入侵苏联的第三天索科洛夫就告别伤心的妻子上了前线,

一个人的遭遇-中职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苏联]肖洛霍夫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一个人”指的是谁? 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二、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好像是阳光下的阴影,挥之不去。一旦阳光被乌云笼罩,阴影就随着黑暗倾轧而来。人类发展伴随着太多的战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先人透过《诗经》抒发的战乱之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亲眼目睹战争后的感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范仲淹描摹下戍边将士真实的思乡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痛苦。而二十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么这两次世界级的战争,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 三、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人的遭遇》同步练习

《一个人的遭遇》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梗概( ) (2)邂逅( ) (3)和睦( ) (4)刹那( ) (5)狙击( ) (6)嗜好( ) (7)粘住( ) (8)哄骗( ) (9)栖息( ) (10)窒闷( ) (11)胡诌( ) (12)翘首(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 B.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 C.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 D.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4.填空:《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作家,1965年获。作品有长篇小说《》《》等。 5.简答题。请概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6.阅读下文,完成6~11题。 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 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莱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她站在火炉旁,用围裙擦着眼泪。我的凡尼亚看到她在哭,跑到她的跟前,拉拉她的衣襟说:“姑姑,您为什么哭呀?爸爸在茶馆旁边把我找到了,大家都应该高高兴兴,可您却在哭。”而她呀,瞎,听了这话哭得更厉害,简直全身都哭湿啦! 6.孩子是活泼的,在幼小的孩子脸上不协调地出现“沉默”“打量”和“叹了一口气”这类成人的神态动作,意在表现什么? 7.为什么“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8.索科洛夫认领凡尼亚靠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阅读答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阅读答案 《一个人的遭遇》阅读答案 《一个人的遭遇》同步练习 我吃吃睡睡地养了两个星期。他们给我吃得很少,但是次数很多,不然,如果让我尽量吃的话,我会胀死的,医生那么说。我完全养足了力气。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第三个星期,我收到伏罗尼士的一封来信。但那不是伊林娜写的,而是我的邻居,木匠伊凡·季莫斐耶维奇写的。唉,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他告诉我说,还在四二年六月里,德国人轰炸飞机厂,一颗重型炸弹正中我的房子。伊林娜和两个女儿正巧在家里……嘿,他写道,连她们的影踪都没有找到,在房子的地方只留下一个深深的坑……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我倒在床上,躺了一会儿,才又把信念完了。那邻居写道,轰炸的时候我的儿子阿拿多里在城里。晚上他回到村子里,瞧了瞧弹坑,连夜又回城里去了。临走以前对邻居说,他将请求上前线去当志愿军。就是这样。 等到我心松开了,血在耳朵里冲击的时候,就想起我的伊林娜在车站上怎样跟我难舍难分。这么看来,她那颗女人的心当时就预感到,我跟她再也不能在这个世界上见面了。可我当时却推了她一下……有过家,有过自己的房子,这一切都是多年来慢慢经营起来的,而这一切却都在刹那间给毁了,只留下我一个人。我想:“我这悲惨的生活会不会是一场梦呢?”在俘虏营里,我差不多夜夜——当然是在梦中——跟伊林娜,跟孩子们谈话,鼓励他们说:“我会回来的,我的亲人,不要为我悲伤吧,我很坚强,我能活下去的,我们又会在一块儿的……”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谈话呐! 6.“我吃吃睡睡地养了两个星期。……我完全养足了力气。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我”为什么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全面版

苏教版高一年级《一个人的遭遇》的教学设计 dqwyl 一、设计思想 1、战争,是老一辈人脑海中灰色的记忆。但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缺少对战争苦难的了解和体验。而《新课标》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一个人的遭遇》正是实现这一良好教学效果的载体——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2、《考试大纲》中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本文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一个“情”字——失去亲情的悲痛以及对亲情的渴望。希望通过学习文章中感人的细节描写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逐步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教学目标。 3、《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篇小说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倾倒的具体情况,只有通过阅读感悟,才能使其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心中。所以我在重视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解读感悟文本。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阅读感悟法、讨论法,以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是一篇重点课文。本专题“和平的祈祷”的设置,要求通过文本的研习,解读人物心灵世界,深入了解战争。所以这也成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1、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情节曲折感人。但学生预习时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匆匆看完。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通过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的赏析,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成了重点。 2、学生在初中阶段,在记叙文写作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进入高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文章生动感人,是切实可行。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小说的叙述风格; 2、通过细节描写的深入解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争的苦难,体验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创伤; 3、通过对本文细节描写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 4、引导学生正视战争带来的苦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进而珍视和平的环境,

遇见一个人的美好句子 感谢遇见一个人的句子

遇见一个人的美好句子感谢遇见一个人的 句子 1、直到有一天你遇见这样一个人,每天和你分享他的快乐,解读你的忧伤,报告每天的行踪轨迹,笑谈每天的生活琐事,这就是喜欢你的表现。 2、我这一生只为遇见一个人,也只会等一个人,接着爱一个人。 3、你现在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别人做梦想见到的那个人。 4、我也想遇见一个人,能包容我的小脾气,也能保护我的孩子气,能在我开心时陪我笑,也能在我难过时逗我笑。 5、在红尘滚滚中,遇见一个人。在时光漫漫中,告别一个人。有一种邂逅,很短暂,却能铭记刻骨。有一种回忆,很浅薄,却能温暖人心。 6、异地恋的意义在于,你遇见一个人,为了相聚,可以分离。 7、何其幸运,遇见了你这一生,总有一个人值得去用一生铭记。 8、虽然心里难过,心情确是开心的。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中又是一次成长,表达了自己很多想法,也明白了许多事情。感恩遇见的每一个人。 9、原来,人真的会因为遇见了某一个人,就觉得世界万物都温柔。 10、你就是会莫名其妙遇见一个人,话都没讲过一句,却让

你的世界天翻地覆。 11、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到终点,你就一天不知道谁会陪你走到最后,有时遇见一个人以为就是他了,但是他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12、一直没忘记,不要变成自己讨厌的人,这确实没有变。但是我一直不是一个快乐的人,直到遇见一个人,我想,我得去找回自己了,了解自己才能找到出口。 13、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遇见那么一个人。不管时光怎么流转,世事怎么变迁。都会有那么一个人,一直住在心底,从未离去。 14、你就是会莫名其妙的遇见一个人,话没讲过一句,却让你的人生能翻天覆地。 15、我遇见一个人,我开始重她的情,想护她一辈子的短。 16、你遇见千千万万的人,但没有一个触动你,然后你遇见一个人,你的生活从此改变了,我遇见了你,然后我得生活改变了! 17、想找一个温暖的人,无须身骑白马,无须伴蝶而来,只希望在某个午后遇见一个人,可以让尘封的心,突然温暖。 18、有时候遇见一个人的意义,是为了告别。 19、遇见一个人要一秒钟,认识一个人要一分钟,喜欢一个人要一小时,爱上一个人只要一天,忘记一个人要用一辈子。 20、人生是一场修行。你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将教会你一些什么或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如果可以,请遵照心愿,继续走下去。

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 枣庄一中东校高二语文组姚峰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作品,感知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体会人性之爱的伟大之处,进而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人物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 难点: 理解人物在复杂细腻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以《共青团员之歌》导入: (1)《共青团员之歌》,是一首优秀的反映苏联军旅歌曲。作品抒发了共青团员们对祖国“妈妈”和俄罗斯“故 乡”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反映上个世纪苏联卫国战争的小说,从中了解一个普通苏联士兵的痛苦遭遇,了解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身心的摧残,理解和平的珍贵。 (二)课文基本架构梳理: 研讨问题: 1、小说中的这一个人遇到的人物有哪些?(明确:凡尼亚、我、房东夫妇俩) 2、《一个人的遭遇》,前文梗概部分和后记中的“我”和课文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 明确:不是。前文和后记中是作者以第一人称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讲述者的情况,是听故事的“我”。 正文中是索科洛夫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两个“我”是不一样的。 3、课文两个层次:失亲人(儿子)|得亲人(儿子) (三)教学过程: 研读一步曲: 一个人的得失|两种强烈的反差 1、根据文面意思看,一个人指的是讲述自己在战争前后的遭遇的索科洛夫,主要讲她失去亲人得到亲人 的故事。 明确:失去的亲人、家庭(父母、妻子伊林娜、两个女儿、儿子阿拿多里), 2、文章重点写他失去了什么? 明确:失去儿子阿拿多里 (一个人的得失) 3、在描述失去儿子阿拿多里的过程中,他失去前后表现及感情有何不同? 明确:a失去前: 得到好消息,喜气洋洋做着老头儿的梦想(6、7段) 失去后: 心痛、眼泪干枯、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9、10段) b.延伸到失去伊林娜及家园: 失去前: 妻子贤惠、儿女聪明懂事、家庭和睦幸福(梗概) 梦中谈话、鼓励他们(4段) 失去后: 一个很深的弹坑-----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穿心的悲痛(5段)

一个人的遭遇答案

一个人的遭遇参考答案 文本梳理 1、索科洛夫参加二战的军人 2、①上了前线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 ——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⑤儿子牺牲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失去所有的亲人更为痛苦的事呢!这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的心理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⑥得到一个新的儿子 文本探究 1、⑴被俘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头缩在肩膀里。 ⑵妻女炸死没有把信念到底,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我倒在床上;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感到穿心的悲痛,有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⑶儿子牺牲一道电流刺透我的身体,我忽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摇摇晃晃,勉强站住了脚跟,儿子躺在棺材里的肖像;我吻了他,走到一旁;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心痛的厉害;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⑷车祸悲愁的心 2、⑴成功的逃亡兴奋激动⑵儿子活着重燃希望⑶领养凡尼亚轻松、光明 3、饱受苦难而坚韧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4、写凡尼亚的细节: ⑴第12段的肖像描写 a 、外边脏,是战争造成的,孤儿,无人照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眼睛:纯真、可爱 ⑵听到“我”叫他的名字“哆嗦”的表现: 战争孤儿,对亲情麻木,听到一个人如此亲切地叫他的名字,充满了疑惑、渴望、猜测…… ⑶叹气爸爸牺牲,妈妈被炸死,战争就这样的残酷,战争就这么罪孽深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灵上投上了阴影。 ⑷听到索科洛夫是他爸爸是的动作表现:扑、吻、叫、贴、哆嗦 孩子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⑸我的儿子一直紧紧贴住了我全身哆嗦 一个失去家庭,失去一切的孤儿,是那么需要亲人的关爱,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父爱”不松手。同时,我们可以想到,这个苦命的孩子在战争中受到了多少惊吓,吃了多少苦头。 ⑹孩子问女房东的话:孩子的天真无邪,反衬出战争的冷酷无情。 ⑺把孩子托女房东托管,孩子的表现: 一直哭到晚上,跑到大谷仓来迎接“我”,在那里一直等到深夜 儿子居然离不开父亲,“哭”“迎接”“等”的举动,表明儿子生怕再失去父亲,往事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一个人的遭遇(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 【学习目标】 1: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研读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的心灵世界,,探讨作品主旨及现实意义。 3:正视战争,反思战争,珍爱和平。 【预习思考】 1、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 2、《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谁?他有哪些遭遇呢?还写了谁的遭遇? 【文本研习】 一:整体把握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一个人的遭遇》点明了人物和情节,其中“一个人”指的是索科洛夫,“遭遇”即“故事情节”。 1.索科洛夫有怎样的遭遇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并找出每个阶段对应的他的心理情感。 成功逃亡找到儿子领养凡尼亚 (激动极了)(喜气洋洋骄傲)(轻松光明,快乐极了)妻女炸死儿子牺牲出车祸 (穿心的悲痛)(埋葬欢乐和希望)(悲愁的心)小结: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造成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战争。所以,本文主题鲜明:反战,揭露造成幸存下来人的悲惨命运的战争的罪恶。 二:研读文章的重点情节:“领养凡尼亚” 1.作者是如何刻画凡尼亚这个战争孤儿的?为什么要写凡尼亚的遭遇? 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纯真) 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命运坎坷!) 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没有松开。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象粘住了一样。”(渴望亲情渴望父爱)目的:反衬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它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给无辜的人们,尤其是下一代带来伤害,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不仅仅是战争中一个人的遭遇,而是战争中所有人的遭遇,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2.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1)挥动着的“小手”触动了有良知者的悲悯之心。(2)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示出战争的罪恶与残酷。(3)“我”之所以不想让孩子看到经历过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三:合作探究(拓展内容升华主旨)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 【导入】 同学们,我们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比如前几个星期,我们就看了最近比较火的《风声》,还有之前的《南京!南京》,或者其他战争题材的电影,那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所吸引?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战士的英勇不屈?在苏联五十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就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这部电影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肖洛霍夫。 【作者介绍】 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其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静静的顿河》。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就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也给《静静的顿河》做过校订和后记的编写工作。那《静静的顿河》共分四部,描写的是十月革命以后顿河周围哥萨克人的兴衰史。(哥萨克是历史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一些人群的总称,突厥语中的“自由人”,它不是一个民族,哥萨克人有个特点就是英勇善战,在俄罗斯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哥萨克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 第一幅叫《撤离萨拉热窝》这幅照片中,小男孩纯真的目光中透出一丝恐慌。他的母亲由于担心不能将她的孩子从被困城镇受到的威胁与险恶处境中解脱出来,而露出了绝望的神情。 第二幅叫《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萨拉热窝自1992年5月到1995年12月被围困,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被围的时间还长。公民们要冒着被狙击、炮击的危险,才能在这个城市的街道间走动。在一次迫击炮炮击当中,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13岁的弟弟阿德南被炸死,无助的姐姐只能悲痛欲绝地在弟弟的遗体旁哭泣……战争经常会改变人的生死进程,让年长者为年幼者哭泣! 第三幅叫做《残墙*女孩》这幅图片拍摄于2001年,在中东加沙地带,无休止的流血冲突使双方的积怨越来越深,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满布弹痕的墙壁与渴望和平的小女孩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在这动荡的年月中,年幼的她除了过早地承受了战乱的伤痛之外,还能怎样?又有谁能保证将来的岁月是如何呢? 大家可以发现,这些图片都有个共同点--这些图片中都是战争环境下的普通人,他们在战

《一个人的遭遇》课堂实录全面版

《一个人的遭遇》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 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理解与领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坚韧与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篇小说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令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聆听,当时寒风扑面,他们听着听着便泪眼模糊;在传到我国后,又不知使多少人泪飞成雨;而这篇小说的译者草婴先生,也是噙着眼泪翻译的。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二、文本研习 1. 索科洛夫到底遭遇了什么? 学生概括: (师出示幻灯片: 战争与人 战争摧残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战争放大了人间的美丑善恶;战争凸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卑劣。让我们透过这场战争来看人,通过这场遭遇来看索科洛夫) 2. 请同学们谈谈关于索科洛夫的初步印象? 生: 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尽管遭遇了那么多不幸。 生: 他是一个特别勇敢的人,他能从火线逃生。 生: 他也是一个特别有责任感,很爱国的人。 生: 他又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这从他收养凡尼亚可以看出。 师: 好,这是你们初步阅读的成果,也是你们继续学习的基础。可是,我的原初印象和你们的完全不一样,请允许我也表达一下。 3. 师生对话探讨: 索科洛夫无情吗? 师:你可以反驳我的观点,反驳支撑观点的论据,也可以反驳我的思考方法,但是必须做到有理有据,依据在哪里—— (生接着在原文中寻找自己的论点论据的文字。师出示观点及论据。观点: 索科洛夫比较冷酷无情,论据: (1)34页第二段中间“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他怎么这么理智?他怎么一点不表示悲伤?(2)35页倒数第二段最后“嘿,见是见到了……五月九号早晨,就是胜利的那一天,我的阿拿多里给一个德国狙击手打死了。”记得很清楚,胜利那一天,头脑很清晰,一点也不伤感,还嘿呀嘿的,好像很轻松啊。(3)36页第二段“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很轻描淡写,为什么不是扑上去哭呢?) 生: 老师您说的第一个论据刚好说明索科洛夫很善良,而不是冷酷无情,他自己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希望别人的家庭不要再受到伤害。 师:(一直有意坚持为自己辩解)但这不能作为他不为自己亲人悲伤的借口啊。 生: 老师您说的第二句话最后的标点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前后两个省略号表明他说话断断续续,心情很不好受。 师:你读书很仔细,竟然从标点符号中读出了隐含的信息。而且我的一个输入符号错误也没逃过你的火眼金睛。真厉害啊!但这只是…… 生: 他的儿子死了,他怎么能不伤心呢? 师:请用原文说话,可以吗?我们不架空分析,那样的分析毫无意义。 生: 35页第一段最后,“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痛……” 师:这里是讲他的妻子女儿。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92

诗歌鉴赏 (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1. 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 A. 诗歌是有着丰富想象的。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强化情感,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B. 诗歌是强烈情感的抒发。诗歌的情感可以直接抒情,也可能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C. 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 2. 对古典诗歌有大致了解。 3. 感受诗歌的形象。诗人在创作时将其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以想象为中介融合而成诗歌形象,读者也应透过联想、想象,再现形象,体悟情感。 4. 领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品味诗歌的语言。 A. 补充省略成分,体会诗意。 B. 理解用典,丰富诗意。 C. 把握思路,理解诗意。 (二)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1. 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 A. 明白词语的含义 B. 理清句子的结构 2. 理解深层含义: A. 诗句的语境含义: a. 联系上下文贯通理解 b. 联系作者与作品的背景 B. 诗句的意境意义 3. 从艺术手法角度入手 A. 抒情方式??? ?????????)()()(兴触景生情比托物言志赋情景交融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B. 表现手法???????比喻 象征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三)古典诗中几种典型的题材类型 1. 怀古诗:借古讽今,抒发怀古之幽情 2. 山水田园诗:抒发脱俗,清高的生活理想,向往一个高远的理想,往往有对俗世的批判,表示自己清廉节操,不与世俗合流。 C. 边塞诗:写边塞绮丽风光,赞卫国勇战,有的揭露战争灾难,反战精神。 D. 闺怨类:抒发女子闺中怨情,弃妇的哀怨,思念远方无音信的丈夫。有的含比兴,写怀才不遇。 E. 送别类: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离开朋友的寂寞,以示友谊之深。

一个人的遭遇随堂练习

一个人的遭遇 一1、给加点字注音: 狙击()瓦砾()嗜好()一撮盐()胡诌() 梗概( ) 邂逅( ) 刹那( ) 窒闷( ) 塞车( ) 塞责()边塞()活塞()堵塞() 哄骗()粘住()翘首( ) 哄堂大笑()粘稠()翘尾巴()起哄(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B.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 C.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D.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 3、选词填空: ①我想:“我这(惨淡、悲惨)的生活会不会是一场梦呢 ②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钻心)的悲痛。 ③这颗(忧愁、悲愁)的心不让我在一个地方长呆下去。 ④只是我的心(震荡、震动)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 4、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不过,过了三个月,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了。 B、我走进去,向他们眨眨眼睛,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瞧,我可找到我的凡尼亚了!” C、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 D、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索科洛夫等待渡船的两小时内,叙述了自己半生的经历。 B、当血在耳朵里冲击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伊琳娜在车站跟我难舍难分。 C、凡尼亚连蹦带跳地用一双短小的腿跑了几步。 D、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7、《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作家,1965年获奖。作品有长篇小说《》《》等。 二、整体感知: 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有哪些遭遇他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 三、文本研读: 1、从索科洛夫的经历中我们看出,他的心情并不是一味的悲伤,那么小说的题目为什么用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用对话方式,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通过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 反映出整个苏联人民的遭遇。 本文以战争发展过程的先后为序,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对处于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意在使读者 从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身上,更加透彻的了解到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 对俄罗斯人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本文的全面剖析,为读者 解读《一个人的遭遇》这篇战争时期的经典短篇小说奠定借鉴基础,同 时对现代青年的成长起到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肖洛霍夫;人物形象;一个人的遭遇;索科洛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苏联作家。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世界声誉,1956—1957 年之交, 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短篇名著《一个人的遭遇》(另译作《人的命运》)。由于作品以出色的艺术力量浓缩了丰富的内容, 概括了重大的主题, 一问世就引起了 广泛重视和热烈讨论, 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评论界称为“短篇形式的长篇小说”、“浓缩的短篇小说”。它开辟了苏联50 年代后期从新的角度表现卫国战争题材的先河。作者将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 赋予这一名著以巨大的感染力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十年代后期,战争硝烟越去越远,经历了战争浩劫的苏联人民对这场战争历史经验的思索开始强烈起来,越来越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问题,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问题,以及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命运问题。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这篇小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打猎时遇到一个男人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到河边等渡船过河。这两个疲倦的过路人走到肖洛霍夫身边,误把他当作司机。他们在篱笆旁边坐下休息。那位过路人就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肖洛霍夫。作家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姓名,他们就分别了。这个偶然听到的故事“深深地激动着作家”。十年过去了,作家眼前仍浮现着和那位过路人相遇的情景。终于在1956年冬,肖洛霍夫不离书桌的写了七天,写成了这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该小说有两个叙述人,一个是作者;另一个是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他的自白式叙述构成小说的主体,他的形象通过他的叙述逐渐展开。本文以主人公经历为序,深入分析肖洛霍夫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为读者更能全面、具体的解读作品打下基础。 一.和平岁月的幸福生活 安德列·索科洛夫是个普通的公民、平凡的劳动者。他生于1900年,是20 世纪的同龄人,出身贫寒,受尽生活的煎熬。苏联国内战争时他参加过红军,后给富农当过帮工。大饥荒年代,他父母和妹妹都饿死了, 他无依无靠, 孤苦伶仃, 学木工和钳工, 好不容易才建立了个美满的家庭。妻子伊林娜温柔贤慧, 对索科洛夫体贴入微,她能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 使丈夫吃得又香又甜; 丈夫酗酒, 她从不大吵大闹, 而是更加关怀他, 用近似乞求的方式感化他。她达到了目的,而丈夫也因此更加爱她。“她可真是个好姑娘!又快活,又温柔,又聪明.又体贴,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他的典型意义。2、理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对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 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文本研习: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 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明确: 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

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残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象,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明确:补充部分: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折磨)第一部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内心“站了一会儿,感

《一个人的遭遇》同步练习3

《一个人的遭遇》同步练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梗概( ) ()邂逅( ) ()和睦( ) ()刹那( ) ()狙击( ) ()嗜好( ) ()粘住( ) ()哄骗( ) ()栖息( ) ()窒闷( ) ()胡诌( ) ()翘首(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 .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填空。 《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作家,年获。作品有长篇小说《》《》等。 .简答题。 请概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阅读下文,完成~题。 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 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莱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她站在火炉旁,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 【教材分析】 1、本课文位于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安排授课2学时,第一课时预习为主,第二学 时进入文本研习。从专题角度看,它是和平祈祷的第一课,要求是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本文文体属于小说,讲述了一个二战军人的后半生的遭遇,课文内容简单易学,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细微处表现出来,这一点容易忽略。 【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能迅速熟悉和理解本文内容。学生均处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社会,所以对主人公的痛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没有更深入的切身体会。 【教学构思】 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进战争的影像世界从而导入课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研习的方式学习本文,期间使用讨论、探究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总结阶段运用图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和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 2、品位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目标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刻认识战争灾难。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细节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文预习 一、导入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 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 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 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 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一座山峰被冲入大海前得坚持多少年? 一些人获得自由前要苦熬过多少岁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