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重点

病理重点

病理重点
病理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

命活动过程。

3、诱因:是指能加强病因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4、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

5、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6、脂褐素:萎缩细胞胞浆浓缩、核深染、胞浆中常可见褐色颗粒,成为脂褐素,在心肌细

胞及肝细胞内多见,常位于胞核的两端或周围。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8、变性:又称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

性形态学变化。原因:物质代谢障碍。

9、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的一种情况,常发生在严重贫血时,可见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

处出现成排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暗红色相间排列,状如虎皮斑纹,故有“虎斑心”之称。

10、细胞水肿: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基质内水分增多,可由缺血、缺氧、感染和中毒引起,

好发于线粒体丰富、代谢活跃的肝、肾、心等实质器官。

11、脂肪变性:指非脂肪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数量明显增多,脂滴的主要成分为中性脂肪

(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

12、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均致、红染、半透明的蛋白性物质,称为玻璃样变,

又称透明变性。

13、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内出现固体性钙盐沉着,称为病理性钙化。

14、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15、干酪样坏死: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主要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坏死组织彻底崩

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红染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肉眼观为淡黄色、细腻、质地松软如干酪样。

16、坏疽:较大面积组织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17、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呈鲜红色、颗粒肉芽组织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

18、溃疡: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可脱落,形成局部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19、瘢痕组织:由肉芽组织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观呈灰色半透明、毛玻璃样,硬质化无弹性;镜下观大量胶原纤维束组成,呈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变性。

20、凋亡小体:凋亡细胞电镜下最初的形态学改变为胞膜皱缩,胞质致密,细胞器密集,染色质边集而成新月状,进而胞核裂解,与胞质及细胞器等共同形成许多凋亡小体。

21、凋亡: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细胞不自溶,无急性炎反应。

22、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与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23、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时存在于肺泡腔内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24、肺褐色硬化:长期的左心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25、槟榔肝:慢性肺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和附近肝窦扩张淤血而呈暗红色,小叶中央肝细胞受压萎缩或消失,小叶周围肝细胞因缺氧发生脂肪变性而呈黄色,致使肝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槟榔状花纹,故称槟榔肝。

26、血栓形成: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7、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或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血管或心脏。

28、梗死: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29、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的损伤发生的防御性反应。其基本病理变化为: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临床上局部变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并伴有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数目改变等全身性反应。

30、变质: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变形和坏死。

31、渗出:是指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及体表的过程。

32、趋化作用: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33、吞噬作用:白细胞到炎症灶内对病原体和组织崩解碎片进行吞噬与消化的过程。

34、炎症介质:是指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化学物质,也称化学介质。

35、增生:炎症时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和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增殖,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36、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内膜炎,即纤维素性心包炎,由于渗出大量的纤维素覆盖于心包膜表面,心脏搏动时,使心包的纤维素形成无数绒毛状物,称为绒毛心。

37、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

38、脓肿:为器官或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主要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皮下或内脏(肺、脑、肝、肾等),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它能产生血浆凝固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因而炎症局限。

39、蜂窝织炎:是指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40、慢性肉芽肿性炎: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性炎。

41、败血症:毒力强的细菌有局部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清除,反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42、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43、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肿瘤的异型性。

44、直接蔓延:随着恶性肿瘤的生长,肿瘤细胞沿着细胞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连续的浸润生长,侵入并破坏周围正常组织或器官,这种现象称为直接蔓延。

45、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器官表面时,肿瘤细胞可以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其他器官表面,形成多处转移瘤,这种现象称为种植性转移。

46、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47、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48、癌肉瘤: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成分,则称为癌肉瘤。

49、交界性肿瘤: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50、癌前病变:某些具有癌变潜能的良性病变称为癌前病变。

51、角化珠:分化好的同心圆状的鳞癌,在癌巢中央有层状红染的角化物质,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52、动脉粥样硬化:血中脂质在大、中动脉的内膜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是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的症状。

53、原位癌:癌变仅限于上皮层而为突破基底膜的早期癌。

54、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55、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又称细动脉性肾硬化,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及功能废用而萎缩、消失。间质则有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

56、风湿病: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有关、由免疫介导的多系统的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其特征性病变是形成风湿性肉芽肿。

57、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病变累及肺大叶的大部或全部肺组织,是以肺泡内弥漫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

58、机化: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或其他异物的过程。

59、小叶性肺炎:是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渗出性炎症,其中绝大多数为化脓性炎症。

60、消化性溃疡病:是以胃、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病变特征的常见病。

61:、病毒性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质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62、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弥漫性慢性肝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中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的结构和肝内血管系统逐渐广泛被破坏和改建,使肝脏变形、质地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63、假小叶:光镜下,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有肝小叶重新分割、包绕成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64、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每日尿蛋白量可达3.5g或以上)、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和高血脂症。

65、新月体:是指在球囊壁层有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形成多层细胞组成的新月形结构或环形结构,此即细胞性新月体;随后新月体内纤维成分逐渐增多而最后形成纤维性新月体。

66、肾盂肾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肾小球、肾盂和肾间质化脓性炎为特征的疾病。

67、颗粒性固缩肾:这种由纤维化的肾小管组成的病变肾单位,与由肥大的肾小球和扩张的肾小管组成的代偿性肾单位的交错分布,是肾脏表面呈细颗粒状。

68、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症。可累及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最常见。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干酪样坏死。

69、结核瘤:又称结核球,是指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球型干酪样坏死灶,直径2~5cm.

70、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以纤维素渗出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71、枭眼细胞:风湿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单核或多核,核大呈空泡状,圆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于中央并呈细丝状向核膜发散,核的横切面似枭眼状,称为枭眼细胞。

二、其他题型

1、(多选、单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1)、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a、尸体解剖b、活体组织检查c、细胞学检查d、临床观察e、流行病学调查(2)、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a、动物实验b、组织和细胞培养(3)、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a、大体观察b、光学显微镜观察c、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d、免疫组织化学观察e、电子显微镜观察

2、病因与条件的差别:(1)、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

引起某一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的不可缺少的特异性因素,简称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包括:a、生物性因素(比较常见)b、物理性因素c、化学性因素d、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e、遗传性因素f、先天性因素g、免疫性因素h、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各样的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没有特异性。

条件在疾病中的作用:a、不是疾病发生所必需的因素b、作用于病因或机体,通过增强或削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增强或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

3、疾病的转归(1)康复a、完全康复b、不完全康复

(2)、死亡a、濒死期(临终状态)表现为体温下降,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消失,心跳减弱,血压降低,呼吸不规则,有时大小便失禁b、临床死亡期各种反射消失,心跳呼吸停止,可望复苏c、生物学死亡期死亡不可逆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系统的代谢和功能相继停止,并逐渐出现尸冷、尸僵、尸斑,最后尸体腐败。

4、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1)呼吸心跳停止,特别是自主呼吸停止。

(2)不可逆性深昏迷,无自主性肌肉活动,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

(4)瞳孔散大、固定。

(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经脑血管造影或颅脑多普勒超声诊断证明。

5:、萎缩类型(1)全身性萎缩(2)局部性萎缩:a、营养不良性萎缩缺血所致

的心、脑、肾营养不良性萎缩,肿瘤病人的恶病质,脑动脉硬化后的脑萎缩;b、压迫性萎缩尿路梗塞所致的肾萎缩,肾盂积水c、废用性萎缩骨折,久卧时肌肉萎缩;d、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麻风病;e、内分泌性萎缩蒙西综合征、甲亢。

6、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化生是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其转化的过程并非变现为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变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并且只能是性质相似的细胞之间相互转化。

常见类型:(1)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如子宫颈管)、假复层纤毛柱状(如支气管黏膜)、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2)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肾炎时胃粘膜腺上皮发生的肠上皮化生。(3)间叶组织化生,在间叶组织中,纤维组织可化生为软骨组织或骨组织(如骨化性肌炎时的骨组织形成)。

7、玻璃样变性的常见类型:(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2)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常

见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等处的细动脉);(3)细胞内玻璃样变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此外,乙醇中毒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内常出现不规则形条索状或团

块状、红染、均质的玻璃样物质,称Mallory小体。8、坏死的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9、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等实质脏器的缺血性坏死(梗死),

也见于肿瘤组织坏死和石炭酸、升汞等蛋白凝固剂所致的坏死。干酪样坏死: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最常见于结核病。(2)液化性坏死,最常见于脑组织。阿米巴性肠溃疡,阿米巴性肝脓肿。(3)坏疽,常发生在肢体或阑尾、小肠、肺等与外界相通的内脏,有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4)纤维素样坏死

10、比较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

11、坏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这是机体对范围较小的坏死组织的处理方式。来自坏死组织本身和中性白细胞的溶酶体酶将坏死物分解、溶化、然后由淋巴管小静脉吸收,碎片由巨噬细胞吞噬消化。(2)分离排出:较大的坏死灶,难以完全吸收,其周围发生炎症反应,其中中性白细胞释放溶蛋白酶,加速坏死组织边缘的溶解吸收,使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离。如坏死灶位于皮肤、黏膜,坏死物排除后形成溃疡;如位于肺、肾等自然管道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则可经相应管道排出,留下空腔,称空洞。

(3)机化:如坏死细胞不能被吸收或排除时。则由周围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肉芽组织将坏死物取代,称机化。

(4)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如坏死灶较大不能完全机化,则由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其包绕称包裹。包裹中心的坏死组织可发生钙盐沉积称钙化。

12、肉芽组织肉芽组织的结构,镜下,肉芽组织由三种成分构成:①新生毛细血管

②成纤维细胞③炎性细胞

肉芽组织在损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①抗感染及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和其他异物。

13、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

14、血栓的类型和特征:

15、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形成的防御作用(1)止血(2)防止细菌及其毒素扩散蔓延

(二)对机体不利的影响(1)阻塞血管(2)栓塞(3)心瓣膜变形(4)出血

16、血栓栓塞(1)肺动脉栓塞血栓90%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少数为盆腔静

脉,偶尔来自右心,好发于肺动脉小分支、或主干;(2)体循环动脉栓塞栓子绝大多数来自左心,常见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左心瓣膜上的赘生物、二尖瓣狭窄时的左心房血栓和心肌梗死时合并的附壁血栓。少数来自于动脉,如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好发于下肢、脑、肠、肾、脾栓塞易局部坏死,上肢动脉栓塞不易坏死。

17、梗死的类型

18、炎症的原因:(1)生物性因子(2)物理性因子(3)化学性因子(4)异常免疫反应

19、渗出液在炎症中的意义(液体渗出的意义):

(1)稀释毒素及有害物质,以减轻对局部的损伤作用;

(2)为炎症灶带来营养物质(如葡萄糖、痒等),带走炎症灶内的代谢产物;

(3)渗出物内含有抗体、补体等,可消灭病原体;

(4)所含的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出的组织凝血酶作用下,变成纤维素互相交织成网,可组织细菌扩散,使炎症灶局限并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

(5)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及毒素随淋巴液被携带至局部淋巴结,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

20、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21、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

22、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多选):(1)血管扩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

炎性充血和渗出。(2)通过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吸引炎细胞到达炎症部位。(3)某些炎症介质还具有致热致痛和引起组织损伤等作用。

23、纤维素性炎和化脓性炎

24、脓肿与蜂窝织炎

25、炎性息肉与炎性假瘤

炎性息肉:由于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局部黏膜上皮、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而形成向表面突出、根部带蒂的肿物称炎性息肉,常见者有子宫颈息肉、鼻息肉等可单个或多个,临床以引起出血。

炎性假瘤:是局部组织的炎症增生所形成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常见于眼眶及肺。26、急性炎症与慢性炎症

27、肿瘤的形态

28、肿瘤的异型性

29、肿瘤的生长方式

30、肿瘤的扩散(1)直接蔓延

31、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32、☆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33、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

(1)脂纹或脂斑(2)纤维斑块

(3)粥样斑块a 表层纤维帽,大量胶原玻变,基质,平滑肌细胞

b 深部大量无定形坏死,胆固醇结晶,坏死;

c 底周肉芽组织,少许泡沫细胞,淋巴细胞;

d 中膜平滑肌细胞萎缩变薄,弹力纤维破坏;

e 外膜不同程度外膜炎,炎细胞浸润。

34.动脉粥样硬化继发性病变

(1)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的毛细血管破裂,形成斑块内血肿。可致斑块突然肿大,甚至使管径较小的动脉腔完全闭塞,导致急性供血中断;

(2)斑块破裂:纤维帽破裂,粥样物自裂口逸入血流,遗留溃疡,入血的粥样物质成为血栓可导致栓塞;

(3)血栓形成:病灶处的内皮损伤和粥瘤性溃疡,使动脉壁内的胶原纤维暴露,在

V onwillebrand因子介导下,血小板在局部聚集形成血栓。

(4)钙化:钙盐沉着于纤维帽及粥瘤灶内。

(5)动脉瘤形成:于严重的粥样斑块引起相应局部中膜的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的作用下动脉壁局限性扩张,称为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大出血;

(6)血管腔狭窄:中等动脉可因粥样斑块而导致管腔狭窄,引起供血量的减少,致相应器官发生缺血性病变。

35、心肌梗死

1、类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是指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层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和乳头肌。常表现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坏死灶大小为0.5~1.5cm。病灶分布常不限于某一支冠状动脉的供血范围,而是不规则的分布于左心室四周。

区域性心肌梗死:亦称为透壁性心肌梗死,病灶最大,最大径在2.5cm以上,并累及心室全层。

2、形态变化:心肌梗死属于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外形不规则,呈地图状,周边围以充血、出血带。光镜下,梗死4小时后方可见贫血性梗死早期改变,常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一周后肉芽组织开始长入梗死灶内,4~6周后一般均可完全机化,形成瘢痕。

3、并发症a心脏破裂b室壁瘤c附壁血栓d急性心包炎e心力衰竭f心律失常g心源性休克

36、高血压的类型及病变

①良性高血压:

(1)机能紊乱期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血压波动性升高,动脉无器质性病变。(2)动脉病变期a、细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的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最易累及肾入球小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玻璃样物质是血浆蛋白渗入到血管壁中的结果。

b、肌型小动脉硬化主要累及肾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及脑动脉。变现为内膜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增生,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不同程度胶原纤维增生。

c、大动脉硬化最常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并发动脉粥样硬化。

(3)内脏病变期

a、心左室代偿性肥大。早期向心性肥大,晚期离心性肥大,严重时发生心衰。

b、肾镜下: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导致病变区肾小球缺血硬化,相应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相对较轻的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肉眼: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双侧对称。

c、脑包括高血压脑病(脑水肿)、脑软化、脑出血、局部小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

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且常导致死亡的并发症。常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其次是大脑、小脑和脑桥

d、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细动脉硬化。

②急进型高血压

37、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1个月):胶原纤维的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 (2)肉芽肿期(2~3个月):梭形Aschoff 小体(风湿小体、风湿小结)形成;部位:心肌间质的小血管周围、心内膜下、皮下结缔组织;组成: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以吞噬细胞吞噬坏死物后衍生而来的Aschoff 细胞(毛虫细胞、枭眼细胞、风湿细胞),椭圆形,1-2个,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于中央。 (3)愈合期(2-3个月):Aschoff 细胞变为纤维细胞,Aschoff 小体纤维化,梭形瘢痕形成。 38、二尖瓣狭窄

血流动力学改变:二尖瓣狭窄,在心舒张期左心房血流入左心室受阻 左心房淤血扩张 左心房失代偿

肺淤血、水肿 肺动脉高压 右心室代偿肥大 右心室失代偿 三尖瓣关闭不全 右心房淤血扩张 右心房失代偿体循环淤血,左心室血量减少,相对缩小。 血液循环障碍:

左心衰 肺静脉淤血:肺水肿、出血

右心衰 各脏器淤血,肝脾肿大,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

39、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40、溃疡病

病因:胃液的消化作用,黏膜抵抗消化能力减低 病理变化:(1)部位 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或后壁,小,直径<1cm 。胃窦部小侧弯,直径<2cm 。 (2)溃疡底的四层(由浅入深):

a 炎性渗出液:少量白细胞、纤维素等,

b 坏死组织

c 新鲜的肉芽组织

d 陈旧的疤痕组织:增值性动脉内膜炎,神经纤维的损伤及小球状增生。 (3)并发症:a 、出血b 、穿孔(5%)c 、幽门狭窄d 、恶变

41、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1)肝炎的基本病变相同: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2)肝细胞变性和坏死:1)细胞水肿(病毒性肝炎时最常见变性):胞浆疏松化

气球样变性。2)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小体:嗜酸性小体是单个肝细胞死亡,属细胞凋亡。3)脂肪变性:常发生在丙型肝炎。4)肝细胞溶解性坏死(最多见):常在严重细胞水肿上发展而来,细胞溶解消失,该处有炎细胞浸润。a 、点状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b 、碎片状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c 、桥接坏死: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d 、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肝脏最严重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亚大块坏死有肝细胞残留。 (3)渗出性病变:坏死区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

(4)增生性病变:a 、肝细胞再生b 、间质反应性增生:Kupffer 细胞增生肥大,肝星形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c 、慢性病例在汇管区可见小胆管上皮的增生。

42、门脉性肝硬化

1)、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毒性肝炎:引起我国门脉性肝硬化主要原因,尤其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变慢性反复发作,不断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而促成硬化。(2)慢性酒精中毒(3)营养缺乏(4)毒物中毒 2)门脉性高压形成的原因:(1)假小叶形成压迫小叶下静脉(窦后压迫);(2)肝纤维化是肝窦闭塞或窦周或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窦内阻塞);(3)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之间形成异常吻合支。

3)门静脉高压症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1)脾肿大(2)肠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3)腹水:漏出液;(4)侧支循环形成: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直肠(痔)静脉丛曲张、脐周腹壁浅静脉曲张;

4)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1)血清酶活性增高:GPT 、GOT 等(2)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男性乳腺发育,睾丸萎缩,蜘蛛痣,肝掌;(3)血浆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4)出血倾向: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下降,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增多;(5)黄疸:主要为肝细胞性黄疸;(6)肝性脑病(肝昏迷):晚期肝功能衰竭引起的精神神经综合征;(7)肝性肾病:肾小管坏死性肾病。

43、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44、慢性肾小球肾炎

1)病理变化(1)大量肾小球玻璃样变及纤维化,所属的肾小管也萎缩,纤维化,消失(2)残留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

(3)间质纤维化,常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肾小球集中现象”;细小动脉玻璃样变及内膜增厚,管腔狭窄。

2)临床病理联系

(1)尿变化:多尿、夜尿、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不如急性尿炎明显;

(2)高血压:肾单位纤维化,组织缺血,肾素增多

(3)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

(4)氮质血症和尿毒症:最终引起尿毒症。

45、急性肾盂肾炎:

1)病理变化(1)光镜下:肾间质化脓性炎,肾小管的坏死,管腔内有脓细胞

(2)肉眼:肾脏肿大、充血,表面和切面可见脓肿;甚于黏膜表面可见脓性渗出物

2)临床病理联系(1)全身表现:起病急,发热,畏寒,白细胞增多;

(2)局部表现:腰痛,肾区叩击痛;

(3)旁观刺激症: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

(4)尿液的改变:脓尿,菌尿,血尿,蛋白尿。

45、结核结节:(1)郎罕巨细胞(2)类上皮细胞/上皮样细胞(3)淋巴细胞(4)纤维母细胞(5)典型者中央干酪样坏死

46、结核病结核结节类上皮细胞的特点:(1)细胞梭形/多角形(2)胞浆丰富,淡红,边界不清(3)细胞间有胞浆突起相连(4)核圆/卵圆形,染色质淡。

47、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比较表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病理学重点总结归纳(精)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2.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阐明:①病因学②发病学③病理变化或病变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②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③病理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自身代谢、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2.正常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受到基因的严密调控,保持相对稳定,称为体内平衡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和老化 1.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_ 2.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_ 3.许多的组织和器官在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开始逐渐萎缩,这种现象称为退化_ 4.萎缩的两重性:适应/损伤 5.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主要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6.去神经性萎缩:骨骼肌的正常功能需要功能需要神经的营养和刺激 7.废用性萎缩:见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而引起的萎缩 8.压迫性萎缩: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导致的萎缩 9.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器官功能底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10.病理变化:①大体上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褐色,功能降低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仍维持原来形状 11.结局萎缩是可逆性病变,只要消除了病因,萎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老病因不能消除,萎缩的细胞通过凋亡,逐渐消失,导致器官体积变小 12.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肥大通常由细胞体积变大引起,其基础主要是细胞器增大 13.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_ 14.一种已分化成熟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形态、机能)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为化生 _ 15.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撑场物质的量显着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6.水样变性病理变化:(光镜下水样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因胞浆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透明、淡染,甚至出现空泡,可称为空泡变性,严重时胞核也可淡染,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性之称)电镜下可见胞浆基质疏松,电子密度低,线粒体肿胀 ,嵴变短变少,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失,呈空泡状 17.细胞水肿过去常称为混浊肿胀,这是因为受累脏器肿胀,边缘变钝,苍白而混浊而得名 18.脂肪变性弥漫而严重时,肝可明显肿大,色变黄,触之有油腻感,称之为脂肪肝_____ 19.肝的脂肪变性是可复性的 20.心肌脂肪变性好发于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 21.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特点,心肌各部位缺氧程度轻重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也不一,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22.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性变性,系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23.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内。肉眼观灰白、半透明状,质地坚韧,缺乏弹性。光镜下,纤维细胞明显减少,陈旧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均质无结构红染的梁状,带状或片状,失去纤维性结构 24.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多发生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小动脉。高血压病时,全身细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血管内膜缺血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内膜下,在内质细胞下凝固,呈均匀、嗜伊红无结构的物质 25.皮肤、眼睛发黄提示肝病变 第三章再生与修复 1.当组织细胞出现“耗损”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修复可完全恢复原有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再生性修复或完全性修复 3.修复只能恢复组织的完整性,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称为瘢痕性修复或不完全性修复 4.纤维老化形成瘢痕 5.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的过程 6.不稳定性细胞:持续分裂、再生能力强 ①上皮细胞、间皮细胞②肌细胞、骨膜C淋巴造血C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 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 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病理学综合试题重点

病理学综合试题 单项选择: 1、细胞坏死镜下主要形态表现是 A、核浓缩,核膜破裂,胞浆浓缩 B、核溶解,胞浆浓缩,核膜破裂 C、核破裂,胞浆浓缩,胞核破裂 D、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E、核碎裂,胞浆浓缩,核膜破裂 2、电镜下,肝细胞脂肪变的脂滴形成于 A、胞浆基质内 B、线粒体内 C、内质网内 D、高尔基体内 E、溶酶体内 3、组织损伤后,由其邻近的健康细胞分裂增生完成修复的过程 A、化生 B、机化 C、分化 D、再生 E、增生 4、引起气性坏疽的常见原因是 A、空气进入肌肉并且细菌感染 B、真菌感染 C、伤口合并腐败菌感染 D、由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 E、干性坏疽伴有感染 5、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脂滴其主要成分是 A、脂蛋白

B、类脂 C、胆固醇 D、脂褐素 E、中性脂肪 6、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A、肥大 B、增生 C、萎缩 D、变性 E、化生 7、下列病变哪一项是正确的 A、慢性肝淤血晚期,脂肪变性主要位于肝小叶周围 B、磷中毒时肝脂肪变性主要位于小叶中心 C、白喉杆菌外毒素引起心肌脂肪变性,乳头肌常呈红黄相间 D、贫血时心肌脂肪变呈弥漫分布 E、脂性肾病时,远曲小管上皮脂肪变最明显 8、下列哪种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 A、心脏 B、肺脏 C、肝脏 D、脾脏 E、肾脏 9、Ⅲ型梅毒发生的坏死 A、干酪样坏死 B、脂肪坏死 C、坏疽 D、纤维素样坏死 E、液化性坏死

10、易发生贫血性梗死的器官是 A、心、脑、肠 B、肾、肠、脑 C、心、脾、肾 D、脾、心、肺 E、肾、心、肺 11、脂肪栓塞病人死亡原因常见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A、急性右心衰竭 B、急性左心衰竭 C、肾功能衰竭 D、脑出血 E、心肌梗死 12、有关血栓形成,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 B、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 C、静脉内多为混合血栓 D、心脏内多为红色血栓 E、毛细血管内多为纤维素血栓 13、一患者主诉心悸气短,两下肢浮肿入院,查体:颈静脉怒张,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肝肋缘下3cm,轻度压痛,AFP正常。患者的肝脏可能出现下列哪一种病变 A、肝细胞癌 B、慢性肝淤血 C、肝脂肪变性 D、慢性肝炎 E、以上都不是 14、下列哪种情况不易发生气体栓塞 A、颈部外伤和手术 B、胸部外伤和手术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病理学重点总结归纳精

病理学重点总结归纳精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2.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阐明:①病因学②发病学③病理变化或病变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②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③病理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自身代谢、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2.正常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受到基因的严密调控,保持相对稳定,称为体内平衡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和老化 1.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3.许多的组织和器官在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开始逐渐萎缩,这种现象称为退化 4.萎缩的两重性:适应/损伤 5.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主要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6.去神经性萎缩:骨骼肌的正常功能需要功能需要神经的营养和刺激 7.废用性萎缩:见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而引起的萎缩 8.压迫性萎缩: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导致的萎缩 9.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器官功能底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10.病理变化:①大体上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褐色,功能降低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仍维持原来形状 11.结局萎缩是可逆性病变,只要消除了病因,萎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老病因不能消除,萎缩的细胞通过凋亡,逐渐消失,导致器官体积变小 12.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肥大通常由细胞体积变大引起,其基础主要是细胞器增大 13.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14.一种已分化成熟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形态、机能)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为化生 15.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撑场物质的量显着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6.水样变性病理变化:(光镜下水样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因胞浆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透明、淡染,甚至出现空泡,可称为空泡变性,严重时胞核也 可淡染,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性之称)电镜下可见胞浆基质疏松,电子密度低,线粒体肿胀 ,嵴变短变少,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失,呈空泡状 17.细胞水肿过去常称为混浊肿胀,这是因为受累脏器肿胀,边缘变钝,苍白而混浊而得名 18.脂肪变性弥漫而严重时,肝可明显肿大,色变黄,触之有油腻感,称之为脂肪肝 19.肝的脂肪变性是可复性的 20.心肌脂肪变性好发于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 21.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特点,心肌各部位缺氧程度轻重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也不一,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病理试题选择题

一、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死亡细胞变为嗜酸性,核细微结构消失,但细胞和组织结构的轮廓仍存在,称为 A、坏疽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酪性坏死 D、脂肪坏死 E、凝固性坏死 答案:E 2、一种成熟组织或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同类型组织或细胞的过程称为 A、间变 B、发育异常 C、增生 D、化生 E、恶变 答案:D 3、肺瘢痕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 A、鳞状细胞癌 B、小细胞未分化癌 C、巨细胞癌 D、粘液表皮样癌 E、腺癌 答案:E 4、大叶性肺炎咯铁锈色痰出现在 A、充血水肿期 B、红色肝变期 C、灰色肝变期 D、溶解消散期 E、恢复期 答案:B 5、肺透明膜经常见于 A、新生儿疾病 B、尿毒症 C、肺淀粉样变 D、支气管哮喘 E、休克肺 答案:A 6、下列器官若发生增生,哪一个不受激素作用 A、甲状腺 B、肾上腺 C、唾液腺 D、前列腺 E、乳腺 答案:C 7、革囊胃是指 A、胃溃疡广泛疤痕形成 B、胃癌伴胃扩张 C、胃粘液癌 D、胃癌弥漫浸润型 E、范围较大的溃疡型胃癌 答案:D 8、除哪一项外,下列都是病毒性肝炎的变性改变 A、气球样变 B、嗜酸性变 C、脂肪变性 D、胞浆疏松化 E、混浊肿胀 答案:C 9、下列哪一个不是门脉性肝硬化的特点 A、再生结节大小一致 B、结节之间有细薄的纤维间隔 C、肝细胞脂肪变性 D、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 E、小胆管明显减少 答案:E 10、恶性淋巴瘤是 A、发生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 B、发生于骨髓原始造血细胞的恶性肿瘤 C、主要是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形成的肉芽肿 D、主要是淋巴窦上皮反应性增生形成的恶性肉芽肿 E、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答案:E 11、蕈样真菌病是一种

病理学知识要点

病理学知识要点 1.萎缩:概念: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过程,还常伴发细胞 数量的减少。 分类:(1)全身性萎缩;(2)局部性萎缩:①营养不良行萎缩、②压迫性萎缩、③废用性萎缩、④神经损伤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 病理变化:萎缩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当萎缩伴有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时,质地可变韧。萎缩器官的包膜可因结缔组织增生而稍增厚。 镜下,萎缩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略有增生。 萎缩细胞胞浆浓缩,核深染,包浆中常可见褐色颗粒,称脂褐素。脂褐素是萎缩细胞胞浆中的自噬泡消化细胞后残存的小体。当这种脂褐素明显增多时,器官可呈棕褐色,故有褐色萎缩之称。 2.化生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 织的过程。 分类:(1)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子宫颈管和支气管粘膜的腺上皮)、移动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2)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的腺上皮发生的肠上皮化生。(3)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在间叶组织中,纤维组织可化生为软骨组织或骨组织(如骨化性肌炎时骨组织形成) 对机体的影响:利害兼有。以呼吸道粘膜柱状纤毛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为例,利:化生的鳞状上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局部抗御环境因素刺激的能力。害:①减弱了粘膜的自净机制。②化生的上皮细胞可以恶变,如支气管粘膜柱状上皮鳞化后可能发生鳞状细胞癌。 3.变性概念: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障碍所致的某些形态学变化。 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1)细 线粒体肿胀外,内质网可解体、离断和发生空泡变。细胞胞浆异常疏松透亮, 细胞肿胀体积超过正常细胞的2-3倍——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气 球样变性)。 (2)脂 ① ② 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斑——虎斑心。

病理重点总结

病理重点总结 ——护理三班 绪论名词解释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形态机能和代谢) ,结局和专柜的基础学科。 病理学总论——普通病理学病理学各论——系统病理学 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1尸体剖检2活体组织检查 3 细胞学检查 实验病理学1 动物实验 2 组织和细胞培养 (发展什么的随便看看吧) 第一章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 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适应形态学表现 1.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营养性不良萎缩先皮下脂肪——四肢肌肉——靠近中线 肌肉——内脏器官(慢性消耗性疾病) 压迫性萎缩因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 失用性萎缩器官或组织长期工作负担减少和功能下降所 致 去神经性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害引起的效应器萎缩 肉眼观体积变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质地变硬特征性 改变 光镜包浆缩小包核缩小脂褐素(萎缩标志,细胞内未被 溶酶体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细胞器残体心 脏萎缩标志心外膜表面出现弯曲血管脑萎缩脑 沟变宽脑回变窄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通常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所致)代偿状态——功能增强失代偿状态——功能衰竭高血压心脏病后负荷增加或左室部分心肌坏死后周围心肌功能代偿引起的左室心肌肥大 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却可以增生,以维持器官的原有体积。甚至造成器官和组织的体积增大——假性肥大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加,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肿瘤性增生(移行性细胞癌) 对于细胞有丝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器官,其肥大可以使肥大和增生的共同结果对于细胞有丝分裂增殖能力低的组织细胞,如心肌,骨骼肌,其肥大仅是单纯性肥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是组织细胞是成分成熟和生长调节紊乱的形态学表现,通常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和间叶细胞之间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易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上皮组织——肠上皮化生 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器官的适应能力,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形态学变化1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细胞水肿或水变性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

病理内容相关试题重点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细胞的适应与分化 1、萎缩的分类,各类常发于何种疾病?萎缩后病理变化? 2、细胞肥大的根本原因?肥大的分类? 3、增生常发生与何时? 4、化生的概念?化生的分类?好发部位?化生的意义? 第三节细胞损伤的形态学 1、水样变性镜下改变?好发器官? 2、脂肪变性的好发器官?在各种器官中有何特征? 3、玻璃样变性常发部位?在何种病因时会发生于该部位及后果? 4、黏液样变性肉眼观、镜下观?伴何种疾病发生? 5、淀粉样变性分型及各种常见部位或疾病? 6、细胞内糖原沉积的病因、颜色剂及好发部位? 7、心力衰竭细胞的来由? 8、病理性钙化的分类?各型好发部位或疾病?两型对比特征?病理性钙化对机体的影响? 9、坏死组织有哪几部分发生形态学变化?如何变化? 10、凝固性坏死的病理改变?好发部位及其特征? 11、液化性坏死的病理改变、好发部位、及其典型病理? 12、干酪样坏死的病因、病理改变? 13、脂肪坏死的分类及各类好发疾病或部位? 14、纤维素样坏死的好发组织、疾病及其大致原理? 15、坏疽的病因、分类、各类好发部位或疾病及各类的特征对比? 16、坏死的结局有哪几种?各种结局的病因如何? 17、何为糜烂、溃疡、空洞、窦道、瘘管?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第一节再生性修复 1、修复的前提和三个要素是什么? 2、再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3、按再生能力,可将人类细胞分为哪几类?试举例。 4、被覆上皮和腺体上皮如何再生?肝脏如何再生? 5、现为结缔组织如何再生?依其位置不同,性质有何不同? 6、毛细血管再生方式如何?其大致过程怎样?大血管如何再生? 7、神经细胞再生特点?神经纤维如何再生及其再生的三个条件? 第二节瘢痕性修复 1、瘢痕组织如何由肉芽组织转变而来? 2、肉芽组织的肉眼观、镜下结构?肉芽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3、健康肉芽组织与非健康肉芽组织的区别? 4、肉芽组织的的作用有哪些? 5、肉芽组织成熟过程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动物病理学重点

二简答 1淤血的病理变化 (1). 眼观淤血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发绀) 体积肿大,重量增加 温度降低(体表淤血)。 镜检可见淤血的器官、组织内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2急性肺淤血病理变化 眼观:体积肿大; 呈暗红色或蓝紫色。 重量增加; 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泡沫样液体。 镜检: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屈曲,充满红细胞。 肺泡腔内可见少量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脱落的肺泡壁上皮。 3出血病理变化 (1).破裂性出血 血肿:组织内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 出血点或瘀点:针头大小(1mm) 出血斑或瘀斑:斑块状,圆形或不规则性 紫癜:皮肤、粘膜上的紫色瘀斑 新鲜出血灶呈鲜红色,陈旧的出血灶呈暗红色,以后随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带棕黄色。 萎缩的病理变化 .1)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变化规律 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得最早且最显著; 肌肉; 肝、肾、淋巴结、胃、肠等器官; 脑、心、肾上腺、垂体、甲状腺的萎缩发生较晚,也较轻微。 2.)眼观 ⑴脂肪组织消耗殆尽 皮下、腹膜下、肠系膜的脂肪完全消失;心脏冠状沟和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胶冻样,即发生浆液性萎缩。 3. )镜检 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细胞质减少,致密浓染,细胞核皱缩,染色加深;间质结缔组织则相对增多。 5槟榔肝 眼观:由慢性淤血引起的肝脂肪变性,淤血成暗红色,脂变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呈红黄相间的形似槟榔的花纹“槟榔肝” 镜检 肝细胞肿胀,胞浆内有脂滴,胞核被脂滴挤于一侧,形状改变。 中心脂肪化:淤血 周边脂肪化:中毒

脂肪肝:大部分肝小叶的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 6虎斑心 眼观 变性心肌纤维肿胀,呈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 与正常的心肌纤维(暗红色)交叉分布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花纹,称为“虎斑心”;镜检 细小的脂肪空泡(脂滴)呈串珠状排列在肌原纤维之间,横纹消失。 7炎症的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增生三种 8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特点 区别要点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组织形态相似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组织形态差异大 核分裂相 较少或无病理核分裂相 多见,病理核分裂相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常有包膜形成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生长速度 缓慢,很少坏死和出血 较快,常伴有坏死和出血

病理学考试重点二问答

问答题: 一,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作用和结局。 概念:肉芽组织是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变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组成: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细胞组成。 作用: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陷;机化或包裹坏死细胞,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二,血栓的相关问题。 形成条件:①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凝血因子Ⅶ和血小板,启动内源凝血过程,同时,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激活外源凝血过程。 ②血流状态改变:血流减慢或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亦有利于血栓形成。 ③血液凝固增加: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所引起。类型:①白色血栓:常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室内以及动脉内或静脉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形成延续性血栓头部。 ②混合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③红色血栓:为阻塞性血栓,主要见于静脉。随着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血管腔,使下游局部血流停止导致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延续性血栓尾部,并可沿血流方向即朝向心脏延伸。 ④: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的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素构成,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和再通;钙化;脱落。 影响:阻塞血管;栓塞;栓塞;心脏膜病;出血。 三,渗出的意义。 防御作用:稀释和中和毒素;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废物;渗出物中所含的补体和抗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纤维素交织网有利于白细胞吞噬病原体;在炎症后期纤维素网可称为修复的支架;渗出物中有的成分有利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产生。 不利影响:过多的渗出物有压迫和阻塞的作用;纤维素吸收不良反应可发生机体粘膜作用。四,炎症的常见问题。 炎症介质的来源及其主要作用: 炎症介质可来自细胞,也可来自血浆。其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有利于炎性渗出,并具有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有的炎症介质还可引起发热、致痛、组织损伤等。 比较急、慢性炎症的病理特点: 急性炎症起病急,病程短。病理特点一般以渗出为主,可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细胞坏死,增生反应较轻;慢性炎症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来,或一开始即为慢性经过,病程长,病理特点以增生为主,而渗出和变质性变化一般较轻。 常见渗出性炎症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 ①,浆液性炎症,以大量浆液渗出为特点; ②,纤维蛋白性炎症,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为特点; ③,化脓性炎症,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不同晨读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④,出血性炎症,以大量红细胞漏出为特点。 化脓性炎症的类型,各自的特点: ①,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并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②,蜂窝织炎,为弥漫性化脓性炎,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常发生于疏松的组织内; ③,表面化脓和积脓,前者系粘膜或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脓液向其表面渗出,后者系浆膜腔或空腔器官的化脓性炎,脓液积存子腔内不易排出。 肉芽肿性炎的定义,分类和各自形态特点: 肉芽肿炎症即局部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炎症,常见类型有:①,感染性肉芽肿,,由病原体引起,能形成具有特殊结构的细胞结节。其中巨噬细胞能转化为上皮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②,义务肉芽肿,由各种异物引起,病变以异物为中心形成结节状病灶,即在异物周围形成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包绕成结节状病灶。 炎症的生物学意义: 验证过程是损伤和抗损伤对立统一的矛盾过程,总体上变现出防御为主的反应。机体通过炎性出血和渗出反应,局限和消灭致炎因子、稀释与中和毒素、清除异常物质,并通过增生修复损伤的组织,这些对机体都是有利的。但是致炎因子可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大量渗出可压迫邻近器官而影响功能,这些对机体都是不利的。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应采取措施控制炎症反应。 五,良性、恶性肿瘤的区别。 分化程度: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低,异型性大;良性肿瘤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 核分裂象:恶性肿瘤多,可见病理核分裂现象;良性肿瘤少。 生长速度:恶性肿瘤快;良性肿瘤慢。 继发改变:恶性肿瘤出血坏死,溃疡形成;良性肿瘤少见。 转移:恶性肿瘤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 复发:恶性肿瘤易复发;良性肿瘤不复发或少见复发。 对机体的影响:恶性肿瘤较大,破坏原发部位或转移部位的组织出血性坏死,合并感染,恶病质;良性肿瘤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和阻塞。 六,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①,血脂异常;②,高血压;③,吸烟;④,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⑤,遗传,年 龄,性别,体重,感染等其他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①,脂质因素;②,内皮细胞损伤;③,单核-巨噬细胞作用;④,平滑肌细胞迁移并增殖。动脉粥样硬化大的病变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泡沫细胞积聚内膜下形成脂纹,刺激胶原纤维、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纤维斑块,最后,泡沫细胞坏死释放脂质而形成粥样斑块。 七,门脉性肝硬化。 病因和发病机制:①,慢性酒精中毒;②,病毒性肝炎;③,营养缺乏;④,中毒。 病理变化:肉眼: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稍硬,后期肝体积明显缩小,质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结节周围为增生的纤维组织条索或间隔所包绕。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中的干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或坏死,再生肝细胞体积大、核大、深染并常出现双核。 临床病理联系: 门脉高压症,原因:肝小叶结构破坏,血管减少,肝窦闭塞,中央静脉玻璃样变及管腔闭塞,导致门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假小叶形成,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压迫小叶下静脉,使其扭曲、闭塞,肝窦内的血液流出受阻;门静脉和肝动脉之间形成异常的吻合支,压力高的肝动脉血液流入肝静脉。 肝功能不全,原因:肝实质细胞长期反复破坏的结果。 八,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肉眼弥漫性轻度至中度肿大,被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而色较红,固称大红肾。组织学检查,肾小球肿大,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明显增生,使毛细血管腔狭窄,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渗出。免疫荧光检查,IgG和C3呈颗粒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电镜检查,基底膜和上皮细胞间可见驼峰状电子致密沉淀物。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症。 九,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慢性肾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大量肾小球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萎缩消失而功能丧失,少量肾单位代偿性肥大,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显微组织增生,细、小动脉硬化,肉眼观察形成继发性颗粒型固缩肾。 临床变现:慢性肾炎综合症。 十,心肌梗死。 概念: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原因: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类型:根据梗死灶占心室壁厚度将心肌梗死分为两种,区域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病理变化:一般梗死后六小时才能看到肉眼变化;光镜下,梗死灶边缘的心机纤维呈波浪状和肌质不均,坏死灶心肌呈苍白色。8~9小时后呈土黄色;光镜下,心肌纤维呈早期凝固性坏死。24~72小时后,梗死灶呈伴有污点的苍白色,有时充血明显;光镜下,整个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3~7天,梗死灶变软,呈淡黄色或黄褐色,梗死灶外周出现充血出血带;光镜下,心肌细胞空泡变性,胞浆内出现颗粒及不规则横带(收缩带),在梗死灶周围边带出现肉芽组织增生,梗死区开始机化,间质水肿,常见出血。 并发症:心脏破裂,较少见;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 十一,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甲型、戊型肝炎多经过粪—口传染;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主要经过输血、注射、密切接触传播。 基本病变:①,肝细胞变性坏死变性表现为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坏死变现为嗜酸性坏死、溶解坏死、点状坏死、碎片样坏死、桥接坏死。②,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③,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 临床病理类型: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慢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十二,比较流脑和乙脑。 病原体:流脑,脑膜炎双球菌;乙脑,乙型脑炎病毒。 传播途径:流脑,呼吸道传播;乙脑,蚊虫传播。 流行季节:流脑,冬春;乙脑,夏秋。 病变性质:流脑,化脓性炎;乙脑,变质性炎。 病变特点:流脑,蛛网膜下腔大量灰黄色脓液,脑回、脑沟模糊。镜下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乙脑,主要累计大脑灰质和神经核团。大脑皮质和基底节、视丘最为严重。严重病例受累脑组织可见粟粒大小的软化灶。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软化灶形成;胶纸细胞增生;血管周围炎细胞袖套状浸润。 临床病理联系:流脑,高热、头痛、呕吐、颈直强;脑脊液浑浊,大量脓细胞,细菌培养可查到病原体;乙脑,高热、头痛、昏迷;严重时可发生脑疝,引起呼吸、循环衰竭,脑脊液透明或微混,细胞数增多。 预后:流脑,绝大多数可治愈。少数严重病例引起死亡。少数病例可发生脑积水、颅神经麻痹等后遗症;乙脑,大部分病例可治愈。病情重者可发生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颅神经麻痹等后遗症。 十三,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的区别。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原发性,初次;继发性,再次。 易感人群:原发性,儿童;继发性,成人。 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和致敏性:原发性,无;继发性,有。 病变起始部位:原发性,上叶肺下部,下叶肺上部,近肺膜处;继发性,肺尖部。 病理特征:原发性,原发综合症;继发性,病变复杂、新旧病灶交替,较局限。 主要病变特点:原发性,以渗出、坏死为主;继发性,以增生、坏死为主。 主要传播途径:原发性,淋巴道或血道为主;继发性,支气管播散至肺内为主。 病程:原发性,短(急性经过),大多自愈;继发性,长(慢性过程),需治疗。 十四,比较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 病原菌:大叶性肺炎,肺炎球菌;小叶性肺炎,多种细菌,常见毒力弱的肺炎球菌。 发病年龄:大叶性肺炎,青壮年;小叶性肺炎,小儿,老人,体弱久病卧床者。 炎症特点:大叶性肺炎,急性纤维蛋白性炎症;小叶性肺炎,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变范围:大叶性肺炎,一般发生在单肺侧,多见于左肺或右肺下叶;小叶性肺炎,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小叶性病灶,大小不一,病变多发,散在两肺。 结局:大叶性肺炎,绝大多数痊愈;小叶性肺炎,多数痊愈,少数体弱者预后差,常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十五,比较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 炎症性质:肾小球肾炎,变态反应性;肾盂肾炎,化脓性。 病因:肾小球肾炎,多种抗原;肾盂肾炎,细菌。 发病机制:肾小球肾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肾盂肾炎,上行性感染为主,也可下行性感染。 病变特点: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肾小球损伤,双肾同时受累;肾盂肾炎,肾盂肾间质化脓,双侧肾脏不对称性病变。 临床变现: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综合症、肾病综合症、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慢性肾炎综合症;肾盂肾炎,高烧、寒战、腰痛、脓尿、蛋白尿、菌尿、血尿。 结局:肾小球肾炎,治愈或转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功能不全;肾盂肾炎,治愈或转为慢性肾盂肾炎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 十六,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归。 基本病变:①,渗出为主的病变表现为浆液或浆液纤维蛋白性炎,渗出的细胞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②,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具有诊断特征的结核结节。类上皮细胞、朗罕巨细胞围绕中央的干酪样坏死,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浸润。③,变质为主的病变病灶呈淡黄色、易碎的干酪样坏死。以上三种病变可以相互转化。 转归:转向愈合:吸收消散;纤维化、纤维包裹及钙化。 转向恶化:浸润进展;溶解播散。

病理选择题+答案

1.下列哪项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A.正常人体的结构 B.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 C.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D.疾病的诊断 E.疾病的治疗 2.下列哪种病变,血管壁容易发生玻璃样变性: A.疤痕组织 B.乳腺癌 C.高血压病 D.纤维瘤内 E.急性肾炎 3.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是: A.核碎裂 B.胞浆嗜酸性变 C.线粒体肿胀 D.自噬泡增多 E.胞质嗜酸性增强 4.脑软化的含义为: A.脂肪坏死 B.坏疽 C.干酪样坏死 D.液化性坏死 E.凝固性坏死5.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A.脂肪变性 B.坏疽 C.干酪样坏死 D.液化性坏死 E.栓塞 6.下述哪些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 A.心血管内膜损伤 B.血流缓慢,涡流形成 C.血小板数量增多 D.凝血因子增多 E.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7.下列器官中,哪组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A.心、肝 B.脾、肾 C.肠、肺 D.脑、肠 E.脾、肠 8.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可见: A. 白色血栓 B. 混合血栓 C. 红色血栓 D. 透明血栓 E. 疣状血栓 9.心力衰竭细胞是指心力衰竭时:

A. 肺泡腔内见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B. 含脂褐素的心肌细胞 C. 肺泡腔内吞噬粉尘的巨噬细胞 D. 吞噬脂质的吞噬细胞 E . 吞噬黑色素的吞噬细胞 10.槟榔肝是指: A. 肝细胞肿胀 B. 肝细胞脂肪变性 C. 慢性肝淤血 D. 肝硬化 E. 肝细胞萎缩 11.血栓由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 A. 机化 B. 溶解 C. 吸收 D. 钙化 E. 再通 12.栓塞最常见的类型有: A. 羊水栓塞 B. 血栓栓塞 C. 瘤细胞栓塞 D. 气体栓塞 E. 脂肪栓塞 13.左心附壁血栓脱落后可引起:A. 门静脉栓塞 B. 脑动脉栓塞 C. 肝静脉栓塞 D. 肺动脉栓塞 E. 股静脉栓塞 14.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 A. 下肢静脉 B. 门静脉 C. 下腔静脉 D. 上腔静脉 E. 胸壁静脉 15.心肌梗死灶的肉眼形状常为: A. 节段性 B. 点灶状 C. 楔形 D. 锥形 E. 地图状 16.脾梗死灶切面的肉眼形状常为: A. 锥形 B. 地图形 C. 三角形 D. 节段性 E. 长方形 17.下列那项不符合肺淤血镜下所见:A. 内见粉染水肿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