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动力学一

药物动力学一

药物动力学一
药物动力学一

药物动力学模拟卷一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等效性

生物等效性评价是指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判断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有无显著差异的过程。

2. 生物半衰期

简称血浆半衰期,系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T1/2表示。

3. 达坪分数

指n 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与坪浓度相比,相当于坪浓度的分数,以fas (n )表示之

4. 单室模型

各种药动学公式都是将机体视为一个整体空间,假设药物在其中转运迅速,瞬时达到分布平衡的条件下推导而得的。

5.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掌握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各种因素。如果剂量太小,给药时间间隔过长,疗程太短,给药途径不当,均可造成抗生素治疗的失败。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地给药时间间隔和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

二、解释下列公式的药物动力学意义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1.)1(1010100t t c e k e k k V k C βαβ

ααβαβ--------=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滴注开始后血药浓度与时间t 的关系

2.∞∞+-=-u u u X t k X X lg 303

.2)lg(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以尚待排泄的原形药物量(即亏量)的对数与时间t 的关系

3. kt k ss e e V X C --?-=)

1(0τ 多剂量给药时,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时间间隔、多剂量重复给药,当n 充分大时,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与时间t 的关系

4.)2(00V

X k V V X AUC m m += 药物以非线性过程消除,且在体内呈单室模型特征时,静脉注射后,其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剂量X0的关系。

5. 00)

1)(1(1x e e x a k k ?--=--*ττ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与给药周期的关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几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测定有何基本要求?有何意义?

缓释制剂从释葯曲线图中至少选出3个取样时间点,第一点为开始0.5~2小时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药物是否有突释;第二点为中间的取样时间点,用于确定释药特性;最后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释药是否基本完全。此3点可用于表征体外缓释制剂药物释放度。

控释制剂除以上3点外,还应增加2个取样时间点。此5点可用于表征体外控释制剂药物释放度。释放百分率的范围应小于缓释制剂。如果需要,可以在增加取样时间点。

得分 评卷人

迟释制剂根据临床要求,设计释放度取样时间点。多于一活性成分的产品,要求对每一个活性成分均按以上要求进行释放度测定。

2. 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表明药物的什么性质?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其单位为L

或L/Kg。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数值大表明药物在血浆

中浓度较小,并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或与血浆蛋白结合,或蓄积于某组织中。表观分

布容积不代表药物在体内的真正容积,不具有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药物在体内真正分布

容积不会超过体液量,但表观分布容积可从几升到上百升。

3. 影响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较多,包括药物颗粒的大小、晶型、填充剂的紧密度、赋型剂及生产工艺等,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4.临床药师最基本的任务是什么?

答: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进行血药浓度实验设计;数据的统计处理;受试药剂的制备;广泛收集药学情报;应用临床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协助临床医师制定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做到给药剂量个体化,进一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深入临床,指导合理用药这是临床药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治疗药物监测(TDM)TDM是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临床药师利用现代的分析测试手段,对一些重点药物和重点病人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运用药代动力学理论,调整用药剂量或用药间隔,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做到合理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ADRs)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是医疗工作者的一项常规工作,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药师按规定及时收集和登记填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并及时报给上一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经济学是充分利用经济信息网络的各种数据,临床药师开展用药计划、用药方案、用药风险及效益等评估工作,如采用费用分析、最小费用分析、费用—效益分析,以求得最低的费用获得最佳疗效,此项工作的开展对节约卫生资源,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广药物利用研究药物利用研究涉及药物在社会中市场分布、处方及使用情况,强调其产生的医药、社会及经济的效果,其结果可预测医师的用药结果、

用药水平,揭示药物的应用模式及社会对药品的需求量等。

提供药物信息服务与咨询临床药师应经常收集有关药物治疗方面的资料,以便针对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问题提供药物信息。同时,还应把医院临床药学实践中产生的新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到临床实践中。

5. 如何判别药物在体内存在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非线性动力学是在药物浓度超过某一界限时,参与药物代谢的酶发生了饱和现象所引起的。可以用描述酶的动力学方程式即著名的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来进行研究。

该方程式基于物质在酶或载体参与下形成另一化学物质。由于该过程需在某一特定酶或载体参与下进行,所以这些过程具有专属性强的特点。药物的生物转化、肾小管的分泌以及某些药物的胆汁分泌过程都有酶的参与,所以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表现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7.静脉注射某药,X0=60ra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药动学 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 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 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给药途径 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 (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 (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 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 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 2、生物转化的类型 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 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如:异烟肼、阿斯匹林等属于这类药。 4、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或代谢后,最后以原型药或代谢产物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 (一)肾脏排泄 1、排出方式肾小球滤过(被动),肾小管分泌(主动) 影响肾脏排泄的因素 (1)尿液的PH值,如:弱酸性药物中毒,可用NaHCO3碱化尿液,加速排出(2)竞争性分泌系统(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注意:1、有些药物从胆道排出,有利于治疗胆道病 2、有些药物转化成结合型的药物,随胆汁排出后,在肠腔中水解成游离型,被重吸收,形成肝肠循 环,可延长体内贮存时间。如洋地黄毒甙。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药物动力学一

药物动力学模拟卷一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等效性 生物等效性评价是指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判断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有无显著差异的过程。 2. 生物半衰期 简称血浆半衰期,系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T1/2表示。 3. 达坪分数 指n 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与坪浓度相比,相当于坪浓度的分数,以fas (n )表示之 4. 单室模型 各种药动学公式都是将机体视为一个整体空间,假设药物在其中转运迅速,瞬时达到分布平衡的条件下推导而得的。 5.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掌握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各种因素。如果剂量太小,给药时间间隔过长,疗程太短,给药途径不当,均可造成抗生素治疗的失败。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地给药时间间隔和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 二、解释下列公式的药物动力学意义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1.)1(1010100t t c e k e k k V k C βαβ ααβαβ--------=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滴注开始后血药浓度与时间t 的关系 2.∞∞+-=-u u u X t k X X lg 303 .2)lg(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以尚待排泄的原形药物量(即亏量)的对数与时间t 的关系 3. kt k ss e e V X C --?-=) 1(0τ 多剂量给药时,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时间间隔、多剂量重复给药,当n 充分大时,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与时间t 的关系 4.)2(00V X k V V X AUC m m += 药物以非线性过程消除,且在体内呈单室模型特征时,静脉注射后,其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剂量X0的关系。 5. 00) 1)(1(1x e e x a k k ?--=--*ττ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与给药周期的关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几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测定有何基本要求?有何意义? 缓释制剂从释葯曲线图中至少选出3个取样时间点,第一点为开始0.5~2小时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药物是否有突释;第二点为中间的取样时间点,用于确定释药特性;最后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释药是否基本完全。此3点可用于表征体外缓释制剂药物释放度。 控释制剂除以上3点外,还应增加2个取样时间点。此5点可用于表征体外控释制剂药物释放度。释放百分率的范围应小于缓释制剂。如果需要,可以在增加取样时间点。 得分 评卷人

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肌肉注射)、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药代动力学(王广基)word

前言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药物在体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近年来,国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药物进入体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消除。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过程进行预测。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 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编者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编:王广基 副主编:晓东,柳晓泉 编者(姓氏笔画为序) 王广基、晓东、西敬、劲、柳晓泉

容提要: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共十三章,分别为概述、药物体转运、药物代谢、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统计矩理论及其应用、生物利用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实践、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计算机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 的参考书. 1 目录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和动力学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医学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药物跨膜转运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物膜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第三节药物的吸收 一、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 二、药物在其它部位吸收 第四节药物的分布 一、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二、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药物动力学

第十六章 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它采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结合机体的具体情况,推测体内药量(或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并求算相应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 在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中,常在给药后按不同时间间隔采血作药物浓度测定,以了解体内药物动力学规律性。也可测定尿液或唾液中的药物浓度来研究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当然也可以在给药后测定尿液或唾液中的药物浓度来研究药物动力学规律)。因为大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间呈平行关系。相同的血药浓度在不同的科属动物中得出的药理反应极为相似。所以研究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对了解药理作用强度的变化极为重要,这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三、基本概念 (一)隔室模型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为了定量地研究药物通过上述过程的变化,首先要建立起研究的模型。用数学模拟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速度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称为药物动力学模型。 隔室模型是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十分复杂,要定量地研究其体内过程是十分困难的。故为了方便起见,常把机体划分成由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单元构成的体系,然后研究一个单元内,两个或三个单元之间的药物转运过程。在药物动力学中把这些小单元称为隔室(亦称房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可看成是隔室间转运,这种理论称为隔室模型理论。 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为了简化处理过程,常将那些分布转运速度相近的组织和器官划归为一个室。当然,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还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如其油/水分配系数,与各组织的亲的力等。例如对于一个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脂溶性药物,脑属于中央室,而对于一个极性较大的药物,脑则是周边室。 1.单隔室模型 单隔室模型是把机体视为由一个单元组成,即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地分布于可分布到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立即

《药物动力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动力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药物动力学 总学时数:28 实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普通生物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 后续课:药理学、临床医学。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专业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药物动力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掌握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对指导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合理用药、药物化学结构改造与体内动态变化规律、药物剂型与制剂设计等新药研究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动力学的概念、模型建立、给药动力学、统计矩理论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应用、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与血药浓度监测、以及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研究中的应用。为进一步进行药品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4.教学重点、难点 药物动力学教学中,重点要求掌握各种不同给药途径有关动力学参数的求算方法、各种不同给药途径有关动力学参数的求算方法、多剂量及参数计算、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点及参数求算、统计矩的概念及矩量分析方法、临床给药方案设计方法、生物利用度与缓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设计方法等。难点在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对生理学、解剖学等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对部分医学相关部分知识的理解可能会受到限制。 5.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中插入大量的彩色图片和动画片断,使一些枯燥和抽象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实用临床药物动力学》第一版,主编:李芚,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8 2)《临床药动学》第一版,Malcolm Rowland/Thomas N.Tozer/原著彭彬/主译,湖南学技术出版社,1999.11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概述 【目的要求】 1. 掌握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2. 熟悉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3. 了解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历史。 【教学内容】 1. 一般介绍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历史。 2. 详细介绍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3. 重点讲解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包括药物动力学的概念、隔室模型理论(单室模型、双室模型),药物转运的速率过程,速度常数,生物半衰期,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表观分布容积。体内总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等内容。 【本章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单室模型 【目的要求】 1. 掌握单室模型iv给药、静脉滴注给药im给药法中的基本动力学公式及参数的求法。 2. 熟悉血药浓度法,尿药浓度法及亏量法的数学处理方法。 3. 了解各种不同给药途径采用血药浓度法与尿药浓度法时模型的建立方法。 【教学内容】 1. 一般介绍各种不同给药途径模型的建立方法。 2. 详细讲解各种不同给药途径采用血药浓度法,尿药浓度法、亏量法及残数法的数学处理方法。 3.重点讲解各种不同给药途径有关动力学参数的求算方法。 【本章学时数】4学时 第三章双室模型 【目的要求】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和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1、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体内过程 即药物被吸收进入机体到最后被机体排出的全部历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属物理变化称为转运。代谢属于化学变化亦称转化。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规律,特别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1.吸收(absorption)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 1、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吸入>舌下>肌注>皮下>直肠>口服>皮肤。 2、药物性质: (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快; (2)水溶性:易溶于水的药物易吸收; (3)离解度:不解离部分脂溶性较大,易吸收;而解离部分,由于带有极性,脂溶性低,难以吸收。。 口服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比率,即给药量与吸收量的比率称为生物利用度(或生物可用度)。 2.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1、药物的性质:脂溶性大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快。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药物对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与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 , biopharmacy) ------ 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龄差异、生理和病理差异、遗传因素等。 3. 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一物化11、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二剂型|: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三生理性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内运行、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4. 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 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 制的影响。 5.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代谢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 Absorption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en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 ):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 nati on ):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 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 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 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重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重点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研究药物的礼花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分布: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排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清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细胞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细胞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药物转运的机制有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是:⑴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的顺浓度梯度转运;⑵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⑶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⑷不存在

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竞争抑制现象。主动转运的特点有:⑴逆浓度梯度转运;⑵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⑶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⑷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当药物浓度较低时,载体的量及活性相对较高,药物转运速度快,当药物浓度较高时,载体趋于饱和,药物转运速度减慢,甚至转运饱和;⑸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和吸收;⑹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⑺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因为小肠有皱折、绒毛与微绒毛,表面积非常大,与药物充分接触。而且小肠绒毛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生物因素有: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与胃空速率、场内运动、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作用、淋巴循环)、疾病因素。物理化学因素:解离度(PH-分配学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胃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的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关系为:弱酸性物质:pka-ph=lg( 【未解离】 /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及填空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体统的转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生物膜性质: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药物转运的机制?①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②主动转运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需要载体不需消耗能量3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4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5受代谢酶抑制剂影响③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 比较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2不同点 a 被动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正比于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服从米氏方程 b 被动扩散不需载体,自发进行;主动转运需借助载体进行 c 被动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d 被动扩散无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有 e 被动扩散无转运饱和现象;主动转运有f 被动扩散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主动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g 被动扩散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主动转运有。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空速率,胃排空速率的快慢 ★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肝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肠肝循环,经胆汁或部分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贮留时间长,生物利用度提高,某些药物血药浓度形成双吸收峰。有些药物的二相代谢产物经胆汁排入肠后,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脂溶性较强的原形药物,会再次吸收形成肝肠循环,如氯霉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入胆汁排入肠道,水解释放出原形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上出现双峰现象,而在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延长时间与肠肝循环的量和给药剂量的比例值相关。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①生理因素②药物因素③药物剂型与制剂 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④药物转运糖蛋白 物理化学因素对药物吸收的①解离度和脂溶性②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③药物在胃肠道 防止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方法①制成药物的衍生物或前体药物②利用制剂包衣技术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Handerson-Hasselbach方程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弱碱性药物PKa-PH=lg(Ci/Cu) ★剂型因素对ADME的影响,药物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不同药物的剂型,给药部位及吸收途径各异,药物被吸收的速度与量亦可能不同。口服制剂给药后,吸收需经肝脏,其中一部分药物受到肝中药酶的代谢,在进入体循环系统。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注射剂药物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溶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溶液。剂型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如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剂型、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等。不同制剂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排泄也有重要影响。 ★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2)制成无定型药物3)加入表面活性剂OCDDS的主要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研磨,机械粉碎,毛流粉碎和制成固体分散体等) 药物鼻粘膜吸收途径①经细胞的脂质通道主要②细胞间的水性通道 药物经眼吸收的途径,经角膜渗透、经结膜吸收。 分布: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的转运过程。 蓄积: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的现象,原因是药物对该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蓄积系数又叫积累系数或蓄积因子,是指坪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浓度的比值。 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蛇舞药物的速度快。 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③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④药物与组织亲和力⑤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药物代谢: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⑤生理因素如种属、个体和种族差异、年龄性别疾病等。⑥其他食物和环境①剂型因素如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剂型、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药动学考试重点

一.计算题: 1.某双室模型药物快速静脉注射100mg,测得各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如下: 时间(h)0.165 0.5 1.0 1.5 3.0 5.0 7.5 10.0 血药浓度 65.03 28.69 10.04 4.93 2.29 1.36 0.71 0.38 (ug/L) 请计算:α、β、A、B、Vc、T1/2(α)、T1/2(β)。 2.某患者口服某药100mg的溶液剂后,测得各时间的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T(h) 0.2 0.4 0.6 0.8 1.0 1.5 2.5 4.0 5.0 C(mg/L) 1.65 2.33 2.55 2.51 2.40 2.00 1.27 0.66 0.39 已知F=1,求k, k a, t max, C max, Vd, Cl, AUC。 3.某药的治疗窗口2-10mg/L,分布容积为20L,半衰期为10h,如果给药间隔为 8h,请计算该药的维持剂量和负荷剂量。 4.静脉快速给药100mg,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 C=7.14e-0.173t 其中C的单位是mg/L,时间t的单位为h。请计算: Vd;t1/2;总AUC;总清除率。 5.首剂负荷量静注后,立即以维持量恒速输注。如果稳态的上下限是15%,当 初浓度是下列两种情况时,请计算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 a.80%的稳态浓度 b.500%的稳态浓度 二.问答题: 1.列举3种降低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答:(1)在胃肠道中吸收时间不足 (2)在胃肠道的竞争反应 (3)在肝脏中首关效应的抽提 2.给出并简要讨论4种可能的血浆浓度和反应相关性不好的情形。 答:(1)活性代谢物的出现:因为反应是原形和代谢物的函数,而且体内原形药物有可能比活性代谢物更早消失,这样一来,药物反应与原形药的关系将失去意义。 (2)耐受性:随着药物的连续应用,它的疗效可能消失。在任何时候,药物反应的强度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 数包括那些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1).表观分布容积 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列常数。即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其数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设的容积,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情况下求得的药物分布容积,其意义在于: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2).血浆药物浓度 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同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随时间变化。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指给药后,以血浆(或尿液)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如图:

(4).血浆药物峰度浓度 简称峰浓度,指药—时曲线上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常以符号C max表示,单位以 ug/mL或者mg/L来表示。药物血浆浓度与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浓度越高效果越强,但超出安全范围则可出现毒性反应。另外,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5).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 简称达峰时间,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所需时间,常以符号t max表示,单位一小时或分钟表示。达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达峰时间长,则表示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达峰时间是应用药物和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6).血浆生物半衰期

常用药物动力学参数

八、常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参考表 药物名称消除速 率常数 k或β (hr-1) 半衰期tl /2或tl/2 β 口服吸 收(%) 表现分布 容积vb(m g/L) 有效血浓度 围(mg/L) 峰时tm(h r) 蛋白结合 率BP(%) 消除率Cl s[L/(hr. kg)] 解离指数 pKa 乙基西梭 霉素Ncti lmicin 0.312 2.23 0.25-0.3 4-8 0.5-1.0 (IM) 0.78 乙氧萘青 霉素Nafi llin 1.39 0.5 0 0.28 0.5-1.0 (IM) 90 0.39 2.6(-COO -) 乙胺丁醇 Ethambut ol 0.198 3.5 30 1.87 1-10 2-4(PO 40 0.37 乙琥胺Et hosuximi de 成人50- 60儿童30 -50 100 成人0.62 儿童0.69 40-100 2-4(PO <2 成人0.01 -0.013儿 童0.016 1.3 乙酰唑胺 Acetazol amide 0.169 4.1 2.4- 5.8 >90 0.2 10-10.5 10-15 0.034 7.2 9.0 乙酰普鲁 卡因胺Ac etylproc ainamide 0.082 8.5 85 1.5 2-20 10 0.12 二甲胺四 环素Mino cycline 12 90 0.43 0.5-3.0 1-3(PO 75 0.025 二性霉素 B Amphot ericinB 0.029 18-24 <3 0.5-1.0 >90 0.025 二氮嗪Di azoxid 21-36 100 0.2 90-95 0.005 丁胺卡那霉素Amik acin 0.283- 0.311 2-3 90-10 0.25 10-25 1.0(IM) 0-20 0.069 三氯乙醇 Trichlor 4-8 0.6 0.5(PO 40 0.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