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陆德明教授

使用教材

?齐良书编著:《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经世书局

参考教材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英]A. P. 瑟尔沃著:《增长与发展》(第六版,郭熙保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美]德布拉吉·瑞著:《发展经济学》(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叶静怡编著:《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1.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论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1.1 概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

?只研究发展中国家*

?研究范围较宽*

1.1.2 发展中国家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OECD国家或工业化国家*

?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简写为LDCs)、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第三世界”国家*

?“南方”与“北方”国家*

?“穷国”和“富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联合国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 ?经合组织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写为NICs)*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类*

?中国是怎样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

?但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所以“可以在颇为相似的框架内去观察它们”

共有特征

?低下的生活水平

?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人口负担严重

?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

?二元结构明显

?出口以低级产品为主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低下的生活水平

?存量(三个数据)和增量的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

?存在大范围的贫困 *

?其他方面生活水平都低 *

?教育水平低下,人民文化水平低 *

?发展中国家人民享受现代生活的机会也少 *

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要素和体制的约束*

?1998年,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实现产值52556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只有2591美元人口负担严重

?人口基数大 *

?人口增长率高*

?人口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重*

?童工现象也非常严重 *

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

?公开失业率高*

?严重就业不足 *

?劳动力不得其用 *

二元结构明显

?什么是二元结构?*

?发展中国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社会、文化、制度安排等都存在二元结构,并且二元结构的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引发大规模的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出口以低级产品为主

?初级产品(食品和农产品原料)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 *

?发展中国家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而进口主要是制成品,因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经济结构因而畸形发展?受到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 *

?发达国家的体制和文化也给发展中国家不断带来冲击

?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却流向发达国家

1.1.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个范畴

?衡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指标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个范畴

?两个概念的渊源

?两个概念的含义

?两个概念的关系

两个概念的渊源

?经济增长并非古已有之,直到近现代才出现*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如刘易斯、罗斯托、雷诺兹*

?20世纪50和60年代,经济增长与许多社会问题的不协调逐渐凸现出来 *

?70年代以后,发展的含义得到扩充,如古雷特、阿马蒂亚?森 *

?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制度等也被纳入发展的概念 *

两个概念的含义

?学术界对于增长和发展的概念虽有争议,但还是有不少地方达成共识的*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增长侧重于数量,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多维体系概念

两个概念的关系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

?但仅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 *

?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 *

衡量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指标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人均GNP或GDP的增长率

?这一指标的优缺点*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指标体系

?人均GDP指标

?综合发展指标体系

?人类发展指数

人均GDP指标

?优点是简单明了

?但缺点很多:如统计项目和价格不够真实;无法反映分配状况:汇率问题(购买力平价);不能反映GDP增长过程中的社会代价等*

综合发展指标体系

?尼维阿罗斯基(Niewiaroski, N. H.)14个变量的体系、阿尔德曼(Adelman, I.)和莫里斯(Morris, C. T.)41个变量的体系、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16个变量的体系 *

?优缺点*

人类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年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

?包括三个变量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社会教育水平、人均收入,再取平均值 *

?优缺点*

1.2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发展经济学的“最老”和“最新”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2.1 发展经济学的“最老”和“最新”

?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是最老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发展经济学又是最新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发展中国家本身就是新生事物、发展经济学是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1.2.2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诞生标志

?发展中国家的意愿

?发达国家的意愿

发展经济学的诞生

?二战及战后重建的影响

?标志性的三本著作*

?尚未形成体系

发展中国家的意愿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急切愿望*

?经济独立和发展与政治独立不同,需要专业的解答

发达国家的意愿

?早期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研究殖民地经济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不断增强*

?研究发展问题,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仅仅是道义方面的原因(对殖民统治还债),更重要的还有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考虑*

1.2.3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第一阶段(1940s末至1960s初)

?第二阶段(1960s中期至1980s)

?第三阶段(1980s至今)

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

?唯资本论

?唯工业论

?唯计划论

?带来的现实问题

唯资本论

?认为投入三要素中资本的多寡及其形成的快慢是发展中国家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代表性的理论,如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Nelson, R.)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唯工业论

?工业化的好处*

?代表性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等*

唯计划论

?理论(市场不完全、凯恩斯主义、丁伯根技术)和实证(苏联)的支持*

?在“大推进”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等思想中,计划化、国家干预等都是应有之意

带来的现实问题

?受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影响,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大多走的是一条封闭式的、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高度计划化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虽其中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并未达到预期结果,反而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 *

?反倒是经济比较开发、注意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出口导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

第二阶段的大调整

?对发展有了更广泛的认识(范围扩大)*

?对经济计划化的得失重新评价(缺陷)*

?纠正对农业的偏见

?重新评估市场机制的作用

?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

纠正对农业的偏见

?农业成为“糟糕经济学的很大牺牲品” (舒尔茨)

?农业不仅仅是工业扩张的工具,农业本身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对就业的作用*

?只要采取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及合适的政策,农民利用土地、劳动和技术的能力是明显的、巨大的 *

重新评估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机制三方面的作用*

?与计划机制相比,市场机制是一种更为可取的经济发展工具

?重视市场不等于取消计划和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应与利用市场机制相结合

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

?发展经济学家对进口替代战略的批评*

?出口鼓励战略的好处,如普雷维什、哈伯勒(Haberler, G.)等的观点*

?东南亚和东亚一些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的经济成就

第三阶段的多样性

?结构主义思路

?新古典主义思路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

?激进主义思路

结构主义思路

?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结构理论*

?贸易条件的恶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非均衡的结构异质还具有刚性的特点*

?必须实现工业化,实行进口替代战略*

新古典主义思路

?理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适用*

?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

?经济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和谐的、累积的过程 *

?经济发展均衡状态是稳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边际调节,而价格机制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重视资本的积累,认为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条件

?认为贸易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技术扩散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利。

?主流思路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

?发展最需要的是努力推动有利于发展的制度变迁 *

?现实的世界交易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为正*

?除了“看不见的手”,还有“看不见的脚”在阻碍“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 *

激进主义思路

?对新古典主义的批评比结构主义还要尖锐和彻底 *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状态是由不公平的世界经济秩序所造成的,形成了“支配—依附”的关系*

?“新马克思主义者”*

1.2.4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单一经济学”的观点

?独立的发展经济学是需要的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单一经济学”的观点

?用新古典经济学既可以研究发达国家的增长和发展问题,也可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和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

独立的发展经济学是需要的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同质性要远远大于异质性* ?正像“经济学是经济学家做的事情”一样,“发展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家做的事情”*

?由于最近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等,人们开始反思新古典发展理论。?新增长理论和日益增多的大数据库的可得性使人们对增长和发展的学术兴趣又“复活”了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研究内容更趋具体化 *

?研究范围区域国别化 *

?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日益融合 *

本章小结

?什么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同质性?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

?衡量增长和发展的指标有哪些?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有哪些历史背景?

?发展经济学经过那几个演变的阶段?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主要有哪几种?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二章、经济增长

罗伯特?卢卡斯(Lucas, R.)在剑桥大学所作的“马歇尔讲座”上的讲话

?印度的收入每50年翻一番,而韩国每10年翻一番。平均来说,一个印度人的收入将是他祖父的两倍,而一个韩国人的收入将是他祖父的32倍……我无法想象一个人看到这些数字时不会认为其代表了巨大的可能性。印度政府是否能采取某些行动使印度的经济像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经济那样增长?如果能,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政策呢?如果不能,那么到底是哪些…印度的特性?使其无法这么做呢?这些问题中间所包含的人类福利含义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就发现很难再去思考其他问题

经济增长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经济增长理论介绍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的阶段和限度

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的三次大发展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产生和发展(1940s)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产生和发展(1950s)

?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80s)

1.1 哈罗德—多马模型

?理论基础

?前提假设

?基本方程式

?三个增长率和两个哈罗德问题

?经济含义

?理论缺陷

?一个运用

1.1.1 理论基础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理论 *

?哈罗德(Harrod, R. F.)和多马(Domar, E. D.)将其动态化、长期化 *

1.1.2 前提假设

?全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只生产一种产品 *

?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v 代表资本—产出率,v=K/Y=ΔK/ΔY,由外在因素决定 *

?规模受益不变 *

?劳动L以不变的外生比率n增长

?资本没有折旧,所有的投资都形成新增资本

?储蓄S与国民收入Y呈简单的比例函数关系,S=s?Y,s是储蓄率,也由外在因素决定

1.1.3 基本方程式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投资等于储蓄,I=S

?于是,I=S=ΔK

?两边同除以ΔY,得

?ΔK/ΔY = v = S/ΔY = s?Y/ΔY

?于是可以得 G =ΔY/Y = s/v

?这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基本方程式。由于v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因此储蓄和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1.1.4 三个增长率和两个哈罗德问题

?实际增长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

?一定时期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由实际发生的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率来决定:G = s/v

有保证的增长率

?由人们想要进行的储蓄水平和令投资者满意并与资本存量相一致的资本—产出率决定的增长率。由于增长率是在资本存量得到充分利用条件下实现的,所以被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

?公式表示:Gw=Sd/Vr

?Sd是人们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力求保证的储蓄率

?Vr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认为理想的资本—产出率

自然增长率

?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

?格式表示是:Gn=Sn/Vn=n+σ

?n是人口增长率,σ是技术进步率,也都是由外在因素决定

第一个哈罗德问题

?既然同时n、σ也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那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难于一致。两者不一致时,经济也会波动。如果Gw>Gn,将会出现资本过剩,生产实际水平将低于预期水平,于是企业将在下一个时期减少投资,储蓄将大于投资,引起资本剩余或投资不足,引发经济衰退。 Gw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G=Gw这种均衡是“刀刃上的均衡”。因为一旦两者发生偏离(事实上是经常发生的),偏离不但不会自行矫正,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这也就是所谓的“不稳定原理”,后人称其为“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举例来说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的举例

?举例来说,假定s=10%,Vr=4,于是Gw=2.5%,假定实际增长率G比有保证的增长率高

0.1%,为2.6%,那么伴随2.6%的产出增长,加速器原理将要求4×2.6%的国民收入追加投资,投资将达到产出的10.4%,而储蓄被限制在10%,于是实际增长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0.1%导致投资超过储蓄0.4%。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任何投资超过储蓄都将带来设备短缺、存量减少、刺激更多的投资,带来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张。因此实际增长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将导致实际增长率更快增长。反之亦成立。对均衡的偏离不是自行矫正,而是自行加重。

1.1.5 经济含义

?哈罗德—多马模型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把这一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提出了一个经济增长理论,重新唤起了人们对长期增长问题的研究,开创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先河

?模型提出储蓄或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变量,一个经济的增长能力依赖于一个经济的储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储蓄水平、刺激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该模型强调了经济不稳定的内生性,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就是其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并且这种不稳定的周期波动具有“累积”的效应。于是,政府的干预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1.6 理论缺陷

?资本和劳动不可替代,从而资本—产出率不变这一假定是不现实的 *

?该模型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积累的作用,从而将经济增长推向“唯资本论”的方向 *

?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政府干预的结论带有浓厚的凯恩斯主义的色彩,而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所忽视*

1.1.7 一个运用

?罗斯托(Rostow, W. W.)提出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之一:生产投资从占国民收入的5%或不足5%提高到超过10%。这一数值从何而来呢?

推算

?罗斯托假设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经济,资本—产出率为3.5,每年人口增长率为1%-1.5%。要使按人口计算的国民生产净值保持原有的水平的话,国民生产也得按1%-1.5%的速度增长。根据s = G × v ,所以储蓄率必须保持在3.5-5.25%的水平。

?在相同人口增长和资本—产出率条件下,如果人均收入要提高到2%,国民生产值就要按3-

3.5%的速度增长,那么储蓄率就要提高到10.5%-12.25%(方法同上)。这就是罗斯托10%以上比例的来源。

1.2 新古典增长模型

?模型简介

?前提假设

?基本方程式

?平衡增长

?储蓄率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

?经济含义

?理论缺陷

1.2.1 模型简介

?索洛(Solow, R. M.)于1956年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得出了新的模型。索洛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最重要代表,因此人们经常把索洛模型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同义使用。而索洛也因此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2.2 前提假设

?生产函数为新古典生产函数:Y=F(K, L),F?>0,F??<0 *

?规模收益不变,即F(nK, nL)=nF(K, L)

?两种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资本折旧率为δ

?劳动以不变的外生速度n 增长

1.2.3 基本方程式

人均资本(资本—劳动比)为k = K/L ,

人均产出为 F(K, L)/L = F(K/L, 1) = F(k, 1) = f(k)

1.2.3 基本方程式

?基本方程式也可以写作

?表明人均储蓄被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使资本深化,使每个劳动者配备的资本量增加,另一方面式是资本广化,使资本存量随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及用于折旧

1.2.4 平衡增长 k

n k k sf )()(σ++=?

K sY K σ-=?

nk L K L K L L K L K k -=-=??? ??=????2'k k sf L K L sY L K σσ-=-=?)(k n k k sf )()(σ++=?

?而当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时,资本—劳动比的变化率等于0,资本—劳动比将保持在不变的水平上。

?图示

?此时,经济处在一条平衡的增长路径上,k 是常数,因此相应的人均资本、人均产出也都是常数,不会增长。此时稳定状态下的总资本K 、总产出Y 和总人口都保持同样的外生的增长率n

平衡增长是收敛的

?无论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初始状态,最终都将回到平衡增长路径上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新古典假设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且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如果初始的人均资本—劳动比高于K*,随着经济增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产出的增长率就会递减,储蓄和投资增长率也会下降,此时人口增长率不变,人均资本——劳动比例将降至K*;反之亦是如此。

?但由此推出的一个推论却是“令人不愉快的结果”,即在人口增长为0的经济中,经济增长率也会趋于0。

1.2.5 储蓄率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提高储蓄率s 会使实际的投资线向上移动,并引起上升,如图

?但到达新的K*以后,在此点它又将保持不变。因此,储蓄率的变化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它改变了平衡增长路径,并改变人均产出水平,但它不会改变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总产出的增长率总会稳定下来,与人口增长率相一致。这就是“趋同”假说,即无论什么国家,无论储蓄率差异有多大,在长期总产出的增长率都会与人口增长率一致

1.2.6 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

?索洛模型解决了第一个哈罗德问题

?如不考虑折旧,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长意味着sf(k) = nk

?两边同时处以k ,则sf(k)/k = n

?根据资本—产出比的定义,F(K)/K = 1/v

?从而 n = s/v

?这就意味着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经济稳定的趋向平衡增长的轨道。原因是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s 、v 、n 都是外生的常数,而在索洛模型中,资本—产出比是可变的,经济可以调整到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的特定的资本—产出比上

索洛模型与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是有保证的增长率一旦与企业家预期结合在一起,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偏离不会自行矫正,而会加剧。

?索洛认为只要放弃了固定的资本—劳动比,“刀刃上的均衡”问题就消失了。但阿马蒂亚·森指出之所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不稳定问题在索洛模型中没有出现,是因为索洛模型没有独立的投资函数,所以被回避掉了

1.2.7 经济含义

?发展中国家不能只重视资本数量的积累,应更关注资本质量的提高*

?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无论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初始状态,市场机制只要是完全的,就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本—产出比,来保证充分就业

?索洛模型中经济增长是每单位有效劳动资本使用量的函数,人口增长是通过影响每个工人使用的资本量来影响产出水平的。索洛是较早的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济学家

1.2.8 理论缺陷

?“令人不愉快的”推论*

?增长率结论与现实有不符的地方* **+=k

n K sf )()(σn K L L K sF =?)(

?总量生产函数不能准确的描绘现实*

?“长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1.3 新增长理论

?理论来源

?主要观点

?几种主要的思想

?经济含义

1.3.1 新增长理论的理论来源

?新增长理论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缺陷的直接反应 *

?新古典的结论与自工业革命2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不符*

?实证研究也对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了挑战

实证研究的挑战

?两种研究方法:少数国家长期数据分析与多数国家短期数据分析*

?研究结论:生产率和人均GNP的增长率的长期趋势是递增而非递减;富国和穷国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人均GNP增长率的跨国差异也一直很大;储蓄率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他一些相关性;资本也没有出现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期的那样从富国流向穷国的现象*

1.3.2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

?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因素,而是由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来决定的,这些因素可以被人们控制* ?由于各国的这些内部因素不同,所以各国经济增长没有出现趋同的现象

?上述因素具备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人均产出可以无限期增长,而且增长率可能随时间变化而递增

?由于技术是内生的,政府也不再是无所作为的实体,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和促进经济增长*

1.3.3 新增长理论的几种主要思想

?阿罗(Arrow, K.)的“边干边学”的思想

?技术内生化与技术扩散思想

?规模收益递增思想

?人力资本思想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思想

“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的思想

?理论意义(最初尝试与思想源头)*

?来源于飞机制造工程师怀特的发现,L等于N的立方根*

?阿罗的解释(经验知识的积累)*

?“边干边学”的两个假设*

?递增的边际生产力*

技术内生化与技术扩散

?不同于新古典技术外生的理论,认为技术是内生的*

?技术进步分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

?技术创新*

?技术扩散(又有两种)*

?无成本的技术扩散有负的外部性*

?垄断是合理的,必须采取专利保护的制度*

规模收益递增

?新古典理论认为要素规模收益递减或不变(以种卷心菜为例)*

?如果加入第三个要素——技术,就可以否定李嘉图定律*

?可以解释一系列问题*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

?舒尔茨(Shultz, T.)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生产函数*

?人力资本具有受益递增的性质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源于亚当?斯密*

?艾伦?杨的发展

?劳动分工可以实现收益递增(管理专业化、地理分布、迂回式(Roundabout )生产方式)* ?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供求互联、规模扩大、效率提高、分工深化)*

1.3.4 经济含义

?强调了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技术的“外溢”、赶超式发展、跨国公司的作用)* ?强调了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政策的重大不能放在熨平经济周期,应放在如何促进和发展新技术和创新上(罗默的话)*

第二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什么是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主要的几种分析方法

2.1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源于1950s-1960s 美国经济学家对“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日本和欧洲”问题的研究 ?定义: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因素,并度量它们所起作用的大小,以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与方法

2.2 主要的几种分析方法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

?余值分析法

?全要素生产力增长分析及其应用

2.2.1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

?索洛于1956年提出Y=F(K, L)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

?σK 表示国民收入中归于资本要素的比例

?σL 表示国民收入中归于劳动要素的比例

?这样经济增长率便分解为资本投入的增长率与资本产出弹性之积加上劳动投入的增长率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之积

2.2.2 余值分析法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的不足

?丹尼森(Denison, E.)提出余值增长(Residual growth )(1962,1967)*

?索洛的改进,提出余值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使生产函数向上移动 ββ-==1)

(),,(uhl Ak l h k f y L L L K K K Y Y Y L MP L Y K

MP k L L Y L MP K K Y K MP Y

Y L

MP K L K L K L ??+??=??=?=???+???=???+??=?σσσσK MP Y

余值分析法

?索洛修正了生产函数,用技术进步表示余值

余值分析法 ?索洛对1909-1949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12.5%:87.5%) ?肯德里克(Kendrick, J. W.)对美国1889-1957年间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48%:52%)

2.2.3 全要素生产力增长分析及其应用

?余值增长不仅包括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力增长

?丹尼森的分析

?应用(美日对比及东亚奇迹)

TFP 增长

?余值增长不仅包括技术进步,还包括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技术引进等

?余值增长为全要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增长,简称TFP 增长

?丹尼森将TFP 增长分解为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步

丹尼森的计算结果

?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33%,其中TFP 增长率贡献1.52%(占45.6%),再分解资源配置改善贡献0.29%(占8.7%),规模经济0.36%(占10.8%),知识进步0.92%(占27.6%)

?1948-1981年TFP 对总增长率贡献率上升到66%,在TFP 中知识进步占47%,教育因素占19%

TFP 增长的应用(1)

?为什么1950s-1960s 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日本和欧洲?

?丹尼森发现要素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与TFP 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之比美国是60%/40%,日本和欧洲为40%/60%,知识、技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TFP 增长的应用(2)

?东亚奇迹:从1965-1990年,东亚地区(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泰国)等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

?世界银行认为东亚经济增长中有2/3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有利于人类资本积累,而另1/3为TFP 增长,主要源于它们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而高水平的劳动力能够保证企业理解、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实现赶超式发展

第三节、经济增长的阶段和限度

?经济增长的阶段

?经济增长的限度

3.1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以前的阶段理论(斯密、李斯特)

?罗斯托的六阶段及其特征

?经济起飞的条件

?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

?历史上的经济起飞

?对经济起飞理论的批评

?经济含义

3.1.1 罗斯托以前的阶段理论

?亚当?斯密分为“狩猎社会”、“畜牧社会”和“农业社会”

?李斯特在斯密基础上又加上“农工业社会”和“农工商社会”

3.1.2 罗斯托的六阶段及其特征

L L L K K K Y Y A A A A L L L K K K Y Y L K AF Y ??-??-?=??+??+??=?=σσσσ)

,(

?传统社会阶段及其特征*

?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及其特征*

?起飞阶段及其特征*

?成熟阶段及其特征*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及其特征*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及其特征*

3.1.3 经济起飞的条件

?经济起飞是发展中国家的转折点,一般20-30年*

?条件一: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条件二:主导部门(详解)

?条件三: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

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

?资本稀缺的结果

?主导部门的要求(高增长率、经济地位、技术能力、带动作用)*

?带动作用的表现:内外规模经济、有利于新部门的产生、扩大出口*

?历史上的主导部门(美、英、丹麦、澳大利亚等)

3.1.4 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1)

?储蓄部门现代化

?合理消费

?控制人口

?引进外资,防止资本和人才外流

?促进出口

?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2)

?建立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制度

?建立专利制度

?政府投资基础产业

?意识形态方面

?社会阶层结构方面

?扩大市场

3.1.5 历史上的经济起飞

?与特殊的刺激有关,如英国(1783-1802)、法国(1840-1860)、日本(1878-1900)、美国(1843-1960)、俄国(1890-1914)、德国(1850-1873)

?1950s-1940s日本、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

?中国*

3.1.6 对经济起飞理论的批评

?以库兹涅茨为代表,认为该理论缺乏经验和统计数据的验证

?以诺思(North, D. C.)等历史学家为代表,认为定义含糊不清,一些时间区间的确定(如美国)有误

3.1.7 经济含义

?理论上揭示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若干特点,如有次序的阶段序列、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的作用*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战略有指导意义*

3.2 经济增长的限度

?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限度理论

?米香的“反增长”理论

?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

?理论评述

3.2.1 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

?马尔萨斯的悲观观点*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最终将受制于人口增长

3.2.2 罗斯托的观点

?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减弱*

?经济进入大规模群众高消费阶段以后,其他因素出现*

3.2.3 米香的“反增长”理论

?1960s的背景

?1967年米香(Mishan, E. J.)出版《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

?人类效用的多元化*

?经济增长的代价是人类生活质量下降*

?单纯的经济增长是不值得的

3.2.4 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

?罗马俱乐部及《增长的限度》*

?影响经济增长的五大因素*

?世界模型及世界末日*

?改善人类处境的措施*

3.2.5 理论评述

?悲观主义色彩过浓,预期也大都没有出现*

?警醒作用*

?理论意义(新概念、增长的后果影响增长本身等)*

?值得发展中国家重视

本章重要的概念

?哈罗德的三个增长率、刀刃上的均衡和第一个、第二个哈罗德问题?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

?边干边学

?技术内生化

?全要素生产力(TFP)

?经济起飞

?经济零增长

本章小结

?哈罗德—多马模型及其意义

?索洛模型及其意义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主要的几种思想

?主要的几种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及经济起飞理论

?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及经济增长的限度

第三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在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就是资本形成。

——纳克斯(Nurkse, R.)

主要内容

?资本及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市场及其发展战略

一、资本及资本形成

?资本的概念

?何谓“资本形成”

1.1 资本

?资本的定义*

?资本的分类*

?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代表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同其他互补的生产要素一道代表未来的生产能力

1.2 资本形成

?什么是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的本质*

二、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先前的理论综述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及其改良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结论

2.1 先前的理论综述

?斯密的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

?罗斯托的经济起飞条件*

?麦迪逊(Maddison, A.)和纳迪里(Nadiri, M.)等的实证研究*

2.2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

2.2.1 主要观点

?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2.2.2 具体分析

?供给方面:人均收入低→生活消费比重高,储蓄低→资本形成不足→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

?需求方面:人均收入低→低消费、低购买力→市场需求有限→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勾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死圈,很难打破

2.2.3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

2.2.4 对该理论的批评

?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储蓄结构和消费习惯)*

?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

?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

2.3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

2.3.1 主要观点

?1956年,纳尔逊(Nelson, R. R.)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

2.3.2 具体分析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低水平均衡陷阱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如图

?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

?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

?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下来*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如图

?在经济增长初期,人均收入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

?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

低水平均衡陷阱

?将两图结合,可以清楚的开出三个变量的关系

?人均收入低于OE时*

?人均收入超过OE,但低于OF时*

?E是低水平均衡点(收敛)*

?越过F点才能跳出陷阱*

2.3.3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不足→人均收入低→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

?越过F点必须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跳出陷阱

?人口过快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障碍。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2.3.4 对该理论的批评

?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忽视了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

2.4 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及其改良

?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改良

2.4.1 “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提出了“最小临界努力”理论,扩展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低水平均衡陷阱的产生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的“降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使人均收入滑回陷阱

?摆脱陷阱必须有一个初始阶段的大规模投资,形成一个最小临界努力,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降低收入的力量”,推动经济跳出陷阱

2.4.2 该理论的改良

?瑟尔瓦尔提出经济摆脱陷阱不一定需要“最小临界努力”那么大的投资,较小量的投资也可以逐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如图,考虑到时间的因素

?人均收入完全可以通过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在没有大规模投资的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渐进式增长突破OF的限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2.5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2.5.1 主要观点

?缪尔达尔(Myrdal, G. K.)在1957年出版的《富国与穷国》和1968年出版的《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循环积累的结果。他也因此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5.2 具体分析

?分析方法

?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

?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分配不均

分析方法

?缪尔达尔反对新古典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应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也不是新古典认为的由单一或少数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因素决定的

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呈现“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即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初始变化),引发另外的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强化先前的因素(次级强化),使经济沿原先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人均收入低→贫困→社会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卫生保健条件差、文化教育落后→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

?是一个多因素循环积累的过程

最重要的因素

?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均

2.5.3 政策含义

?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收入平等,增加亲人的消费,提高投资引诱并增加储蓄,促进资本形成,提高生产率和产出水平,提高人均收入

?这样发展中国家将从低收入的循环积累过程中解脱,进入良性的循环积累的过程*

2.6 结论

?这些理论的积累是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而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源在于资本形成不足

?因此,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约束条件,而摆脱贫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大量积累资本、大幅提高投资水平

三、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

?资本来源于储蓄

?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状况

?私人储蓄

?政府储蓄

3.1 资本来源于储蓄

?一个国家能够获得的资本总量是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之和。本章先介绍资本的国内来源—国内储蓄,资本的国外来源在以后的章节中介绍

3.2 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状况

?储蓄率总体上有所上升*

?储蓄率与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型关系*

?储蓄率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差异很大*

3.3 私人储蓄

?国内储蓄分为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

?私人储蓄又分为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

3.3.1 家庭储蓄

?什么是家庭储蓄

?影响家庭储蓄的因素

什么是家庭储蓄

?家庭可支配收入扣除现期消费支出后的余额

?家庭储蓄可以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集起来,贷给企业或政府,转化为投资

影响家庭储蓄的因素

?收入水平*

?社会分配状况*

?消费习惯*

?宗教信仰*

?年龄结构*

?经济环境*

3.3.2 企业储蓄

?企业储蓄来自企业缴税并支付股息后的利润。除去资本折旧和重置资本(以新换旧),余下的净投资是资本形成的来源

?发展中国家除少数几个(巴西等)以外,现代企业部门通常较小,因而企业储蓄也较少

3.4 政府储蓄

?一般政府储蓄

?政府强制储蓄

3.4.1 一般政府储蓄

?什么是一般政府储蓄

?1950s-1960s发展中国家通过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储蓄的实践

什么是一般政府储蓄

?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减去政府的支出(经常性开支、转移支付等)后就是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

1950s-1960s发展中国家通过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储蓄的实践

?当时的理由

?相反的结果和原因

当时的理由

?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私人储蓄率低

?政府部门的消费倾向小于私人部门,因此增加税收可以将更多的国民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增加储蓄

相反的结果和原因

?除日本是成功的以外,没有其他的成功案例,相反税收较低国家经济增长高于高税收国家?原因三方面:

?发展中国家低收入水平限制了税收的提高

?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会高于私人部门*

?增加税收将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及储蓄、投资的回报率,改变税基,同时还会“挤出”私人储蓄3.4.2 政府强制储蓄

?什么是政府强制储蓄

?价格结构调控

?制造通货膨胀

什么是政府强制储蓄

?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强制将一部分可能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转化为储蓄

?常见的强制储蓄手段包括价格结构的调控和制造通货膨胀

价格结构调控

?定义

?效果

?弊端

什么是价格结构调控

?政府通过计划手段随价格结构进行调节和控制,压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或抬高非生活必需品如高档消费品的价格,以缩小消费规模,增加储蓄

?比如中国在1980s以前长期压低食品、日用品、住房、教育、医疗、生活用能源及各种生活服务(理发、洗澡等)的价格

价格结构调控的后果

?降低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增加储蓄

?同时可降低了居民收入(工资),企业利润提高,政府通过征税或收缴利润获得更多的国民收入,可转化为政府储蓄

这一政策的弊端

?价格结构的调控人为扭曲了市场价格,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增长不健康*

?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制造通货膨胀

?效果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②发展反过来为增长创造新的机制条件; ③增长的目的是增加供给,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各种能力; 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根本的改观和不

【良心出品】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 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 有经济特点,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 ) A.内在联系的表现 B.基本相同之处 C.重要区别 D.毫不相干的论述 11.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建立在两种理论基础之上,这两种理论基础是( ) A.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B.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新增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12.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 ) A.各个个人从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每种要素获得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13.如果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纳现代微观经济学家庭理论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议,就可能 ( )

(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 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导论 一、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经济发展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二、发展经济学起源 三、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张培刚中国《农业与工业化》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㈠度量 经济增长的度量: GNP 和人均GNP 经济发展的度量:①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 ②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③生活质量指标④贫困⑤工业化和职业分布 ㈡发展指标与增长指标的差别 1.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NP 或GDP 的增长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五、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 4.走向成熟阶段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发展中国家定义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其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就业率低5.对农业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发展经济学的三个阶段

发展经济学的三个阶段 摘要:发展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主题,诞生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至今经 历了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三个阶段。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三个发展阶段;经济增长 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学体系和框架中形成的新学科。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与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十分深刻的联系。发展经济学的产生的背景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科技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是滞后的,仍是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研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对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只是国家干预思想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一定的启迪。二是战后一些国家摆脱了殖民和压迫,纷纷独立,经济发展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迫切需要,战后经济发展成为了一大批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家们运用各自熟知的方法和理论构建了特色各异的经济发展理论。三是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经济发展思想和理论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一个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增长,也即经济规模、经济总量的递进增长;二是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社会任何部分相对它的过去都有所进步。经济增长指生产力的增长、社会财富或国民财富的增长,即在投入基础上的产出的增长,具体表现为GDP和GNP或国民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理论上包含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以理解为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如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的前进、民主权利的改善等。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发展思想始终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旨和精髓。发展经济学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三个阶段的演变。 一、结构主义 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当时结构主义思想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无弹性、刚性是结构主义的经济特征。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滞后、经济变量弹性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明显的刚性结构。各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市场失灵和制度或缺等问题。结构主义认识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经济现实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刚性、市场不完善,经济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因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应实现动态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对没有明显改变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是克服这种刚性的有效方法。结构主义的发展经济学思想经过了不断的演绎过程。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十分重要影响。而在20世纪40年代,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1944)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实施有计划的工业化思想;曼德尔鲍姆(Mandelbaum,K.,1947)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一书中探讨了工业落后与农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参考)

发展经济学名词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nda,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相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最小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docx

v1.0可编辑可修改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 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 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 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 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 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缪尔达尔( Myrdal, C. )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 )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 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 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在“大推进”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等思想中,计划化、国家干预等都是应有之意。 ④带来的现实问题、由于受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大多走 的是一条封闭式的、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高度计划化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虽然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按照那理论而做出决策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和第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所设想的结果不相一致的情况,暴露出许多 新的问题。 而经济比较开放、注意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出口导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 长。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设岗、社会排斥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关系排斥和制度排斥。 绿色革命 19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国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获得成功,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种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 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基于资源有限假定所提出。发展中国家普遍资本稀缺,技术水平较低,只能采取渐进式工业化战略,让一些关键部门优先发展。通过这些部门发展增加收入、扩大市场、积累资金,提高技术,带动越来越多的部门相继发展起来,最后使得整个国家实现工业化。 进口替代 指当某些进口商品量达到可以进行国内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时,通过采取某些限制进口的政策,将这一市场保护起来,利用它来建立和发展国内同类商品生产的工业。进口替代战略一般是由后进国家实行, 工业没有先进国家发达,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较落后生产率较低,不可能与先进国家的工业进行竞争,在国际贸易中需要某种程度的保护。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主要是指商品的贸易条件,或净易货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之间的比率。 技术 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但是也是需在在实际中多多磨练才能找到自己技术所在地。 经济租 是指基于经济权力而产生的租。任何在生产者看来能产生利润的某种资源的租金或者说利润。经济租金其实就是经济要素的租金,经济要素在这里可以看做任何一种经济资源。经济租的消散主要靠两条途径。⑴竞争。⑵社会再分配 产权 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拥有的与财产有关的权利的集合,它是一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可以分为三类:所有权,所有权的暂时分割,信托。 干中学 是指人们在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积累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总量的增加可使所有厂商生产效率提高,体现了知识积累的外部性。 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或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简述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在1953年由纳克斯提出,该理论的基本命题是——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穷,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资本形成有供给方面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资本形成也有需求恶性循环: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纳克斯的观点是扩大投资,而且要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使经济增长率迅速达到一个临界值,冲出恶性循环泥潭,走上工业化轨道。 试述健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健康影响经济繁荣有四种主要机制。第一,健康的人能够工作更长的时间,在体力、脑力,或者认知能力上都更加充沛强壮,这直接提高了家庭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健康的人可以享受更长寿命,更有动力为其教育投资。而大量研究表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第三,更长的期望寿命促进了生产阶段的个人进行储蓄,这为经济投资储备了更多的货币资本,后者进一步促进了收入和经济增长。更健康的劳动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第四,更健康的人群意味着更低的死亡率,这降低了家庭大量生育的必要性,从而导致更低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平均年龄的提高。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年龄人群的比例,而后者是人均收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简述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第二,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准生育一个孩子;第三,农村某些群众有特殊困难,包括独女户,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第二胎;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简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物质投入的现代化,采用机械化工具,以石油和电能为主要动力,广泛使用各种化学肥料和农药,大量物质投入由工业部门提供。第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技术进步迅速。第三,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打破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循环,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生产;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工贸密切结合,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第四,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采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固定生产车间(温室)和产品加工车间进行生产,按工业流程组织生产,并实行工业化企业管理制度。第五,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改变,收入水平也将有显著提高,相应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简述不发达状态下的市场失灵 首先,相当数量经济活动是由传统、习俗或命令来调节,经济参数非市场化,市场机制作用范围有限,不能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其次,价格信号失真度高,价格扭曲现象大量存在,市场主体难以获得全面和正确的经济信号,往往按片面、扭曲的市场信号作决策,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再次,市场主体有时即使能得到较为全面和正确的市场信号,但由于企业家精神还未形成,或金融体系不完善,他们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往往难以做出相应的选择。 试剖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后果 外在原因:(1)全球经济衰退,贸易条件恶化。70年代的石油涨价的冲击使西方国家经济严重衰退,增长下降,失业增加,导致对进口品的需求大幅度减少,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萎缩,出口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2)发达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业开工不足,普遍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施行贸易保护政策。(3)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

发展经济学最新整理重点

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自由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结构变化主要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不一定大致发展和人类发展(自己论述)。实际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增长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够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如;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自由与发展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按照森的分类有五种;1,政治自由。2;经济机会。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保护性障碍。(自己论述五种分类方法) 将自由作为发展的手段提出来意味着自由不仅仅理解为最终实现的目标,而且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自由,从自由中产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人们权利发展的过程。 赠送补充: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确定了8项发展目标,这8项目标的实现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它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低收入国家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中等收入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这说明要实现人类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目标也是难以达到。 索洛模型与哈德罗—罗马增长模型 实在不好整理,具体请见武大出版社郭熙保的书P38-P41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 ? I (t ) = S (t ) ? K (t+1)=(1-δ)K(t) +I(t) ? S (t ) = s Y (t ) ? K (t)= θ Y(t) ? θ Y (t+1)=(1-δ) θ Y (t) + s Y (t ) ? g=国民收入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及含义 ? Y=F (K,L )= K α L 1-α 其中0<α<1 ? 方程两边同除以L ,即得到一个人均生产函数 y=k α ? 公式中,y=Y/L, k=K/L 。因为假定α<1,即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产出是资本的增函 数,但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 K sY dK ?=-;/n L L =?;()k sy n d k ?=-+ (1)()()Y t Y t s g Y t δθ+-==-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 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 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 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 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 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 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有效竞争理论由(A)提出 A.克拉克 B.爱德华. H.张伯伦 C.乔安.罗宾逊夫人 D.霍夫曼 2、(B)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A.哈佛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新制度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3、斯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是指(A) A.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而市场上现存企业无须负担的成本 B.产品差别化 C.必要资本量 D.规模经济 4、掠夺性定价的定价方式是(A) A.企业将价格压低至成本以下,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起到驱逐竞争对手的目的 B.企业将价格定在新企业进入市场后所剩的需求不足以使它生存的水平 C.企业长期保持较低价格,使竞争企业无利可图 D.企业通过高的定价掠夺消费者剩余 5、现有企业通过拥有主要专利来控制优异的生产技术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6、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的是(C)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 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7、生产整车的企业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C) A.横向兼并 B.水平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8、在哪类市场上企业可以采取“hit-run-out”的策略(B):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可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D.垄断竞争市场 9、现有企业常常能从供应商那里以更优惠的价格得到批量的投入要素所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10、科斯认为当(B)时,企业自己来提供零部件是合算的 A.P>AC B.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C.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D.P<AC 11、可竞争市场理论主张(D) A.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B.对寡占和垄断采取规制政策 C.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D.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12、如果一国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逆转,则说明(C) A.产业素质不协调 B.产业之间联系方式不协调 C.产业之间相对地位不协调 D.产业空间结构不协调 13、消费者即使在消费后也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医疗护理等被称为(A) A.信任品 B.后验品 C.经验品 D.搜寻品 14、下面(C)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A.渔业 B.钢铁业 C.林业 D.石油化工 15、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率,将工业化划分为(D)个阶段 A.5 B.3 C.6 D.4 16、衡量有效竞争的标准有(C)个 A.5 B.1 C.3 D.2 17、 (A)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A.库兹涅茨 B.克拉克 C.配第 D.罗斯托 18、下面关于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描述,(B)是错误的

精选-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根据老师所划重点制作的精简版仅作为进行教材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5×6’ 二、简答题4×10’ 三、论述题2×30’ 说明:1、不考模型2、边看书边补充,资料有局限性。 一、第1、2章综合(名词解释) 李约瑟之谜:即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对十分发达,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该问题的回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为何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2、为何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至今尚无定论。 马尔萨斯陷阱:如果一个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这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那么这个国家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居民的平均社会福利水平却是在下降,这种经济总量的增加与平均社会福利下降同时出现的现象 人口转型:指人口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 人口红利:针对第二阶段后半段,这个阶段劳动人口相对于被抚养的人口更丰裕,从而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第三章、农业与经济发展(大题) (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答:1、保障粮食供给2、提供就业3、缓解贫困4、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下降的原因? 答:两个方面:从供给方面,现代农业的进步率高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实质是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的相对价格会降低。这样劳动力将转移到技术进步率较低但相对价格较高的产业;从需求方面,农产品主要是食品这样的必需品,而必需品的弹性小于1,故但收入增加时,越来越多的收入份额会用到非食物产品上,从而降低了食品消费占经济总消费的比例,进而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下降。 (三)对农业的过度汲取及其后果? 答:对农业的过度汲取表现为:实行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形成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用于工业的积累。 后果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生产效率的严重下降;其次农民被固着在土地上,农村开始呈现完全等同于农业的态势;最后是城市农产品供应空前紧张。 我们能逃避的只是逃避的本身—卡夫卡; 我们所恐惧的只是恐惧的本身—罗斯福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

一、库兹涅茨总结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点:1、最明显的特征 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很高;2、生 产率快速增长;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与经济结构密切相 关;5、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 家在19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瓜分世界;6、现代经济增长尽 管有扩散到全世界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 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范围内。 二、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 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第 三世界、落后国家、欠发达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生活水平; 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的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 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 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事业与低度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 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发展 =增长+………省略号可以解释为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公 平等等。即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增长就不能有发展, 但有了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五、衡量发展的指标:必须要掌握、、 六、在2000年9月全球189个国家共同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 七、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亚当斯密、

熊彼特、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熊彼特的经济学思想—— 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 个新市场;控制活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 工业的新的组织,例如造成一种垄断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创新 的主题是企业家。 八、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思想: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是分工;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 有重要影响。 九、当代发展理论基本内容分为三个流派;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 激进主义。 十、发展经济学形成有三部奠基之作;《东南欧工业化问题》、《世 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十一、发展经济学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基本论点,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 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 化论。第二个阶段核心观点:强调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的作用;重新估价了市场;改变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的观点。 十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经济增长,需要先实现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发展经济学》复习大纲2013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2013 【题型介绍】·单选题(15题30分)·判断题(5题10分)·简答题(3题18分) ·论述题(2题24分)·材料题(18分) 一、重要概念 1.发展经济学: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对策的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在不发达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科学。 2.二元经济:传统农村部门和现代城市部门并存。 3.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增加外,还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首先表现为农业份额不断下降。 4.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莫里斯·D·莫里斯利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等三项指标,按照百分制打分,经过加权平均得到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5.功能分配: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是微观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6.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得到的分配,体现了分配结果的公平性,是社会伦理的客观要求-是研究收入分配的重要切入点。 7.贫困线:在特定的社会、特定时间的最低的、“可接受”的经济享受水平。 8.贫困差距比率:反映贫困差距与社会总水平间的比率,但在社会分配高度不平等的情况下,PGR可能会较小,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9.起飞:起飞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和生产方式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穷恶性循环的临界努力。 10.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场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 11.工业化: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造业增长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比重持续上升,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大体保持不变。 12.无限劳动供给: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 13.城市化:是指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14.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代表着本期生产能力,并同其它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因此大部分物质资本具有耐用性,从而有折旧问题。 15.人口转折理论:是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 16.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17.教育过度:发展中国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使得一些即使是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也只能找到低一级的工作,而雇主们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更高的劳动者从事本来可以由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这种现象就称为“教育过度”。 18.知识失业:每一次教育的扩大,不是缓和了劳动者的就业矛盾,而是导致了新的一批受教育者的失业。这种由于教育的扩张超过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受教育者的失业就称为“知识失业”。 19.技术进步: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 20.创新: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建立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或生产方法的新组合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