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为例进行说明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为例进行说明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为例进行说明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进行说明。甲公司属于工业企业,20×0年1月1日,支付价款1 000万元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 250万元,票面年利率4.72%,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甲公司将购入的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首先计算实际利率,(59×5+1 250)×(1+R)-5=1 000,得出R=9.05%,此时不编制“实际利率法摊销表”。

1. 2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

贷:银行存款 1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2. 20×0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1 250-250=1 000,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 250×4.72%)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差额31.5

贷:投资收益(1 000×9.05%)90.5

3. 20×1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借方余额=1 250,“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借方余额=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贷方余额=250-31.5=218.5,因此,其账面价值=1 250+59-218.5=1 090.5,实际上账面价值可以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总账余额得到,(实际利率计的利息与应收[计]利息差额计入利息调整冲减期初利息调整)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 250×4.72%)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差额39.69

贷:投资收益(1 090.5×9.05%)98.69

备注:1、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期初)=购入金额+交易费用=面值+交易费用-利息调整(贷方)+利息调整的(借方)

2、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持有)=面值+交易费用+应计利息(应收利息)--利息调整(贷方)+利息调整的(借方)

3、摊余成本数额=账面价值(一级科目)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进行说明。甲公司属于工业企业,20×0年1月1日,支付价款1 000万元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 250万元,票面年利率4.72%,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甲公司将购入的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首先计算实际利率,(59×5+1 250)×(1+R)-5=1 000,得出R=9.05%,此时不编制“实际利率法摊销表”。 1. 2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 贷:银行存款 1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2. 20×0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1 250-250=1 000,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 250×4.72%)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差额31.5 贷:投资收益(1 000×9.05%)90.5 3. 20×1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借方余额=1 250,“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借方余额=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贷方余额=250-31.5=218.5,因此,其账面价值=1 250+59-218.5=1 090.5,实际上账面价值可以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总账余额得到,(实际利率计的利息与应收[计]利息差额计入利息调整冲减期初利息调整)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 250×4.72%)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差额39.69 贷:投资收益(1 090.5×9.05%)98.69 备注:1、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期初)=购入金额+交易费用=面值+交易费用-利息调整(贷方)+利息调整的(借方) 2、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持有)=面值+交易费用+应计利息(应收利息)--利息调整(贷方)+利息调整的(借方) 3、摊余成本数额=账面价值(一级科目)

债券估值方法比较-市价法与摊余成本法

债券估值方法比较 ——市价法与摊余成本法 目前债券估值方法主要有两种: 市价法和摊余成本法。市价法能够及时反映损益,但是由于取得的估值价格可能不公允且波动频繁,该方法容易降低产品净值的稳定性,不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理性的投资。摊余成本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该方法能够平滑产品净值,但本身不能及时反映损益,可能会隐藏风险,不过目前在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时会配合“影子定价法”,通过偏离度控制可以让产品估值紧跟市场价格的主要趋势。 一、市价法 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采用“市价法”估值。针对此估值方法,通常产品合同规定“证券交易所上市实行净价交易的债券按估值日收盘价估值;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固定收益品种,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在持券期间,每个估值日从市场或者第三方取得债券的估值价格,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日损益。处置债券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市场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但是该方法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方面从市场或者第三方取得的估值价格可能不公允,从而导致反映的损益状况并不准确;另一方面估值价格波动频繁,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直接计入产品账面价值不符合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容易降低产品净值的稳定性,不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理性的投资,而且当市场下行时,在某一期间段产品收益率可能为负。二、摊余成本法 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即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针对此估值方法,通常产品合同规定“本资产管理组合以持有到期作为债券的主要投资策略,因此估值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即估值对象以买入成

持有至到期投资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单项选择题 ×7年1月1日,甲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12万张,以银行存款支付价款1050万元,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12万元。该债券系乙公司于20×6年1月1日发行,每张债券面值为100元,期限为三年,票面年利率为5%,每年年末支付当年年度利息。甲公司拟持有该债券至到期。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 甲公司购入乙公司债权的入账价值是()。 A.1050万元B.1062万元C.1200万元D.1212万元 2.根据上题,计算甲公司持有乙公司债券至到期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是()。 A.120万元B.258万元C.270万元D.318万元 3.20×7年1月1日,甲公司至证券市场购入面值总额为2000万元的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价款万元,另外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该债券发行日为20×7年1月1日,系分息付款、到期还本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年利率为4%,每年12月31日支付当年利息。甲公司将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持有至到期投资20×7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为()。 A.万元B.万元C.万元D.万元 4.下列金融资产中,应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且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是()。 A.交易性金融资产 B.持有至到期投资 C.应收款项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5.未发生减值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如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科目。 A.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B.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C.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D.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溢折价) 6.甲企业于2008年1月1日,以680万元的价格购进当日发行的面值为600万元的公司债券。其中债券的买价为675万元,相关税费为5万元。该公司债券票面利率为8%,期限为5年,一次还本付息。企业准备持有至到期。该企业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的金额为()万元。 7.甲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4月1日购入面值为1 000万元的3年期债券并划分为持有至

如何简单和通俗地去理解摊余成本

如何简单和通俗地去理 解摊余成本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摊余成本—这样更好理解 首先要明确的是:摊余成本就是企业资产或负债确认计量的一种方式,其他有成本法等。就是说你手里这项资产或负债应该往报表计入多少才是合适的。举个例子:你花10块买个杯子,这个杯子入账10块钱,做分录借:杯子,贷:现金10块。假如你花110万买别人发行的债券,该债券面值100万,票面利率是5%,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入账呢按债券面值,还是你付出的钱入账呢 请往下继续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通俗易懂的理解方法: 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 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就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从字面来看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本”的实质。 涉及到摊余成本的还有“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发行债券、分期销售等”,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就可以了。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销售”也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比如“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 实际上,你把未来的折现到现在,就是摊余成本的初始计量。然后以摊余成本为基础,按照复利的思路,计算利息。实际上每期支付的票面金额,是包括利息和部分摊余成本(本金)的。实际利息作为利息的部分,每期支付的金额减去这部分利息,就是摊余成本的调整额。至于是调+还是调-,你看是溢价还是折价,总之目的就是把摊余成本调整到未来值。也就是面值。那么溢价,肯定就是调减了,折价,就是调加。 摊余成本简单点就是不要以被人为基准,就以你自己为基准,该项资产或负债值多少钱,即未来还有多少价值在里面 我认为摊余成本就是资产的帐面价值,比如,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吧,一级科目的余额就是摊余成本。

会计科目及其解释(精)

顺序编号科目名称使用范围含义 一、资产类 1 1001 现金企业的库存现金 2 1002 银行存款企业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3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银行专用企业(银行存放于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央银行”的各种款项,包 4 1011 存放同业银行专用企业(银行存放于境内、境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款项 5 1015 其他货币资金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 6 1021 结算备付金证券专用企业(证券为证券交易的资金清算与交收而存入指定清算代理机构的款项。 7 1031 存出保证金金融共用企业(金融因办理业务需要存出或交纳的各种保证金款项。 8 1051 拆出资金金融共用 9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 10 111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金融共用企业(金融按照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固定价格返售的票据、证券、贷款 11 1121 应收票据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

12 1122 应收账款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 13 1123 预付账款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 14 1131 应收股利企业应收取的现金股利和应收取其他单位分配的利润。 15 1132 应收利息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存放 16 1211 应收保户储金保险专用 17 1221 应收代位追偿款保险专用企业(保险按照原保险合同约定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后确认的代位追偿款 18 1222 应收分保账款保险专用企业(保险从事再保险业务应收取的款项 19 1223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保险专用 20 1224 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保险专用企业(再保险分出人从事再保险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以 21 1231 其他应收款企业除存出保证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 22 1241 坏账准备企业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 23 1251 贴现资产银行专用企业(银行办理商业票据的贴现、转贴现等业务所融出的资金。 24 1301 贷款银行和保险共用企业(银行按规定发放的各种客户贷款。 25 1302 贷款损失准备银行和保险共用企业(银行贷款的减值准备。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包括贴现资产、拆出

持有至到期投资(课堂笔记)

第五节持有至到期投资 实际上,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贷款、应收款,这些都是企业的金融资产,只不过教材将这些金融资产分到各个章节来讲解。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内容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什么叫持有至到期投资?它是一项投资,而且从字面上看,我们是准备拿着这项投资到期再收回的,所以它是一种债券投资,一种债权投资。而且,这项债券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这意味着在取得的时候,按公允价值来确定它初始入账金额的基础。 注意: 第一,“到期日固定、收回金额固定或可确定”是指相关合同明确了投资者在确定的期间内获得或应收取现金流量(例如,投资利息和本金等)的金额和时间。权益工具投资不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比如说,我现在从证券市场买的债券,这债券是三年,还是五年,还是一年,什么时候发行,什么时候到期是非常确定的,这就是“到期日固定”。“收回的金额是固定或可确定的”,如果我取得一项债券投资,收回的时候连本带息。收回多少本金,这个债券如果是按期付息的,什么时候,每期我应该拿多少利息都是固定的或者是至少可确定的。“权益工具投资不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权益工具投资是指如果我取得的是股票的投资,它是没有到期日的,收回金额也是不确定的,所以就不能把权益工具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只能是债券投资。 第二,“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是指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是明确的。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我们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我就准备拿着它到到期日。比如说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我就准备连本带息一次收回,积累一个比较大笔的资金,我再用在某些方面。比如,我有一条流水线,三年以后要更新,我现在的资金还差一点,但我这三年是不用这笔钱的,我用这笔钱取得一项债券投资,准备持有至到期。三年后,本钱连同三年的利息可能就够流水线这项固定资产更新的了。这时候大家就会看到,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我们是准备持有至到期的。这“极为特殊的情况”是指无法预期,无法控制的独立事项。如果不出现这种事项,我是准备持有到到期日连本带息收回了的。这叫“有明确的意图”。 第三,“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有能力”是指我不缺钱,我不差钱,我在生产经营上有充足的资金,我不会在没到期的时候,就缺钱缺到我必须把这些债券投资卖了,我才能买材料,才能支付职工工资。我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有充足的资源,有充足的现金流,所以,我是完全有能力把这项债券投资拿到到期的时候再收回来。 明确这些特点,要求大家会判断出来,那些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哪些不属于。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务处理 在学科目设置之前,先要明白五个词是什么含义: 1、面值——就是债券的本金的部分。计算利息的时候是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的。 2、公允价值——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 注意:面值和公允价值很可能是不相等的。因为企业发行的债券,有面值发行,有溢价发行,还有折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的时候,发行的价格和面值就有差额.为什么会有折溢价呢,为什么不按面值发行呢?我们还要明白下面两个词; 3、名义利率——债券发行的时候,债券的票面上有一个约定好的票面利率,这个票面利率就叫做名义利率。 4、实际利率——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想象成市场上的实际利率。初级职称直接给,中级的时候需要自己算。 名义利率,并不一定是市场上的实际利率. ①面值发行:如果票面利率和市场上的实际利率是一致的,债券就会按面值发行; ②折价发行:如果票面利率低于市场上的实际利率,就会出现折价发行.

期初摊余成本

期初摊余成本=上期期末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收入(按实际利率计算)-现金流入(按票面利率计算)。 实际利率的算法,就是要根据票面利率、面值和实际支付款算。 比如1000块买了面值1250的5年期债券,票面利率4.72%,那么假设实际利率r,我们列出等式(括号后面的-1-2-3-4-5是次方,不是减一。。。): 59*(1+r)-1+59*(1+r)-2+59*(1+r)-3+59*(1+r)-4+(59+1250)*(1+r)-5=1000,然后用插值法带,试试那个是就行了。 插值法,就是把一个一个值往里面插,试着来,看哪个是正确的,说白了就是试算法,但是有一定技巧,一般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会给一个,实际支付款与面值都会给,这时候看实际支付价款比面值低还是高,比如给了票面利率,求实际利率,要是实际支付比面值高,说明是溢价发行,那么实际利率肯定比票面利率低,那么插值的时候就找比票面利率低的往里试,能省一半时间 一般在利率、年数、年金或复利系数三者中已知两个求第三个。假设求利率i,则根据利率i下的系数,找出其临近的大小系数各一个,用这两系数对应的利率求出i的方法。 给你道例题看看吧 59*(P/A,I,5)+1250*(P/F,I,5)=1000 第一个(P/A,I,5)是年金现值系数 第二个(P/F,I,5)是复利现值系数 一般是通过插值测出来 比如:设I=9%(查表可知它所对应的系数)会得一个答案A,大于1000;设I=11%(查表可知它所对应的系数)会得另一个答案B,小于1000 则会有(1000-A)/(B-A)=(X-9%)/(11%-9%) 解方程可得X(A、B都以求出),即为所求的实际利率 当然这种方法求出来的数值是一个近似值 插值法的意思是求近似值。 在一条曲线上描出两个点,连接这两个点的是一条曲线。这时,假设这条曲线是一条线段。比如地球是圆的,则地面肯定是有弧度的,但量取10米时,你可以

摊余成本-深度理解

摊余成本 深度理解(I) 触及了本质(权责发生制),但初学者无法理解。如果你有幸看到此答案,你将会对摊余成本这个概念,有一个完全感性认识。 首先,你对摊余成本理解的困难首先来源于这个词本身的中文表达。国内将amortization翻译成摊余成本造成了理解困难。你一看到成本两字肯定先想到利润表科目。如果我们换个表达---净负债,你就明白它属于负债类。 第二,净负债是哪个科目的负债呢实际来说,涉及好几个科目。为了从简,取“应付债券”这个科目单一说明。现在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交易:假设存在一个企业A,向市场卖100元的债券,B投资者有意购买,但考虑到A企业的债券收益偏低,希望以90元价格购买,A企业同意此项交易。第三,这项交易结束后,A企业应付债券100元,但实际收到只有90元。10元差价,我们称之为折价摊销。这里折价摊销的意思指的是,将10元分配在整个债券偿还期中。 第四,债券需要支付利息,a企业需要定期给b投资者利息。我们将a企业给b投资者的利息,称之为票面利息,其利率为票面利率。我们假定票面利率为1%。即每期应付利息为1元。现在,a企业向b投资者支付5期的利息,总共5元。5期债券满期后,a企业须向b投资者总共支付 100+5元。 第五,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b投资者总共收益为15元。从a企业方面来看这15元相当于90元的借贷成本。现在我们将这15元分配在5期内(这里15元并非平均分配在5期内)。每期分配额成为实际利息,这个实际利息5期内不固定,但对应实际利息固定。原因来自下面等式: 每期票面利息+每期折价摊销=每期净负债×实际利率=每期实际利息 每期票面利息即前面的1元,实际利率为计算得出(未来需偿还现金105元折现到期初90元的利率);其他未知变量为每期计算得出,但我们知道期初的净负债90元。 期初净负债90元是怎么回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a企业开始只拿到了90元现金,这相当于开始时的负债,也就是说期初这张债券只值90元,净负债表示负债的账面净值。但是企业我们最后要给b投资者100元面值+5元票面利息。 因此,我们知道:面值-折价=净值 100-10=90

持有至到期投资例题

持有至到期投资例题: 【例】某企业于2011年1月1日购入当日发行的A企业债券,面值32万元。票面利率12%,期限五年,支付买价33万元,另付相关税费0.6万元,该债券按年计算利息,分期付息到期偿还本金。假定实际利率为10.66%,做会计分录如下(单位:万元): 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A企业债券(成本)320000 ——A企业债券(利息调整)16000 贷:银行存款336000每年末计息时: 根据计算结果做会计分录如下: 2011年12月31日计算债券利息 借:应收利息384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A企业债券(利息调整)2582

投资收益35818实际收到票面利息金额 借:银行存款38400 贷:应收利息38400 2012年12月31日计算债券利息 借:应收利息384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A企业债券(利息调整)2858投资收益35542实际收到票面利息金额 借:银行存款38400 贷:应收利息38400 2013年12月31日计算债券利息 借:应收利息384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A企业债券(利息调整)3162投资收益35238实际收到票面利息金额 借:银行存款38400 贷:应收利息38400 2014年12月31日计算债券利息 借:应收利息384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A企业债券(利息调整)3499投资收益34901

实际收到票面利息金额 借:银行存款38400 贷:应收利息38400 2015年12月31日计算债券利息 借:应收利息384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A企业债券(利息调整)3899 投资收益34501实际收到票面利息金额 借:银行存款38400 贷:应收利息38400 根据上例提供的有关资料,假定2005年1月出售A企业债券,出售价款350000元。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35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A企业债券(成本)320000 ---A企业债券(利息调整)3899 投资收益26101 根据上例提供的有关资料,假定2005年末企业兑现A企业债券。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32 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A企业债券(成本)320 000

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

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 (2012-01-07 14:08:30)转载▼ 1、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实际付的钱。 2、“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元。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由实付数调为票面数——实际付的钱+ - 摊销掉的(朝面值方向调) 3、投资者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应收利息(实际利率计算)与实收利息(票面利率计算)差额 4、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5、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 6、一个万能的公式解决所有跟实际利率有关的内容:摊余成本=实际支出+(实际应收利息-现金流入) 7、实际利率法讲白了就是把当时在贷方的那个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那个二级科目,一步步调整到借方,最后归0,当然如果一开始在借方,就调到贷方,那你每一期应该调整多少呢,这个就需要计算,根据实际利率(投资收益)跟票面利率(应收利息)来计算,这个算出来的差额就是你这一期调整理的数额。所以呢,其实摊余成本就好象是利滚利,好比是假如我们这个钱不是买对方的债券,而是用来投资其它的东西,我们一开始的10000,实际利率10%算到一年后我们有多少钱呢,然后对方支付给我们的利息就好比是我们在这一年中,收回的钱,所以最后,摊余成本又得把这部分扣除,算出来的就是真正的年末的本金和。 8、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9、债券折价,每年付的息不够还实际产生的利息,利息未还清的部分追加本金,下年计息基础增加;债券溢价,每年付的钱大于按照市场利率实际产生的利息,相当于将利息都还了,多余的部分还了本金,下一年的计息基础也减少。

持有至到期投资习题

第五章持有至到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A.实际利率 B.票面利率 C.市场利率 D.合同利率 2.甲公司以22万元购入B公司的股票共10万股,占B公司股份的1%,该股票目前的市价为每股2元,每股面值1元,B公司曾在5天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并将向股利宣告日后第7天的在册股东分派每股0.10元的现金股利。此外,甲公司还支付了股票的过户费等相关税费0.15万元。甲公司购入B公司股票后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管理,则甲公司应确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投资成本是()万元。 A.22.15 B.20.15 C.10.15 D.21.15 3.甲公司购入某上市公司发行的期限为3年债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甲公司准备并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甲公司应将该项投资划分为()。 A.交易性金融资产 B.持有至到期投资 C.贷款及应收款项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4.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应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在重分类日,该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 A.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B.投资收益 C.营业外收入 D.资本公积 5.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应当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B.应当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益 C.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冲减成本 D.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6.A公司于2008年1月 2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B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该债券为3年期、票面年利率为5%、每年1月5日支付上年度的利息,到期日为2010年1月1日,到期日一次归还本金和最后一次利息。A公司购入债券的面值为1 000万元,实际支付价款为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的理解、例题、练习及答案

第一部分:摊余成本概念的理解及实例 一、相关概念 (一)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即:某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 (二)实际利率法的产生的原因 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时,大多数的人都更愿意去购买此债券进行投资。如果大家都去争相购买,按照价值规律,债券发行商此时就会适当抬高价格(比如面值1000元的债券按1010元卖出),只要折算的实际利率仍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购买者有利可图,则债券仍然可以顺利地溢价发行;反之,如果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大家都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或进行其它的投资,导致该项债券无人问津,债券发行商只能折价发行才会有人购买(比如面值1000元的债券按950元卖出)。正是由于债券溢价或折价发行事实的存在,才导致债券发行后存续期内的实际利息与票面利息之间产生差异。 (三)摊余成本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其中,第二项调整金额“累计摊销额”利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 (四)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 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 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下面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举例说明: 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可以把“摊余成本”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应该按取得债券的面值(既1250元)记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的借方上,把实际支付的1000元记到“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等科目的贷方。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取得该债券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 000

试谈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含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贷方)贷:银行存款等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借方)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纳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如何理解“加上或减去采纳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见下图。

本期计提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即为上期期末摊余成本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 利息和本金-本期计提的减值预备 【提示】就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讲,摊余成本即为其账面价值。 【例题6·单选题】2010年1月1日,甲公司自证券市场购 入面值总额为2 000万元的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价款2 078.98 万元,另外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该债券发行日为2010年1 月 1日,系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 5%,实际年利率为4%,每年12月31日支付当年利息。甲公 司将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 要求:依照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第(1)题至 取得时 取得时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例题[精品文档]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例题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核算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分别设置“成本”、“利息 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区别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记入投资收 益。)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应收利息),不构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按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例题1】2012年1月1目,甲公司支付价款1 05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C公司当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债券票面价值值总额为100元,票面年利率为5%,于年末支付本年度债券利息(即每年利息为5元),本金在债券到期时一次性偿还。甲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为3.89%。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 计分录: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C公司债券——成本100 ——利息调整 5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105 【例题2】接【例题1】,若发行价为95元, 该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为6.19%,则分录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C公司债券一一成本100 贷:其他货币资金一一存出投资款95 持有至到期投资——C公司债券一一利息调整 5 【例1-68】2 x1 2年1月1目,甲公司支付价款2 000 000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C公司日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l 2 500份,债券票面价值值总额为2 500 000元,票面年利率为4.72%,于年末支付本年度债券利息(即每年利息为ll8 000元),本金在债券到期时一次性偿还。甲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为1 0%。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C公司债券一一成本 2 500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一一存出投资款 2 0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C公司债券一一利息调整500 000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 1.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债券利息收入 企业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计量。在

持有至到期投资经典例题

持有至到期投资经典例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经典例题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持有,到期,投资,经典,例题,公司于,20XX,年初,购入,,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甲公司于20XX年初购入乙公司债券,该债券面值为1000万元,票面利率为3%,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该债券尚余期限5年; 甲公司为此项投资支付了买价911万元,另支付交易费用8万元,甲公司有能力而且有意图将此投资持有至到期;

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内含报酬率经测算为4.86%。该债券发行方有提前赎回的权力。 20XX年初甲公司预计乙公司将于20XX年末赎回该债券本金的一半,剩余债券本金于到期时偿还。20XX年末该债券的可收回价值为455万元, 20XX年9月15日甲公司抛售该债券,售价为480万元。请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甲公司如下账务处理:(1)20XX年初购入债券时的会计分录; (2)计算20XX年末、20XX年末实际利息收入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3)根据乙公司的赎回计划调整20XX年初摊余成本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4)计算20XX年12月31日的实际利息收益并编制20XX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和一半本金的会计分录;(5)计算20XX年末的实际利息收入并编制有关会计分录;(6)编制20XX年末减值计提的会计分录;(7)编制20XX年出售时的会计分录。取得时的会计分录: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万贷:银行存款919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81万 20XX年末确认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30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4.66万贷:投资收益44.66万借:银行存款30万贷:应收利息30万 20XX年末该投资的摊余成本=919-30+44.66=933.66万 20XX年末确认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30万

关于摊余成本的通俗解释

关于摊余成本的通俗解释 有人问摊余成本,我一般都会发这个—— 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从字面来看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本”

的实质。 涉及到摊余成本的还有 “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发行债券、分期销售等”,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就可以了。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销售”也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比如“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https://www.doczj.com/doc/1916917630.html,/forum-2-5/topic-1079747 .html 16#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24#实际上,你把未来的折现到现在,就是摊余成本的初始计量。然后以摊余成本为基础,按照复利的思路,计算利息。实际上每期支付的票面金额,是包括利息和部分摊余成本(本金)的。实际利息作为利息的部分,每期支付的金额减去这部分利息,就是摊余成本的调整额。至于是调+还是调-,

金融资产经典例题-持有至

经典例题-1【基础知识题】2004年初,甲公司购买了一项债券,剩余年限5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买价90万元,另付交易费用5万元,该债券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4%,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 『答案』 (1)首先计算内含报酬率 设内含利率为r,该利率应满足如下条件: 4/(1+r) 1 + 4/(1+r)2 +…+ 104/(1+r)5 =95 采用插值法,计算得出r≈5.16%。 (2)2004年初购入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贷:银行存款9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 (3)每年利息收益计算过程如下: 备注⑤:此数据应采取倒挤的方法认定,否则会出现计算偏差,具体计算过程为: 5.10=104-98.9 每年的分录如下: 借:应收利息③ 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②-③倒挤0.9 贷:投资收益② 4.9 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③ 贷:应收利息③ (4)到期时 借:银行存款1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经典例题-2【基础知识题】2004年1月2日甲公司购买了乙公司于2004年初发行的公司债券,期限为5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买价为90万元,交易费用为5万元,该债券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4%,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答案』 (1)首先计算内含报酬率 设内含利率为r,该利率应满足如下条件: 120/(1+r) 5 =95 经测算,计算结果:r≈4.78% (2)2004年初购入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 因为是折价,所以利息调整在贷方 (3)每年利息收益计算过程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② 0.54 贷:投资收益 4.54 到期时 借:银行存款12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应计利息 20(5年下来,总共的20) 经典例题3 2004年初,甲公司购买了一项债券,剩余年限5年,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买价90万元,另付交易费用5万元,该债券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4%,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2004年末该债券投资的可收回价值为95.5万元,2005年末债券投资的可收回价值为96.5万元,2006年初甲公司出售此债券,卖价98万元,交易费用1.1万元。 『正确答案』 (1)首先计算内含报酬率 设内含利率为r,该利率应满足如下条件: 4/(1+r)1 + 4/(1+r)2 +…+ 104/(1+r)5 =95 采用插值法,计算得出r≈5.16%。 (2)2004年初购入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贷:银行存款 9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 (3)利息收益计算过程 ①2004年后续会计分录 借:应收利息 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0.9 贷:投资收益 4.9 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4

应付债券实际利率法巧妙讲解“三部曲”

应付债券实际利率法巧妙讲解“三部曲” 2014-08-13 06:09:01来源:财会月刊作者:【大中小】添加收藏实际利率法是会计实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计政策,广泛应用于债券溢折价的摊销、分期购置长期资产等会计处理中。目前在讲授实际利率法的过程中,老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按照公式去分析整个摊销表的计算过程及各个数据间的逻辑关系,不仅讲起来费劲,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也难以理解,这一部分名副其实成为会计实务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以应付债券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实际利率法的教学难点,进而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实际利率法教学难点分析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际利率法之所以难理解,一方面是因为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原则性规定(或解释),另一方面是因为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法失当。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四条规定: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因为本摊余成本的计算是实际利率法应用的核心内容,所以准则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然而,就是这种原则性规定即使在准则应用指南中也没有解释其采用摊余成本的实质及摊销表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出于严谨性考虑,包括会计职称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市面教材对实际利率法的解释都遵循了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一般也还是沿用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如果不解释摊余成本的实质,只是一味地讲计算公式,对于初学者来说,听起来还是一头雾水,而且授课老师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这种按部就班的讲授方法,表面上看似可以节省时间,但由于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实际利率法巧妙讲解“三部曲” 对于应付债券核算实际利率法难点的讲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三部曲”讲解法:即首先讲解债券溢折价发行所引起的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差异的原因,然后讲解债券摊余成本的实质,最后讲解实际利率摊销表格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