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病毒鉴定方法有

植物病毒鉴定方法有

植物病毒鉴定方法有

植物病毒鉴定是一种诊断学技术,用于识别植物病毒,鉴定植物病毒是防治植物病害的关键。目前,植物病毒鉴定在植物病理研究、病原鉴定和其他生物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很高的应用价值。

植物病毒鉴定可分为微生物学分析、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4个方面,以尽可能准确地评估病毒引起的病害发生可能性。

1. 微生物学分析:主要检测病原体的传播性的分布特征,以及病原物的特异性和症状,如植物病理学、扫描电镜网织菌病毒鉴定等。

2. 化学分析:检测病原体的化学物质,如叶绿窿面农物质、唾液核酸酶鉴定等。

3. 生物学分析:采用分子大小分离技术,如集群分析、放射致性等,检测病原体的细胞结构特征。

4. 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分子分析来识别和鉴定不同种类的病毒,如质粒克隆鉴定(PCR)、单克隆抗体试验、DNA杂交等。

植物病毒鉴定可以有效地准确定位病原,及早识别病原体,起到重要的防治作用。因此,正确无误地使用植物病毒鉴定技术对植物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茂炎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技术的发展,鉴定和检测病毒的方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确快速。以PCR为基础的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病毒核酸分子的鉴定,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是与PCR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引物相关联的;于此同时传统的鉴定检测技术依然有其发展优势。不论怎样的方法技术,都是以病毒的理化性质以及侵染性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甚至出现了某些边缘技术在病毒鉴定检测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综述的是对植物病毒鉴定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植物病毒;检测技术;PCR 病毒在生物学上特征(如病毒的理化性质,包括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对理化因子的耐受性等)以及在寄主上的反应(如寄主范围、症状表现、传播方式等)是对病毒最直观的认识。常规的对植物病毒的鉴定检测方法有:生物学测定方法、血清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生物学测定依据病毒的侵染性,观察寄主植株或其它生物的症状表现;血清学技术以病毒外壳蛋白(CP)为基础;电子显微镜技术依据病毒的形状大小的不同;分子生物学鉴定则以病毒核酸为基础。 1.生物学鉴定 最直接的方法是目测法,直接观察病毒对植物的病害症状。如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病害症状为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玉米鼠耳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田间症状表现[1]。目测法因观察的主观性和症状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不精准。1929年美国病毒学家霍姆斯(Holmes)用感病的植物叶片粗提液接种指示植物,2~3天后接种叶片出现圆形枯斑,枯斑数与侵染性病毒的浓度成正比,能测出病毒的相对侵染力,对病毒的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就是枯斑和指示植物检测法。国内报道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可侵染28属57种禾本科植物,该病毒的主要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烟草花叶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烟草花叶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寄主范围相当广泛,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加强对该病毒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检测方法如直接观测法、电子显微镜检测法、生物学测定法、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等的研究进展。随着植物种质资源的引进和生态条件的改变,对检测TMV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烟草花叶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一种RNA病毒,病毒粒体为棒状,长度为300~310 nm、直径18 nm;病毒基因组为单分子线形正义ssRNA,长6 300~6 600 nt;衣壳蛋白由一种多肽组成,分子质量为17~18 kDa。TMV 的寄主范围非常广,可侵染的植物达150多个属,主要是一些草本双子叶植物,包括蔬菜、花卉和烟草等,导致烟草和番茄等作物的严重危害[1]。烟草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烟草花叶病严重危害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优质烟叶生产的因子,是烟叶出口所面临的挑战,同时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同条件下同种病毒的症表现状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病毒在烟叶上表现为相似的症状,烟草花叶病毒检测对于烟叶病毒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对进一步识别病毒病害和防止病毒传播危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直接观测法 直接检查植株叶子和茎有无可见的病毒症状。烟草花叶病毒属中大多数病毒的寄主范围较广,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自然传播不需要介体生物,靠植株间的接触(或有时种子)传播。如在烟草上自苗期至大田期可连续发生,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幼苗被侵染后,新叶的叶脉颜色变浅,而后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症;苗期侵染的植株发育缓慢。大田期植株发病,除显示明脉、花叶症状以外,病叶上会形成疱斑,厚薄不匀;叶片出现各种畸形。其缺点是寄主植物出现症状需时较长,取得鉴定结果较慢,且有的病毒并不使寄主表现症状,无法检测[2]。 2 电子显微镜检测法 显微镜长期以来是研究细胞、病毒及生物大分子的形态及结构的重要工具。烟草花叶病毒形态为直杆状,呈现为长300 nm、直径18 nm的圆柱形结构,其中心含有1个约4 nm的沟槽。该病毒蛋白外壳围绕1个约6 400个核苷酸的单股RNA形成。围绕单股RNA的蛋白亚基具有螺旋形结构,其螺距为2.3 nm。将感病材料制成超薄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取5 μL溶解在20 mmoL/L 磷酸缓冲液(pH值7.0)中的烟草花叶病毒(0.2 mg/mL),将其滴加在新鲜剥离的云母表面上,然后用0.5%的磷钨酸染色。所得样品用AFM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棒状的TMV拓扑结构。

浅议马铃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病毒检测技术

浅议马铃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病毒检测 技术 论文导读:上世纪40年代以来建立的电子显微镜技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己经成为了病毒检测和鉴定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Dot-EuSA比DAs-ELISA灵敏度高,而且经济快捷、直观、成本低,适合种薯生产中大量样品的马铃薯病毒的定性检测。关键词:马铃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病毒检测 1.生物学试验方法 生物学实验方法也叫指示植物法,其原理是:检测病毒在其鉴别寄主上产生稳定并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或在其指示植物上快速出现感染症状,从而可以用来检测出某种病毒或检测出某种病毒的存在。在植物病毒的检测上,指示植物法有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地位。 生物学实验方法的优点明显,其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通过摩擦或媒介昆虫等方法进行接种,所需毒源材料很少。但这种方法周期较长,前期准备工作量较大。指示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受感染的症状有差异;几种病毒复合侵染时可能引起另-种症状,另外个别症状反应难以重复,鉴别不同的病毒时所需的指示植物也有不同。 2.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是通过观察病毒颗粒形态、大小、结果、内含体组成形状和亚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来确定病毒的存在和种类。上世纪40年代以来建立的电子显微镜技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己经成为了病毒检测和鉴定的重要方法。目前较为重要的有负染色技术、超薄切

片技术、免疫电镜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等。 通常情况下植物病毒侵染寄主细胞后,常常引起-系列的细胞病理变化,如引起线粒体聚集、膜结构退化、出现大量液泡细胞壁增厚、胞间连丝结构的改变等现象。通过电镜技术就可以直观、快速、简单的既观察到病毒形态结构,又可以发现病毒侵染寄主后引起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电镜操作需要-定技能,工作量集中但不易太大。电镜技术的检测灵敏度与ELISA反应相似,但不如核酸杂交技术。同时,依据病毒粒体的大小,形态、弯曲程度等特征的判断只能到科或属,较难定性为某种病毒。电镜的观察只能作为一个初步判断。此外,并不是每一种病毒侵染植物都会形成内含体等特殊结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电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论文参考网。 3.免疫学方法 在现今的植物病毒检测中,使用最广泛的免疫学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该方法是上世纪70年代在荧光抗体和组织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免疫测定技术,是一种相对吸附和免疫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抗原和抗体包被在固相支持物上,使免疫反应在固体表面进行,并借助结合在抗体或抗原上酶与底物的反应所产生的颜色来进行检测。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适合于测定大量样品、对人体基本无害等诸多的优点。而且克服了常规血清学方法受病毒浓度、粒体形态和抗血清用量等因素的限制。但是ELISA方法检测病毒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血清学上相关的病毒却在核酸序列上并不完全

植物病毒病检测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病检测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病毒病又称植物癌,给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带来了严重危害,降低 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每年仅在我国因病毒感染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就可达200亿 美元,植物病毒病造成的损失是世界人口生存的威胁之一。 关键词:植物病毒病;检测;防治 一、植物病毒病的检测技术 病毒有两种,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称为DNA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的 病毒称为RNA病毒,90%的植物病毒是RNA病毒。早期RNA植物病毒病的检测一 般采用传统的生物学方法(指示植物检测法),即通过汁液摩擦接种或嫁接传染方式,将待测带毒植株汁液接种到一株或多株指示植物上,从而观察其在指示植物 上的症状。指示植物是对某一种或某几种病毒和类病毒敏感的植物,感染后可迅 速出现明显症状。传统生物学方法鉴定谱广,操作简单,但需培育大量指示植物,检测速度慢,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出现,病毒的真实形态才得以展现。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直观、准确,还能观察病毒引起的寄主细胞病变及内含体特征,是深入研究病毒 病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仪器设备昂贵,制片及操作技术复杂,难以掌握,对 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 由于每一种植物病毒产生的抗血清各有特性,人们研发一种利用抗原抗体外 特异性免疫反应检测植物病毒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通过酶催化颜 色反应将抗原抗体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其具有灵敏、快速、特异性强、分析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大规模样品检测,是血清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已 成为检测植物病毒的关键技术。 随着生物体遗传物质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通过核酸能准确、快速地鉴 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和种群。基于核酸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血清学

植物的病毒检测技术

植物的病毒检测技术 植物病毒病害是一类重要病害,几乎在各类作物上都有发生,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用一般的方法难以防治,是生产上的一大难题。种植无病毒种子、苗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因而如何对种子、苗木等无性繁殖材料以及在发病早期对植株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初植物病毒检测主要依靠生物学性状,但生物学方法费时费力,检测周期长,而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反应不稳定、重复性差。目前植物病毒检测主要是血清学检测(以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和核酸检测,前者主要包括ELISA、快速免疫滤纸测定、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毛细管区带电泳、免疫PCR 等;后者主要有PCR、分子信标、实时RT-PCR和核酸杂交等。 1 血清学检测方法 1.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一种采用固相(主要为聚苯乙烯酶联板) 吸附,将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酶催化的颜色反应指示抗原抗体的结合。该方法首先将同源特异抗体吸附在反应器皿底部,加入欲测试的含病毒的样品,病毒与抗体结合,病毒颗粒被固定,再加入标记的特异抗体和酶的底物,酶与底物反应后会出现有颜色的溶液其强度与病毒浓度成正比,用此方法可测定出病毒的浓度。ELISA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于大量样品的检测,目前该方法已被广泛用于植物病毒检测。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又发展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如A 蛋白酶联吸附(SPA-ELISA)、斑点免疫吸附(DIBA)、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 IDDTB) 、伏安酶联免疫分析[1]、快速ELISA 等。 1.2 快速免疫滤纸测定法(Rapid immuno-filter paper assay , RIPA) 快速免疫滤纸测定类似乳胶凝集反应,其原理是把待测病毒的抗体吸附在乳胶颗粒上,通过大颗粒乳胶间接反应小颗粒病毒的存在。所不同的是RIPA使用了一种红色乳胶,从而使检测更加简单和直观。RIPA[2]目测检测提纯TMV 的灵敏度分别可达 5ng/ml~50ng/ml 。 1.3 免疫胶体金技术( Immunogold2label as2say) 免疫胶体金技术最早起源于电镜方面的研究,由于金在生物学上是惰性的,且有良好的电荷分布,可以和蛋白质(如抗体、A 蛋白等)紧密结合,因此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其原理是用柠蒙酸钠将氯金酸金离子还原为胶体金。胶体金颗粒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静电、非共价键方式吸附抗体IgG(或A蛋白)分子,从而形成稳定的IgG(或A蛋白) - 胶体金复合物。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抗体(或A蛋白)胶体金复合物就可以结合在抗原上。金颗粒吸附在病毒粒体周围,从而得到明显的鉴别性和可见度[3] 。 随着技术的发展,1971年Taylor 等报道了免疫金染色技术( Immunogold staining) ,1981年Danscher又创建了免疫金- 银染色技术( Immunogold-silver staining) 。自1983年首次成功使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检测植物病毒以来,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植物病毒的检测。20 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Dot immunogold fitration assay) 是一种快速免疫胶体金诊断技术,该技术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利用微孔滤膜的渗滤浓缩和毛细管作用,使抗体抗原反应和洗涤在一特殊的渗滤装置中迅速完成,从而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更为简

植物病毒的分析鉴定研究

植物病毒的分析鉴定研究 植物病毒是影响植物健康、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植物病毒的分 析鉴定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植物病毒的基础知识入手,探讨植物病毒的分析鉴定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一、植物病毒基础知识 植物病毒是一类在植物体内繁殖和引起病害的微生物,其主要通过昆虫、螨、 人为和自然接触等途径传播。植物病毒对植物的感染会导致植物体内产生异常反应,破坏植物生长和发育,致使植物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死亡。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包括RNA和DNA两种类型,大多数植物病毒仅含单一的RNA或DNA分子。这 些分子具有较小的大小和简单的结构,通常包括若干个基因区域,分别编码植物病毒所需的酶、蛋白和其他重要的蛋白。 二、植物病毒分析鉴定技术 1. ELISA技术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简单、快速、特异性高的检测技术,在植物 病毒的诊断和鉴定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与植物病毒抗原结合并检测出来。ELISA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且准确地鉴定百余种植物病毒,并且可以实现高通量检测。 2. PCR技术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灵敏、专一性高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用于检 测和分离植物病毒DNA或RNA片段,实现植物病毒的鉴定和分析。PCR技术具 有快速、准确、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植物病毒的检测和分析上。 3. RT-PCR技术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基于PCR技术原理的一种逆转录方法,用 于检测植物病毒的RNA序列,并将其转录为对应的DNA序列,进而进行PCR检测。RT-PCR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快速检测和鉴定 植物病毒。 三、植物病毒分析鉴定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分析鉴定一直是植物病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随着现代分子技 术的不断推进,已经有了许多新的植物病毒鉴定和检测方法。 1. 新型分析方法 近年来,针对植物病毒的检测和鉴定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析方法。比如固相 穹顶射流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石墨烯纳米传感器等。这些新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为植物病毒的鉴定和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 多基因保守区分析技术 近些年来,利用多基因保守区分析技术鉴定植物病毒已经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 重视。该技术通过对植物病毒的核酸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寻找保守区域并设计特异性引物,从而实现对植物病毒的分析和鉴定。该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可靠性高、经济实惠等优点,是植物病毒鉴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3. 高通量测序技术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植物病毒分析鉴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技术通过直接测序来获得植物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定量精确、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点,是当代植物病毒分析鉴定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总之,植物病毒的分析鉴定研究是当今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需要不断 探索和研究。通过上述介绍,相信读者对植物病毒的基础知识以及分析鉴定技术和

植物病害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一、症状 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一)病状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1、变色 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 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 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斑驳症状在叶片、果实上是常见的。典型的花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变为半透明状的称作明脉。 病害的病原类型: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症状。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是遗传性的。 烟草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白菜辣椒病毒病菜豆花叶病苹果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坏死发生在花朵上,则直接降低花卉的观赏和商品价值。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环斑是由几层同心圆组成的,各层颜色可以不同。类似环斑的症状,有叶片上形成的单线或双线的环纹或线纹,形成的线纹如橡树叶的轮廓就称作橡叶纹。以上各种斑纹,如表皮组织坏死的则表现为蚀纹。

植物病原微生物常用的鉴定方法

分清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这三种病害,对于防治,特别是药剂防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同药剂防治不同病害,能杀真菌的药剂未必能防病毒,能治病毒的又管不了细菌。由于能够使庄稼生病的真菌是一些丝状体,细菌是单细胞,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他们的新陈代谢方式以及脾气秉性也有很大区别,对症的药剂也就不同了。我们遇到不少朋友反映防治无效,细一询问,经常是由于没有分清是什么病就乱打药。番茄上发生了细菌性叶斑病,却错误地喷洒杀真菌的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这样打再多的药剂也没效果。怎样区分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害呢? 首先是看症状类型。通常我们把生病植物变化分成5大类型,就是腐烂、坏死、变色、萎蔫、畸形。 由于真菌的种类很多,不同真菌能够造以上5类病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坏死和腐烂,如玉米大小斑病、小麦叶枯病、大白菜黑斑病等各种形状的叶斑病,坏死发生在根部或茎杆上就形成枯萎病、根腐病;细菌通常破坏细胞壁,让细胞内的物质外渗或阻塞水和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所以主要造成腐烂、萎蔫症状;而病毒侵入植物一般不会立刻杀死植物,主要是改变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引起植株颜色或形状的改变,我们叫它变色和畸形。 真菌和细菌都可以造成腐烂病,怎样区分它们呢? 细菌造成的腐烂往往出水很多,烂成一滩泥,而真菌造成的腐烂有的较干有的湿润,上面常常长出各种颜色的霉层或小黑点、小黑粒。另一个区别是细菌造成的腐烂发出臭味,真菌病害没有臭味,有衣物发霉甚或发酵的香味。同样是叶斑病,如何区分呢?由于细菌破坏植物的细胞壁、细胞膜,使细胞内物质渗到细胞间,这样就变得透明,所以细菌病害的病斑很像水浸或油浸状,边缘有点透明。湿润条件下,能够在发病部位看到亮黄色小珠子,是细菌的菌脓。真菌病害会长一些霉层或小黑粒,病毒病斑的表面什么东西都不长。由于传播方式的差异,他们在田间的分布也会不同。细菌和水关系密切,细菌病害的分布常与流水、淹水、雨滴飞溅有关;病毒病害常和传毒昆虫的活动有关。观察病害田间分布情况,也可以间接推测植物病毒对寄主的危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称,防治上十分困难。病毒在侵染寄主后,不仅与寄主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物的养分输导,改变寄主植物的某些代谢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致使植物生长困难,产生畸形、黄化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寄主植物死亡。为了有效地控制植物病毒病,人们采用了各种措施,包括轮作、种子脱毒、病毒间的弱毒株系交叉保护、抗病品种的选用、传毒介体的控制及化学农药的使用等,近年来转基因植物抗病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但这些措施还不能有效克服病毒的危害,且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在当前大力提倡绿色食品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强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已成为植保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能开发出有效控制病毒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抗病毒药剂,研究人员不断寻找和筛选天然的生物源抗病毒物质。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天然抗病毒活性物质种类很多,有的已形成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真菌和细菌都具有细胞结构,因此可通过有无细胞结构判断是否为病毒,若无细胞结构,则为病毒,否则为细菌或真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无核膜),因此可通过有无核膜判断其是真菌还是细菌,若有核膜,则为真菌,否则为细菌. 故答案为: 首先通过有无细胞结构判断是否为病毒,若无细胞结构,则为病毒,否则为细菌或真菌; 其次通过有无核膜判断其是真菌还是细菌,若有核膜,则为真菌,否则为细菌. .细菌和真菌的名称中均有一个“菌”字,同属微生物,但两者在生物类型、结构、大小、增殖方式和名称上却有着诸多不同.较如下: 一、生物类型 一是就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来看:细菌没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二是就组成生物的细胞数目来看:细菌全部是由单个细胞构成,为单细胞型生物;真菌既有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型生物(如酵母菌),也有由多个细胞构成的多细胞型生物(如食用菌、霉菌等). 二、细胞结构

室内植物的病毒检测与防治技术

室内植物的病毒检测与防治技术 室内植物的病毒检测与防治技术 随着人们对室内植物热爱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家中、办公室或其他室内空间中种植绿植。然而,室内植物也会受到病毒的威胁,影响其正常生长和美观。因此,研发室内植物的病毒检测与防治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室内植物病毒的检测是预防和控制室内植物病毒感染的第一步。目前常用的病毒检测技术有PCR、ELISA和传统育种方法等。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出室内植物病毒的存在。通过提取植物组织中的病毒 RNA或DNA,并利用酶的作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扩增,从 而能够检测到极小量的病毒。PCR技术不仅能够快速检测病 毒感染,还能够鉴定病毒的种类,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利用酶偶联的抗体对病毒 抗原进行检测的方法。通过将病毒抗原与特定的抗体结合,然后加入能够与抗体结合的酶标记抗体,并通过底物变色来确定病毒的存在与浓度。ELISA技术简单、快速,且具有高度的 灵敏性和特异性。 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传统育种方法也是病毒检测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选育抗病品种,降低病毒感染的机会。研究人员对室内植物进行长期选育,使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减少了病毒感染的风险,提高了室内植物的生长质量和抗病能力。

室内植物病毒的防治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技术手段。首先,要加强植物的基本管理,保持室内环境的湿度、温度和通风等条件,增强植物的自身免疫能力。定期清洁叶片、清除病死组织,及时发现并清除带有病毒的植株。 其次,通过病毒传播途径的控制,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室内植物病毒的常见传播途径有昆虫媒介、接种工具和潜伏感染等。因此,要及时清除昆虫害虫,定期更换土壤和接种工具,避免病毒的潜伏感染。 此外,可以采取物理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方法来控制室内植物病毒的传播。物理治疗一般使用高温杀菌或冷冻处理来灭活病毒。化学治疗则是使用化学药剂来杀灭病毒。然而,这些方法一般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药剂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室内植物病毒的检测与防治技术对室内植物的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通过使用PCR和ELISA等现代化的检测手段, 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病毒的存在。通过定期清洁管理和环境控制等方法,可以预防和控制室内植物病毒的传播。同时,通过基因育种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只有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才能有效保障室内植物的健康和繁衍。室内植物在室内环境中起到美化空间、调节空气质量、提升心情等多种作用。然而,在室内种植室内植物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害问题。病毒感染会给植物带来严重危害,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因此,研发室内植物的病毒检测与防治

植物病毒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植物病毒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植物病毒的识别技术 1.1 基本原理 植物病毒的识别主要基于病毒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和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其中 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特征。 1.2 光学显微镜观察 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直径在20-300nm之间的病毒粒子,可以根据病毒的形状、大小和外观特征来初步识别病毒类型。 1.3 电子显微镜观察 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直径小于20nm的病毒粒子,对于一些较小的病毒或病 毒颗粒的形态细节较为清晰,因此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病毒。 1.4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来进行病毒的识别,该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植物病毒的诊断与鉴定中被广泛应用。 1.5 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是一种通过扩增病毒的核酸片段来进行病毒的检测与识别的技术,其具有 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对低病毒含量的样品进行检测。 二、植物病毒的防治技术 2.1 防治措施 2.1.1 防治病毒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介体、种子、锄耕工具、昆虫等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因此可以通 过限制病毒的传播途径来防治病毒病害。 2.1.2 育种选育抗病品种 通过育种选育抗病品种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毒防治方法,通过培育具有病毒抵 抗力的品种来控制病毒的传播和病害的发生。 2.1.3 消毒灭菌 通过对种子、苗木、工具等进行消毒灭菌,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传播。 2.2 防治技术 2.2.1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毒病害,但由于病毒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化学防治并非常见的病毒防治方法。 2.2.2 生物防治 通过利用天敌、寄生菌等生物控制剂来防治植物病毒病害,具有环境友好、无 污染等优点。 2.2.3 身体隔离 将患病植物隔离于健康植物之外,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2.2.4 栽培管理 通过加强植物的养分供应、施肥调节、缓解环境压力等栽培管理措施,能够增 强植物的抵抗力,减轻病毒病害的发生。 2.2.5 屏蔽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知识点

绪论: 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借助工程学的实验方法或技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细胞产品或新生物体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广义:所有的生物组织、器官及细胞离体操作和培养技术。狭义:细胞融合和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学说:细胞是生物结构、功能和发育的基本单位。 1902,Haberlandt 《植物细胞离体培养实验》;B族维生素的应用:White等;激动素的发现:Miller;单个胡萝卜细胞形成体细胞胚:1958,Steward;最早研究茎尖培养人参:罗士韦。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简答):1、快速获得特殊倍性材料:单倍体、三倍体2、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3、克服杂种胚早期夭折4、导入外源基因5、突变体筛选6、种质资源保存 植物胚胎干细胞:茎端分生细胞、形成层分生细胞和薄壁细胞;组织干细胞:分化程度高的一些细胞;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 分化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形成胚性细胞团或愈伤组织的现象;脱分化条件:创伤和外源激素 第一章: 分化(differentiation):导致细胞形成不同结构,引起功能改变或潜在发育方式改变的过程。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 培养条件下使一个已分化的细胞回复到原始无分化状态或分生细胞状态的过程。 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离体条件下,细胞脱分化后,无序生长的细胞及其愈伤组织重新进入有序生长再生为个体的过程 细胞全能性(cell totipotency):一个生活细胞所具有的产生完整生物个体的潜在能力。 全能性差异: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细胞较强;完全失去分裂能力的细胞,如细胞核开始解体的筛管和木质部部分没有。 细胞脱分化过程中的生理活动与细胞结构变化:1、细胞质显著变浓,大液泡消失;

植物检疫学复习资料

植物检疫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植物检疫学:是一门为保护植物的健康,阻止某些对植物有严重为害的有害生物随植物或其他应检物调运而传播,对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提出检疫决策,制定与执行检疫法律、法规的科学。 2、植物检疫:任何为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或扩散或使它们处于官方控制之下的一切活动。 3、有害生物: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品)系、或生物型。 4、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或环境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且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 5、定殖:当一种有害生物进入一个地区后在可预见的将来能长期生存。 6、受威胁地区:生态因素适合一种有害生物的定殖,该有害生物的发生将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地区。 7、疫区:存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并由官方控制的地区。 8、非疫区:某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时保持此状况的地区。 9、保护区: 国家植物保护组织确定的对一个危险地区进行有效

保护的最小区域。 10、铲除:实施植物检疫措施以从一个地区消除某种有害生物。 11、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对于进口国而言,那些存在于种植材料上并将对其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12、风险: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3、风险分析:通过对不确定事件的识别、衡量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将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的科学管理方法。 14、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评价生物学或其它科学、经济学证据,确定某种有害生物是否应预与管制与管制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过程。 15、定性:采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来对风险进行评价,结果采用风险高、中、低等级指标来描述风险大小。 16、定量:采用数学模型来模拟、定量描述风险,结果采用概率值衡量风险大小。 17、非疫产地:科学证据表明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当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地区。 18、非疫生产点:指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产地内作为一个单独单位以非疫产地相同方式加以管理的限定部分。 19、有害生物风险评估:评估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的可能性以与潜在的后果(包括环境、经济影响)。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2002 一、名词解释5×3=15分 真菌的营养体病原生物内含体营养体亲和性垂直抗病性 二、问答题4×10=40分 1.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的办法; 2. 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3.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 4.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三、写出下列拉丁学名的中文含义,并编制它们的分类检索表;15分 Uncinula Phyllactinia Pseudoperonospora Plasmopara Peronospora Puccinia Uromyces Fusarium Exserohilum Macrophoma 四、选择填空10分 1.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 A .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 2. 蠕传病毒属的传播介体为 ; A. 叶蝉 B.飞虱 C. 蚜虫 D 线虫 3. 烟草花叶病毒常简称 A. TMV B. CMV C. PVY D.SBMV 4. 病害通过喷菌现象可进行简易鉴别; A. 真菌 B.病毒 C. 线虫 D.细菌 5. 下列属于真菌的营养体; A. 菌核 B. 假根 C. 双核菌丝 D. 菌索 6.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两种亲缘关系相距较远的寄主,这种现象称 ; A. 专化型 B. 专性寄生 C. 单主寄生 D. 转主寄生 7. 下列担子菌中属于裸果型的是 ; A. 锈菌 B. 木耳 C. 黑粉菌 D. 香菇 8. 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是 ; A. 弱性寄生物 B. 专性寄生物 C. 腐生物 D. 活体寄生物 9.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产生对寄主有害的代谢产物而致病,一种瘤肿症状可能是由于病原物分泌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