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

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与泻心汤

小柴胡汤与泻心汤 刘渡舟氏善“调气”,认为:“人身之病,其在气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十仅二三。气病有不影响于血者,而血病每关乎气。”并认为涉及到“气”,“肝胆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临床上善用柴胡剂和泻心剂调理肝胆脾胃。 “柴胡最善调畅肝胆之气,推动气机出入,并由此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神农本草经》言柴胡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此说明柴胡可促进六腑的新陈代谢,能推动少阳枢机,并由此起到调和表里、消积化食的作用。在小柴胡类方中,柴胡辛散以助少阳胆气之出,黄芩苦寒以助厥阴肝气之入,柴芩并用,则出入如常矣。然二者之中关键在于柴胡的疏解,故《伤寒论》用柴芩运转枢机时,黄芩或可减去,而柴胡却是必用之品。依仲景法,柴胡剂中还可以用白芍之酸收,柴芍相伍,一出一入,一散一收,促进肝胆之气的出入。调理脾胃升降主要就是要降胃升脾。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每由火旺气实所致,故降胃每用黄连、黄芩,清火即是降胃。三黄泻心汤之治吐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治寒格吐逆,皆属清火降胃。仲景亦习惯使用姜、夏降逆和胃,此大抵为痰饮所致者而设。脾气以升为常,脾气不升多兼里寒,故既用参、草益气,亦用干姜温中。脾胃升降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用仲景方法治理脾胃,不治气而气机自调,脾胃升降自然恢复正常。后世在使用半夏泻心剂时,又有加枳实、木香、砂仁的方法,直接使用理气之药调理脾胃,亦有道理。”(付延龄整理)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为邪踞少阳,枢机不利。 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误下后导致“中虚热结,胃气壅滞”而致痞。 主证:心下痞硬,呕逆,肠鸣下利。已致“中虚”故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而用半夏泻心汤“泄热和中,降逆消痞”。 柯韵伯:“……未经下而胸胁苦满,是里之表证,用柴胡解表,心下满而胸胁不满,是里之半里证,故制此汤和里。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名曰泻心,实以泻胆也。” 陈亦人氏认为,痞证和其他证候一样,都有寒热虚实之异,所谓寒热相结之痞,实际是正虚邪实。虚寒痞代表方剂即理中汤,实热痞代表方剂即大黄黄连泻心汤。“中虚热结”之痞证可用两方加减化裁。故成半夏泻心汤。陈亦人氏认为此“下利”不一定就是虚寒下利,热性下利也是可能的。

眩晕中医辨治进展

第15卷第7期V01.15No.7 中莲药导敏 GuidingJournal 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 2009年7月 July.2009 蔗★喃:带●靠渤 {新‘善;视’誊;点j 眩n晕、中?医一辨t治进展 李志,指导:张崇泉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全国师承博士学位班,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总结了近5年来中医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研究概况及从脏腑论治(肝、肾、脾、胃、肺)眩晖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辨证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1眩晕;中医辨治 【中图分类号】11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1X(2009)07-0090-03 ProgressintheTreatmentofVertigo 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L/Zhi,Director.ZHANGCong-quan TheAt嚣IiatedHospitalofHunanProvineial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sha,C由i玎&410006【Abstract]Itwassummarizedthattheprogressonetiologicalfactorsandpathogenesisofvertigo,treatmentfromfiveviscerabasedonrecentfiveyearsliteratures.Thatsuppliedsomethinkingwayandmethodforthetreatmentofvertigo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Keywords】Vertigo;Treatment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按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11指出:“眩晕是l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凡梅尼埃病。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节(指眩晕)有关内容辨证论治。”2003年4月全国(重庆)眩晕会议将眩晕分为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性眩晕和颈性眩晕4大类。其中以梅尼埃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为最常见诱因1wI。现就近年来中医辨治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研究 袁静14I等总结了肾精亏虚,肾阳不足,肝血不足,阴虚阳亢,中气不足,中阳虚弱,心脾两虚均可致眩晕之“无虚不作眩”的病因病机,认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皆可发为眩晕。王永钦l斗认为梅尼埃病眩晕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多由风、痰、瘀作祟,缓解期多由心、脾、肝、肾失调为患,发病有标本缓急之分。孟真等lo认为耳性眩晕发病病因为内因,外因属诱因。其病有实、有虚、有虚实夹杂之分,累及脏腑,主要为肝、脾、肾,可旁及心肺。李芳17l从瘀论治眩晕,详细列出痰浊血瘀,气滞血瘀,阳亢血瘀,肝热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血虚血瘀,外伤血瘀所致眩晕的病因病机。王鹏阀总结导师范炳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2007BAll0801-063)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认为《灵枢》和张介宾的“上虚作眩”,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常富业口认为从严用和“六淫致眩说”得到启示,必须抓住眩晕可因六淫致病,而六淫之邪可首犯肺脏,亦可由它脏累及肺。麻晓汞嘲等认为耳源性眩晕病变在耳,病根在肾,病机特点是耳中积水,肾主耳,因此要抓住“肾”与“水”这一邪正矛盾的特点,其病理特征是水湿瘀积。积水不运。王秋风…J等总结路志正教授经验,从调理脾胃论治眩晕,认为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职,升降失司。皆可致眩晕。方志坚【-2l等总结罗翌教授治眩晕经验.结合岭南地区多湿的气候特点,认为湿邪易困脾,脾虚生湿聚痰,痰凝则气滞,气滞血瘀,故眩晕的发生以痰、虚、瘀为主因,而三者之中。又以虚为主,并多属本虚标实之证。郭亚红【131总结陶根鱼教授经验,认为痰瘀互结是眩晕的根本病机,表现为气虚血瘀痰阻,气滞血瘀痰阻,痰瘀互结。因此提出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秦润笋114l介绍郑绍周教授治老年眩晕经验,认为其病机特点以虚为本,本虚标实,虚包括元气亏虚和脾肾亏虚,实则以风痰瘀为主。故主张治疗应该以补肾益气健脾为原则。 2从脏腑论治的研究 临床大多从肝脾肾辨证论治,最近亦出现了从肺论治的新观点。分述于下。 2.1从肝论治任绍林㈣以滋肝熄风立法,方用:生地20g,麦冬20g,白芍30g,钩藤20g,桑叶10g,丹皮12g,益母草30g,生牡蛎30g。茯苓15go治疗38例患者总有效率81.6%。刘占涛I蝈 万方数据

黄煌教授讲小柴胡汤

黄煌教授讲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所谓“往来” 也有特殊意义。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

治的病位。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此证当与百合病作鉴别。百合病也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但其不同于此证的是“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可见,百合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而躯体症状则很少。从症状的不定性来看,很类似于今天的神经官能症,而小柴胡汤证却是躯体有实在病变的。小柴胡汤之所以能治疗上述疾病在于它合理科学的配伍结构。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黄芩主治心烦,半夏生姜主治喜呕,人参、甘草、大枣主治默默不欲饮食。其中柴胡和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成分,这一点从方后的条文加减可以看出。黄芩可去,半夏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可去,柴胡与甘草却不去。柴胡甘草配黄芩以清

万能的小柴胡汤的14种妙用

万能的小柴胡汤的14种妙用(济公) 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且对内伤杂病(心率65-85次)也有协调和解之效。如能适当加减变通,则适应证候更广,治疗效果更佳。最常用的变通用法有如下14种: 1、荆防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荆芥10g、防风1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怕风、鼻塞、清涕等表寒症状较为明显者。 2、二活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羌活12g、独活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腰膝肢节疼痛明显者。 3、杏苏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杏仁12g、苏叶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兼见轻度咳嗽者。 4、止嗽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止嗽散两方合用,治疗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咳嗽明显咯痰不畅者。 5、藿苏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藿香12g、苏叶lOg,用于暑天感寒而见半表半里证者。 6、楂曲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焦楂20g、神曲15g,用于柴胡证而胃胀、食少者。 7、银翘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连翘3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发热、痰黄、尿黄等热象较显者。 8、四金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 9、四君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白术15g、茯苓15g,主治肝脾不调,胁胀隐痛,脘胀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0、二陈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陈皮12g、茯苓15g,主治肝胃不和,胸胁发胀,恶心嗳气,食少吐涎。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恶阻有上述见证者。 11、归芍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当归15g、白芍30g,主治肝脾不调,胸胁痛,心烦食少,大便不畅,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2、四物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两方配合,用于妇女经期外感半表半里证、肝血不足的月经不调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 13、枣仁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酸枣仁汤两方配合,用于肝气不舒、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症。 14、龙牡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用于肝气不舒,胸满烦惊,失眠多梦。 运用小柴胡汤,既要善于加减配伍,又要注意各药剂量的比例。仲景原方的剂量是: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运用小柴胡方治疗外感病证,除宗仲景之意,重用柴胡30g之外,还加大黄芩剂量至20g。治疗内伤杂病,则柴胡、黄芩均用15g。无论外感内伤,均用党参代人参,治外感用10–15g 即可,治内伤则加大为20—30。

这八种问题,都可以用小柴胡汤解决!

这八种问题,都可以用小柴胡汤解决! 导读中医十大名方之一、源自《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在仲景的众多方剂中,此方是一个疗效显著、适用范围极广的方剂,后世对此方的评价也甚高,可为是中医众方中一个出类拔萃的方剂。在妇科病的治疗上,小柴胡汤也有很独特的功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柴胡汤在妇科病中的运用吧!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在《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的有17条条文,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差后5篇。其中12条明文指出有发热,有胸胁满痛等症的有9条,该法寓于众法之中,适用于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肝胆俱病的柴胡证。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既可疏利肝胆,清散郁热,透邪外出,又可调和肝脾、胃肠、气血、营卫,协调阴阳,畅达气机,通行津液,扶正祛邪。其主要通过调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和解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以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目的。小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热之邪,内伤七情引起的妇科疾患。其应用指征是在错综复杂的疾病中只要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情绪异常、恶心呕吐、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其中一二症或一组确实无误地反映肝脾或肝胃或气血营卫失调,或气机

不畅,肝胆郁热,或邪在半表半里,或病有休作者皆可用之。临床应用甚广,故小柴胡汤为《伤寒论》调治妇科病最常用的方药,主治的病证最多,且疗效可靠。1.主治热入血室经期,外感风寒后,头痛、发热恶寒,3日后经水净,烦躁,意识模糊,夜间则胡言乱语,食欲欠佳,舌质淡,中有瘀斑,苔厚,脉沉弦。因妇人中风,初起当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七八日后续得寒热,发作有时,以其得病之初,月经已来,发病之后,邪热内传,月经不当停而停,必有瘀血而与邪热相搏,血室瘀阻,气血不通,正邪相争,故使寒如疟状。治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通调三焦,助正达邪,使邪从外出,邪去则寒热除,血结自散。以小柴胡汤加桃仁、牡丹皮、焦山楂治疗。单以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尚嫌不足,因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之热证,况且热入血室是一种血热证、血瘀证,故加入活血凉血之品更为合拍,也是祛瘀退热法的良好体现。2.崩漏因某些不良精神刺激或感受外邪,使肝胆郁火迫经妄行或肝脾不和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致崩漏。症见月经提前,经期延长,甚至经乱无期,经血淋沥不净或量多,色鲜红,时有血块。伴有头痛或头眩,口苦,心烦,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者,以大剂量小柴胡汤疏达气机,调和肝脾,透热散火,宁血固崩。3.围绝经期诸症有些妇女围绝经期常出现一些特殊症状,如月经紊乱、面部潮红、阵汗、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抑郁、耳鸣、眩晕、食欲不振、口

刘渡舟谈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

刘渡舟谈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 (一)柴胡加桂枝汤 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 张某,女,59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 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 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 处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服三剂则诸证得安。 (二)柴胡加芍药汤 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 郝某,女,学生,22岁。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 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处方:柴胡12克赤白芍各6克甘草6克党参6克生姜10克半

夏10克当归尾10克泽兰6克。连服六剂,诸证即愈。 (三)柴胡桂枝汤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根据《伤寒论》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 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化验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 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郁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 3.治肝气窜?肝气窜为民间土语而未见医籍记载。其证是自觉有一股气流在周身窜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凡气窜之处,则有疼痛和发胀之感,此时患者用手拍打疼处,则伴有嗳气、打嗝,随之则其证得以缓解。此病多属现代医学所谓的神经官能症一类,以老年妇女为多见。初遇此证,使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一类,效果都不理想。后想出柴胡桂枝汤法,可两调营卫气血,而能独切病情,试之果然有效,至今已治愈数人。 (四)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耳鸣案: 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

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 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咳嗽案: 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2剂,水煎服,2日1剂。结果:痊愈。按:本案表证、阳明里热均不明显,咽稍痛、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访证。咳嗽、鼻塞为痰饮所作;有痰咳不出,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寒半夏厚朴汤方证。冯老

经方今用:四逆散合小柴胡汤

经方今用:四逆散合小柴胡汤 明医公开课第期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鲁法庭编辑/邓爽校对/刘祎妮 导读:鲁法庭老师在自己总结的“《伤寒论》见习录”中,有这样一篇关于四逆散合小柴胡汤的加味今用。此方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均可参考治疗多种病症。 组成:柴胡6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半夏15克,焦三仙各15克,鸡内金10克。 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主治:用于治疗肝气不舒、乘脾犯胃之胃痞、胁痛、胃痛、呃逆等病症。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临床表现为上述证候者,均可参考治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各服一次,每次300毫升。 方解:本方由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而成。四逆散出自《伤寒论》318条,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功能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其所治诸症多为或然症,四逆,咳,悸,小便不利,泻利下重,貌似杂乱无章,然细审病机均由肝郁所致;小柴

胡汤出自《伤寒论》96条原文:“……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小柴胡汤主之”,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其所治诸症,均为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所致。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二者都行经胸胁部位,均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肝郁及胆,胆郁及肝,均易影响脾胃,出现肝(胆)脾不和与肝(胆)胃不和,表现为胃痛、脘痞、胁痛、呃逆等病症。故本方以四逆散易枳实为枳壳,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和胃降逆;脾虚不运,胃气失和,则脘痞纳差,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和胃。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应用效果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19-09-23T14:11:27.2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作者:龚月霞 [导读] 分析汤剂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治疗效果。 龚月霞 (江阴市中医外科医院;江苏无锡214437) 摘要:目的:分析汤剂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中风后眩晕的患者,将其随机的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口服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口服地芬尼多片的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剂,每组25例,一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一周后的治疗效果,记录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有8例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中有5例治愈,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观察组的综合治愈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综合治愈有效率为88.00%,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反馈治疗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意义。 关键词:小柴胡汤;中风;眩晕;效果分析 眩晕症产生的病理原因是内耳迷路积水造成的,发作表现为眩晕、听力下降、恶心、旋转加重等。看待眼前的物体发晕,发黑,成为眩。自身身体相对外界出现旋转,摆动不稳定为晕。二者一同发生成为眩晕。对于轻度患者,可以采用休息闭目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对于重度的患者,出现恶心、心慌、肢体偏斜等状况,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临床中对于眩晕患者采用口服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给予小柴胡汤加减剂进行治疗,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5例。其中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分布在25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岁左右。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分布在26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岁左右。对患者均给予口服地芬尼多片的基础上,同时给以小柴胡汤剂加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年龄、性别、原发病上,两组患者无明显的差异,符合可比价值分析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每次25mg,一日三次,一周为一个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剂配合治疗。小柴胡汤剂中含有柴胡、党参、黄芩、生姜、半夏、甘草、大枣等。对于颈部眩晕的患者,给予钩藤,白蒺藜。对于梅尼埃病的患者,需要加丹参;对于脑梗死的患者,需加红花、川芎;对脑神经细胞炎的患者,需要加板蓝根。一日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 1.3临床效果分析 治愈表示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表示眩晕临床症状有改善,无眩晕症状,可以正常生活;有效表示眩晕临床症状有改善,可以正常的生活工作,但是还存在眩晕感,不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无效是眩晕无改善,甚至存在加重的情况。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和比较两组观察指标的差异性。 1.4统计分析 按照有效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通过分析处理,确定实际的组建比例关系,采用有效的差异统计分析标准,P<0.05,表示符合实际的统计分析过程。 2 结果 观察组中有8例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中有5例治愈,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观察组的综合治愈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综合治愈有效率为88.00%,P<0.05。 3 谈论分析 眩晕症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主要以中老年发病为主,常发于中风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脑供血不足、缺氧、缺血等,造成局部组织的病变和坏死问题。早期治疗主要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等调理方式,通过肝脾同治,化痰解毒,有效的实现眩晕治愈的效果。在《伤寒论》中有关于小柴胡汤剂的记载,小柴胡汤剂以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等组成,具有舒达、和解、扶正、驱邪的功效。在寒热交替反复出现的情况的伤寒少阳症中,表现为目眩、口苦、咽干等症状[1]。柴胡具有有效的疏肝解郁的效果;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降血压等功效;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可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2]。上述药物作为基础药剂,能润肺通气、补血通气、健胃保脾,从表里改善患者机体循环,缓解患者眩晕、恶心反胃、腹痛呕吐等病症,提高临床治愈率。 临床收治的50例患者中,均患有中风后眩晕症状,通过对比分析显示,采用口服地芬尼多片配合小柴胡汤剂加减治疗,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整体治疗有效率。观察组的综合治愈有效率更高,符合整体治疗效果和治疗标准,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意义。临床上需要加强对相关症状的分析,判断临床治疗眩晕患者的治疗方法,通过临床治疗的研究,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不同的中药加减计量,分析符合整体治疗效果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临床上对加减有分型。 肝阳上亢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胀、耳鸣、目眩。容易恼怒,诱发头晕、头痛、两颊潮红、急躁、易怒、口干、舌苔红、脉弦。使用小柴胡汤剂,配合钩藤、石决明、丹参、白芍、牛膝、生地、生姜、枳实配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痰浊中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重、多寐、少食、舌苔白腻。小柴胡汤剂中增加茯苓、砂仁、陈皮、白术、菖蒲等。如果出现心悸、心烦、口苦口干、小便黄赤等为痰浊化火。需要配以黄连、陈皮、茯苓、菖蒲。 肾虚型患者,表现为眩晕、健忘、耳鸣、腰膝酸软、多梦等症状。患者往往出现阴虚,五心烦热、脉弦细。小柴胡汤剂中增加黄柏、熟地、知母配合治疗。对于四肢冷、小便频、脉细沉、舌苔淡、胖的患者,需要在小柴胡汤剂中增加肉桂、白芍、白术、熟地、杜仲。对于肾阴阳亏虚的患者,需要增加菟丝子、肉桂、桑寄生。 气血两虚的患者,表现为眩晕、疲乏、食少、动则乏力加重,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脉细弱,小柴胡汤剂中增加茯苓、白术、黄芪、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组成:柴胡八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主治:治一切往来寒热,胸满胁痛,心烦喜呕,口苦耳聋,咳渴悸利,半表半里之证。属少阳经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胆府清净,无出无入,经在半表半里,法宜和解。柴胡升阳达表,黄芩退热和阴,半夏祛痰散逆,参、草辅正补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也。 小柴胡汤的病机:它从主治来讲,有四个症是最重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几个症充分体现出邪在少阳特点,胆胃不和的特点。所以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归纳,往往讲两条,一个是邪聚少阳,一个是胆胃不和。《伤寒论》上讲到小柴胡汤病机时候提到,血弱气尽,腠理开,这主要指的已经有一定正气损伤了。腠理,体表表气不足不能御邪了,邪气因入,因者顺也,那病邪趁势,趁血弱气尽,趁势入里了。与正气相搏,邪正相争居于胁下,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这个部位。那正邪分争,在这个特定部位正邪分争是造成寒热往来这种特殊热型的一个基础。因为在这个地方,那正

气略有损伤,不能够像体表一样的持续抗邪,邪正相争就发热;正气退缩,那就邪正脱离接触,不发热,不能温煦体表,反而畏寒。因此造成发热、畏寒,它是往来交作了,就是往来寒热。所以这一段描述实际上就是描述邪正相争在半表半里阶段的特殊热型。那由于少阳三焦,手足少阳经气相通,那涉及到半里有热,影响到胆热。所以发生胆热犯胃,胆胃不和,胆胃之气上逆。内热发生可以引起心烦,喜呕是胆胃之气上逆,喜呕、口苦,胆热循经上炎,可以咽干目眩。作为肝胆疏泄之气,经气不利,疏泄受影响,可以默默,神情默默,抑郁不舒,神情默默,胆胃不和那不欲饮食。 所以从小柴胡汤证的主治来看,它反应出来的正邪分争,气机阻滞,胆热上犯,以及胆胃不和。所以从这个表现来归纳它是属于邪聚少阳特殊这个病位,引起脏腑的之间关系,胆胃不和。至于小柴胡汤主治后面,比如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痢疾;黄疸;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当然前提是见少阳证。有这种邪聚少阳特点,或者胆胃不和的相应症状,相应证候。这也是小柴胡汤在灵活运用时候,可以使用的证候。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小柴胡汤的确还是很好。对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血室是指什么?成无己说的是冲脉,冲为血海,血室他认为是冲脉。张景岳开始他认为是胞宫,现在一般认为是胞宫。所以热入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这一段头一句最重要了。疟疾我们知道了,有间日疟,有三日疟,两天一发的叫间日,三日一发的三日疟,这最普遍了。发作的时候它是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以少阳病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柴胡汤证,所以疟脉自弦,这句话一直管到后头,这句话很重要。 底下说疟疾有些寒热,各种的情况不同。如果多热,它就是偏数,脉既弦又快,数者为热也,弦数者的疟疾是多热的那种疟疾。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嘛,疟多寒的疟疾,它的脉偏迟。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小就是细脉,古人又管小脉叫细脉,咱们讲到后面就知道了,细脉就是血少,后头讲积聚这个病,凡是里头有积聚,脉都是小的,它阻碍血行嘛,就是症瘕积聚。紧是实,如果脉小而紧,这是里头有症结的情况,可以下之,这个指的那个疟母说的,疟母也是个症瘕积聚。 弦迟者可温之,如果疟疾弦迟,是多寒了,多寒可

以用温药。弦紧者可发汗,紧就是无汗,太阳伤寒的脉弦紧就是疟疾兼有表实的一种情况,这个可发汗,往后我给讲,现在根据本文体会到这儿,也可以针灸。浮大者可吐之,这个浮大的脉,有上越的征迹在里头,可吐之,这个吐也不像一般的吐法,瓜蒂散也不是的,我们讲完了回头再来研究这些个问题。弦数者风发也,这个风发指的太阳中风,风热汗出而不已,这种情况下的疟疾,可以饮食以消息之,吃一种甘寒的东西,来消息这个发热汗出。 讲伤寒论时讲过少阳病不可发汗和吐下,这一节又有发汗,又有吐下,什么道理呢?后头就可以看出来了,讲到后头之后回头再研究这个问题。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古人,现在人也是,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十五天嘛,一年二十四节,这指的是气候学。疟疾这个病程大概如此,古人是约略之词,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总是不越乎十五天,一般情况下十五日愈,最长也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是约略之词,这不是一定的。 这一段是说假设疟疾在月的第一日发,就是某一个月的一号开始发的疟,到这个月的十五日,按照一般的常规应该好,假设十五日不好,三候一节,那就得两节了,差不

小柴胡汤证

医圣张仲景对于小柴胡汤的临证应用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方,小柴胡汤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从医圣张仲景用小柴胡汤的症状来看,无论是太阳病、少阳病还是厥阴病等,有证便可投方,《伤寒论》101条所讲: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下面是有关于小柴胡汤证的条文都逐一列出,可以临床验证小柴胡方证: 一、《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条):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条):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黄煌教授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黄煌教授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泪液、唾液分泌减少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由于外分泌腺被淋巴细胞所破坏,腺体的分泌功能逐步丧失。因唾液分泌量减少而引起口干、舌质红绛、舌开裂、唾液粘稠,需频频饮水,严重时感到吞咽干粮困难,夜间要起床喝水等;泪液分泌减少使患者感到眼内干燥,欲哭无泪,患者经常有眼红、异物感、烧灼感、眼分泌物增加等。除腺体功能受影响外,部分病人还有轻度、自限性关节疼痛,以及血管炎、周围神经炎、肺纤维化等表现。本病尚无法根治,目前主要是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还常用人工泪液或唾液的代用品以改善口、眼干燥症状,用抗生素眼膏、眼药水以减轻外眼部炎症和感染。 传统中医学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于“燥证”的范畴,病理关键在于阴虚燥热,轻则肺胃阴伤,重则肝肾阴虚,皆因阴虚在先,燥热自内而生,治疗重点当滋阴救液,清燥生津,故滋阴药当属改善病理的首要药物,以此改善口鼻眼腺体的分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患者大都对气候特别是天气湿度的变化敏感,遇气候干燥则病情加重,这也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主治的“往来寒热”的一种类型,故可使用小柴胡汤治疗。黄教授将小柴胡汤视为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对于许多免疫系统及胶原性疾病表现为对气压、温度的变化敏感者,临床常使用小柴胡汤加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均具有显著的免疫药理活性,其作用的总趋向是抑制变态反应,增强防御性免疫反应。 黄教授经验,小柴胡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常有两种加味法,见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体质患者中,需要鉴别。最多见的是阴虚体质,在口鼻眼干的情况下伴见患者形体偏瘦,肤白唇红,口渴喜饮,舌红少苔,腿抽筋,大便干结者,此时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入白芍、枸杞子、天花粉、生地、麦冬等养阴药。还有一种脾虚型干燥综合症患者,表现为脸色暗黄,缺少红光,唇舌暗淡,舌体胖大有齿痕,大便稀等,此时不能仅根据患者口鼻眼干而一味地使用滋阴药,需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合用五苓散等以健脾利湿治疗。 下面是黄煌教授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两例验案,以供参考。 病案一:丘某某,女,74岁。患者形体中等偏瘦,头发白,较精神,肤白唇红。初诊时患者口渴喜饮,夜间起来喝水3次,舌体疼痛,鼻中时有血丝,下肢抽筋,大便正常,食欲、睡眠尚可,舌红无苔。黄教授处以小柴胡汤加味方:柴胡6克,黄芩12克,制半夏6克,党参10克,北沙参10克,生甘草6克,生白芍30克,石斛20克,连翘15克,枸杞子12克,干姜5克,红枣20克。药后一周患者腿抽筋明显好转,坚持服药服用半月后患者体重增加。口干仍有,舌体疼痛缓解。患者坚持服用本方加减,至2007年7月3日口干有所改善,夜间起来喝水1次,鼻中无血丝,下肢抽筋偶有。后停药去四川旅游,期间疲劳、辣食、喝水少等后症情反复,嘱咐患者当继续服药。此患者形体偏瘦,肤白唇红,口渴喜饮,舌红少苔,大便干结,腿抽筋等,属典型的阴虚体质,故以小柴胡汤调整免疫的同时加入白芍、枸杞子、石斛、北沙参等养阴药。因患者鼻中常有血丝,故加大黄芩的剂量,并入连翘以清热泻火。 病案二:王某某,女,58岁。形体瘦小,脸色暗黄,缺少红光,略显贫血貌。2007年6月23日初诊。患者口干没有唾液3月余,入院诊断为干燥综合症。服用养阴药多剂后,口渴

小柴胡汤治疗汗症

小柴胡汤治疗汗症 【摘要】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枢机,调理阴阳血气之功能,用其治疗某些汗出异常之病症,可获良效。 【关键词】小柴胡汤;汗症 小柴胡汤出自和仲景《伤寒论》一书,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主要功能为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证之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心烦喜呕等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其具有和解少阳枢机,调理阴阳气机的功用,常用于治疗某些汗出异常之症,确有效果,兹举案例如下。 1 案例1 姚××,男,40岁,2007年1月13日初诊 近半月以来,患者每晚睡至夜半时分则出汗,腰部以下汗出多,两腿汗出湿润如水粘手,腰部以上基本无汗,汗出时心烦口干。天明时汗渐止,白昼如常人。饮食睡眠均无异常。苔薄白,脉沉弦。疏方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 党参10g,,黄芩10g,半夏10g,大枣10g,,炙甘草5g,,龙骨20,牡蛎20g,,麻黄根30g,芡实20g。二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服。 1月15日复诊:患者述服药二剂后液间汗出之症消失,心烦也除去。唯仍感夜间口干思饮,苔薄白,脉缓。乃守上方去半夏,加山药20g,桑螵蛸20g,嘱继服二剂以巩固疗效。 按:《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患者每睡至夜半定时出汗,乃由阳气入于阴分与阴气格拒交迫而出汗。腰以下汗多而上半身无汗者,为阴阳血气运行变接不利,不相顺畅,故偏于半身出汗。心烦口干为阳热内扰阴分所致。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的阳枢机,流转阴阳气血,使阴阳相交,气机流畅,气血运行交接顺畅则汗出之症可解。加龙骨、牡蛎、麻黄根、芡实等镇心安神,收敛止汗,以增强止汗之功效。 2 案例2 左××,男,60岁,2009年6月15日初诊患者3个月来每至夜半则身热汗出,时间约在午夜1点至3点钟,醒后汗出渐止。白天稍动则汗出较多。饮食尚可,二便亦调。曾屡服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丸等养阴之药,无明显效果。查见苔薄白,脉沉缓。治以小柴胡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减。

小柴胡汤涉及到的条文

小柴胡汤涉及到的条文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

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