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论复习题2011年

古代文论复习题2011年

古代文论复习题2011年
古代文论复习题2011年

2011年“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孔子“兴观群怨说”

《论语·阳货》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所谓“兴”,有两重意思:一是“兴于诗,立于礼”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这是讲诗的教育作用。二是“引譬连类”、“感发意志”,这是讲诗的美学作用和表现手法,是区别诗与非诗的标志。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诗言志,歌咏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诗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通过诗可以观察社会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好坏,这是讲诗对社会政治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通过切磋诗歌,可以使人们相互之间沟通感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和修养,这是讲诗团结群体的社会功能。所谓“怨”,即“怨刺上政”。这是讲诗可以用来批评执政者缺失、讽刺不良政治的政治作用。孔子兴观群怨说,反映了他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

2、曹丕“文气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讲:“文以气为主。”后来人们把这概括为“文气说”。这里的“气”,包括生理与心理(即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在生理方面,它是构成生命的基础,是物质的人的生命。在心理方面,它指人的血气、精气及由此影响而形成的人的气质、个性、才情、禀赋,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曹丕所提倡的“气”,和孟子所说的“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孟子的“气”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曹丕对“气”的清浊的划分是一种广义的划分,他在这里实开后世以阳刚以美、阴柔之美论文学之先河。他对“逸气”是赞赏、肯定的,其“文气说”是对建安文学创作特征的总结和概括。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在文艺创作的意义上首次明确应用“发愤”一词的是屈原,《九章·惜诵》中说:“发愤以抒情”。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身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在司马迁看来,“发愤著书”是为了达意通道。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极其愤激的特点,表现了儒道结合的倾向,正是他“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思想的反映。他不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局限,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也应当奋起,而不应消沉,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4、诗缘情

相对于“言志”说,“诗缘情”是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此语出于西晋陆机《文赋》。《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专门谈创作的理论作品。其中,在谈到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这一问题上,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意为,诗歌因情而生,所以要求文词美丽,赋是铺写其事,所以要清楚明确。这是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是主情的,主情为诗的特点。早在屈原时代,与“诗言志”相比照的“抒情”之说就已产生。如《楚辞·惜颂》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是最早提及诗歌“发愤抒情”的艺术功能,是对传统的“诗言志”的一次突破。魏晋时期,随着人

的意识的全面觉醒,随着对个性的极力张扬,“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陆机终于大胆否定了汉儒关于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倾向,破天荒地提出“诗缘情”,并成为了文坛共识。这对历来以“言志”、“美刺”为规范的儒家正统文学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文学想要摆脱经学附庸地位的潮流。在《文赋》中,陆机不仅提出了这一具有开创意义的观点,而且还对诗应反映的“情”作了规范,既要求它必须是真情实感。

5、皎然《诗式》

《诗式》是唐代诗话,作者是释皎然。《诗式》今有五卷本和一卷本。论诗宗旨,重在折衷,要求诗自然与工力二者相配合。《诗式》以风格论为主,倡言玄妙高逸,反对用事,反对声律,但也忽视诗歌的社会作用。《诗式》开以禅喻诗之先河,对司空图《诗品》、严羽《沧浪诗话》都有显著影响。

6、司空图“三外说”

即司空图提倡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包含在其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的“三外说”旨在追求一种含蓄深远、余味无穷的美学旨趣。“象外之象”的第一个象指具体的景象即“实境”,后一个“象”指无形的想象的景象即“虚境”。这个虚境不是平面的画像,而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它可以让读者把自己的思想和创造纳入其中,从而使它更充实、更丰富。这正是对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的进一步发展。“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强调创造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深远艺术意境,其中的“韵”、“味”与绘画、饮食美学有一定联系。总之,司空图的“三外说”追求一种空灵朦胧、余味无穷的美学趣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价值。

7、公安派的“性灵说”

所谓“性灵”,指个人的性情、灵感。首先提倡“性灵说”的是明代公安派的“三袁”兄弟,他们为了反对当时复古派的形式主义模拟论,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信口而出”,“任性而发”、写出自己的“真面目”。他们反对从语言形式上去模秦仿唐,认为文学首先在于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在于自然天真,表现不同的“性灵”或“性情”。他们的作品个性流露明显,语言平易流利,并继承元白的传统采用白话俗语。公安派的“性灵说”在冲破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风上有积极作用,但他们把所谓“性灵”、“心灵”当作文学作品的源泉,提出“心灵无涯,搜之愈出”,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清代袁枚在此基础上对“性灵说”作了发挥。

8、《沧浪诗话》

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宋代诗人严羽著。包括《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部分。严氏论诗自成一家,受佛教禅宗影响,以禅喻诗,提倡“妙悟”。他反对苏轼、黄庭坚和“永嘉四灵”的偏重议论、猎奇等诗风,提出师法汉魏盛唐之诗。他又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力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强调诗的艺术特征,突出了诗人的独创性,这些论点对清代的“神韵说”和“性灵说”都有直接的影响。

9、李贽“童心说”

明代李贽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文艺主张。所谓“童心”,即“真心”,也叫“赤子之心”。他认为,童心对于文艺创作极为重要,保持童心,就不受任何束缚,写出好文章来,反之,则写不出好作品。而失却童心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经籍的流传和影响。他认为儒家传统的经籍和程朱理学都是假人说假话,同童心是相对立、相排斥的,故给予猛烈抨击。在文艺上,他反对复古主义,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认为只要出于童心的作品,不分时代和体裁,“皆古之至文”。故他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表现真情之作。“童心说”反映了突破传统、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在反对道学家的说教、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上,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10、叶燮《原诗》

它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专著,清代诗话中成体系而学术价值较高者。作者叶燮学者称之为“横山先生”。叶燮论诗杜甫、韩愈、苏轼为宗,溯本求源,条分缕析,在清代诗论中自成一家。《原诗》运用文学发展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诗史的源流盛衰,反对“前后七子”泥古不化的诗风。叶燮以“理、事、情”三者来概括诗人表现的客观现实,以“才、胆、识、力”来说明诗人的创作活动,二者结合得好,诗就写得成功。《原诗》四卷,分内外两篇。内篇从理论上阐明上述文学思想,外篇杂论诗歌创作的一些具体问题。

11、李渔《闲情偶寄》

它是一部有关文化生活的专著。著者李渔为明末清初的小说家和戏曲家。《闲情偶寄》16卷,内容广泛,研讨了饮食、玩好、花木、居室、声音、词曲等学问。其中词曲部、演习部,是专门研究戏曲的。这两部分曾单独刊印,名为《李笠翁曲话》,这是具有文学批评价值的部分。《李笠翁曲话》为作者长期艺术创作、演出的经验之谈。李渔提出写戏是为了演出,反对只供案头欣赏的戏剧。他提出的“立主脑”即确定主题,“脱窠臼”即摆脱俗套,“密针线”即要求结构严谨,前呼后应。这些都有益于后世。

12、《毛诗大序》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毛诗大序》。《毛诗大序》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但它可能是经过汉儒加工润色的。《毛诗大序》的文艺思想为汉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提倡。它认为诗歌必须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诗歌创作必须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原则。这是和“温柔敦厚”相一致的。《毛诗大序》主张在不影响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人民通过文艺对统治阶级进行定的批评,肯定了文艺的“美刺”讽谏作用。郑玄的《诗谱序》发展了这种观点,这对后世许多进步文艺家起了积极作用。《毛诗大序》重视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认为从中可以看到政治状况和社会风俗人情,并引用了《乐记》中“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段名言来说明文学和现实政治的关系。它还论述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分析了《诗经》的《国风》、《雅》、《颂》三体的性质,并把《周礼》“六诗”称为《诗》的“六义”。这些都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简答题:

1、孔子的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论语·泰伯》记载,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的阶段。无论是诗还是乐,孔子都把它们作为道德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

孔子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要求能具体阐发“兴观群怨”)

2、道家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首先体现在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上。其次是体现在后世对“意境”的感悟—以“虚静”的方式体悟。最后是体现在言意观上,道家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王士禛“神韵说”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王士禛继承了司空图《诗品》和严羽《沧浪诗话》的观点,对“神韵说”作了进一步发挥,自成一家之言。首先,王士禛论神韵,特别强调“清远”特色,特别推崇王维、韦应物冲和淡远的田园山水诗。其次,王士禛从诗歌的构思很创作方面要求充分发挥意

境创造中“虚”的作用。他特别欣赏司空图、严羽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与“妙悟”。再次,王士禛认为神韵之作以自然、入神为其重要特色。最后,王士禛认为神韵的诗歌境界,是诗人自然而达到,而非人力强求所能实现。

4、王弼对庄子“得意忘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有哪些表现?

答案要点:王弼继承了《易传》之说、力主“言不尽意”,又继承了《庄子》“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命题,在《周易略例·明象章》中提出了“得意忘象”说。其《周易略例·明象》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王弼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从“作卦”的角度立论,象生于意,意以象尽,意为象的内涵,象为意的形式或外观;言生于象,象以言著,象为言的对象,言是象的形式。其二是从“解卦”的角度立论,要寻言以观象,得象忘言;要寻象观意,得意而忘象。这就与庄子从“意”与“言”两端着眼不同,王弼抓住中间环节“象”立论,既表现他作为玄学家对“象”的特殊理解,又为文艺“意境”的理解搭起了一座桥梁——建立在“象”论基础上的“言意之辨”。总之,王弼将儒家与道家结合起来,继承并发展了庄子的思想。

5、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的涵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追求“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必须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以传神为美,重在神似而不在形似;情景关系——有我与无我。(此题酌情给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6、刘熙载《艺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卷。后二卷论述书法和八股文,后者与文艺批评无关。刘熙载善于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作家的风格特点,他在论述诗、词、曲、文、赋各种文体的作家时,常有精辟的见解。他提出“诗品出于人品”的论断,赞扬“独抒己见”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他反对以正、变论作品之得失,重视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探讨。他论述作家也能知人论世,探本求源。当然,刘熙载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迂腐之见。

三、论述题:

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论述得体,语言流畅。

1、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答案要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以儒家思想为塔基、辅以道、佛思想的“三位一体”的文艺理论体系,它以“表现”为基本范型(这是与中国抒情文学发达相对应的,“诗言志”成了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佛、道思想是中国文艺奋飞的翅膀。中国古代文论的大多数是感悟式、不注重体系的。不能说整个的中国古代文论没有体系,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独特体系。中西方都讲求文艺的形象,但由于文论体系的不同,对形象的概念在认识上也是有差别的。西方文论讲的形象是客观图景的再现,像镜子里反射出的物体映象。因此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当成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中国古代文论讲形象是经过主观化了的“象”,即追求象外之“象”,在艺术创作上,更注重写意,要求诗歌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要求文章有“文外之重旨”,使文学作品能让人体会到“味到咸酸之外”(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更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之语)。在文论术语上,西方多用内容、形式、本质、现象、典型、真理、再现、表现等,古代中国多用会意、言情、物化、虚静、意境、含蓄、典雅、兴趣等。

2、试论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答案要点: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上。首先,他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他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其次,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

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这两点尤其体现在黄庭坚尊崇杜甫上。黄庭坚既重视杜诗的思想意义又倾倒于杜诗特别是晚期杜诗的艺术境界。学术界认为,黄庭坚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再次,黄庭坚主张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他提出著名的“点铁成金”主张。他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表白是他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的体现。最后,黄庭坚主张诗歌平淡美。(此题酌情给分,要求能有比较具体的材料)

3、试论孟子“以意逆志”说。

答案要点:关于“以意逆志”,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以意逆志”是以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第二种观点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第三种观点认为:“以意逆志”,既是以诗人之“意”去逆诗人之“志”,也是以读者之“意”去逆诗人之“志”。第四种观点认为:读者通过“以意逆志”把握到的是文本所记载的史实。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主要意义,就是开创了由“意”而“志”这一条全新的解诗途径。具体来说,由于意识到若单是从“文—辞—志”这一条途径来解诗,很容易产生“害辞”、“害志”的后果,误解诗作的语言和主旨,因而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来加以弥补。在文学批评史上,孟子是第一次提出有关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方法的理论家,“以意逆志”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它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孟子的理论在理论上有缺陷,但它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一是孟子的出发点是为了能更正确地理解诗义,而且在实际操作上是有例可循的;其二是倡导读者的参与活动,符合艺术的鉴赏规律。它与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是一致的。(此题酌情给分)

4、试论道家的“虚实”观。

答案要点:老子的“大音希有、大象无形”探讨了虚与实的辨证关系。庄子的虚静观—心斋、坐忘对虚在文艺创作与欣赏影响至大。老子、庄子的虚实观对中国文艺“意境”理论有重要影响,从意境的形成到意境的感悟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此题酌情给分,要求能联系老子、庄子等的思与言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二、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 2、诗无达诂: 3、象外之象: 4、兴趣说: 5、滋味说: 6、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赠送试题

2011年7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 D.《孟子》 2.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 ) A.诗能兴邦 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3.《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 A.明道 B.为统治阶级服务 C.温柔敦厚 D.思无邪 4.陆机《文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在说( 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 B.文章的毛病 C.文章的艺术想象 D.文章的感情气势 5.《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 A.艺术准备 B.艺术想象 C.篇章结构 D.文辞修饰 6.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 A.天、地、人 B.人、鬼、神 C.上、中、下 D.天地万物 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8.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A.滋味 B.取境 C.神韵 D.妙悟 9.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 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10.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瞄文为词 D.以议论为词 11.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 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12.《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 A.明代唐宋派的古文理论 B.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 C.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 D.清代沈德潜的格调说 13.《录鬼簿》中“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列在首位的是( ) A.白朴 B.关汉卿 C.董解元 D.马致远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第二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论语为政》) 2.《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而在批判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_________”,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3.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_________”与“_________”与的文学批评方法。 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_________”的著名论断。 5.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_________”束缚的巨大作用。 6.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7.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_________”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 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_________ ”论。 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 理论批评家 __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 ________ 》。 9.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10.明代袁宏道要求诗歌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出了“ ________”说,这是与李贽的“________”说理论一脉相承的。 11.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_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A.“不平则鸣”说 B.“疾虚妄”说 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 D.“发愤著书”说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 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 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 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 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 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 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 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着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着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着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__________在《典论.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________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__________宜理,铭诔尚实,___________欲丽。" 3.曹丕《典论.论文》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__________ ,是以各以所长,___________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4.晋代文论家___________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__ "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_________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__而绮靡","赋___________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 "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__________; 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 7.教材指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___________是其内容,__________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__________ 》《 __________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10."故诗有三义焉:一曰_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_ ,三曰___________。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这段话出自钟嵘的《诗品》。 11.钟嵘《诗品》说:"故诗有三义焉,……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___________,润之以___________,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第一,二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诗言志"最早见于. A,《尚书》B,《左传》C,《论语》D,《诗大序》 2,"以意逆志"的提出者是. A,孔子B ,墨子C ,孟子D,庄子 3,"发乎情,止乎礼义"意思是. A,抒发感情,抑制礼义B,从感情出发,必然阻止礼义 C,起于情性,而归结于礼义D,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就合乎礼义4,"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说这话的是. A,孔子B,庄子C,屈原D,司马迁 5,汉代称"文学"指. A,一切文化典籍B,一切学术著作C,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D,指汉大赋 二,多项选择 1,"诗言志"作为我国早期的文学理论,概括了. A,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表情达意的B,诗歌的本质是表现的 C,诗歌的本质的模仿的D,诗歌的本质是非感性的 E,诗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 2,墨子提介"非乐"是. A,否定和反对音乐B,是反对文学 C,反对音乐而不反对文学D,是反对一切艺术的娱乐性 三,名词解释 诗言志 2,"比兴" 四,判断正误 1,孔子提倡诗教只看到了文学的教育作用. 2,庄子主张自然美,反对人工雕饰,只会导致对文学艺术的取消. 五,简答题: 孔子的文学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庄子的文艺观主要有哪些 六:论述题 孔子是如何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的 第三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曹丕的"文气"说是讲. A,文章的气势B,讲作家的道德品质修养 C,讲"建安风力" D,讲作家个性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担心 . A,文章没有内容B,文章没有主题 C,构思没有文彩D,思想不能正确反映外物和词不达意 3,陆机《文赋》说:"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指.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往届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 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文界”和“小说界革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答: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答: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绪论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

古代文论填空题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2.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 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4.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5.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6.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7.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8.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9. 庄子、《庄子》 10. 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1.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2. 《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3.《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两汉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 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 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 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 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 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 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 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 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 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汉书》的《儒林传》、《艺 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 的是毛公(亨),他是赵人.为 河间王博土。《后汉书·儒林 传》说,诗序为汉代卫宏 所作。 6.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 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 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 “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 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 面。 7.《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 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 足以戒。” 8.《毛诗大序》说:“故诗 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因而提出了“六 义”说。 9、志、诗 10、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 的主旨是“疾虚妄” (《佚 文》篇)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 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 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 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 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 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 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 指:奏议、书论、铭诔、 诗赋。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 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 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 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瑒和刘桢。 4.《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 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 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 也。 5.《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 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 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 的著名观点。 6.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按时 间先后是《典论·论文》、 《文赋》、《文心雕龙》和 《诗品》。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 分为 10 类,并具体概括了其 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 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 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 了巨大作用。 9.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 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 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 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 五色之相宣。” 10.陆机在《文赋》中说:“其 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 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 “遣言”是指辞藻,“音声 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11.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 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 应、和、悲、雅、艳。 12.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 形式。 13.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 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 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 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宇 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 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 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 字来表达的文章。 14.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 “道”,具有儒、道、 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1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 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 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 作观。 16.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 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 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7.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 “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 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 同风格特点。“性”,是指作 家的才能和个性。 18.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 方面因素:才、气、学、 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 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19.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 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远奥”、“精约”、“显 附”、“繁缛”、“壮丽”、 “新奇”、“轻靡”。 20.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 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 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 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 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21.《文心雕龙》与《诗品》, 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 最高成就。 22.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 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 化。 23.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 倡“自然英旨” (见《诗 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4.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 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 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 《诗品序》),他要改革“雕 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 新自然。 25. 钟嵘把“滋味”作为衡 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 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味 26. 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 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 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 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 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 才是最好的作品。 27.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 二曰比,三曰赋。”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 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 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 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 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四讲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 1.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 修竹篇序》提出了“兴寄” 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 新主张的纲领。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 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 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 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 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 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 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 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 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 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 明、语言精警。 4.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 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 《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 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 骨峻之作。 5.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 《诗式》,另有《诗仪》一 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 有所引录。

云南开放《中国古代文论专题》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学年度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专题套别:A套(√) B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最新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1

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1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辨 C.诗法B.诗体 D.诗评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配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 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B.《水浒传》C.《西游记》D.《三国演义》 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 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B.理性C.感性D.目的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A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声音B.画面C.形象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A )。 A.泰纳B.伊瑟尔C.孔德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D )。 A.理性意识B.无意识C.感性意识D.潜意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l2分,共36分) 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答: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4分)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4分)结合作品4分。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3分)第二,曲文的通俗性。(3分)第三,科诨的通俗性。(3分) 第四,舞台的通俗性。(3分) 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3.区别主要有三点: 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4分)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4分)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教材中关于刘勰的“通变”说,有这样一部分论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认识。 刘勰“通变”说对今人的文章写作,究竟留有怎样的启迪?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三点值得后人借鉴: 首先,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就告诉我们要“因”、“革”结合,在写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前面引文已清楚表明,所谓“有常之体”不仅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样式,同时也包括各种文章的体制规格及写作原理,两者是“明理相因”的关系。各种文体及其体制规格、写作原理都是在发展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自考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1分x14) 1、先秦时期,史伯与晏婴相继提出了()的美学观点与政治观点。 2、明确提出“技进乎道”观点的思想家是()。 3、司马迁最著名的文论观点是()。 4、第一部专门评价五言诗的专著是()。 5、“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文论家()的名言。 6、“品”是()时期出现的批评术语。 7、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把“境”分为“物境”、“情境”与()三种。 8、“穷而后工”是北宋文学家()首次提出的。 9、“文料说”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观点。 10、“结构第一”是著名文学家()的戏曲理论主张。 11、将诗歌构成界定为“理”、“事”、“情”三要素的,是文论家()。 12、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的,是文论家()。 13、第一个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指责的思想家是()。 14、“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文学家()的著名观点。 二、单选题(1分x15) 1、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陈诗观风之风气的“季札观乐”,出自() a《国语》b《左传》c《论语》d《孟子》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提出者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 3、认为“道”具有循环运动的特点,提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人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 4、“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出自() a《两都赋序》b《法言》c《西京杂记》d《文赋》 5、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 6、《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理论贡献主要是() a创作心理b艺术风格c文学发展d文学批评 7、最早运用“风骨”概念评论文学的人是() a陆机b刘勰c萧子显d萧纲 8、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 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 9、“气盛言宜”的提出者是() 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苏轼 10、提出“妙悟”说的文论著作是() a《六一诗话》b《沧浪诗话》c《原诗》d《薑斋诗话》 11、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情”、“景”关系讲得最透彻、最富辩证色彩的诗论家是() a王夫之b叶燮c王国维d严羽 12、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是() a李贽b金圣叹c张竹坡d脂砚斋 13、从理论上论述了文学语言向通俗化演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文论家是() a冯梦龙b金圣叹c李贽d梁启超 14、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民主自由观念和竞争观念的第一人是()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