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诵的训练方法

朗诵的训练方法

朗诵的训练方法
朗诵的训练方法

模块6朗读(朗诵)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朗读作品,做到发音吐字清晰

2、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朗读表达技巧

3、能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感情

4、能够根据个人朗诵的特点改写或创作朗诵的作品

知识目标

1、理解朗读的基本要求

2、了解朗读的最佳内部心理状态

3、掌握朗读的表达技巧

4、了解个人声音的特点

5、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

6、掌握朗诵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播放音频资料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艺术,朗读的过程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提示:怎样理解朗读的再创造性)

朗读写作者写出的文学作品(一次创作),变不是单纯的照字念音,它要求朗读者在认真分析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感受,体味,然后,由感而发,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会不可避免地融入朗读者个人的理解。所以,可以说,朗读是再创作活动。以《静夜思》为例,首先应该分析理解这首诗,写思乡情怀。

二、朗读训练的意义

朗读训练是口语表达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是普通话正音的继续,又是说话训练的开始。朗读是口语表达训练初级阶段最为理想的形式。

朗读可以使朗读者深入理解、体味文字作品,从作品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另外,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它不仅可以使听者一般地理解作品。还可以把听者带入作品的意境,直接体验作品的生活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朗读,能引导朗读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更深的去处,其感人之力量远比文字作品强烈得多,尤其是一些优秀作品,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思想,净化心灵,激励人们蓬勃向上,奋发有为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黄河颂》能唤起民族的自信;《妈妈喜欢吃鱼头》呈现出了其乐融融、其情切切的母爱画面,读来使人感触颇深,产生共鸣,禁不住要赞美千百万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朗读,可以锻炼说话和写作能力。通过朗读,可以训练发音技能,使说话字音清晰;可以积累语言材料,使说话词语丰富生动;可以借鉴规范的句子,使说话通顺简炼;可以熟悉语调语气的各种变化,使说话生动活泼,富于表情。有人说话吭吭哧哧,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催人欲睡,如果经常朗读一些优秀的文字作品,就有助于规范口语、记忆字词、积累词汇,领会不同语句的感情色彩,锻炼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技巧,促进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如口吃的人经常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可以丰富写作知识,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因为朗读能够细致体察文章的语言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感觉不同文体的风格特色。朗读的过程,也就是汲取优秀文字作品营养的过程。朗读者在朗读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写作技巧、思维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写作,从而使自身书面语言和口语的表达能力渐渐得到提高。

朗读有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当朗读者把文字作品变为有声语言的时候,那感人的力量应该比文字作品本身更加强烈。因为朗读语言里包含着朗读者深刻的体会,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朗读优秀作品对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启迪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比单纯讲解更细致,更感人至深。

三、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地理解作品

理解作品是朗读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朗读的正确途径应该是从理解到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那种有口无心,和尚念经式的朗读,或是“自我陶醉”,感情泛滥式的朗读,都是因为对作品缺乏深刻而正确的理解。朗读者只有对文字作品里的每个词句的含义,它的语言环境、地位、作用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把作者的感情化作朗读者自己的感情,把作者急切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冲动变成自己热切倾诉的愿望,这样,朗读时才能语意连贯,感情奔放,意随意转,以情带声。《朋友和其他》、《海燕》要理解作品,除了了解语句的含义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外,还应该掌握作品的结构,明确作品有几部分,哪里是重点,哪里是对渡陪衬,总纲是什么,分项有多少。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各种技巧,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字音正确。

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是朗读者必备的基本条件。要读准字音,就必须认读生字,纠正方音,并能按义定音,读出音变,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

(三)语句流利

朗读时,要把语句读得通顺、流畅、明白、自然,干净利落,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不破词破句,也不能象平时说话一样,随随便便,不讲节奏,任意破坏作品语言的完整性。如果读得拖泥带水、结结巴巴,就会破坏文章的表现力,还会造成语义的费解和误解。如:

(1)去年春上到延安。

(2)兔子看见狐狸跑了。

(3)我二姐又要生孩子。

(4)她唱完歌又跳了一个舞。

(四)把握感情基调,投入真情实感

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作者的爱憎悲喜都融注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朗读时不仅要达意,而且要传情。

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丰富而细微的感情变化,边读边想,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从而调动起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作品的字字句句如同从自己心中流出,同时,还要确定好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有力、深沉坚定、喜悦明快、还是悲愤凝重、豪放舒展、清新细腻……

随着作品具体感情的变化还应该恰当地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如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进行恰当地、艺术地处理。

(五)语调自然

朗读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活生生的生活语言,但它又不等同于“拉家常式”的自然语言。它比自然语言更规范、更典型、更生动、更具美感。朗读的语言朴实、真挚,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切忌脱离作品实际,娇揉造作,拿腔捏调,使得朗读虚假,弄巧成拙,破坏朗读效果。

四、朗读的表达方法:

朗读的表达方法。是实现朗读目的的重要手段。任何表达方法都是受朗读者心理状态支配的。为此,朗读方法应分两步训练;第一步是“内部心理状态”训练,包括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气等:第二部是外部表达技巧“训练,包括语调、停连、重音、节奏等。

(一)内部心理状态:

1、形象感受

感受是理解和表达之间的桥梁,也是调动感情的基础。感受又可分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形象感受,是从作品的文字语言所包含的形象中获得的具体感受。它要求朗读者根据文字描述,在作品形象性词语的刺激下,调动自己的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感知(看到、嗅到、尝到、触到等)具体事物的形象,并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这就叫做有动与衷。

训练要领:

(1)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

(2)朗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实词”,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现象”;

(3)朗读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和知识积蓄,是形成“内心现象”的重要条件。朗读者要善于发挥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染力、如:《买火柴的小女孩》第一段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些实词,刺激着朗读者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因此,朗读者不应仅仅把它们看成是白纸黑字,而应透过这些表达形象的字词,产生视觉想象。看到“雪花,天黑,从而“感到”、“冷极了”。

“热心肠同志送我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

这就是嗅觉想象和味觉想象给予朗读者的感受。当朗读者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由于生活经验的作用,会情不自地抽一下鼻子,深吸一口气,觉得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当然、实际我们什么也没闻到,只有白纸上几个黑字给我们的刺激、感受罢了。

逻辑感受,是指从作品的脉络结构和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的具体感受,也可以说是对作者思想的一种再体验。逻辑感受包括:并例、对比、递进、转折、主次、总括等多种感受。

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在朗读中应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只有逻辑感受,朗读就会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虽严谨却不生动;相反,只有形象感受,朗读就会有句段而无全篇。二者相互交织,完美结合,才能为朗读准备好恰切扎实的内在依据。

2、内在语

没有内在语,有声语言就会失去光彩和生命。要学会在朗读中运用“内在语”的力量,赋予语言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

(1)朗读时,内在语要像一般巨大的潜流,在朗读者的语言底下不断滚动着,赋予

有声语言以根据,以生命。内在语的潜流越厚,朗读也就越有深度,越有“味儿”。

(2)作品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有时并不服从其直接含义或表面意思。如用“恳求”的语气来命令,用“命令”的语气来劝告;“亲爱的”一词也可以表示“恨”,“你真坏”一句,也可以是“你真好”。

例如:(1)在朗读《和时间赛跑》时

(2)《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话

“...........奶奶把小孩抱起过来,搂到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了。”

从文字表面看,这一段的基调应该是快慰的、幸福的、欢乐的。但从故事内容和主题思想来理解,这些词语的内在语潜流是极为痛苦、悲惨的。就当时的社会而言,人只有死亡才能永远摆脱寒冷和饥饿。朗读时,应该使这些反义的内在语在文字下面滚动,使小女孩冻饿而死的悲惨结局,感人地表达出来。

3、语气的运用

语气,从字面上理解,“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运用于朗读,语气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也称“神”),又有外在的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的声音形式(又称形),所以说,语气就是朗读中“话语”的“神”“与”“形”的结合体。

朗读时,朗读者的感情、气息、声音状态,同表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声音受气息支配,气息则由感情决定,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产生什么样的气息;有什么样的气息,就有什么样的声音状态。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生硬,急则气短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朗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感情上的千变万化。才有气息上的千姿百态,也才有声音上的姹紫嫣红。当然,感情的引发不是随心所欲的,而要受到朗读目的和语言环境的制约。如:

(1)《七根火柴》中的一段话

“……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

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这句话,是长征中一位红军战士临终前勉强说出来的。朗读时,感情是悲壮的,气息是短促的,声音是虚弱的、断续的。

(2)朗读《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一段话: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这段话,是闻一多在极大愤怒的语境中说的。朗读时,感情应是憎恨的,气息是充沛的,声音是强硬的。

(二)外部表达技巧

一般说来,朗读好一篇文章,有了充分的感受、理解之后,还要借助相应的外部表达技巧,借助顿连、重音、语调、节奏等,才能准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生动地再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顿连:包括停顿和连接,是指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1)停顿,指声音的中断,它是人们生理上换气的需要,也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的停顿是准确、清楚地表达文章内容的首要条件。生理上需要的顿歇(换气)必须服从于心理状态的需要,不能破坏语意的完整。

停顿可以分为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

①语法停顿是句子中一般的间歇,反映句子结构中的语法关系。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主要标志,段落也可以看作语法停顿的标志。

一般说来,段落>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如《高楼远眺》节选。(略)

②逻辑停顿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为了强调语意、观点、事情所作的停顿。例如:(略)

(2)连接: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缩短停顿时间,把两个句子连起来读。

人群里,年长的是大爷,大娘,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姐妹,都是亲人。

2、重音

就汉语来说,重音多是指将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一些的语言现象,说话时较用力,使它更加响亮,或强调某种意思,句子重音可分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1)语法重音:句子中某一成分说得重,其他成分相对轻。

1、主语和谓语比较,谓语读得重一些。

天气暖和

..了。

他积极

..。

..而热情

2、动词和宾语比较,宾语读得重一些。

读书.。

做针线

..。

讨论问题

..。

3、表性状、程度等的状语和中心语比较,状语读得重一些。

他非常

..高兴。

您慢慢

..地走哇。

4、表结果和程度的补语读得重一些。例如:

我们打赢

..了。

他说得太好

..了。房间布置得美观大方

....。

5、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读得重一些。

谁.找我呀?

什么

..东西不见了?

要坚持原则,那样

..做可不行。

为什么

..哭?

(2)逻辑重音

逻辑重音是指用说得特别重的方式来表示含蓄的意思或某种感情的一种现象。逻辑重音是在特定的具体环境中,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表达手段,言外含有特别的意思和感情,也可叫强调重音和感情重音。

1、用来表示一句话的意思着重点所在。

如:“那你一定来呀!”“来,一定

..来。”

2、表示一句话中的意思另有所指。

“不是东南风、东北风,就是西南风、西北风,都是不正之风

....。”

3、用于反复,表示加强语势。

(1)“好,好,好”

(2)下去,下去,下去(不耐烦的)

4、用来表示前后句意思的对比、反衬、递进和转折等。

劳动者不再是

..主动地以其体力和心志去创造;庄稼人不....在强力的威逼下出苦力,而是

仅.有了粮,有了钱,也.有了欢乐和自由;他们不再是

...偏居一隅的乡民而且向城市进攻了。

5、用于对某些事物的夸张。

(1)他的脸白得真吓死人了

.....。

(2)他跑得真快,一下子

...就赶上了。

注意,重音的方法并不是单纯的加大音量,让学生思考,重音的方法有哪些?

3、语速

取决于内容和情节。二是取决于表达者的年龄。三是取决于听众的年龄和接受能力

四不同的场面。五不同的心情。六不同的谈话方式。七不同的叙述方式

4、语调:

是语气外在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形式的总和。只有语气的千变万化,才有语调的丰富多彩。

朗读实践证明,“曲折性”是语调的根本特征。语调不是字调,不能把它固定在上扬下降、平直的框框里。比如语气词“啊”,从字调看,是阴平,但语义色彩却是极为丰富的,朗读中,语调的“曲折性”,表现在有声语言中,就是语句的行进趋向和态势,也叫“语势”。如“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目前,一般把语调分成四类: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

语调由低逐渐升高,表示疑问、反诘、惊奇、命令、呼唤等语气。

(1)“是你给吃见底了?”

(2)原来你懂马来话。”

(2)降调

音调由高逐渐降低,最后一个字读得低而短,表示感叹、祈使、肯定、请求的句子。如:(1)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

(2)张太太打断到:“没有结婚的,不能称为妻。”

(3)平调

直述语气,语调平直,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一般读陈述句时使用。

如:那年我六岁,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上,有一个早已被废弃的采石场。

(4)曲折调

用来表示反诘、讽刺和言外之意等特殊感情。

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

5、节奏

在朗读中,朗读者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形成的,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所显示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种种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节奏是就整篇作品说的。因此,节奏不完全等于速度,而速度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

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

(2)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

(3)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

(4)低沉型—语势抑闷、沉重,语音缓慢、偏暗;

(5)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实、有力;

(6)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当然,每一种节奏类型都是对作品的全局性概括,并不是每一句话都符合这一类型。朗读实践证明,善于从具体作品、具体层次、具体思想感情中确定节奏类型,但又不拘泥于某种类型之中,根据需要,合理转换,才是真正把握了节奏。

6、

五、发声技巧

同学们如果仔细地观察我们周围的人,就会发现,有人在讲话的时候,声音明净流畅、甜润、响亮、听起来悦耳、舒服、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也有一些人,说话时吐字不清,声音呆滞、干涩、有时还拿腔弄调,不能给人以美感。因此,要想使我们的声音好听,要想使我们的口语表达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应当懂得一些人体发声原理,学会科学的用声方法、进行严格、科学的发声训练,从而使我们的声音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美化。

6、拟音

7、气音

8、喷口

9、拖腔

10、颤音

(一)人体发声的原理(人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人类的声音是人的发音器官活动的结果,人的发音器官可分为三部分。

1、呼吸器官

肺产生语音的动力基地,由肺部呼出的气流是发声的动力。

气管输送气流的通道,由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气管、支气管到达喉头,作用于声带,经过一些发音器官的调节,才能发出不同的语音,

2、声源器官:喉头和声带

喉头由软骨组成,下通气管、上接咽腔。声带位于喉头中间,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薄膜。声带的前端、后端分别固定在软骨上。两片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声门。肌肉收缩,使软骨活动

起来,也同时带动声带活动,使声带放松或拉紧、使声门打开或关闭。从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震动发出声音,声音的高低不同是控制声带的松紧造成的。

3、声音的制造厂:口腔、鼻腔

声带发出的声音只有经过共鸣器的调节,才能获得响亮的复杂的音色。口腔是语音的主要共鸣器,也是各种音色的主要制造厂。口腔中的发音器官包括:上下唇、上下齿、齿龈、上腭、小舌、舌头的等,舌头是口腔中最活跃的发音器官

鼻腔是一种共鸣器,与口腔相通,通过小舌和软腭与口腔隔开,关闭鼻腔通道,发口音,打开鼻腔通道,发鼻音。

(二)气息控制

气息是指呼出吸入的气流,气息是发生的动力。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的情况同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共鸣效果的如何都有直接关系,同语势的强弱和感情的表达也关系密切。

我们平时说话,不必考虑操作和控制气息,但在朗读,演讲等艺术语言里,气息是催发感情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使自己的声音运用自如、清晰响亮、音色圆润,优美动人,送的远,就必须学会控制气息,掌握呼吸和换气的技巧,

1、呼吸

(1)腹式呼吸

(2)胸式呼吸

(3)胸腹联合呼吸,吸气时,两肩放松,胸稍内含,腰部挺直,两助打开,横膈下降,小腹微收,开始吸气时,要让气往下沉,吸足吸满,使胸腔和太腹同时向外扩张鼓起,而小腹则应向后收缩,使胸腔的容积逐渐增大,从而吸入大量气息。

气息控制的关键是控制呼气。如果呼气一开始,就立即使吸气肌肉群体放松,两肋迅速下塌,横膈膜迅速回弹到原位,气息很快就会被放出,气息就不能为用声提供很好的动力,就不能适应感情表达的需要。因此,正确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法就要注意:

呼气开始阶段,吸气肌肉群体不要立即放松,也就是说两肋不要马上放松下塌,要继

续保持张开状态。而后,随说话的进行,两肋再在缓缓地放松下塌。

训练:(1)意念抬重物

(2)闻花香

(3)数数儿 1—100 中间不换气

(4)“贯口”

2、换气

人们说话时,总不能一口气将所要说的话说完,总要换气,以保证有足够的气息,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

换气的方法有大气口和小气口两种:

(1)大气口,是在表达允许作短暂停顿的地方,先吐出一点气,紧接着深深吸足一口气,为下边的说话准备足够的气息,这种少呼多吸的换气方法,就叫大气口。

用大气口的方式换气,要把气口安排在句中作稍长停顿的地方。用这种方式换气,一要及时,凡可以换气的地方就要及时换气,不要错过机会;二要吸足气,以保证语气从容和音色的优美,防止出现气竭现象。

(2)小气口,是指说一句较长的话时,在可以进行气息停顿的地方,急速吸进一小口气,或在吐完前一个字时不露痕迹地带回一点气来,以弥补底气的不足。这种只吸不呼的换气方法,叫小气口,也叫“偷气”“补气”。

用小气口换气,气口的选择要以不防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为原则。用这种方法“补气”,一是动作要快;二是轻松自然,不露痕迹,做到字断气不断。

示范:(略)

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中的策略与方法

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中的策略与方法 发表时间:2019-04-08T17:03:43.5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2期作者:汤玉兰[导读]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通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训练,能快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找到提高学生朗 读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 汤玉兰犍为县大兴中心小学 614400 【摘要】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通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训练,能快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210-0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读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教师可以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还可以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朗读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综合表现的艺术性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能力和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是经常反复的训练。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朗读训练的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能够走进文本,和主人公一起去体验感受,喜欢、向往、同情;对不同文体的阅读,都能够有自己个性化的真实的体验;充分显示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兴趣,能够自主的阅读有益的书籍,并有一定的语言、词汇写作方法积累。 2研究的内容、主要观点 叙述性作品,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中体验到自己的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要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真实的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3朗读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3.1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3.2朗读,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课堂上应经常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每当遇上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或是诗词时,要求学生反复去朗读,直到他们体验出文中的“滋味”,并以此来强化他们的语感,加深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很美。“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段话都是值得学生们去学习和体会的。 3.3朗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力 一篇优秀的作品,它凝聚了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4朗读,重在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3.5朗读,重在培养学生的感悟体验能力 如《小鸟和牵牛花》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离不开语感,而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最终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加强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迅速提升。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大方县羊场镇陇公小学曹璐 【摘要】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读”的重要意义。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有效性个性化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音传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朗诵时的声音情感要 出自内心的深处,适切地传达出朗诵者真正所体悟到的诗意。并不是故意地夸张吼叫 或娇柔造作,更不是声情太过泛滥,使听众被气氛浓厚的声音「表演」形式所感染, 反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 的主要历程与目的.摒弃做作、夸张、恶心的声音表现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 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 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 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 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 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 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 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 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 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最后,在沤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因此,这首诗的语速应是:慢→快→慢。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下画双线部分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一般性的处理可能会是这样: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处理,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总的说来,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朗读技巧及训练朗诵的基本知识

目录 第一章朗诵的基本知识 一、读音要准确 (1) 二、语音变化的规律 (4) 三、各类装饰音的处理 (7) 第二章停顿 一、停顿的种类 (10) 二、停顿的处理 (11) 第三章重音 一、重音的种类 (12) 二、重音的处理 (13) 第四章语气 一、语气的色彩 (14) 二、语调 (14) 第五章节奏 一、根据内容确定朗诵速度 (16) 二、根据情感色彩确定朗诵速度 (16) 第六章不同体裁作品的朗诵 一、说明文朗诵要领 (18) 二、记叙文朗诵要领 (19) 三、议论文朗诵要领 (20) 四、寓言、童话、故事朗诵要领 (22) 五、诗歌朗诵要领 (24) 六、散文朗诵要领 (27)

第一章朗诵的基本知识 一、朗诵的基本要求——读音要准确。 (一)含义:读音要准确,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要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读;二是要把握每个字的正确读音,防止读错。 (二)语音训练: 1、平舌音与翘舌音(z、c、s与zh、ch、sh)的分辨 三头——山头综和——中和冲刺——充斥 自立——智力栽花——摘花私人——诗人 散光——闪光俗语——熟语死命——使命 姿势——知识暂时——战时增收——征收 桑叶——商业食宿——实数推辞——推迟 平翘舌音辨正: z一zh自治尊重增长作主杂志再植资助 自重罪状宗旨遵照坐镇作战总之 zh一z制造转载追踪振作正宗准则种子 知足职责沼泽种族装载正在主宰 c—ch蚕虫操场财产擦车促成采茶残喘 草创磁场仓储辞呈操持错处彩绸 ch--c炒菜冲刺尺寸陈词差错纯粹初次 船舱场次春蚕除草揣测陈醋储藏 s--sh松树宿舍算术损失三山似是丧失 2、鼻音与边音(n与l)的分辨 普通话中的n和l是对立的音位,分得很清楚,但是在很多方言区中n和l 是不分的,对于那些n、l不分的方言区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一点,首先要读准n和l,然后要知道哪些字的声母是n,哪些字的声母是l,这需要有个记忆过程。 (1)n、l发音练习: n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如:“能耐”、“泥泞”的声母。 l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振动声带,从舌头两边通过。如“玲珑”、“嘹亮”的声母。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朗诵具有魅力的基本技巧.

—朗诵具有魅力的基本技巧林松梅 把我在学习诗歌朗诵方面的收获、感悟与快乐、向大家汇报、与诗友分享。 朗诵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我们优美的声音,把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出来、传达给观众。所以,朗诵的魅力,首先取决于声音的魅力。取决于每一个字的发音;取决于每一句话的句调、语速;取决于各种技巧在整篇朗诵中的运用。分四个大方面来与大家交流。 一、发好每一个字的音是朗诵具有魅力的前提条件 1,气出丹田,声音气魄。 气是声之源,声基于气,行家说:“气足声则亮、气充则声远、气满则声厚重”。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声音亮、浑厚。为什么?就是底气足。 怎样才能有底气?就是在吐字之前,要做好充分地准备——储存气息。把嘴闭紧,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将气吸到胸腔,然后再将气压入腹腔,把气运到双肋下腰部,把气储存在丹田附近,待朗诵时再吐出来。这样在吐字时,就有一种像火山要爆发的气势,一股强有力的气流冲破你的双唇,喷薄而出。发出的音有气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白日依山尽。声音不是软绵绵、轻飘飘地无精打采的吐出去,而是有力量、有精神头。特别是第一个字,需要有力度、而我们又憋足了气,就必然有力度,这样

就会把听众吸引住,让他想要往下听,而且有一种不想听都不行的架势。为你的朗诵开一个好头。 那么怎样储备这些底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在运用。当我们面对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时,会情不自禁地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使花香沁入肺腑,然后很陶醉地说:“啊,香、真香”。这时你自己也会感觉到,说出的话与平常不一样,有一种诗人的味道。这就是因为我们在说话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往外吐气时就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有名的“闻花香“吸气方法。但这种“闻花香”的方法,只是把气吸到肺腔,没有把它保存起来,而且在朗诵过程中,也不能总做这样的大呼吸,这就需要技巧:把气吸到肺腔,然后把吸进来的气息压入腹腔,在腹腔储存,待朗诵过程中,慢慢运用。这一切都在暗里操作,这样的运气方式,称“偷气”。我们经常用“闻花香”的方法练习吸气、储气,吐气,久而久之,就自然的会掌握一些运气的要领。这是说气息,那么发出的音有何特点? 2,音在高位,声美动听 声音有三种:白声、美声、躁声。白声就是我们平常讲话的声音,是先天的。美声是经过包装、训练的声音。朗诵、主持、歌唱家的声音都是经过训练、包装的,是一种悦耳的声音,称美声。这种声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运用。如对面山上有一个人,你要喊他,有两种喊法:(示范一用白声)声音是从嗓子眼附近发出,声音低位、压抑、很累,甚至声嘶力竭的感觉。

现代诗朗诵技巧教案

现代诗朗诵技巧教案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音传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朗诵时的声音情感要出自内心的深处,适切地传达出朗诵者真正所体悟到的诗意。并不是故意地夸张吼叫或娇柔造作,更不是声情太过泛滥,使听众被气氛浓厚的声音「表演」形式所感染,反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的主要历程与目的.摒弃做作、夸张、恶心的声音表现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日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累积。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身的年纪、历程等等的生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反之,若相距过大,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十分吃力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

小学语文中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主讲人葛建奎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可以说,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作用举足轻重。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 1.停连 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朗读中在作品部分之间、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自然段之间和句子之间、词组及词之间都存在着声音的停顿或连接。(说明“/”短暂的停顿;“∧”停顿稍长;“⌒”指用于有标点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 ︵︵ 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2.重音 作品中的字有的往往需要突出强调,在不改变这些字词原有声调的情况下,运用加大音量,拖长字音等方法予以强调,就是重音。 (1)加强重音:在朗读时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 《草原》的第一句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次”上,有的在“草原”上。根据上下文,应重读“看到”,从而强调下文写的恬静而令人向住的草原美景。 (2)拖长字音:通过,有意延长音节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一场雪》)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华凤学校陈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 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 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教学效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朗读是 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低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践 使我体会到,要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一、读前有要求,读中重技巧 阅读教学中设计朗读训练,总是有一定的目的。为了促进阅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读前必 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中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对抒情性、欣赏性和理解性等不同类型的读,应有不同的要求。 抒情性的读重在“情”。就是通过读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如指导学生朗读《凡卡》一文时, 要读出作者对沙俄统治的痛恨和对凡卡同情的感情。这就是读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首先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如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凡卡如何挨打受折磨,请 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读前可提出一些帮助理解、体会感情的要求。(1)在文中用“[]”划出描写凡卡受苦的语句来;(2)用“()”划出描写凡卡很可怜,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 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自读体会,初次明白凡卡在鞋店里老板摧残折磨他,伙计们捉弄他,吃 不饱、睡不好,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然而,理解是认识,朗读是 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知道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渗透理解, 提高朗读的表现力,这就是一种朗读技巧。仍以《凡卡》一文中第八自然段为例来谈。如:“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读这些语句时语气要悲伤,语调要低, 语音要轻,语速可慢些。对描写老板摧残折磨凡卡的动词“挨、揪、拖、揍”等要重读。这样 有感情地朗读,就会进一步再现了老板的狠毒和伙计对他的捉弄。又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读时则要用迫切请求的语气读。语调要高一些,语速稍快,逗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停顿短一些,而且语速由慢变快,声音由强变弱,最后几乎只用气流而不出声。这样就可读出小凡卡 哭泣着向爷爷诉说受苦的情景和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心情。更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同情 和对沙俄黑暗统治的痛恨。最后达到了读的要求,同时又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二、欣赏性的读和理解性的读的技巧 1、欣赏性的读重在“赏”。就是写景状物的文章,通过读欣赏所描绘的优美景物、秀丽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品味、欣赏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 和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特点的语句。如写漓江水特点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 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何教学生品味欣赏这段话达到赏的目的。首先,注意三个“啊” 发生音变后的不同读法。前两个“啊”应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发生音变后应读[nga](汉字写作啊)。第三个“啊”发生音变可读作[ya](汉字写作呀)。其次,注意朗读技巧 的指导。读这组排比句时,语调要低,声音要轻,逗号和分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稍长,语速 稍慢。对“静、清、绿”可重音轻读,并适当拖长字音。最后,分析作者在语法上的妙用。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2020052112261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金土完小冯新元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 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 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 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 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 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 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 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 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 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

朗读的基本技巧与标记(整理精校版)

朗读的基本技巧与标记 语文学习 1123 2137 :: 朗读的基本技巧与标记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

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三、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语调

诗歌朗诵的技巧

朗诵诗歌的技巧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但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应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重音——重音的读法(相对) 1.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