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变化规律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变化规律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变化规律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变化规律

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

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 4 7 10

(2)4 6 8 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1、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玩一玩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 2. 能够自己动手解决有趣的图形或物体运动问题。 3.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旋转的特征,帮助学生积累平移和旋转的经验。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资源利用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师: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华容道游戏板 学生: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玩一玩,华容道(认识平移)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玩一玩,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认识旋转)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做竹蜻蜓。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图形

一、计算题。( 共101题) 1.图2-26是由四个扁而长的圆圈组成的,在交点处有8个小圆圈.请你把1、2、3、4、5、6、7、8这八个数分别填在8个小圆圈中。要求每个扁长圆圈上的四个数字的和都等于18。 2.在图2-24中,三个圆圈两两相交形成七块小区域,分别填上1~7七个自然数,在一些小区域中,自然数3、5、7三个数已填好,请你把其余的数填到空着的小区域中,要求每个圆圈中四个数的和都是15。 3.图2-23中有三个大圆,在大圆的交点上有六个小圆圈。请你把1、2、3、4、5、6六个数分别填在六个小圆圈里,要求每个大圆上的四个小圆圈中的数之和都是14。 4.将2、4、6、8、10、12、14、16、18填在下面图表,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相等。 5.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找出变化规律,猜猜在第3组的右框空白格内填一个什么

样的图? 6.请看下图,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7.仔细观察这些图案可以发现,他们是按照下面这5个图案为一组,循环往复排列的,请问第52个图形是什么? 8.把上面一排的立体图形剪开,可以剪成下面哪种图形的样子?动手试一试。 9.请把下图中长方形分成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块,然后再拼成一个正方形. 10.在空格中填入合适的数

11.下图表示"宝塔",它们的层数不同,但都是由一样大的小三角形摆成的。仔细观察后,请你回答: (1)五层的"宝塔"的最下层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2)整个五层"宝塔"一共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3) 从第(1)到第(10)的十个"宝塔",共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12.数一数,有( )个长方形。 13.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四部分,你能行吗? 14.请你将下面的图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的宣传板,上面从左到右写着"快乐学习"几个字。请你在大长方形图中将这几个字表示出来。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设计(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知识点+练习

《图形的变化》知识点 一、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1、对称现象:一个物体左右两部分或上下两部分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叫对称现象。 2、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把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对折,在纸上画出图形的一半,用剪刀沿所画线条剪开,展开折纸就是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要点提示:有的轴对称图形不仅仅只是沿左右对折,还可以沿上下或对角线对折。 二、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要点提示: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三、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一、折一折,做一做

1、剪轴对称图形。需要做的准备, 2、剪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对折一定要对齐。描线描的像不像很重要 3、会找到图形的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会画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画。 4、学着做一做。 二、玩一玩,做一做 1、玩中学习,体会旋转和平移现象。 (1)所有的汽车只能前进或倒退,想一想,怎样才能开出出口?

(2)分别用下面三种硬纸板和火柴棍制作陀螺。 火柴棍扎在什么位置时,陀螺转的最稳? 哪种形状的陀螺转得最稳? 2、会辨别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练习及答案一 一、填空。(12分,每空2分)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 2.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李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汽车的运动是()现象,车轮的运动是()现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变化规律

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 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 4 7 10 (2)4 6 8 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1、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例1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 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二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图形的变化-北师大版

《图形的变化》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活动经验。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操作活动对图形的认识产生兴趣,初步感受数学的美。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折一折,做一做、玩一玩,做一做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定位在“积累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是图形变换的基本形式,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对图形美的感受与欣赏都是十分重要的。 《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四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属于学生的主观性数学知识的范畴,它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本单元就是根据《标准(2011年版)》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沟通图形和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为三年级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是组织学生活动,定位在“初步感知”“积累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等概念不必告诉学生。 2.通过组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教科书安排了很多有趣的操作活动。从所选的素材来看,剪纸、圆圆、做风车、玩华容道游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2020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知识点+练习

【文库独家】 《图形的变化》知识点 一、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1、对称现象:一个物体左右两部分或上下两部分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叫对称现象。 2、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把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对折,在纸上画出图形的一半,用剪刀沿所画线条剪开,展开折纸就是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要点提示:有的轴对称图形不仅仅只是沿左右对折,还可以沿上下或对角线对折。 二、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要点提示: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三、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一、折一折,做一做 1、剪轴对称图形。需要做的准备, 2、剪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对折一定要对齐。描线描的像不像很重要 3、会找到图形的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会画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画。 4、学着做一做。 二、玩一玩,做一做 1、玩中学习,体会旋转和平移现象。 (1)所有的汽车只能前进或倒退,想一想,怎样才能开出出口?

(2)分别用下面三种硬纸板和火柴棍制作陀螺。 火柴棍扎在什么位置时,陀螺转的最稳? 哪种形状的陀螺转得最稳? 2、会辨别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练习及答案一 一、填空。(12分,每空2分)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 2.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李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汽车的运动是()现象,车轮的运动是()现象。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测试题 1. A B C D E 上图中轴对称图形有()。通过旋转图形( 2.填一填。 (1)指针从A开始,()旋转()°会 转到B;指针从C开始,()旋转()°, 会转到D。指针从B开始,逆时针旋转90°会转到()。 指针从D开始,逆时针旋转90°,会转到()。 (2)从10:00到10:15,分针旋转了()°;从1:30到1:50,分针旋转了()°。3.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4.画出下列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5.利用平移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 6.利用旋转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 7.画出三角形ABC绕点B顺时针 8.如图,这个图案是由一个什么 次? 9.作图题。 (1)将图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 (2)将图形B再向右平移4格,得到图形C。 (3)以直线l为对称轴,作图形C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形D。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测试题2 一、填一填。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 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 2、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3、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现象。 (2)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 (3)妈妈用拖布擦地,是()现象。

(4)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现象。 4、移一移,说一说。 (1)向()平移了()格。 (2)向()平移了()格。 (3)向()平移了()格。 二、动手操作。 ①②③ 图形①是以点()为中心旋转的; 图形②是以点()为中心旋转的; 图形③是以点()为中心旋转的。 2、

二年级数学下 第九单元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案设计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和练习二十三的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已经能够在图上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而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2 1、独立思考: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 2、组内交流: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拿出学具试一试,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全班反馈: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正方形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最有一个肯定是11+5=16) (二)模仿创造: 你能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1、独立思考创造。 2、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116页做一做: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把你找到的规律告诉大家,括号里应该填几?为什么? 2、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4、19、()、 (2)96、()、76、66、56、46 3、完成课本117页第3题。 思考什么规律再填空 4、完成课本118页第4题。 思考什么规律再填空 四、课堂作业: 找规律填空(有困难的先摆图再填空):

人教版二年级下找规律(二)图形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下找规律(二)图形的变化规律教学设 计及反思 课题找规律(二)图形的变化规律 1 课时班级二(7、 8)课时编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 课本第 116 页例 1 本课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找规律的知识,初步认识了找规律的方法,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1/ 4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 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题单及课件,投影仪六、教学 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复习新知识,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1) 1 4 7 10 (2) 4 6 8 10 (3)△ ▲ △ ▲ 今天我们来 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2、请大家看书第 117页,用 已掌握的知识把第 2 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 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 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第二行贴图片: 兔子、猴子、青蛙、小熊第三行贴图片: 猴子、青蛙、小熊、兔子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 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问: 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说 发现。 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 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找规律的重要性与生 活性。 教学新课,发现规律1、出示例1、画一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图形的变化》教案

小学数学二级上册 《图形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平移、旋转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上手工课吗?都会做什么手工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淘气和笑笑在手工课上剪的一些漂亮的图案。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2.明确目标。 二、新课学习

1.剪背心。 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剪出这样漂亮的图案吗? 先看看要想剪出一件小背心,该怎么做呢?说给大家听。 2.想办法得到上面的几个图案。 你有办法剪出上面其他几个图案吗?说说你的剪法。 小组内尝试讨论,全班交流。 小组内试着剪出这些图案。 3.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对称现象,你知道哪些呢? 。 4.认识平移。 (1)你们听说过游戏“华容道”吗? (2)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曹操从华容道逃走?在小组里讨论,试一试。 (3)能让曹操从华容道逃走吗?你发现了什么?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游戏类似的平移现象,你能说出几种吗? 5.认识旋转。 (1)生活中有平移的现象,还有旋转的现象,比如我们喜欢玩的陀螺。现在拿出我们准备好的硬纸板和火柴棍,试着制作陀螺。 在制作之前,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小组内讨论研究,班级交流。 6.动手制作陀螺。 7.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旋转的现象呢?说一说。

二年级上《图形的变化规律》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上《图形的变化规律》教案人教版 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创造出更美的有规律的排列。 三、教学准备 学具袋、白纸、水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今天有客人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高兴吗?让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欢迎他们,好吗? 师示范段节奏 生齐完成、二段节奏 师:拍完这两组节奏你有什么体会吗? 以前我们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吗? 【设计意图:在新授前,充分利用欢迎客人的情景进行引导,把学生带入“找规律”的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规律”】 .出示复习题 【设计意图: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迁移的思想方法。】 师:你们可真棒,我想邀请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到老师家做客,你们愿意吗? 那我们就出发吧! 探究规律 .循环排列 在途中,你发现了什么有规律排列的事物吗? 师:在生活中要注意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马上就到我家了,我家的门上有一个密码锁,你们有信心用自己的智慧把它破解开吗? 密码锁上有哪些图案?他们的位置是怎样的?

请你仔细观察 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说。 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快和我说说。 指名答,师出示 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 指名答,师演示 发现这个规律了吗?我们把这样的排列规律叫做“循环排列”[板书:循环排列] 你能利用循环排列的规律,再说说密码琐上第4行的图案怎样排列吗?密码正确,请进。 老师的家是新装修的,漂亮吗? 可是,地面还没有装饰呢。 我选了4种彩砖,是什么颜色? 我已经摆了2行,如果利用循环排列的规律摆底行,应该怎样摆呢? 自己试试看。 第4行呢? 再摆一行呢? 第6行、第7行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努力摆好了地砖,摆的时候要先仔细观察前3组,找出规律,往下摆。 用手势比画一下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二年级数学《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 、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2)96、()、24、12、6、3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学生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