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课文内容与主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培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

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过渡到课文的品读。

二、作者介绍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三、字词学习

邂逅(xièhòu)狙击(jū)送丧(sāng)雏(chú)喃喃(nán )胳肢窝(gā)窒闷(zhì)着想(zhuó)模样(mú)唧唧喳喳(jījīzhāzhā)胡诌(zhōu)吝啬(lìinsè)如鲠在喉(gěng)哽咽(gěngyè)

四、欣赏朗读

默读课文,把握情节,复述索科洛夫的遭遇。

播放整篇小说的配乐朗读,整体把握全篇,接受情感熏陶。

五、布置作业

1.文章包括哪几部分内容,并找出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的句子。

2.索科洛夫的语言有什么样的风格,并根据语言风格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真预习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苏联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国后,又有多少人泪飞如雨啊。小说节选部分也有几个与泪水相关的情节,请同学们找出来,研究一番,这样也许能帮助我们较好的解读这篇课文。

二、文本研习

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

(1)学生回答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了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啊!

可是——

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

(1)学生回答:同情孩子;身世相同;……

(2)有的时候,评论的文字相对于优秀的作品来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还是读一读哪些震撼人心的文字吧。学生找出感动自己的文字阅读。

(3)凡尼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激动和狂喜?

(4)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指名读18、19两段。

明确: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做父亲的幸福,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5)引用苏联德·勃拉果依的评论:

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凡尼亚和索科洛夫都遭遇了战争,凡尼亚因为有了爸爸而不再叹气;索科洛夫却在——

三、合作探究

1.“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

(1)讨论明确: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担忧(死去吓坏儿子,孩子的将来)……

(2)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不是。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再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

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

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其实,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人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3)小结: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即使像索科洛夫这样坚强的人也难以抚平心头的创伤。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人们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不能伤了孩子的心。所以——2.小说的结尾说,“要及时地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1)要求同学们写一段感言,多角度思考战争、孩子、苦难、和平等与课文相关的话题。

(2)互相交流,推荐发言。

(3)点评;小结。“战争归来抱孤儿”一幕感人至深,没有血淋淋的战场,没有普天同庆的凯旋,但带给读者的是几多心酸几多欣慰。战争摧毁不了坚韧,战争泯灭不了善良。凡尼亚是孤儿,他或许还不明白发生着的一切,包括战争和苦难、同情和怜悯,但孩子越是天真,就越发显出战争的罪恶和残酷。不让孩子看到流泪,这是有良知的人不想让孩子承受战争之苦,是为了呵护孩子的心灵,这是成人对孩子的一份责任。

四、布置作业

1.整理字词和文学常识。

2.完成《语文作业本》练习。

3.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苏联】肖洛霍夫

失去妻儿,精神受创

战争典型

失去父母,街头流浪

增广贤文1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圣贤言语,雅俗共集。人能体此,万无一失。 勤学惜时篇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2、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公卿。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凰池。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 不学。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6、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见者易,学者难。 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7、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 8、学须静,才徐学。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钝鸟先飞,大器晚成。

9、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良师益友篇 10、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路逢侠客须呈剑,不是才人莫献诗。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3、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一字之师,终身为父。 14、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 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 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坏。 15、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好问则裕,自用则小。16、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处事修养篇 17、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不到。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必修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1(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 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课时:1教学内容: 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 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苏联作 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 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这几 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 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 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 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 二、课文探讨 解题:《一个人的遭遇》 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 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 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 索科洛夫 ①上了前线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 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

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 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 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对生字词注音释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舀水yǎo 揩油kāi 碟子dié捆绑kǔn 咳嗽késou 调羹ɡēnɡ 油腻nì绞肉jiǎo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抹mǒ杀疙瘩ɡē dɑ 深恶痛绝wù阖hé虔诚qián 崭然zhǎn 解剖pōu 踌躇chóu chú紊乱wěn 遭殃yāng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一单元 :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案_71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

生。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2)、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何关系? (2)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是否有暗示?说说你的理解。 (3)鲁迅先生一面对潦草书信深恶痛绝,一面仍展读每一封来信,说明他对青年什么样的态度? (4)文中的鲁迅是生活化人性化的鲁迅,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民族魂”是否背离?说说理由。 (5)吃鱼丸事件反映了鲁迅什么品质?

《一个人的遭遇》同步练习

《一个人的遭遇》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梗概( ) (2)邂逅( ) (3)和睦( ) (4)刹那( ) (5)狙击( ) (6)嗜好( ) (7)粘住( ) (8)哄骗( ) (9)栖息( ) (10)窒闷( ) (11)胡诌( ) (12)翘首(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 B.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 C.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 D.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4.填空:《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作家,1965年获。作品有长篇小说《》《》等。 5.简答题。请概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6.阅读下文,完成6~11题。 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 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莱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她站在火炉旁,用围裙擦着眼泪。我的凡尼亚看到她在哭,跑到她的跟前,拉拉她的衣襟说:“姑姑,您为什么哭呀?爸爸在茶馆旁边把我找到了,大家都应该高高兴兴,可您却在哭。”而她呀,瞎,听了这话哭得更厉害,简直全身都哭湿啦! 6.孩子是活泼的,在幼小的孩子脸上不协调地出现“沉默”“打量”和“叹了一口气”这类成人的神态动作,意在表现什么? 7.为什么“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8.索科洛夫认领凡尼亚靠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精品教案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一、导入新课 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 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写作背景。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

增广贤文(节选)

《增广贤文》(上集)(节选) 1.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 2.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7.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8.人生一世,如驹过隙。 9.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10.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2.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13.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14.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1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6.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7.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18.人老心未老,人穷志莫穷。 1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0.差之毫厘,失之千里。21.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2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2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24.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27.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28.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29.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30.善事可做,恶事莫为。 3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3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3.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3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5.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6.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3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 41.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42.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43.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44.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阅读答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阅读答案 《一个人的遭遇》阅读答案 《一个人的遭遇》同步练习 我吃吃睡睡地养了两个星期。他们给我吃得很少,但是次数很多,不然,如果让我尽量吃的话,我会胀死的,医生那么说。我完全养足了力气。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第三个星期,我收到伏罗尼士的一封来信。但那不是伊林娜写的,而是我的邻居,木匠伊凡·季莫斐耶维奇写的。唉,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他告诉我说,还在四二年六月里,德国人轰炸飞机厂,一颗重型炸弹正中我的房子。伊林娜和两个女儿正巧在家里……嘿,他写道,连她们的影踪都没有找到,在房子的地方只留下一个深深的坑……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我倒在床上,躺了一会儿,才又把信念完了。那邻居写道,轰炸的时候我的儿子阿拿多里在城里。晚上他回到村子里,瞧了瞧弹坑,连夜又回城里去了。临走以前对邻居说,他将请求上前线去当志愿军。就是这样。 等到我心松开了,血在耳朵里冲击的时候,就想起我的伊林娜在车站上怎样跟我难舍难分。这么看来,她那颗女人的心当时就预感到,我跟她再也不能在这个世界上见面了。可我当时却推了她一下……有过家,有过自己的房子,这一切都是多年来慢慢经营起来的,而这一切却都在刹那间给毁了,只留下我一个人。我想:“我这悲惨的生活会不会是一场梦呢?”在俘虏营里,我差不多夜夜——当然是在梦中——跟伊林娜,跟孩子们谈话,鼓励他们说:“我会回来的,我的亲人,不要为我悲伤吧,我很坚强,我能活下去的,我们又会在一块儿的……”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谈话呐! 6.“我吃吃睡睡地养了两个星期。……我完全养足了力气。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我”为什么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原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预习成果展示 1. 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qián )诚紊(wěn)乱肋(lèi)膜噢(áo)的一声 抽屉(tì)解剖(pù)遭殃(yāng)踌躇(chóu)(chú) 喘(chuǎn)着窘( jiǒng )迫鉴(jiàn)赏阖(hé)一阖眼睛 2. 请同学课堂交流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及萧红的生平事迹。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能力目标: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上展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原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视角,去看看生活中的鲁迅。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卜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二)基础梳理 字词清单 舀(yǎo)碟(dié)捆(kǔn)咳嗽(ké)绞肉(jiǎo) 薪金(xīn)校对(jiào)草率(shuài)洗澡(zǎo) 悠然(yōu)吩咐(fēn·fù)揩(kāi)阖(hé) 调羹(gēng)抹杀(mǒ)深恶痛绝(wù) 理解词义 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安顿:安稳。 工夫:时间(指占用的时间)。 调羹:羹匙。 展然:(心绪)舒展的样子。 忧郁:忧伤愁闷。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校样:书刊报纸等印刷品印刷前供校对用的样张。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疙瘩: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白萨萨:文中指玻璃窗发亮了,即天快亮了。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增广贤文》节选

1 增广贤文(节选) 昔xī 时shí 贤xián 文w?n ,诲huì 汝rǔ 谆zhūn 谆zhūn 。 集j í 韵y ùn 增z ēn ɡ 广ɡu ǎn ɡ ,多du ō 见ji àn 多du ō 闻w ?n 。 观ɡuān 今jīn 宜yí 观ɡuān 古ɡǔ ,无wú 古ɡǔ 不bù 成ch?nɡ 今jīn 。 zhī 知 jǐ 己 zhī 知 bǐ 彼 , jiānɡ 将 xīn 心 bǐ 比 xīn 心 。 jiǔ 酒 f?nɡ 逢 zhī 知 jǐ 己 yǐn 饮 ,shī 诗 xiànɡ 向 huì 会 r?n 人 yín 吟 。 jìn 近 shuǐ 水 zhī 知 yú 鱼 xìnɡ 性 ,jìn 近 shān 山 shí 识 niǎo 鸟 yīn 音 。 yì 易 zhǎnɡ 涨 yì 易 tuì 退 shān 山 xī 溪 shuǐ 水 , yì 易 fǎn 反 yì 易 fù 覆 xiǎo 小 r?n 人 xīn 心 。 读dú 书shū 须xū 用y?ng 意yì , 一yī 字zì 值zhí 千qiān 金jīn 。 yǒu 有 yì 意 zāi 栽 huā 花 huā 花 bù 不 fā 发 , wú 无 xīn 心 chā 插 liǔ 柳 liǔ 柳 ch?nɡ 成 yīn 阴 。 qián 钱 cái 财 rú 如 fan 粪 tǔ 土 , r?n 仁 yì 义 zhí 值 qiān 千 jīn 金 。 liú 流 shuǐ 水 xià 下 tān 滩 fēi 非 yǒu 有 yì 意 , bái 白 yún 云 chū 出 xiù 岫 běn 本 wú 无 xīn 心 。

一个人的遭遇答案

一个人的遭遇参考答案 文本梳理 1、索科洛夫参加二战的军人 2、①上了前线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 ——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⑤儿子牺牲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失去所有的亲人更为痛苦的事呢!这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的心理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⑥得到一个新的儿子 文本探究 1、⑴被俘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头缩在肩膀里。 ⑵妻女炸死没有把信念到底,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我倒在床上;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感到穿心的悲痛,有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⑶儿子牺牲一道电流刺透我的身体,我忽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摇摇晃晃,勉强站住了脚跟,儿子躺在棺材里的肖像;我吻了他,走到一旁;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心痛的厉害;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⑷车祸悲愁的心 2、⑴成功的逃亡兴奋激动⑵儿子活着重燃希望⑶领养凡尼亚轻松、光明 3、饱受苦难而坚韧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4、写凡尼亚的细节: ⑴第12段的肖像描写 a 、外边脏,是战争造成的,孤儿,无人照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眼睛:纯真、可爱 ⑵听到“我”叫他的名字“哆嗦”的表现: 战争孤儿,对亲情麻木,听到一个人如此亲切地叫他的名字,充满了疑惑、渴望、猜测…… ⑶叹气爸爸牺牲,妈妈被炸死,战争就这样的残酷,战争就这么罪孽深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灵上投上了阴影。 ⑷听到索科洛夫是他爸爸是的动作表现:扑、吻、叫、贴、哆嗦 孩子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⑸我的儿子一直紧紧贴住了我全身哆嗦 一个失去家庭,失去一切的孤儿,是那么需要亲人的关爱,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父爱”不松手。同时,我们可以想到,这个苦命的孩子在战争中受到了多少惊吓,吃了多少苦头。 ⑹孩子问女房东的话:孩子的天真无邪,反衬出战争的冷酷无情。 ⑺把孩子托女房东托管,孩子的表现: 一直哭到晚上,跑到大谷仓来迎接“我”,在那里一直等到深夜 儿子居然离不开父亲,“哭”“迎接”“等”的举动,表明儿子生怕再失去父亲,往事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一个人的遭遇-中职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苏联]肖洛霍夫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一个人”指的是谁? 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二、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好像是阳光下的阴影,挥之不去。一旦阳光被乌云笼罩,阴影就随着黑暗倾轧而来。人类发展伴随着太多的战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先人透过《诗经》抒发的战乱之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亲眼目睹战争后的感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范仲淹描摹下戍边将士真实的思乡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痛苦。而二十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么这两次世界级的战争,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 三、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篇自读课文。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又有一定的时代隔膜,对伟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知识了解较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事物较少,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风格的文章,对文章的写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

把教学难点定为学习课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五、教法与学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自由说。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

《增广贤文》原文解释(节选)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原文及解释(节选)1、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对于过去的名言,有好的作用,应该多了解一些,多记住一些。 2、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以历史兴衰的史实作例子,来指导今天的行动。 3、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知道自己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会别人感受。 4、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离水近能知道鱼的情况,常在山过,能分辨各种鸟的声音。 6、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山溪里的水随着季节常涨常退,不明事理的小人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7、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读书只有下苦工夫,才会有文辞精妙的文章。 8、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对人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一吐为快,不能把心全部交给别人。 9、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想办的事情却没达到目的,没想到会办成的事居然成了。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了解人表面比较容易,了解人了内心和思想却很困难。 10、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钱财没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千金的是仁义和道德。 11、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水从山上流下滩不是有意的,白云从洞中穿过也是无心的。 12、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当初若不是去登高望远,后来怎知东海的浩瀚。 13、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相处长了才了解人心。 14、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两个人一条心,日子越过越好;反之则越过越穷,一事无成。15、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一两次接触容易处理好关系,长期在一起关系就难处了。 16、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马跑不起来都是因为太瘦、没力气;人不能扬眉吐气就是因为穷。 17、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对故乡的东西倍感美好;对同乡的人倍感亲切。 18、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在家不会接待客人,出去后才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19、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来时惊动很大,走时没有任何声响。 20、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长江后浪推动前浪,世上新人层出不穷。 2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平时阅读中,有谁读到过这样的句子吗?知道是谁写的吗?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检测预习,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 鲁迅名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

《增广贤文》全文句子翻译

1、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用过去的圣贤们的言论,来谆谆教诲你。择取众多言论编成“增广”,让你多看多听、借鉴古人的教训,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 2、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知道自己的想法,就应该了解别人的想法,要拿自己的心与别人的心比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简评: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将心比心,与人为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酒要与同好朋友一起喝,诗要念给知书达理的人听。认识的人这么多,但真正了解、理解达到知心的却没有几个。 简评:前两句中心是讲志同道合,相互了解才能成为知心朋友。后两句讲人一生可能认识很多人,但真正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却并不多。 4、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人和人的交往不要太深,免得到老产生怨恨之心。 简评:这个道理是片面的,如果每次见面都像第一次见面一样,心与心之间总是不能亲近,到老了还是没有知心人,是不可能没有遗憾的。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离水近能知道鱼的情况,常在山过,能分辨各种鸟的声音。 简评:经常接触事物,才能透彻地理解、认识这个事物。 6、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山溪里的水随着季节常涨常退,不明事理的小人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简评:这句话比喻反复无常的小人之心,说明品质不好的人表里不一,容易变化,不可与这种人深交。 7、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运气不好时金子可能变成铁,运气到来时铁也可能变成金。 简评:把握住机遇,就能改变自己,改变人生。要成大器,就要善于抓住机遇。 8、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读书需要下苦功夫,要知道书中字字值千金。 简评:书中有很多美妙的地方,但如果读书时不注意是难以发现的。

一个人的遭遇随堂练习

一个人的遭遇 一1、给加点字注音: 狙击()瓦砾()嗜好()一撮盐()胡诌() 梗概( ) 邂逅( ) 刹那( ) 窒闷( ) 塞车( ) 塞责()边塞()活塞()堵塞() 哄骗()粘住()翘首( ) 哄堂大笑()粘稠()翘尾巴()起哄(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B.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 C.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D.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 3、选词填空: ①我想:“我这(惨淡、悲惨)的生活会不会是一场梦呢 ②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钻心)的悲痛。 ③这颗(忧愁、悲愁)的心不让我在一个地方长呆下去。 ④只是我的心(震荡、震动)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 4、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不过,过了三个月,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了。 B、我走进去,向他们眨眨眼睛,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瞧,我可找到我的凡尼亚了!” C、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 D、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索科洛夫等待渡船的两小时内,叙述了自己半生的经历。 B、当血在耳朵里冲击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伊琳娜在车站跟我难舍难分。 C、凡尼亚连蹦带跳地用一双短小的腿跑了几步。 D、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7、《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作家,1965年获奖。作品有长篇小说《》《》等。 二、整体感知: 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有哪些遭遇他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 三、文本研读: 1、从索科洛夫的经历中我们看出,他的心情并不是一味的悲伤,那么小说的题目为什么用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用对话方式,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通过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 反映出整个苏联人民的遭遇。 本文以战争发展过程的先后为序,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对处于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意在使读者 从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身上,更加透彻的了解到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 对俄罗斯人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本文的全面剖析,为读者 解读《一个人的遭遇》这篇战争时期的经典短篇小说奠定借鉴基础,同 时对现代青年的成长起到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肖洛霍夫;人物形象;一个人的遭遇;索科洛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苏联作家。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世界声誉,1956—1957 年之交, 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短篇名著《一个人的遭遇》(另译作《人的命运》)。由于作品以出色的艺术力量浓缩了丰富的内容, 概括了重大的主题, 一问世就引起了 广泛重视和热烈讨论, 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评论界称为“短篇形式的长篇小说”、“浓缩的短篇小说”。它开辟了苏联50 年代后期从新的角度表现卫国战争题材的先河。作者将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 赋予这一名著以巨大的感染力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十年代后期,战争硝烟越去越远,经历了战争浩劫的苏联人民对这场战争历史经验的思索开始强烈起来,越来越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问题,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问题,以及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命运问题。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这篇小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打猎时遇到一个男人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到河边等渡船过河。这两个疲倦的过路人走到肖洛霍夫身边,误把他当作司机。他们在篱笆旁边坐下休息。那位过路人就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肖洛霍夫。作家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姓名,他们就分别了。这个偶然听到的故事“深深地激动着作家”。十年过去了,作家眼前仍浮现着和那位过路人相遇的情景。终于在1956年冬,肖洛霍夫不离书桌的写了七天,写成了这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该小说有两个叙述人,一个是作者;另一个是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他的自白式叙述构成小说的主体,他的形象通过他的叙述逐渐展开。本文以主人公经历为序,深入分析肖洛霍夫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为读者更能全面、具体的解读作品打下基础。 一.和平岁月的幸福生活 安德列·索科洛夫是个普通的公民、平凡的劳动者。他生于1900年,是20 世纪的同龄人,出身贫寒,受尽生活的煎熬。苏联国内战争时他参加过红军,后给富农当过帮工。大饥荒年代,他父母和妹妹都饿死了, 他无依无靠, 孤苦伶仃, 学木工和钳工, 好不容易才建立了个美满的家庭。妻子伊林娜温柔贤慧, 对索科洛夫体贴入微,她能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 使丈夫吃得又香又甜; 丈夫酗酒, 她从不大吵大闹, 而是更加关怀他, 用近似乞求的方式感化他。她达到了目的,而丈夫也因此更加爱她。“她可真是个好姑娘!又快活,又温柔,又聪明.又体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