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3年下半年正式形成和制定了这条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反击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一,中国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因而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和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支持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和贯彻,经历了以下的过程: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上讲: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随后,刘少奇、周恩来都较详细地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大致设想。1953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正式进行了讨论,形成比较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问题。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并存和发展。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私有制了。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使资本主义15年绝种。经过近30年的曲折,从1979年起,由允许个体经营到允许雇工;由承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明确肯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估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一直是建国后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十年代的讨论热点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的论断是:“这个

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1985年,邓小平在谈到历史经验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 不能不引起人们对1953年提出要建立使资本主义绝种的社 会主义进行反思。 1987年中共十三大,赵紫阳在向大会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时成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这个讨论引起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注意。1990年《党的文献》第6期发表了一篇施肇域的著名文章:《过 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状况概述》,文中列举了当时具有代表性 的三种观点:一是龚育之1987年1 1月在汕头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刊登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称总路线“既是水到渠成,又有重要发展。”二是薛慕桥1988年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802期发表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文,认为总路线“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1989年第2期发表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一个理论原因》、《谈谈土地改革后的主要矛盾和过渡时期总路线》,到《凯 歌行进的时期》书中提出的总路线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评述

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评述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于是,在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总路线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两者的同时并举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的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 这条总路线的全面实行,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造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偏差。但总的看来,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基本上结束了人剥削人的历史,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变革。

【史料及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

【史料及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人民版新课标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感念,开国大典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才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正确认识与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要看总路线提出的背景及客观条件。 总路线提出时面临特定的背景。我国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已取得巨大成就,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很低。1952年钢产量在世界居第18位,人均不足5斤钢,现代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只占26.7 %,不能制造拖拉机和飞机,无现代国防工业,工业基础相当薄弱,是落后的农业大国。另一方面,当时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占76.8%。但同时也具备了以下客观条件: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在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三,已经积累了在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也成为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也为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提供了供鉴。 第四,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只有苏联援助中国。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正是在上述背景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规定这种过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二要看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精神。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阐述了总路线,在时间上,最初提出10至15年,后来改为“相当长的时期”,并将“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核心。其基本精神体现在“一化三改造”。这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土改在全国完成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第三,我国个体农业,尤其在土改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个体农民有互助合作的要求,因而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要看总线路的实质与特点。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

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现在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我们通常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当然中共中央在这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和相对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新中国已经积累了利用、限制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的经验,我们已经积累了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的经验,受到了苏联的启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看法 ———总体来说总路线符合时宜 过渡时期总路线,即1952年底提出的关于接下来党如何领导国家发展方向的一项政策。它对我国接下来在各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体来说,我认为,总路线让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不过总体来说符合适宜。 第一,从背景来看,在当时那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我国的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土改基本完成,一五即将开始,同时也出现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矛盾,由于长期我国在三大压迫下,经济不景气而且发展能力不强,急需党根据情况提出或调整方针或政策。正因为这样,我们党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提出来了总路线,我们可以看出出发点是正确并且积极的,从背景看,总路线是符合时宜的。 第二,具体看一下它的内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我认为它是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十分明确具体,符合总体情况,对经济有了整体的概括和严密的看法,也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它的内容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挂钩,人们也十分关注和期待它的实行效果。实际上,它也是从经济基础的壮大从而来巩固和优化上层建筑的一个做法。从内容看,它也是符合时宜的。 第三,关于作用,我认为和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它以工业化为主体,工业化对于我国经济以及政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则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巩固国家政权,改善人民生活,既然这么多益处,我国当然要实行工业化。其次,三大改造作为两翼,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且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前提。我们党去减少甚至消除个体经济,实现全国统一发展,财产归国家所共有,促进了国家团结统一,同时也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作用看,它是符合时宜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有点过早。因为当时对于我国落后的的环境以及国情来说,应该是缓慢的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但是可能是由于党的心急,希望能赶快进入到社会主义新阶段,而提出这一路线。 我经过查资料得知,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曾经在他的文中指出:“现在看来,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似乎提得太早,在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应当有一个较长的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宜匆匆忙忙消灭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 我认为它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抗战遗留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问题十分严峻,就算是通过几年的改革与修复,仍然会有很多潜在性的矛盾,而且前文我也提到我国在三大压迫下经济落后的状态仍未摆脱。其实我国就是还没有到能实现这个路线的环境和形势。本来落后的经济是需要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中一些实力强的大户来带一带,因为个体发展关乎资本家企业家个人比较多,生产积极性强,会调动他们进行创新。但国家过快取缔可能会使资本家们失去积极性而且利润变少,而国家的经济建设是需要国民整体努力的,如果只是党的统筹是不够用的。而且改造后期也出现了要求急工作粗形式单一等不足,所以说总路线的制定在一些方面还是有些考虑不周到,其实可以先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其积极性,还应该在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实现社会主义这一目标,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虽然说总路线总任务优缺点共存,但我认为还是优点大于缺点的。从本质来看,不管这

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转入后者之革命的转变时期。”(《哥达纲领批判》)列宁说:“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横着有一个相当的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含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死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过渡’这字又是甚么意思呢?它在经济上是不是说,在这制度中既有资本主义的,也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部分或因素呢?谁都承认,是这样的。”(《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又说,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基本形态就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共产主义”,“基本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我国目前时期的现实,和苏联在十月革命后一个时期的历史一样,说明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据此1953 年9 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出台的前前后后

过渡时期总路线出台的前前后后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根据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并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出决定的。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加广阔的道路。第二步,是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两个革命阶段必须分清,第一步为第二步准备条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两个革命阶段又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但是,何时转变,怎样转变,转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什么,都需要在实践中 去寻找答案。 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南下视察。列车路过河北,邢台县长张玉美被邀请到列车上。当张玉美向毛泽东汇报到邢台全县入社、入组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七时,毛泽东又高兴又惊讶,问原因是什么。张玉美介绍了两个村庄办合作社的情况。其中一个叫东川口,只一个月的时间,全村就实现了合作化,1952年建社的当年,粮食增产百分之十二。毛泽东十分兴奋,他说:“是啊,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关键是我们领导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村群众办社的热情很高,思想发动工作搞得也不错。”“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又说:“邢台是个老区,合作化可以提前。在合作化问题上,一定要本着积极、稳妥、典型引路的方法去办。”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向基层干部调查农村互助合作情况。 2月16日,毛泽东来到阔别25年之久的武汉。在这里,毛泽东同当地领导着重谈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和其他有关问题。他说:“我爱进步的中国,不爱落后的中国。中国有三个敌人已经被打倒了,还有民族资产阶级,个体农业、手工业和文盲三个问题,当然对待这些人不能用对待前三个敌人的办法。个体农业,要用合作社和国营农场去代替,手工业要用现代工业去代替。手工业目前还要依靠,还要提倡,没有它不行。对民族资产阶级,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 这次视察历时十三天。回到北京后,毛泽东就在颐年堂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他说:“什么叫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步骤是走向社会主义。我给他们用扳指头的办法解释,类似过桥,走一步算是过渡一年,两步两年,三步三年……十年到十五年走完。我让他们把这话传到县委书记、县长。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还多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防止急躁情绪。” 此时,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思想已经酝酿成熟了。 1953年6月13日至8月13日,全国财经会议在北京举行。6月15日,全国财经会议的第三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作了系统阐述。 毛泽东在讲话中,对总路线作了明确的表述:“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 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 此后,毛泽东就着重研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举行第49次扩大会议,专题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经济建设问题。毛泽东还邀请民主党派和工商界的著名人士如黄炎培、李烛尘、章伯

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效果

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效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关键词:过渡时期; 总路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史学工作者对建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历史反思。主流观点仍然肯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实践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但也有人认为,总路线提出得太早,匆忙搞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的。怎么认识和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提得过早,是否超越了发展阶段?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其酝酿已久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次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作出更加完整准确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4页)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据此,中共中央考虑未来目标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是不是为时过早?亲身经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薄一波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就会妨碍我国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会加剧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因此,在编制‘一五’计划过程中,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22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 诚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但是形势发生了变化,毛泽东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他将原来设想的“先搞十年、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明确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过渡时期”。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争取用十年到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完成这一过渡。而不是等到十年或十五年以后,才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面进攻的突变。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绝不是毛泽东一时兴之所至的构想,而是经过慎思熟审,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因而它的提出“是适时的、正确的。”(同上书217页)如此看来,总路线并没有超越新民主主义阶段,而只是把这个阶段当作一个“过渡时期”。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必然性,大多数研究者给予肯定的回答。其理由是: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但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52—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略述提出过程) 内容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分析: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 (略) (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首先,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政治运动的重大胜利的取得,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和强大起来。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以其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并为这一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其次,正是在上层建筑的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之下,作为恢复经济的最重要的物质前提——对官僚资本的全面没收,使新生的人民政权顺利而迅速地建立起了坚实的国营经济基础,一开始便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具有了最现实的可能性。 第三,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的基础。在恢复经济过程中,国家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帮助民族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摆脱了停工歇业的困境,但同时也把它们初步纳入到了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中来,使随后到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现实条件。

第四,也正是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一些资本家唯利是图、危害国家的各种非法行为暴露出来。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尖锐对立,由此引发了“五反”运动。反对资产阶级的任务,被提上日程。这实际上是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要求。 第五,作为朝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已开始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不仅存在现实的必要性,而且在最初阶段上,也确实是由中国农民自愿的互助合作要求所引发的。 第六、除了上述生成于中国国内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条件之外,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持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加之西方世界对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的围攻,都成为影响中国向社会主义迅速转变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总之,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试述你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理解

试述你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理解:11953年十二月,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与三改的关系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它包括的内容是:一化即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二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没有一化,则三改没有基础。没有三改则一化没有保障。所以,以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同时并举,是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为什么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中的发展中去考查,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是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二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是强国富民的愿望不断得到实现。四是坚持已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试述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前提,时代特点和现状决定的。1,我过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我国生产力水平还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面临世界上各种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系列物质条件作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比较落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何区别:1,社会性质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已经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他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的门槛,属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2,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整个经济社会生活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3,主要矛盾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4,根本任务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是完成一化三改。

过渡时期总路线

重要作用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过渡时期总路线书籍 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因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把社会主义改造比作鸟的“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过渡时期总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因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把社会主义改造比作鸟的“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过渡时期总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建设成就的鼓舞和影响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加快了由新民主主

浅析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浅析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过渡时期 1、过渡原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2)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3)中共最高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过渡的条件:(1)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2)政治条件: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3)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前提;(4)国际条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和平进步力量增长,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联合起来,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实行专政。新中国成立以前,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它只进行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并不改变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也不改变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4、过渡时期的历史特征 (1)政治上: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完成两个转变:1949—1952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1953—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2)经济上: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被接收,官僚资本被没收,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社会主义成份不断增长,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模式对中国产生了两面影响。

(完整版)为什么要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为什么要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国民革命遗留的任务。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要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呢?因为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这条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实行,标志着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始。 建国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基本好转,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近代历史表明,中国的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又促使我们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从生产力方面分析,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工农业生产虽然达到或超过解放前最高水平,但是我国生产力还相当落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比当时苏联以及资本主义国家落后许多,而且大多重工业部门,也没有建立起来。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就要实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在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生产关系方面分析,在建国头三年,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限制政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十分尖锐,在斗争中也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落后的一面。这样,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提到着手解决的日程上来了。 在过渡时期,要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所以要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能够由分散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让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而手工业与城乡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化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能够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由于手工业者同个体农民一样,也是小私有的独立劳动者,因此,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步过渡的方法。另一方面,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与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无法有力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

作业2:简答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在继承前人的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20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上升到“本质”的高度作了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上的第一次概括。这一概括既包含着以往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又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从突破和创新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突出和全面阐明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第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过去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仅仅停留在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上,甚至把一些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如计划经济等也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肯定。邓小平则从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高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方面剔除了对社会主义本质或特征的种种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切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