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生物的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2、种群的特征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标记个体数M×重捕个体数n

种群数量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公式:

(1)条件: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

●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二、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课本P71(注意关键词)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2)

(3)

3、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三、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

(1)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例如在、、上发生的演替。

(2)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例如在发生的演替。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主要是各种动物

: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

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练习

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

A.植食性动物 B.肉食性动物

C.杂食性动物 D.寄生动物

2.下图中的各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

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5.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捕食 D.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6(2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

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

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问题:若该地区田鼠种群

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_头

A.30

B.32

C.64

D.96

1.(4分)试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群与群落试题答案

高二理科生物第四章种群与群落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结构 章节测试-----答案 1、解析:本题结合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考查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条件。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种群内不同个体的快速混匀的生物类型,如灰喜鹊;样方法则适用于不移动的生物(如植物)或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土壤中小动物)。 答案:D 2、【解析】选D。种群是指同一地点、同一自然区域、同一物种的集合;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和池塘中所有的鱼都不是同一物种;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解析: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100%=20%,A项错误;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B项正确;推迟性成熟期,则会降低出生率,C项错误;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差值大小的关系,由于不知死亡率的大小,三种类型的种群出生率大小无法比较,D项错误。 答案:B 4、解析: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数量的减少,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而不是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第三营养级鹰含的能量最少,D正确。 答案:C 5、解析:O~b段,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a点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a~b段,蝗虫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密度仍在增大,故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后,会改变性别比例,蝗虫种群内雌雄比例失调,交配机会减少,导致种群出生率降低,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d~e段,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被啃食的植物较少,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B 6、解析:K值的含义是环境容纳量,因此环境变化,K值也随之变化,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以使K值提高,A正确。“S”型增长曲线在达到K值之前,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达到K值增长速率为零,但在K值之前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b对应的点为K/2值,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c对应的点为K值,为环境容纳量,b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增加,所以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项正确。曲线Y是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形成的,其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过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D项正确。 答案:B 7、解析:养料、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承上启下之篇。在前面三章学习个体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从宏观、群体水平来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与本质,即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种群也是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为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还注重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通过亲历实地或模拟实验等活动来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进行探究活动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并进而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探讨如何估测一类事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种群密度;种群的几个特征以及他们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的;种群的空间特征。 第2课时: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操场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生命科学的研究是多层次的。在分子水平,我们从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中找到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在个体水平,研究发现生物能通过自身的各种调节作用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从本章开始,我们要在群体水平,也就是要从种群和群落的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PPT】蚂蚁一起找食物、狼群捕猎、狮子猎杀小野牛等图片。 【讲述】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PPT】分析下列说法所描述的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生物的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2、种群的特征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标记个体数M×重捕个体数n 种群数量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公式: (1)条件: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 ●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二、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课本P71(注意关键词)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2) (3) 3、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三、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 (1)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例如在、、上发生的演替。 (2)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例如在发生的演替。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 。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等 :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主要是各种动物 :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练习题2012.11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种群,一条鲤鱼 2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3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5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 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生长条件分别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 A.a、b、c、d B.b、c、d、a C.c、d、a、b D.c、b、d、a 6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 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7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 是() A.m·2T B.m·220 C.2T/20 D.m·23T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9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10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小 C.先增后 D.相对稳定 11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m2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1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种群和群落测试题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 .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 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 .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 .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 2 左右 C .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 .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黑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 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 A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5.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时期 B .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的全部时期 C .种群Ⅰ为0~1岁时期,种群Ⅱ为6~7岁时期 D .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食物减少 B .出生率下降 C .死亡率增大 D .天敌增加 7.按照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 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 态信息主要来自 A .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 .现有人口数量 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 .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8.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垂直方向上,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鱼类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植物 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9.右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d 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 .“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 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 .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 .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 10、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 ”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 ”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 点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数量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控制c 点时 D.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11、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 ”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在种群数量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可以大于K 值(环境容纳量) 1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 .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 .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森林 D .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13、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 A .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 .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 .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 .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14、右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K 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B .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 .K 值表示该湖泊所能维持的草鱼的最多个体数 D .在K 值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1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知识梳理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调查方法(1)样方法:见表(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nM/m (N 为种群数量,M 为第一次捕捉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捉数量为n,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显微计数法 取样器取样法 对象 活动 范围大的动物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和虫卵)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或血细胞)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计算 种群内个体总数=标记总数*重捕标记数/重捕总数设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分别为n 1,n 2,n 3,n m ,则种群密度=(n 1+n 2+n 3+…+n m )/m 计数室体积为0.1mm 3(10-4ml),1ml 样液中个体数=每小格中个体数×10-4×稀释倍数①记名计算法②目测估计法 注意 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的大小适中:乔木 100m 2、灌木16m 2、草本1m 2 ;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①该实验需要重复但不需要对照(自身对照);②浓度过大需做稀释处理;③吸取前需振荡摇匀;④计数板使用:先盖盖玻片→吸培养液→滴盖玻片边缘→自行渗入→吸去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沉降到室的底部→观察计数;⑤压线计数规则:计数左、上线及夹角处 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第四章种群和生物群落测试题

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选择题 1. 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2.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3.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4.在对某动物的跟踪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该动物性成熟时间明显提前,则种群的出生率 A.下降B.升高C.动态平衡D.绝对不变 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曲线所示,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什么?且根据右图能反映下图中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 A.增长型和② B.衰退型和① C.增长型和④ D.衰退型和③ 6.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屡被发现。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路旁一片闲散地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对豚草等植物的调查应该采用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增加 7.右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 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对环境有一适应过程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已接近最大值 8.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 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9.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山西刘福明 、选择题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在下图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 奎耳牛绰 2?种群的指数增长 J 型)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B ?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 D .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B. —片墓地里的狗尾草 D .一座山峰上的树 4?有一个阴湿性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和蜘蛛、 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 .生物群落 B .种群 C .生态 统 D .生物群体 5.右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 表 示 的 关 系 依 是 A B C D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多 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3?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 —片森林中的昆虫 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A. 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6 .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开花,处理的措施 是7.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 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 是 A. 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带森林 A. 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C.雨量充沛 蒸发少 11. 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 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B .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 竞争、共生、捕食 D. 捕食、竞争、共生 A.增加光照时间 B.降低光照强度 B .热带雨林大于温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森林无法比较 D .热带雨林与温带 &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 .过渡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长年旱灾,赤地千里 D .地壳运动频繁 9.日本水俣湾的鱼体内甲基汞含量比周围的海水中甲基汞含量大 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 3000倍左右,甲基汞 A . 饮水 链 C .鳃呼吸 D.皮肤主动吸收 B . 食物 10 .我国青藏高原 地 农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 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 A.消灭森林病虫害 C.增加光照强度 D.增加黑暗时间 B . CQ 浓度高 D .气温偏低,水分

高二必修3生物第四章试题汇编解析:种群和群落

2019学年高二必修3生物第四章试题汇编 解析:种群和群落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小编准备了高二必修3生物第四章试题汇编解析,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新课标Ⅰ卷)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浙江卷)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

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A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D错误。 (广东卷)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故A正确,,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错;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D正确。 (福建卷)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课时14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 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 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解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除了群落内部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等,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 要的方面,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裸岩 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答案 D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气候条件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群落中生物数量不同 D.速度不同 解析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演替速度也不同,但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 同,初生演替起始于没有土壤、生物等条件,而次生演替则相反。 答案 B 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解析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如砍伐森林、填湖造田等,但是人也可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湖,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的控制之下。人类的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放火烧山、砍伐森林是破坏性的,但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等却起着建设性作用。 答案 D 4.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 较短,其原因是 ( )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而④是灌木形成后的 特点。 答案 A 5.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 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测试题

2008-2009学年度市高二生物形成性测试题 模块三《稳态与环境》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 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3.下列决定动物种群增长的参数中,最重要的是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死亡率和迁移 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出生率和死亡率 4.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5.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 致使种群密度 A.明显下降 B.保持稳定 C.迅速增长 D.越来越大 6.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生态系统 B.群落 C.个体 D.种群 7.下列哪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最激烈:

A.狮子和斑马B.羊和狼C.小麦与杂草 D.蛇和蛙 8.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 定浓度时,又会抑制同种个体的增殖,整个过程发生着: A.种互助 B.种斗争 C.种间竞争 D.A~C三项 9.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 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B.水分 C.温度D.海拔高度 10.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11.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虫体部 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 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12.当一个蜂群里出现一只以上未成熟的母蜂时,它们之间会互相咬杀,直到留下最后一只。 这种现象对该蜂群的发展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既无利又无害 D.既有利也有害 13.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育的是绵羊,2户养 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8个种群 14.在一个变化剧烈的生态系统中, 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应是: A.个体数量最多的种群 B.个体体积最大的种群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练习题新人教必修

种间关系 1.无论是泰山上的自然林带还是西北的自然荒原,其中的植物都是形态各异、参差不齐,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特点,这些现象的形成可以用下列哪项进行合理的解释( ) ①种内斗争②竞争③寄生④互利共生⑤种内互助 A.①② B.②④ C.①⑤④ D.①②③④⑤ 2.由于环境的变迁导致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占有同一生态环境,此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相互依存、互利共生 B.相互争夺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 C.种群数量的变化都呈“J”型曲线增长 D.由于地理隔离消失,两个种群共同进化为一个新物种 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4. (2011年大纲全国卷).同学从温度为55~65"C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5.下列对竞争和捕食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最终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 B.两种生物竞争必然导致一个种群灭绝 C.鸡吃玉米粒,牛吃玉米的秸秆,据此鸡与牛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D.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 6.下列属于种间捕食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7.由于远洋捕获技术的限制,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若要研究某种海鱼资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该种海鱼的生物学

必修3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匀分布 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随机分布 年龄组成集群分布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1)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N=M×n/m 估算方法(N:种群数量;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1)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3)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1)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型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形式:数学方程式、曲线图(优点:直观;局限性:不够精确)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t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增长率不变 (3)曲线J型分析: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与密度有关)(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环境容纳量)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曲线S型分析:当N=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 N>K/2时,种群增长率降低, N<K/2时,种群增长率增大 ab:表示适应环境 bd:呈指数增长 e:稳定期,激烈斗争期,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会停止增长或动态稳定(生存斗争的结果)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或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4)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所以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下降或消亡。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1.[2020山东省模拟卷]豌豆蚜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和豌豆蚜。研究人员施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检测两种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施蔬果剂后豌豆蚜种群数量将呈S 型增长 C.该生态系统蝉大眼蝽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D.据表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豌豆蚜 2.[2020山东省模拟卷]灰沼狸生活在南非,营集群生活。一些个体在群中其它个体取食时,占据高处放哨。放哨者通常第一个发现接近的捕食者,并且发出告警声后,迅速到达安全的地方。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A.站岗放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 B.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C.实验结果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 D.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多选题][2020山东省模拟卷]某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网)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且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各种群生物体内某种重金属含量如图所示: A.图中五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网)最可能为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的所有生物个体统称为一个生物群落 C.在甲、乙、丙、丁、戊生物种群之间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D.据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甲与乙、丙与丁分别处于同一营养级 4.[2020聊城市一模]群居动物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实验者向鸽群放出饥饿的苍鹰,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可传达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鸽子发现苍鹰后发出的大声鸣叫属于行为信息 B. 食物网中鸽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C. 鸽种群数量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就越少 D. 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5.[多选题][2020聊城市一模]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样测定水体富营养化情况,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在无机磷浓度高于P 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 1采样点低。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 A. 水体溶解氧较高 B. 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增多 C. 浮游动物可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大量减少 D. 浮游生物爆发致使水体有害物质浓度升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