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论述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论述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论述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论述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摘要: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首先是载体要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存在,也就是它要有阅读价值,你才去读它。当你开始阅读时,就是它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说白了,载体就是写作的成品,也就是文章作品。载体载荷着审美信息和实用信息,是内部语言外化为文字符号的结晶。写作受体就是写作成品的接受者。说白了,就是读者。受体是写作成品的接收对象。受体的接收和反馈过程是写作活动的自然延伸。写作受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章解读能力,而解读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对文章的解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实践的结果。因此,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是相互选择、相互制约的。

关键词: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关系

一、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主观选择

没有读者的存在,作品就形同虚设,作者创造作品就毫无意义。作者是为读者而写作的。可以说,受体的解读就是书面交流的最后完成。

读者需要通过解读与人进行沟通,他是作品信息的接受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可以通过主观能动的选择对作者施加影响。在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之间,首先存在着一种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主动选择关系,具体表现为:

1、写作受体的解读素质决定他如何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读者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阅历、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写作受体的解读意识决定着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阅读(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嗜好,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阅读。

二、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客观制约

读者对文章作品的解读虽然有其主观能动性,但也不是毫无限制,能随心所欲的。他要受文章语言的制约,他要按照作者精心编织的语言形式的指向进行解读。文章作品的语言对读者的解读是有限制的。在整个书面交流过程中,读者、作品和作者三者之间是互为作用、互为因果的。同时,这种交流还呈现出一种多向的、回环往复的特点。作者通过作品把信息传达给读者,这是顺向交流;反过来,读者接受作品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与兴趣强弱又会反馈给作者,从而促使作者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这叫逆向交流。不论是顺向交流还是逆向交流,都不是单向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多向渐进式的。在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主观选择的同时,写作载体也对写作受体有一种客观的制约关系。

文章内容的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具体形式,这种形式,就是语言。语言是作者思想的直接体现。从符号应用学的角度来看,文章语言就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中介,这种中介客观上就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制约,因为读者必须通过作者精心编织的语言形式所限定的语言指向去进行解读,正是这个意义上说,读者的接受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文章语言对读者解读的制约,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文章语言的语音语调层。这是文章的最外层结构。特定的语气、语调形成的特定的文气,都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先在的制约。

2、文章语言的词句意义建构层。这是文章的次外层结构。作者所有的词语(不论是其本义还是引申与偏转的意义)和句子,都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制约。

3、文章语言的意象意境建构层。这是文学语言的特殊形式。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无意象与意境。文学语言是通过意象来说话的,意象的组合又构成了意境。作者确定的意象与意境,就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制约。

以张岱《雪夜游西湖》中“湖中影子,唯见长堤一痕……”为例,其语音语调,其词语建构,其意象建构,无不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限制。

三、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双向建构

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之间主观选择与客观制约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相对且相应的关系。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通过解读来与他人进行沟通,是与作品建立起一定解读关系的读者对象,此为“应”;但读者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主观能动的选择,这是“对”。从作品来看,作品是作者的对象性的存在,它总是通过他人的解读来实现自己的意义(功利的价值或者审美的价值),没有他人的解读,文章就是没有意义的,此为“应”;但作为客观存在的文章实体,其语言中介在意义的表达上又具有某种规定性,并不全由读者决定,而只能是由读者在顺应此一中介的基础上去理解与发挥,此又为“对”。

所以,读者、作品、作者这三方之间都是互为作用互为因果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向、反复的特点,有顺向的交流也有逆向的交流,呈“多向渐进性”。写作作为书面交流方式,并不是单方面的某种行动,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载体、受体二个方面。这二者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概要写作--分类讲解

概要写作 分类(叙述类&论说类)讲解 1. 叙述类文章 【文本分析】 叙述类文章主要叙事,即讲述一个故事,往往涵盖5WH(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等信息,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Plot Development),文本基本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引入(Exposition):作为故事的开端,主要交代故事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矛盾冲 突等); ●发展(Rising action):故事矛盾冲突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高潮(Climax):故事矛盾冲突的转折点,故事最紧张的部分; ●结局(Falling action):故事发展的结局,矛盾冲突的最终解决; ●尾声(Resolution):故事结局的影响,以及作者的总结、思考。 其中,“尾声”部分并不属于情节发展的必要部分,因此并非所有叙述类文章都具备。 【概要写作步骤】 ①根据情节发展的阶段,将文本分成四到五个部分。 ②圈划符合该部分功能、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进行总结。 ③用精炼的语言连接,润色每个部分的概述性句子。 ④认真检查,自检标准:5WH 【例题解析】 Meet The Member Who Quit Sugar When I was 15, I weighed 100 kg. I was a size 20+and hated the way I looked. I was a serial big eater and quite depressed. I would sit in front of the fridge, eat something, move to the cupboard, eat a packet of chips, and move back to the fridge. It was a heartbreaking cycle of hate and food. I didn’t feel confident, pretty, or worthwhile. Shopping made me cry, I avoided mirrors, and my social life came to an end. I actually lost friends because they told me I was antisocial. It became so bad that I wanted to abuse myself; my skin and my mind became my enemy. But then, I turned my life around. I quit sugar. It started with my mum. She staged an intervention(干预) that made me cry. I wanted to change -I needed to change - and she could see how unhappy I was. She put me onto a diet that mostly aimed to schedule meals, and - to my shock horror - cut out all processed sugar. It was so hard at first. I remember the shame of sneaking chocolate and candies when the three o’clock hunger hits. But the weeks kept coming and it just got easier. I stopped eating sugar, and I stopped loving it; simple as that. I substituted chips and biscuits for fruit and nuts, and had cup-of-soups after school when I was hit by the desire. I also had more energy, having a 20-minute walk with my dog into my everyday routine; I began to love that personal time. ⑤Cutting out sugar gave me so much more control over my body, and my outlook on life improved. So

读者意识:让写作热情真实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812739437.html, 读者意识:让写作热情真实发生 作者:李翀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9年第11期 回望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如2017年全国Ⅰ卷,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的全国Ⅰ卷,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而2019年的全国高考卷明确要求写“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这些写作要求,无一不指向了读者,即这篇文章想要写给谁看,想要通过文字表达实现什么目的。 而高考命题的种种趋势,也被人们敏锐地捕捉、发觉。比如本期,“观点引航”板块中,李一凡老师的《写作中的两种“读者”》,用“读者意识”来观照作文教学的过程与评价,从写作应有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凸显“读者”意识、写作评价中的读者介入三个角度,来阐释读者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唤起人们对“读者”这一虚拟群体的重视。无独有偶,在“聚焦高考”板块,我们看到张继元老师《交际性写作的回归:中学写作教学目标的再度审视》中,强调了写作要回归真实的生活,要回归真实的语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在真实语境中进行写作。真实的语境,暗含着真实的交流对象,作者不仅要明确写作意图,更要明确写作的对象。在朱再枝老师的《基于情景化驱动的高考作文价值研究》一文中,他提出写作2019年的高考作文需要落实身份意识,身份意识包括主体参与意识和读者意识,读者意识又要求在写作时心中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以及有利于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概言之,情境化的作文的写作要求是明确谁写给谁,或为谁而写。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交际性写作,还是情境化写作,抑或是任务驱动型写作,不管以何种教学观念来剖析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在提示我们,在写作中,要有读者意识。这里的读者意识,并非是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曾指出的读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而是头脑中的假想读者,是写作之初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读者,并非写作完成后的真实读者。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读者是指在作品完成后,对作品的接受,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是“接受美学”,它把文艺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了读者的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研究上。现在所说的读者意识,则是在写作时对写作对象的正确审视,对写作要求的准确把握。在整个文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在写作时真正用心地对待假想读者,写出的文字才可能悦纳于真实读者。 对学生来说,无论是性情写作还是应试写作,都是文學活动的一种,都是通过将主客观世界用或真实性或艺术性的语言,行之成文,展现在读者眼前。在写作时牢记读者意识,才会跨过时间和空间,将心之所想倾诉给你的假想读者,让表达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写作中,树立“读者意识”,诱使学生进入情境,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倾吐的欲望。

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电视媒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电视媒介是通过电磁波传导方式向特定范围播送音像节目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出现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同一时期在英国也诞生了最早的电视节目。欧洲一些国家也相继开办电视台。二战时期,这些国家的电视台完全处于停播状态。战后电视事业又开始迅猛发展。1954 年美国推出彩色电视机。电视信号包括伴音信号和和视频信号。音频信号经音频电路处理后送扬声器输出。随着卫星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已经实现了空间的全球化和时间的同步化,现场直播可以把位于地球一隅的重要活动让全世界的人们同时得以耳闻目睹。而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原因,电视的发展一直受到极大的限制。到现在我国的电视用户、电视机社会拥有量都已经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当前,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已经完全融入人么的日常生活了。 电视媒介出现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从来没有一种大众媒介能像电视一样如此广泛的传播信息,能像电视一样把尽可能多的人带进受众的行列。电视是具有多功能的现代化传播媒介,不仅速度快,范围广,而且能满足各种文化层次,各种职业的人们的要求。它冲击我们的中枢神经,调动我们的多种感官。信息的传递不需要通过交通运输工具来运送,受众只要拥有电视机,就可以获得信息。但是电视媒介信息转瞬即逝,受众选择性差。受众无法控制传播速度,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收听节目的顺序,也无法在进行思考时要求节目中止,因此,受众处于无奈的接受信息的地位。如果没有借助其他机械,受众无法保存信息,因此电视媒介不利于传递艰深的内容。电视发展到今天,已经占据了大众媒介市场的大半江山。其发展过程,给整个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无比深刻的影响。 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出现为社会带来的变革 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是“人的延伸”。因为,任何新媒介的产生,不但极大地影响到人类的感官能力,而且会触发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的巨变。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 电视媒介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媒介大量的向人们传输信息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技术文化联系。 电视媒介从各个方面把人类包围起来,增强了人的参与意识,带来的是“整体感、移情感,以及深刻的知晓感”。人类现代电子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通讯卫星进入传播以后,几乎完全消除了时间与空间给人类造成的距离,把分散的世界重新聚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大整体。人类相互间的联系也因此变得前所未有的密切。

演讲稿写作要点概要

怎样写好演讲稿 一、了解对象, 有的放矢演讲稿是讲给人听的,因此,写演讲稿首先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 ; 了解他们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否则,不看对象,演讲稿写得再花功夫,说得再天花乱坠,听众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动于衷,也就达不到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目的。 二、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 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 *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 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演讲稿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有鼓动性。因此, 它要求在表达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 又有热情的鼓动 ; 既有所怒,又有所喜 ; 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 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三、行文变化,富有波澜构成演讲稿波澜的要素很多,有内容,有安排,也有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如果能掌握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恰当地选择材料, 安排材料, 也能使演讲在听众心里激起波澜。换句话说, 演讲稿要写得有波澜,主要不是 *声调的高低, 而是内容的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四、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 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要口语化。“上口” 、“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 ,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 也不能使听众“入耳” ,完全听懂。如在一次公安部门的演讲会上,一个公安战士讲到他在执行公务中被歹徒打瞎了一只眼睛, 歹徒弹冠相

如何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

如何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 写作的“读者意识” 最近做一些国外材料翻译时,不止一次在不同材料的教学标准或教学目标中,看到一条相似内容:让学生在写作时注意写作目的与对象。这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在自己中小学写作经历中,几乎很少考虑写作目的与对象。并非完全不考虑,确切而言,写作目的大多是完成任务和通过考试,写作对象自然只是老师而已。显然,考试和老师,不是写作的唯一目的与对象。 今天课堂上,我们看了课堂实录,是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给七年级学生上的一堂作文课。作文题目是《我们的学校》,一个几乎每个人都写过的题目。我们都预想郑老师一定会展开关于题目的“头脑风暴”,果不其然,老师让学生们先列出了要写的内容。但接下来的课堂发展却是意料之外的,郑老师渐渐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作文是写给未来要到学校读书的一年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老校友看,写作内容会发生什么改变呢?随着课堂推进,郑老师提出了“读者意识”这个概念。通过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明白了,针对不同的对象,写作内容是不同的,即便是相同内容,写作的出发点也会不同,这就是“读者意识”。 我将这个“读者意识”和之前看到的“写作目的与对象”联系起来,感到异曲同工。 对于“读者意识”,还想了解更多,搜索后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报道“写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寻找隐形读者”[①],主要报道了杭州建兰中学语文老师洪熙对九年级学生上的一堂作文课。报道中,洪老师给出了“读者意识”的四个要点:

(1)当你动笔之前,你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谁将读这篇文章?(2)读者希望阅读到的内容与他们的需要一致吗?(3)文章是否能唤起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4)提醒读者回忆他们的经历,使用一种能使读者觉得“整篇文章是为我而写”的写作风格。看了之后,我又有了一层理解:“读者意识”不光光是要写针对性的内容,还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潜在读者”。 通过以上三个材料,目前,我对运用于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是这样理解的:学生在写作前,应具备发掘所写内容的“潜在读者”的意识,即预设文章阅读的对象,并且,在作文的体裁、内容、语言、态度等各个方面,都要努考虑预设对象的需求,努力调动读者的经历与感情。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尤其是高段的写作,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创设写作情景、提高作文交际性、倡导作文交流、使用评价量表,都将是不错的的策略。

电视写作复习材料

电视写作第一节电视媒介与电视写作 ***1.关于电视写作的概念 为电视写作(是提供电视拍摄和播放的) 为观众写作(是提供给观众看的) 独特视角(避免千篇一律,才可不可替代)《高三》 二、立体思维的综合性 第一个层次:感性形象思维 第二个层次:理论思维;包括抽象逻辑思维与意象思维的综合 第三个层次:灵感思维(切入角度的选择) 灵感思维的概念: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熟时,突然与显意识沟通的一种人们一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加工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电视媒介对写作者的要求 一喉舌意识 在中国,喉舌意识是电视媒体人必须具备的意识。脑袋决定喉舌。《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 二法律意识 电视媒体人,必须具备法律意识,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电视写作及拍摄制作。 还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法律官司案例举例) 三熟悉电视的传播特性 1试听兼备眼耳并用2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过程感观众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3时效性强4转瞬即逝保存性差观众“一次过”,更需要明易晓畅 5顺时性编排,观众选择性弱6互动性如何积极调动观众的参与 7服务性生活服务,吸引观众 四了解电视片的构成因素 叙事——讲述事件,讲述故事 造型——直观冲击力 抒情——营建氛围,创造意境 六把握生活与感受生活的能力a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b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c丰厚的生活积累

电视媒介对写作者的要求*** 综合:a.政治法律意识b.电视传播意识c.观众意识 d.观察和积累生活的能力e.创新能力f.真实真诚 第三节电视策划文案写作 1 为什么需要电视策划 所谓策划,就是根据观众的需要,遵照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规律,按程序对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如选题、拍摄、制作、演播等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预先设计和设想,并形成具有指导性文案的一种行为。 能否具备策划能力,是电视人能力、水平、以及地位的标尺。(面对面采访易中天) 一电视策划的一般特征 1创新包括策划、方法、材料与表达方式的创新 2可行性包括政策、人力、物力、财力、时机等条件是否具备成熟 3具备竞争能力与其他频道竞争收视率 电视策划的突出特征*** 政策性政策和策略是电视策划的生命,这是电视喉舌性质决定的。 时效性强调播出时间的规定性,同时强调播出效果的持续可能性 综合性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编播部门的综合协调 动态性宏观:根据国家政策调适微观:根据观众需要调适 二电视策划的作用 1促使节目创新,促进精品生产观众喜新厌旧,需要创新 ***精品概念: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2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节目竞争力 自身业务素质具有竞争力,才可能使自己策划的节目具有竞争力竞争力不可能靠邪门歪道取胜 3协调各项工作,保证运作顺利团队意识协调艺术(李玉刚四级跳) 第四讲电视策划的思维方式 电视策划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创造性思维追求的是独特与最佳 ***1 想象与联想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联想是触类旁通的一种想象方式。

2019高考写作指导-《概要写作》方式及技巧

高中英语写作指导-《概要写作》 该题型提供一篇350词以内的短文,要求考生基于该短文写出一篇60词左右的内容概要。原文以说明文、议论文为主,概要,基本就是段落大意。每段用一句话概括,或者两段一个大意,最多用两句话概括。 (一)高分要诀 1.概要应包括原文中的主要事实,略去不必要的细节。 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找关键词和主题句,准确理解、分析原文要点,归纳段落大意。 2.各要点的表达既要相对独立,又要有适当的衔接,要用适当的关联词语贯通全文,切忌只简单地写出一些互不相干的句子,但也不要每两句之间都加关联词语,以免显得生硬。 3.所用句型力求简单,安排好篇幅的比例,概要应同原文保持协调,即用较多的文字写重要内容,用较少的文字写次要内容。 4.不排斥用原文的某些词句,但不要照搬原文的句子,如果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至少对原文句子做一些同义词替换,如果结构上也能有一些转换会更好。

此外,在写作时,要尽量使用短句,慎用长难句。例如,尽量少用关系代词which,who 等引导的定语从句,而采用动词-ing形式和过去分词做定语。 5.多使用概括性词语,少用具体描述性词语。注意要点之间的衔接。 概要写作中的衔接过渡词汇:

列举过渡目的过渡让步过渡承接过渡first of all first second third in the first place initially to start with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moreover what’s more finally with the aim of for the sake of with a view to for the purpose of although it is true...that even though of course certainly admittedly indeed true as soon as as a matter of fact so to speak however as it were day after day year in and year out 举例理由时间总结 as an illustration for instance one example for example just as in particular such as namely to illustrate a case in point take...for since by virtue of so given as a result of because (of) due to in view of on account of owing to the reason why in other words lead to for this reason before since as until meanwhile at the moment when whenever as soon as just as according to all in all to summarize in summary in conclusion as a consequence lastly by and large finally consequently to sum up hence

基础写作专升本复习资料

《基础写作》专升本考试复习资料 一、题型及分数比例 1、填空题(10分) 2、名词解释(10分) 3、简答题(15分) 4、综合分析题(20分) 5、作文题(45分)文体:议论文 二、考试范围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第二节现代写作的特性 第二章写作的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写作主体的素质 第二节写作主体的能力 第三节写作客体的构成 第四节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 第一节写作载体的内质 第二节写作载体的外形 第三节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第四节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 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 第一节写作感知 第二节写作运思 第三节写作行文 第五章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第一节写作表达方式 一、叙述的视角与方法 二、描写的类别与要求 三、抒情的方式与要求 四、议论的要素与方法 五、说明的分类与方法 第二节传统常用写作技法举隅 一、聚焦与立骨 二、悬念与那輾 三、巧合与误会 第三节现代常用写作技法举隅 一、意识流与蒙太奇 二、反讽与黑色幽默

三、象征与变形 第六章新闻文体 第一节消息 一、消息的界说与源流 二、消息的类别与特征 三、消息的写作 第二节通讯 一、通讯的界说与源流 二、通讯的类别与特征 三、通讯的写作 第三节报告文学 一、报告文学的界说与源流 二、报告文学的类别与特征 三、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七章文学文体 第一节散文 一、散文的界说与源流 二、散文的审美特征 三、散文的写作 三、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一、现代写作的含义 (一)含义 写作——通过记写活动来制作文字产品的活动过程。 理解: 1、从本质说,写作是一种脑力的、创造性的劳动。具体来说,写作既是个人情 感的宣泄和抒发,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2、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写作的表 现形式是进行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与操作,或用笔“记写”,或用电脑等其他工具“制作”以造出“成品”来。即古人所说的“积字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认识、情感,具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 写作与文章,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指行为活动(或脑力劳动)过程,后者指过程的结果。文章是“成品”,写作是“成品”的制作。因此,写作和文章的关系,从一定角度可以看作是因果关系(但非必然的因果对应关系),前是因,后为果。

高考语文作文辅导-增强文章说服力,心中要有读者-写作要具备读者意识

增强文章说服力,心中要有读者 【课题】 写作要具备读者意识 【学习目标】 1.在课前自主研学的基础上展开课堂讨论,明确“读者意识”的内容及其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2.能够从“读者意识”的角度分析作文优劣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学习步骤】 一、课前研读 请结合每段材料后的思考题,认真研究下列材料: 1.下面是某报的一篇报道: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培养专业的文化经纪人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中国戏曲学院经过一年的缜密研讨论证,将于今年开设以培养本专业的“文化经纪人”为目标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班”。日前,中国戏曲学院在京举行专题研讨会,来自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专业人士及有关学者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专家在文化经纪人的定位、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开设培养“文化经纪人”的专业不仅符合当前文化交流的发展形势,而且为艺术院校的改革拓宽了新路。 据了解,该专业将于4月进行招生专业考试,面向全国招收20名学生,招收对象以高中毕业生为主。 问题:如果依据上面短文编写一则新闻摘要,供从事文化工作的学者浏览,主要应提取哪些信息?如果是为《高中生报》编写一则新闻摘要,又应提取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人民日报》一篇关于“孝敬”话题的文章节选内容。 (1)陪伴就是孝敬。年轻的岁月快意而匆忙,年老的岁月孤独而漫长。据调查,我国约8%的老年人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这些病症的首因,是孤独。对“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空巢”老人来说,没有陪伴,心里容易失落,情感容易孤独,精神容易抑郁。在他们心里,跟子女聊天是最香的“心灵鸡汤”,与孩子唠叨是最好的精神慰藉。就在你“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每件事都比回家重要”的忙碌里,父母在悄悄老去,也在静静等你。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了,爸爸的花草渐渐枯萎了,他们经常忘记关灯,过马路行动反应也慢了,经常回家探望和陪伴就应是更紧迫的号令。 (2)宽容理解就是孝敬。生气的婆婆打翻她端来的饭菜,她笑着安慰一阵子后,再次端上饭菜来;公公嫌给他买的衣服不好看,她耐心地换了好几次,没有一句怨言……刚刚当选第五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周淑琴说,孝敬老人,一颗宽容的心很重要。人老后,有的多愁善感,易激动;有的固执己见,不听劝;有的违背常理,让人烦。如果因此而较劲、呵斥、嫌弃,就会冷了老人心,伤了老人身。《论语》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孝敬老人,多一些换位思考,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些视老如幼,就会多一份耐心。孝敬老人,基础在养,重点在敬。养是物质上的保障,敬是精神上的慰藉。而慰藉精神,离不开一颗包容的心。

论述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论述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摘要: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首先是载体要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存在,也就是它要有阅读价值,你才去读它。当你开始阅读时,就是它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说白了,载体就是写作的成品,也就是文章作品。载体载荷着审美信息和实用信息,是内部语言外化为文字符号的结晶。写作受体就是写作成品的接受者。说白了,就是读者。受体是写作成品的接收对象。受体的接收和反馈过程是写作活动的自然延伸。写作受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章解读能力,而解读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对文章的解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实践的结果。因此,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是相互选择、相互制约的。 关键词: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关系 一、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主观选择 没有读者的存在,作品就形同虚设,作者创造作品就毫无意义。作者是为读者而写作的。可以说,受体的解读就是书面交流的最后完成。 读者需要通过解读与人进行沟通,他是作品信息的接受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可以通过主观能动的选择对作者施加影响。在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之间,首先存在着一种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主动选择关系,具体表现为: 1、写作受体的解读素质决定他如何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读者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阅历、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写作受体的解读意识决定着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阅读(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嗜好,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阅读。 二、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客观制约 读者对文章作品的解读虽然有其主观能动性,但也不是毫无限制,能随心所欲的。他要受文章语言的制约,他要按照作者精心编织的语言形式的指向进行解读。文章作品的语言对读者的解读是有限制的。在整个书面交流过程中,读者、作品和作者三者之间是互为作用、互为因果的。同时,这种交流还呈现出一种多向的、回环往复的特点。作者通过作品把信息传达给读者,这是顺向交流;反过来,读者接受作品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与兴趣强弱又会反馈给作者,从而促使作者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这叫逆向交流。不论是顺向交流还是逆向交流,都不是单向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多向渐进式的。在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主观选择的同时,写作载体也对写作受体有一种客观的制约关系。 文章内容的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具体形式,这种形式,就是语言。语言是作者思想的直接体现。从符号应用学的角度来看,文章语言就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中介,这种中介客观上就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制约,因为读者必须通过作者精心编织的语言形式所限定的语言指向去进行解读,正是这个意义上说,读者的接受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文章语言对读者解读的制约,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文章语言的语音语调层。这是文章的最外层结构。特定的语气、语调形成的特定的文气,都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先在的制约。 2、文章语言的词句意义建构层。这是文章的次外层结构。作者所有的词语(不论是其本义还是引申与偏转的意义)和句子,都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制约。 3、文章语言的意象意境建构层。这是文学语言的特殊形式。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无意象与意境。文学语言是通过意象来说话的,意象的组合又构成了意境。作者确定的意象与意境,就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制约。 以张岱《雪夜游西湖》中“湖中影子,唯见长堤一痕……”为例,其语音语调,其词语建构,其意象建构,无不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限制。

如何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

如何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 当孩子全身心的沉浸在他热爱的事情中,作为父母的我们会由衷地感到欣慰。因为写作是对人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无论孩子以后是想当作家还是做任何工作,写作都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写作呢?在此,长沙新东方整理分享了以下的几种方法,以供学习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做一个热心的“读者” 当孩子看书的时候,我们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和孩子讨论作者的写作手法,讨论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和作者希望表达的各种信息。 这种讨论可以唤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了解不同的写作方式与写作喜好,在不同的情况下,要如何使用不同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孩子看的书越多,他们就越多地接触各种新颖的表述以及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阅读会帮孩子打开视野,让他们可以用更多的方式进行写作。 2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 如果想要孩子热爱写作,最好的做法就是家长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当孩子看到大人经常写作,孩子会认为写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写作,把写作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也会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

3使用不同的工具写作 除了常用的记事本和铅笔,孩子还可以利用其他多种方式进行写作。可以在黑板和读书架上写作,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贴在冰箱上,因为不同的写作方式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脑洞。 4充当孩子的记录员 孩子喜欢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印成铅字,当看到别人对他们的文章有所反馈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更加的开心,所以,尝试做孩子文章的记录员吧!当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无论故事是孩子认真想的还是编造的,家长应该试着把孩子所说的内容逐条记录下来。 当孩子看到自己讲的故事被打印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十分自豪,他们会对这些内容兴趣十分浓厚趣,从而增加自己对写作的兴趣。 5把写作融入日常生活中 写一个日常待办清单,在冰箱上贴上可爱的便条,时常给远方的朋友写写信,在带便当的盒子里藏好一个个小纸条……把写作融入日常生活中,将写作作为表达感情的日常交流形式之一,久而久之,孩子便掌握了写作的能力。 6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写作环境 在写作的时候,家长应该为孩子们创造相对独立和隐私的环境。要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意识到写作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法,重要的是写作过程本身,而不在于写作的内容有多吸引人。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 课时安排:汉语言18学时,新闻10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写作载体、写作受体、材料、素材、题材、资料、 主题、标题、结构的含义。 2、掌握结构的形式、结构的基本单位。 3、熟悉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4、熟悉主题的提炼与要求。 5、熟悉结构的组合方式。 6、熟悉写作受体的素质。 7、了解材料的作用、主题的特点、结构的要求。 8、了解语言的功能、素养、特点、要求、 写作受体的特点。 3、掌握记叙散文中写景散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方式、手段:讲授 教学媒介: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写作载体的内质 写作载体——怎么写——文章 /写作成品 载体,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 写作载体,指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认识和反映的物质形式。 写作载体的构成:内容要素——内质——材料与主题 形式要素——外形——结构与语言 一、材料 (一)材料及其相关概念 1、材料——各类文体 就是写作主体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诸如人物、事件、情理、景物、数据、例证、名言等。 2、素材——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 指写作主体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那些未经整理、加工的原始材料。它一般是凌乱的、不完整的。 3、题材——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 指经过写作主体的集中、提炼、加工、改制并写入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

的材料。 素材与题材的区别: 素材:零星的、分散的、平常的 题材:集中的、连贯的、典型的 4、资料——论文 多指撰写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其他科技文章(如文摘、年鉴、便鉴、综述、评述等)时用来参考和引用的各种书面材料。 资料包括: 原始资料:档案、原始文献、会议记录、统计报表、调查笔记、文物图片 整理加工的资料:摘要、目录、索引、分类剪报、资料笔记、读书卡片(二)材料的作用 1、材料与主体认识:材料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 2、材料与主题: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表现主题的支柱 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 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主题是从材料中分析、提炼和概括出来的;主题一旦形成、确定后,就作为文章的中心,支配材料的选择、使用和安排,主题依靠材料来支持,材料则为表现主题服务。 3、材料与文章形式:材料是构成文章形式的主要成分 ①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 ②材料是选定表达方式的依据 (三)材料的采集 1、含义: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占有材料。古人把它称为“储材。” 2、作用:不仅是整个材料工作的基础,也是全部写作活动的起点。 3、要求——多 茅盾《有意为之——谈如何搜集题材》:“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 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古人:“竭泽而渔” 秦牧三个仓库:直接材料——生活中 间接材料——书籍和资料中 人民语言——日常搜集 (四)材料的鉴别 1、含义:就是比较材料的优劣,分析材料的性质,辨识材料的真伪,掂量材料的轻重,估价材料的意义等。就是解决对材料的认识问题。 2、要求——精 就是根据写作目的和要求以及不同文体的需要对所采集到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的鉴别,这样,有可能分清材料的特征、类别、真伪、主次,认清它的

写作要点概要

材料写作要点 一、帽 二、正文 1)第一部分一般结合政策理论,加强部门政策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 2)第二部分结合部门工作,对各项工作业务做出安排。三、工作要点的写作技巧 一)正文帽和指导思想的写法相似。一般由大政方针、地方工作重点和工作原则、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组成。前一部分写国家、政府的大政方针,后面结合部门工作发展重点,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概括。 二)正文第一部分紧扣社会发展重点。正文的第一部分,要与XXXX相结合,明确加强政策理论学习,以及业务学习。前一部分如果说是高举,这一部分可看做紧跟,紧密联系大局,服务大局。这部分写作要求多关注时事,了解当前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重点,可参照上级文件,予以借用。三)其余部分紧扣部门工作业务。每一项具体业务都是正文的一部分。这部分写作技巧: 1.参照上一级业务部门的文件。可根据上一级关于业务的指导精神,及业务发展要求,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进行写作。有的行业指导比较紧密的单位,可参照上级工作要点拟定本部门工作要点。

2.参照上一年度工作要点。一般上一年度工作要点,对本部门工作业务有个全面安排,有的工作目标不是短时间完成的,可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部署工作。 3.积累工作资料。平时工作中多留意,积累工作资料,对下一步工作开展重点和方向进行预判,并收集相关资料,如果可行,列入下一年度工作要点。 4.请示领导。一般重要部门,有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的单位和领导,会对下一年度工作提出要求,列出要点提纲,只需按照提纲展开,征求相应单位的意见即可。如果部门不重视,可提前拟出要点草稿,逐一征求相关主管领导意见,进行增补删改。不管写任何材料,除非有保密要求,都要向领导汇报,否则,责任重大。 5.征求业务部门意见。提前征求业务部门关于下一年度要点或工作安排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一般业务部门拟定的数据不可随意变动,汇集整理成文后,有的重要数据可画出着重符,由领导定夺。 四、结尾

《电视写作》期末复习题

《电视写作》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第一章电视媒介与电视写作 1、电视写作包含哪些内容? 2、为什么电视写作要有“喉舌意识”? 3、为什么电视写作者要具备法律意识? 4、电视的传播特性有哪些? 5、电视写作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电视策划文案的写作 1、简述电视策划的特征。 2、电视策划的作用是什么? 3、电视策划有哪些主要任务? 4、电视栏目的定位包含哪些内容? 5、什么是栏目的样式和风格? 6、简述栏目策划文案的写作要求。 7、谈话节目的分类、主题、嘉宾。 8、策划一个谈话节目。 第三章电视新闻稿的写作 1、新闻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能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的事实的报道。 2、简述新闻的特性。 一.真实——新闻的生命 二.新鲜——新闻的存在价值 三.重要——新闻的意义 四.公开——新闻的目的 3、简述新闻的功能。 传播信息,沟通情况 宣传教育,反映民意 引导舆论,实行监督 播种知识,服务社会 4、新闻价值的要素有哪些? 1、时新 2、重要 3、接近 4、显著 5、趣味 5、电视新闻文稿的作用是什么? 1、揭示政治思想内涵。 2、从具体事实方面补充画面内容。

3、扩大信息量,为画面增加知识内容。 4、衔接画面。 5、控制节目节奏。 6、解释画面。 6、导语的写作要求是什么? 7、“声画同步”有什么特点? 这种视听同步的组合方式最具有真实感、现场感,当然也最具有可信性。同时,由于声音和画面同步显现、相互确证,观众看起来无需再进行判断,会感觉比较轻松,比较通俗。 8、“声画分立”有什么特点? 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声音的想象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使画面更富有充实的内涵。 9、简述消息的分类。 1、简讯简明扼要,增加信息量 2、动态新闻一事一报,内容集中,时效性强 3、综合新闻看清一件事的全貌 4、解释性新闻跟其他新闻配套的新闻,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 5、述评新闻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夹叙夹议 10、什么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 它是作者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电视节目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 注意: 1、主题不等于问题(主题是对问题的回答) 2、主题不等于内容(主题是内容的升华) 11、简述新闻主题的价值。 1、从地位来看,主题是整个节目的统帅,贯穿节目始终。评论一个电视节目的好坏,首先要看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有现实意义。 2、从作用来看,主题是整个电视节目的灵魂。 3、从结构来看,主题是整个电视节目结构的中心。 12、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保证重要内容的传递。便于编辑快速处理。适应人类信息交流的需求。 缺点:程式化、单一化,适用于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新闻,而对于某些非事件新闻、富有故事情节、事实复杂的新闻就不太适宜。 13、第三代导语(提示性导语)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是强调本条新闻的价值意义,概括了报道的宗旨,提请受众注意。将大部分新闻要素和新闻事实安排在主体部分,使新闻主体的内容十分充实,真正成为新闻的主要成分。 第五章电视片解说词的写作 1、简述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1、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2、解说词不能简单重复画面; 3、解说词要与画面有机联系。 2、什么是解说细节? 是指在表现过去已经发生但没有形象资料的细节时,依靠解说词来向观众传递这些细节,画面上没有具体展示解说词中所表现的内容。 3、解说词中运用细节有什么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揭示人物情感世界。 3、升华节目的主题思想。

载体分类文章写作

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 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 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神话、史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中国古典文学体裁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 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 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 答案补充 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以上8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