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4.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4.1孔隙类型

本次孔隙分类采用以孔隙产状为主,并考虑溶蚀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将孔隙分类如下:

1. 粒间孔隙

粒间孔隙是指位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它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或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在遭受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破坏后而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孔隙。多呈三角形,无溶蚀标志。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粒间溶蚀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经溶蚀作用强烈改造而成,或者是颗粒间由于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粒间空隙一般个体较大,连通性较好。粒间孔隙是本区主要的孔隙类型。

2. 粒内(晶内)孔隙

这类孔隙主要是砂岩中的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深部溶蚀形成的,在研究区深层砂岩中普遍存在。长石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空隙可以进一步分为粒内溶孔和晶溶孔。晶内溶孔是指长石颗粒内的溶孔,而粒内溶孔是指岩屑等碎屑内部的易溶组分在深部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常常沿长石的解理缝、双晶纹和岩屑内矿物之间的接触部位等薄弱带进行溶蚀并逐渐扩展,因而常见沿解理缝和双晶结合面溶蚀形成的栅状溶孔。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孔的发育常常使彼此孤立的、或很少有喉管项链的次生加大晶间孔的连通性大为改进,而且,这类孔隙的孔径相对较大,从而优化了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

3. 填隙物孔隙

填隙物孔隙包括杂基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孔和晶内溶孔。

杂基内孔隙多发育与杂基含量较高的(>10%)砂岩中,孔隙数量多,个体细小,连通性差。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发育在深埋条件下自生矿物,如石英、方解石、沸石、碳酸岩小晶体以及石盐晶体之间,个体小,数量多随埋深有增加之趋势。但由于常生长于粒间孔隙中,连通性较好,又由于其晶体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复杂,影响流体渗流。因此在埋深3500米以下,孔隙度降低较慢,而渗透率降低很快。这类晶间孔隙在徐东-唐庄地区相对发育。另外,杜桥白地区深层还可见到丰富的碳酸盐晶内溶孔和石盐晶内溶孔。

4. 裂隙

裂缝在黄河南地区较不发育,在桥24井沙三段3547.5米砂岩中见一构造裂缝,此外多见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中泥质细条带收缩缝。一般绕裂缝在构造活动强烈部位发育,对储层物性改善很有作用。

4.2孔隙结构特征

1.孔隙结构分析

岩石的储集空间不是由单一的孔隙类型组成,而是由多种孔隙类型构成的变化多样的复杂的孔喉系统。

研究中根据砂岩储层岩样压汞毛管曲线资料,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有关孔隙类型鉴定资料研究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选用喉道半径(Rd,R50,Rr)与孔隙度作图可以看出,喉道半径随孔隙度增大呈指数增大。平均喉道半径(Rr)与渗透率作图和与K/ф作图呈指数正相关。比面/ф大小也是反映孔隙结构复杂程度的重要参数之一,随孔隙度增大,比面/100-1ф呈指数减小,我们也将其作为孔隙结构分类的一个重要参数。有效连通孔隙(R>0.1μ)含量(Se)也作为孔隙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

据上述参数,结合孔隙类型及物性资料,将ES33-4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

Ⅰ类孔隙结构类型:

孔隙类型及组合特征:残余(溶蚀)粒间孔,粒内溶蚀粒间孔,晶间孔(中小孔隙,细喉道);

物性:孔隙度为10-12%;渗透率为0.3-1.0×10-3μm2;K/ф为0.04-0.1;Ⅲ

孔隙喉道结构参数:Rd为0.8-1.6μm;R50为0.25-0.4μm;Rr为0.3-0.6μm;Se 为70-80%;比面/ф为5.0-6.5×(m2/g)/ ф;

孔喉特征参数:分选(P&)较好;偏态(SK)为负偏(细歪度);

Ⅱ类孔隙结构类型:

孔隙类型及组合特征:残余(溶蚀)粒间孔,粒内溶孔,填隙物内微孔隙(小孔隙,细喉道);

物性:孔隙度为8-10%;渗透率为0.1-0.3×10-3μm2;K/ф为0.01-0.04;

孔隙喉道结构参数:Rd为0.15-0.8μm;R50为0.15-0.3μm;Rr为0.15-0.3μm;Se为60±%;比面/ф为6.5-8.8×(m2/g)/ ф;

孔喉特征参数:分选(P&)为较好-中等;偏态(SK)为极负偏(细歪度);

Ⅲ类孔隙结构类型:

孔隙类型及组合特征:粒间隙,粒内溶孔,填隙物内微孔(小孔隙,细喉道);

物性:孔隙度为<8%;渗透率为<0.1×10-3μm2;K/ф为<0.01;

孔隙喉道结构参数:Rd为<0.2μm;R50为<0.15μm;Rr为<0.15μm;Se为<60%;比面/ф为>8.8×(m2/g)/ ф;

孔喉特征参数:分选(P&)为中等;偏态(SK)为极负偏(极细歪度);

2.孔隙纵向演化规律

砂岩孔隙纵向上划分为四个特征段:原生孔隙发育段、次生孔隙发育段、次生孔隙递减段和致密段。

原生孔隙发育段:经受的主要成岩作用是机械压实作用,方解石胶结、轻微的石英次生增大、石膏(后转化成硬石膏)胶结、少量自生粘土矿物生成等。有机质还没成熟,因此溶蚀作用非常微弱。孔隙类型主要是原生孔隙(严格讲应该是残余原生孔隙)。在该段

结束时,砂岩的孔隙度为10~15%。

次生孔隙高峰段:该段砂岩的主要成岩作用有不稳定组分的溶蚀,主要是长石颗粒的溶蚀(钾长石的溶蚀强于斜长石),其次是方解石胶结物和灰岩岩屑的溶蚀,此外,其它一些不稳定组分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蚀;石英次生加大、自生粘土矿物(主要是自生高岭石)和自生石英的生成等。孔隙类型主要是次生孔隙,最大孔隙度可达28%,一般砂岩孔隙度在15~25%,是孔隙最发育的阶段。

孔隙递减段:主要成岩作用有铁白云石胶结物的形成、自生粘土矿物(主要是自生伊利石和自生绿泥石)生成、石英次生加大;溶蚀作用已停止,主要发生的是对孔隙的破坏作用。在该段结束处,一般砂岩的孔隙度已小于10%,甚至小于8%。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段内油层砂岩的孔隙度明显地高于非油层砂岩的孔隙度,一般高3~10%。

致密段:主要成岩作用有白云石胶结物的形成、石英次生加大、自生绿泥石生长、晚期压实等。孔隙类型基本上是残余次生孔隙,以小孔为主,一般砂岩孔隙度小于8%,但在局部也有例外,即高异常孔隙带的存在,在不同深度段,高异常孔隙带界限也不一致,4000-4200m。Φ>12%,在4200m以下Φ>8%称之为高异常孔隙带,其成因是多方面的。4.3成岩演化

同一沉积相带的岩石,其岩性、结构特点相似,但在不同的成岩阶段,发生不同的成岩作用。同一成岩阶段的不同沉积相带的沉积物也发生不同的成岩变化。砂岩的成岩作用是对深层砂岩储集性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之一。充填孔隙和扩大孔隙的成岩现象对储层性质影响最大。

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发育特点:

1. 机械压实作用

机械压实作用对砂岩孔隙的破坏是早期成岩作用的重要内容。影响机械压实作用对孔隙破坏程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砂岩骨架中刚性颗粒与塑性颗粒的比例,二是粘土杂基的含量。刚性颗粒含量越高,粘土杂基越低,机械压实作用对砂岩空隙破坏程度越小。塑性颗粒含量越高、粘土杂基越高,机械压实作用对砂岩孔隙的破坏程度越大。

2. 化学成岩作用

本区下第三系砂岩中含有大量胶结物,它们在粒间孔隙中沉淀析出或以颗粒次生加大,或以相互交代以及交代碎屑颗粒等形式占据孔隙空间,导致砂岩原始孔隙度下降。各种胶结物形成条件及分布范围不同对储层物性影响也不同。

方解石

根据结晶程度、晶体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微晶方解石、粉晶方解石、嵌晶状方解石。早期方解石胶结促进了砂岩固结硬化,破坏了储层原生孔隙,但同时又抑制了机械压实作用进行,为后期次生孔隙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铁方解石

铁方解石沉淀较晚,一般在2500-3200米较发育,以交代方解石、碎屑颗粒和充填孔隙等形式产出。镜下可见含铁方解石交代包裹方解石并充填参与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蚀孔缝、沿长石解理或石英边缘充填现象。

白云石

据桥口地区资料,到4200米以下有显著降低趋势。在深部地层3000米以下白云石交代方解石、长石、石英颗粒强烈,使一些颗粒呈残骸状、幻影状,同时其自身亦有被含铁白云石沿解理缝交代现象。白云石沉淀与蒙脱石想伊利石转化析出的Mg2+和底下深部弱碱性环境有关。

含铁白云石

含铁白云石出现比白云石稍晚,一般出现与3000米以下砂岩中,沿白云石解理强烈交代。约4000米以下,含铁白云石含量减少。其形成与含铁方解石有类似的机理,是空隙水中Fe2+离子增加并逐渐交代白云石形成。

硬石膏、石膏

硬石膏、石膏在砂岩中的分布很不均匀,并常常交代碳酸盐矿物及碎屑颗粒,形成局部粗大的嵌晶式胶结。它们可在局部全部堵塞孔隙。

石盐

石盐胶结在较深层段经常见到,电镜下其立方体晶形清楚,一般沿孔隙壁呈粒状小晶体生长,多遭溶蚀,表现为晶棱圆滑。石盐沉淀与深部孔隙水含盐度升高有关,石盐胶结有利于储层改造。

石英颗粒增生胶结

本区石英加大比较强烈,一般可见1-2次增生加大,局部可见到三次,随埋藏深度增加,石英增生加大越来越发育。句本区适应颗粒次生加大产状特点分析,除压溶作用外,互层泥岩中粘土矿物成岩转化析出的SiO2进入孔隙水是石英加大硅质的一个重要来源。

长石的增生

深层长石的增生出现的深度大致为:4000-4200米、4300-4700米及以下。但上述深度范围并不意味着是长石增生作用发生的深度,因为这些增生长石的边部,有时还明显遭到部分的溶蚀,表明曾受到了后期的弱酸性介质的溶解和改造。

3. 溶蚀交代作用

石英的溶蚀交代

砂岩埋藏到一定深度,石英可能被其它矿物交代,包括:碳酸盐交代,石膏交代,伊利石化。由于石英是自然界最稳定的造岩矿物,溶蚀量是有限的,对深层孔隙发育的影响非常小。

碳酸盐交代

深层砂岩中石英、长石、岩屑等颗粒被白云石或方解石交代的现象十分强烈。被交代

的颗粒往往看不到任何原先被溶解的痕迹或残余物。深层局部的这种交代现象只能认为是由于PH值升高和介质CO2的分压力降低,以及地温增高,促使SiO2溶解度增高,同时使碳酸盐溶解度降低,并在颗粒溶蚀处迅速沉淀的结果。在4500m以下砂岩内常常可以观察到白云石交代30~50%的石英颗粒。在薄片或电镜中,常见到碳酸盐(白云石和方解石)在交代石英的同时还交代了长石。3700m以下被交代矿物可占颗粒面积30~50%,甚至更多。长石与石英同时能被碳酸盐所交代是因为长石不仅能在弱酸性介质中溶解,而且在弱碱性环境亦可溶解之故。深层碳酸盐对长石的强烈交代(尤其是白云石),属晚期成岩作用的特征现象之一,常伴有其它交代矿物的形成。

长石的溶蚀交代

东濮凹陷中深层砂岩中长石溶蚀十分普遍,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因素。受溶蚀的长石类型主要为:斜长石、微斜长石、钾长石和少量钠长石。据东濮凹陷大量资料分析,长石大量溶蚀发生在2300~3200m,浅层大规模长石溶蚀作用可产生5~10%的有效孔隙度,深层长石溶蚀也可产生1~5%的有效孔隙。长石的交代现象也发生于深层。长石在成岩条件下被其它矿物所交代的现象比石英更普遍。

岩屑的增生和溶蚀

东濮凹陷深层岩屑的溶蚀也不十分普遍,主要受溶蚀的岩屑主要是凝灰岩、辉绿岩等火山岩类,有的严重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并造成颗粒的铁染现象。上述现象对储层物性影响不大。

4.粘土矿物的演化

东濮凹陷深层砂岩中粘土矿物的种类与含量对储层性质及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其随埋深演化规律如下:

高岭石

高岭石在3500m以下由薄片状渐变为厚板状,开始向绿泥石转化。高岭石随埋深减少,约埋深3800m是一突变带,其上含量一般高于20%,其下常低于15%。

蒙皂石及混层粘土矿物

I/S混层在本区随深度演化阶段十分明显,埋深到约3800~4000m出现第三迅速转化带,蒙皂石层由20%降到15%,据桥口地区沙河街组资料,在埋深约4800m左右还出现蒙皂石第四迅速转化带,蒙皂石层由15%降到10%。

伊利石

伊利石在砂岩中分布最为普遍,约3800m出现一个迅速增高带,由约30%增加到40~60%,随深度增加最高含量可达70%以上。

绿泥石

绿泥石在砂岩粘土矿物中相对含量为4~41%,桥口地区含量略高。绿泥石随埋深含量有增加趋势,约以3700m为界,以上地层中绿泥石含量约为5~15%,该深度之下为

15~40%。

砂岩中粘土矿物演化主要受地温和埋深控制,层位控制因素不明显。随埋深增加,混层矿物中蒙皂石层有四个迅速转变带,其他粘土矿物也相应作规律性变化。

4.4深层储层分类及评价

根据东濮凹陷砂岩储层分类标准(表1-8),深层砂岩多属致密储层。

①据孔隙特征对储层进行分类及评价

储层分类

压汞及铸体薄片资料能清楚地反映储层的孔隙大小和分布特征,联系到储层常规物性与孔喉结构参数相关性好,分类中常规孔隙度、渗透率也作为分类的重要参数。

压汞资料中有效孔隙(D>0.2μm的孔隙)的百分比大小直接关系着储层储集能力的好坏,而排驱压力(Pd)和主峰喉道半径值(Rf)、平均喉道半径值(Rr)又密切与渗透能力有关。从排驱压力(Pd)、平均喉道半径(Rr)与连通孔隙度(φ),空气渗透率(K)以及K/φ比值的关系图可以看出,平均喉道半径为0.5μm所对应的渗透率为1×10-3μm2,连通孔隙度为12%。在现场多井层天然气测试中,此物性正好是测试结果的一个界限,高于此物性的气层在测试中一般都能获得工作气流,低于此物性界限的气层在26口井(层)的测试中没有一口井获得工业气流,因此,将此物性数值作为致密气储层的物性上限,其相应的Pd为2.34Mpa,Rf为0.4~0.6μm。这个界限以上称为常规储层,以下为非常规储层。非常规储层按气层勘探和改造的难易程度又进一步分为致密Ⅰ、Ⅱ、Ⅲ类,详见表1-8。

表1-8砂岩储层分类表

储层评价

a、深层常规(低渗透)储层

岩性为细砂岩-细粉砂岩,沉积相与高渗透储层相似,杂基含量小于10%,胶结物含量较高(9~15%),主要成份灰质5~6%、白云质4~7%。石英次生加大强烈,高岭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发育。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隙、粒间溶蚀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及微孔隙共生为特征。孔隙直径0.02~0.08mm,平均喉道半径为0.5~1.2μm,孔喉连通性尚好,渗透率1~10×10-3μm2,K/φ值0.1~0.5,声波时差一般230~250μs/m。

低渗透储层产能低、递减快,储层孔喉较细小,泥浆中固相颗粒侵入不易排出,同时

毛细管作用也容易引起泥浆液相侵入伤害气层。在增产过程中需施行较大型酸化压裂来扩大井筒周围的孔隙连通网络。低渗透储层与高渗透储层相比除高岭石晶体易形成细粒迁移而造成损害外,伊利石破碎迁移和绿泥石酸敏造成气层伤害是增产措施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低渗透储层一般埋藏深度在小于4200m井段,在深部地层多处于次生孔隙发育带(如桥25井4695~4700米,刘3井4435~4521m井段),是深层气勘探中努力寻找的对象,其自然产能单井日产低于5万米3。

b、致密储层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很差,孔隙度<12%,渗透率<1×10-3μm2,K/φ<0.5。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粒间隙、粒内溶孔和微孔隙,喉道分布特征为细-极细歪度,孔隙比表面大(>5[m2/g]/ φ),孔喉迂迥曲折,结构复杂,常规作业无法获得工业气流,钻井过程中容易污染。根据储层结构及增产措施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类:

Ⅰ类致密储层

岩性是细砂岩、粉砂岩,杂基含量5~15%,压实及碳酸盐矿物胶结、交代强烈,含量大于10%;硬石膏、粘土矿物及石英次生加大也发育。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隙、粒内溶蚀孔隙和微孔隙,平均喉道半径0.3~0.6μm。排驱压力0.5~1.0Mpa,孔隙度10~12%,渗透率0.1~1.0×10-3μm2。

这类储层埋藏深度一般大于4000m,气层在钻探过程中气涌、气喷活跃,求产产量很低。

Ⅱ类致密储层

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孔隙度8~10%,渗透率0.02~0.1×10-3μm2,平均喉道半径0.15~0.3μm,有效连通孔隙占总连通孔隙的60%左右,排驱压力在1.0~5.0Mpa之间。

此类储层埋藏深度一般大于4200米,钻井有明显气显示,但试气结果不出气或仅出少量气。

Ⅲ类致密储层

岩性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粒度细、填隙物含量高(15~25%)是这类储层的重要特点。孔隙类型以粒间隙和微孔隙为特征,孔隙直径1~10μm,平均喉道半径<0.15μm,排驱压力高达4.0Mpa以上。孔隙度3.4~8%,渗透率0.001~0.02×10-3μm2,K/φ小于0.01,有效连通孔隙小于60%。压汞曲线形态为极细歪度。

致密砂岩是东濮凹陷深层气最主要的储层类型,常规储层中的低渗透层虽有,但分布零星、少见,形成规律不易认识,而高渗透层几乎不存在。

②根据产出商业性油气的孔、渗下限对储层进行分类

按自然产出、采取增产措施;产出的是原油或天然气的不同,根据东濮凹陷深层长期勘探生产总结出的产出商业性油气的孔、渗下限的规律,把深层储层划分为五种类型:

Ⅰ类储层:自然产出原油的储层,不用采取任何增产措施,靠砂岩自身就可以产出商业性油流的储层。该类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值的下限分别为13%和3×10-3μm2。深层该类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砂岩、细砂岩,分选好、分洗性好、粘土杂基含量小于3%,胶结物含量小于10%。

Ⅱ类储层:自然产出天然气的储层,不用采取任何增产措施,靠砂岩自身就可以产出商业性天然气的储层。该类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值的下限分别为11%和1×10-3μm2。该类储层砂体类型与Ⅰ类储层的相似,同时也具有形成高异常孔隙的成岩条件。

Ⅲ类储层:只有靠采取增产措施才能产出原油的储层,该类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值的范围分别为13-10%和3×10-3μm2-0.5×10-3μm2,岩性主要为各类砂岩,分选好-中等、分洗性好-中等、粘土杂基含量小于5%,胶结物含量大于15%,也具有形成高异常孔隙的成岩条件。

Ⅳ类储层:只有靠采取增产措施才能产出天然气的储层,东濮凹陷该类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值的范围分别为11-9%和1×10-3μm2-0.1×10-3μm2。地质条件与Ⅲ类储层的相似。

Ⅴ类储层:在采取各类增产措施后,也产不出商业性油气流的砂岩。对原油来讲,孔隙度、渗透率的范围分别为小于10%和1×10-3μm2,对天然气来讲,孔隙度、渗透率的范围分别为小于9%和0.1×10-3μm2。东濮凹陷深层砂岩为非储层一是沉积条件差,分选差、分洗性差、粘土杂基含量小于5%,胶结物含量大于15%;二是虽然发育Ⅰ、Ⅱ类储层砂体相似的砂体,但不具有形成高异常孔隙的成岩条件。

相变储能技术介绍及其展望

相变储能技术介绍及 其展望 能动学院 能动A02 王来升 2010201104

相变储能技术介绍及其展望 摘要:相变储能材料作为一种提高能源利用稳定性以及效率的技术越来越受 到人们重视,如何有效的对相变储能技术进行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相变材料;应用;展望 0引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类生活以及生产活动的高速发展,我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利用带来的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利用低品位能源、开发可利用的新能源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 自20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后,热能存储技术在工业节能和新能源利用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2000年前后,全面实行分时计度电价政策后,相变储能技术便成为工业和民用的热点,尤其是随着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等间歇性绿色能源的发展,相变储能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相变储能技术的发展概况 1。1国外相变储能技术的发展概况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就非常重视相变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用。1980年美国 Birchenall等提出采用合金作为相变材料[1],提出了三种典型状态平衡图和二元合金的熔化熵和熔化潜热的计算方法。1991年德国Gluck 和Hahne等利用/制成高温蓄热砖,并建立太阳能中央收集塔的蓄能 装置[2]。2001年Faird等以-6O作为相变材料采用微胶囊技术封装制备 了相变储能地板[3]。2006年Hammou等设计了一个含有相变材料的混合热储能存储系统[4]。 1。2国内相变储能技术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单位就开始了对无机盐、无机水合盐、金属等相变材料的理论和应用作了详细的研究工作.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同利用西藏盐湖盛产的芒硝和硼砂等无机水合盐类矿产加入独特的悬浮剂等成功研制出太阳能高密度储热材料[5]。林怡辉,张正国等人采用溶胶—凝胶法[6],采用二氧化硅作母材,有机酸作相变材料,合成复合相变材料。二浙江大学王永川等人对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实际应用作了大量相关概述。 2.相变储能技术概念及特点

储层识别方法

储层识别方法 研究区储层物性可以反映在地球物理测井参数上,对于研究区的储层识别可以充分应该常规测井并结合测井新技术。储层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电位曲线结合自然伽马曲线,并通过中子、密度、声波、电阻率曲线等特征判别储层好坏,若结合地质特征、钻井、录井显示、试油资料以及岩心分析等,更能综合准确分析储层的好坏。储层的测井划分标准: (1)好储层 岩性较纯,泥质含量较低。在井眼正常的情况下,常规测井自然电位负异常,并异常幅度大,一般大于20mV,自然伽马一般集中在40-70API;电成像图上呈棕黄色显示,排除暗色泥质条带和高亮度致密岩性。 孔隙度较大:常规测井上声波时差大于230μs/m;且随泥质含量增大而有所增大;井眼正常处,补偿密度值一般小于2.5g/cm3;核磁测井孔隙度较大,T2分布谱大多分布在T2截止值的右边,T2分布谱越靠右分布越好。 渗透性较好:常规测井上,储层井径正常或略有缩径,深浅双侧向(深中感应)电阻率有或无差异;在排除泥质影响情况下,斯通利波能量有衰减。 (2)中等储层 岩性较纯,泥质含量较低:井眼正常的情况下,常规测井自然电位负异常幅度中等-大,一般在10-20mV,自然伽马一般集中在60-95API; 孔隙度较大:常规测井上声波时差大于220μs/m;且随泥质含量增大而有所增大;井眼正常处,补偿密度值一般小于2.6g/cm3;核磁测井孔隙度较大,T2分布谱大多分布在T2截止值的中-右边,孔隙以中孔为主。 渗透性较好:常规测井上,储层井径正常或略有缩径,深浅双侧向(深中感应)电阻率有或无差异;在排除泥质影响情况下,斯通利波能量有衰减。 (3)差储层识别方法 岩性较纯,泥质含量较低:井眼正常的情况下,常规测井自然电位负异常幅度中等-大,一般在小于10mV,自然伽马一般集中在70-95API; 孔隙度较小:常规测井上声波时差小于220μs/m;且随泥质含量增大而有所增大;井眼正常处,补偿密度值一般大于2.6g/cm3;核磁测井孔隙度较大,T2分布谱大多分布在T2截止值的中-左边,孔隙以小孔为主。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4.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4.1孔隙类型 本次孔隙分类采用以孔隙产状为主,并考虑溶蚀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将孔隙分类如下: 1. 粒间孔隙 粒间孔隙是指位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它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或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在遭受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破坏后而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孔隙。多呈三角形,无溶蚀标志。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粒间溶蚀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经溶蚀作用强烈改造而成,或者是颗粒间由于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粒间空隙一般个体较大,连通性较好。粒间孔隙是本区主要的孔隙类型。 2. 粒内(晶内)孔隙 这类孔隙主要是砂岩中的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深部溶蚀形成的,在研究区深层砂岩中普遍存在。长石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空隙可以进一步分为粒内溶孔和晶溶孔。晶内溶孔是指长石颗粒内的溶孔,而粒内溶孔是指岩屑等碎屑内部的易溶组分在深部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常常沿长石的解理缝、双晶纹和岩屑内矿物之间的接触部位等薄弱带进行溶蚀并逐渐扩展,因而常见沿解理缝和双晶结合面溶蚀形成的栅状溶孔。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孔的发育常常使彼此孤立的、或很少有喉管项链的次生加大晶间孔的连通性大为改进,而且,这类孔隙的孔径相对较大,从而优化了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 3. 填隙物孔隙 填隙物孔隙包括杂基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孔和晶内溶孔。 杂基内孔隙多发育与杂基含量较高的(>10%)砂岩中,孔隙数量多,个体细小,连通性差。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发育在深埋条件下自生矿物,如石英、方解石、沸石、碳酸岩小晶体以及石盐晶体之间,个体小,数量多随埋深有增加之趋势。但由于常生长于粒间孔隙中,连通性较好,又由于其晶体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复杂,影响流体渗流。因此在埋深3500米以下,孔隙度降低较慢,而渗透率降低很快。这类晶间孔隙在徐东-唐庄地区相对发育。另外,杜桥白地区深层还可见到丰富的碳酸盐晶内溶孔和石盐晶内溶孔。 4. 裂隙 裂缝在黄河南地区较不发育,在桥24井沙三段3547.5米砂岩中见一构造裂缝,此外多见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中泥质细条带收缩缝。一般绕裂缝在构造活动强烈部位发育,对储层物性改善很有作用。 4.2孔隙结构特征 1.孔隙结构分析 岩石的储集空间不是由单一的孔隙类型组成,而是由多种孔隙类型构成的变化多样的复杂的孔喉系统。

潜山储集层识别及储层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83903238.html, 潜山储集层识别及储层特征研究 作者:刘岩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01期 摘要:本文结合潜山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分析,分别对碳酸盐岩和变质岩储集层的岩性识别、储层识别、储层特征性质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潜山开发提供了地质特征依据。 关键词:碳酸盐岩;变质岩;储层识别 【中图分类号】P63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217-01 辽河油田的勘探开发中,潜山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大民屯凹陷区域,已探明的潜山储量在4*108t以上。结合岩心分析、测井交会图分析等技术措施,对主要岩性的结果进 行了分析,其中在大民屯凹陷的安福屯潜山和西部曙光潜山带,主要分布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在东胜堡潜山、牛心坨潜山等区块,主要分布的是变质岩储层。有必要对这两大储集层进行识别和特征分析,从而为储层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1 碳酸盐岩储层 1.1岩性识别。 区块内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包含泥质岩、灰岩和白云岩三类,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试油分析,泥质岩含有油气资源较少,而高纯度的白云岩、灰岩以及含泥质较少的灰岩和白云岩含有油气资源较多。 在岩性识别上,三类岩层都具有明显的测井曲线差异,其中泥质岩主要是“三高一低”:高自然伽玛、补偿中子和声波时差,低地层补偿密度;白云岩主要是“三低一高”:地自然伽玛、补偿中子和声波时差,高地层补偿密度;石灰岩的测井曲线特征与白云岩类似,但是因为岩层矿物成分的差异,其密度比白云岩更低。具体测井数值如表1所示。 1.2储层识别。 在岩性识别基础上,可以结合大民屯凹陷的潜山储层已经开发的资料进行分析,对不同储层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储集层划分。基于岩性分析,碳酸盐岩层主要分为两种储集层形式:致密砂岩储集层,无裂缝、孔洞发育,也没有泥质含量;纯度较低的储集层,含有较多的泥质含量。 1.3储层特征。

全球储能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

全球储能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 一、储能技术分类、技术原理、主要特征 针对电储能的储能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电化学储能(如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镍镉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电磁储能等)。 也可以分为功率型和能量型,功率型的特点是功率密度大、充放电次数多、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小的特点,例如飞轮、超级电容、超导;能量型的特点是能量密度大、响应时间长、充放电次数少、功率密度低等特点。例如蓄电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种储能设备混用会产生更大的效果,混用比单一使用更有利于降低成本。(最近的一篇论文介绍的模型计算结果是在微网中使用超级电容和蓄电池两种混合储能成本是单一储能成本的33.8%。) (一)电化学储能技术 1、钠硫电池 钠硫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是液态的硫(S);负极活性物质是液态金属钠(Na),中间是多孔性瓷隔板。它利用熔融状态的金属钠和硫磺在300℃以上高温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完成充放电过程。 钠硫电池的主要特点是能量密度大(是铅蓄电池的3倍)、充电效率高(可达到80%)、可大电流、高功率放电、循环寿命比铅蓄电

池长。然而钠硫电池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高温,有一定安全隐患。由于钠硫电池中所用的储能介质金属钠和硫磺均为易燃、易爆物质,对电池材料要求十分苛刻,目前只有日本(NGK)公司实现产品的产业化生产。 图1 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原理 (来源:美国储能协会) 2、液流电池 液流氧化还原电池(Redox flow cell energy storage systems),简称液流蓄电站或液流电池,与通常蓄电池活性物质包含在阳极和阴极不同,液流电池作为氧化-还原电对的活性物质分别溶解于装在两个大储液罐中的溶液里,各用一个泵使溶液流经液流电池堆中高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两侧,在其多孔炭毡电极上发生还原和氧化反应。电池堆通过双极板串联,结构类似于燃料电池。目前还发展有在一个或两个电极上发生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溶解/沉积反应的液流电池。 由于液流电池的储能容量由储存槽中的电解液容积决定,而输出功率取决于电池的反应面积,通过调整电池堆中单电池的串连数量和电极面积,能够满足额定放电功率要求。两者可以独立设计,因此系

储层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 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 1、依据 2、对比单元划分 3、划分的步骤 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 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 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 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①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②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③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扇三角洲储层特征? ①碎屑流沉积。由于沉积物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一种高 密度、高粘度流体,由于物质的密度很大,沿着物质聚集体内的剪切面而运动。②片汜沉积。是一种从冲积扇河流末端漫出河床而形成的宽阔浅水中沉积下来的产物,沉积物为呈板片状的砂、粉砂和砾石质。 。③河道沉积。指暂时切入冲积扇内的河道充填沉积物。④筛积物。当洪水携带的沉积物缺少细粒物质时,便形成由砾石组成的沉积体。 碎屑岩才沉积作用:垂向加积、前积、侧向加积、漫积、筛积、选积、填积、浊积 喉道: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称为喉道。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 碎屑岩的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官束状喉道 孔隙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 排驱压力: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它是泵开始进入岩样最大连通孔喉而形成连续流所需的启动压力,也称阀压。 成岩作用:指碎屑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到变质之前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变化。 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 表成岩作用: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岩石、流体、温度、压力 孔隙水的流动方式和动力:压实驱动流、重力驱动流、滞流 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 根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可将碎屑岩的残岩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降低储层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其中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而使孔隙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渗透性变差的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溶液中过饱和成分发生沉淀,将松散的

原油物性、碎屑岩储层分类简表

气藏采收率大致范围表单位:f 注:来源于《天然气储量规范》 气藏采收率大致范围表单位:f 注:来源于加拿大学者G.J狄索尔斯(Desorcy)归纳的世界不同类型气藏的采收率

1. 石油 (1) 按产能大小划分单井工业油流高产—特低产标准 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t/(km.d)] 高产中产低产特低产 >15 >5-15 1-5 <1 (2)按地质储量丰度划分作为油田评价的标准: 地质储量丰度(1x104t/km2) 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特低丰度 >300 >100-300 50-100 <50 (3)按油田地质储量大小划分等级标准: 石油地质储量(1x108t) 特大油田大型油田中型油田小型油田 >10 >1-10 0.1-1 <0.1 (4)按油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 油气藏埋藏深度(m) 浅层油气世故(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2000 2000-3000 >3200-4000 4000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石油储层的划分标准: 稠油储量指地下粘度大于50mPa·S的石油储量。 高凝油储量指原油凝固点在40℃以上的石油储量。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石油储量。又有称为边界经济储量。 超深层储量指井深大于4 000m,开采工艺要求高的石油储量。 2.天然气 (1)按千米井深的单井稳定天然气产量划分标准: 千米井深稳定产量[104m3/(km·d)]高产中产低产 >10 3-10 <3 (2)天然气田储量丰度划分标准: 天然气储量丰度(108 m3/km2) 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 >10 2-10 <2 (3)天然气田总储量划分大小标准: 田天然气田总储量(108m3) 大气田中气田小气田 >300 50-300 <50 (4)按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 天然气藏埋深(m) 浅层气藏(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

储能技术分类概述

储能技术分类概述 (一)储能的定义及分类 1.储能的定义 储能是通过特定的装臵或物理介质将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不同方式储存起来,以便以后在需要时利用的技术。储能主要是指电能的储存。储能又是石油油藏中的一个名词,代表储层储存油气的能力。储能本身不是新兴的技术,但从产业角度来说却是刚刚出现,正处在起步阶段。 广义的电力储能技术是指为实现电力与热能、化学能、机械能等能量之间的单向或双向存储设备,所有能量的存储都可以称为储能。传统意义的电力储能可定义为实现电力存储和双向转换的技术,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电池储能等,利用这些储能技术,电能以机械能、电磁场、化学能等形式存储下来,并适时反馈回电力网络。能源互联网中的电力储能不仅包含实现电能双向转换的设备,还应包含电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单向存储与转换设备。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广义的电力储能技术可定义为实现电力与热能、化学能、机械能等能量之间的单向或双向存储设备。如图1所示,电化学储能、储热、氢储能、电动汽车等储能技术围绕电力供应,实现了电网、交通网、天然气管网、供热供冷网的“互联”。其中,电化学储能和电动汽车实现了电力双向转换,用双框线标出,其余用单框线标出,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FCEV表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BEV表示电化学电池电动汽车。

图 1:能源互联网中的电力储能技术 除储能设备外,还包含了热电联供机组、燃料电池、热泵、制氢等能源转换设备。储能和能源转换设备共同建立了多能源网络的耦合关系。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常进行一体化设计,难以区分,因此本文将具有储能能力的电力转换设备也纳入广义电力储能的范畴。图中,通过新能源发电实现风、光、潮汐、地热等主要一次能源向电能的转换。在电网传输和消纳能力的限制下,部分新能源发电将通过制氢、制热等方式进行转换,部分新能源发电以电化学储能等双向电力储能设备存储并适时返回电网。在各电力储能技术的支撑下,新能源发电与热电联供机组、燃料电池、热泵等转换设备协调运行,实现了新能源高效利用目标下,以电能为核心的多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匹配。 2.储能按技术原理分类 按照技术原理划分,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如抽水储能、

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地 质 勘 探 第39卷第1期· 33 ·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特征及其 控制因素 侯明才1,2 曹海洋1,2 李慧勇3 陈安清1,2 韦阿娟3 陈扬1,2 王粤川3 周雪威1,2 叶涛3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摘 要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的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是新近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含油气区,该区的储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基于对钻井岩心、井壁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和描述,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录井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潜山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控制储层发育的内在因素,研究储层展布规律。结果表明:①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是由太古界潜山变质花岗岩主体及上覆的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孔店组砂砾岩组成的泛潜山储集系统,形成砂砾岩孔隙带+风化壳溶蚀裂缝带+内幕裂缝带的多层次储层结构,储层成因复杂、类型多样;②太古界变质花岗岩潜山储集体内部在垂向上可划分为风化壳、内幕裂缝带和致密带,具有孔隙型和裂缝型的双重特性;③潜山风化壳主要受到强烈的溶蚀淋滤作用叠加断裂作用的影响,形成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内幕裂缝带储层的发育规模与分布受控于3期裂缝的叠加作用,燕山期以来是潜山裂缝的主要发育时期;④孔店组砂砾岩为典型的筛积沉积,后期溶蚀作用为其主要的控制因素; ⑤混合岩化作用及超临界流体隐爆作用对储层发育起到了建设性作用。结论认为,渤中19-6构造带发育砂砾岩+变质岩潜山储集系统的认识,有助于确定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 渤中19-6潜山构造带 太古代 深层变质花岗岩储层 古近纪 砂砾岩储层 溶蚀作用 构造裂缝 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01.004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eep buried-hill reservoirs in the BZ19-6 structural belt, Bohai Sea area Hou Mingcai1,2, Cao Haiyang1,2, Li Huiyong3, Chen Anqing1,2, Wei Ajuan3, Chen Yang1,2, Wang Yuechuan3, Zhou Xuewei1,2 & Ye Tao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2.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3. Tianjin Branch Company of CNOOC, Tianjin 300452, China) 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1, pp.33-44, 1/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 Abstract: The BZ19-6 deep buried-hill structural belt in the southwest of Bozhong Sag, Bohai Bay Basin, is a newly discovered super-giant oil and gas bearing area. The study on its reservoirs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are not understood deeply. In this paper, cores, sidewall cores, rock sections we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Then, based on regional structural setting, mud logging and logging data, the buried-hill reservoirs in this area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space type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inhere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oirs were discussed, and distribution laws of the reservoi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deep buried-hill reservoirs of this belt are a pan-buried hill reservoir system composed of the Palaeocene–Eocene Kongdian Fm glutenite in the upper part and the Archean buried-hill metamorphic granite in the lower part. A multi-layer reservoir structure of glutenite pore zone, weathering crust dissolution fracture zone and inner fracture zone is formed. These reservoirs are complex in genesis and diverse in type. Second, the Archean buried-hill metamorphic granite reservoir can be vertically divided into weathering crust, inner fracture zone and tight zone, and it presents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and fractured media. Third, the buried-hill weathering crust is mainly affected by strong dissolution and leaching superimposed with fracturing, forming fractured-porous reservoir space. The reservoir of inner fracture zon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uperimposition of three-phrase fractures, which forms the main development period of buried-hill frac-tures since the Yanshanian. Fourth, the glutenite of Kongdian Fm is a typical sieve deposit and i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late dissolu-tion. Fifth, migmatization and supercritical fluid cryptoexplosion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oirs. In conclu-s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buried-hill glutenite and metamorphic reservoir system developed in this belt is conducive to determining the target and direction of nex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Keywords: Bohai Bay Basin; Bohai Sea area; BZ19-6 deep buried-hill structural belt; Archean; Deep metamorphic granite reservoir; Pa-leogene; Glutenite reservoir; Dissolution; Structural fracture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潜山成藏综合研究与有利勘探方向”(编号:2016ZX05024-003-01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渤海海域潜山石油地质特征、典型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编号:CCL2014TJXZSS0870)。 作者简介:侯明才,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本刊编委;主要从事大地构造沉积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层序岩相古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地址:(610059)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ORCID:0000-0001-7583-9159。E-mail: houmc@https://www.doczj.com/doc/183903238.html, 通信作者:曹海洋,1988年生,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地址:(610059)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ORCID: 0000-0003-4618-4610。E-mail: chycdut@https://www.doczj.com/doc/183903238.html,

潜山储集层识别及储层特征研究

潜山储集层识别及储层特征研究 本文结合潜山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分析,分别对碳酸盐岩和变质岩储集层的岩性识别、储层识别、储层特征性质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潜山开发提供了地质特征依据。 标签:碳酸盐岩;变质岩;储层识别 辽河油田的勘探开发中,潜山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大民屯凹陷区域,已探明的潜山储量在4*108t以上。结合岩心分析、测井交会图分析等技术措施,对主要岩性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在大民屯凹陷的安福屯潜山和西部曙光潜山带,主要分布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在东胜堡潜山、牛心坨潜山等区块,主要分布的是变质岩储层。有必要对这两大储集层进行识别和特征分析,从而为储层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1 碳酸盐岩储层 1.1岩性识别。 区块内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包含泥质岩、灰岩和白云岩三类,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试油分析,泥质岩含有油气资源较少,而高纯度的白云岩、灰岩以及含泥质较少的灰岩和白云岩含有油气资源较多。 在岩性识别上,三类岩层都具有明显的测井曲线差异,其中泥质岩主要是“三高一低”:高自然伽玛、补偿中子和声波时差,低地层补偿密度;白云岩主要是“三低一高”:地自然伽玛、补偿中子和声波时差,高地层补偿密度;石灰岩的测井曲线特征与白云岩类似,但是因为岩层矿物成分的差异,其密度比白云岩更低。具体测井数值如表1所示。 1.2储层识别。 在岩性识别基础上,可以结合大民屯凹陷的潜山储层已经开发的资料进行分析,对不同储层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储集层划分。基于岩性分析,碳酸盐岩层主要分为两种储集层形式:致密砂岩储集层,无裂缝、孔洞发育,也没有泥质含量;纯度较低的储集层,含有较多的泥质含量。 1.3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的潜山储层存在较为复杂的储集空间类型,存在裂缝、孔隙和溶洞三种类型,裂缝包含构造微裂缝、宏观构造缝和晶间缝等;溶洞主要沿着裂缝发育,也存在一些砾间缝,一般都不会独立存在;孔隙大都是粒间溶孔和晶间孔。在研究区块中,存在由宏观裂缝和溶洞、微观裂缝共同构成的复合型的储层。从已经探明的潜山储层看,大民屯凹陷储层主要以白云岩储层为主,西部凹陷大都

蓬莱9-1潜山储层岩性识别及油气富集特征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5, 5, 235-24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183903238.html,/journal/ag https://www.doczj.com/doc/183903238.html,/10.12677/ag.2015.53024 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nglai 9-1Geoburried-Hills Bairong Song1, Fengrong Wang2, Xiangkuan Gong3 1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Liaohe Co. Ltd., PetroChina, Panjin Liaoning 2Tianjin Branch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Tianjin 3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Email: songbr@https://www.doczj.com/doc/183903238.html, Received: Jun. 11th, 2015; accepted: Jun. 23rd, 2015; published: Jun. 2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18390323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rough rock slice identification and chemical analysis of rock, the Penglai 9-1 oilfield and Geo- burried-hill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two sets of lithology. One set is middle-low grade meta-morphic surrounding rocks, such as metamorphic quartz sandstone, quartzite, Mica-Quartz schist in Meso-Neo Proterozoic, the other is granite intrusive. LA-ICP-MS ziron U-Pb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206Pb/238U ages of zircons from 162 - 169 Ma, weighted average 165 Ma, thus the age probably represents the formation age of the granite, indicating that the rock in the Middle Jurassic in-truded into the Neoproterozoic strata.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rock in Geoburried-hills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studying the physical features of rock,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ock and mine identification and time analysis. We have analyzed the reaso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Genesis of reservoir and pointed out the best exploration area which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oil gas storage declar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Penglai 9-1, Lithology, Jurassic, Log Curv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蓬莱9-1潜山储层岩性识别及油气富集特征 宋柏荣1,王凤荣2,宫相宽3

原油物性、碎屑岩储层分类简表

原油物性分类简表 碎屑岩储层分类表(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DZ/T 0217-2005 ) f

1.石油 (1)按产能大小划分单井工业油流高产—特低产标准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t/(km.d)] 高产中产低产特低产 >15 >5-15 1-5 <1 (2)按地质储量丰度划分作为油田评价的标准: 地质储量丰度(1x104t/km2) 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特低丰度 >300 >100-300 50-100 <50 (3)按油田地质储量大小划分等级标准: 石油地质储量(1x108t) 特大油田大型油田中型油田小型油田 >10 >1-10 0.1-1 <0.1 (4)按油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 油气藏埋藏深度(m) 浅层油气世故(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 <2000 2000-3000 >3200-4000 4000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石油储层的划分标准: 稠油储量指地下粘度大于50mPa ? S的石油储量。 高凝油储量指原油凝固点在40C以上的石油储量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 经济效益低的石油储量。又有称为边界经济储量。 超深层储量指井深大于4 000m,开采工艺要求高的石油储量。 2.天然气 (1)按千米井深的单井稳定天然气产量划分标准: 千米井深稳定产量]104m3/(km ? d)] 高产中产低产 >10 3-10 <3 (2)天然气田储量丰度划分标准: 天然气储量丰度(108 m3/km2) 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 >10 2-10 <2 (3)天然气田总储量划分大小标准: 田天然气田总储量(108m3) 大气田中气田小气田 >300 50-300 <50 (4)按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 天然气藏埋深(m) 浅层气藏(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

储能技术种类和特点

储能技术种类和特点 储能技术是通过装置或物理介质将能量储存起来以便以后需要时利用的技术。储能技术按照储存介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机械类储能、电气类储能、电化学类储能、热储能和化学类储能。 一机械类储能 机械类储能的应用形式只要有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 1.1 抽水蓄能 (1)基本原理 电网低谷时利用过剩电力将作为液态能量媒体的水从低标高的水库抽到高标高的水库,电网峰荷时高标高水库中的水回流到下水库推动水轮机发电机发电。

(2)特点 ?属于大规模、集中式能量储存,技术相当成熟,可用于电网的能量管理和调峰; ?效率一般约为 65%~75% ,最高可达80%~85%; ?负荷响应速度快(10%负荷变化需10秒钟),从全停到满载发电约5分钟,从全停到满载抽水约1分钟; ?具有日调节能力,适合于配合核电站、大规模风力发电、超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 (3)缺点 ?需要上池和下池; ?厂址的选择依赖地理条件,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 ?与负荷中心有一定距离,需长距离输电。 (4)应用 目前,抽水蓄能机组在一个国家总装机容量中所占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3%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储能装置总容量为128GW,其中抽水蓄能为127GW,占99%。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共有抽水蓄能电站34座,其中,投运26座,投运容量2064.5万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11.4亿千瓦的1.8% 。(另在建8座,在建容量894万千瓦)

1.2 飞轮储能 (1)基本原理 在一个飞轮储能系统中,电能用于将一个放在真空外壳内的转子即一个大质量的由固体材料制成的圆柱体加速(达几万转/分钟),从而将电能以动能形式储存起来(利用大转轮所储存的惯性能量)。

埕东太古界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埕东太古界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埕东太古界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摘要:本文对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太古界内幕储层发育,主要为裂缝性片麻岩储层以及带溶蚀孔隙的火山岩储层。在成藏方面成藏模式决定了成藏类型,大断裂交会部位决定了太古界成藏部位,油储对接程度决定了太古界成藏规模。 关键词:埕东太古界成藏 埕东地区潜山主体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太古界、寒武系等潜山油藏,其中chg9、chg10、ch918井钻遇太古界成藏。从整体上看,埕东潜山南部以埕南大断层与四扣生油洼陷相接,侧向供油深度大,且潜山内幕发育多期不均匀分布的断层和裂缝,对油气运移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特别是太古界潜山与富油洼陷油源直接对接,具有形成规模储量的基础,是重点的勘探层系,但是目前其成藏规律不明确,值得深入研究。 一、构造特征 通过精细解释太古界顶面构造图发现本区断层发育,主要发育北西及北东向断层,印支、燕山期古断裂和埕南断裂以及第三系盆缘断层分割、改造本区太古界潜山,将埕南断层及潜山顶面分割成多个断阶,形成网状断裂格局。北部主要发育北东向反向断阶,南部受埕南断层影响发育顺向断阶,形成多个有利的断块圈闭。从一系列的内幕沿层相干切片上可以看出,内幕的裂缝主要发育北西及北东向,且主要集中在埕南断层与老的孤西断层交汇处、埕南断层与埕东断层交汇处,分析其原因在于本区一直受孤西、埕南、埕东断层差异性活动影响,特别是在孤西断层停止活动,埕南断层持续活动时期,在埕南断层活动减弱埕东断层活动增强时期,由于应力方向转换的影响,交汇处太古界内幕易形成多组伴生性的裂缝,是太古界内幕裂缝性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 二、储集层发育特征

储层精细划分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掘剩余油潜力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 进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建立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基础之上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学1995 年引入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后,其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在油田开发 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 世纪60 年代,我国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依据陆相 盆地多级次震荡运动学说和湖平面变化原理,在大庆油田会战中创造出了适用于湖相 沉积储层精细描述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组为基础”的小层对比技术,80 年代 中期,在小层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又将这一方法进一步发展为“旋回对比、分级控 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56-58],使之更加适用于湖盆中的河 流-三角洲沉积,这项技术以其精细性和实用性,成为我国陆相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的 技术基础,得到了广泛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大庆油田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 技术,一种理论性强,一种实用性强,均属于地层学中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技术, 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各有其优缺点。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 原理和大庆油田的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然后对这两种方法的作了比较,最后综合 应用两种方法,对商河油田南部沙二段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研究区沙二段 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层序地 层学已发展成三个不同的学派,即Exxon 沉积层序、Galloway 成因层序及Cros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它们已成为层序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其共性是都与事件地层学相 关联,并且都是基于岩石地层旋回性以及相对地层格架的测定。主要差别在于旋回之 间界面的确定。Galloway 成因地层学使用了最大海(湖)泛面,Exxon 沉积层序使用 了不整合面,而Cross 的高分辨率测序地层则采用地层基准面原理。Cross 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与Galloway 成因地层和Exxon 沉积层序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采用二分时 间单元(地层基准面旋回),而后者采用的是三分时间单元。这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缺 点,只要弄清楚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或是在同一研究中使用几种方法都是可以的[59] 。由美国科罗拉多区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近年 来新掘起的层序地层学新学派[33]。该理论经邓宏文、徐怀大等传入我国后,在我国 第三章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24 陆相盆地储层预测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2,60],极大地提高了陆相盆地的储层预 测精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在现代层序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所依据的 仍然是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它与盆地或区域规模的层序分析不同在于,它以露头、 岩心、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建 立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骨架。这里所谓的“高分辨率”是指“对不同 级次地层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和等时对比的高精度时间分辨率,也即高分辨率的时间 -地层单元既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阶段长时间尺度的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也适 合开发阶段短时间尺度的砂层组、砂层和单砂体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24]。 以郑荣才、邓宏文两位教授为代表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专家将高分辨层序地层的 理论运用于我国含油气盆地储层预测的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 层学理论。高分辨层序地层应用于陆相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识别和划分 不同成因的界面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20-26]。郑荣才教授根据他在辽河、胜利、长庆、大庆及滇黔桂等油田的实践,将不同构造性质的湖盆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 中的控制因素进行分类,根据界面成因特征提出了“巨旋回,超长周期旋回、长周期 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的划分方案,建立了各级次旋回的划分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