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戴聚昌1,袁道阳2

(1.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山东东营 257004;2.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兰州地区发育了NWW 向和NNW 向2组主导性活动构造带。大致以河口为界,东部地区主要为NWW 向的马衔山2兴隆山左旋逆走滑活动断裂系,其新活动明显,是区内的主要控震断裂,1125年兰州7级地震就发生在其中的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西端。河口以西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和庄浪河断裂等1组NNW 向的弧形逆冲断褶带,变形方式以断裂扩展褶皱为主,其新活动可能导致了138年金城-陇西634级地震、1440年永登614

级地震和1995年永登518级地震的发生。兰州市区所在的兰州盆地则夹持在上述2组活动构造之间,其内同样发育了NWW 向和NNW 向的次级断裂,如刘家堡断裂、金城关断裂、雷坛河断裂及深沟桥断裂等,其上具有孕育和发生中强震的构造条件。

关键词:兰州地区;活动构造;历史地震;弧形构造;断展褶皱

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6X (2002)03-0035-060 引 言

兰州地区位于新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活动地块的东北缘,处在祁连山地震带与南北地震带的复合部位。区内多组活动构造交汇,地震活动频繁,是我国主要的地震区之一,具有孕育和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历史上兰州地区曾多次遭受过强震的袭击,如1125年兰州7级地震,138年金城-陇西634

级地震和406年宛川6级地震等,造成过相当严重的震害。多年来,对兰州地区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强震问题开展过一些研究工作,但均显得零星而不系统,加之受黄土覆盖的影响,造成对一些区域性活动断裂的新活动性认识不清,尤其是对几次历史地震的发震构造、震中位置等存在较大分歧[1~3]。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兰州地区活动构造详细的追踪考察和地质填图研究,获得了主要断裂较详细的定量资料,对本区的活动构造格架、断裂的新活动性、构造变形及区域动力学特征等有了新的更明确的认识。可以说,现在已具备了总结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的条件。1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格架

对兰州地区活动构造详细的航卫片解译、野外沿断裂带的追踪考察和地质填图研究表明:兰州地区发育了11条规模较大的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图1),它们可以归结为

收稿日期:2002-06-03

作者简介:戴聚昌(1965-),男,山东安丘人,讲师,现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及构造地质研究工作。

第14卷 第3期2002年9月 高原地震E ARTH QUAKE RESE ARCH I N P LATE AU Vol 114 No 13Sep 12002

NWW 向和NNW 向2组主导性活动构造带。大致以河口为界,河口以东地区构造样式单一,主要为地表表现较清楚的NWW 向的马衔山-兴隆山左旋逆走滑活动断裂系,它们由马衔山北缘断裂(F 1)、兴隆山南缘断裂(F 2)、兴隆山北缘断裂(F 3)和马衔山南缘断裂(F 4)等4条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带组成,其新活动明显,是区内的主要控震断裂[4,5],河口以西地区为地表表现不清,但却有较强活动性的拉脊山北缘断裂(F 5)和庄浪河断裂(F 6)等1组NNW 向的弧形逆冲断褶带,其变形方式以断裂扩展褶皱为主①。兰州市所在的兰州盆地则夹持在上述2组活动构造之间,其内同样发育了NWW 向和NNW 向2组具有成生联系的半隐伏活动断裂,如金城关断裂(F 7)及其东延的宛川河断裂(F 8),刘家堡断裂(F 9)、雷坛河断裂(F 10)及深沟桥断裂(F 11)等。现将主要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简述如下

1前第三系;2N -Q 盆地;3走滑断层;4逆断层;5正断层;6Q 4断层;7Q 3断层;8隐伏断层;9推测断层;10活动褶皱;F 1马衔山北缘断裂;F 2兴隆山南缘断裂;F 3兴隆山北缘断裂;F 4马衔山南缘断裂;F 5拉脊山北缘断裂;F 6庄浪河断裂;F 7金城关断裂;F 8宛川河断裂;F 9刘家堡断裂;F 10雷坛河断裂;F 11深沟桥断裂

图1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展布

Fig 11 Distribution of active tectonics in Lanzhou area

1.1 马衔山北缘断裂带

该断裂为1条形成历史悠久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总体走向N60°W ,长约115km 。根据断裂几何特征及活动性的差异,大致可以将该断裂划分为4条次级断层段,自东向西分别

①袁道阳,刘百篪,等.兰州庄浪河断裂带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地震学报.2002(待刊)。

6

3 高 原 地 震 第14卷

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晚第四纪以来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倾滑运动分量,形成了一系列左旋断错微地貌。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约为3173mm/a 。沿断裂带发现了多期古地震事件[4],其中东段的马衔山段可以确定2次古地震事件,其年代分别为距今5850±500年,2060±420年,复发间隔约3800年;中段的七道梁段发现2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距今16820±80年,10800±140年。西段的雾宿山咸水沟段可以确定1次古地震事件,其年代为距今1245±560年,结合史料考证结果及保存的部分地震形变现象,认为就是1125年兰州7级地震[5]。

1.2 庄浪河断裂带

庄浪河断裂带大致沿庄浪河西侧分布,位于庄浪河谷地西侧地貌上呈西缓东陡的复式背斜构造的陡翼边缘。断裂南起河口,往北经苦水、龙泉、大同至永登以北,总体呈NW15°方向展布,长逾100km 。由几条次级断裂呈半隐伏状雁列而成,构成2条弧形逆断裂-褶皱带。其新构造变形以挤压褶皱为主,属逆掩断层活动形成的断裂扩展褶皱。地表所见规模不大的次级断层应是地下盲断层往NE 向略具右旋斜冲活动的地表构造形迹。本区的多次强震,如1995年的永登5.8级地震,甚至1440年永登6

14级和512

级地震的发生很可能与其新活动有关,应属褶皱地震。

1.3 兰州市区内断裂兰州市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有:金城关断裂、刘家堡断裂、雷坛河断裂和深沟桥断裂等。其中金城关断裂和刘家堡断裂走向NWW ,长分别为35km 和15km 左右,金城关断裂为1条晚更新世逆断裂,而刘家堡断裂则为全新世正断裂。雷坛河断裂和深沟桥断裂为NNW 向的晚更新世逆断裂,分别长约12km 和15km ,为兰州市七里河断陷盆地的边界断裂。

2 活动构造变形特征兰州地区的构造活动变形特征,以兰州河口为界,东西2侧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兰州东部地区发育的4条NWW 向逆左旋活动断裂构成了马衔山-兴隆山活动断裂系。其中的马衔山北缘断裂是规模最大、新活动性最强的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其构造变形以走滑作用为主,其余3条为其伴生的1组逆冲断裂带。在区域NEE 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不断向山体外带发展,总体表现为向NE 方向的滑移和地壳缩短,基底断裂受到压缩而产生逆冲和掀斜断块运动。地貌上形成了明显的NWW 向的挤压逆冲山,即马衔山-兴隆山。其主边界断裂马衔山北缘断裂的新活动性质表现为逆左旋走滑。而在马衔山北缘活动断裂带的东端,由于断裂的张扭作用,发生伸展弯曲,形成了内官营拉分盆地及其边界正断层。在断裂西端的兰州盆地一侧,由于断层弯曲,其派生的压性分量形成压缩弯曲,产生了褶皱和冲断作用,形成冲断隆起[6],如桑园峡隆起、皋兰山-九洲台隆起和柴家台隆起等。而控制隆起形成和发育的雷坛河断裂、深沟桥断裂等就是马衔山北缘走滑断裂所派生出来的次级断裂,性质为逆断特性,晚第四纪仍有活动。

(2)兰州河口以西地区,包括湟水和庄浪河地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主要以断裂扩展733期 戴聚昌等: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褶皱作用为主。断裂扩展褶皱是形成和生长发育于扩展的逆断裂顶端的1种褶皱,在逆断裂向上向前扩展的同时,褶皱在断裂的顶端生长发育,扩展逆断裂上的位移沿断裂扩展方向逐渐减小,其损失的位移被断裂顶端的褶皱吸收[7]。兰州河口以西地区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可能就属于这种类型。主要表现为以活动褶皱为主的挤压逆断特性,其地表形态为断续出露的断褶带,如庄浪河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等。本区的多次中强地震,如

138年金城-陇西63

4

级地震、1440年永登6

1

4

级地震、苦水5

1

2

级地震和1995年永登

518级地震的发生可能与其现今的逆断裂-褶皱作用有关。

3 区域动力学特征

通过对兰州地区断裂新活动性及其构造变形等的综合研究表明:晚第四纪以来,兰州地区在NE-NEE向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东部地区的构造变形以马衔山北缘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在其南北2侧形成了次一级的挤压逆冲断裂带,即马衔山南缘断裂、兴隆山南缘断裂和兴隆山北缘断裂等;而在东西2端形成了与走滑断裂相伴生的构造形式,东端为内官营拉分小盆地,西端为兰州盆地内NNW向的雷坛河断裂、深沟桥断裂等逆断裂和NWW向的刘家堡断裂、金城关断裂以及宛川河断裂等正断层,它们共同制约和影响着兰州东部的地震活动,如1125年兰州7级地震就是马衔山北缘主走滑断裂带西段最新活动的结果。而上述次级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其上具有发生5~6级中强震的构造条件。

同样,受区域NEE向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和影响,在兰州西部地区,从拉脊山北缘沿NE方向发育2条弧形褶皱-逆冲断裂带,大致包括拉脊山北缘外带挤压褶皱带和庄浪河西缘褶皱-逆断裂带等。其变形特征以断裂扩展褶皱为主,地表仅断续发育一些次级逆断裂,这正是该断裂在地表形迹不清楚的真正原因。其新活动已经导致了本区多次5~6级中强震的发生。

归纳起来,可以抽象出兰州地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模型(图2)。从该图可见,兰州地区的多次历史强震的发生是有其内在成因联系的。

4 存在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对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新活动特征等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

(1)兰州地区许多区域性活动断裂多为半隐伏状,其深部构造不清楚。因此,需开展深部探测工作,综合研究深浅构造关系,从而分析兰州地区区域孕震构造环境及判定其地震危险性。

(2)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兰州地区区域活动断裂的新活动性而开展的,对市区内的断裂尚无暇顾及。现已证实兰州市区内有1条全新世断层、5条晚更新世断层穿过,但具体位置不清楚,各条断层之间的构造转换关系不清楚,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均不清楚,这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3)兰州市区曾发生过多次历史强震,如1125年7级,1629年51

2级和1932年5级地

83

高 原 地 震 第14卷

1走滑断裂;2逆断裂;3正断裂;4Q4断裂;5Q3断裂;6推测断裂;7活动褶皱;8地震震中

图2 兰州地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模式

Fig12 Dynamic pattern of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late Quaternary in Lanzhou area 震等,其震中位置、发震构造有待进一步考证。93

3期 戴聚昌等: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计划委员会.甘肃省地震危险区划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

版社,1993188~91.

[2] 何秀琴,王多杰,万夫领.1125年兰州710级地震形变破裂带特征及有关问题讨论[J ].华北地震科

学,1997,15(1):37~44.

[3] 邢成起,荣代潞,姚同福,等.1995年7月22日永登518级地震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分析[J ].西北

地震学报,1996,8(3):1~9.

[4] 袁道阳,贾亚会,才树华,等.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带古地震初步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2002,24

(1):199~205.

[5] 袁道阳,雷中生,刘百篪,等.兰州1125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J ].中国地震,2002,18(1):

67~75.

[6] 刘和甫,夏义平,殷进垠,等.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J ].地学前缘,1999,6(3):121~132.

[7] Suppe J ,Medwedeff D.A 1G 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 -propagation folding 1Ecologue G eo11Helv 1,1990,

83(3):409~4541

PRINCIPAL FEATURES OF THE ACTIVE

TECTONICS IN LANZH OU AREA

DAI Ju 2chang 1,YUAN Dao 2yang 2

(11Shengli Oil Field Worker s College in Shandong Province ,Dongying 257004,China ;

21Lanzhou Institute o f Seismology ,CSB ,Lanzhou 730000,China )

Abstract :Lanzhou area developed tw o groups of dominant active tectonics :one group is NWW direc 2tion ,another one is NNW direction 1By the boundary of Hekou ,the structure pattern of eastern area is NWW direction Maxianshan -X inglongshan reverse left lateral strike -slip fault system 1Their new activities are very strong ,s o they formed the main controlled earthquake faults ,Lanzhou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 7in 1125had just happened in the west segment of this fault zone 1In the western area of Hekou ,there are group of arc thrust -fold zones by NNW direction ,such as the northern margin fault of Lajishan M ountain and Zhuanglanghe fault ,etc 1The characteristic of deformation is fault propagation folding ,their new activities had caused a series of earthquakes happening ,such as Jincheng -Longxi M s 634earthquake in 138,Y ongdeng M s 614earthquake and K ushui M s 512earthquake in 1440,Y ongdeng M s518earthquake in 1995,etc 1Lanzhou basin is blended in the tw o groups of active tectonics ,there are als o developed tw o groups of NWW and NNW direction sec 2ondary faults which relative each other ,such as the Liujabu fault ,Jinchengguan fault ,Leitanhe fault and Sheng ouqiao fault ,etc 1These faults have the structural condition to breed and happen middle and strong earthquakes 1

K ey w ords :Lanzhou area ;Active tectonic ;H istorical earthquake ;Arc structure ;F ault -

propagation fold 0

4 高 原 地 震 第14卷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 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形成于燕山期发育于特提斯与华夏构造域之上的南岭构造带也是该域的新成员,以隆起—花岗岩带为特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除此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带。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关闭,冈底斯—印度板块多次相对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个主体为NW向、中段为近EW向、东南段约略向南东撒开的反S状弧形挤压地带,是总体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发生的构造畸变。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带之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NW向的右江造山带也属该域组成部分。主体由一系列造山带间夹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等长条状弧形微陆块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亦呈反S状,长达1 000~3 000 km余,多数伴有蛇绿岩带、外来混杂岩块或蓝片岩带,他们一般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东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南段显示右行,其间的块体有向SE挤出的趋势。多数断裂活动性较大,为地震多发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全长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为两支:一支为羊湖—金沙江断裂,发育西金乌金蛇绿岩带,并有榴辉岩分布,在蛇形沟新发现有早二叠世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另一支为郭扎错—若拉岗日断裂,在藏北青南沿带发育二叠—三叠系复理石、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及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且有蛇绿岩残块及蓝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 向,由金沙江蛇绿岩及含志留系—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岩组成宽达30~40 km的强变形带,以逆冲兼有右行剪切为特征。南段经哀劳山延出国境,与越南黑水河消减带相连,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绪论 (1)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及基本思想 狭义(传统)概念:研究地壳构造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侧重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地质历史分析法为主,涉及范围限于地壳(表面)和大陆. 概念(广义):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的科学。大地构造学的广义概念摆脱了单纯的构造发展历史分析(狭义),以地球动力学作为立论基础,研究方法注意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结合;同时注意了地球动力作用的制约下的构造运动与地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作用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全球)、更深(岩石圈)。 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固体岩石圈(构造)的各种构造(广义)类型、特征 研究内容:地壳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重塑各构造单元大地构造性质及发展历史;划分不同岩石圈构造类型。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阐明一个地区(单元)乃至全球构造运动规律、成因、地球起源与演化,天体演化与成因等。 实践意义——矿产资源形成及分布规律、地震预报、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2)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地质历史分析法(又叫历史-构造比较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的特点。 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沉积岩占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大部分。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恢复古地理面貌、古气候、隆起、拗陷、地壳沉降幅度与速度、构造状况以及演化历史。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相应的学科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构造沉积作用与构造-沉积组合(沉积建造) 研究思路:沉积组合→古构造环境→大地构造作用 构造-沉积作用(容纳沉积物的堆积地都是构造变动的产物)沉积作用的内因是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外部控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大地构造,大地构造的升降运动造成海平面的升降,使沉积岩相、厚度、层序和岩性方面呈现出构造作用痕迹来。 1) 岩相(单一岩性组合,反映某种沉积环境) 岩相的更替是地壳拗陷和隆起的一种表现,隆-拗造成某种沉积环境的变迁,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岩相发生改变。 岩相本身只与拗陷速度有关,与拗陷幅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拗陷速度对相带宽度具有控制作用: x=h/s (h:剥蚀区上升速度,s:沉降区沉降速度)拗隆速度(s、h)越快,宽度(x)越小,反之亦然。

济南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济南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坐落在渤海以西的陆地,济南本身处于一个直径大约150公里的隐形盆地中心区,正圆形盆地中心区构造通常有大面积的花岗岩山根,这奠定了她地质稳定性偏高的基础。 而在其最靠近渤海海岸的东面,有一个小型盆地,缓冲着来自海洋气流对其岩层的正面冲击。 济南构造的活动性。 济南的中心区构造虽然比较稳定,但她有较大的裂带穿越,同时还被两个中等盆地的环边区裂带穿越中心区局部地区,它们在济南几乎挤在一起,削减济南中心构造地盆,形成了一个对冲的关系。 它们,一个是以临沂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石家庄为中心的盆地。 这两个盆地对济南来说,有利也有弊。 利者,它们可破坏穿越济南及其附近的有关较大裂带构造,缓冲其对济南的直接冲击。它们本身的裂带规模不大,不会对济南造成震级 6 级以上活动性的隐患。 弊者,任何一条裂带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传输流体影响济南,甚至可以在对冲部位交换这些影响。如果同时发生影响,还可以形成“共振”。 因此,济南难免常常被其扰动,在地质和气象方面都会有所反应。 总体来看,济南的构造具有震级 6级以下活动性基础。是一个适宜建设中等以上规模城市的地方。 但在具体布局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时候,最好能够规避一些具有隐型裂带的地方,和裂带流体进出口等敏感区域。 此外,其东南面郊区存在一些活动性比较高的岩层,它们是来自临沂盆地中心区的冲击波,在该盆地构造形成时、或大地震时冲击形成的。这一带如果规划和活动不当的话,比如,村庄不可以设置在岩层翻卷的山脚哦。这比较容易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有这样的情况,就要排查迁移啦! 济南岩层多为灰岩,这种岩石的特点是竖直多裂隙,而水平透水性差,加之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 南部山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后,流向市区,市区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等全群处多裂隙,由于地下水位差,便会形成泉水。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举例说明生命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举例说明生命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生命? 下面我们通过列举生物的一些变化和特征来认识生命。 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从元素成分来看,各类生物体所必需的元素差不多都是特定的一二十种,其中C、H、O、N、P、S、Ca、Mg、K占了绝对多数。从分子成分来看,生物体的重要特征在于,它们基本都含有被称作生物分子的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维生素等有机物,这些有机分子在各种生物中有着相同的结构模式和功能。如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和RNA,生命体内其催化作用酶都是各种蛋白质,各种生物都利用高能化合物(A TP、NADH...)等,都说明生物界在化学成分上存在高度同一性。 二、严整有序的结构 生物体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体内不是随机堆砌在一起的,而是严整有序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是否属于生命范畴至今存在争论,但它们都需要在细胞结构内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动)。细胞内的各结构单元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大分子,无论多复杂,还不是生命,只有当大分子组成一定的结构,或形成细胞这样一个有序的系统,才能表现生命。失去有序性,如将细胞打成匀浆,生命也就完结了。 三、新陈代谢 生物体是开放系统,生物体和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流动。一些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在其中发生一系列变化,成为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这被称作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严整有序的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化学反应所组成的反应网络。如果代谢过程的有序性被破坏,如某些环节被阻断,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可以导致生命终结。 四、应激性 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反应。包括感受刺激和反应两个过程。反应的结果是使生物“趋利避害”。在一滴草履虫悬液中滴一小滴醋酸,草履虫就纷纷游开;一块腐肉可以招来苍蝇;植物茎尖向光生长,这都是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但动物的应激性表现及较明显,更富有多样性。动物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产物。 五、稳态 100多年前,贝尔纳(C. Bernard)发现,尽管外界环境波动很大,哺乳动物总有某些机制使其内环境维持不变,后来坎农(W. B. Cannon)把这一概念加以发展名为稳态。后来发现,不仅仅哺乳动物,所有的生物体,细胞,群落以至生态系统,在没有激烈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也都是稳定的,他们各有自己特定的机制来保证自身动态的稳定。 六、生长发育 生物都能通过代谢而生长发育。一粒种子可以成为大树,一只蝌蚪可以成为青蛙。虽然环境条件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但每种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按照一定尺寸范围、一定的模式和稳定的程序进行的。 七、遗传变异和进化 任何一个生物个体都不能长期存在,他们通过生殖产生子代使生命得以延续。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上的相似便是遗传的结果。而亲子之间的差异现象由变异导致。而生物从约38亿年前至今,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便是进化的结果。 八、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环境,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总是适合于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例如,鱼腮的结构适合鱼在水中呼吸,陆地脊椎动物的肺结构则适应陆地呼吸作用。适应是生命特有的现象。任何一种生物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总是相对的,在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别。只要存在这种差别,哪怕是很轻微的,自然选择就会发生作用,推动群体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如何理解生命?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生命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特征、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意识。生命或生存意识是生物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是生物的无穷变化遵循的普遍规律。生物是生命、生存意识和物的统一体。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应激、运动、行为、特征、结构是生命或生存意识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观察生物的表现形式,就可以判断出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或生存意识、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 绪论 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认为和研究方法 2.三个水平研究机体生命活动的含义及其相关性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特点 6.全身性的体液调节和局部性的体液调节的异同 7.全身调节的概念及其调节特点 8.机体的非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 9.反馈调节的含义及其种类 10.负反馈和正反馈的异同,生物学意义及其应用 11.前馈控制系统的含义,生物学意义及其应用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特征 2.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一般特性 3.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4.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不同形式和转运过程 5.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异同 6.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 7.可兴奋细胞,兴奋,和兴奋性德区别 8.阈强度,基强度和阈电位的区别 9.组织兴奋性变化和动作电位的关系 10.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11.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12.经典化学突触传递,接头传递,电突触和非突触传递的特点 1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14.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及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内外因素 15.阈刺激和最大刺激的测定 16.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测定方法以及三种肌肉收缩曲线的特点 17.神经干动作电位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区别及记录方式的差异 血液 1.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及意义 2.血清,血浆的制备方法及它们的区别 3.血量,循环血量,储备血量 4.血液的主要机能 5.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得定义及它们的生理意义 6.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测定及意义 8.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及意义 9.红细胞的功能 10.血红蛋白的测定 11.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1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主要功能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戴聚昌1,袁道阳2 (1.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山东东营 257004;2.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兰州地区发育了NWW 向和NNW 向2组主导性活动构造带。大致以河口为界,东部地区主要为NWW 向的马衔山2兴隆山左旋逆走滑活动断裂系,其新活动明显,是区内的主要控震断裂,1125年兰州7级地震就发生在其中的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西端。河口以西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和庄浪河断裂等1组NNW 向的弧形逆冲断褶带,变形方式以断裂扩展褶皱为主,其新活动可能导致了138年金城-陇西634级地震、1440年永登614 级地震和1995年永登518级地震的发生。兰州市区所在的兰州盆地则夹持在上述2组活动构造之间,其内同样发育了NWW 向和NNW 向的次级断裂,如刘家堡断裂、金城关断裂、雷坛河断裂及深沟桥断裂等,其上具有孕育和发生中强震的构造条件。 关键词:兰州地区;活动构造;历史地震;弧形构造;断展褶皱 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6X (2002)03-0035-060 引 言 兰州地区位于新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活动地块的东北缘,处在祁连山地震带与南北地震带的复合部位。区内多组活动构造交汇,地震活动频繁,是我国主要的地震区之一,具有孕育和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历史上兰州地区曾多次遭受过强震的袭击,如1125年兰州7级地震,138年金城-陇西634 级地震和406年宛川6级地震等,造成过相当严重的震害。多年来,对兰州地区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强震问题开展过一些研究工作,但均显得零星而不系统,加之受黄土覆盖的影响,造成对一些区域性活动断裂的新活动性认识不清,尤其是对几次历史地震的发震构造、震中位置等存在较大分歧[1~3]。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兰州地区活动构造详细的追踪考察和地质填图研究,获得了主要断裂较详细的定量资料,对本区的活动构造格架、断裂的新活动性、构造变形及区域动力学特征等有了新的更明确的认识。可以说,现在已具备了总结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的条件。1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格架 对兰州地区活动构造详细的航卫片解译、野外沿断裂带的追踪考察和地质填图研究表明:兰州地区发育了11条规模较大的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图1),它们可以归结为 收稿日期:2002-06-03 作者简介:戴聚昌(1965-),男,山东安丘人,讲师,现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及构造地质研究工作。 第14卷 第3期2002年9月 高原地震E ARTH QUAKE RESE ARCH I N P LATE AU Vol 114 No 13Sep 12002

柳江盆地地质发展史中国石油大学

版本一: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之后在元古代末期,柳江地区进入了裂陷槽沉积阶段,沉积了诸如长龙山组石英砂岩。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从古生代起,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构造变动。 从晚震旦纪至二叠系末,柳江地区总体以相对稳定沉降为主,沉

积了近3000m的沉积岩系,成为燕山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双重控制而形成的柳江火山一构造盆地的基底岩系。古生代末期,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基底岩系遭受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南北向展布的开阔型柳江向斜构造。从三叠纪末到早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柳江向斜再次遭受近东西向的挤压而进一步褶皱,并在其西翼形成纵向逆掩断裂带.同时,位于其向斜南缘和北缘的近东西向区域断裂带活化,从而形成北、西、南分别由断裂围限的箕形断块,断块沉陷形成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中的柳江向斜近南北轴线方向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喷发的通道,是由多个岩浆喷发中心构成的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本区早、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岩系则分布于此裂隙一 版本二: 第一节地层发展简史 实习区属于华北克拉通的典型区域,在二十多亿年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次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构造格局。在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有几个阶段:太古代结晶基地形成阶段;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盖层发育阶段;中生代燕山期挤压褶皱、断裂和岩浆作用阶段;以及新生代的差异隆升作用阶段。 一、太古代地层发展史 这一阶段地槽处于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后,地槽回返,产生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绥中花岗片麻岩岩,构成结晶基底。

法的基本特征

1.法的基本特征: 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基于其规范性特征在调整人们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作用。 指引: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 评价: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者有效,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多大责任。 教育:即规范,通过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人的行为所发生的积极影响。 预测:依靠法律,人们可以预先估计他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 强制:对违法者的制裁、惩罚。 3.西方国家两大法系是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 民法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又名罗马法系、大陆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法典法系等,这一法系的主要历史渊源是罗马法。 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也可称为英美法系。 4.法治的局限性: (1)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 (2)由于法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以及有些社会关系领域不适宜于法律的调整,所以法治不能实行于所有的社会关系领域,也不能取代或排斥其他社会规范和调整手段的作用。 (3)实行法治不能仅依靠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或提出这样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营造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 (4)法律的抽象性与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实行法治可能就不利于实现个案中的正义。 (5)法律的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变动性存在着矛盾,这就会使法律称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障碍,法治更适用于和平和稳定的时代。 5.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存在区别: 积极因素: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徒法不能以自行。重视调解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执法、司法官员应具有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品质。制定法传统。 消极因素: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教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概括了中国历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社会、政治制度,比如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宗法制。轻视法律的作用。轻视诉讼和权利观念淡薄。法即是刑。轻视法学。 6.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治国的两大基本方略,应该始终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缺一不可。 (3)立法上法律的很多原则和内容,直接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法律也将促进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 (4)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必然提高公民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会促进法治的实现。 7.中国古代、当代的德治与法治的区别: 古代儒家两派的德治与法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我们应该批判继承。 (1)当代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古代都服务于古代专制君主的统治。 (2)当代主张法治与德治的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古代儒法两派主张的各有偏颇,两者是对立的。 (3)当代的法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的,德治是社会主义道德,古代的德是指封建制道德,法是指刑,甚至严刑峻法。 (4)当代的法治是与人治对立的,古代儒家的德治与人治是同义的。 8.法的制定(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1)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维护和保障立法科学性的重要原则。 (2)群众路线和专门机关工作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是使立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保证立法质量,保证立法民主化的一项重要原则。 (3)合宪性和法制统一原则。立法活动要遵守宪法,要维护法制统一~这是维护和保障立法合法性的中央原则。 (4)总结自己的立法实践经验,结合实际积极吸取、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的原则~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立法活动少走弯路,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重要原则。 (5)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是保证立法正确、有效和切实可行的重要原则。 (6)立足全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系统科学原则~是保证立法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原则。 (7)维护法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及时创、改、废相结合的原则~是维护社会主义立法权威性原则。 9.我国现行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 “一元”指在以宪法为基础的统一基础上。 “两级”指中央和地方两级立法。 “多层次”指中央级立法和地方级立法之间,每一级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内部还有不同层次机关制定的不同效力的法律法规规章。 (1)中央一级: 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制定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制定和修改全国人大以外的法律、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其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B.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向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国务院各部门和各个行政直属机构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发布命令、指示、制定规章。 (2)地方一级 A.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制定地方性法规,发布决议。 B.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内发布决定和命令、制定政府规章。下属部门发布命令和指示,规范性文件。 10.法的执行的含义: 法的执行,简称执法,是指掌管法律,手持法律做事,实施法律。广义的执法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授权、委托的组织一招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侠义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经授权、委托的组织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1.法的执行的特点: 法的执行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法的执行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经授权、委托的组织。法的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性。 12.法律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则。 (1)属人主义,即只适用于本国公民,且不受其所在地域影响。 (2)属地主义,即管辖区内所有人,且不受其国籍影响。 (3)保护主义,即维护本国利益,且不受国籍和所在地域影响。 (4)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我国),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坚持本国主权,也要尊重他国主权。 13.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包括: (1)对中国公民的效力,即境内外适用中国法律,并受中国法律的保护。 (2)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即在国内适用中国法律,国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适用中国法的同时,也要结合犯罪地法。 14.法律的时间效力,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 15.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是指司法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必须体现公平、平等与正义的精神。 意义:是法的精神的内在要求。它是由司法活动的性质决定的。是司法机关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如何贯彻:改进完善司法制度。提高司法人员素质。努力改善司法环境。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即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我国法的适用的一条基本原则。 含义:是指在我国,法律对于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统一适用,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26′N(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23°26′S(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

复杂地质构造的拓扑构建方法研究

复杂地质构造的拓扑构建方法研究 三维地质构造模型是认识地下地层结构并开展地下油气资源勘 探的重要手段。构造建模包括三个要素:几何要素、拓扑要素和属性 要素。其中地质构造模型的拓扑反映了地质曲面之间的空间关系,对 构造模型的表达和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复杂地质构造建 模向智能建模的方向发展,一个基础的科学问题是构造模型的计算机 认知问题。其中,构造模型的拓扑认知是模型认知的关键。现有对地 质构造模型拓扑的研究是将拓扑作为模型的基本属性从模型的合理 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本文从构造模型拓扑的语义描述出发,建立构造拓扑认知的语义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杂地质构造 的拓扑提取方法研究。研究工作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针对复杂地质构造模型拓扑的计算机认知问题,本文从构造拓扑 的语义描述和构造拓扑的提取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提出了地质构造模型的语义描述和计算机表征方法。从地质对象和地质对象之间的关系(构造拓扑)出发,建立构造模型计算机认知的语义 描述体系。随后本文定义了一个多层次复杂异质语义网络作为地质语义描述的载体,其中节点是实体的抽象,弧是拓扑关系的抽象,其中同 一层的实体间用邻接关系连接,不同层的实体间用关联关系连接。2、提出了构造模型语义网络的提取方法。在构造模型语义描述的基础上,针对复杂地质构造拓扑网络的构建和提取问题,提出了构造模型的语 义网络提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从构造模型认知的过程出发,从宏观 的地质块到微观的特征点,自顶向下地建立构造模型的拓扑网络。通

过采用实际工区的构造模型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3、实现了构造模型语义网络的可视化。拓扑的表征模型实现了构造模型的逻辑描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拓扑网络的可视化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可视化提高复杂地质构造模型的交互分析能力。其关键问题是拓扑网络的布局问题,本文采用基于力引导算法的拓扑网络混合布局算法,充分展示了拓扑网络的层次和每个层次内各个实体节点的逻辑关系,取得了较好的可视化效果。本文利用实际工区的地质数据,从构造拓扑的语义描述系统设计、构造模型语义网络的建立及语义网络的可视化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生命基本特征

生命至少包括三种基本活动,即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为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反映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它本身不断的自我更新过程。 机体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把它们加工改造成自身成分,并贮存能量,此过程称为合成代谢,又叫同化作用。在合成代谢的同时,机体也不断地分解自身成分,释放其中的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并将废物排出体外,此过程称为分解代谢,又叫异化作用。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称为物质代谢;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的贮存,释放和利用等过程,称为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新陈代谢是机体与环境最基本的联系,也是生命的基本因素。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运动等一切生命现象。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二、兴奋性 一切活体组织或机体都具有随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生理学给兴奋性下了更严格的定义,即兴奋性是指组织随环境变化而产生特殊生物电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由于神经、肌肉、腺体具有上述能力,因此,在生理学中把它们称为可兴奋组织。 (一)刺激和反应

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并非都能为细胞或机体所感受,在生理学中把能为细胞或机体感受到的内外环境变化称为刺激。刺激的种类很多,可分为化学刺激、电流刺激、机械刺激和生物刺激等。由于电流的强度和通电时间容易控制,且可重复使用而不易损伤组织,所以电流刺激在生理学实验和研究中最为常用。 细胞或机体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应答性变化,称为反应。如果刺激的作用时间足够,那么,任何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组织反应。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值或刺激阈。具有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组织的阈值高低,可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易于发生反应的兴奋性高,不易发生反应的兴奋性低。阈值越低,说明组织对该种刺激越敏感,即兴奋性越高;反之,阈值越高,则说明组织对该种刺激越迟钝,即兴奋性越低。由此可见,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是反比关系。 刺激和反应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刺激是因,反应是果。这就是说由于刺激作用于机体才能发生反应;而机体发生反应又是某种刺激所制造的结果。各种组织发生反应时表现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带有共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 (二)兴奋和抑制 组织在安静时,仍在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仍在积累能量,为反应的发生做好准备。在这种安静条件下,组织所处的功能状态,称

第二单元1课人体的基本常识习题

第一课人体的基本常识 一、填空 1、异化作用供给同化作用所需的,同化作用为异化作 用提供。(16页)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有、、。其中,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16页) 3、生理功能的调节有、、, 其中,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17页) 4、躯干前后径小于左右径,适于(15页) 5、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实现的。(17页) 6、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础,其基本结构为,反射弧包 括、、、、五部分。(17页。 7、大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红细胞能携带 和,白细胞具有作用,肌细胞有作用,神经细胞受刺激后,能够产生 ,具有传导的作用。(15) 8、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不同组织相互结合构成,多个器官构成 9、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 二、判断题

1、细胞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但其结构基本相似,化学成分不同 ()(15页) 2、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进行调节的。()(17) 3、自我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调节的()(17页) 4、神经调节是通过适应性反应进行调节的。()(17页) 5、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及细胞减殖的增加,表面为各器官、 各系统和整个身体大小及重量的增加。(16页) 6、神经调节的特点是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 较长。()(18页) 7、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18页) 8、自身调节(自我调节)是作用精确的局部调节,对维持机体细 胞自稳性具有重要意义。()(18页) 9、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16页) 三、简答题 1、简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简述生理功能的调节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为了比较具体清晰地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中朝准地台 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 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 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广泛。 中朝准地台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是内蒙、燕辽等地的印支运

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四、组织交流点拨建构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复杂: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 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中等: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简单: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 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地质作用的分类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源及作用发生的部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