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工业化模式

全球工业化模式

全球工业化模式
全球工业化模式

全球工业化模式(资料)

英美模式

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内生型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综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发现,英国、美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内生型工业可以归结为一种模式;其后,有德国、日本模式,特点是以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军事力量实现工业化;此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亚模式的工业化道路自成体系,具有明显的特点。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自由放任”一直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将英国的工业化路径总结为:“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完善,出口扩大———部门利润率变化(以毛纺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利益大于传统农业部门利益)———生产结构转变的需求———圈地运动(土地

产权和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组织的变化;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本积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以纺织为先导的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化向其他行业的进一步扩散———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不过,美国作为稍后工业化的国家,在吸收英国的市场经验基础上,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也具有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工业化不但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而且是以工厂体制和生产组织的内部创新为起点和动力的,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以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了工业化。

德日模式

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实现工业化

德国、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被认为具有类似性,都是在强调一系列政策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业化。

1871年德国统一后,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居欧洲之首,世界第二,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政府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德国在社会军事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官僚体系,成为实现产业保护、统一市场、投资科技的有效组织基础。在英、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压力下,德国通过强有力政府干预、通过适当的保护政策很快实现了经济赶超。

日本的工业化也是在政府强制基础上实现的。明治维新后,政府一方面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发展,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并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

传统生产体制,建立适合大生产的“卡特儿”。而扩张侵略、掠夺财富加速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

新兴工业化的模式

在适应国际环境前提下,在政府主导力量下,通过适当工业发展导向型战略工业赶超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拉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及乌拉圭,欧洲及中东地区的以色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利比亚,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走出了独特之路,不但丰富了工业化理论,而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这四个国家和地区是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首先开发国内需求,实现“进口替代战略”,在此战略中逐渐实现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实力增强。在国内市场基本被满足,需求结构变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要求,此时,这些国家和地区适应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开始“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大幅增加,加速了工业化。如台湾和韩国1961年到1990年间出口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和19%。

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有的是以进口替代战略实现工业化(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有的是以“出口扩张”模式实现工业化(如以色列),有的一直以国内导向型战略作为工业化动力(如智利、乌拉圭)。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战略都是适应国际环境和本国实际的产物。

(胡军)

《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 (2003年02月21日第三版)

20世纪上半期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时空坐标】 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4、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知识整合】 一、经济方面——20世纪两大现代化经济模式:苏联斯大林模式和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1)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2)影响:①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捍卫了苏维埃政权。②但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③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不符合苏俄国情,不是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企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方式)。 (4)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①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面临侵略的危险。②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过程: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5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1937年,顺利完成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②农业“全盘集体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1928年开始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③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特征:①经济方面: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4)评价:斯大林模式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给苏联带来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③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④它不是建设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激化。(2)具体原因: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突出。②分期付款、银行贷款、股票过度投机,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③各国长期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无法阻止危机大规模爆发。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 3、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1)经济: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经济萧条;推动资本主义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政治: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3)国际关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争夺国际市场,不仅加深了危机,而且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大战迫在眉睫。 (三)罗斯福新政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危机不断恶化。 2、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重建银行信誉;实行货币贬值,刺激出口。 (2)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发起蓝鹰运动,公平竞争,以资鼓励;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缓解劳资矛盾。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进行社会救济和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生产和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3、特点、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4、影响:(1)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5、成功原因:(1)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国家有能力干预经济;(2)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提供了政治保障;(3)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4)罗斯福总统的坚定信念、民主作风和与时俱进的果断措施。 二、政治方面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它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个体系的建立又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掩盖着许多矛盾、隐患,为后来的二战爆发埋下了祸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2020届高考艺术生作业:第一部分 板块三 第12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第一部分板块三第12讲 (时间:3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金丽衢十二校联考)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战。这一现象() ①摆脱经济危机的尝试②扰乱了世界经济秩序 ③加剧世界性经济危机④自由放任政策的放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A[本题考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根据材料“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提高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美国胡佛政府采取提高关税等措施尝试摆脱危机,但这些措施进一步破坏了世界经济秩序,加剧了经济危机,故①②③正确;胡佛政府仍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④错误,故选A项。] 2.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我们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为此颁布的法律是() A.《紧急银行法》B.《全国工业复兴法》 C.《农业调整法》D.《联邦紧急救济法》 解析:B[根据材料“我们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可知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故选B项;《紧急银行法》为金融领域,排除A项;《农业调整法》为农业领域,排除C项;《联邦紧急救济法》为社会保障措施,排除D项。]

3.(2020·潍坊模拟,8)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社会传播着这样的信息:我们先辈们奋斗夺来的政治自由被经济上的无保障和工业暴政变得毫无意义了。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们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政府管辖之下的人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为此罗斯福政府() A.摒弃了市场经济B.开展了“蓝鹰运动” C.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D.实施了“计划经济” 解析:C[根据“(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政府管辖之下的人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可知新政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即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在工业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故A、D两项说法错误。] 4.1935年5月27日被罗斯福等人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到了年底,报纸将“最高法院下达判决,怒怼新政”选为1935年的年度新闻。这反映了() 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受到挑战 B.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 C.新政危害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罗斯福新政之路艰难曲折 解析:D[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可知罗斯福新政受制于国内政治制度,新政之路艰难曲折,故D项正确。] 5.诗人艾伦金斯堡说,鲍勃迪伦是最棒的诗人。“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我哭了出来。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憾动人心。”下列作品与鲍勃迪伦作品属于同一风格流派的应该是() A.《安娜·卡列尼娜》B.《等待戈多》 C.《巴黎圣母院》D.《母亲》 解析:B[鲍勃迪伦作品内容包含夸张的描写,符合现代主义流派的特点。A项属于现实主义流派作品,故A项错误;B项属于现代主义流派作品,故B项正确;C项属于浪漫主义流派作品,故C项错误;D项属于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6.近年来,美国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奇幻森林》等电脑动画电影给中国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非凡效果。以下有关信息技术和电影艺术发展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影艺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都诞生于美国 B.电脑动画发展证明,人工智能可部分取代人类的创作劳动 C.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影片擅长以幽默的语言打动观众

针对四种传播模式试列教育中的传播实例

05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21 赵敏 针对四种传播模式试列教育中的传播实例 实例: (自己编写的)某地方的教育电视台准备了一档教育栏目,邀请了某大学知名教授针对学术中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讨和分析。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在家中,两个学术研究者小明和小白通过卫星信号接收了这档节目,并利用电视机观看了这档节目。信号传输过程中并不是很好,于是有时屏幕会出现“雪花”现象。但是这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观看节目的兴致。那边教授讲得有声有色,这边小明小白听得津津有味。教授的讲解在他们的生理、心理上都产生了反应。他们两人在这边就开始进行交流了,运用自己之前所掌握得知识,分别向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由于观点分歧,他们便争论得面红耳赤了。他们突然发现这个节目有个缺陷,于是向电视台反应说要提供一个给观众交流互动的机会。电视台允许了,于是设定了电话交流热线,让有问题的观众拨打热线,直接与教授进行交流。于是小明小白拨打了热线,和教授交流了起来。在向教授讲明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教授猛然发现,由于他没有考虑到听众的水平层次,讲得较为深了一点,导致他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于是他调整了自己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三人就能很好地沟通起来,大家畅所欲言,碰发出无数次思想的火花,这档节目就这样在传播者,受传者都有收获的情况下结束了。 根据这个例子,我将运用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去做相应的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提出了5W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拉斯韦尔模式在大众传播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就如上面所举的例子。某地方教育电视台向观众播放由知名教授主讲的教育电视节目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教授是传播者,教授所讲的关于学术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就是信息,通过卫星电视广播这种方式就是媒介。而广大的观众,在例子中以小明和小白为代表就是受众。引起了小明和小白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继而使他们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去,就是这个传播模型产生的效果。这个传播模式存在的缺点分析:小明和小白所指出的缺少一个与教授进行交流互动的环节,就是这个传播模式的一大缺点,忽略“反馈“要素。同时,这个模式中没有解决到“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最后,这个传播模式突出了教授的地位,而对于受众而言,他们确实被忽视的一族。 ●香农—韦弗模式分析: 香农—韦弗模式针对原先的单向直线式模式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反馈”的环节,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2017高考历史(通用版):第10讲 二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讲 串讲3 演练 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10讲串讲3 1.“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是指( B )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B.普朗克的量子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解析:“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表明是量子论,故B项正确。 2.“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发( A ) A.研究热辐射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物理学理论突破的理解。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假说,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应该是A项。 3.英国画家马克·格特勒的绘画作品《旋转木马》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目光呆滞、姿势僵直的数位成人骑着幽灵般的木马顺时针不停地高速旋转,因为无法停止下来,脸上纷纷流露出惊吓的表情。《旋转木马》的艺术流派是( D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解析:《旋转木马》由立体几何图形构成,“目光呆滞、姿势僵直的数位成人”“脸上露出惊吓的表情”表达了现代社会中现代人巨大的精神压力,手法上反传统,符合现代主义的特征,故D项正确。 4.二战期间,德国将士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毕加索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自己作品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神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送给德国军人的作品可能是( C )

几种著名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几种著名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优点:简单,简明扼要的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最适用于公众演说这类的传播模式。 缺点: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地说明。 (二)拉斯韦尔模式 优点:有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这种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 缺点:1.过于简单,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传播着和传播组 织为了什么去传播) 3.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三)香农—韦弗模式 优点: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引申模式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缺点:模式“非人类”。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优点:较好的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 缺点: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授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模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优点:1.克服了单向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 素都会发生影响。加深了我们队噪音的认识。 3.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 两者的一致性。 4.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传播的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 到一定的说明。 缺点:同样具有局限性。一是对人类,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应不够,有简单化的倾向;二是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甚至“往往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 (六)贝罗的S—M—C—R模式 优点: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把人么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

2020届二轮:第12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专题卷)

第12讲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 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济宁模拟)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解析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和平法令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俄国沙皇退位,二月革命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成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二月革命胜利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排除C项。 答案 D 2.(2019·广州二模)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 解析“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是对农民利益的维护,故选C项;“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其产品支配权没有变化,排除A项;“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不是农民私有制,排除B项;“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对工业化的阻力会很大,排除D项。 答案 C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0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随堂演练含答案

, 板块 10 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 的调整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现代科学、文艺 综合 角度 俄国二月革命 经济大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斯大林体制的特点 罗斯福新政整顿金融 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现代科技对文学的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南京一模)1917 年 2 月,彼得格勒爆发了民众骚乱、工人罢工和反战游行,沙皇下令解散国家 杜马(议会),但杜马领导人拒绝执行这一命令。沙皇尼古拉发现他不再能够强迫杜马服从自己,于是 3 月 15 日让位给他的兄弟米哈伊尔,而米哈伊尔又于第二天放弃了王位。材料表明当时俄国( ) A.沙皇与杜马代表不同阶级利益 B.国家政权再次走向了更迭 C.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 D.由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皇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杜马中也有地主阶级,故 A 项反映不出来。根 据题干时间,可知当时俄国处于二月革命时期 ;题干中彼得格勒爆发动乱 ,沙皇让位等事件,说明当时国家政 局不稳定,最后二月革命建立了新政权,国家政权再次走向了更迭,故 B 项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 ,而不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故 C 项错 误。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十月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2.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到 1932 年时,大约有 2 万名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 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 3 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这表明苏 联( ) A.持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 B.对待西方采取了和平共处原则 C.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发展工业 D.经济建设依赖于西方国家援助 解析: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初(西方经济大危机时期),苏联依靠美德等国家大力发展工业, 故 C 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随着斯大林上台,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已取消,A 项错误;B 和平共处错误;D 依赖 西方错误。 3.(2018·北京西城区一模)下表为某国 20 世纪 20~40 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单 位:%)。它反映的史实可能是( ) 年份 1928 1932 1937 1940 生产资料 39.5 53.4 57.8 61.2 消费资料 60.5 46.6 42.2 38.8

优化方案(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20世纪上半期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专题过关检测

专题过关检测(十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这表明列宁主张( ) A.建立各阶级联合政府B.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彻底废除各种私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解析:选B。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体现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故本题选择B项;A、C、D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2.(2016·广东百校联考)1922年3月“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这实质上是( ) 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暗示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 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手段 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在坚持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可见其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重点的变化,并不是放弃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故C 项错误;D项与新经济政策的史实不符,排除。 3.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演讲说:“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是指( ) A.新文化运动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巴黎公社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选D。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由题目中的信息“1918年……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可知这应为使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变为现实的俄国十月革命,故本题应选D项。 4.(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列宁得出以上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 A.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 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解析:选C。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每一个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大小亦不尽相同,因此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理论,故C项正确。 5.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在

教育传播的几种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一)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模式任务: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这模式虽很简单,但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亚里斯多德指出:说话的人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对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这种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这类传播过程。 图2- 4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 亚里斯多德的模式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二)拉斯韦尔(Haold Lasswell)模式 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who, 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五W传播模式。该模式用图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取得什么效果 图2- 5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或称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韦尔的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由于受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了什么去传播。第三,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三)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模式 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在研究电报通信问题时,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式,这一模式原是单向直线式的,但是,他们不久就将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伸其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如下图所示:

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

第47卷 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7 No.12007年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J an.2007 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 汪基德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教育传播模式是描述教育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化形式,是 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复合体。一个好的教育传播模式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可操作性和创见性等特征。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传播模式必须明确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对教育传播模式进行分类时,必须遵循科学的分类原则,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进行分类,据此教育传播模式可分为:教师导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和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互动模式。 关键词:教育传播模式;教师导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协作互动模式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1-0150-05 收稿日期:2006-09-27  作者简介:汪基德(1962-),男,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模式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用模式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简化问题的复杂性,从而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目前,虽然有不少著作和论文都介绍并列举了很多教育模式、教学模式或教育传播模式,但对如何构建这些模式以及如何对这些模式进行科学地分类却鲜有提及。因此,笔者在对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分类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教育传播模式的含义与特征(一)教育传播模式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模式,目前在学术界尚无一个公认的 定义。《说文解字》上写道:“模法也”[1]120 也就是说,“模”是指“方法”。《辞海》上解释“模”的意义有三:(1)制造器物的模型;(2)模范、榜样;(3)仿效、效法。 [2]3020按照《辞海》中的解释,“模”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分化,它既指“模型”又指事物的“模范”、“样式”与“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将模式定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 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894,这里的模式也是含有 “结构”与“方法”两层意思。《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模式是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系统阐述,这实质上是在强调模式的结构特征。查有梁教授比较强调模式的方法维度,认为“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 思维的方法”[4]。袁顶国等学者则认为,模式有三个基 本要素:结构、方法和程序。[4] 还有学者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5]26。 上述对模式的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模式的内涵,但都不够全面。笔者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模式的含义不仅包括构成事物或过程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而且还应包括实现系统功能的方法和程序(提供给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样式” ),同时模式内还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或理念,即模式是思想、结构、程序和方法的复合体。从形式上讲,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经验与科学、现实与理论相互转换的中介,是一种简约的表现事物和现象各种关系、变化规则的形式。模式的“结构”和“程序”可以通过模式图直观地表现出来,模式的“思想”和“方法”则隐含在模式图之中。因此,构建模式也就是构建一个模式图。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个传播系统,该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基本要素所形成的不同的组合方式与联系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以教育者为主导构成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较好的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在教育传播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具有良好功能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将 51

世界现代化历程

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 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 1、17——19世纪: 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本时期, 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 2、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以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为代表,产生了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 3、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 二、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 (1)、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 ②法国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又重行君主专制;民主与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③美国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共和政体相对完善. 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其中,英国以自由主

三-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过程

上章回顾: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2.什么是大众传播? 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3.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4. 传播有哪些类型? 传播一般可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两类: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和多种特殊领域的传播。 5. 传播有哪些功能? 沟通——相互了解,建立关系 协调——协调个体与群体行为 教育——传递前人的思想、经验、知识 娱乐——通过Intenet网络、电视、电影等 6.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7. 什么是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的教育效果的科学。 8. 简述教育传播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人类传播发展的主要历程:教育传播起源于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传播的发展历程:(1)口语传播阶段(2)文字传播阶段(3)电子传播阶段(4)网络传播阶段。 9. 网络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网络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海量增多,并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媒体网络化;传播方式又增加了网上交流;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触觉并用。 10. 简述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异同 11. 简述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本节内容: ● 1. 掌握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教育传播过程、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 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 2.阐述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 3. 阐述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 4. 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贝罗的教育传播模式

贝罗的S-M-C-R模式叙评 贝罗的S-M-C-R模式也叫贝罗模式,它是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之一。它之所以被称作“S-M-C-R模式”,是因为这一模式的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和受传者(Receiver)。这种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四个要素中每个要素又各含有几个要素,信源和受传者包含:传播技能、态度、知识、社会背景、文化;信息包含:内容、成分、处理、结构、符号;通道包含:视、听、触、嗅、味。贝罗传播模式如下图所示: 用此模式来解释传播过程,说明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很多的、很复杂的,各因素间又是相互制约的,要提高传播效果,必须综合研究和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S-M-C-R模式的是实质是:信源把信息通过通道传给受传者。下面逐个分析一下贝罗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1)信源 传播技术:信息源不论是以说话还是写作来传播,必须讲究传播的方式,才能保持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传播技术包括有语言(如语言的清晰和说话的技巧)、文字(如文字写作的技巧)、思想(如思维周密)、手势(如动作自然)、

及表情(如逼真)等。 态度:传播者是否喜爱传播的主题?是否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对受传者是否有足够的了解? 知识水平: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富的知识? 社会背景: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如何? 文化背景:传播者的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怎样? (2)信息 影响信息的因素有如下几项: 内容:信息内容是“传播者”为达到其传播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它除了包括信息的成分之外,还包括有信息的结构。 处理:是“传播者”对选择的内容进行安排,形成一定的结构,转变为符号传递出去,应注意具有恰当的处理方式。 符号:包括有语言、文字、图像与音乐等。 (3)通道:通道就是传播信息的各种工具,如各种感觉器官,载送信息的声、光、空气、电波、报纸、杂志、播音、电影、电视、电话、唱片、图画、图表等等。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内容、符号及处理方式,均会影响通道的选择。(4)受传者 信息源与受传者,虽然在传播过程的两端,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源——传播者可以变为受传者,受传者也可以变为传播者——信息源。 贝罗的模式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它还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模式。它的构成要素的运行过程很好的说明了传播的本质,而且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它也存在缺陷。教育传播过程不仅是一个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过程。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是少不了反馈环节的,而贝罗的模式是单向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它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也未考虑。

2019届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0 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教师用书

板块10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 (对应学生用书第66页) (对应学生用书第66~67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政治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经济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探索 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③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④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的探索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和经济危机。小农经济占主导,生产力水平落后。 ②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④意义:表明苏俄(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

教育传播学试题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理论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 一、传播模式 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复杂过程。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往往先将这个过程简化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模式。这里介绍在当前比较有影响的几种传播模式。 (一)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1948 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HaoldLasswell) 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 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如图1-4 所示 图1-4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该模式简要阐述了传播行为包括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就是著名的“ 五W 模式” 。 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 1. 控制分析 研究“ 谁” ,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 内容分析 研究“ 说什么” ( 或称信息内容) 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 媒体分析 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 受众( 对象) 分析 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 效果分析 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 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 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什么去传播。 (二)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