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

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

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

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4、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总结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的中医外治法。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注意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从痰湿论治单纯性肥胖症研究

糖尿病并发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靶点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近年来糖尿病并发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一、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靶点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些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相关的治疗靶点,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内皮细胞功能

紊乱等。

针对这些治疗靶点,目前已经有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了验证,如他汀类药物、ACE抑制剂、ARB类药物、抗氧化剂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压、保护内皮细胞等功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靶点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中枢神经病变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些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和发展相关的治疗靶点,如氧化应激、多元醇通路激活、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等。

针对这些治疗靶点,目前已经有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了验证,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多元醇通路抑制剂、抗自由基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多元醇通路激活、抗自由基等作用,有效缓解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靶点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肾小球高灌注、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等。近年来,研究发现

了一些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相关的治疗靶点,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等。

针对这些治疗靶点,目前已经有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了验证,如ACE抑制剂、ARB类药物、抗炎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压等功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和进展速度。此外,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也在研究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四、总结与展望

糖尿病并发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然而,目前这些治疗方法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完全应用于临床实践。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更多的治疗靶点,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也需要从预防的角度出发,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与湿热敷法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炎

的效果比较

引言

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然而,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负担。为了降低静脉炎的发生,许多预防措施被研究和实践,其中包括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和湿热敷法。本文旨在比较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与湿热敷法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效果。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120例肿瘤患者,均接受PICC 置管术。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实验组患者接受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治疗,每天2次,连续5天;对照组患者接受湿热敷法,每次30分钟,每天2次,连续5天。通过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置管信息、不良反应等数据,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中,有10例(16.7%)发生静脉炎,其中轻度7例,中度3例;对照组患者中,有28例(46.7%)发生静脉炎,其中轻度18例,中度7例,重度3例。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患者在静脉炎总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本研究表明,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

脉炎的效果优于湿热敷法。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能够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样本量较小,未能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样本量,优化研究设计,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中药冷热湿敷疗法治疗常见皮肤病临床经验探讨

引言:

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医疗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中药冷热湿敷疗法作为一种外治疗法,具有消炎、消肿、解热、镇痛等作用,对于许多常见皮肤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将探讨中药冷热湿敷疗法在治疗常见皮肤病方面的临床经验。

一、中药冷热湿敷疗法的原理

中药冷热湿敷疗法是一种利用中药的性味功能,结合冷敷或热敷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浸泡在水中,根据不同病症选择冷敷或热敷,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针对皮肤病的病因,改善局部血液循

环,缓解疼痛和瘙痒,促进皮肤病的愈合。

二、常见皮肤病的中药冷热湿敷疗法

1、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水疱等症状。中药冷热湿敷疗法可以通过消炎、止痒、收敛的作用,缓解湿疹的症状。例如,可以使用黄柏、苦参、金银花等中药煎水冷敷,或使用黄连、黄芩、黄柏等中药研末调油热敷。

2、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中药冷热湿敷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作用,缓解荨麻疹的症状。例如,可以使用荆芥、防风、蝉蜕等中药煎水冷敷,或使用红花、桃仁、杏仁等中药研末调油热敷。

3、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肤苔藓化等症状。中药冷热湿敷疗法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祛风止痒的作用,缓解神经性皮炎的症状。例如,可以使用当归、川芎、桃仁等中药煎水冷敷,或使用红花、桃仁、杏仁等中药研末调油热敷。

三、中药冷热湿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先进行皮肤测试,确认无过敏反应后再使用。

2、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皮肤冻伤。热敷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造成皮肤烫伤。

3、皮肤有破损、炎症等情况时,应避免使用中药冷热湿敷疗法。

4、使用中药冷热湿敷疗法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5、中药冷热湿敷疗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方法。在使用中药冷热湿敷疗法的同时,应根据病情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结论:

中药冷热湿敷疗法是一种具有特色的中医外治法,对于许多常见皮肤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通过对中药的性味功能的运用,结合冷敷或热敷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皮肤病的病情,缓解疼痛和瘙痒等症状。然而,使用中药冷热湿敷疗法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如皮肤测试、使用时间和饮食等。在运用中药冷热湿敷疗法的还应根据病情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一、引言

随着中医药学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对中药质量控制的,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化。其中,动物类中药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属性和医疗效用,鉴定技术的需求尤为突出。本文旨在探讨近年来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的传统方法

传统的动物类中药鉴定主要依赖于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包括动物的外观、质地、颜色、纹理等,以及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这些方法虽然直观,但耗时且对鉴定者的经验依赖较大,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三、现代科学技术在动物类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手段被引入到动物类中药的鉴定中,如DNA条形码技术、光谱技术、机器学习等。

1、DNA条形码技术:该技术利用基因序列的差异进行物种识别,具有准确、快速、稳定等优点。对于动物类中药,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物种鉴定,确保药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非破坏性光谱技术可以用于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这些技术能够提供动物组织的化学信息,有助于鉴

别动物药材的真伪和优劣。

3、机器学习:近年来,机器学习算法也被应用于动物类中药的鉴定。通过训练模型对动物组织图像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动物类中药的自动识别和分类。

四、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建立和完善动物类中药数据库:通过收集大量的动物类中药样本,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可以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鉴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2、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地新技术在动物类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3、提升鉴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尽管已经有了许多用于动物类中药鉴定的新技术,但标准化和规范化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使鉴定结果更具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4、强化跨学科合作:中药鉴定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技术优势,提高动物类中药鉴定的综合水平。

五、结论

总的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使得动物类中药的鉴定更加准确、快速和便捷。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未来,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创新,能够进一步提高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的水平,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外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的

临床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外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

用。

一、引言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EGFR)是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药物,但常引起痤疮样皮疹等皮肤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中医学认为,痤疮由湿热内蕴、热毒瘀滞所致,治疗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本研究采用外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旨在观察其临床效果。

二、方法

1、病例选择

选取60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年龄18-75岁,均符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且均在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后出现痤疮样皮疹。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2、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外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药物组成:黄芩10g,黄连

10g,黄柏10g,栀子10g,野菊花10g,金银花10g,丹参10g,川芎10g。以上药物煎煮后取汁,冷却至室温,用无菌纱布蘸取药液敷于痤疮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即使用局部抗生素药膏和维A酸乳膏。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包括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炎症程度、疼痛程度和皮肤损伤程度;生活质量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评价。

三、结果

1、临床疗效

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为53.3%,显效率为26.7%,有效率为16.7%,无效率为3.3%。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30.0%,显效率为23.3%,有效率为26.7%,无效率为20.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症状改善情况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炎症程度、疼痛程度和皮肤损伤程度均显著低于对

照组(P<0.05)。

表1: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x±s)

3、生活质量

实验组患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为6.5±2.3,对照组为

9.7±3.1。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外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中药方剂中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野菊花、金银花具有疏风散热、解毒消肿的作用;丹参、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这些药物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皮肤炎症程度、疼痛程度和皮肤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结论

外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具

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中药热敷法

中药热敷法 2017-02-01 王厘正编辑百惠厘正 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内经》中称之为“熨”法。 古代应用热敷法的方法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 热敷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方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热敷;有温热肌肤、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等作用。 热敷法可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一)湿热敷 热敷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手法治疗后应用,既可增强手法的疗效,又能减轻因手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湿热方 (1)传统推拿热敷方 组成:红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樟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5g,千年健15g。 主治:关节扭挫伤,寒湿痹证,关节酸痛等。

(2)简化推拿热敷方 组成:香樟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治:因扭挫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并治肢体酸楚等。 2.湿热敷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2)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加热煮沸数分钟。 (3)医者趁热将毛巾在药液中浸透后拧干。根据治疗部位的需要,折成方形或长条形,外敷于患部。待毛巾不太热时,即用另一块毛巾换上(也可放在上一块毛巾的夹层中)。一般换2~4次即可。 (4)患者也可自我治疗。将药袋从锅中取出,滤水片刻,然后将药袋放在治疗的部位上。 3.湿热敷注意事项 (1)热敷的部位主要是项背、四肢和腰部。 (2)毛巾必须折叠平整,这样不易烫伤皮肤,并可使热量均匀传递。 (3)热敷时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法,但切勿在热敷时或刚热敷后使用其他手法,否则容易破皮。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 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 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 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中药湿敷疗法

中药湿敷法 山东枣庄中医院王燕鸣 摘要: 湿敷疗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使用时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敷在患处,l-2小时换药1次,或3-5小时换药1次。有些疾病(如痈肿)可先熏洗,后湿敷,这样可增强疗效。..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8.湿敷法 一、何为湿敷法和文献记载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二、操作方法和标准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三、操作流程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8.1 评估 8.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8.1.2 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8.1.3 心理状况。 8.2 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8.3 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8.4 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8.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8.6 操作程序 8.6.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8.6.2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一、仪表:仪表端庄,戴表。 二、核对:核对医嘱。 请老师帮忙核对医嘱: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诊断:湿疹(湿热内蕴型)。医嘱予三黄洗剂中药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医嘱准确,谢谢老师。 三、评估:口述:敲门进病室。携带医嘱执行单,核对床头卡,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王女士您好,我是您责任护士XX,请您说一下名字,我看一下腕带,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注意核对腕带时医嘱执行单与腕带距离不可过远,在同一平面,勿压迫患者,注意保暖)。 王女士您感觉哪里不舒服?根据您的症状我将遵医嘱为您进行中药湿热敷,使用的药物是三黄洗剂,我刚刚看过您的病例,您既往健康,无过敏史,也不在妊娠期,对热的耐受程度良好,那我看一下您的皮肤情况(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您右手臂有一片红色的皮疹,没有破溃。 四、告知:王女士,您以前做过中药湿热敷吗?那我为您介绍一下,中药湿热敷是将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利湿的目的。操作过程中您局部有温热感,操作时间20-30分钟。您需要去卫生间吗?请您稍等,我准备一下,马上过来。 五、用物准备:检查手消毒液,口述:检查手消毒液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洗手(手背按压取手消毒液,每步不少于5次,时间不少于15秒),戴口罩。物品准备:处置车上层:医嘱执行单、治疗盘、记录单、手消毒液、中药液、湿敷垫(6-8层纱布)、剪刀、水温计、治疗巾、治疗碗、镊子、弯盘、纱布。处置车下层: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回收桶。口述:药液在有效期内,可

以使用。水温计、治疗碗、镊子、纱布、剪刀、治疗巾,所有物品已检查完毕,符合要求。 六、环境与患者准备 推车至病室 (一)评估病室环境:病室环境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必要时屏风或围帘遮挡。 (二)为患者取舒适体为,暴露操作部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治疗巾垫于手臂下),您这个体位还可以吗? 七、操作过程 (一)核对医嘱,请说一下您的名字好吗?1床,王红,湿疹(湿热内蕴型),三黄洗剂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二)药液,测量温度,口述温度40度(浸湿纱布,拧至不滴水为宜)。(三)现在为您敷药,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适吗? (四)镊子放入回收桶,看表计时。 (五)我会根据您的情况定时过来淋药,我们一会见。 (六)倒药液,测量温度,口述温度40度。 (七)将弯盘置于手臂下,药碗置于患者手臂旁,王女士我来为您淋药,您有什么不适吗?淋药时观察局部皮肤,您的皮肤微红无破溃、水疱,您有痒痛的感觉吗?因为使用的是中药,可能会使皮肤色素沉着,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您不用担心。 (八)洗手,核对,请再说一下您的名字?1床,王红,湿疹(湿热内蕴型),三黄洗剂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九)看表时间到,王女士,为您撤去敷料。(用镊子撤敷料,同时撤出弯盘。)

中药湿敷

中药湿敷 概念: 中药湿敷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古称溻法。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一、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汤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麻菜汤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痈一味消肿汤( 黄芩6g。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疽、疔、疖。 四、带状疱疹雄茶酊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lO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lOOml。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功能清热解毒燥湿。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中医院中医药敷技术操作(冷、热、湿)

中医院中医药敷技术操作(冷、热、湿)中医药敷疗法是将药物或其他物体炒热热熨、冷敷、湿敷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使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也是藏药特色疗法,可分为冷敷法、热熨法、湿敷法,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法风除湿,达到治疗效果。 冷敷法 星水(星夜取的水)喷激或灌于牛羊胃中冷敷患处,治疗扩散伤热、波动热、热性刺痛等疾病。星水浇淋,治瘟热、波动热热邪播散和陈旧热等。目被利器创伤发肿,以星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肉类中毒引起喉闭发热,以白草乌研末,雪水调和,装入羊胃中冷敷,并挤出药汁滴入喉部。痢疾,用白草乌、山矾叶研末,调以星水或雪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腹部,血胆疾病、热性腹绞痛、木布急腹痛(胃溃疡)等,用水底冷石子敷患处。热性刺痛、血胆症,用水底冷石和旧犁铁冷敷。热性刺痛,用生长于雪山岩石边的紫堇研末,黄牛酪汁调拌,冷敷于患处。鼻衄不止,用星水和水潭底的黑泥浆,在前额发际与脑后枕骨,处冷敷。血热引起的齿痛,因风齿龈红肿,用水潭底黑泥浆冷敷。痛风引起的足灼痛,用木藤寥与水调和进行冷敷,或用湿牛屎冷敷。 热熨法 此法用于寒性疾病,但有时对热性疾病也有疗效。用炒热的盐巴,布包裹热熨,治消化不良、宿食不化。急腹痛等。外伤炎肿与瘀血凝结者,用水中石子烤热后热敷,消肿止痛。肝血瘀结,急痛者,用垣衣烘热与炒青稞交替热熨。肾冷疼痛和尿清不利者,用于酒糟烘热,布包裹热熨。产后小腹、肾腰及骶骨等疼痛者,用东向的旱獭洞口土,酒喷后烘热敷于患处。木布病寒热相搏引起的急腹痛,用扁叶珊瑚盘、亚大黄叶、山矾叶加水浸泡煮热后,布包裹热敷,还可治各种中毒症、陈血、外伤出血落于胃中的疾病。不消化引起的寒性痞瘤,用鸽粪烘热,布包裹热熨。胃、肾、腰部的寒性疾病,用砖块或陶片置火中烧热熨敷。虫病引起的急腹痛,用独活根叶、烘热后熨敷。肛门蛲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湿敷法

湿敷法 一、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评估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既往史、过敏史、外伤史。 (2)评估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皮肤感知情况。 (3)评估年龄、心理状况、文化程度及配合程度。 2、操作要点。 (1)双向核查患者信息。 (2)协助患者取体位,暴露湿敷部位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3)用无菌换药镊夹住纱布的两端拧至不滴液为度,敷于患处。 (4)操作中询问患者感觉,观察湿敷部位皮肤情况及敷料的湿度。 (5)取无菌纱布擦干皮肤上药液。 3、指导患者。 (1)介绍操作目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治疗前须排空二便。 (2)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新发皮疹或原有皮疹面积增大、颜色加深等症状,或出现红、痒、刺痛等不适症状,勿自行处理,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禁辛辣、油、腻、煎炸之品;注意休息,防寒保暖,以免影响疗效。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充分暴露湿敷部位的皮肤,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3、保持敷料潮湿,敷料的湿度以不滴液为宜。 4、湿敷时间一般为每次15-20min,1-2次/d,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或受凉。 5、保持创面清洁,湿敷前先清洗创面上的脓液或渗液。面部湿敷时,用棉球塞住外耳道,防止药液进入耳道引起中耳炎。 6、操作中严密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及时询问患者感受,以免发生冻伤或烫伤。若湿敷部位出现红斑、苍白、水泡、瘙痒或破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7、婴幼儿、老年人,感觉障碍,昏迷、意识不清,表皮剥脱,疮疡肿胀迅速扩散期,大疱性皮肤病等患者,不宜用湿敷。 四、操作程序 1、准备。 (1)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举止端庄。 (2)双人核对医嘱,转抄执行单。 (3)评估: 1)环境:清洁、安静、明亮,30min内无扬尘操作。 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过敏史、湿敷部位皮肤情况及有无知觉障碍、心理状况、二便情况。 3)洗手,戴口罩。

中药热敷法

中药热敷法 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内经》中称之为“熨”法。古代应用热敷法的方法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热敷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方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热敷;有温热肌肤、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等作用。热敷法可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一)湿热敷热敷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手法治疗后应用,既可增强手法的疗效,又能减轻因手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湿热方 (1)传统推拿热敷方 组成:红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樟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5g,千年健15g。 主治:关节扭挫伤,寒湿痹证,关节酸痛等。 (2)简化推拿热敷方 组成:香樟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治:因扭挫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并治肢体酸楚等。 (3)海桐皮汤 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5g,川椒10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2g,白芷2g,甘草2g,防风2g。 主治:因跌打损伤而引起的疼痛不止。 (4 )五加皮汤 组成;当归10g,没药10g,五加皮10g,皮硝10g,青皮10g,川椒10g,香附子10g,丁香3g,麝香0.3g,老葱3g,地骨皮3g,丹皮6g。 主治:伤后瘀血疼痛。 (5)散瘀和伤汤 组成:番木鳖15g,红花5g,生半夏15g,骨碎补10g,甘草10g,葱须30g。用水煮沸后,加入醋60g。

主治:跌仆损伤、瘀血积聚。 (6)八仙逍遥汤 组成:防风3g,荆芥3g,川芎3g,甘草3g,黄柏6g,苍术10g,丹皮10g,川椒10g,苦参15g。 主治: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体表肿硬疼痛,风湿疼痛,肢体酸痛等。 2.湿热敷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2)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加热煮沸数分钟。 (3)医者趁热将毛巾在药液中浸透后拧干。根据治疗部位的需要,折成方形或长条形,外敷于患部。待毛巾不太热时,即用另一块毛巾换上(也可放在上一块毛巾的夹层中)。一般换2~4次即可。 (4)患者也可自我治疗。将药袋从锅中取出,滤水片刻,然后将药袋放在治疗的部位上。 3.湿热敷注意事项 (1)热敷的部位主要是项背、四肢和腰部。 (2)毛巾必须折叠平整,这样不易烫伤皮肤,并可使热量均匀传递。 (3)热敷时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法,但切勿在热敷时或刚热敷后使用其他手法,否则容易破皮。 (4)热敷的温度应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要避免发生烫伤。对皮肤感觉迟钝的病人尤需注意。 (二)干热敷 1.理气止痛方 组成:食盐500g。 主治:胸腹饱闷疼痛、气滞胀痛。 操作:将食盐置于锅内,在炉火上炒热。然后取布袋1个,将炒热的盐放入布袋内。令患者仰卧,将包着食盐的布袋置于患者胸部,然后将此袋缓缓地自胸部向腹部移动,如此反复数次。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是一种应用于中医治疗中的辅助手段,通过将药物煎煮后,利用其热量和药性,以湿敷的形式施加在患处,达到渗透、促进血液循环、散结止痛等治疗目的。中药湿敷技术是中医理疗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适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下面将介绍中药湿敷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 1. 确定治疗部位:首先医生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治疗的部位,确定需要进行中药湿敷的具体区域。 2. 准备药材和器具:医生需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器具,包括中药材、煎药锅、纱布或棉布等。 3. 煎药:将所需的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药处理。在煎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掌握好火候,控制好煎药的时间和温度,确保煎出的药液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4. 敷药:待药液煎煮完成后,将药液倒入适当容器中,稍微冷却一会以适宜贴敷温度,然后将纱布或棉布完全浸透于药液中捞出,敷贴在患处,保持温度。需要注意的是敷贴药物的浸渍均匀与保证敷贴过程中不滴漏药液。 5. 观察疗效:敷贴药物后观察病人的情况,包括患处的温度变化、颜色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整,增减敷贴时间。 6. 清洁收拾:等治疗完成后,及时清洁患处,整理好医疗器械,保持医疗环境的整洁和消毒。 以上就是中药湿敷的操作流程,需要医生们掌握这些步骤,随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评分标准 1. 药物煎制的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治疗的部位,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并掌握好药物煎制的时间和温度,确保药液有效成分充分释放,这是中药湿敷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2. 敷贴的均匀性:医生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确保药物敷贴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过热或过冷的情况,保证药物的渗透效果。

皮肤科中药湿敷技术

皮肤科中药湿敷技术 【目的】 疏通媵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 【适应证】 丹毒、皮肤溃疡、手足癣等外科疮疡、脓肿及湿疹、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 【禁忌证】 外用中药过敏者禁用;皮肤急性传染病禁用。 【操作前准备】 ①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和合作程度。 ②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治 1评估患者并解释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2.患者准备了解中药湿敷技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掌握放松和配合的方法,嘱患者排尿。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用物准备治疗盘、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液、保温杯、温度计、敷料罐、镶子2把、换药碗、弯盘、纱布、治疗巾、毛巾、屏风等,必要时备生理盐水500m1。 5.环境准备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 【操作要点】

1素质要求着装整洁,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柔和恰当,态度和蔼可亲。 2.操作前准备备齐用物,放置合理;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环境准备良好。 3.操作过程遵医嘱将中药汤剂或药液原液或稀释液加热至40〜42(,放于保温杯中,携至病床旁。将药液倒入换药碗中,把4〜8层纱布浸于药液中,将纱布拧至不滴水即可,敷于患处;频淋药液于纱布上,以保持湿度、温度,湿敷时间为15〜20分钟。湿敷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灼热、刺痛、瘙痒加重等不适主诉。 4.操作后清洁皮肤,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衣着,及时记录,项目齐全;清理用物,按要求处理各类物品。 【护理】 (1)中药湿敷前,需评估患者主要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及湿敷部位皮肤情况。 (2)中药湿敷时,注意药液温湿度、浓度适宜,防止烫伤、药物过敏。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主诉,并告知患者如果感觉局部刺痛、灼热、瘙痒加剧,请立即告知护士,可能为药物过敏,将予立即停止操作。 (3)中药湿敷后,再次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嘱患者不可立即用水清洗局部皮肤或疮面,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乙醇浸泡5~7天,然后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适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 一、基本操作技术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湿敷,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在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特别提示:中药湿敷技术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二、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治疗 (一)唇风(慢性唇炎) 以唇粘膜肿胀,色暗红,干燥,有广泛灰白色秕糠状鳞屑,或有皲裂,局部发痒、发干、灼痛、肿胀、液体渗出、结痴为常见症状。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或因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熏灼唇部;或因皮经血燥生风所致。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组方】白鲜皮15g,蛇床子10g、川槿皮10g,地肤子30g、苦参30g。 【操作步骤】将中药置砂锅内煎煮,煮沸约10分钟,离火之后,去除药渣待温后,将药液倒出,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每次30~60分钟。每日3次。5天左右为一疗程。 (二)漆疮(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粘膜由于接触外界物质,其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疙甚至大疤,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热熨敷技术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是将中药加热后,热熨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使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祛风除湿,达到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疼痛及各种关节炎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热熨必须在伤后2天后方可使用,情况严重者至少在5天后方可使用。 热熨法技术的常用方法有“干、湿”两种: 1.干热熨法。这是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将60~70℃的热水灌满热水袋容量的2/3,排出气体,旋紧袋口(注意不要漏水)。将热水袋装入布套或用布包好敷于患部,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3~4次。如无热水袋,亦可用金属水壶(注意用毛巾包好),或用炒热的食盐或米或沙子装入布袋来代替。 2.湿热熨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方剂,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放入锅中加热煮沸或蒸20余分钟。把两块小毛巾、纱布趁热浸在药液内,轮流取出并拧半干,用自己的手腕掌侧测试其温度是否适当(必须不烫时才能敷于患

部),上面再盖以棉垫,以免热气散失,大约每5分钟更换一次,总计20~30分钟。每日可敷3~4次。亦可将药袋从锅中取出,滤水片刻,然后将药袋放在治疗的部位上。 二、常见疾病的中药热熨敷治疗技术 (一)骨折后关节活动不利 骨折是骨科常见病,由于骨折的固定,造成部分关节的活动受限。采用本法,可舒筋活络,滑利关节,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治则治法】舒筋活络,滑利关节。 【熨敷验方】 1.顽荆散方 组成:顽荆90g、蔓荆子60g、白芷60g、细辛60g、防风60g、桂心60g、川芎60g、丁香皮60g、羌活60g。 制法:上药研末,和匀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末90g,加葱白7根,煎水去渣。用毛巾浸泡药液熨敷痛处,冷即再换。 2.桂附散方 组成:桂心30g、生附子30g、细辛30g、白芷30g、五加皮60g、桑叶60g、白矾60g。 制法:上药研末,和匀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末90g,加葱白10根,煎水去渣。用毛

中药湿热敷疗法简介

中药湿热敷疗法 热疗法是一种采用温热(de)方式来改善局部经络气血(de)运行,消除风寒湿邪、气血郁滞、痰湿凝滞等病邪,达到邪去正安目(de)(de)治疗方法,古代称为熨法.厘正按摩要术.熨法曰:“每遇病者食积痰滞,结于胃脘,宜辛开苦降以治之.设误服攻下大剂,正气已伤,积滞未去,此时邪实正虚,无论攻下不可,即消导破耗之剂,并不敢施,惟有用熨法外治.”热敷可以分为湿热敷与干热敷.中药湿热敷疗法,有温热肌肤、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解表散寒、祛瘀止痛、调和脏腑等功效.中药热敷疗法具有较好(de)中医特色治疗特色手段之一,它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并末梢神经病变、中风、颈腰椎骨关节病、软织损伤疾病及各种痛证(de)治疗中占有重要(de)位置. 一、中药湿热敷(de)原理及其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法是利用药物及纱布(或者热敷导子)中药热敷透过皮肤,通过经络血脉信息传递,并利用不同药物(de)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直达病所,并利用适宜温度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药物(de)强度,改善周围组织(de)营养,从而起到行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促进血管新生(de)功效.中药湿热敷疗法适合于各种闭合性损伤、肢体经络病、各种痛症. 二、中药湿热敷方法 操作时可直接将草药放入热敷装置容器内煎煮,也可以将药物包入口袋内再放入盆中煎煮,煮好后,可配合先用热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下降适中时,取出热敷装置容器内(de)热敷导子(袋)敷于患处,或直接将装药(de)口袋敷于患处,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 三、中药湿热敷(de)注意事项 中药湿热敷疗法在应用中首先应注意温度(de)掌握,以免烫伤.其次热敷所用中药,一般用量大,药物毒性大,千万叮嘱病人不得误服,以免药物中毒,务必遵医嘱使用.还应注意中药热敷疗法虽然使用广泛,疗效卓着,但也有不宜中药热敷(de)疾病,如皮肤破损、开放性损伤等疾病不适宜采用热敷疗法.重点询问有无糖尿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重点注意有无糖尿病史,因为正常湿敷(de)温度为50-60°,糖尿病病人皮肤耐受性差,要适当降低湿敷温.

17,热敷有几种?怎样做湿热敷?

17,热敷有几种?怎样做湿热敷? 从大的分类来说,热敷有干热敷和湿热敷两种。这里主要介绍湿热敷:一湿热敷一般用湿布敷法,穿透力强,能利用热传导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炎症吸收或促进消散;可作用于深层组织,使痉挛的肌肉松弛而止痛。不过,用物较复杂,必有专人配合操作;温度要以患者耐受力而定,避免烫伤。湿热敷的时间一般以20分钟左右或按医嘱执行。 湿热敷包括一般湿热敷(非无菌性湿热敷)、无菌性湿热敷、药液湿热敷以及直流电离子透入疗法等。现仅就一般湿热敷方法简述如下: (1)物品准备:治疗盘1个,盛放小油布、治疗巾各1块(或塑料布1块)、换药碗2个、钳子或镊子2把、纱布或敷布2块(大、小可根据局部面积而定)、棉垫或毛巾一块,棉棒,凡士林油,电炉1个,必要时备一热水袋。 (2)操作方法:①将备齐物品携至患者床头桌上(或放于椅子上),换药碗内加入热水放在电炉上,并连接好电源。 ②将敷布浸入换药碗内沸水中,以后露出患者湿敷部位,下面铺小油布、治疗巾,保护床单,用棉棒蘸凡士林油涂于湿热敷部位的皮肤上(涂油面积应比湿敷面积稍大),然后覆盖一层纱布。 ③用镊子或钳子拧干敷布,并抖开,在自己的腕掌侧测试敷布温度,不烫时再放于患者局部皮肤上,并在敷布上盖棉垫或毛巾,以防散热过快。如果患者感觉过热时可揭开敷布一角放出热气。每3~5分钟更换一次,湿敷时间一般20~30分钟(或按医嘱)。 ④湿敷完毕后把局部擦干,并涂凡士林油。然后给患者盖暖,必要时可用屏风遮挡患者,以防着凉。 ⑤清理物品后,应及时清洗、消毒、晒干备用。 (3)如用硫酸镁湿敷时,可将药液或药粉加入适量的热水倒人换药碗中,加温后方可使用。若为中草药湿敷时,应先将中草药煎好,然后再进行湿敷。操作方法同上。有伤口的部位做湿敷时应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湿敷后伤口应给予换药与包扎固定。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湿敷法(古称溻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尽头,敷于局部,通过药液的渗透及冷、热原理,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解以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的一种外治方法。 历史源流 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代孙思邈所着《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作用机理: 热湿敷法通过热气和湿气作用于皮肤,扩张血管和汗孔,增加血液向皮肤的流量,有利于清除尘垢、分泌物和死亡的皮肤肌细胞;冷湿敷则对皮肤有滋补作用,通过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缩小汗孔,减少皮肤油脂和汗的分泌,还可抑制末梢神经活动,减少局部不适感,起到消炎、消肿、止疼、减少渗出的作用;若冷、热交替湿敷,可使肌肉和血管通过收缩、扩张的交替作用而增加弹性,排泄尘垢,提高皮肤的张力,从而使局部皮肤光洁,润泽。 湿敷方法: 湿敷法分为热湿敷和冷湿敷两种方法。二者均可将6~8层无菌纱布折叠为长条形状,一般湿热敷药液温度未50~60℃,冷湿敷药液温度为4~15℃,每次15~20分钟,将无菌纱布放在热、冷药液中完全浸泡,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的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或所需施术部位,每3~5分钟更换一次纱布(必要时频频将药液淋于敷布上或用塑料薄膜包裹,以保持温、湿度)。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操作前准备: 1、仔细检查患者,根据当前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以确定适应症,了解有无禁 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评估患者体质、湿敷部位皮肤及心理状况; 3、检查应用的药品、物品是否齐备,并依次有序摆好;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方法及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项,以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 信心; 携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关闭门窗,嘱患者取合适体位,使患者舒适,铺一次性中单,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治疗碗中,测量药液温度,达到合适温度后将无菌纱布在药液中充分浸湿,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再次核对无误后,敷于患处,询问患者湿敷部位感觉,是否过热或有其他不适,并向患者讲明在湿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定时更换一次纱布或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合适的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实例应用: 急性肠梗阻: 葛根皂角汤(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1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胁痛: 麻菜汤(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