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

前沿

F or war d position

N o.52010

Sum No.259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哲学命题的质疑

———兼论共性、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张 兵*

(石家庄学院政法系 石家庄 050035)

[摘 要]理论界一直流行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命题本身却存在着诸多的自相矛盾之处。通过对先哲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论述的深入考察,获取到其真实合理的关系是: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和个性皆寓于个体之中。共性和个性是个别事物的两方面性质。它们在抽象中相互对应、在现实中共处一体,个别或个体为它们的共同依据和载体,而两方面性质之间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寓于”或“包含”关系。

[关键词]共性 个性 个别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5—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共性何以寓于个性之中

在问题提出前,需要首先界定文中所涉及的概念。第一,在各种哲学教科书中都普遍认为,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进而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实际上,共性与个性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相互关系中的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共性是指同类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本质,它决定着这类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它使一类事物中每个个别事物显示出各自的特点。第二,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一般是指具体的单一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普遍存在的东西,个别是指现实存在的、可为人们直接感知的具体的单一的事物。可以这样理解:一般也就是事物的共性、共相,个别也就是个别事物,是个体的同义语。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教科书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是该命题却与哲学上“每个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的提法相克相悖、令人疑惑:命题所表明的“性质”存在于“性质”之中,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如果一方面讲“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却又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就等于把共性同化、融合成了个性,如此还有什么事物“统一体”中的两方面之说?共性抽象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个性是事物自身特殊的性质,作为个性对立面的共性,怎能“突破”二者的界限,进入到个性的“特殊领域”内?若果真如此,那么包含有共性的个性还能叫个性吗?

经考察得知,该命题并非是哲学大师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而是从前苏联教科书和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的提法援引而来。其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即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1]

而当我们仔细斟酌一番,就会发现问题:世界上,谁能找到一个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实例?当代哲学界通常用以说明的例子是水果或人:就水果而言,抽象的一般的水果是不存在的,水果只能通过具体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来体现;人也是一样,抽象的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张三、李四来体现。那么请问:这里具体的水果和具体的人是个性吗?因无论是苹果、香蕉还是张三、李四,都不能算是同类事物的个性,仅是个体而已。作为水果个体的苹果与香蕉

·

20

·

*[作者简介]张兵(1968-),女,重庆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都各有自身的特点,作为人个体的张三与李四也都各有自己的个性。显然,这样的例子未能佐证“共性寓于个性”的论题。

与此相关,有的学者在批评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时,说它割裂和歪曲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而实际上,它真正割裂和歪曲的是“共性”与“个体”或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公孙龙看来“白马非马”是因“马非白马”,白马不等于马。该命题及其论据,反映了辩证法中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关系问题。公孙龙是从另一个出发点讨论了“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的问题,得出了与惠施正相反的结论。惠施是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来看这个问题的,公孙龙则是从命题出发,看出了在诸如“莲花是一种植物,玫瑰是红的”等命题中,其主语和述语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是完全相同的。正是如恩格斯所说“不论是在主语或者在述语中,总有点什么东西是述语或主语所包括不了的”。但是,“述语是必需和主语不同的”,这正是“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一般人都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则明确地指出其中的差异,但却不知道这种差异是必需的,反而把二者割裂开来,并加以抽象化、绝对化,由此得出“白马非马”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论。

在一个逻辑命题中,主词表示个别,谓词表示一般。在一个肯定的命题中,个别与一般是对立面的同一。在“白马是马”命题中,白马是个别,马是一般。严格地说,单个具体的马是个别,白马也就成了一般。白马只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马也只能在白、黄、黑等个体的马中存在。个别与一般这两个方面有对立又有统一,故“白马是马”不是表示简单的等号而是表示一种辩证的统一。公孙龙发现了其中的对立面,这只是他对客观辩证法某一方面的认识。从逻辑学上说,公孙龙发现了名词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马”的外延,包括白马在内,而“马”的内涵说,则指马的本质属性,这又与“白马”有别,公孙龙的贡献是他看到了主语和述语的对立性,一般和个别的差别性。可按他的理论,既然一般和个别是相互对立的,一般也可以脱离个别而存在,一般可以不必包括个别,个别也可以不必列入一般。这正如他在《白马论》所说的“故可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这就割裂了一个命题中主语和述语的联系,实质上就是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非个性)或共性与个体(非个性)的联系。从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出发,势必将一般看成是独立自存的空洞概念,最终将使“马”化为乌有。“白马非马”命题,本来是从辩证法出发的,可结果却转化为辩证法的对立面。

笔者认为,马的本质是人们从物种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马的共性,但其又要反过来向现实具体之马“转化”,即“马”的本质的“具体化”、“个体化”。马的抽象内涵中可以、也需离开“白马”等具体的马,但在现实中却离不开马的个体,因马的抽象本质总要以个体或个别的马来表现和落实。至于个体马的颜色乃至马的雌雄、胖瘦、大小等个性特点则不能决定、制约乃至表现马的本质,虽然马的具体特性是作为个体的马所不可缺的,但这些具体特性却是马的抽象必须剔除的。因此,我们也正是从本质属性的共性而不是从非本质属性的个性角度,来断定白马为马的。但应当说白马也是马,而不说“白马即马”、“马即白马”。

对此应明晰哲学范畴共性、个性与个体的不同层次,还原三者之间同、异和根据的关系。

二、问题的症结:个性不能混同于个别

“共性寓于个性”命题的症结,实际涉及共性、个性与个别三者而不仅是共性与个性两者的关系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黑格尔那里去追根溯源吧。

黑格尔认为,每个事物都是一个概念,“概念本身包含下面三个环节:一是普遍性,这是指它在它的规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同等性。二是特殊性,亦即规定性,在特殊性条件下,普遍性纯粹不变地继续和它自身相同。三是个体性,这是把普遍与特殊两种规定性返回到自身内。这种自身否定的统一性是自在自为的特殊东西,并且同时是自身同一体或普遍的东西。”[2]这里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在黑格尔看来是有特别的含义的。黑格尔在给普遍性下定义时认为“普遍性”(共相),就是指各种不同规定性之间的同一性、等同性,并为这个等同性起名为“自由的等同性”。简单说,就是事物的异中之同,即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殊性”,在黑格尔看来就是指事物不同的规定性,即我们所讲的个性;而“个体性”,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个体的,而个体事物又是具有普遍性或内在本性于其自身的,或者说,是个体化的普遍性”[3]。个体性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时“返回”到具体事物中,或者说是共性与个性具体化的统一,这个个体是包括特殊性在内的丰富的普遍性,也可以说是包括普遍性在内的丰富的特殊性,即个体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融入其中的个别(事物),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主词通过一种质(特殊)与一种普遍的规定性相结合”。[4]对“三者”关系,黑格尔既在理论上抽象又在具体中还原,既在概念中识别又在个体中把握。在黑格尔的概念中,每一事物的内部结构实际上都是“三者”的关系且三者在对立中统一。黑格尔阐述到:“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抽象地看来,也就相当于同、异和根据……。概念的各环节有其异中之同,有其差别中的确立的不可分离性。”[5]这可从三个角度看:共性与个性构成个体,共性与个性达到统一;共性“包含有个体的东西”,即个体当中具体化了的共性,共性与个体达到

·

21

·

了统一;“相异的东西或规定性是作为个体的东西”,即个性依赖于个体,个性是个体的体现,达到了个性与个体的统一。由此看来,个性不等于个体,即不能把“个性”视为“个体性”的简化词。个性是个体的一部分,是个体的属性之一。个体是共性和个性的共同“根据”或“载体”,共性和个性为个体的双方性质。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来看,与黑格尔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恩格斯说:“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使之确立起来。”[6]这里,恩格斯是把“特殊性”与“普遍性”看作是个性与共性并结合“个别”来论述的,即“特殊性”与“普遍性”都是“从个别”提升、抽象出来的,是以个别为基础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个别之中的两方面性质,是对个别的抽象。可见,同黑格尔一样,恩格斯也是从“三者”关系阐述问题的,而仅仅是用同义词“个别”代替了“个体”,并将其作为个性与共性的共同基点。无疑,恩格斯的观点与黑格尔“三个圆圈”的概念是完全吻合的。

列宁则是把一般与个别作为一对矛盾来阐述的。列宁着重分析的是一般与个别两者的关系。他说:“从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的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指出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因为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与一般的相对立)又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7]这里的“伊万”、“哈巴狗”和“房子”说明了,列宁所用的“个别”指的是“个别事物”即个体,也并非指个性。因此概括列宁的观点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综观黑格尔、恩格斯及列宁的论述,就会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个体(个别)、个性、共性(一般)则分属事物的不同层次且有各自确定的含义,三者之间不能相互代替和混淆。个性不同于个别、个体。有的学者以列宁的“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的命题为依据,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等同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进而得出“共性存在于个性”的结论。这种观点并不准确,赳其根源是把“个性”与“个别”混为一谈了。可见,“共性寓于个性”命题的症结,是将“个性”与“个别”这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概念偷换了。

三、问题的结论:共性、个性皆寓于个别之中

个别,指的是具体的、个体的“事物”;而个性,指的是具体的、个体的事物的“特殊性质”。每一个别事物都含有共性和个性二因素,二者在同一事物中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二者根本就不存在包含、转化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皆寓于、存在于、包含于个别事物之中。对共性和个性在理论上的抽象皆要反过来落实为“个体化”。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命题,“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我们就不能说“社会主义”(共性)寓于“中国特色”(个性)之中,而只能说“社会主义”的共性寓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个体事物之中,当然,“中国特色”的个性也在其中。再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命题,“市场经济”是共性,“社会主义”是个性,我们也不能说“市场经济”(共性)寓于“社会主义”(个性)之中,而只能说“市场经济”的共性寓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个体事物之中,当然,“社会主义”的个性也在其中。对此,若以“共性存在于个性”的观点论之,势必造成逻辑理论上的混乱局面。

综上所述,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既表现出共性的一面,也表现出个性的一面,从而使自身既与它事物相区别,成为特定的某物,又与它事物相联系,共同体现某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个性皆寓于个别之中。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皆以个别为根据,通过个别来承载和体现。没有离开个别的共性和个性,共性与个性在个别事物中构成对立统一的双方,在各自内部相比较而存在,相离异而发展,由此达到事实上和逻辑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3:4.

[2]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2003:331.

[3]同上.340.

[4]同上.359.

[5]同上.335.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 204.

[7]列宁全集(第38卷)[M].人民出版社,1992: 409.

(责任编辑:方洲)

·22·

个性与共性

个性与共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体现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普遍联系与具体联系、运动与具体事物的运动、辩证矛盾与具体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关系等等,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即体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世界某一领域或环节的具体知识,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规律。人们在调节自身的关系中,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这些具体科学知识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以各种具体知识为基础,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还有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即共同性质。当人们把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了哲学。可见,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反过来会给具体科学的发展、研究以指导。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会抽象出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其次,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时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属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杰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性。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与具体事物的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从具体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与具体矛盾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的矛盾,离不开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但哲学上的矛盾又不等同于具体事物的矛盾,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互相代替。两者是—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是永恒的,具有无限性。而具体事物的矛盾则各有其特点,是具体的、有生有灭的。正是这种有生有灭的具体矛盾,构成了整个世界矛盾的永恒和无限发展。

共性与个性对比题汇总

共性与个性对比题汇总2 (2014-10-17 19:16:03)转载▼ 标签:杂谈 21、“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的政策。毛泽东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这种保护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是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2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3、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24、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25、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 前沿 F or war d position N o.52010 Sum No.259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哲学命题的质疑 ———兼论共性、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张 兵* (石家庄学院政法系 石家庄 050035) [摘 要]理论界一直流行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命题本身却存在着诸多的自相矛盾之处。通过对先哲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论述的深入考察,获取到其真实合理的关系是: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和个性皆寓于个体之中。共性和个性是个别事物的两方面性质。它们在抽象中相互对应、在现实中共处一体,个别或个体为它们的共同依据和载体,而两方面性质之间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寓于”或“包含”关系。 [关键词]共性 个性 个别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5—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共性何以寓于个性之中 在问题提出前,需要首先界定文中所涉及的概念。第一,在各种哲学教科书中都普遍认为,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进而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实际上,共性与个性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相互关系中的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共性是指同类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本质,它决定着这类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它使一类事物中每个个别事物显示出各自的特点。第二,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一般是指具体的单一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普遍存在的东西,个别是指现实存在的、可为人们直接感知的具体的单一的事物。可以这样理解:一般也就是事物的共性、共相,个别也就是个别事物,是个体的同义语。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教科书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是该命题却与哲学上“每个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的提法相克相悖、令人疑惑:命题所表明的“性质”存在于“性质”之中,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如果一方面讲“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却又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就等于把共性同化、融合成了个性,如此还有什么事物“统一体”中的两方面之说?共性抽象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个性是事物自身特殊的性质,作为个性对立面的共性,怎能“突破”二者的界限,进入到个性的“特殊领域”内?若果真如此,那么包含有共性的个性还能叫个性吗? 经考察得知,该命题并非是哲学大师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而是从前苏联教科书和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的提法援引而来。其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即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1] 而当我们仔细斟酌一番,就会发现问题:世界上,谁能找到一个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实例?当代哲学界通常用以说明的例子是水果或人:就水果而言,抽象的一般的水果是不存在的,水果只能通过具体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来体现;人也是一样,抽象的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张三、李四来体现。那么请问:这里具体的水果和具体的人是个性吗?因无论是苹果、香蕉还是张三、李四,都不能算是同类事物的个性,仅是个体而已。作为水果个体的苹果与香蕉 · 20 · *[作者简介]张兵(1968-),女,重庆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马哲主观题

第一章: 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 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和系统论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物质观的概念及意义 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而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 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 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接,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 第二,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 第三,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 物质统一性原理

个性与共性作文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讲究追求个性,讲究与众不同已蔚然成风,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应该不错,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个性,那么是不是又都趋同了呢?下面一起随小编来欣赏关于个性与共性的作文吧。 个性与共性作文范文篇1: 在宇宙中看地球,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就如同尘埃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分别,把镜头拉近,在地球的一个角落,有这样一位王太太。 这天,和往常一样,王太太在家里看报纸。她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人要追求个性,要与众不同》。这个题目使王太太产生“兴趣”。“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个样子,那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质量可言。”这一点,王太太是同意的。“……看看自己的周围吧,你的生活与他的没什么分别,上班,下班,做饭,带孩子,是该改变的时候了……”王太太开始变得激动也觉得的确是应该改变了。“所以,让我们追求个性,变得与众不同吧!”“与众不同”这一充满诱惑力的词使王太太一下子进入了亢奋状态,是的,她要变得与众不同。可她却不知道,在这天晚上,这座城市里,还有无数的人看到了这张报纸,发出同样的感慨。 王太太开始追求与众不同。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钻戒的广告:“追求个性的你,值得拥有这独一无二的钻石戒指。”第二天,她买一枚这样的戒指,就因为那“独一无二”四个字。戴上新戒指,王太太兴奋地在街上走着,可是,她发现没人注意到她的与众不同,当她看她们的手时,她呆住了——街上的每一位女士都戴着那样的一枚“独一无二”的戒指。 经过换戒指的失败后,王太太决定要在文化上与众不同,她要学习一项高深的、别人都不懂的知识。在这个现代文明充斥着每一角落的城市,她选择了《周易》。从充满热情地翻开《周易》到心灰意冷地放弃,她一共只读了几页,那些晦涩的文字使她头昏脑涨茫然不知所云。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她开始急躁:只要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我全不同意,那我就不是与众不同了吗?经过了几个月的实践,她的确“与众不同”了,可是她身边再也没有一个朋友。有一天,她恰巧路过隔壁,听见邻居的议论:“王太太变得不听别人的意见,真是受不了她。” “这有什么,这样的人,哪都有,我见得多了。”“嗨,她会不会在闹更年期呀。”……听到这,王太太彻底崩溃了,她心中的“与众不同”的美梦也随之变得粉碎。 在地球上不同的角落,这样的“王太太”还有很多。把镜头拉回来,看地球上的芸芸众生,真的如尘埃一样,没什么分别。 个性与共性作文范文篇2: 没有个性的前工业化时代已经过去。 那个时代无疑是拒绝个性的。商品只有一种样式,服装只有一种颜色。电视只有一个频道……人们只有一种选择。你无论是身处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看到满街的橄榄绿,还是站在二三十年代的纽约帝国大厦的顶层,只觅见一片灰色的火柴盒状的建筑,你难道不感到一点

个性与共性

个性与共性的理解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解放,新生事物不断发生、层出不穷,考验人们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经济参与的主体多且竞争激烈,导致的快鱼吃慢鱼的现象,这些现象让人们不得不为提高认识的效率而努力。如何高效快速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成为取得竞争优势首先要面对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或许矛盾论是可以快速认知新生的事物以达到领先一步的重要路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可以解决的是一个认知的态度。一是唯物论让我们确定了认知的方向。在经济生活中,如果以唯心论和不可知论来做事,我们就会迷失方向。而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是认为世界是唯物的,是可以被认知的。从而坚定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信心。二是认清事物本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世界不存在绝对真理的。事物的多样性的存在是客观现实,任何事物都有个性的。不要妄想找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圣杯来,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三是良好的态度还反映在决心上。要通过大量的艰苦的实践才能认知事物的本质,而不要以为简单的、形式上的跑马观花,就可以认知事物的。观察仔细的在不同的层次如宏观、中观、微观各种层次和视野去观察。 其次是角度和工具。对立统一的规律强调两个角度都不可少,即矛盾的两个方面,量变质变规律强调两个不同的层次变化规律即一个量变的层次,一个质变的层次,还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看问

题。微观的角度或个体的角度是从事物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从发,也可说是研究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宏观的角度和群体的,是从整体的角度观察问题或事物,得出的结论是关于整体性的规律,有时是与个体完全不一样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的是两个重要的过程。认知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种表现。(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有专业工具这个问题,上升到思维科学高度来说,哲学最好的工具是数学和艺术。) 其二是认知方式和认知的效率问题。如何快速正确的认知客观事物,这就是要讨论的关健问题。认识论就是方法论,要找出相关的方法就是人们的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因此对事物的认知途径也是哲学层面要回答的主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说,最好的方法是找出事物的一般矛盾与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中都离不事物的内在矛盾的运动规律。而事物内在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因些要找事物内在的主要矛盾是关健性问题,并且大有学问的。 一般矛盾和主要矛盾都会通个事物的表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在事物的外部表现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大到文化的个性,小到人的性格特性,不同事物间常态与异常现象,群体中的共同行为与个体行为等等就是这种一种内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表现。个性问题是事物当前主要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时间或空间条件下的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关健点是个性的存在是有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的,因此不能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共性与个性关系: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1)特点 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 (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3)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辩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形象地说,整体和部分更像是一个鸡蛋壳,完整的时候是整体,破碎后每个碎片就是部分。 而共性与个性,就是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都是铅笔,个性是不同颜色。 所以区别在于问题的把握不同侧面。

(4) 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5) 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类事物和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类事物中少任何一个事物都还是一类事物,但是一个事物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一个整体或一个事物。 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二是二者的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三是二者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

样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册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总的看法 B.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C.人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总的看法 D.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荀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 A.经验论B.先验论C.消极的反映论D.能动的反映论 5、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B.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C.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性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存在B.社会基本矛盾C.社会实践D.社会发展规律 7、社会存在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 B. 地理环境 C.人口数量 D.人口素质 8、经济基础是 A.一般的生产关系 B.一个社会不同种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核心生产力 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 B.革命 C.改革 D.科学技术 10、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1、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 12、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1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该种商品的 A.必要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劳动生产率 D.个别劳动时间 14、商品生产者要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使其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剩余劳动时间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什么? 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事物再怎么特殊,都是包含共性的.二、共性离不开个性,完全相同的事物是没有的.另外共性与个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定场合是共性,在另一场合就是个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方法。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我们邀请了部分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认识、谈措施。 梳理共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纪检监察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做到既“医其受病之处”,又“塞其起弊之原”,推动标本兼治。 方向: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是温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普遍做法。在查办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之后,市纪委常委会、监委委务会针对案件的特点,综合研判整个行业、领域是不是存在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我们对症下药,

以点带面,着力解决带有普遍性或苗头性问题,积极推动泰顺县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借贷和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专项整治。2019年该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共立案查处11起13人,一批干部主动停止借贷行为,6名干部上交违规违纪所获收益228万元,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反响好、问题有整改”的良好效果。 李凯:2019年,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查处了多起损害企业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例如,沙市区公安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与妻子入股某食品有限公司,为他人以强迫交易手段整合垄断荆州城区面条、米粉市场提供帮助,充当“保护伞”;江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某公司购买运动会服装后,拖欠企业服装款,吃拿卡要。我们认真梳理这些案件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荆州市党政机关政商交往行为八个正面清单和八个负面清单》等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联动机制,督促政府部门履职尽责,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对不良作风严查细纠,积极服务和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陈世海:2018年以来,我们查处市城建设计院原院长吴某舜腐败案等多个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从党员领导干部蜕变为腐

个性及其特征

个性及其特征 什么是个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人之不同,各如其面”,这只是对人的个性的某些侧面的通俗表达。由于个性是个多视觉的概念,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个性都各自有一整套解释。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个性指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它使事物具有各自的特点。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的统一。各事物内不但包含个性,而且还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共性并丰富了共性。可见,哲学意义上的“个性”,强调 的是共性的对立面及其辩证关系,是从认识论的高度来把握个性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有时也称人格。个性是多层次、多侧面、复杂的完整系统,它包含三个子系统:一是个性倾向性系统,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它们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和积极性,集中表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二是自我意识系统,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为中心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调节,如,自我观念、自评、自尊、自信、自律等,它充分反映了个性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是人的心理能动作用的体现。三是心理特征系统,表现为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它是个性个别性的集中表现。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个性是遗传素质的自然实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个性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个性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以上诸提法都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然而,教育学是把“人”作为复杂的整体来研究的,人的个性的构成,实际上不仅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教育上的个性发展问题打开了视野。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已有研究者从教育学的角度给个性下过不同的定义,其中,被 认为较为确切的是所谓个性应被看作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性。 深入研究教育上个性的内涵,我们发现有如下特点: (1)个性是在已有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经主体内化后

个性与共性议论文

个性与共性议论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题记 中华民族五千年,英雄人物辈出,他们或才高八斗,或学富五车;或忠君爱国,或忧 世忧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都拥有自己的个性。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你淡泊名利,你便有了“久在樊笼里”之感,也就有了你“复得返自然”后的“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就是你——五柳先生陶潜。或许有人说你是世上最无个性之人。是啊,你不恃才傲物,你不放荡不羁,甚至你的作品在当时都得不到众人的承认,这样的 一个人,怎么会有人说你有个性呢?但我要说,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你闪光的个性!试问,在 今天又有谁能做出如此令人敬佩的举动!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你,陶潜,傲骨!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你“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你就是你——诗 仙李白。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你从小贪玩到遇老妪磨杵而自新,于是奋发图强而妙笔 生花,文动天下,得圣上赏识。你从不同流合污而得罪权贵,惨遭流放;你从在现实生活 中难展才华,到携美酒放情于山水。你不成功的一生却又是成功的一生。你留给世人的不 仅是美酒与诗篇,更是那与生俱来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气。这就 是你的个性! 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你,李白,傲气!一盏不灭的明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刀光过处,人头落地,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索: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人算不算英 雄呢?“变法总要流血的,那就从我开始”,于是,你,谭嗣同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你 为富国强民的理想而甘愿献身的豪气便成为了你的被后人广为传诵的个性!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你,谭嗣同,豪壮!…… 千万片叶子绿成树是共性,每片叶子不重复是个性。在我们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大 多数人所欠缺的大概就是这共性中的个性吧! 所谓共性,即指所表现的人或事所具有的概括性与必然性,体现为理性的,能够启发 人们的联想。以上文为例,其共性大而言之表现在均为天真活泼、富有上进心的中学生; 小而言之班长是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关系的典型,学习尖子是能努力兼顾智育与体育 的代表。他们是当代中学生抑或当代某一性格群体中学生的缩影,犹如“窥一斑略知全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思想政治二年级上册第101页,有这样一段表述:“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它对这类事物来讲也可以叫做矛盾的普遍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叫做矛盾的特殊性。”在这里把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等同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矛盾的共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主要由矛盾构成的共性、矛盾存在的共性、矛盾性质的共性、矛盾解决方法的共性、矛盾作用的共性等组成。矛盾构成的共性,是指一切矛盾皆由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两个方面构成,无一例外。矛盾存在的共性,是指从空间上来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无处不在;从时间上来说,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无时不有。矛盾性质的共性,是指就矛盾总体来说,一切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具有相反的性质;就同类矛盾来说,同类事物的矛盾具有相同的性质。矛盾解决方法的共性,是指一切矛盾的解决最后都必须通过斗争。矛盾作用的共性,是指一切矛盾都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个性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同矛盾的共性相对应,矛盾的个性也主要由矛盾构成的个性、矛盾性质的个性、矛盾解决方法的个性、矛盾作用的个性等组成。矛盾构成的个性,是指不同矛盾的矛盾双方具体怎样对立怎样统一各有其特点。矛盾存在的个性,是指不同时间、空间存在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矛盾性质的个性,是指不仅异类事物的矛盾性质不同,如有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等,就是同类事物不同矛盾其性质也有某些差别,如同属对抗性矛盾,其对抗的程度、方式等也会有差异。矛盾解决方法的个性,是指不仅不同性质的矛盾其解决方法不同,就是相同性质的不同矛盾其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矛盾作用的个性,是指不仅不同类的矛盾作用大小有所不同,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就是同一类的不同矛盾,其作用大小也有一定差异,如不同事物的主要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空间存在上),时时有矛盾(时间存在上)。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从空间存在上看,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即使一个事物内部不同的矛盾方面,也是不相同的;从时间上看,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从上面对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涵义的揭示可以看出,矛盾的共性与

如何准确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如何准确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新浪微博:考研政治答疑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这里的矛盾普遍性是矛盾性质的普 遍性,不是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由于事物的共性是从同类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抛弃了事物的不同点,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点,因此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共性不能脱离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法抽象出共性, 例如,没有苹果、梨、桃等的存在,我们就无法抽象出水果的概念。反过来,个性也不能脱 离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点,都要服从同类事物的一般 规律,否则就不属于这类事物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共性是绝对的(同类事物中任何事 物都包含的性质),个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共性寓于(包含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包含并表现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任何现时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在理解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关系时,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尽管是千差万 别的,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毕竟都是劳动,都是体力和脑力的耗费,都要花费一定的心血,撇开它们的具体形式,抽象出来的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共同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是统一的,它们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种规定,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与其他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同的特殊 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绝 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关系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剩余价值生产,都要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它们的不同点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是不同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绝对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是变相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相对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我们在理解资本价值构成 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时也是这样,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把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 机结合起来的资本价值构成,是特殊的资本价值构成,因此资本的有机构成是资本的价值构成,但资本的价值构成未必是资本有机构成。

把握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

把握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2019年泰顺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资料图片) 本期嘉宾 方向浙江省温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李凯湖北省荆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陈世海辽宁省葫芦岛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方法。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我们邀请了部分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认识、谈措施。 梳理共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纪检监察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做到既“医其受病之处”,又“塞其起弊之原”,推动标本兼治。 方向: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是温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普遍做法。在查办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之后,市纪委常委会、监委委务会针对案件的特点,综合研判整个行业、领域是不是存在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我们对症下药,以点带面,着力解决带有普遍性或苗头性问题,积极推动泰顺县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借贷和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专项整治。2019年该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共立案查处11起13人,一批干部主动停止借贷行为,6名干部上交违规违纪所获收益228万元,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反响好、问题有整改”的良好效果。 李凯:2019年,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查处了多起损害企业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例如,沙市区公安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与妻子入股某食品有限公司,为他人以强迫交易手段整合垄断荆州城区面条、米粉市场提供帮助,充当“保护伞”;江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某公司购买运动会服装后,拖欠企业服装款,吃拿卡要。我们认真梳理这些案件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 《荆州市党政机关政商交往行为八个正面清单和八个负面清单》等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联动机制,督促政府部门履职尽责,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对不良作风严查细纠,积极服务和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共性原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共性原则 [作者] 席星荃 [内容] 长期以来,中学现代汉语教学最麻烦的问题就是花费课时多而学生掌握不甚理想。学生中学毕业进入大学,汉语知识仍然是问题。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一点恐怕还是因为汉语层级复杂、分类繁细、概念众多,形成多层次的概念集合;学习过程又漫长,学生极易钻进个别的知识点而不知整体,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运用共性原则是较有效的途径之一。 实际上,共性原则是语文教学乃至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有人认为,抽象能力的高低,就是能否一面又一面、一层又一层地寻求各种事物之间的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刻的共同点。在汉语教学中尤其需要注重教学的共性原则,从而达到整体把握与个别理解相统一,使学生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知识共性的抽取与教学 共性的抽取产生在教师对教学内容每个个别知识的分析之后。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概念的集合,是信息的集中。透彻理解每个概念,达到对信息的准确接收,才可能综合认识信息特点,并进而认识概念及其内外关系。共性的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例如对“单句成分”的共性的抽取。不论是主语、谓语、宾语还是定语、状语、补语,无疑都有各自的内涵,似乎是互不相同的;但是,如果把这些概念加以综合分析,就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即,一,都有表达意义方面的功能(尽管轻重不同);二,都有结构支撑的功能(尽管位置不同)。简单讲,都有功能和位置。这两点就是单句成分的共性。这里应指出,共性的含义是宽泛的,不能囿于低层次的狭义理解。所谓共性不是指知识内容上或形式上的简单相似,而是指其本质上的同一或统一。功能和位置就是一切单句成分的要素,亦即同一性,亦即共性。明白了这些,也就抽取出了单句成分这个知识集合的共性,为教学创造了条件。 如何运用共性原则来教学呢?还以单句成分的教学为例说明。 依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规律,结合人类认识事物“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规律,我们可以先把“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加以对比。先对比各自的功能,其对应关系如下: 主语——表达了某句子陈述的对象 谓语——用以陈述对象的内容 宾语——陈述内容的一部分: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

共性与个性对比题汇总2

共性与个性对比题汇总2 2014年10月17日19:16 21、“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的政策。毛泽东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这种保护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是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2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3、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24、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举例说明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举例说明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02新闻王姝雅 一、概念 所谓矛盾的共性,指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2.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自终都存在着矛盾,即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意思是矛盾的性质、地位及解决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二、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1.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存在性决定了它是无条件的、相对的。以“狗”为例,这个概念有普遍性,它是从黑狗、黄狗、白狗等中抽象出来的,不存在条件性和相对性。(对无条件性的理解有误,参见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评分标准──编者注) 而就一只黑狗而言,它就有个性了。它是狗,具备“狗”的所有特征,但在拥有“狗”的共同特征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的个性──黑色皮毛。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颜色的狗的明显特征。这一个性特征只限于“狗”范围之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例如和一只白猫相比,它就变成共性了。所以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作为存在于世界的每一样事物,都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事物,具有所属事物种类的共同特征,同时,有具有区别于同类其他事物的个性特征。 还是拿刚才那只狗来讲。它不可能说只具有共性或只具有个性。作为一只狗,它拥有同类共有的一切特征:四条腿、有尾巴、肉食等,没有这些特征,它就不是“狗”,无法与其他动物,例如猫、狐区分开来。与此同时,它还有自己的个性:德国狼狗、黑色。正是这样,它才不被称作牧羊犬。没有这些个性特征,它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无法存在于现实空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或者只有个性没有共性。所以,任何一个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 3.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而存在;另一方面,个性又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所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而存在”就是说,所有的共性都从众多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是所有个性的共性。共性亦即所有个性的共性。共性和个性是相对而言的,而所有的共性恰恰是通过一个个的个性表现出来的。没有个性,共性也无法存在。 我们还是来说说狗。如果有人问:“狗是什么?”你怎样回答?你会说“狗”是怎样怎样的。你费了半天口舌,问者还是云里雾里。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只狗走过来为你解了围。你只要轻轻一指:“那就是狗。”当然,它只是“狗”的一个特殊代表。但只要你不是白痴,你就可以从这只黑狗身上抽象出狗的一般概念,而不至于下次遇见一只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