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人物评价

李白人物评价

李白人物评价
李白人物评价

李白人物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

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高棅: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虽少陵犹有让焉,余子琐琐矣。(《唐诗品汇》)

吕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图序》)

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手迹《上阳台帖》

李白人物评价

李白人物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 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高棅: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虽少陵犹有让焉,余子琐琐矣。(《唐诗品汇》) 吕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图序》) 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手迹《上阳台帖》

李白古诗赏析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其一[1] 花间一壶酒,独酌⑴无相亲⑵。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⑶。 月既⑷不解饮,影徒⑸随我身。 暂伴月将⑹影,行乐须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乱⑼。 醒时同交欢⑽,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⑾,相期⑿邈⒀云汉⒁。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注解】: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⑶“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⑷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⑹将:和 ⑺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⑻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⑼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⑽交欢:一起欢乐。 ⑾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⑿相期:相约会。 ⒀邈:远 ⒁云汉:银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注解】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

李白人物形象分析

借诗仙诗,品太白人 诗仙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他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他具有非凡的自负与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但是我必须勇于把自己浅陋的观点谈一谈。 一、诗仙李白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反对外族侵扰和军阀割据,极力主张维护祖国统一、安定,热情歌颂爱国将士的英勇战斗精神。同时,他同情人民的苦难,关注妇女的命运,极力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对将士的艰苦征战精神的歌颂以及对战争的痛恨,感叹人民带来的苦难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如《塞下曲》六首,《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子夜吴歌》、《丁都护歌》、《远别离》、《古风》十九、《宿五松山下荀家》、《长干行》、《江夏行》等。 二、李白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真朋友。他的赠别诗占他的诗歌的比例相当大,但是,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

了写诗而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他的赠别诗都是发自肺腑的内心感言。每一首诗里都流露出自己对朋友真挚的友情。一首《赠汪伦》千古流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是妇孺皆知,除此之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峨眉山月歌》也是名动古今。“人生难得一知己”,人的一生当中能结交李白这样能把朋友看得如此有分量的朋友也足够了。 三、李太白是一位爱好纵情山水的爱游人士。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送丹丘生》《望庐山瀑布》、《蜀道难》、《望天门山》等都再现了祖国名山大川雄伟壮美的景象,揭示了自然美。欣赏自然山水之美的确是人生一大快事。但是,他不是纯粹的忘情山水,在陶醉于自然美的同时,他还凭借着自己超凡的想象和浪漫主义情怀借山水抒胸中之情。在梦游天姥、驰骋想象的同时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和力量,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壮气概。在渲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险难时,渲染世道的艰险。 四、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都表现出他具有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思想性格。以21世纪的眼光来看,如果李白做官那他应该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但是也意味着

李白个人生平简介

李白个人生平简介 导语:李白作为“诗仙”被众人熟知,大家都读过很多李白的诗,但是可能大家对李白这个人不太了解。下面橙子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李白的资料,大家快来看看吧!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李白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2]辞亲远游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李白个人介绍

李白个人介绍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诗歌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自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

诗仙李白的作品评价

诗仙李白的作品评价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继续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大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在多种体裁上都留下了绝唱佳作。 李白很钟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风和乐府诗。在近体诗体裁中,李白擅长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李白的律诗写的较少,五言律诗有几十首,七言律诗只有十余首,但其中也有流传千古的名作,如〈登金陵凤凰台〉。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赞李白:“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惊风雨”、“泣鬼神”,而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韩愈对李白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唐文宗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评价李杜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盛唐(一般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乃是唐诗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银河中的两颗巨星。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 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杜甫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开元全盛日”、“天宝承平时”,讲的是盛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昌盛状况,如政治开明,思想比较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等,史称“开元盛世”。生活于这样环境、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亦有人称之为“盛唐气象”。在这些诗歌中多表现这种盛世的自豪感,多追求个人价值,重在精神生活的自由和个性的发扬;而诗歌情调又多布满着健康、乐观、奋进向上的气氛。自信心理、通达胸怀在李白身上表观的非常突出。李白一生,从“仗剑去国”,出蜀远游,到供奉翰林,乃至流放,虽满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但一辈子也没正式被朝廷任命为官吏,“供奉翰林”只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弄臣而已。李白不愧为盛唐文化心理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诗人,虽屡遭挫折,但仍不屈不挠,昂扬进取,坚持在反映时代精神的道路上前进、探索;李白在盛唐时 。正如范传正所说:“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这种狂放的理想主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成了盛唐气象的代表、典型。他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中所反映的就是盛唐的时代精神、面貌。因此说李白将盛唐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随着公元762

李白的资料故事及人物生平详解

李白的资料故事及人物生平详解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整理的李白的资料故事及人物生平详解,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更多相关资料尽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人物生平】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成长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第三年(756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斗争,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

(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不久即病逝,也有说“醉致疾亡”(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李白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远游】 唐朝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经商的或祖先做过生意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正好犯了这两条,所以他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因故,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江陵遇道士,鹏程万里飞。李白在江陵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李白见到这个倍受恩宠的道士,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气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李白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李白 阳泉市平定县阳胜中学七年级魏文斌 指导教师王莉萍 人生有许多古人值得我们称赞,但我唯一称赞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袅袅檀香,一杯清苦,一轮婵娟,一捧盛菊,手边是虚掩的书卷。读完李白的诗。我不禁为他扼腕叹息,本有天生之才却无奈坎坷。我也为他遗憾。为他不平,我像他一定是不快乐的吧。 恍惚中,他向我走来。一路高歌,一路幕饮。这就是你,唐诗上不朽的传奇,诗仙李白。 你不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少不更事,不是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积极乐观,不是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昂扬自信。然而最后,你却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黯然。“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沧桑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坎坷。 你我伴灯而坐,相对无言。你么么饮酒。我在旁静静思索。我敬佩你的才华,也为你最后的离开而惋惜。你是这样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却难踏任途,平步青云,你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得人,却难入官场。最后抽身而退。你心中的苦涩想必如同那难以斩断的流水。滔滔不绝……、

然而你却笑着摇头,缓缓道出你先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原来我一直都错了。 你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卫士。你用笔诗写自己的伤春悲秋。你用字捍卫自己的高尚尊严也许你在离开时心里会有苦涩和酸楚,然而在你的眼中,官位名利让你拥有了最高的自我,再别人看来追名逐利似乎已是社会大流。你却为牺牲为代价,宁可相至于江湖,忘情于山水。也不与你不喜欢的官僚同流合污。原来以为你是无奈的。没想到你却是快乐的。你为坚守自我而快乐。你为纵情山水而快乐。你为远离官场而快乐。你为心里的那一片净土而快乐。 我终于明白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真正内涵。在你看来,苦味和悲伤不过是高洁的副作品,坚守自我的你其实很快乐,愿你来生还是一个不与同流和污、逍遥自在的诗人。

李白评传

读《李白评传》有感 中国古代诗人多如星辰,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也有数百人,这本书所介绍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从小便接触过其诗作的“诗仙”李白。作为一个历经高考没多久的学生,提高李白,我想到就是与之有关的文化常识和必备诗篇。我可以准确背出他的生源地、所处的年代、有过的称号、创作的风格、他的思想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但如果你问我其中缘由,我却答不上来。这本书便是详细讲述了李白的种种,有着科学的依据、细实的评论、以及认真的态度。 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在学术界李白的生源地他的家庭和人员包括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后世的记载与李白的自述多有出入。这本书认真的态度也就体现于此,他记述了学术界受人推崇最多的答案包括李白朋友,李白的自述以及后世的官方记载。而我们都对其创作风格以及著名诗篇有过深入的学习,在这里我主要谈谈对李白个人一生的感受。 一个人的成长于其所处朝代的繁荣、时代的发展以及年轻时所受的教育和经历有关,唐代诗人往往足迹遍天下。盛唐诗人,不管是李白、杜甫还是王维、王昌龄都是走南闯北,行程万里,因而见多识广,心胸开阔。李白生于盛唐时期,当时政治态度的宽容和四海一家的胸怀、南北学风的融合与多种文化的交流、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昂扬的精神状态这种优越的环境为广大的士人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样在文坛上也就培育除了意气昂扬的良好氛围。蜀地西北部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早期二十年中特有的教育和经历,把李白熔铸成一种奇特的品格,形成一种特有的风貌,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 李白从受学开始,即已显示其发展方向与其他人不同。李白早慧,从五岁便开始学习,他从年轻时就已经入道,并成为一名正式的道士。学道的目的就在于成仙,所以李白对“仙”字特别有缘,一身兼有谪仙、酒仙、酒仙等名称。这些称呼恰切反映了李白的特点与风貌。李白时而会一反常态,对一向推崇的人发出异样的声音,论者或以时事变迁与个人的处境不同来作解释。 李白与许多文人士子一样有着为国效力的伟大抱负,但与大多数人一样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他还在蜀地的时期便培养了游士意识,想着功成身退,也在诸多干楬之作中畅谈他的豪言壮语,宏图理想,以及骤登大位的期盼与自信,但并未遂人愿。仕途不顺也让李白更多依赖酒从而产生了许多传世的诗篇,在“诗仙”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斗转星移,白云苍狗,李白的天性狂放、谪仙身姿、天仙之词、以及享受人生的态度会继续作为经典流传下去。

我心中的李白

李白,一个存在于我们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他的作品,无处不在。我相信,每一个学过唐诗的人,对李白的作品从来不会陌生。小至幼儿园,大至白发苍苍的学者,说起李白,也许都能随口说出一两句他的雅作。似乎在每一个时期,我们都会接触到李白的作品,并从中习得人生的另一番感受。对李白最原始的印象,是从《静夜思》开始,这短短的四句唐诗,开启了我对李白诗作的认识之路,也开启了我对唐诗的学习之路。 然而,毕竟年少无知,对于李白的认识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其作品的认识上,对他的体会,也只是通过其作品体会李白创作时的情感。这样的认识,是极为肤浅的,因此有时候常常不能理解李白为何有那么多饱满的情感,只能将其归结为才子多情愁。慢慢地通过对李白生活背景的了解,才渐渐明白他为何会有这么多饱满而复杂的情感。李白的人生过于丰富,经历过于繁杂,性格矛盾重重。李白历经大唐盛世,遭逢安史之乱,一生彷徨流离,传奇悲烈,出生于一个家道殷实却非显族的家庭,这迫使他为了得到权势,而想方设法地追逐功名,却又因为文人的傲气而不能摧眉折腰。李白既庸俗又洒脱,既重情又多情,既喜山好水,又不愿碌碌无为,矛盾贯穿一生,这便是真正的李白。也是这样矛盾的性格,才促使他有那么多那么多气壮山河却也情感丰富的诗作呈现于世人眼前。 李白的骨子里,有大丈夫的壮志豪情,也有诗人特有的细腻柔情以及对世间事物敏感的体会。他将每个时期所面临的悲欢离合,都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样不得志的仕途,让李白写出了《行路难》这样的感慨万千的佳作。短短的诗作,表达了世路之艰难和离别的悲伤。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所有和他一样满怀抱负却遇不到伯乐的人,同时也似乎在告诉自己大丈夫有才学何患无处施展。这样的诗句,也鼓励着世世代代奋斗中的人。他虽然满怀抱负,却因为诗人的傲气不能摧眉折腰。这样的气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李白在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写了这首诗。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畅快地表明自己不会为了权贵放弃自己原则的心。同时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这样奇特的写作方式,不愧为“诗仙”。

关于李白的作文人物素材整理

了解李白生平及其诗句 李白(701 — 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开元十四年( 726) ,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天宝元年(742) ,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天宝三年(744) 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755) ,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朝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 上元二年(761) ,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宝应元年(762) 十一月,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在政治上虽未能实现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中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中考作文素材一:李白 一、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有关它的思想性和艺术特点,介绍的著作颇多,从教材中也了解不少。本书仅就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助于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李诗。 (一)继承和发挥比兴言志的诗歌优良传统 一说到李白的诗,人们几乎都知道李白善于用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幻境,以景寓情,借物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前人评论李白的诗,也有“凡所著述,言多讽兴”(李阳冰《草堂集序》),“连类引义,尤多讽兴”(胡震享《李诗通》)的说法。这其实说的就是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一大特色。 比兴言志,源于《诗经》、《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言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比兴言志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诗歌寓褒贬,别善恶的美刺作用,使诗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初唐时期,齐梁“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浮靡文风尚存,陈子昂倡导风雅,扫荡齐梁颓波。李白更以恢复古道为己任,从而开一代诗风。了解了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准确地把握李诗的思想内容。李白笔下常常出现高山大川、风花雪月、香草美人、神仙幻境,这些看起来远离社会现实的事物,正是作者丰富的比兴手段,寄托着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追求。他在《大鹏赋》、《临路歌》中以大鹏的形象或表现凌云壮志,或表达理想摧折的不幸。他的《蜀道难》并不是山水诗,而是写报国无路,世路坎坷。《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游仙诗,而是写理想破灭的苦痛,远离朝庭的决绝。他的《长相思》并不是一首凄艳动人的爱情诗,而是对君臣遇合的期待,实现政治理想的苦恋。由此我们可以弄清楚李白《碧荷生幽泉》(《古风》其二十六)、《燕赵有秀色》(《古风》其二十七)等一大批作品中相思倾慕的真正含意。同样他的咏物诗《南轩松》、《松柏本孤直》(《古风》其十二)、《天马歌》不是写物而是写人,《妾薄命》、《怨歌行》等闺怨诗大多是李白的幽怨,《越中览古》、《登金陵凤凰台》等作品吊古实为伤今。李白的这些作品往往是

简述道家思想对李白一生的影响

簡述道家思想對李白一生的影響 “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清人龔自珍先生的《最錄李白集》對詩人李白的評價,一刀切中了詩人李白性格的複雜性。一方面,在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影響下,李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抱負:“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文中常以姜尚、管子、樂毅、張良、孔明、謝安等自比,希望能像他們一樣成為輔佐君王安天下的棟樑。另一方面,李白受道家思想極深,服食丹藥、夢想飛仙。他的隱居學道,在奉詔入京前,是他養望待時,建功立業的手段;放還歸隱後,是他傲世自高、鄙薄官場,排遣憤懣的方式。道家思想對李白的影響也不小。他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以及一生死、齊萬物,遁世頹放的消極思想,都有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的鮮明印記。 這裡我著重來分析道家思想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首先為什麼道家思想貫及李白一生?近代,郭沫若先生曾經指出青年時期李白在政治上的鬱鬱不得志,是其沉湎求仙問道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我看來,人的價值觀影響應該分為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外部原因——李白從小在家鄉江油青蓮讀書、習劍時就開始接觸道教著作,特別是他生活的具體環境使他更多地接受道家思想的陶冶,孕育了李白骨子裡的道教思想。內在原因——李白最初是希望用對道教飛仙的癡迷來彌

補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缺憾,以達到一種精神上阿Q,一種自我解脫。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與領悟,其對道學造詣有了如“飛仙”一般的提升。 自此之後(天寶三年,即西元744年),李白自謂神仙,而世人也稱他為“詩仙”,這個中原因不難找到。日本著名學者,漢學大師松浦友久先生對李白的詩歌創作進行研究後發現“李白的詩歌除了通過飛仙來解脫以外,也對道家的求仙行為進行了較為理性的批判,他認為“道教的思考,其在詩歌中易於題材化的遊仙、求仙的思考,具有專指‘私’的、個人的、對自己的幸福追求的意義”。就是說,道教及其神仙這一題材,已被李白轉化為詩情,寄託著詩人內心的憤懣和痛苦,深刻地反映著時代矛盾帶給他的創傷,從而造成他詩歌的巨大而永恆的感染力,而這一點就是李白與其他道家信徒所不同的地方,也正是這種看似消極避世的生活態度,實則超脫世俗的浪漫主義情懷成就了其在詩歌界的無上地位。 舉兩個例子——比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李白借夢遊的方式寫出了“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群仙起舞的景象,並以仙界的美好來反襯世俗的齷齪骯髒;又如李白的詩作《秦王掃六合》(古風三)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穀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玡台。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隅。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衰。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市載秦女,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释义: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万物都在厌弃诗人。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此“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后二句展现出空旷寂寥的世界: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两句诗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古称宣州)北,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古宣州为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曾在此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经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这首诗是诗人历经世事后心境的写照。句子虽短,意境却深。 题中诗人就点明“独坐敬亭山”这一静态形象,所以开头就直写在独坐时所见:“众鸟高飞尽”,描述的是直观的景象,许多鸟儿飞去后看不见了。下句“孤云独去闲”,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状。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明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所以下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而来。这里,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了,敬亭山是自然中的存在,也就是“自然”。人与自然两相观照、两相欢娱,人从自然中有所会心,所以“不厌”,因为人(自我)与自然(宇宙)之间已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评价李白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世人皆欲杀,唯吾独怜才。(杜甫)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徐增)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写李白的对联有: 半亭清风山与水 一船明月酒和诗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可怜荒垄穷泉骨 曾有惊天动地文 神仙诗酒空千古 明达江天贮一楼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

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现在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思想。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如草芥的义士。这反映了他敢于反对封建秩序,不畏强权的游侠思想。 在李白的身上,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真是难以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景观,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一种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美。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交锋,有的被杀死,更多的是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各种思想流派的分别,他们本来就是构成热的整个思想的各个零件,就象万物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谐。人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学校名称:宋体一号加粗) 本科毕业论文(宋体二号加粗) 题目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付勤飞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中英文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4) 相遇 (4)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情谊探秘 (5) 李白对杜甫诗的评价 (6) 李、杜诗歌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摘要:李白与杜甫同为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高峰鼎立无人能及。他们于天 宝三年或四年(公元744或755)间在洛阳会面并同游梁宋,很快成为朋友,当时李白名气很大,但杜甫对李白仍有微词。这从他们诗歌的取材与发展方向上看,即是最好的证明。李白专意于乐府、古风,而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漫与”;李白为天授奇才,而杜甫则达到了人之能致。自古文人相轻,笔者认为,除了杜甫对李白及李白诗在当时的地位表示认可外,不敢苟同杜甫对李白诗有的羡慕与崇拜之说。 Astract: 关键词:杜甫;李白;赠答诗;评价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引言 李白与杜甫代表着唐代诗歌发展的不同方向,“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李白对当时的律诗并不感兴趣,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怀有远大抱负的杜甫却“晚节渐于诗律细”。一个冷落律诗,一个专力律诗。令人不免猜想,在各方面差距都挺大的李杜二人,怎么能仅评一次交往活动,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好比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交呢?或者说又怎么能成为彼此倾慕的朋友呢?这就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 相遇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与怀才不遇、漂泊京城的杜甫相遇于洛阳。时年李白44岁,已是当代诗坛上的一颗大彗星,而33岁的杜甫被李白的风采与才华所吸引,于是相与遨游,极一时之乐。尔后,又遇到高适,三人便同去汴州怀古,饮酒赋诗,度过了一个秋天。大约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来到兖州,与当时名重一时的文章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相识,抵掌论文,过从甚密。后来李白也在秋天回兖州寓居,旧友重逢,情谊益笃。于是,有人认为这时的杜甫思想“也受到李白的影响而在创作上带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两人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会合了”① 以上讲述的是李白与杜甫相遇的基本史实,暂且不论李、杜二人是否真的曾再次相遇于兖州,仅就有人说“杜甫受李白的影响而在创作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一事,就值得商搉。无可否认,尽管杜甫比李白年轻10岁,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当时已都是诗坛大家,而诗坛大家的显著标志就是众体兼备。可以肯定,杜甫一生也确实创作过有浪漫色彩的诗篇,但是这其中基本上没有出名的诗篇。换句话说,我们在杜甫诗集中几乎找不到浪漫主义的名篇,如果说有模仿那也是不成功的模仿,比如《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乐府名篇,但也仍具有极强的现实讽刺意味。 闻一多先生曾将李白与杜甫的相见比作“两曜(明星)相遇”,说:“我们该当品(吹)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杜甫》)孔子与老子的相见是于史无证的传说,而李、杜相遇却史有明书。《新唐书·杜甫传》载:“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两个胸怀大志的沦落诗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免不了开怀畅饮,高谈阔论。不过,二人相见恨晚的交往,是那么的短暂,作别又是那么匆忙,“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汴州一别,两人就再也没有见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