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伪膜性肠炎的病理改变

伪膜性肠炎的病理改变

伪膜性肠炎的病理改变
伪膜性肠炎的病理改变

伪膜性肠炎的病理改变

*导读:伪膜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结肠,偶见于小肠等部位。病变肠腔扩张,腔内液体增加。病变肠粘膜的肉眼观察,可见凝固性坏死,并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斑点状黄白色伪膜,从数毫米至30毫米。严重者伪膜可融合成片,并可见到伪膜脱落的大、小裸露区。显微镜下可见伪膜系由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粘蛋白及坏死细胞碎屑组成。粘膜固有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重者腺体破坏断裂、细胞坏死。粘膜下层因炎性渗出而增厚,伴血管扩张、充血及微血栓形成。坏死一般限于粘膜层,严重病例可向粘膜下层伸延,偶有累及全层导致肠……

伪膜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结肠,偶见于小肠等部位。病变肠腔扩张,腔内液体增加。病变肠粘膜的肉眼观察,可见凝固性坏死,并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斑点状黄白色伪膜,从数毫米至30毫米。严重者伪膜可融合成片,并可见到伪膜脱落的大、小裸露区。显微镜下可见伪膜系由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粘蛋白及坏死细胞碎屑组成。粘膜固有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重者腺体破坏断裂、细胞坏死。粘膜下层因炎性渗出而增厚,伴血管扩张、充血及微血栓形成。坏死一般限于粘膜层,严重病例可向粘膜下层伸延,偶有累及全层导致肠穿孔。

Price和Davies将本病的粘膜病变分为3种:①早期轻度病变

显示粘膜灶性坏死,固有层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②较重度病变示有腺体破坏,四周中性多形核细胞浸润伴有典型火山样隆起坏死病变,伪膜形成。以上两者病变限于粘膜固有层浅表部位,间有正常粘膜。③最严重病变为粘膜结构完全破坏,固有层广泛波及,覆有厚的融合成片的伪膜。病变愈合后,伪膜脱落,伪膜下愈合的创面发红,在伪膜脱落后10天左右,内镜检查可完全恢复正常。

伪膜性肠炎20例临床分析

伪膜性肠炎20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伪膜性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摘要]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PMC)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20例PMC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在发生PMC 之前均有多种抗生素应用史,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等表现。20例均做粪厌氧菌培养,有14例培养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9例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PMC。结论:PMC多发生于抗生素应用之后,老年人、多种疾病联合、胃肠疾病或手术干预等是发生PMC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者,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出现腹泻、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时应高度怀疑此病。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伪膜性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在临床屡见不鲜,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由于重症PMC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故探讨其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共收治PMC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2岁~84岁,平均62岁。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PMC诊断标准[1]。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4例,脑梗死2例,糖尿病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原发性肝癌1例,外科腹部手术后6例。 1.2 抗生素应用史 20例在发生PMC之前均有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应用史,抗生素种类:林可霉素16例,氨苄西林10例,氧氟沙星12例,头孢噻肟钠8例,头孢曲松钠4例,庆大霉素2例。抗生素应用时间4 d~20 d,平均10 d。腹泻在应用抗生素平均7 d 后发生,最短发生于抗生素用后4 d,1例在停用抗生素后2周内发生。 1.3 临床表现 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腹泻。腹痛以中下腹明显,5例有阵发性腹部绞痛。20例患者每天腹泻6次~20次,其中呈蛋花样或黄绿色水样便者16例,多带有黏液,呈暗红色血便者4例。粪便中发现膜状漂浮物者12例。全部病例均伴有发热,其中8例伴有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休克2例。 1.4 实验室检查 20例血常规均有白细胞升高,其中白细胞>15

假膜性肠炎病人的护理常规

假膜性肠炎病人的护理常规 一概述 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假膜,其多系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致病,因此,有人称其为CD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Henoun报道CDAD占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人的25%。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和外科手术后等患者。年龄多在50~59岁,女性稍多于男性。 二护理评估 (一)评估病人的健康史及家族史 询问病人既往身体状况,尤其是近期是否发生过比较严重的感染,以及近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二)临床症状评估与观察 1.评估患者腹泻的症状临床表现可轻如一般腹泻,重至严重血便。病人表现为水泻(90%~95%),可达10次/日,较重病例水样便中可见漂浮的假膜,5%~10%的病人可有血便。顽固腹泻可长达2~4周。 2.评估病人腹痛的情况80%~90%的病人会出现腹痛。 3.评估病人有无发热症状近80%的病人有发热。 4.评估病人营养状况因病人腹泻、发热可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5.评估病人精神状态有些病人可表现为精神委靡、乏力和神志模糊,严重者可进入昏迷状态。 (三)辅助检查评估 1.血液检查白细胞增多,多在(10~20)×109/L以上,甚至高达40×109/L或更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有低白蛋白血症、电解质失常或酸碱平衡失调。 2.粪便检查大便涂片如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球菌,提示葡萄球菌性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培养及毒素测定对诊断假膜性肠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内镜检查是诊断假膜性肠炎快速而可靠的方法轻者内镜下可无典型表现,肠黏膜可正常或仅有轻度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黏膜表面覆以黄白或黄绿色假膜。早期,假膜呈斑点状跳跃分布;进一步发展,病灶扩大,隆起,周围有红晕,红晕周边黏膜正常或水肿。假膜相互融合成各种形态,重者可形成假膜管型。假膜附着较紧,强行剥脱后可见其下黏膜凹陷、充血、出血。皱襞顶部最易受累,可因水肿而增粗增厚。 4.X线检查腹平片可见结肠扩张、结肠袋肥大、肠腔积液和指压痕。气钡灌肠双重造影显示结肠黏膜紊乱,边缘呈毛刷状,黏膜表面见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阴影、指压痕及溃疡征。 5.B超检查可见肠腔扩张、积液。 6.CT检查提示肠壁增厚,皱襞增粗。 (四)心理社会因素评估 (1)评估病人对假膜性肠炎的认识程度。 (2)评估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性格类型。 (3)评估患者是否缺少亲人及朋友的关爱。 (4)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焦虑及恐惧心理。 (5)评估患者是否有经济负担。

伪膜性肠炎26例临床诊治分析

伪膜性肠炎26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伪膜性肠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 PME)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冠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5年2月-2010年7月收治的26例PM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内镜结果及治疗情况汇总分析。结果:26例患者大多数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头孢菌素的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及发热等表现,少部分发生在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的患者。结论:PME多在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发病,体质衰弱、外科重大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等为易感人群。根据抗生素应用史、易患人群、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典型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停用原来应用的抗生素,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多可获得满意效果。 标签:伪膜性肠炎;广谱抗生素;内镜;左半结肠;万古霉素;甲硝唑 伪膜性肠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 PME)是主要发生在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多是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1]。由于本病易误诊、漏诊,且本病并非少见疾病,为提高认识、更好地诊治该病、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笔者将2005年2月-2010年7月本科收治的26例P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6例PME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30~55岁,病程7~18 d,入院后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做全面体格检查,记录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2 诊断标准(1)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或停用抗生素后短期内突然出现无细胞的粘液腹泻;(2)腹部手术后病情反而恶化,并出现腹泻;(3)粪便细菌特殊条件下培养,发现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生长;粪内细胞毒素检测有确诊价值,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4)肠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2]。 1.3 病情分型(1)轻度病变:最初的损害是在黏膜的固有层中出现急性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形成灶性坏死。在坏死的病灶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多形核细胞聚集形成特殊的顶极损害。(2)重度病变:病变未侵犯到黏膜下层,黏膜腺体被破坏,假膜形成。含有黏蛋白的急性炎性细胞的破坏和腺体被典型的假膜所覆盖,固有层中性多形核细胞浸润,伴有典型火山口样隆起坏死病变。(3)严重病变:黏膜完全破坏,固有层深层受到侵犯,黏膜固有层被一层厚而相互融合的假膜覆盖[3]。 1.4 研究内容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布诱因、主要症状和体征、实

伪膜性肠炎的病理改变

伪膜性肠炎的病理改变 *导读:伪膜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结肠,偶见于小肠等部位。病变肠腔扩张,腔内液体增加。病变肠粘膜的肉眼观察,可见凝固性坏死,并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斑点状黄白色伪膜,从数毫米至30毫米。严重者伪膜可融合成片,并可见到伪膜脱落的大、小裸露区。显微镜下可见伪膜系由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粘蛋白及坏死细胞碎屑组成。粘膜固有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重者腺体破坏断裂、细胞坏死。粘膜下层因炎性渗出而增厚,伴血管扩张、充血及微血栓形成。坏死一般限于粘膜层,严重病例可向粘膜下层伸延,偶有累及全层导致肠…… 伪膜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结肠,偶见于小肠等部位。病变肠腔扩张,腔内液体增加。病变肠粘膜的肉眼观察,可见凝固性坏死,并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斑点状黄白色伪膜,从数毫米至30毫米。严重者伪膜可融合成片,并可见到伪膜脱落的大、小裸露区。显微镜下可见伪膜系由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粘蛋白及坏死细胞碎屑组成。粘膜固有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重者腺体破坏断裂、细胞坏死。粘膜下层因炎性渗出而增厚,伴血管扩张、充血及微血栓形成。坏死一般限于粘膜层,严重病例可向粘膜下层伸延,偶有累及全层导致肠穿孔。 Price和Davies将本病的粘膜病变分为3种:①早期轻度病变

显示粘膜灶性坏死,固有层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②较重度病变示有腺体破坏,四周中性多形核细胞浸润伴有典型火山样隆起坏死病变,伪膜形成。以上两者病变限于粘膜固有层浅表部位,间有正常粘膜。③最严重病变为粘膜结构完全破坏,固有层广泛波及,覆有厚的融合成片的伪膜。病变愈合后,伪膜脱落,伪膜下愈合的创面发红,在伪膜脱落后10天左右,内镜检查可完全恢复正常。

什么是伪膜性肠炎

什么是伪膜性肠炎 *导读:伪膜性肠炎为抗生素疗法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 达44%。幸运的是儿科病例较少。最容易引起伪膜性肠炎的抗生素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实际上所有口服抗生素均可引起伪膜性肠炎,因此有“与抗生素有关的结肠炎”的提法。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而耐药的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乘机繁殖,并可产生肠毒素,使结肠粘膜发生坏死和形成伪膜。伪膜是由纤维素,坏死细胞和少量炎症细胞构成的。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发生肠穿孔及中毒性休克。…… 伪膜性肠炎为抗生素疗法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44%。幸运的是儿科病例较少。最容易引起伪膜性肠炎的抗生素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实际上所有口服抗生素均可引起伪膜性肠炎,因此有“与抗生素有关的结肠炎”的提法。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而耐药的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乘机繁殖,并可产生肠毒素,使结肠粘膜发生坏死和形成伪膜。伪膜是由纤维素,坏死细胞和少量炎症细胞构成的。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发生肠穿孔及中毒性休克。 常见症状有腹泻、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腹泻常在抗生素疗程中的第2~9天发生,大便水样或粘液样,可带血液,常排出伪膜。大便涂片和大便厌氧培养可发现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轻症病人停用抗生素后5~8天症状消失,重症病人可发生脱水 和丢失大量白蛋白,形成低白蛋白血症,产生腹水、胸膜渗液和

四肢末端水肿。 如果剧烈腹泻未引起医生重视,继续使用抗生素,可发展成中毒性巨结肠、腹膜炎和败血症。也有极少数病人用抗生素的时候未发生腹泻,但在停用抗生素2~3周后发生伪膜性肠炎。诊断伪膜性肠炎必须根据乙状结肠镜的检查结果,病变结肠粘膜发红、水肿和多发性黄白色隆起斑点。如怀疑此病,必须停用有关抗生素。

假膜性肠炎病因

假膜性肠炎病因 *导读: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PMC)又称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等。PMC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引起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口服洁霉素后,促使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异常繁殖,产生霉素而引起肠道粘膜急性休克性炎症,在坏死的粘膜上形成假膜。……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发生于应用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以后。据Swarlzherg 报告,1000例氯林可霉素治疗的感染患者中,伪膜性肠炎发生率为2%~10%。儿童应用氯洁霉素治疗很少发生腹泻。据对1484例儿科患者作前瞻性分析仅有38例(2.5%)发生腹泻,腹泻常在停药后3~8天内即止,导致伪膜性肠炎者甚少。 过去,由于在本病患者的粪便和伪膜中发现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曾一度认为本病系广谱抗生素所造成的肠道菌群失调,是金葡萄性肠炎的一种类型。目前认为,伪膜性小肠结肠炎与金葡萄性肠道感染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而在伪膜性肠炎中,金葡萄仅是一种伴随菌,并不起致病作用。1977年Larson等报道一个应用青霉素而产生伪膜性肠炎的12岁女孩患者,其大便滤液对组织培养发生细胞毒性作用,甚至在稀释度很高时仍有这种

毒性作用。此后,在另外5个伪膜性肠炎患者的4个中观察到类似情况。而且1患者的大便滤液对实验动物可造成类似病变。由此认为,本病是由一种霉素所致,嗣后更证实了这种霉素能被抗污泥梭状芽胞杆菌的抗霉素所中和,而其他抗霉素则无此作用。然而污泥梭状芽胞杆菌对人类从不产生胃肠道疾病,难以将此菌作为本病的致病原因。近年来,一些学者从本病患者的大便中分离到另一种梭状芽胞杆菌一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tium difficile),并证实其能产生一种可使肠粘膜坏死的外霉素,这种霉素可使动物致病,并在污泥梭状芽胞杆菌的霉素中有交叉反应,故能被它的抗霉素所中和。广谱抗生素,特别是氯洁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正常的肠道菌群,不知道什么原因,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梭状芽胞杆菌逃逊抑制,反而促进其裂殖和合成致病;相反,万古霉素和不吸收的磺胺类药能有效地抑制梭状芽胞杆菌。动物实验应用万古霉素可预防或治疗洁霉素和氯洁霉素所致的伪膜 性肠炎,这更证明了难辨菌所产生的霉素可能是本病的真正致病因素。 但另一方面,伪膜性肠炎还可发生于从未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因机体的免疫一抗病机能低下,如肠道缺血、肠道菌群失调或术后及肠梗阻、白血病、糖尿病、慢性肺心病的患者,抵抗力下降使细菌易于繁殖生长并产生霉素而致病。也有人认为与肠道局部的Schwartzman反应有关,病变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以结肠和小肠炎主,病变广泛而严重,呈节段性同时受累。由于细菌霉

伪膜性肠炎治疗

伪膜性肠炎pr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艰难梭菌) 1893第一次报道 1955年相关的抗菌药物治疗报道 随着抗菌药的使用,发生率增加 认为: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10-20%;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的50-75%;抗菌药物相关性伪膜性肠炎90%以上为艰难梭菌感染。 是引起医院获得性腹泻的最常见的原因,会感染16-20%的住院患者,其中1/3会出现症状。 定殖的变化很大,从婴儿的30-70% 到成人的3%-5% 定殖与感染之间关系不明 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体弱、癌症患者、外科手术患者、抗菌治疗的患者、使用鼻胃管的患者、经常使用泻药的患者。使用广谱抗菌药,包括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和第三代头孢菌素,会引起PMC 病因学:艰难梭菌是一种能够形成孢子的革兰氏阳性厌氧菌。会引起毒素介导的疾病。一旦抗菌药物破坏了结肠的正常菌群,同时艰难梭菌开始定殖,并释放2种毒素(A和B),发生腹泻和肠炎。这些毒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毒素A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具有肠毒素的特征,引起肠液的分泌、黏膜损伤、通过肌动蛋白的分解、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产生炎症、损害神经。毒素B引起丝状肌动蛋白的分解,对肠粘膜的损害比A毒素更具活力。起初,会产生白色和浅黄色的凸起,周围粘膜发炎。随着疾病的进展,这些小突起会扩大,scatted over结直肠粘膜。 发病机制:艰难梭菌感染会引起从轻度的抗菌药相关性腹泻到伪膜性肠炎。没有假膜的肠炎,患者会出现不适、腹痛、恶心、厌食、水泻、低烧、白细胞增

多。伪膜性肠炎更加严重,伴随剧烈的腹痛、喷洒装腹泻、高烧、显著地白细胞增多,肠镜检查乙状结肠典型的伪膜形成。可以是抗菌药物使用的几天后或停止几周后开始出现症状。 患者近期使用抗菌药物(2个月之内),或住院72小时后发生腹泻,应当怀疑艰难梭菌感染。通过检测A或B毒素、大便培养出艰难梭菌或内镜检查确诊。 治疗: 伪膜性肠炎 尽可能停止引起伪膜性肠炎的药物,换为另外一种抗菌治疗方案。电解质和水的补充治疗是必要的。15-23%的患者不经过治疗可缓解,但是绝大多数患者需要抗菌治疗。有效的治疗药物为甲硝唑和万古霉素。甲硝唑口服250mg 每天四次。 万古霉素口服每天四次,每次125mg。用于口服甲硝唑无效、病原体耐甲硝唑、对甲硝唑过敏、患者不能耐受甲硝唑;治疗的药物中有酒精溶液;不是妊娠患者,或年龄大于10岁;由艰难梭菌引起的腹泻和肠炎的患者为急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腹泻的证据。万古霉素需口服给药,否则肠粘膜达不到有效浓度。 杆菌肽为三线治疗药物。也可使用替考拉宁和夫西地酸 20-25%患者可能会复发,并不影响起始药物的选择、药物的使用剂量或疗程。复发是因为抗菌治疗没有杀死细菌的芽孢,或重新感染。万古霉素加利福平也是有效的。 伪膜性肠炎禁用抑制肠蠕动药物例如地芬诺酯,认为延缓粪便的通过时间,会加重毒素相关性损害。

伪膜性肠炎的诊断与治疗(一)

伪膜性肠炎的诊断与治疗(一) 【摘要】本病多数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外毒素所引起,常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者,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病变早期可见充血水肿的肠黏膜上有点状小黄斑或溃疡。本病常见于院内感染,特别是在重症或手术患者中更易发生,成年发病远高于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为好发。 【关键词】伪膜性肠炎内科治疗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典型表现是黏膜表面有跳跃式黄白斑片样渗出物附着,可融合成片状伪膜。 【诊断】 腹泻是最主要的症状,为大量黄绿色、米汤样或海蓝色稀水便,内含半透明蛋花样或黏膜样物质(伪膜),便血少见。轻型病例大便每日3~4次,可在停用抗生素后自愈;严重者大量腹泻,每日大便数十次,有时可见斑片状甚或管状伪膜排出,部分病例亦可无腹泻,这是由于肠管中毒麻痹扩张,大量粪便和渗液积存肠管不能排出,此类病例的病情更为严重。 全身症状常有高热、精神萎靡、乏力和神志模糊,严重者可进入昏迷状态。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常呈咖啡色,有时呕吐物中可见伪膜。腹痛、腹胀明显。由于大量腹泻、呕吐和高热造成的脱水,以及重症感染所致的毒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微循环障碍,多数病例血压偏低,部分病例则可发生休克。大量蛋白质、体液和电解

质丢失,可导致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低蛋白血症和脱水。(一)诊断要点 (1)使用抗生素期间或停用抗生素后2周内,尤其是在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使用以后,出现腹泻次数和程度不一的黏液便,无脓血便,便中见有漂浮的膜状物,应高度疑及本病。(2)腹部手术后出现大量腹泻、病情恶化;肠梗阻、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败血症等严重疾病伴有大量腹泻的。 (3)内镜检查可见到黏膜炎症和伪膜。 (4)大便检查、结肠镜检查、细胞毒素测定或细菌分离培养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任何一项阳性均有诊断价值。 【治疗】 治疗原则为停用相关抗生素,积极支持治疗和针对CD的抗菌治疗等。 (一)一般治疗 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可疑的抗生素,床边隔离粪便防止污染周围环境;积极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有低血压,可在补充血容量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亦可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不主张使用对抗肠蠕动的药物(如山莨菪碱),以免影响毒素的排出。加强支持治疗,如补充血浆或人体清蛋白(白蛋白)。

假膜性肠炎的诊断与鉴别

假膜性肠炎的诊断与鉴别 发表时间:2012-09-04T09:34:33.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金玉善[导读]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假膜。 金玉善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院集团让北医院 163114)【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171-02 【摘要】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假膜。现已证实是由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引起。目的讨论假膜性肠炎的诊断与鉴别。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查体发现腹部压痛、反跳痛,严重者似急腹症或急性肠梗阻的体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便常规镜检有白细胞,便潜血阳性。【关键词】假膜性肠炎诊断鉴别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假膜。现已证实是由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引起。病情严重者可致死。 一病因 假膜性肠炎患者辨中分离出的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能产生具细胞毒作用的毒素和肠毒作用的毒素,前者是假膜性肠炎的重要致病因素。毒素可造成局部黏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组织缺血坏死,并刺激黏液分泌与炎性细胞等形成假膜。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使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 本病也可发生与手术后,特别使胃肠道肿瘤手术后以及其他有严重疾病如肠梗阻、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败血症等患者,这些病例一般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肌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有利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繁殖而致病。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及其毒素为本病致病因素,但便中毒素的效价高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平行。由此说明该毒素并非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惟一因素。 二病理生理 假膜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结肠,偶见于小肠等部位,病变肠腔扩张,腔内液体增加。遍布肠黏膜的肉眼观察,可见凝固性坏死,并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斑点状黄白色假膜。严重者假膜可融合成片,并可见到假膜脱落的大、小裸露区。显微镜下可见假膜系由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黏蛋白及坏死细胞碎屑组成。黏膜固有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重者腺体破坏断裂,细胞坏死。黏膜下层因炎性渗出而增厚,伴血管扩张、充血及微血栓形成。坏死一般局限于黏膜层,严重病例可向黏膜下层伸延,偶有累及肠壁全层导致肠穿孔。 三临床表现 1.腹泻是最主要的症状,多在应用抗生素4~10日内或在停药1~2周内,或于手术后5~20日发生。腹泻程度和次数不一,轻型病例,大便每日2~3次,可在停用抗生素后自愈。重者有大量腹泻,大便每日可30余次之多,有时腹泻可持续4~5周,少数病例可排除斑块状的假膜,血便少见。 2.腹痛为较多见的症状。有时很剧烈,可伴腹胀、恶心、呕吐,以致可被误诊为急腹症。手术吻合口漏等。 3.毒血症表现包括心动过速、发热、谵妄以及定向障碍等表现。重者常发生低血压、休克、严重脱水、电解质失衡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少尿,甚至急性肾功能不全。 四检查 1.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增多,多在10000~20000/mm3以上,甚至高达40000/mm3或更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便常规检查无特异性改变,仅有白细胞,肉眼血便少见。有低白蛋白血症。电解质失平衡或酸碱平衡失调。粪便细菌特殊条件下培养,多数病例可发现有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生长。便内细胞毒素检测有确诊价值,将患者粪的滤液稀释不同的倍数,置组织培养液重,观察细胞毒作用,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污泥梭状芽胞杆菌抗毒素中和试验常阳性。 2.内镜检查在高度怀疑本病时,应及时作内镜检查。本病常累及左半结肠,而直肠可无病变。乙状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如病变在右半结肠,则需要用纤维结肠镜检查。如在初期未发现典型病变者尚需重复进行。内镜肉眼观察:在早期或治疗及时者,内镜可无典型表现,肠黏膜可正常或仅有轻度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到黏膜脆性增强及明显溃疡形成,黏膜表明覆有黄白或黄绿色假膜。 3.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毒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表现。上述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诊断价值不大。空气钡剂对比灌肠检查可提高诊断价值,但有肠穿孔的危险,应慎用。 五诊断与诊断标准 1.中老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多数起病急骤。 2.多有应用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病史。 3.在应用抗生素期间或停用抗生素短期内,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每日大便可达30余次,有时可有伪膜排出,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 4.查体发现腹部压痛、反跳痛,严重者似急腹症或急性肠梗阻的体征。 5.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便常规镜检有白细胞,便潜血阳性。 6.difficile毒素鉴定便内difficile毒素检测阳性。 7.X线检查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 8.内镜检查发现病变主要累及左半结肠,也可累及右半结肠、直肠,小肠偶见。呈连续性肠道受累,早期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肠腔中附有清色黏稠分泌物或有散在小圆形浅溃疡,严重者则见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假膜。 9.黏膜活检为急性或慢性炎症。

1例伪膜性肠炎的观察护理

1例伪膜性肠炎的观察护理 发表时间:2011-12-16T14:33:53.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3期供稿作者:孟凡云 [导读]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附有伪膜。 孟凡云(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ICU 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3-0225-02 【摘要】报告1例伪膜性肠炎的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包括: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切口、引流管的护理,保护肠粘膜、促进肠蠕动恢复,减少腹泻次数,做好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护内环境稳定,做好心理护理,人工气道护理等,经积极对症治疗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康复出院。 【关键词】伪膜性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护理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附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之后,病史大多有大手术史及较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史,故为医源性并发症。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性,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 近年研究证实,伪膜性肠炎患者类中分离出的难辨梭装芽孢杆菌,能产生具细胞毒作用的毒素和肠毒作用的毒素,其中前者是伪膜性肠炎的重要致病因素。症状特征:发热、腹痛、恶心、腹胀、大量腹泻、腹泻物呈绿色海水样或黄色蛋花样稀便,脱落的伪膜;腹泻后腹胀减轻,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脱水征象,精神错乱,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肠胀气及肠鸣音减弱。 我院R I C U于2009年1月收治了1例伪膜性肠炎的患者,通过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8岁。以“间断腹痛10月,再发加重1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当日夜突发腹部撕裂样疼痛,考虑癌肿破裂并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急诊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1期吻合肠管,留3根腹腔引流管。术后第一日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进行性下降。升压、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效差,气管插管后于当夜23:00转入R I C U。转入后,查体:左肺湿罗音,呼吸机辅助呼吸,补液、升压,全静脉营养,泰能抗感染,持续胃肠减压。第三日夜出现腹泻,8-9次,量约800m l,墨绿色稀水便。之后连续5日每日大量腹泻,3000-4000m l。粪涂片查到霉菌。粪球杆比8:2.粪培养:菌群失调,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经抗生素降级、去甲万古霉素口服、微生态制剂灌肠、生长抑素等药物治疗,同时补液、补胶体,补足热量等生命支持治疗。腹泻量逐渐减少。第八日约200ml黄色糊状便。两周后,患者康复出院。 2 护理措施 2.1胃管的护理,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术后继续给予留置胃管、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防止胃管脱落、堵塞,判断胃管的位置,每班交接胃管的刻度,成人一般为45厘米-55厘米;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每2小时抽吸胃管一次,以免因术前洗胃不彻底食物残渣堵塞胃管,确保胃管通畅;观察胃液的颜色、量,杜绝吻合口瘘的发生。经常检查胃管的固定情况,每2天更换固定胃管用的胶布。如患者出汗或鼻部油脂分泌较多,要随时清洁皮肤重新固定胃管。如需要胃管注入药物,应在注入药物后停止胃肠减压1小时。每日观察腹部肠鸣音,排气情况。[1] 2.2切口、引流管的护理 手术后使用腹带,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渗血、渗液时及时更换,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早发现切口感染的征象。此患者入住I C U第5天时,发现切口感染,换药时常规消毒后,外用甲硝唑冲洗,放引流条,每天换药,连用五天,感染征象消失,改成隔天、三天换药,一直到拆线。取半卧位,以利腹腔引流,观察腹腔引流情况,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或受压,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经常挤捏引流管以防血块或脓痂堵塞,保持腹腔引流通畅,预防腹腔内感染。此患者有2根腹腔引流管,分别与入ICU第7天、第9天拔除。 2.3保护肠粘膜,促进肠蠕动,控制腹泻次数 遵医嘱静脉点滴复方氨基酸200毫升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微量泵泵入生长抑素,胃管内注入对梭状芽胞杆菌有特效的去甲万古霉素,微生态制剂使用四联活菌片,用培养出的大便杆菌每天2次灌肠,保持肠道内菌群稳定;应用物理疗法如: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以按压腹部,刺激肠蠕动。 2.4做好基础护理 患者因腹部切口大,气管插管,腹泻次数增多,不能床上活动,每2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红霉素软膏和氧化锌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每日两次口腔护理。 2.5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地变化,特别是神志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6保护内环境稳定 许多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达4 0 %—80%。遵医嘱静点白蛋白血浆。白蛋白占血浆胶体渗透压的80%,主要调解组织和血管之间的水分的动态平衡,起到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作用。遵医嘱给予补蛋白10~20g/d治疗,以提高血浆渗透压,消除水肿。一般补蛋白量根据血蛋白数值而定。因快速滴入白蛋白可因起血管超负荷导致肺水肿,故白蛋白滴速不宜过快,在开始输注的15m i n应特别注意速度缓慢,<1ml/mi n,逐渐加速至<2ml/mi n。护士在每日输注蛋白后静脉推注呋塞米,这是因为低蛋白血症造成大量液体进入组织间隙,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降低,若在输注蛋白前给予呋塞米注射液利尿,可使肾血流量进一步降低,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静脉输注蛋白后,血浆渗透压提高,从而将液体自组织间隙回吸到毛细血管内,此时静脉推注呋塞米,2—5m i n即可起效,提高了利尿效果,避免了肾功能衰竭,密切观察患者排尿情况,每日监测腹围及体重,以尿量大于入量(500ml+100ml)及体重下降(1kg+0.5kg)为宜。据报道,呋塞米注射液与激素合用可增加低血钾的发生,因患者行激素治疗,故护士遵医嘱每日清晨为患者抽血,检测血电解质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掌握严重并发症表现,如低血钾表现为腹胀、乏力、心律失常等,一旦出现时,通知医生及时给予补钾治疗,迅速纠正电解质紊乱,准备好抢救器械[2]。 2.7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手术后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紧急给与气管插管后转入呼吸I C U,当患者神志清醒发现有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

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20T14:58:02.4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4期作者:王桂兰 [导读] 伪膜性肠炎以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对象,其中存在使用抗生素或联合抗生素者需重视伪膜性肠炎发生的可能性。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4月间于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41例伪膜性肠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电子病历系统对本组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测表现、内镜检查与治疗情况,以此对该病特点、诊疗方式予以分析。结果①根据症状分型为轻度与中度者25例,重度者13例,复杂型者3例;②本组患者年龄60~80岁者70.73%,<60岁者29.27%;③本组患者均存在使用抗生素,单用1种者43.90%,联合2种或以上者56.10%;④停用抗生素并予以甲硝唑与万古霉素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68%。结论伪膜性肠炎以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对象,其中存在使用抗生素或联合抗生素者需重视伪膜性肠炎发生的可能性,建议采用甲硝唑与万古霉素治疗,可取的满意疗效。 关键词:伪膜性肠炎;临床特点;诊疗 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集中发生于小肠、结肠部位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其主要病因可能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感染所致,腹泻是PMC主要临床症状,轻者每日大便2~3次,严重者则可能出现爆发性炎症反应,伴有一定致死率。本次研究通过探讨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旨意在于为为PMC的临床全面认知提供参考依据,现以取得满意成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1月~2017年4月间于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41例伪膜性肠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标准:①既往存在使用抗生素史者;②入院伴有程度不一的腹泻表现;③通过结肠镜检查显示存在伪膜样改变。本组患者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66.3±2.3)岁。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调查方法,对患者基础资料,即性别、年龄、基础病、有无家族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表现、治疗方式、随访结果等资料进行归纳、统计。同时积极做好相关文献复习。 2结果 2.1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年龄60~80岁者29例(70.73%),<60岁者12(29.27%),均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腹泻,日间排便平均次数3~20次,平均次数(10.3±1.3)次。其中排便显示为黄绿色水样者34例,柏油样7例,血水样3例;粪便中可见粘液者29例,可见膜状物者6例;通过内镜分型为轻度与中度者25例,重度者13例,复杂型者3例。 2.2抗生素使用情况 本组患者均存在使用抗生素,其中头孢类24例,喹诺酮类例16例,青霉素类14例,大环内酯类5例,其他4例;单用上述1种者18例(43.90%),联合2种或以上者23例(56.10%)。腹泻前应用抗生素时间为3~28d,平均时间(7.1±0.3)d。 2.3治疗情况 本组患者经停用抗生素后,均予以常规纠正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补充益生菌等治疗。轻度与中度患者给予甲硝唑(生产厂家: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0769)每次0.4g,每天3次口服,连续治疗7~10d后停药;重度患者行万古霉素(生产企业: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0356)125mg/次,每天4次,连续治疗10d;复杂型患者在给予万古霉素0.5g/次,每天4次口服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口服治疗,因复杂型患者存在明显肠鸣音弱、腹胀等表现,因此需考虑不全性肠梗阻,在上述基础上需加入灌肠治疗,采用甲硝唑注射液50ml/次,每天2次,与金双歧每次8片溶于常规注射液中行交替灌肠治疗,在治疗10~后4d后停药,持续口服药物治疗。治愈22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68%。见图1。 3讨论 3.1PMC临床特点 PMC的临床特点:①抗生素:本组患者中发病前均存在抗生素使用史,单用1种者43.90%,联合2种或以上者56.10%,由此则提示几乎所有抗生素均能导致PMC的发生,原因在于抗生素均伴有抗厌氧菌活性作用,可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以此减少了机体防御屏障。②高龄:本组患者年龄60~80岁者70.73%,由此提示PMC发病与年龄正相关,年龄越大则存在发病率高,其原因在于老年群体自身多伴有基础疾病,加上该群体免疫能力、抵抗能力的降低,无法完全、有效抵抗病原菌入侵,因此发生PMC。 3.2诊断 PMC的诊断可从诸多方式进行确诊,如临床表现、肠镜检查等。肠镜是PMC中重要检查手段,具有快捷、可靠的有点,可用于早期对本病予以确诊,对于腹泻表现严重者则可不必采用常规倡导预备,仅但用清水灌肠1~2次便可实施左半结肠镜检查即可确诊。肠镜主要优势在于可直视伪膜,而伪膜的变化则预示着病变程度、范围、大小等资料,此外亦可通过常见对治疗效果予以追踪。 3.3PMC的治疗 治疗PMC中需立即停用所有抗生素系列药物,部分症状较轻者经停用抗生素后,其腹泻症状可明显改善,但治疗中需对其进行隔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