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

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一、组成

飞滑石十五两(450克)、绵茵陈十一两(330克)、淡黄芩十两(300克)、石菖蒲六两(180克)、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四两(各120克)。

二、用法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丸如弹子大(9克重),开水化服。

三、歌括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四、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五、主治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六、方解

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交蒸,故身热倦息,肢体酸楚;湿蔽清阳,阻滞气机,故胸闷腹胀,甚或上吐下泻;热毒上壅,则咽颐肿痛;热为湿遏,郁阻于

内,不得发越,故郁而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故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利湿热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余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利湿热;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诸药相伍,重在清解渗利,兼事芳化行气,理肺利咽。如此则湿邪得利,毒热得清,悦脾泄肺,行气化浊,用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最为相宜。

本方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王士雄赞之曰:“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临床运用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苔白厚腻或干黄为辨证要点。凡湿温、暑温挟湿、时疫及现代医学之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二节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加草柏皮栀子汤。 又: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组成】茵陈六两(18g)栀子十四枚(12g)大黄去皮,二两(6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阳黄。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柏皮加甘草,热疸治疗要及时。 组成:栀子十五枚(10g)甘草炙,一两(3g)黄柏二两(6g)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热重于湿证。症见身热,发黄,心烦懊,口渴,苔黄。 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 四逆汤内茵陈入,黄疸阴证法在兹。 组成:甘草茵陈各二两(各6g)干姜一两半(4.5g)附子破八片,一个(6g)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症见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

或沉细无力。 【鉴别】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均主治湿热内蕴所致之阳黄。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宜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配伍黄柏,以清热为主,宜于湿热黄疸属热重于湿者。茵陈四逆汤以茵陈与干姜、附子配伍,故有温阳利湿退黄之功,宜于寒湿内阻之阴黄。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汤煎。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淋散治血热淋,归草栀芍赤茯苓; 脐腹急痛小便涩,研末煎服水道清。 组成:赤茯苓六两(18g)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g)赤芍药去芦,锉山栀子仁各二十两(各15g)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血淋。症见尿如豆汁,溺时涩痛,或溲如砂石,脐腹急痛。 石韦散(《外台秘要》引《集验方》) 组成:石韦去毛,二两(6g)瞿麦一两(3g)滑石五两(15g)车前子三两(9g)葵子二两(6g) 功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主治:热淋、石淋。症见小便淋沥涩痛,少腹拘急,尿中或见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 【鉴别】八正散与导赤散均有清热利水通淋之功,用于治疗热淋。八正散集滑石、木通、萹蓄、瞿麦、车前子等大队清热利湿之品,利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 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一、组成 飞滑石十五两(450克)、绵茵陈十一两(330克)、淡黄芩十两(300克)、石菖蒲六两(180克)、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四两(各120克)。 二、用法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丸如弹子大(9克重),开水化服。 三、歌括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四、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五、主治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六、方解 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交蒸,故身热倦息,肢体酸楚;湿蔽清阳,阻滞气机,故胸闷腹胀,甚或上吐下泻;热毒上壅,则咽颐肿痛;热为湿遏,郁阻于

内,不得发越,故郁而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故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利湿热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余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利湿热;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诸药相伍,重在清解渗利,兼事芳化行气,理肺利咽。如此则湿邪得利,毒热得清,悦脾泄肺,行气化浊,用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最为相宜。 本方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王士雄赞之曰:“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临床运用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苔白厚腻或干黄为辨证要点。凡湿温、暑温挟湿、时疫及现代医学之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听方剂简表

1、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香薷散小青龙汤止嗽散 2、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 3、扶正解表败毒散参苏饮再造散加减葳蕤汤、麻黄细辛附子汤 泻下剂 1、寒下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2、温下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 3、润下剂五仁丸济川煎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4、逐水剂十枣汤禹功散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5、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和解剂 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2、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3、调和肠胃剂(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 4、表里双解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疏凿饮子 清热剂 1、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凉膈散仙方活命饮 4、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肺)散苇茎汤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 5、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6、清热祛暑六一散桂苓甘露饮清暑益气汤(清络饮香薷散) 温里剂 1、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2、回阳救逆四逆汤回阳救急汤 3、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 补益剂 1、补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完带汤人参蛤蚧散 2、补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 3、气血双补八珍汤泰山磐石散炙甘草汤 4、补阴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一贯煎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原名阿胶散,又名补肺散)益胃汤 5、补阳肾气丸右归丸 6、阴阳并补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 固涩剂 1、固表止汗牡蛎散 2、敛肺止咳九仙散 3、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桃花汤 4、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缩泉丸 5、固崩止带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 安神 1、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磁朱丸 2、滋阴安神(补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试卷2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祛湿剂属于“八法”中的什么法 A.消法√ B.下法 C.汗法 D.清法 因为祛湿剂是指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2.下列哪项是平胃散的组成 A.苍术厚朴陈皮生甘草 B.苍术陈皮枳实生甘草 C.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 D.苍术半夏陈皮炙甘草 在平胃散中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3.平胃散主治什么证 A.湿热蕴脾证 B.脾胃气虚证 C.湿滞脾胃证√ D.食积证 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4.以下哪个选项同时都是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 A.茯苓白芍 B.白芷白术√ C.紫苏桂枝 D.厚朴枳实 藿香正气散的组成是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炙甘草。 5.以下哪个方剂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A.藿香正气散√ B.平胃散 C.参苓白术散 D.保和丸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6.藿香正气散中用以行气化湿的药物是 A.陈皮厚朴 B.白芷陈皮 C.陈皮桔梗 D.大腹皮厚朴√ 由于湿浊中阻,气机不畅,藿香正气散中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 7.藿香正气散中配伍桔梗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祛湿剂之清热祛湿: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祛湿剂之清热祛湿: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三仁汤一类《温病条辨》 主证分析:湿重于热证。 三仁汤是个名方,一类方。温病学派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这个三仁汤是湿热病。《温热经纬》曾经提到,湿热的形成,有外感、内伤两类。《温热经纬》这段话讲它的成因。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 这段话简单的讲了湿热形成的两个途径,一个太阴内伤,也就是说脾胃内伤,不能正常运化湿邪,湿饮就可以停聚,这是产生内湿的一个基础。客邪再至,那由于气候因素,或者居住环境等因素,造成外来的湿邪侵犯人体,客邪再至,这样内在的湿邪和外来的湿热之邪相结合,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所以它提出了湿热产生有内外两类因素。这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湿热侵犯人体,特别是跟外湿有关,又引动内湿,内外结合的。这里我们要区分它的湿热的轻重。 三仁汤证,从原方在原书里提出来,它所主治证候有两个特点: 1、湿温病初起。比如提出它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暑温,暑天,暑热,暑天本身多雨。我们说暑多挟湿,甚至于暑必挟湿。所以在暑温或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证这类证,都跟外来的气候,外邪特点有关。跟外邪引起的湿热有关。所以外来之邪侵犯人体,人体的肺卫、体表首当其冲。这第一点要注意的。它多侵犯体表,侵犯上焦为主。所以有的时候三仁汤证把它叫“上焦湿热”。 2、它湿热的比例,是湿重于热。所以说湿重于热证。湿热阴阳两种病邪,它以阴邪湿邪为主的。这个往往在湿热病的初起时候。外来湿邪侵犯到人体的体表上焦。 这是三仁汤证,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初起阶段。有这样两个特点。一个多出现表卫症状。所以有时称它上焦湿热,有表卫症状。一个它是湿重于热。是它病邪侧重上一个特点。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中医方剂学(珍藏版)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多是寥寥几味,《扶阳讲记》中提到的名医田八味先生用药最多不超过八味,观今之中医一般开药都是十多味,多者竟有二三十味,每付药一大包。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博文,说用药治病如打猎,枪法准的猎人如同狙击手,只需一发子弹即可中的,枪法次的用散弹,一轰一大片,还得是方向正确,如果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再多子弹也是枉费。至于个别方剂,用药更是多达七八十味,那就等同投了集束炸弹...!须知,用药非比用兵多多益善!自古医不精辨无异于杀人! 1. 解表剂 1.1.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拗汤,大青龙汤,华盖散,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葱豉汤,葱豉桔梗汤,香苏散,加味香苏散,香苏葱豉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1.2.辛凉解表:银翘散,银翘汤,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葛根汤,升麻汤葛根汤,竹叶柳蒡汤 1.3.扶正解表: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仓廪散,参苏饮,再造散,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2. 泻下剂 2.1.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化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大黄牡丹汤,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2.2.温下: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半硫丸 2.3.润下:滋肠五仁丸,润肠丸,更衣丸,济川煎,麻子仁丸 2.4.攻补兼施: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承气养荣汤 2.5.逐水: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禹功散,导水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疏凿饮子

方剂歌诀及其注释12:十六、祛湿剂(183-202)

方剂歌诀及其注释12:十六、祛湿剂(183-202) 十六、祛湿剂; (一)燥湿和胃: 183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用量: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用法:上为散。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184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用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g,藿香(去土)90g,甘草(炙)7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

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二)清热祛湿: 185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用量: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186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用量: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一、组成 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 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 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 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 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 《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 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功用:渗湿利水。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功用:

中医方剂学速记歌诀(4019)

方剂学速记歌诀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 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干妈贵姓。 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桂枝汤”三勺。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九味羌活汤: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香苏散:甘肃皮箱。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下跪。 风邪犯肺证:止嗽散:前部挽紧陈草结。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银翘散:银河牛巧吃草根梗叶穗。 风温初起:桑菊饮:桑干河人聚结芦桥。 外感风邪,邪热蕴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葛解肌汤:柴葛三更起,指说秦腔高。 麻疹初起:升麻葛根汤:升麻哥炒芍药。 3、扶正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败毒散:江河两胡两活人兄只服草节。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参苏饮:申诉,陈根目前只办三更令。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阴虚外感证:加减葳蕤汤:“葳蕤”为何劫持大葱草。 二、泻下剂 1、寒下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热厥、痉病、发狂等里热实证:大承气汤:笑将军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大黄牡丹汤:牡丹东逃将军笑。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大陷胸汤:谁笑将军。 2、温下 阳虚寒积里实证(无虚):大黄附子汤 阳虚寒积证(脾虚):温脾汤:(缺) 3、润下 脾约(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证):麻子仁丸:麻姓‘小’说迷。 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济川煎:从容择马只当牛。 4、逐水 悬饮;实水:十枣汤:“十枣”圆吉岁。 5、攻补兼施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黄龙汤:当接三‘大’人。 三、和解剂 1、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少阳病证: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少阳病兼阳明腑实:大柴胡汤:只要早将胡将军擒下。 少阳湿热证: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半夏只服皮。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达原饮:秦郎后母要甘果。 2、调和肝脾 阳(热)郁厥逆,肝脾气郁证:四逆散:“四逆”只烧干柴。 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逍遥”归江湖,临河要筑槽。 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木克土):痛泻要方:陈药防蛀。 3、调和肠胃 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泻心汤:三人连琴伴。 四、清热剂 1、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白虎”拾草惊母。 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竹杆下十人卖米。 2、清营凉血: 热入营分证:清营汤:西单卖竹帘,黄帝用银元。

【方剂:祛湿剂】

【方剂:祛湿剂】 祛湿剂 第一节化湿和胃 1、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甘草6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歌诀】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2、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5g、白芷5g、紫苏5g、茯苓5g、半夏曲10g、白术10g、陈皮10g、厚朴10g、姜汁10g、桔梗10g、藿香15g、炙甘草12g。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歌诀】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第二节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歌诀】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9g、瞿麦9g、萹蓄9g、滑石9g、山栀子仁9g、

甘草9g、木通9g、大黄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歌诀】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3、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2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歌诀】三仁汤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尊。 4、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续名医类案》 【组成】滑石15g、淡黄芩10g、绵茵陈11g、石菖蒲6g、川贝母5g、木通5g、藿香4g、连翘4g、白蔻仁4g、薄荷4g、射干4g。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痠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 【歌诀】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5、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6g、川连姜汁炒,3g、石菖蒲3g、制半夏3g、香豉9g、焦栀9g、芦根60g。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 【歌诀】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

中医执业助理方剂学《祛湿剂》试题

中医执业助理方剂学《祛湿剂》试题 2017中医执业助理方剂学《祛湿剂》试题 导语:祛湿药。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治证:水湿病证。1、湿邪特点:重浊粘滞,易困气机,易伤阳气,向下,病程长,难愈。2、与脏腑关系:肺主气,通调水道—调水在肺脾主运化—制水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主水—主水在肾其次与膀胱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有关。下面我们来看看相关内容的试题吧。 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 祛湿剂属于“八法”中的( ) A 补法 B消法 C 下法 D 清法 E 和法 2.患者,男,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肢体沉重,倦怠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宜选用( ) A 平胃散 B藿香正气散 C 茵陈蒿汤 D 真武汤 E 八正散 3.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方剂是( ) A 平胃散 B完带汤 C 八正散 D 茵陈蒿汤 E 藿香正气散 4.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共有的药物是( ) A 白术、茯苓、甘草 B陈皮、厚朴、甘草 C 厚朴、陈皮、藿香 D 苍术、白术、甘草 E 苍术、厚朴、甘草 5.患者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治宜首选( ) A 藿香正气散 B平胃散 C 小青龙汤 D 三仁汤 E 连朴饮 6.藿香正气散的君药是 ( ) A 半夏 B 陈皮 C 藿香 D 白术 E 茯苓 7. 茵陈蒿汤的君药是( ) A 茵陈 B大黄 C 栀子 D 黄柏 E 甘草 8.茵陈蒿汤的药物组成除茵陈蒿、大黄外,还有( ) A 茯苓 B 泽泻 C 栀子 D 黄柏 E 干姜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一)概述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此证为夏月常见病证。治当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为法。藿香为君,辛温以散在表之风寒,芳香之气则可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 湿浊中阻,气机不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助解表,又助化湿;佐以姜、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佐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诸药合用,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 1.宣上畅中渗下的主要代表方是 A.三仁汤 B.藿香正气散 C.甘露消毒丹 D.藿朴夏苓汤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祛湿剂 2.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午后发热证,治宜 A.青蒿鳖甲汤 B.清营汤 C.补中益气汤 D.三仁汤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祛湿剂 3.猪苓汤治证的表现无 A.心烦不寐 B.发热咳嗽 C.呕恶下利 D.口渴不喜饮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祛湿剂 4.大黄在八正散中的作用是 A.清热利湿 B.泻热通便 C.导瘀下行 D.泄热降火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祛湿剂 5.防己黄芪汤的功用不包括 A.益气 B.健脾 C.祛风 D.温阳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祛湿剂 6.桂枝在五苓散中的作用是 A.温经散寒 B.温通心阳 C.通利血脉 D.温化水气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祛湿剂 7.萆?分清饮的君药是 A.石菖蒲 B.萆? C.乌药 D.益智仁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祛湿剂 8.桂枝在苓桂术甘汤中的作用是 A.温阳通脉 B.温阳化饮 C.解肌发表 D.化气利水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祛湿剂 9.实脾散中配伍木瓜的主要用意是 A.育阴护津 B.醒脾化湿 C.化湿和胃 D.舒筋活络 正确答案:B 解析:实脾散,君:炮附子、干姜——温肾温脾,化气行水。臣:茯苓、白术——健脾运湿。佐:木瓜——醒脾化湿,敛津护阴;厚朴、草果仁、木香、槟榔——行气利水。使: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调和诸药。配伍特点:温阳利水,行气利水。知识模块:祛湿剂 10.其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功用的方剂是 A.连朴饮 B.三仁汤 C.八正散 D.甘露消毒丹

中医方剂学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方剂学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方剂最早见于:() A.《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伤寒明理论》 D 《医方考》 E 《五十二病方》2.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 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普济方》 E《和剂局方》3.我国古代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是() A《和剂局方》 B 《外台秘要》 C《医方考》 D《普济方》 E《圣济总录》4.首次将治法概括为“八法”的医家是() A 成无己 B 赵以德 C 罗美 D 程钟龄 E 汪昂 5.下列哪一剂不属消法的范畴() A固涩剂 B祛湿剂 C理血剂 D驱虫剂 E理气剂 6.组方原则最早见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医方考》 D《五十二病方》 E《医方集解》7.我国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 A《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B《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C《医方考》D《古今名医方论》 E《医方集解》 8.四君子汤变化为异功散,属于() A药味减少的变化 B药味增加的变化 C药量减少的变化 D药量增加的变化 E剂型更换的变化9.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两方的变化属于() A药味加减的变化 B药量加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 D数方相合的变化 E煎煮方法的变化 10.贝壳和矿物类药物的煎法是:() A.打碎先煎 B.另煎 C包煎 D另炖 E烊化 11.在服药时间上,滋腻补益药一般宜:() A饭后服 B睡前服 C不拘时服 D空腹服 E顿服 12.不宜使用解表剂的病证是 A麻疹初期 B水肿初起 C疮疡已溃 D温病初起 E痢疾初起 13.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疗的最佳选方是:A桂枝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人参败毒散 E参苏饮 14.下列属于“辛凉轻剂”的方剂是 A桑菊饮 B 银翘散C白虎汤 D 败毒散 E 桑杏汤 15.银翘散组成中无下列何药: A竹茹 B荆芥 C豆豉 D薄荷 E牛蒡子 16.素有老慢支,近日受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应选用 A 银翘散 B 苏子降气汤 C 麻黄汤 D 小青龙汤 E 麻杏石甘汤 17.下列证候除……外,均属桂枝汤的适应证: A汗出恶风 B发热头痛 C咳嗽痰稀 D舌苔薄白,脉浮数 E鼻鸣干呕 18.麻黄汤治证的表现无: A汗出 B恶寒发热 C头痛身疼 D舌苔薄白 E脉浮紧 19.下列药物除……外,均属九味羌活汤的组成成分: A防风、川芎 B当归、陈皮 C苍术、细辛 D黄芩、甘草 E生地白芷 20.大柴胡汤的临床表现中有() A喜呕 B呕不止 C干呕 D呃逆 E嗳气 21.黄土汤的功用是() A 凉血止血,清热和胃 B 化瘀止血,温经止痛 C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D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E 活血祛瘀,养血止血

常用中药方剂歌诀版

常用中药方剂歌诀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常用中药方剂歌诀(整理版)群 目录 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香薷散小青龙汤 止嗽散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参苏饮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第二节温下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 第三节润下剂五仁丸济川煎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第四节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第五节逐水剂十枣汤禹功散 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第三节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 第四节表里双解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疏凿饮子 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凉膈散仙方活命饮 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又名泻肺散)苇茎汤 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 第五节清热祛暑六一散桂苓甘露饮清暑益气汤 第六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温里剂 第一节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回阳救急汤 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 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 人参蛤蚧散 第二节补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 第三节气血双补八珍汤泰山磐石散 第四节补阴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一贯煎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原名阿胶散,又名补肺散)益胃汤

第五节补阳肾气丸右归丸 第六节阴阳并补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 固涩剂 第一节固表止汗牡蛎散 第二节敛肺止咳九仙散 第三节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桃花汤 第四节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缩泉丸 第五节固崩止带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 安神剂 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磁朱丸 第二节补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 开窍剂 第一节凉开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行军散 第二节温开苏合香丸紫金锭(又名玉枢丹) 理气剂 第一节行气剂越鞠丸(又名芎术丸)柴胡疏肝散四磨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半夏厚朴汤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厚朴温中汤良附丸金铃子散天台乌药散 橘核丸暖肝煎加味乌药汤 第二节降气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 生化汤桂枝茯苓丸失笑散丹参饮鳖甲煎丸 第二节止血十灰散四生丸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 黄土汤 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牵正散 玉真散消风散 第二节平熄内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 治燥剂 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第二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玉液汤琼玉膏增液汤 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清热祛湿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原名拈痛汤)二妙散 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 第四节温化水湿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真武汤实脾散 第五节祛湿化浊萆薢分清饮完带汤 祛痰剂 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茯苓丸温胆汤 第二节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 第三节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试大纲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总论 要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剂型 要点: 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的特点 其次单元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留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 要点: 1.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辛凉解表 要点: 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扶正解表 要点: 1.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参苏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泻下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留意事项 细目二:寒下 要点: 1.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2.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温下 要点: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四:润下 要点: 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五:逐水 要点: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用法要点 细目六:攻补兼施

要点: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四单元和解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留意事项 细目二:和解少阳 要点: 1.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调和肝脾 要点: 1.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调和肠胃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二版方剂学课本的方歌(5篇)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二版方剂学课本的方歌(5篇) 第一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二版方剂学课本的方歌 方剂学方歌辛温解表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小青龙汤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辛凉解表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扶正解表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擅医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温下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润下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B.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逐水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攻补兼施黄龙汤 黄龙汤用朴硝黄,参归甘桔枳枣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调和肝脾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逍遥散 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清营凉血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发斑均可为。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清脏俯热导赤散

方剂学讲稿

上篇总论7第一章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7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7 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7(一)商周时期7 (二)先秦时期8 (三)两汉时期8 (四)隋唐时期9 (五)宋、金、元、明、清时期10 三、方剂理论的发展12 四、方剂的分类13 第二章方剂总则19 一、方剂与治法19 二、方剂的组成20 (一)方剂的组成配伍原则21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28 三、方剂的剂型和煎服法32 四、方剂的剂量37下篇各论38第一章解表剂38辛温解表40麻黄汤40 桂枝汤42 九味羌活汤44 加味香苏散45 小青龙汤46辛凉解表47桑菊饮48 银翘散4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49 升麻葛根汤51 竹叶柳蒡汤52 柴葛解肌汤52 葱豉桔梗汤53扶正解表54败毒散54 再造散55 葱白七味饮57 加减葳蕤汤57第二章泻下剂58大承气汤59 增液承气汤61

新加黄龙汤61麻子仁丸62济川煎63大陷胸汤64十枣汤65第三章和解剂65和解少阳66小柴胡汤66 蒿芩清胆汤68 柴胡达原饮68调和肝脾69四逆散69 逍遥散71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75调和肠胃76半夏泻心汤76第四章清热剂78清气分热79白虎汤79 竹叶石膏汤82清营凉血82清营汤83 清宫汤84 犀角地黄汤85清热解毒86普济消毒饮86 凉膈散88 黄连解毒汤89 清瘟败毒饮90清脏腑热92导赤散93 龙胆泻肝汤93 左金丸96 泻白散97 泻黄散98 清胃散100 玉女煎101 芍药汤102 白头翁汤103清虚热103青蒿鳖甲汤104秦艽鳖甲散105第五章祛暑剂105祛暑清热106

清络饮106祛暑解表106新加香薷饮106 六一散(原名益元散)107 桂苓甘露饮108清暑益气110清暑益气汤110第六章温里剂111温中祛寒112理中丸112 吴茱萸汤114 小建中汤115 大建中汤117回阳救逆118四逆汤119 回阳救急汤122 黑锡丹123温经散寒125当归四逆汤125第七章补益剂126补气129四君子汤131 参苓白术散132 补中益气汤134 生脉散(又名生脉饮)137 保元汤138补血剂139四物汤140 归脾汤141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144气血双补146八珍汤146 泰山磐石散147补阴补阳147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149 虎潜丸149 一贯煎151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152 左归丸155 肾气丸155 十补丸157第八章理气剂158行气159越鞠丸16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