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

“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又叫“半成品”。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温馨提示

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max)-F(min)≤F合≤F(max)+F(min)。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

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2、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13、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1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15、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

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

① 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Sn=1:4:9:....n^2

② 1T末、2T末、3T末......速度比:V1:V2:V3=1:2:3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SN=1:3:5: ..:(2n-1)

④ΔS=aT2 Sn-S[n-k]= k aT2 a=ΔS/T2 a =( Sn-S[n-k])/k T^2 位移等分:

①1S0处、2S0处、3 S0处速度比:V1:V2:V3:...Vn=1:√2:√3:...:√n

②经过1S0时、2S0时、3S0时...时间比:t1:t2:t3:...tn=1:√2:√3:...:√n

③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 S0、第三个3 S0···时间比t1:t2:

t3:...tn=1:√2-1:√3-√2:...:√n-√(n-1)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v(t/2)=(v1+v2)/2=(S1+S2)/2T

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

中间时刻的速度v(t/2)=(v1+v2)/2

中间位置的速度

5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1,后一半时间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v1+v2)/2 [算术平均数]

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2v1v2)/(v1+v2) [调和平均数]6.自由落体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7.竖直上抛运动

同一位置(根据对称性) v上=v下

H(max)=[(V0)^2]/2g

8.相对运动

①. S甲乙 = S甲地 + S地乙 = S甲地 - S乙地

②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

公式:S = At+ Bt^2

式中加速度 a=2B(m/s^2)初速度 V0=A(m/s)

即S=v0t+at^2/2 则S'=v0+at

很明显 S'(t)=v(t) 说明位移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是速度11.小船过河:

⑴当船速大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最短 s=d d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dv(水)/v(船)

12.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13.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4.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二、运动和力

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a=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a=gsinα

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μcosα)

4 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a

5 第一个是等时圆

高考物理常用的二级结论

高考物理常用的 “二级结论”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 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T S S V V V V t 2221212 +=+==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 212222=+, V V S t 22 >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T S S V t 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 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 到达各分点时间比1∶2∶3∶…… 通过各段时间比1∶() 12-∶(23-)∶…… 5.自由落体: n 秒末速度(m/s ): 10,20,30,40,50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 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 γ βαsin sin sin 321F F 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 .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 ·····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 ::3:2:1n Λn ::3:2:1ΛF 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

熟记“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 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 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 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两个力的合力: 2 1 2 1 F F F F F+ ≤ ≤ -方向与大力相同 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 之正弦成正比,即 γ β αsin sin sin 3 2 1 F F F = = 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 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μ= tan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① 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12:22:32 ② 1T末、2T末、3T末······速度比:V1:V2:V3=1:2:3 ③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1:3:5 ④ΔS=aT2 S n-S n-k= k aT2a=ΔS/T2 a =( S n-S n-k)/k T2 位移等分(S0):① 1S0处、2 S0处、3 S0处···速度比:V1:V2:V3:···V n= ② 经过1S0时、2 S0时、3 S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 S0、第三个3 S0···时间比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 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1,后一半时间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5.自由落体 6.竖直上抛运动 同一位置v上=v下 7.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分解与绳有角度的速度,分解成沿着绳 和垂直于绳的方向,沿绳方向速度相等。 8.“刹车陷阱”,应先求滑行至速度为零即停止的时间t0,确定了滑行时间t大于t0时,用as v t 2 2=或S=v o t/2,求滑行距离; 若t小于t0时2 02 1 at t v s+ = 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 A t + B t2式中a=2B(m/s2) V0=A(m/s) 10.追赶、相遇问题: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 V匀=V匀减 V0=0的匀加速追匀速:V匀=V匀加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 S max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位移相等,时间相等。A与B相距△S,A追上B:S A=S B+△S,相向运动相遇时:S A=S B+△S。 11.小船过河: 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 船 v d t/ =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最短 s=d d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 船 v d t/ = )1 (: :)2 3 (:)1 2 (:1 : : : : 3 2 1 - - - - =n n t t t t n ) : :3 :2 :1n n : :3 :2 :1 T S S v v v v t t2 2 2 1 2/ + = + = = - 2 2/ t t v v v v + = = - 2 2 2 2/ t t v v v + = 2 2 1 v v v + = - 2 1 2 1 2 v v v v v + = -g h t 2 = g H g v t t o 2 = = = 下 上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精心整理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γ sin 3 F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 时间等分(T):①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12:22:32 F2

②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S n -S n-k =kaT 2 a=ΔS/T 2 a=(S n -S n-k )/kT 2 位移等分(S 0):①1S 0处、2S 0处、3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经过1S 0时、2S 0时、3S 0时···时间比: t 0as v t 2=o 002 at t v s +=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At+Bt 2式中a=2B (m/s 2)V 0=A (m/s ) 10.追赶、相遇问题 )::3:2:1n Λn ::3:2:1Λ

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V 匀=V 匀减 V 0=0的匀加速追匀速:V 匀=V 匀加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S max = 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位移相等,时间相等。 A 与 B 相距△S ,A 追上B :S A =S B +△S ,相向运动相遇时:S A =S B +△S 。 11.小船过河: 3 4 5. α

初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部分)

【声学边缘知识点总结】 1、自然界中次声波的产生源有: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 2、共鸣: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两个玻璃杯也可以共鸣。 3、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效果好;某某物比某某物传声效果好。 4、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而且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平均速度的计算】 <一级> A1 已知总时间为800s,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A2 已知总路程为3km,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二级> B1 已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B2 已知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三级> C1 已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C2 已知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四级> D1 已知前2/5的时间里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1,剩余时间下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D2 已知前2/5的路程里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1,剩余路程中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平面镜成像实验考点总结】 1、使用透明玻璃的目的:便于观察和确定A的像的位置。 2、使用等大蜡烛B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使用刻度尺的目的:便于测量并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 4、出现两个像的原因:玻璃板太厚,前后两个面各成一个像。 4-1、蜡烛B应该与离玻璃板近的像重合。 5、对着玻璃板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又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6、为确定玻璃板是否垂直于纸面,可以使用直角三角板或重锤仪检查。 7、为确定像的位置,应在玻璃板前从多个方向观察蜡烛B,直到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 8、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B与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9、要想多做几次实验,应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移动蜡烛A的位置,再做几次。 10、此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11、保持物体不动,透明玻璃竖直向上移动,则像不动; 保持透明玻璃不动,物体竖直向上移动,则像竖直向上移动。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1.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2.一倍焦点分虚实,两倍焦点分大小 3.成实像时:1/f=1/u+1/v成虚像时:1/f=1/u-1/v 4.速度大小比较,当u>2f时:物的速度>像的速度 当f<u<2f时:物的速度<像的速度 5.用不透光的板,遮住凸透镜的一半(无论上下左右),则成的像:仍完整但变暗 6.凸透镜不动,物体竖直向上移动,则像向下移动; 物体不动,凸透镜竖直向上移动,则像向上移动 7.凸透镜不动,从同一方向看去,若物体顺时针转动,则像也是顺时针转动 物体不动,从同一方向看去,若凸透镜顺时针转动,则像不转动 8.u+v≤4f,当且仅当u=v时,等号成立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讲义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 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 γ βαsin sin sin 321F F 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F 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 中间位置的速度 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路程v 1,后一半路程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5.自由落体 6.竖直上抛运动 同一位置 v 上=v 下 7.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3:2:1n n ::3:2:1 T S S v v v v t t 222 102/+=+==- 2 02/t t v v v v += =- 2 2202 /t t v v v += 22 1v v v +=- 2 1212v v v v v +=- g h t 2=g H g v t t o 2===下 上) 1(::)23(:)12(:1::::321----=n n t t t t n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α μ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 3 F 已知方 F 2的最小 mg F 2的最小 F 2的最小F 2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 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 中间位置的速度 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路程v 1,后一半路程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5.自由落体 6.竖直上抛运动 同一位置 v 上=v 下 7.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t 大于 as v t 22= 或S=v o t/20202 1 at t v s += 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 A t + B t 2 式中a=2B (m/s 2) V 0=A (m/s ) 10.追赶、相遇问题 )::3:2:1n n ::3:2:1 22 1v v v += - v

高中物理常用二级结论集合

2010物理高考总复习“二级结论”集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α =t g 。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T S S V V V V t 2221212+=+==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S S a T n n -=-1 2 ,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 2 1222 2 =+, V V S t 22 >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T S S V t 2212 +=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1 4.自由落体: V t (m/s ): 10,20,30,40,50 H 总(m): 5、20、45、80、125 H 分(m): 5、15、25、35、45 5.竖直上抛运动:对称性:t 上= t 下,V 上= -V下 6.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7.“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 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 =2aS 求滑行距离。 8.“S=3t+2t 2”:a=4m/s2 ,V0=3m/s。 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 1.水平面上滑行:a=-μg 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a 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 α 时间相等: 450 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 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 F m m m N 2 12+=,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5.几个临界问题: αgtg a = 注意α角的位置! 光滑,相对静止 弹力为零 弹力为零 6.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 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 四、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 1.向心力公式:R m R f m R T m m R mv F ωππω=====22222 244 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 (1)“绳”类:最高点最小速度gR ,最低点最小速度5g R , 上、下两点拉力差6mg 。 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2.5R 。 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拉力差6mg 。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 ,向心加速度2g (3)“杆”:最高点最小速度0,最低点最小速度gR 4。 4.重力加速2r GM g =,g 与高度的关系:() g h R R g ?+=2 2 5.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基本模式:引力=向心力 6.人造卫星:h 大V 小T 大a 小F 小。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h=4.6R,V=3.1km/s 7.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8.变换:GM=gR 2 9.在卫星里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做。 10.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比。 11.第一宇宙速度:Rg V =1,R GM V = 1,V 1=7.9km/s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复习课程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 理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 平阴县第一中学 编制:岑怀强 2014-05-05 前言:在高考中,最幸福的是高考题考查的知识自己全部掌握了,自己不会的知识一个也没有考到; 在高考中,最痛苦的是考的东西自己不会,自己会的偏偏不考 ----最最痛苦的是考场上不会,交了卷子又一下子想起来了! 苍天啊,大地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呢? 除了缺乏必要的解题训练导致审题能力不强,方法掌握不全致使入题慢、方法笨、解题过程繁杂外,更有可能是因为平时没有深入的总结解题经验,归纳形成结论,借用一位不知名的老师的话讲,就是不能在审题与解题之间按上一个“触发器”, 快速发现关键条件,形成条件反射。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不再低吟“时间都去哪儿了?”。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节约考试时间,提升考试成绩,下面就高中物理的知识与题型特征总结了100多个小的结论,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助您一臂之力,并在自己做题和备考的实践中,期待您的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 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3.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 4.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 γ βαsin sin sin 321F F F ==

高中物理高分必备二级结论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熟记 “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电磁感应 1.楞次定律:(阻碍原因) 内外环电流方向:“增反减同”自感电流的方向:“增反减同” 磁铁相对线圈运动:“你追我退,你退我追” 通电导线或线圈旁的线框:线框运动时:“你来我推,你走我拉” 电流变化时:“你增我远离,你减我靠近” 2.i 最大时( 0=??t I ,0=框I )或i 为零时(最大t I ??最大框I )框均不受力。 3.楞次定律的逆命题:双解,加速向左=减速向右 4.两次感应问题: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结合安培定则和楞次定律依次判定。 5.平动直杆所受的安培力:总 R V L B F 22=,热功率:总热R V L B P 2 22=。 6.转杆(轮)发电机:ωε2 2 1 BL = 7.感生电量:总 R n Q φ ?= 。

图1线框在恒力作用下穿过磁场:进入时产生的焦耳热小于穿出时产生的焦耳热。 图2中:两线框下落过程:重力做功相等甲落地时的速度大于乙落地时的速度。 二、运动学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 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 ·· ·· ··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 ) 1(::)23(:)12(:1::::321----=n n t t t t n ) ::3:2:1n n ::3:2:1

高中物理常用二级结论汇总

高中物理常用二级结论 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有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3.匀变速直线运动: 4.匀变速直线运动,v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 5.自由落体: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6.上抛运动:有对称性: 7.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求滑行距离。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刚好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三、运动定律: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最新整理)

高三物理——结论性语句及二级结论 一、力和牛顿运动定律 1.静力学 (1)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3)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F 1-F 2|≤F ≤F 1+F 2. (4)三个共点力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个共点力平衡时也有这样的特点. (5)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图1 (6)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2.运动和力 (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a =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a =g sin α (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a =g (sin α-μcos α) (4)沿如图2所示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5)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系,若力是作用于m 1上,则m 1和m 2的相互作用力为N =m 2F m 1+m 2,与有无 摩擦无关,平面、斜面、竖直方向都一样.

(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g tan α. (7)如图5所示物理模型,刚好脱离时,弹力为零,此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体分析,之后隔离分析. (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

(9)超重:a 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 失重:a 方向竖直向下(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 (10)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 x x x x a m a m a m F 332211++=∑ (整体法——求系统外力) y y y y a m a m a m F 332211++=∑ 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一、直线运动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比例 时间等分(T ):①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比:v 1∶v 2∶v 3∶…∶v n =1∶2∶3∶…∶n . ②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3∶…∶x n =1∶3∶5∶…∶(2n -1). ③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 =aT 2,进一步有x m -x n =(m -n )aT 2,此结论常用于求加速度a =Δx T 2= x m -x n m -n T 2 . 位移等分(x ):通过第1个x 、第2个x 、第3个x 、…、第n 个x 所用时间比: t 1∶t 2∶t 3∶…∶t n =1∶(2-1)∶(3-2)∶…∶(n -n -1).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①v =v t 2=v 0+v 2=x 1+x 2 2T . 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v 1+v 2 2. ③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2v 1v 2 v 1+v 2 .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中间位置的速度 v t 2=v =v 0+v 2,v x 2 =v 20 +v 2 2 . 4.如果物体位移的表达式为x =At 2+Bt ,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 0=B (m/s),加速度a =2A (m/s 2). 5.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t = 2h g .

物理二级结论

物理二级结论 I.运动学 1.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3.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 4. 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路程v 1,后一半路程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5. 小船过河: 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船v d t /=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 最短 s=d d 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船v d t /=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船 水v v d s ? = ) 1(::)23(:)12(:1::::321----=n n t t t t n )::3:2:1n n ::3:2:1 T S S v v v v t t 222 102/+=+= =- 2 02/t t v v v v += =- 2 2 1v v v += - 2 12 12v v v v v += -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的二级结论及重要知识点 一.力 物体的平衡: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α=tg .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5.同一根绳上的张力处处相等,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 6.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 7.动态平衡中,如果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判断第三个力的变化,要用矢量三角形来判断,求最小力时也用此法. 二.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T S S V V V V t 2221212 +=+== 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 中间位置的速度:V V V S 212222 =+, 纸带处理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 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 1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等分时间: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1:3:5:…… 等分位移: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3.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t 上= t 下,V 上= -V下 4.“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2aS 求滑行距离. 5.“S=3t+2t 2”:a=4m/s2 ,V0=3m/s. 6.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 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 船头垂直河岸过河时,过河时间最短. 船的合运动方向垂直河岸时,过河的位移最短. 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时沿绳子的方向分解和垂直绳子的方向分解. 三.牛顿运动定律: 1.超重、失重(选择题可直接应用,不是重力发生变化) 超重:物体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大于它的重力. 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小于它的重力。有完全失重(加速度向下为g). 2.沿光滑物体斜面下滑:a=gSin α 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 (2)汇总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物理概念、规律和课本上的知识是“一级物理知识”,此外,有一些在做题时常常用到的物理关系或者做题的经验,叫做“二级结论”。这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或者解决某类习题的经验,这些知识在做题时出现率非常高,如果能记住这些二级结论,那么在做填空题或者选择题时就可以直接使用。在做论述、计算题时,虽然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是记得二级结论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一般地讲,做的题多了,细心的学生自然会熟悉并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如果刻意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那么二级结论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常说内行人“心中有数”,二级结论就是物理内行心中的“数”。 运用“二级结论”的风险是,如果出现张冠李戴,那将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提出两点建议: 1.每个“二级结论”都要熟悉它的推导过程,一则可以在做论述、计算题时顺利列出有关方程,二则可以在记不清楚时进行推导。 2.记忆“二级结论”,要同时记清它的使用条件,避免错用。 一、静力学: 1.几个共点力平衡,则其中任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5.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6.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7.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8.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用运动定律求加速度、求功、算动量)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T S S V V V V t 2221212 +=+==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 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 V V S 212222=+, V V S t 22 >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 2212+= ,212 T S S a -=,()a S S n T n =--12 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温馨提示 1、 “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 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 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 .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一 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 1200 。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 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 方法、手段。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tan :?。 6 ?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 ?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它们按比例可平移 为一个圭寸闭的矢量三角形。 (如图3所示) 11、 若F 1、F 2、F 3的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 1、θ 2、θ 3;则有F 〃si nθ 1=F 2∕sin θ 2=F 3∕si nθ 3,如图4所示。 12、 已知合力F 、分力F 1的大小,分力F 2于F 的夹角θ ,贝U F 1>Fsin θ时,F 2有两个解: F 2 =F cos ' F 12 - F 2 Sin 2 二;F I =FSin θ 时,有一个解,F 2=Fc0s θ ; F 1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选)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 3.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4.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 以及另一分力F 2。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 =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 中间时刻的速度 中间位置的速度 4.竖直上抛运动同一位置 v 上=v 下 运动的对称性 6.“刹车陷阱”,应先求滑行至速度为零即停止的时间t 0 ,确定了滑行时间t 大于t 0时,用as v t 22= 或S =v o t /2,求滑行距离;若t 小于t 0时202 1at t v s + = T S S v v v v t t 222 102/+=+= =- 2 02/t t v v v v += =- 2 22 02 /t t v v v += F 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