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相容性2

细胞相容性2

细胞相容性2
细胞相容性2

H9c2细胞培养方法

大鼠心肌细胞H9C2 细胞描述: 大鼠心肌细胞H9C2是来源于胚胎期BD1X大鼠心脏组织的亚克隆细胞系,表现很多骨骼肌细胞的特性。当H9c2细胞汇合时,细胞就会融合成多核的肌管并对乙酰胆碱刺激有反应,但该细胞缺少像心肌细胞一样的节律性搏动。此外,多项生化、电生理指标的检测也表明其具有骨骼肌的很多特点。由于来源于心脏,H9C2细胞作为心脏成肌细胞也用于心肌疾病的研究。 大鼠心肌细胞H9C2增殖能力取决于细胞取材、培养技术、培养条件等综合因素。请按照正确的培养方法来解冻、传代,以此保证细胞具备良好的增殖能力,方便您的后继研究顺利进行。 货号规格培养基运输保存 C0048 1×106个/管DMEM+10% FBS 干冰运输液氮保存 质量控制: 本细胞经过了检测,不含有细菌、真菌、病毒(HIV、HBV、HCV)、支原体。 培养条件: 37℃,5% CO2,PH值7.2~7.4,无菌恒温培养。 用途: 本产品只提供给进一步的科研使用,不可应用于治疗等其他方面。 细胞相关操作(注意:细胞操作都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收到复苏好的贴壁细胞的处理方法: 1. 先从外包装盒拿出细胞瓶,在细胞瓶表面喷一层酒精,并小心去掉封口膜; 2.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并确定是否染菌,如有染菌,请立即拍照,并将细胞丢掉; 3. 将培养瓶置于37°C,5% CO2的无菌培养箱中培养4-6小时; 4. 倒掉多余的培养基,留正常体积的培养基; 5. 重新将培养瓶置于37°C,5% CO2的无菌培养箱中培养过夜; 6. 第二天传代。 收到冻存细胞的处理方法: 1.37°C水浴预热培养基; 2.从液氮中取出细胞迅速放入37°C水浴快速解冻(解冻后不要继续暖细胞); 3.在超净台中加入5ml培养基重悬细胞,1000rpm离心5min; 4.弃上清,加入5ml培养基重悬细胞后转入T25培养瓶中,轻轻晃匀; 5.置于37°C,5% CO2培养箱中培养(培养瓶盖没有透气孔的话,瓶盖不要拧太紧); 6.第二天,用新鲜的培养基给细胞换液后继续培养。 细胞传代 1.当细胞融合度达到90%以上时,给细胞传代; 2.37°C水浴预热培养基; 3.在超净台中,弃培养基,加入2-5mlPBS清洗细胞后,再加入1ml胰酶消化细胞; 4.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变圆,有细胞开始脱离瓶壁时,加入5ml培养基终止消化; 5.用移液器轻轻吹下瓶壁上剩余的细胞,并轻轻吹打将细胞吹散; 6.将细胞移入离心管中,1000rpm离心5min;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教案: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和识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2)模仿、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尝试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2、能力目标 (1)学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检索、收集和整理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撰写小综述报告,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绝大多数生物(除病毒外)都是有细胞构成的,从而加强学生的物 质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唯物辨证观教育。 (3)通过阅读小资料,是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认识和使用显微镜。 (3)临时装片的制作。 2、难点 (1)有关细胞结构的基本概念,如线粒体,叶绿体、染色体等。 (2)使用显微镜。 (3)制作临时装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2、简介: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要求学生观察教材p33图3-1形形色色的细胞。 讲述科学研究表明,在生物圈中有的生物只有一个细胞,如图3-1a所表示的衣藻,草履虫,这类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大多数生物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如图3-1b,c所表示的血管中的红细胞和玉米叶的下表皮细胞,这类生物称为多细胞生物。可见,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那么,怎样观察和研究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结构呢?有没有同学肉眼看过细胞? 出示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并撕取下表皮,请几位同学上讲台用肉眼进行观察,问到:你们看清楚细胞了吗 ? 问:为什么肉眼看不清楚细胞? 对,大多数细胞很微小,肉眼根本看不见。科学家们常常使用显微镜来研究细胞(简介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光学显微镜。 板书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简介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演示:教师举着一台显微镜,用手指着每一部件,要求学生对照教材p34图3-2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图,说出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粗、细准焦螺旋的旋转方向与镜筒的升降关系。 准焦螺旋顺时转动时:镜筒下降。 准焦螺旋逆时转动时:镜筒上升。 4、练习使用显微镜。课前已将学生分组,由于第一次作实验,教师先给学生将实验室的规则及注意事项。 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操作。 (1)取镜安放: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轻轻放在实验台偏左的位置,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5cm;从镜箱中取出目镜和物镜,分别安放在镜筒和转换器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用两手转动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直到整个视野成白色为止。(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时比较反光镜两面的差异,想一想是否能用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的变化;转换遮光器上不同的光圈,看看视野亮度的变化) 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从目镜内看不到明亮的视野?反光镜的两面有什么差异?起什么作用?(可以讨论)

1 细胞内部结构与功能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专业英语(1)计划学时 4 授课章节Lesson One Inside the Living Cell: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nal Cell Parts 第一课细胞内部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课文中基本词汇 (2)能用英语描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基本内容: (1) Glossary(2)Cytoplasm: The Dynamic, Mobile Factory (3)The Nucleus: Information Central (4)Organelles: Specialized Work Units (5)The Cytoskeleton(6)Cellular Movements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以老师翻译为主,老师讲解相关专业知识辅助学生理解,采用板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互动,让学生翻译部分内容,采取启发式、讲授式教学方法。 作业与思考题: 课后作业:熟记专业英语词汇。 思考题:如何用英语介绍细胞内部结构与功能?

Lesson One:Inside the Living Cell: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nal Cell Parts 活细胞里面:细胞内部区域的结构和功能 一、专业知识背景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单细胞生物的整个个体是一个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一切个体都要经历一个单细胞阶段,但在发育过程中这个单细胞分化成几十以至几百种结构和功能各异的细胞,如擅长收缩运动的肌细胞和专司传递信息的神经细胞。这些不同细胞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个体的代谢、生殖等整体功能。就每种细胞的特化功能而言,细胞也常被称为生物的基本功能单位。一切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和多细胞生物体中绝大多数细胞都能分裂繁殖,因此细胞又常被视为遗传复制单位。 细胞壁:在细菌、真菌、植物的生物,其组成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壁(cell wall),而原生生物则有一部分的生物体具有此构造,但是动物没有。细胞壁是由细胞质的分泌物构成,在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之后,有许多的研究因此可以让人们知道,其成分与组成。而细胞壁可以保护细胞减少外界伤害、维持形状,并且避免因为水分过多而胀破。 细胞膜:细胞膜(cell membrane)为细胞与环境之间以及胞器与细胞质之间的分界,能够调节物质的进出,而膜上的蛋白质有许多种类,有的可以适时协助物质进出,有的能够传递信息,有的则负责防御(免疫系统)的功能。 细胞质:细胞膜就像一个塑料袋一样,装着满满的液状、胶体状的细胞质,可粗略分为细胞液和胞器。细胞质含有维持生命现象所需要的基本物质,例如醣类、脂质、蛋白质、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核糖核酸,因此也是整个细胞运作的主要场所,通过细胞膜外接收的信息、细胞内部的物质,共同调节基因的表现,影响生理活动。另外,细胞质内部也有多种网状构造,称为细胞骨架,可以协助维持细胞形状,也能引导内部物质的移动,一些细胞骨架会于细胞分裂时,形成可以通过染色而观察的纺锤丝,有一些骨架更能帮助细胞运动。 细胞核: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主要携带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核糖核酸等,核膜上有许多小孔称做核孔,由数十种特殊的蛋白组成特别的构造,容许一些物质自由通过,但是分子量很大的核糖核酸、蛋白质就必须依赖这些蛋白辅助,以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来往于细胞质跟细胞核之间。

生物相容性概念

一、生物相容性概念 1、生物相容性是生物医用材料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复杂的生物、物 理、化学反应的一种概念。 2、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按ISO会议的解释: 生物 相容性是指生命体组织对非活性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 间的相容性, 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二、生物相容性两大原则 1、生物安全性原则 2、生物功能性原则 三、生物安全性原则 1、生物安全性原则 目的在于消除生物材料对人体器官的破坏性,比如细胞毒性和致癌性 2、生物材料对于宿主是异物.在体内必定会产生某种应答或出现排异现象。生物 材料如果要成功.至少要使发生的反应被宿主接受,不产生有害作用。因此要对生物材料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即生物学评价。 四、生物功能性准则 1、是指其在特殊应用中“能够激发宿主恰当地应答”的能力。 2、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不仅要对生物材料的毒副作 用要进行评价,还要进一步评价生物材料对生物功能的影响。 五、生物学反应;血液反应、免疫反应、组织反应 1、血液反应 血小板血栓 凝血系统激活 纤溶系统激活 溶血反应 白细胞反应 细胞因子反应 蛋白黏附 2、免疫反应 补体系统激活 体液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反应 3、组织反应 炎症反应 细胞黏附 细胞增值 形成囊膜

细胞质的转变 六、材料反应:物理性质变化、化学性质变化 1、引起生物医用材料变化的因素 生理活动中骨骼、关节、肌肉的力学性动态运动; 细胞生物电、磁场和电解、氧化作用; 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化学和酶催化反应; 细胞黏附吞噬作用; 体液中各种酶、细胞因子、蛋白质、氨基酸、多肽、自由基对材料的生物降解作用。 2、引起生物体反应的因素 材料中残留有毒性的低分子物质; 材料聚合过程残留有毒性、刺激性的单体; 材料及制品在灭菌过程中吸附了化学毒剂和高温引发的裂解产物; 材料和制品的形状、大小、表面光滑程度; 材料的酸碱度 七、生物相容性分类:血液相容性、组织相容性(一般生物相容性) 1、血液相容性: 材料用于心血管系统与血液直接接触,主要考察与血液的相互作用; 2、组织相容性: 材料与心血管系统外的组织和器官接触,主要考察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3、血液相容性要求: 抗血小板血栓形成; 抗凝血性; 抗溶血性; 抗白细胞减少性; 抗补体系统抗进性; 抗血浆蛋白吸附性; 抗细胞因子吸附性. 4、组织相容性要求 细胞黏附性; 无抑制细胞生长性; 细胞激活性; 抗细胞原生质变化性; 抗炎症性; 无抗原性; 无诱变性; 无致癌性; 无致畸性。 八、1、组织相容性的两个问题:生物医用材料与炎症;生物医用材料与肿瘤。 2、血液相容性的两个问题:生物医用材料与血小板;生物医用材料与补体系统。 九、造成细菌性感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02第1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全书的基础。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所以理解细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结构的特点就是本节最首要的教学重点。 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本章将重点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特性。物质透过膜的方式将在第三章中以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为例详细分析。细胞器部分将重点学习质体和线粒体,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其结构和功能。核糖体的功能将在第六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部分进一步阐明。细胞内的中心体将在细胞增殖部分介绍。液泡的功能在细胞渗透作用吸水部分有所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理解细胞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以及细胞的整体性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知识。如果对细胞内的膜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体会细胞这一有机整体在结构及功能上的联系性。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只作简单介绍,但是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要作为教学重点。因为细胞分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重要的章节都要用到此知识点。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教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用3或4课时完成。 从病毒引入新课。可以起到在梳理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入新情境的目的。学生在复习各种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后,体会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仅有其中的几种,哪怕是最重要的成分也不可能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些物质不能单独发挥生命功能。根

不同剂量阿霉素对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

不同剂量阿霉素对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3-16T13:45:00.1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下第24期作者:李潇徐繁通讯作者房亮曹向宇姜海军赵博[导读] 对阿霉素的安全用药,尤其显得重要。本实验研究也为临床上寻找能抑制阿霉素损伤心肌的药物奠定了实验基础。 (河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霉素对H9C2细胞的影响,为阿霉素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不同浓度多柔比星(1、2、4、6、10ug/ml)与H9C2心肌细胞共培养6、12、24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计算不同作用时间及药物浓度的细胞抑制率。结果:阿霉素剂量从1-10ug/ml均能抑制心肌细胞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一定剂量阿霉素对心肌细胞有毒性作用,可致心肌细胞坏死和调往率增加。 [关键词] H9C2心肌细胞阿霉素细胞抑制率Effect of Doxorubicin on H9C2 Myocardial Cells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doxorubicin on H9C2 cell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study of doxorubicin.Methods: Doxorubicin (1, 2, 4, 6,10ug/ml) was co-cultured with H9C2 cardiomyocytes for 6, 12 and 24 hours.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ells were observed and the cytotoxicity rate. Results: Doxorubicin dose-dependently inhibited cardiomyocyte activity from 1 to 10ug/ml. Conclusion: A certain dose of doxorubicin has a toxic effect on cardiomyocyte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myocardial necrosis and transfer rate. [Key words] H9C2 Cardiomyocytes;Adriamycin;Cell inhibition rate 阿霉素( doxorubicin) 是一种广泛用于恶性肿瘤化疗的蒽环类药物,其效果显著。然而该药物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严重制约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当体内阿霉素累积剂量达到450-500 mg/m2时会导致心力衰竭,发生率30%左右;累积剂量达600mg/m2时,心力衰竭发生率高达70%[1] ,尽可能减轻心脏损伤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大鼠胚胎心脏来源的H9C2细胞,建立阿霉素诱导的 心肌细胞毒性体外模型,为阿霉素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从细胞水平观察阿霉素对心肌细胞模型的损伤作用,旨在探讨阿霉素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 1. 实验试剂 盐酸多柔比星注射液购于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大鼠心肌细胞H9C2由中国科学院细胞库提供。DMEM完全培养基、胎牛血清、MTT为Gibco公司产品。 2.方法将H9C2心肌细胞置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于37℃、5%C0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静置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待细胞贴壁呈80%融合时以PBS液冲洗3~4遍,加入1~2 ml 0.25%胰酶消化约0.5~l min,弃去消化液,加入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终止消化,并用吸管吹打至细胞完全分散,配制成单个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4个,接种于96孔培养板内。此时将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及阿霉素组,阿霉素组给予不同浓度阿霉素(1、2、4、6、10ug/ml),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分别培养6、12、24h,取出后每孔加入5mg/ml的MTT溶液20u l,继续培养4h,终止培养后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并每孔加150ul二甲基亚砜(DMSO)终止反应,微型震荡器震荡l0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立即在酶标仪上波长550nm处进行光密度定量检测,以测得的光密度值(OD)反映细胞活性和数量的多少。细胞抑制率(%)=(空白组OD-给药组OD)/空白组OD×100%。 3.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 l9.0软件统计分析,各组定量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士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组见比较采用LSD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 不同浓度阿霉素及不同作用时间对心肌细胞抑制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阿霉素对心肌细胞活性均有现抑制作用。但阿霉素6ug/L、10ug/L时,对心肌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药物作用12-24h生长抑制的改变最明显。实验结果见表l。 表1:不同浓度阿霉素及不同作用时间对心肌细胞抑制率(100%) 与对照组相比※P<0.05 4.2显微镜观察不同剂量阿霉素对心肌细胞形态的影响 如图可见,对照组正常心肌细胞呈现梭状,心肌细胞结构正常,细胞膜完整,细胞之间相互连接(见组图-空白);阿霉素组心肌细胞明显呈现圆缩形,细胞问连接减少,伪足消失,细胞肿胀,甚至出现死亡(见组图2),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及阿霉素浓度增加细胞死亡数增加。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案

《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和识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2)模仿、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尝试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2、能力目标 (1)学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检索、收集和整理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撰写小综述报告,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绝大多数生物(除病毒外)都是有细胞构成的,从而加强学生的物 质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唯物辨证观教育。 (3)通过阅读小资料,是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认识和使用显微镜。 (3)临时装片的制作。 2、难点 (1)有关细胞结构的基本概念,如线粒体,叶绿体、染色体等。 (2)使用显微镜。 (3)制作临时装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2、简介: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要求学生观察教材p33图3-1形形色色的细胞。 讲述科学研究表明,在生物圈中有的生物只有一个细胞,如图3-1a所表示的衣藻,草履虫,这类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大多数生物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如图3-1b,c所表示的血管中的红细胞和玉米叶的

下表皮细胞,这类生物称为多细胞生物。可见,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那么,怎样观察和研究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结构呢?有没有同学肉眼看过细胞? 出示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并撕取下表皮,请几位同学上讲台用肉眼进行观察,问到:你们看清楚细胞了吗? 问:为什么肉眼看不清楚细胞? 对,大多数细胞很微小,肉眼根本看不见。科学家们常常使用显微镜来研究细胞(简介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光学显微镜。 板书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简介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演示:教师举着一台显微镜,用手指着每一部件,要求学生对照教材p34图3-2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图,说出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粗、细准焦螺旋的旋转方向与镜筒的升降关系。 准焦螺旋顺时转动时:镜筒下降。 准焦螺旋逆时转动时:镜筒上升。 4、练习使用显微镜。课前已将学生分组,由于第一次作实验,教师先给学生将实验室的规则及注意事项。 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操作。 (1)取镜安放: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轻轻放在实验台偏左的位置,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5cm;从镜箱中取出目镜和物镜,分别安放在镜筒和转换器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用两手转动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直到整个视野成白色为止。(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时比较反光镜两面的差异,想一想是否能用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的变化;转换遮光器上不同的光圈,看看视野亮度的变化) 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从目镜内看不到明亮的视野?反光镜的两面有什么差异?起什么作用?(可以讨论)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赞赏,然后说到:对光是显微镜使用中最重要的一步,要想从目镜中看到明亮的视野,就必须是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光圈——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不能遮光;反光镜不仅在起反光的作用,他的凹面还有聚光的作用。 (3)放置玻片标本:要求学生将写有“上”字的玻片,从压片夹后部的缝隙中插入,然后双手向前平推,使“上”字正对通光孔中心。 (4)观察:从侧面注视目镜,双手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标本2~3mm为止;

组织相容性抗原

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s) :器官移植时诱发排斥反应的抗原,是决定受者与供者组织相容性的抗原,即受者接受供者移植器官的能力。 机体内与排斥反应有关的抗原系统多达20种以上,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者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编码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不同种属的哺乳类动物其MHC及编码的抗原系统有不同的命名,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称为H-2系统,人的则称为人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但它们的组成结构、分布和功能等却很相似。 迄今对人类MHC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对小鼠MHC即H-2复合体的研究。小鼠由于具有繁殖快、易于饲养等特点成为进行MHC研究的最重要动物。 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MHC的经典Ⅰ类基因组编码, 分为HLA Ⅰ类分子和HLAⅡ类分子, 前者表达在除红细胞外所有细胞的表面, 后者表达在一些淋巴组织的特定细胞表面. 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HLAI类分子由重链(α链)和轻链(β2m)组成, α链为跨膜结构,其胞外段有α1、α2、α3结构域,HLAI类分子可分为四个区:(1)肽结合区: 为与抗原多肽结合部位, 属多态性区域,包括α1、α2结构域;(2)Ig样区: 与CTL表面CD8分子结合的部位,属非多态性区域,即α3结构域;(3)跨膜区:固定MHC-I类分子于膜上;(4)胞浆区:参与胞内信号传递;(5)b2m:维持MHC-I类分子空间构型的稳定性。HLA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种有核细胞及血小板表面 HLA I类分子结构 模式图;B.极面观;C.侧面观。 HLAII类分子由HLA基因编码的α链和β链组成,胞外段分为α1、α2、β1、β2结构域。(1)肽结合区: 由α1、β1结构域组成,为与抗原多 肽结合部位, 属多态性区域;(2)Ig样区: 由α2、β2结构域组成,与Th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的部位,属非多态性区域;(3)跨膜区:固定MHC-II类分子于膜上;(4)胞浆区:参与胞内信号传递。HLAII类分子主要表达在专职APC(如DC、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激活T细胞表面和胸腺上皮细胞。 HLA分子的功能: 功能: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仅仅在临床上与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有关, 更重要的常规功能是参与介导有抗原呈递细胞存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MHC限制性:指T细胞以其TCR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太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其中CD4+Th细胞识别II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CD8+CTL识别I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肽。 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 决定及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2、作为调节因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医学价值 与器官移植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知识整合】 一、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 ? 具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具单层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不含磷脂分子:核糖体、中心体 (2)成分? ??? ? 含DNA :线粒体、叶绿体含RNA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3)功能上: ①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或产生A TP 的细胞器): 叶绿体: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线粒体: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 ②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 线粒体——供能; 2.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统一 [难点]

(1)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提高O2和CO2交换效率。 (2)卵细胞体积大,储存丰富的营养物质,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营养。 (3)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往往具有很多突起,以增大表面积,提高分泌效率,且细胞内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含量较多。 (4)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糖蛋白含量减少,使得癌细胞间黏着性减小,易于扩散和转移。 (5)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高,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含量多,核仁较大,核孔数量多。 3.有关细胞结构的疑难问题点拨 (1)生物名称中带有“菌”字的并非都是原核生物,如真菌类(酵母菌等)。 (2)生物名称中带有“藻”字的并不都是植物,如蓝藻属于原核藻类,但红藻、绿藻等属于真核藻类。 (3)有细胞壁的不一定都是植物细胞,如原核细胞、真菌细胞也有细胞壁。 (4)并非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就没有叶绿体和大液泡。 (5)有中心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 (6)有叶绿体和细胞壁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 (7)蓝藻等原核生物虽无叶绿体和线粒体,但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 (8)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所以自身不能合成蛋白质,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不能进行细胞分裂,而且寿命较短。 二、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1)在化学组成上的联系 ①相似性:各种生物膜在组成成分的种类上基本相同,都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②差异性:各种生物膜在组成成分的含量上有显著差异,这与生物膜的功能有关系;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膜中多糖含量较多。 (2)在结构上的联系: ①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大致相同,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布其中,都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氨基修饰聚醚醚酮表面及其成骨细胞相容性

工 程 塑 料 应 用 ENGINEERING PLASTICS APPLICATION 第45卷,第6期2017年6月 V ol.45,No.6Jun. 2017 24 doi:10.3969/j.issn.1001-3539.2017.06.005 氨基修饰聚醚醚酮表面及其成骨细胞相容性 * 刘吕花,郑延延,董军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首先采用硼氢化钠将聚醚醚酮(PEEK)表面的羰基还原为羟基,获得羟基化预处理的PEEK ,再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其进行反应,将氨基(—NH 2)引入至PEEK 表面以改善其细胞相容性。用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力学性能测试对表面化学处理的PEEK 进行表征,同时,用MC3T3–E1成骨细胞评价表面氨基修饰的PEEK 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硼氢化钠成功地将PEEK 表面的羰基还原为羟基,—NH 2成功地引入至PEEK 表面;表面化学处理前后PEEK 的拉伸及弯曲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和未修饰的PEEK 表面相比,—NH 2修饰的PEEK 表面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 铺展及增殖。关键词:聚醚醚酮;表面改性;生物活性;氨基;成骨细胞 中图分类号:R31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39(2017)06-0024-05 Surface Osteoblast Compatibility of Amino-modified Polyetheretherketone Liu Lyuhua , Zheng Yanyan , Dong J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 Nanchong 637000, China) Abstract :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 surface activation of carbonyl being reduced to hydroxyl was done with sodium boro-hydride. And then treatment of the hydroxylation-pretreated PEEK samples with a substituted 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solution endowed PEEK surface with amino (–NH 2) to enhance the cytocompatibility of PEEK surfac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s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surface chemical modi ?ed PEEK samples. Meanwhile ,MC3T3–E1 osteoblast was used to evaluate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of amino-modi ?ed PEEK surf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yl groups on PEEK surface are successfully reduced to hydroxyl groups by sodium borohydride and —NH 2 is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on PEEK surface. Surface modi ?cations do not affect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exural strength of PEEK. MC3T3–E1 osteoblast adhesion ,spreading and proliferation on amino-modi ?ed PEEK surface are remarkably improved compared to intact PEEK. Keywords :polyetheretherketone ;surface modi ?cation ;bioactivity ;amino ;osteoblast 特种工程塑料聚醚醚酮(PEEK)由于其拉伸 弹性模量(3~4 GPa)与皮质骨的拉伸弹性模量(6~23 GPa)接近,可透过X 射线,CT 或MRI 扫描时不产生伪影,并具有易加工、耐疲劳、耐磨损、耐腐蚀、耐消毒灭菌等优异性能[1–2],有望替代医用钛及其合金用作硬组织(骨和牙齿)植入体。近年来,PEEK 受到材料学研究者和骨科学研究者越来越高的重视,并且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作为植入级的生物材料。但PEEK 本身是一种生物惰性材料,其表面不利于成骨细胞粘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因此对其进行表面改性成为目前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 PEEK 是由苯环通过酮键和醚键在对位连接而成,其共振稳定的化学结构使轨道电子离域于整条分子链之中,因而PEEK 具有极强的化学稳定性。但O. Noiset 等[3]发现其分子链上二苯甲酮中 的羰基在强还原剂的作用下可被还原为羟基,通过此羟基可进一步对PEEK 表面进行化学修饰。B. Yameen 等[4]利用此羟基将聚改性多苯乙烯,聚单甲氧基封端的低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和聚N -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聚合于PEEK 表面,改善了其表面的选择性静电作用、抗菌作用和温度敏感特性。有研究表明:在材料表面引入某些化学基团[如羧基(—COOH)[5–6]、羟基(—OH)[7]、氨基(—NH 2)[8]、磺酸基(—SO 3H)[9]等]可促进细胞的粘附、铺展与增殖。在这些基团中,—NH 2修饰的表面更能刺激细胞成骨分化,因而,笔者利用末端带氨基的硅烷偶联剂与PEEK 上被还原后生成的羟基反应,以期在PEEK *川北医学院博士基金项目(CBY16-QD-02),川北医学院科研发展计划项目(CBY16-A-ZD02) 联系人:郑延延,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收稿日期:2017-02-23

骨科练习_0427141119

骨科练习 姓名:秦毅得分:0.00 总分:100 及格分:60 考试时间:2016-04 一 . 单选题(共90题,每题1分) 1 .先穿海绵窦,再穿经眶上裂的脑神经是 A . 三叉神经、动眼神经、展神经 B . 上颌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C . 下颌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D .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E . 面神经、上颌神经、滑车神经 2 . 76岁老人,平素健康,跌倒后,导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有移位,选择那种治 疗最合适 A . 皮牵引治疗 B . 髋人字石膏固定 C . 骨牵引治疗 D . 股骨转子间截骨术 E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3 .关于肝昏迷,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 血中NH3易入血脑屏障 B . 低钾性碱中毒时NH3易入脑组织 C . 肠道pH在6以下易使NH4+变为NH3 D . 肠道pH在5时NH3不易被吸收 E . 缺氧和高热增加氨的毒性 4 .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为 A . 空肠弯曲菌 B . 幽门螺杆菌 C . 胎儿弯曲菌 D . 鼠伤寒沙门菌 E . 副溶血性弧菌 5 .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最重要措施是 A . 取净胆道内结石 B . 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后再手术治疗 C .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D . 引流胆管 E .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6 .下列哪项X线所见可提示为肺癌 A . 多房性空洞 B . 圆形薄壁空洞,并有液平面

C . 上叶空洞,空洞周围有纤维化病变 D . 圆形阴影,顶部有月形透明区 E . 后壁偏心性空洞,内壁不平 7 .男性患者,外伤致股骨中下1/3开放性骨折并活动性出血,现场的急救处理是 A . 输血、补液 B . 注射止血药 C . 固定患肢 D . 骨折端复位解除血管压迫 E . 马上应用止血带 8 .肝硬化患者,出现门静脉高压、全血细胞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 A . 肾功能减退 B . 脾功能亢进 C . 溶血 D . 消化道出血 E . 肝功能亢进 9 .男,36岁,既往有肺结核史,近一年来出现乏力、咳嗽、劳累后气促、腹部饱胀和纳差等症状,入院检查初步诊断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下列哪一项临床表现与诊断不符 A . 双侧胸腔积液 B . 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下肢水肿 C . 心搏减弱,心音遥远,脉细速,有奇脉 D . 脉压大,静脉压降低,收缩压较高 E . 轻度贫血,肝功能轻度降低 10 .脊柱骨折造成脱位并脊髓半切损伤,其损伤平面以下的改变是 A . 双侧肢体完全截瘫 B . 同侧肢体运动消失,双侧肢体深浅感觉消失 C . 同侧肢体运动和痛温觉消失,对侧肢体深感觉消失 D . 同侧肢体运动和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 E . 同侧肢体温痛觉消失,对侧肢体运动和深感觉消失 11 .腹外疝最重要的发病基础是 A . 慢性咳嗽 B . 长期便秘 C . 排尿困难 D . 腹壁有薄弱点或腹壁缺损 E . 经常从事导致腹腔内压增高的工作 12 .单纯使用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骨肉瘤,5年存活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 A . 早期髓腔内广泛蔓延 B . 早期发生微小的肺转移 C . 早期淋巴管内瘤栓形成 D . 早期侵犯软组织 E . 多见于年轻人

生物:第2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通过第2章的学习,学生对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其重要作用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这些生物分子固然重要,但是光有分子还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只有当这些分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细胞的各种结构,细胞才成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因此,本章对学生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系统一样,细胞同样有边界,有分工合作的若干组分,有内部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种结构组分配合协调,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 本章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能力方面 1.制作用于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生物材料临时装片。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4.进行实验数据的解释。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的标题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实际上本章的内容并不像章标题字面上呈现的那么简单,不仅仅是介绍有关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及这些结构的功能的知识,而是把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细胞,探讨组成细胞的各个组分是怎样既相

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细胞的生命活动是怎样通过各组分的协调配合完成的,把细胞作为一个活系统来研究,把细胞学活。章引言以自行车的拆装为例,用类比的手法揭示细胞作为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作为系统,细胞有边界,有分工合作的若干组分,有信息中心对其代谢和遗传进行调控。本章的内容安排,正是从系统的视角,分为《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和《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三节。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介绍的是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因为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将详细介绍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及物质出入细胞的几种方式,因此本节在介绍细胞系统的边界──细胞膜时,没有提到细胞膜的结构,对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本节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展开叙述,避免与第4章重复。 学生对细胞膜并不陌生。在初中生物课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学生对细胞膜已经有所了解。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是很难看清细胞膜的,还有不少学生误将气泡认做细胞。“你是怎样区分气泡和细胞的?光学显微镜下能看见细胞膜吗?”“问题探讨”中提出的这些问题,将学生原有经验中的疑惑点出来,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曾经学过的细胞内容中,引起学生对有关细胞膜问题的思考。其实,学生认为细胞有细胞膜,是因为老师是这么说的,教科书上是这么写的,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的确存在明显的边界,由此推断出细胞膜的存在,学生并没有真的看到细胞膜。科学家也一样,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看清细胞膜,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清楚。但是,“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到细胞膜之前,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问题探讨”接着提出这个问题,请学生推测,科学家是怎样确定细胞膜的存在的。这个问题将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大胆推测,讨论,甚至争论,为细胞膜的学习打开兴趣之门。 课程标准中与细胞膜有关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述”是了解水平,要求不高。因此,关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学生只需知道“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有关这些组成成分的更详细的生化知识。但是,如果单纯告诉学生这一结论,学生会觉得很干巴,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产生探究细胞膜的欲望了。教科书作为学生用书,其功能不应是摘录科学上的现有结论,而应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不仅了解科学的结论,也了解科学的过程;不仅学习科学知识,还能发展能力,培养爱科学的情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从而实现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细胞膜的成分”这一内容的编写中,教科书安排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很简单,学生只需取一滴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滴在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再滴加蒸馏水,使红细胞浸泡在水中,即可观察到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逐步涨破的过程。这个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制备细胞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例如,制备细胞膜应选择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细胞膜?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上,科学家用哺乳动物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实验指导的引言部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体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 许多有关细胞膜化学组成的资料,都来自对哺乳动物红细胞膜的研究。考虑到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重要性,旁栏的“相关信息”里,提供了与哺乳动物红细胞有关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