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及答案.docx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及答案.docx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及答案.docx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及答案.docx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8 小题 , 每小题 4 分 , 共32 分 )

1. “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 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 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

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A. 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B.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D. 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

2.(2018 ·宝鸡高二检测)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

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3.(2018 ·临沂高二检测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 意思是清静寡欲 ; 做事学法家 , 意思是按原则办事; 待人学儒家 , 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C. “人之性恶”

D.“性本善”

4.(2018 ·长沙高二检测 ) “孔子聚徒讲学 , 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没有社会地位。”材料体现出的孔子教育思想是 ()

A. 因材施教

B. 不耻下问

C. 有教无类

D. 当仁不让

5.(2018 ·中山高二检测 ) 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 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 人性本善

B. 舍生取义

C. 民贵君轻

D. 得道者多助

6. 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据此,你认为荀子()

①主张“性恶论”②重视礼制

③强调教化④主张礼法并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18·成都高二检测 ) “分定而无制 , 不可 , 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 , 不可 , 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 , 不可 ,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8.(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 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 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

“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 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 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 老子

B. 墨子

C. 荀子

D. 非子

二、非(18 分)

9.(2018 ·安高二) 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政。子曰:“足食 ( 粮食充足 ), 足兵 ( 事力量充足),民信之 ( 百姓信任 ) 矣。”子曰:“必

不得已而去 ,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 , 民无信不立 (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

材料二孟子曰:“民, 社稷次之, 君。是故得乎丘民( 得到百姓的

——《· 渊》

) 而天子 , 得乎天子而

侯 , 得乎侯大夫。??”

材料三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舟, 水覆舟。

——《荀子·王制》

回答:

(1) 三段材料集中体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3 分 )

(2)材料一中孔子治理国家最关的一条是什么?孔子要达到一目的 , 治者怎么做 ?(6 分 )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点?依据一点 , 孟子治者怎做 ?(6 分 )

(4)荀子提出“舟水之” , 后世不少治者以此 , 出一个典型事例。 (3 分 )

参考答案

1.【解析】C。解注意干材料中“欣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面” 一关信息。其

反映的是“百家争”的多元面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展, 从而形成了中国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2.【解析】A。本考的是“百家争”出的社会背景。春秋国期 , 中国社会生重大革 ,

社会 , 矛盾尖。 B 与史不符 ;C、 D 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3. 【解析】 B。解注意干中“ 人世” 一关信息。“ 人世的宗旨”即人交往的原、法。 A 是墨家思想 ;C、D 只是儒家思想的理 , 没有直接涉及“ 人世”的宗旨。“己所不欲 , 勿施于

人” 涉及人交往的原、法。故B。

4. 【解析】C。干材料信息反映了孔子招收的学生广泛, 有的学生出身 , 体了孔子有教无的

教育思想。

5. 【解析】C。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大先行者, 推崇民主 , 主推翻清朝的腐朽治。孟子主

“民君”体了一定的“民主”思想。故 C。

6.【解析】选 A。“人之性恶”反映了荀子的“性恶论”; “礼义之化 , 然后皆出于治 , 合于善也”反映了荀

子重视礼制和教化。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 【解析】选 A。由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 其体现的是法家君主专制思想。故选A。

8.【解析】选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 主张“兼爱”“非攻”“节俭”“节用”的是墨家学派 , 其创始人是墨子。

【规律方法】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大放异彩

(1) 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

(2) 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4)墨家的“兼爱” “非攻”——今天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总体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构建和谐社会。

【变式备选】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老大“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

出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与之最接近的思想是()

A. 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 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 韩非子“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 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解析】选 B。老子的“无为”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体现了“知足常乐”的思想观念。因此, 与“老大的幸福”最接近的思想是B。

9.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儒家思想。第(1) 题, 结合儒家“仁”的学说分析归纳即可。第(2) 题, 解题时注意材料一中“民无信不立”这一关键信息, 在此基础上 , 结合孔子“仁”的思想, 分析归纳。第(3) 题 , 注意结合孟子“仁政”思想分析归纳。第(4) 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答案符合要求、史实无错即可。

答案:(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为政以德”, 关心爱护百姓。

(3)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

(4)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 出现“贞观之治”。 ( 答案符合要求、史实无错即可 )

高中历史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9、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 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社会参与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②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③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特点。如何提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我国古代有哪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国古代不仅科技成就突出而且文学成就辉煌灿烂。 新授: 一、《诗经》和楚辞 1、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2、《诗经》: (1)概况 ①地位:《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②时限: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2)内容 ①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国风”)——民间的民歌 雅——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②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 ③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3)影响 ①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②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③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楚辞: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二)秦汉:初步发展,但受到限制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还不高; 3、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商业衰落 (四)隋唐:进一步发展 1、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城市商业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4、陆上丝路贸易达到顶峰; 5、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宋代:空前繁荣 1、商业活动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市的变迁:宋以前:官府对市的管理严格,“市”“坊”分开,市场交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宋以后:(1)、市、坊界限被打破; (2)、“草市”更加普遍; (3)、经营时间被打破; (4)、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繁荣,经济职能增强;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通过海上丝路,对外贸易发达; 6、边境榷场贸易发达; (六)元:空前繁荣 1、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七)明清:进一步繁荣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4、明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5、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商业兴起较早,且不断发展; 2、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3、货币、金融发达; 4、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6、宋元时全面繁荣; 7、城镇商业繁荣程度较高; 8、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 9、明清时外贸逐渐萎缩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形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3)中唐:白居易。 [误区警示]《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主要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繁荣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②市民数量的增加,市井生活的需要。 (2)演变 ①唐代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 ②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3)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能够歌唱。 (4)代表人物: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2.元曲 (1)形成: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特点: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代表: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知识点拨](1)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3)曲: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三、明清小说 1.兴起: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发展:唐朝的传奇和宋朝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3.繁荣 (1)背景 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领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3)代表作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知识归纳】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学情分析】 学情: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的基础,而且初中也曾经学过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对中国古代科技有 一定了解。学生通过看书基本上能把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本课难点在于分析古代科技成就巨大的原因,学生应在此下功夫。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课时安排】1

【教学方法】讲述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请同学看这张幻灯片,讲得是中国那一发明?学生:火药,老师讲述:火药是中国的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除了火药还有那三大发明?它们发明的过程及影响如何?我们共同通过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来学习一下。 【讲述新课】 一、四大发明:(课件1—14) 1、概念: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发明与外传: (1)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教师讲述: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不便于普及。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对点练习(含答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程标准]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特点:以________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__________强。 (3)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_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特点:屈原以____________为基础,采用________方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式________,易于表达情感,又称“________”。 (2)《离骚》:想象奇特,具有____________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形成:汉朝时,文学家以________为基础,创造出____________的综合文体——汉赋。 (2)特点:________华丽,________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__________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____________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__________》。 4.唐诗 (1)原因 ①唐朝________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②____________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原因 ①________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②________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____________的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2)特点 ①________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句子____________,便于抒发感情。 ②是宋代文学的____________和标志。 (3)代表人物 著名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__________,豪放派的苏轼、__________等人。 2.元曲 (1)形成 ①宋代:民间兴起新的诗歌形式,即________,题材广泛,可雅可俗,____________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②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__________一起,合称元曲。元曲大多通俗生动,____________。 (2)代表:以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兴起 ______________,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发展 唐朝的短篇小说________和宋朝供说话人使用的________,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新阶段。 3.繁荣 (1)背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领域手工业、商业繁荣,________________出现。 ③________阶层壮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____________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3)代表作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三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Word版含解析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 .《诗经》 (1) 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3) 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 楚辞 (1) 形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又称“骚体”。 (2) 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 代表作:《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 汉赋 (1) 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⑵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 唐诗 (1) 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2)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丄“诗圣”杜甫—⑶中唐:白居易。

[思维点拨] 唐朝社会的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学习思考 1 .《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提示它们分别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2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风格特点上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风格: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杜甫生活 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经济日益凋敝,人们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 二、宋词和元曲 1 .宋词 (1) 兴起原因 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 ②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2) 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3) 代表人物: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_____ 2. 元曲 (1) 形成: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 特点: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⑶代表: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易混易错] 诗、词、曲的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 规范;词,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学习思考 3. 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你能不能说出下面的四个词人分别属于哪个流派?这两派在文学风格上有何差异? 苏轼辛弃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文自习】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汉隋唐北宋 元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汉武帝时设立“_______”决策机构,且起用布衣为相;东汉时“___________ 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二府三司”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二府”。 4、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设_________和枢密院、 __________。 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汉初汉中后期隋唐 北宋元

郡县郡国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路府州县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___________。 2、汉武帝东汉末年,设州为________,长官为刺史;东汉末 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为__________。 3、唐太宗设____,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 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_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将道改为路。 5、元朝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的开端。 【思维能力提高】 1、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4、隋唐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5、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

1 / 8 第8课古代xx的发明和发现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B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C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 2 / 8 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而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则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从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讲述内容】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_课堂检测解析版

第一单元第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B)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2.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武帝此举根本目的是(A) A.加强中央集权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王国的实力,实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3.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C)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项。 4.(2018·河南郑州一中高一期末)《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D)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

高中历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学案含解析人教版必修3.doc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知识点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4)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①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创始者:屈原。 (2)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3)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②离骚》。 3.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③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的促进。 (2)代表作家: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孟浩然,“诗仙”④李白、“诗圣”⑤杜甫;中唐: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 知识点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宋代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便于抒发感情。 (2)代表作家:婉约派:⑥柳永,其代表作是《雨霖铃》;著名女词人⑦李清照。豪放派:苏轼、⑧辛弃疾等。 2.元曲 (1)组成:散曲和元杂剧。 (2)代表作家:⑨关汉卿、马致远。 知识点三明清小说 1.演变过程: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搜神记》;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宋代出现话本;明清时,小说进入成熟、蓬勃发展时期。 2.繁荣原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代表作品: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⑩红楼梦》;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解析版)-最新教学文档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C.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 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2.“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此政策() A. 以德行为选拔标准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导致了士族的形成 D. 实现向官僚政治转变 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 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 B. 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 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 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4.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A. 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 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 以六部分割相权 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 5.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这说明() A. 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 B. 宰相制度制约君权 C. 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D. 君权为主相权为辅 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7.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朝代() A. 明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

第8课古代xx的发明和发现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B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C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

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而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则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从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讲述内容】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逐渐走向世界,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1)造纸术【合作探究】1: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这些材料有什么样的缺点?(指导学生阅读导言)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或是难以保留,或是难于书写,或是太贵重。 【合作探究】2: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是哪一时期的?造纸术后来如何改进的?(1)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2)至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纸的发展历程关注中国造纸业的现状 1、数字化时代还用纸张吗? PaperCom高级董事Bob McLean说:“纸张继续受到欢迎有许多原因。它们价钱不贵,便于携带,重量小,容易阅读而且不需要特别的设备或是电源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完美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课程目标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揭示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从《诗经》到唐诗 (一)《诗经》 1.内容: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形成: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开创了新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风骚”(《诗经》、楚辞)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 (三)汉赋 1.汉赋:汉朝时,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1.原因:(1)唐代国家统一,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2)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发展概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专用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