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课题组

石卫星

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建“行知”创新的学校文化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儿童创造是千千万万的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我们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弱化,知识更新的本领、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最近指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人才。”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根本的途径在于教育。人的自然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本课题研究旨在践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 学校管理创新是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个性。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有创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和“异想天开”。应先从管理层研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开放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独抒已见、富有想像、具有创意、共同交流的表演舞台。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学生创新人格、个性养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

间和空间,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核心价值是学生个性养成。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人格独立性、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品质。为了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必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课程和全面的活动,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

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培育优良的班级文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和谐、美好的环境能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班级是个小型社会,其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及环境,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给学生的创造心理和创造行为提供了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和创造行为的训练。班级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班级文化建构中的独特性,能充分发挥其陶冶功能,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课题的实施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形成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的系统工程,以确立课题实施的基本流程,其具体内容是:

1.学习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多次组织教师静心学习,专题研讨,深刻领会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精髓。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中,开展学习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系列活动,并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撰写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并通过举办征文比赛,主题演讲形成浓厚的陶研氛围。三年来共组织各项活动30多次,撰写陶研专题论文25篇,参加论文竞赛获奖或发表12篇。另外,还邀请县内外陶研专家作专题讲座,拓展老师的理论视野,提高教师的研究

水平,2005年12月学校成为中陶会小教专业委员会实验学校。正如陶行知所说的,第一流的教师是创造型的教师。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让全体教师真正领悟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靠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要靠创造型的教育者。

2.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1)学校文化建设。世界著名管理大师,美国管理学家德·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富有创意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三种形态,制度形态主要指法令、道德、行政,属于校规;精神形态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判断体系,属于校魂;而物质形态包括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这是校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尤其注重“校魂”的建设,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制约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它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体现。我们在培育与构建校园创新文化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营造适宜创新的环境。在学校管理中,教师是众多因素的首要,根据创造性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创造型教师除了应具备教师必需具备的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备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强烈创新意识,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创造性的人格、技巧、管理艺术等等。学校环境的创新,立足于培

养具有创新潜能的教师,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按照学校的导向,去实施学校的决策,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把学校目标、规章内化为自觉行动。创新环境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土壤,学校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就是赋予具有创新素质的师生更独立更自由的创

新环境。几年来,学校管理敢于突破旧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建立起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让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生获得受赞赏、受奖励的机会。学校通过举办体验型的实践活动,借助少先队主题活动、儿童节、科技节、文化节等活动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校园创新文化的熏陶。

二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陶行知先生说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是他根据客观情形订出教育计划,但另一方面是知道如何通过生活与实践,实现这个计划,并且在某种情形下知道修改他的计划,同时发展他的计划。”学校重视组织制度的变革,敢于破除陈规陋习,大胆改革非理性的规章制度,用批判的、辩论的眼光看待传统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寻找一种科学有效、新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给学校内部成员自主、创造的空间,充分发挥主体成员的创造性,营造既有规范,又有自由,既有统一,又有分散,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充满活力和动力的氛围。为教师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竞争合作的氛围环境,给教师“松绑”,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当今流行这样一名名言:“一切在变,除了变化不变。”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变。而适应这种变化的必要条件就

是创新,其中,首先要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并且运用创新思维思考当今的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支撑点”我们认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统一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有创见,回答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提问题是否有思维价值。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新课改中去,发挥自己的联想才智,做创造教育的践行者。

2.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是个小型社会,其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及环境。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给学生的创造心理和创造行为提供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和创造行为的训练。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是创造思想的倡导者,是与学生产生互动的引发者,必须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新理念,重视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价值取向,因班因时因人而异。我们把“自律、文明、勤学、创新”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同时,提倡班级文化建构中的独特性,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陶冶功能,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

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小学生出黑板报,自办小报,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的扉页上,激励学生追求科学,不断创造的热情。学校在每周的“蒲公英广播台”中安排《创造世界》的栏目,介绍古今中外的创造人物、创造事迹。“让墙壁说话”已成为每个班级的创新文化。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处处受到创造教育,时时获得创造的熏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创造意识,提高了思想认识,从而使学生努力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

进。

在创建班级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校领导全面负责制、班主任包干制、导护老师分项制、学生干部参与制、家长学校保障制、社会实践基地配合制。以上制度保证了例行教育真正落实到班。

各班赋予学生活动的设计权、组织权、实施权,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意,形成特有学生文化,展示才华。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有创造的意向和行为。

3.创设创新环境的教学

(1)教学常规管理的创新。在教学常规管理的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从有利于调动、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出发,学校制订了具有一定“弹性”的规章制度,例如:在听课、评课方面,我们不是将教师“管住”、“管死”,而是“管活”、“管新”,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为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书育人服务。在教学常规管理的策略上,灵活多样,尊重教师的教学风格,如对教师的备课,不强求一致,不统一规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课的结构是否完整,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创新人格、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追求教学常规管理的有效性,为教师从“教学型”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服务。为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向创造性运用知识转变服务。

(2)课堂教学研究的创新。 我们主要进行了两项研究。一是无讲台教学的创造研究。用无讲台教学填补师生间无形的鸿沟,进而

体现教学地位的平等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组织的合作性、教学活动的交往性、教学结构的灵活性。创设无讲台教学正是力求创设一种师生共学共做的和谐环境,形成一种家庭生活般的教育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爆学生创造性思维。陶行知先生认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应该跟小孩学习,要肃清形式,先生放下架子。他主张师生共学共事,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无讲台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消除了师生物理和心理距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益。二是质疑与解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小孩子得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质疑、解疑的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一种双边活动。其实质就是用“质疑、解疑”等控制手段,使学生“寓教于疑、寓教于乐、寓教于积”。在构建小学质疑、解疑模式实践研究中,我们紧紧抓住以下三个要素:学习的主体,把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根本的目的,其主体性表现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因素,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的过程正是教师正确引导的过程,教师本身具有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创造性在课堂上与学生做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以文本为基础的师生心灵的互动过程,学生学习是知、情、意、行的一个完整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这种心灵互动具有情感性、波动性、持续性和趣味性和创造性。开展质疑、解疑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创造思想得以弘扬,学生个性得到彰显。[JP]

4.构筑创新的活动平台

陶行知先生认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我们要求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各班级利用学生崇拜科学家、爱好幻想、好奇好动、探究奥秘的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开展灵活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科技活动。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理解创造与社会需要和文化背景的关系,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知识,产生未来创造的动机,掌握创造的方法。开展制作一张问候卡、创作一幅漫画、设计一种新型的文具盒,创作课本表演剧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走访参观、实地考察等,引导学生寻找周围不如意的事物;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为人先,为他们开辟广阔的想像空间。学校每年都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组织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技小论文,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让学生突破课本的局限,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使其对随处可见的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教师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取得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果。学校还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课内创造性活动。如课内话剧串词想像,组词造句竞赛,写片断竞赛,解题竞赛,想像力竞赛,作文竞赛等,这些在课堂上规定时间内进行的小型练习比赛,可以极其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和独创性。二是要求教师每学期制定课外活动计划,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引导学生尽可能以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

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活动的素材,明确活动课目标,确定活动方案,并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文化历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物质条件和学校文化,开展适合学校特色的活动,环境保护、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显示自己才能的快乐。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通过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培育优良的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我校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有了可喜的变化。

1.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了发展

我们根据托兰斯1965年编制的简便、易行、有效的创造性人格自陈量表《你属于哪一类人》对学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创造人格优势,了解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水平。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处于“好”或“很好”状态。

2.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得到了激发

旺盛的求知欲是创造型儿童的典型人格特征,学生求新求异的意识强烈,在教学活动中好奇好问,爱追根究底,表现出浓厚的探求和学习知识的兴趣。不仅勤于动脑,而且勤于动手,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满足于不完全确切的知识。

3.学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得到了强化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善于独立行事,不盲从他人的观点,无论在动脑或动手的活动中,都能做到自主创新,敢于标新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情。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增强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想像,积极思维,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培养发展各种能力,不断提高创造力,爱自行学习,学习责任心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9-06-25 14:05:24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 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传统教育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民工人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图文稿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着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开拓者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着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其主要思想是: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家境贫寒,在当地一位私塾先生和他外祖父的帮助下,读了几年《四书五经》。1906 年入教会学校崇一学堂 读书,开始接受西方教育。1910 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1911 年,汇文书院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金陵大学,陶行知进入金陵大学文科学习。1914 年以优秀成绩毕业,留学美国。1915 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受近代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孟禄等。1917 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教授和教育科主任,主编《新教育》杂志。后来到北京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总干事。 从1923 年起,陶行知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成立了"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运动。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破贫富贵贱,“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 1927 年,为了大范围地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晓庄师范,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康健的体魄和艺术的兴趣的乡村教师,然后由他们去办乡村学校,以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确立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0 年,晓庄学校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封,陶行知遭到通辑,逃到日本。 1931 年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他首先发起了" 科学下嫁" 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 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向儿童和普通老百姓介绍通俗科学知识。 1932 年他开始从事工学团的试验。工学团实际上是一种以贫苦工农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根据陶行知制定的《乡村工学团初步计划》,提出工学团的宗旨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对工学团的成员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六大训练。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他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 。所谓“小先生 制” ,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他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 ,所以叫“小先生制” 。陶行知认为这是一种“即知即传人”的方法。陶行知当时在上海办了很多工学团,其中“山海工学团”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所。 抗日战争中,陶行知主要从事抗战教育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39 年在重庆所办的“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其实是一所难童学校,它是从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中挑选比较有才能的进行培养。分成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普通等组,因材施教。陶行知一生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理想和热情。他忍受了物质生活的贫乏,以“爱满天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献出了毕生的心血。陶行知死后,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1)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裴斯泰洛齐在所著《天鹅之歌》中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这是指导我在初等教育方面的一切实验的原则。”陶行知深受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启发,曾表示过:世界上的大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等的成就,“无不在试验,无不在发 明” ,并愿成为中国“试验之先河”。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1944年,陶行知又发表了《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倡要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创造力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无论是在育才学校,还是在晓庄师范,抑或是在山海工学团,他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创造教育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一堂吹泡泡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因为一位极其淘气的学生过于活跃屡次违反纪律很难控制,没有发给他吹泡泡的工具。在开始自主活动时,让人吃惊的是他却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原来,他裁开矿泉水瓶,用上半部剪成漏斗状,蘸着肥皂液吹出了泡泡。我们先不去讨论他一再违反纪律的事,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刻他是用双手与大脑一起去创造出了大泡泡。可以说同在一个教室,发挥创造力的只有他一个人。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做教师的人深深地思考。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学校要培养新时期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全面实现创新教育,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

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世界角色需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世界关注“中国制造”的目光,正在转移向“中国创造”。这转变同时是对教育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2011-04-10 09:51:43) 分类:教育教学论文 标签: 杂谈 【摘要】 陶行知被列为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的行动指南,为中国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从他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操练;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要求。 【关键词】 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尊重学生六大解放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父爱、母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把爱放在了首位。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说粗话俗话,使用爱心用语,保护学生心灵不受到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他们。对“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交谈,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就产生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少年”,“我为班集体增光彩”,“勤学苦练,回报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开展“祖国需要我、真情回报祖国”,“学雷锋,做好事”,“家乡巨变”,“爱心捐款”,“当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一、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他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内容与意义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他的一系列进步教育理论包括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颇具现实性和启发性。而他的成人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宣传,至少没有得以深入的研究。 三、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简述 成人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成人教育的意义、宗旨、内容、方法等问题的论解,旨意明确、精要深邃,非常切合成人的实际和特点,也很贴近现代成人教育的理念,值得人们很好地发掘、整理并加以合理的吸收、利用。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性和参考价值。下面就从这些方面一一详细地论述。 (一)、对成人教育的意义和宗旨的精要阐释 陶行知不仅对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释,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而且对以各类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成人教育,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提出了其独到的成人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他对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意义的论述,反映了其基本的成人教育观,是我们认识并把握其成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1、关于成人教育之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性把握 陶行知很早就认识到了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普及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有机整体。过去,一提到教育,人们就联想到学校,认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正规的、正统的教育。陶行知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要挽救中国的危亡,要培养“健全之公民”,要发挥教育的成效,既要依靠普通教育、学校教育,又要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把各类成人都纳入到教育对象的范围中来。他说:“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各类在职工人、干部和农民,他们直接担负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从事着实际的工作,他们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提高,是更为现实、更为有效的问题,将其排斥到教育之外,是万万不可的、错误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陶行知把成人教育提高到终身教育的高度并将其视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1935年他在论及“中国普及教育方案”问题时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课题组 石卫星 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建“行知”创新的学校文化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儿童创造是千千万万的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我们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弱化,知识更新的本领、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最近指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人才。”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根本的途径在于教育。人的自然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本课题研究旨在践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 学校管理创新是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个性。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有创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和“异想天开”。应先从管理层研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开放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独抒已见、富有想像、具有创意、共同交流的表演舞台。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学生创新人格、个性养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教育122班陈贤仕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合一的学说。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与传承的意义。针对教育界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和教育改革,陶行知的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我们的教育正循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迈向新的辉煌。 一、时代背景: 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迅猛,教育的发展亦渐渐露出颓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新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日益增强在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人才素质结构、课程和教学模式、教育与其他系统联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教育新的生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走出总体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地促进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而今虽时代变迁,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却依旧神奇地与时俱进着。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联系现时的教育,陶行知的思想学说依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给我们提供着现实可行的理论。

高校的教育无疑是最受人瞩目的,因为它在学生的受教育历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为了直接进入社会而进行的教育,而我们又辗转回到了一个应试教育的问题。尽管近年有所改进,但存在的现象却依然需要受到国家的密切关注。一些学生仅仅为了毕业而毕业,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一些老师也仅仅为了教书而教书,并没有注重教学生学习。作为新一代的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如今一直在践行着陶行知所说的教学合一的理论,并且不断根据现实情况 而相应地作出调整。 陶行知所创立的三大教育经典学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并且将在未来的教育界发挥巨大的作用。 “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所提倡的,一方面是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最终又回归生活,而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便是一所最好的最大的学校;另一方面,社会所给予的知识便也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知识,更是专业技能与处世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树立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一些“应试”学生认为学校生活的价值就是获得毕业证书,并没有认识到证书固然重要,可是没有实际操作能力便也枉然。因此,不止学生,甚至是老师,积极把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将引导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贡献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一学说亦让我想起另一句话: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演讲稿.doc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其基本内容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陶行知又指出,教育并不是消极的适应生活,教育对于生活是有反作用的。教育反作用于生活、选择和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强调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死教育、死学校,而不是主张取消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适应近代我国的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推动我国

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的借鉴作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近几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束缚,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为了考出好成绩,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德、体、美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应加强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借鉴“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淡化了个人成绩、强调团体精神、全面推行我国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中解放出来,促使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其次,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陶行知曾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眼睛、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1999年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又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一、课题前期至中期研究过程和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汇报 本课题于2005年9月开始选题——陈述假设——制定方案——课题申报——课题论证。酝酿产生并制定研究方案,接着进行基础研究。经过一年的选题与假设,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2006年11月17日经过开题论证被无锡市陶研会批准为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本课题理论研究确立的目标:①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②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价值意义③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实践目标:①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②归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类型案例。探索和揭示有利于教师创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为构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间、空间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标是揭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研究和建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活动模式,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有:(1)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①了解创造教育的目的,提高创新意识。②了解创造教育的内容,扩展创新途径。③了解创造教育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2)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①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成青年教师的价值理想和职业操守。a唤醒青年教师的职业良知,构筑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精神家园(职业素养)。b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②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a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b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发展规律。c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课题中期研究的规划是:实施研究,实现具体研究目标。对实施的研究总结,进行论证。有活动,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并汇编成文。进行中期评估。研究任务总体上已经完成,需进行中期评估论证,下面对这些主要研究任务完成情况作一汇报: (一)、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领导重视、支持,“陶理”在梅中“芬芳”。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地处吴文化的发祥地,泰伯故里,伯渎河畔——江南第一古镇梅村(古称梅里),与“开荒拓土,泽被千秋”的吴文化创立者吴泰伯的纪念地“泰伯庙”相邻,建校90多年来泰伯“至贤”古训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梅中人的办学理念中,也孕育了无数梅中学子英才,被称为“共和国优秀人才的摇篮”。也许与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多年来梅中都注重学习陶先生的理念,尤其自2005年10月陶行知先生诞辰114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以来,校团委申报陶研课题,校行政、党委、团委及教工团支部都十分重视学陶师陶活动,在点点“陶花”的熏陶中,梅中“陶理芬芳”。学校教科室为青年教师开列出有关陶行知先生生平及教育思想的书目及摭取陶先生教育思想精髓供青年教师学习参阅,如《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陶行知论教师专业发展》、《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文集》、《无锡教育·三立特刊》等。并以年级组为单位组成“学陶研陶小组”,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互帮互学,经常展开讨论,并能在教学工作中把行知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实际结合,有效促进教学。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说“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确实,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直接用在自己身上的话,正是陶先生的这样一种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已退休的老教科室主任和现任教科室主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甘肃兰州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陈霞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出发.论述了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课程改革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 1.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体。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关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坯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郎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1.2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教育不是少数富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最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反对统治阶级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飞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离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建堂小学陶春海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主题词:改革生活创新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点作一肤浅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

论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至今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仍有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培养 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及评价 (一)成人应保持童心并相信儿童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陶行知认为,成人应该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也就是要求成人加入儿童的队伍当中。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不失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此外,陶行知还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1]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2]可见,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并学会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实践。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其次,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推残了儿童的创造力。第三,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第五,要让儿童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儿童才能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六,学校不能“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假象”。[1]由此可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做到“六大解放”。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需要因材施教。[1]但关键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务必要正确,及时。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曾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无独有偶,美国创造性思维研究专家托伦斯等也发现,3-5岁是宝宝创造性能力的高速发展时期,而5岁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个关键期,全面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二、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一) 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方面,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1、创造发展幼儿各种动作的条件。大脑是思维的主体,动作的发展对大脑的灵活度起催化作用。[3]所以父母应尽量使宝宝的动作得以发展,例如可以让幼儿练习夹豆子,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表达形式,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使思维更清楚地表达。 3、丰富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