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痛性眼肌麻痹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完整版)痛性眼肌麻痹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完整版)痛性眼肌麻痹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完整版)痛性眼肌麻痹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痛性眼肌麻痹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1.疼痛为眼球后部持续性的针刺样或撕扯样疼痛并放射至前额部或颞部

2.眼肌麻痹除支配眼球运动的第ⅢⅣⅥ脑神经麻痹外可伴有第V脑神经第12支或第ⅡⅦ脑神经损害上述脑神经麻痹可出现于疼痛之前或之后数天

3.脑CT核磁共振成像可显示海绵窦两侧不对称或窦内密度不正常颈动脉造影可显示颈内动脉末端不规则狭窄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4.多发于中老年人症状持续数天或数周可自行消退或治愈但经过数月或数年可复发

5.对皮质类固醇治疗特别敏感如应用泼尼松60~80mg/d48h内应见效

球后剧痛和眼肌麻痹为其特点的综合征

物一般每天可给60~80mg症状消失后逐渐减量同时应用抗生素和维生素对疼痛明显者给予镇痛剂和镇静剂由于本病对皮质类固醇特别敏感用药后48h内症状缓解1周左右症状完全消失个别病例遗留眼外肌不全麻痹或视神经萎缩视力受到严重损害皮质类固醇的早期及彻底应用对促使炎症改善及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 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消失等等。 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外展神经麻痹,向内、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复视。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习惯上称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的说法是不严

Tolosa–Hunt氏综合征又称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Tolosa–Hunt氏综合征又称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病因和机理】未明。可能与免疫机制异常有关,病理见海绵窦充满肉芽组织,损伤Ⅲ、Ⅳ、Ⅴ1、Ⅴ1颅神经。 【临床表现】特征为Ⅲ、Ⅳ、Ⅴ1、Ⅵ颅神经损害和眼痛、头痛为一侧性,反复发作,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男女发病率相等,30~40岁多见。开始为眶上及眶内顽固性疼痛,数日后出现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动眼(Ⅲ)、滑车(Ⅳ)、外展(Ⅵ)和三叉神经第一支(Ⅴ1)麻痹,动脉周围交感纤维及视神经也可受损。持续数日或数周后可自行缓解,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有些病例经1~6月,即使未治疗症状也可消失,但也可能遗留持久的动眼神经、视神经或视网膜损害。脑血管造影见颈内动脉虹吸部狭窄以及眼上静脉和海绵窦间闭塞,但脑血管造影和手术探查均不能发现海绵窦外部病变。 【鉴别诊断】 (一)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瘤可引起动眼、滑车、外展和三叉神经眼支的麻痹。如动脉瘤不继续扩张而出现血栓形成时眼肌麻痹症状也可能因而减轻,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几乎伴有瞳孔扩大或固定、患侧眼痛或头痛、患侧眼睑下垂。可由CT增强扫描、MRI、DSA或脑血管造影而确诊。 (二)眼肌麻痹性偏头痛(ophthalmopllegic migraine)通常发生在年轻成年中,有阵发性中等程度的一侧头痛,常在头痛开始减轻后出现同侧眼肌麻痹,并在头痛消退后仍持续相当时间。必须指出眼肌瘫痪性偏头痛,常有颅内器质性病变为基础,必须注意鉴别,必要时可作CT或脑血管造影检查。 (三)糖尿病眼肌麻痹(diabetic ophthalmoplegia)多见于老年人。发病急剧,多为单侧动眼神经损害,其次为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等。少数为两侧动眼神经或多发性颅神经损害,甚至反复发生。多有糖尿病史,查血糖升高可明确诊断。 (四)海绵窦综合征是由于海绵窦血栓形成、血栓性海绵窦炎引起。表现为眼眶内软组织、上下眼睑、球结膜、额部头皮及鼻根部充血水肿,眼球突出、眼球各方运动麻痹,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及眼与额部麻木或疼痛,伴有寒战和发热。 (五)眶尖综合征多由副鼻窦炎的蔓延引起眶上裂或视神经孔处的骨膜炎所造成,也可为肿瘤、脊索瘤等侵袭此区所引起。眶上裂综合征表现为动眼、滑车和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眼支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局部炎症性表现。若兼有视力障碍者,则称眶尖综合征。 (六)眼外肌营养不良症(ocular mucle dystrophy)为罕见遗传性疾病。特征为早期出现双侧眼睑下垂,然后逐渐发生所有眼外有麻痹,基本病理系眼外肌的营养不良,新斯的明治疗无效。 (七)脑干肿瘤(brain stem tumor)特征是交叉性麻痹,即病变侧的颅神经麻痹和对侧的肢体瘫痪。参见Lhermitte氏综合征节桥脑肿瘤。

头痛试题(有答案)

单选题 1.偏头痛与紧张性头痛的区别,在于偏头痛有() A.恶心、畏光、畏声 B.儿童和青年多见 C.单侧头痛 D.反复发作头痛 E.劳累后加重 答案:A 2.7岁患儿,头痛反复发作伴有偏瘫,头痛消失后偏瘫持续数小时可缓解。家族中有类似患者。头部MRI检查无明显异常。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家族型偏瘫型偏头痛 B.偏头痛的等位发作 C.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D.脑瘤 E.遗传性头痛 答案:A 3.28岁男性患者,反复发作头痛,每年春秋季发作,每次发作持续3个月,表现为眼眶周围剧烈的刺痛伴有流泪,查体无异常体征,CT正常。其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丛集性头痛 B.紧张性头痛 C.神经官能症 D.脑瘤可能 E.花粉过敏 答案:A 4.55岁患者,主诉头痛伴有反复发作的偏瘫,每次症状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没有脑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该患者除了应该考虑RIND外,还应考虑那种疾病() A.癔病 B.颅内占位 C.晚发性偏头痛 D.偏瘫型偏头痛 E.紧张性头痛 答案:C 5.男性患者,40岁,有反复发作无先兆性偏头痛病史多年,三年来反复出现头痛后,头痛测眼球活动受限,持续数小时可缓解,MRI检查未见异常。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B.基底型偏头痛 C.普通型偏头痛 D.TIA E.脑干梗塞 答案:A 6.女性,23岁,工作压力大2,长期头痛,全头胀痛紧缩感,按住后可缓解,不伴恶心呕吐,可以坚持日常工作,每日均有发作,但各项检查未见异常。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颅内占位B.颅内感染C.慢性偏头痛D.抑郁症E.偏头痛 答案:C 7.最常见的偏头痛为() A.有先兆的偏头痛 B.无先兆的偏头痛 C.基底型偏头痛 D.偏瘫型偏头痛 E.偏头痛等位发作 答案:B 8.下面哪种发作类型属于偏头痛等位发作() A.头痛发作后伴有眼肌麻痹 B.先偏瘫、麻木和失语数十分钟后发生头痛 C.周期性发生某些症状而无头痛,或与头痛交替出现 D.耳鸣、共济失调,也可有嗜睡症状或跌倒 E.发作迅速,持续1~2小时可完全缓解 答案:C 9.女,27岁,反复出现左眼黑蒙,视物不清,约一小时出现右额颞部剧痛,伴呕吐,面色苍白,持续约5小时进入睡眠状态,次日恢复正常。应诊断为() A.蛛网膜下隙出血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25例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25例 (作者: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眼肌麻痹综合征,痛性;非特异性炎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 0引言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Tolosa jHuntsyndrome,THS ),是一种可能因海绵窦非特异性炎症肉芽组织引起的眼眶疼痛并出现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第一支功能障碍,临床较少见?我院近5a来收治25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5 (男11,女14)例,年龄21~75 (平均48.9)岁,其中 21~39 岁5例,40~59岁16例,60~75岁4例;既往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2例,高血压病史8例,糖尿病史3例,冠心病史4例,偏头痛病史3例;急性起病15例,亚急性起病9例,慢性起病1例;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5例,腹泻病史2例,劳累诱因3例,情绪波动2 例,无前驱症

状13例.全部病例均有头痛,多位于一侧,大部分局限于球后、眶周,也有累及额部、颞部及整个头面部,描述为典型的“咬痛”0例,“钻痛9例,胀痛4例,描述不清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颅神经受损,动眼神经单独受累7例,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同时受累11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第一支同时受累5例,外展神经单独受累2例,其中累及视神经2例,累及面神经1例.首发症状为头痛10例,首发症状为颅神经损伤5例,二者同时出现10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7例海绵窦区病变,其中1例患者MRI海绵窦异常信号,表现为T1,T2加权像均呈中等信号,增强扫描后可见强化.8例行头颅MRA检查显示患侧颈内动脉虹吸部不规则狭窄;3例行DSA检查均发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管壁不规则狭窄.2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4例中医治疗?根据舌脉症合参,按“头痛”辨证论治,待头痛缓解后可参考“视歧”辨证论治针灸治疗取穴为:太阳、印堂、头维、听宫、翳风、合谷、太冲等,并辨证加减穴位,1次/d,留针30min,—个疗程10次.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均有效,其中头痛缓解较快,48h内缓解者16例,48h~1wk 缓解者5例,1wk~1mo缓解4例.眼肌麻痹缓解较慢,其中11例1wk 内缓解,8例1wk~1mo缓解,6例1~2mo缓解,全部患者均完全缓解,无后遗症?本组病例均通过门诊、书信或电话随访仅有1例复发. 2讨论 本组病例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前有前驱症状?头痛部位为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 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 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 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 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等。 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 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

神经病学第二章

第三节脑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 Ⅰ嗅、Ⅱ视、Ⅲ动眼 Ⅳ滑、Ⅴ叉、Ⅵ外展 Ⅶ面、Ⅷ听、Ⅸ舌咽 Ⅹ迷走、Ⅺ副、Ⅻ舌下 单纯感觉:ⅠⅡⅧ 单纯运动:ⅢⅣⅥⅪⅫ 混合性神经:ⅤⅦⅨⅩ 脑神经核位置 中脑:ⅢⅣ 桥脑:ⅤⅥⅦⅧ 延髓:ⅨⅩⅪⅫ 十二对脑神经: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单侧支配(对侧皮质脑干束)嗅神经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鼻腔病变: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 2.嗅神经、嗅球、嗅束:一侧或双侧嗅觉 缺失。见于颅底骨折、额叶底部病变 3.嗅中枢:幻嗅 视神经 视神经病损表现 视力障碍 视野缺损 视乳头异常 定位诊断 1、单眼全盲:一侧视神经病变(球后视神经炎) 2.双颞侧偏盲:见于视交叉正中部病变(垂体腺瘤,颅咽管瘤) 3. 对侧同向性偏盲:视束病变(颞叶肿瘤、丘脑肿瘤) 4.象限盲:视辐射部分受损 下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颞叶后部肿瘤或血管病) 上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盲(顶叶肿瘤或血管病)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不同部位的眼肌损害 1. 周围性眼肌麻痹 2. 核性眼肌麻痹 3. 核间性眼肌麻痹 4. 核上性眼肌麻痹 1.周围性眼肌麻痹 (1) 动眼神经麻痹 上睑下垂 外斜视 复视 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 瞳孔散大 光反射、调节反射消失 (2) 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麻痹, 下楼复视 (3) 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复视、眼球不能外展 2. 核性眼肌麻痹 临床表现类似于周围性眼肌麻痹 特点: 1).双侧眼球运动障碍2).合并脑干内邻近结构损害3).分离性眼肌麻痹见于脑干病变 3. 核间性眼肌麻痹---内侧纵束综合症 (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 双眼向对侧注视时 病侧眼球不能内收 对侧眼球可外展(可伴眼震) 辐辏反射正常 (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 双眼向同侧注视时 …同侧眼球不能外展 …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辐辏反射正常 (3)一个半综合症 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 双眼水平注视时 ?患侧眼球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 ?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外展 ?伴水平眼震 4.核上性眼肌麻痹---中枢性眼肌麻痹 (1)水平注视麻痹 皮质侧视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 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这些病因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处理原则大不同

这些病因导致得动眼神经麻痹,处理原则大不同 2017-08-24 来源: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导读:动眼神经麻痹就是造成眼肌麻痹及复视得常见病因,具体原因包括颅内动脉瘤压迫、外伤、缺血、炎症及脑干病变等。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危及生命,故尽早明确病因并及时处理对临床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介绍动眼神经得解剖通路,然后针对不同部位损伤导致动眼神经麻痹得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逐一分述。 动眼神经解剖示意图 动眼神经核簇位于中脑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向前穿经红核、黑质、大脑脚从脚间窝出脑干,进入蛛网膜下隙继续前行,经过海绵窦外侧壁前上方,经眶上裂进入眼眶,进而分为上支与下支,分别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 斜肌及瞳孔括约肌

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内位于外侧壁得上方,其下依次为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 与第2支,颈内动脉与展神经位于内侧 常见病因及处理 颅内动脉瘤 由于动眼神经从脚间窝出颅后行走于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故颅内Willis环周围得动脉瘤,特别就是大脑后动脉附近得动脉瘤极易产生动眼神经压迫,导致累及瞳孔得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可因急性动眼神经麻痹伴疼痛而首诊眼科。 由于蛛网膜下隙段动眼神经支配瞳孔得副交感纤维位于神经干得背侧与周围,压迫性病变首先使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查体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上、下、内运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处理原则:由于动脉瘤破裂后可危及生命,故急性伴有瞳孔受累得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需要紧急行脑动脉血管成像得检查。诊断动脉瘤得金标准为导管介入脑血管造影(DSA)。上述影像学检查得阳性率不等。 由于DSA为有创性检查,大于50岁者,如瞳孔不受累,可选择进行;对于<50岁且高度怀疑动脉瘤,常规CTA或MRA又未见异常者,强烈建议做DSA检查。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1.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 型口语。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 体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消失,精细触觉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双侧触觉保留。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故对侧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损害节段水平低。 3. 肌力:即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0级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Ⅰ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Ⅴ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4.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病人听理解障碍突出,表现为语量多,发音清晰,语调正确,短语长短正确,但缺乏实质词。病人常答非所问,虽滔滔不绝地说,却与检查者的提问毫无关系。病变位于优势半球Wernicke区(颞上回后部)。 5. 有意识障碍的运动和言语抑制称为昏睡或昏迷。 6. 横惯性脊髓损伤:是指损伤脊髓平面以下的各种功能丧失。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的相应区域一过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但常有反复发作。超过2h长一流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影像学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 8.wallenberg综合征:本综合征又称为延髓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综合征),系Wallenberg于1895年首先报导,系椎动脉阻塞,狭窄或小脑后下动脉阻塞引起的临床症状。 9.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即为缺血半暗带。 10.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GA),是指病人短期内突然不能接受新的信息,而保留远期记忆,常在24小时内缓解的一种综合征。 11.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12. Horner综合症: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13.如脊髓病变位于T9-11,可致下部腹直肌无力,患者在仰卧位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部腹直肌牵拉而向上移动称比弗(Beevor)征。 14.贝尔(Bell)征:即叫眼睑闭合不全的病人用力闭眼,则眼球转动向上方,露出白色巩膜。不是所有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都有贝尔(Bell)征。 15. “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下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即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敏感区,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16. 疼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 ophthalmoplegia syndrome)亦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可以缓解和复发的一侧性ⅢⅣ、Ⅵ脑神经之一或同时受累,而造成眼肌麻痹,并伴有眼眶部疼痛的一组症状群。

脑病科 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眼位偏斜。 (2)眼球活动障碍。 (3)复视、双眼视一为二。 (4)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5版(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眼位偏斜。 (2)眼球运动障碍。 (3)共同偏视或复视。 (二)临床分型 1.核上性眼肌麻痹: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病变引起的向病灶对侧(偏瘫侧)凝视麻痹,表现向病灶侧共同偏视。 2.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病变所致,引起眼球协同运动障碍。 3.核性眼肌麻痹:眼运动神经核病变,使部分眼肌受累或眼外肌与缩瞳肌损害分离。 4.周围性眼肌麻痹 (1)动眼神经麻痹:眼外肌麻痹表现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向上、向内及向下运动受限,出现复视;眼内肌麻痹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有复视。 (3)外展神经麻痹:眼球不能向外转动,呈内斜视,有复视。 (三)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证:目偏斜,复视,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 2.瘀血阻络证:目偏斜,眼疼,活动受限,视一为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3.肝肾亏虚证:目偏斜,复视,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推荐方法: (1)头穴丛刺 【选穴】于氏头针顶前区、枕区、项区。 ①顶前区:从前顶至囟会(或囟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寸及2寸的平行线。 ②枕区: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 ③项区:风府、风池及其二穴之间,共5穴。 【操作】 推荐采用长时间留针(6小时),配合电针。用φ0.30×40mm毫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顶前区和枕区以15°角斜刺进针至帽状腱膜下,深约30mm,得气后接电麻仪,顶前区、枕区、项区各连接一组导线,连续波,刺激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天1~2次,21天为1个疗程。 (2)焦氏头针 【选穴】焦氏头针运动区、视区。 前后正中线:从两眉中点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 眉枕线:从眉毛中点上缘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运动区、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视区: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操作】 用φ0.30×40mm毫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角至帽状腱膜下,深约30mm,得气后接电麻仪,双侧运动区接一组导线,双侧视区接一组导线,连续波,刺激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天1次,21天为1个疗程。 (3)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选穴】顶颞前斜线、枕上旁线。 顶颞前斜线:前神聪透悬厘。 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旁开0.5寸。

Helveston综合征

Helveston综合征 【摘要】:Helveston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由外斜A、交替性上斜视和双上斜肌亢进组成。治疗方法为手术。本文报告3例,并讨论了手术方法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 【关键词】:外斜视上斜视上斜肌 【分类号】:R777.41 【正文快照】: Helveston综合征甘晓玲郭静秋摘要Helveston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由外斜A、交替性上斜视和双上斜肌亢进组成。治疗方法为手术。本文报告3例,并讨论了手术方法。关键词外斜视上斜视上斜肌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Hel 目的:Helveston综合征为DVD、A型外斜视和上斜肌功能过强组成,本文详细介绍了Helveston 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方法为对上斜肌功能过强明显者可行上斜肌断腱术,DVD 多采用行上直肌退后术,外斜视矫正基本同常规外斜视,手术原则为尽量通过一次手术矫正其复合斜视.结果:共19例病人,均行了斜视矫正术,其中5例术中同时行了上斜肌断腱术,所有术后病人消除或改善了外斜A、上斜肌功能过强和DVD,结果可以看出效果良好.结论:通过一次手术同时矫正Helveston综合征的外斜A、上斜肌功能过强和DVD,取得良好效果. 疼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 ophthalmoplegia syndrome)亦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可以缓解和复发的一侧性Ⅲ、Ⅳ、Ⅵ脑神经之一或同时受累,而造成眼肌麻痹,并伴有眼眶部疼痛的一组症状群。是以疼痛发病的全眼肌麻痹。考虑是病毒感染性眶上裂炎症所致。疼痛是因为累及三叉神经。疼痛性眼肌麻痹对皮质类固醇的治疗反应较好。但有复发倾向。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似。1.持续性眼球后疼痛、头痛,一般出现于眼肌麻痹前,少数疼痛出现于眼肌麻痹后; 2.全眼外肌麻痹,眼球固定; 3.一般经数日或数周好转,但可复发。 疼痛性眼肌麻痹 病因:痛性眼肌麻痹(Tolosa-Hunt综合征),是海绵窦炎眼肌麻痹的一种形式,但仅少数病例得到病理证实。 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或其起始部的神经细胞损伤导致眼肌麻痹 麻醉或腰椎穿刺等眶内病变亦可引起眼肌麻痹、眼球凸出和局部疼痛;而眶后病变所致症状与之相似。 发病机制:

眼肌麻痹的治疗偏方

眼肌麻痹的治疗偏方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会出现眼肌麻痹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神经出现了错乱而引起的眼睛麻痹的现象。眼肌麻痹这种疾病在生活中可以采用祛痹汤或者培土健脾汤的治疗偏方,这样就可以让眼肌麻痹尽快的远离患者的身体,减轻疾病对眼睛的伤害,所以患者在生活中应该要知道如何去使用眼肌麻痹的治疗偏方。 偏方一 配方:去痹汤 材料:天麻、僵蚕、地龙、全蝎、海风藤、络石藤各3克,制川乌(或制草乌)、炮山甲各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驱风逐邪,通经活络。 【方解】病程短暂,谓之新病。方用天麻、僵蚕、地龙、全蝎搜风止痉;川乌祛风散湿;海风藤、络石藤、穿山甲通络。方中剂量虽轻,而疗效甚著。说明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临床用药亦同属此理。方中大辛之品,投之过重,恐有耗阴之弊。方中用药,恰到好处,故取效颇捷。

【主治】后天性眼肌麻痹。 【加减】烦躁失眠,加茯神、远志; 孕妇,去山甲,加川断、苎麻根。 【疗效】治疗13例,其中单眼外肌麻痹5例,单眼动眼神经麻痹4例,单眼全眼神经麻痹4例。病程多在10天以内。皆服药2~4周而愈。 偏方二 配方:培土健脾汤 材料: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炙黄芪各9克,银柴胡、升麻、陈皮、钩藤、甘草各3克,全蝎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益气,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主治】各类眼肌麻痹及重症肌无力症。 【疗效】治疗眼肌麻痹13例14眼。结果治愈10例,有效3例。疗程6~40天,平均20天。 偏方三 配方:川芎 30克,白芍、酸枣仁、葛根各15克,天麻、僵蚕各10克,白芥子、细辛各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服2次。 疗效:用药5-10天,效果显著。这个方法对治疗偏头痛也很有疗效。

眼肌麻痹

1 糖尿病眼肌麻痹:为急性起病的眼外肌麻痹,常表现为一侧较重的以眼外肌受累为特点的动眼神经麻痹,其特征为不伴或仅有轻微瞳孔改变。在眼外肌受累之前常有前额、眶上区疼痛。亦可有外展神经、滑车神经麻痹等表现。可在几周内恢复,但常反复发作。 2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组以单侧的眼部及眼球后部疼痛并伴有眼外肌麻痹为特征的综合征,少数病例为双侧,一般认为是海绵窦段的炎性肉芽肿所致。开始表现为眶上和眶内顽固性剧烈疼痛;数日后出现单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第一支均可受累,但瞳孔一般无任何改变;数周后可自行缓解,常可复发;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加速症状缓解。 3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人,患者多有普通偏头痛发作史。在一次偏头痛发作1-2天后,头痛渐行减退之际,发生头痛侧的眼肌麻痹。持续数日至数周后恢复,可反复发作,大多数在同侧。 4 颅内动脉瘤压迫综合征:主要由于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等Willis环附近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所致。特点是发病较快,多为单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约90%出现瞳孔改变;往往伴有同侧头部、特别是局限于内眦部的剧烈疼痛,主要通过MRA、DSA确诊。但阴性者也不能完全排除动脉瘤,可能因动脉瘤破裂,瘤体变小、闭塞而导致MRA、DSA阴性。如果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突然发作或反复发作,伴内眦部疼痛且早期就出现瞳孔散大应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 5 M G 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共分为五型, 其中1型为眼肌型, 病变限于眼外肌, 表现为上睑下垂和(或) 复视, 大多数患者以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 6 脑干血管性病变引起单颅神经损伤多为急性起病, 眼肌麻痹可以根据脑桥、中脑的血管走行来解释。 糖尿病引起颅神经麻痹, 常伴有眼或前额部疼痛, 以动眼神经眼外肌受累多见, 眼内肌通常较少受累. 7 外伤所致颅神经麻痹, 多因脑干上下方向移动所致, 眼窝内损伤较少, 多伴有颅骨骨折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合并多数颅神经损伤。 8 各种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感染累及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时均可出现眼肌麻痹。化脓性及结核性脑膜炎或脑炎可能是脑膜炎症粘连直接侵犯颅神经所致。 9 肿瘤患者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者亦不少见 目前认为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为非特异性、炎症性、免疫反应性疾病, 常累及颈内动脉和海绵窦, 临床表现为一侧颞、额部和?或眼眶后疼痛, 数日后或同时出现多颅神经麻痹, 常为à、?、?、?1 受累, 可自然缓解与复发,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颅内动脉瘤以头痛或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 常侵及眼内肌, 部分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Fox认为动眼神经麻痹作为后交通动脉瘤的首发症状是搏动性动脉瘤对动眼神经的直接压迫造成的。而继发于SAH 的动眼神经麻痹是出血对神经的损害和刺激所致。 笔者建议对孤立性眼肌麻痹患者进行快速病因诊断时应遵循下列顺序: ①详细询问病史, 成年或老年患者在排除M G 后, 详问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外伤史或感染史。 ②详查以下体征: 定位体征, 特别注意眼肌麻痹对侧有无偏瘫或病理反射等(脑干梗死、脑干肿瘤、脑干炎征) ; 脑膜刺激症(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炎症、占位、血管病均可引起) ; 共济失调尤其怀疑F isher 者。 ③完成以下五项筛查试验: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

神经病学第六版 1.Foster-kennedy syndrome: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P7) 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P7) 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P13,37) 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P15) 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 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P15) 6.Dejerine syndrome:延髓内侧综合征。主要表现:1. 椎体束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2. 内侧丘系损伤导致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3. 舌下神经核或舌下神经根损伤导致同侧舌肌无力,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P15) https://www.doczj.com/doc/178704298.html,lard-Gubler syndrome: 米亚尔-居布勒综合征,脑桥腹外侧综合征。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部,接近于延髓,损伤了外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1.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导致同侧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核损害导致同侧周围性面瘫;2.锥体束损害导致对侧中枢性偏瘫;3.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损害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梗塞。(P15) 8.Foville syndrome:福维尔综合征,脑桥腹内侧综合征。病变波及脑桥内侧,损伤了外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锥体束。表现为:1.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导致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核损害导致同侧周围性面瘫;2.锥体束损害导致对侧中枢性偏瘫;3. 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受损导致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梗塞。(P15) 9. Raymond Cestan syndrome:蕾蒙-塞斯唐综合征,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病变 累及前庭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内侧纵束、小脑中脚及下脚、脊髓丘脑侧束和内侧丘系,见于小脑上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阻塞,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损害); ②病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损害);③病侧面肌麻痹(面神经核损害); ④双眼患侧注视不能(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

眼肌麻痹详解(借鉴内容)

眼肌麻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眼肌麻痹系由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眼位偏斜的疾病,本病起病突然,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祖国医学常根据本病病因、主观症状等称之为“风牵偏视”、“目偏视”、“视一为二”、“神珠将反”等。西医对本病多给予维生素B类、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治疗 1.1辨证论治 刘怀栋[1]等以中药辨证治疗眼肌麻痹80例,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 ,脉络失畅型治宜健脾益气 ,养血疏络。方用培土健肌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组成: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当归10g,炙黄芪10g,钩藤10g,全蝎10g,银柴胡3g,升麻3g,陈皮3g,甘草3g。2、风邪较重,脉络受阻型:治宜健脾散风 ,疏通脉络。方用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组成:银柴胡10g,黄芩10g,白术10g,枳壳10g,羌活10g,防风10g,前胡10g,薄荷10g,全蝎10g,桔梗10g,钩藤10g,甘草3g。3、肾阴不足,津血亏损型:治宜滋阴益肾,平肝息风。方用育阴潜阳息风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组成:生地黄15g,石决明15g,白芍药12g,麦门冬10g,天门冬10g,盐知母10g,盐黄柏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怀牛膝10g,钩藤10g,全蝎10g,菊花10g,黄芩10g。4、肾阳不足,脉络失畅型:治宜滋补肾阳,温化通络。方用桂附地黄汤加味(《金匮要略》)。组成:山药30g,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黄精15g,钩藤15g,附子10g,熟地黄10g,枸杞子10g ,泽泻10g,全蝎6g,牡丹皮5g,肉桂5g。总有效率97.5%。 1.2专方加减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自身经验总结规律,确定基本方。临证时根据不同症候加减化裁,也是近年较常用的方法。白中山[2]用大秦艽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细辛、白术、黄芩、生地、茯苓、石膏)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眼肌麻痹,10天为一个疗程。50例中,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吕天伟[3]等用血府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生地、黄芪、赤芍、菊花各15g, 当归、川芎、僵蚕、地龙、桃仁、防风各10g,全蝎、甘草各6g)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56例(56只眼)。56例病人中总有效率为96.4%。罗兴中[4]等以中药为主治疗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基本方剂: 天麻9~15g、僵蚕9g、地龙9g、全蝎6g、钩藤(后下)6g、炮南星6g、炮

痛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诊断情况

痛性眼肌麻痹 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 ophthalmoplegia) 又叫Toloas-Hunt综合征,是发生在海绵窦,眶上裂的特发性炎症,是一种可以缓解和复发的一侧性Ⅲ、Ⅳ、Ⅵ脑神经之一或同时受累,而造成眼肌麻痹,并伴有眼眶部疼痛的一组症状群。是以疼痛发病的全眼肌麻痹。考虑是病毒感染性眶上裂炎症所致。疼痛是因为累及三叉神经。 概述 疼痛性眼肌麻痹对皮质类固醇的治疗反应较好。但有复发倾向。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似。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原因不明、发生在颅内的炎性假瘤,为一种免疫性疾病。 1.持续性眼球后疼痛、头痛,一般出现于眼肌麻痹前,少数疼痛出现于眼肌麻痹后; 2.全眼外肌麻痹,眼球固定; 3.一般经数日或数周好转,但可复发。 病因 痛性眼肌麻痹(Tolosa-Hunt综合征),是海绵窦炎眼肌麻痹的一种形式,但仅少数病例得到病理证实。 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或其起始部的神经细胞损伤导致眼肌麻痹 其病因包括:外伤、神经梅毒、多发性硬化和其他脱髓鞘病、肿瘤、颅底动脉瘤、急性或亚急件脑膜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炎急性前角脊髓灰质炎、白喉、糖尿病、延髓空洞症、脑干血管意外、铅中毒、肉毒中毒酒精性脑灰质炎(Wernic脑炎)、颅骨骨髓炎继发于椎管麻醉或腰椎穿刺等眶内病变亦可引起眼肌麻痹、眼球凸出和局部疼痛;而眶后病变所致症状与之相似。 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清楚,许多病例有海绵窦炎症、海绵窦侧壁的非特异性炎症、胶原组织病、巨细胞性血管炎、鳞状上皮癌的周围神经转移、慢性感染性疾病。 眼外肌的运动受第Ⅲ、Ⅳ、Ⅵ对脑神经的支配 动眼神经或动眼神经核完全性损害导致所支配的眼外肌(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和提上脸肌)以及睫状体缩肌麻痹,病人出现眼睑下垂合并不能睁眼,眼球向下偏斜,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无调节能力。动眼神经或动眼神经核部分性损害按照神经纤维或神经元受累范围不同,产生上述部分症状。 滑车神经和滑车神经核病变引起上斜肌麻痹,损害眼球向下和向内的旋转能力,使眼球轻度偏斜病人通过头部向前和健侧倾斜调节损伤可造成复视。

进行性核上麻痹 (PSP )

生命素养健康管理 ■定义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又称Steele-Rchardson-Olszewski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假球麻痹、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锥体外系肌僵直、步态共济失调和轻度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且无特异的实验室检查,极易被误诊。通常开始于中年晚期,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引起肌肉强直,眼球活动不能以及咽部肌肉无力,表现为双眼不能向上转动。由于同时伴发有帕金森病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严重强直并失去活动能力。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破坏基底节及脑干,其病因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有时可减轻其症状。 ■素养生活方式 1.当活动不利的时候是需要预防摔倒的情况,做好身体的防护措施。 2.早期有吞咽困难者,应予柔软或糊状饮食。 3.晚期患者,则应留置鼻胃管,以防吸入性肺炎。 4.卧床者,预防褥疮的出现。 ■素养饮食 1.饮食上给予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尤其是需要适当的多吃一些禽蛋和肉类、乳制品、大豆类的食物,如果进食不好的话建议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的情况。 2.宜吃维生素B1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DHA含量高的食物。 健康调理 ■素养运动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

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素养情志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素养管理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病因不清楚,可能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目前尚无较好的预防发病措施。应采取一定措施以防止患者跌倒;早期有吞咽困难者,应予柔软或糊状饮食,晚期患者则应留置鼻胃管以防吸入性肺炎。对于已经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附说: ■进行性核上麻痹的早期症状

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全文)

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全文) 动眼神经也称为第III对脑神经(third cranial nerve,3th CN),含躯体运动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的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及瞳孔括约肌。损伤后可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内收、上转、下转障碍及患侧瞳孔散大。患者主诉双眼水平及垂直复视、眼睑下垂及患侧眼视近物模糊(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是导致眼肌麻痹的常见病因。临床除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外,还可见到合并其他多种脑神经损害的眼肌麻痹及复视。下文首先对动眼神经的解剖通路做详细说明,然后针对不同部位损伤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逐一分述。 1 动眼神经的解剖通路 1)中脑核团。动眼神经所含的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分别源于中脑的动眼神经运动核及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由位于中脑背侧的一簇核团组成,分别包括支配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的核团及支配瞳孔的副交感核团(Edinger-Westphal核,EW核)(图1)。注意上直肌核团为对侧支配;提上睑肌核团为双侧支配。动眼神经核性损害常导致不全性或分离性动眼神经麻痹,其原因与亚核的空间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2)蛛网膜下隙及颅内段。由各亚核发出的神经分支汇聚成动眼神经,向腹侧走行,自脚间窝出脑干,紧贴小脑幕缘及后床突侧方前行,进入海绵窦侧壁上部,再经眶上裂进入眼眶。在海绵窦中动眼神经位于外侧壁的上方,其下分别为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及第2支(图2)。

3)眶内段。进入眼眶后立即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较细小,支配上直肌和提上睑肌;下支粗大,支配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由下斜肌支分出一个小支叫睫状神经节短根,由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组成,进入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眶上裂及眶尖部位病变可使动眼神经受累。 2 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1)颅内动脉瘤。由于动眼神经从脚间窝出颅后行走于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故颅内Willis环周围的动脉瘤,特别是大脑后动脉附近的动脉瘤极易产生动眼神经压迫,导致累及瞳孔的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可因急性动眼神经麻痹伴疼痛而首诊眼科。由于蛛网膜下隙段动眼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