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2章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2章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2章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一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及其经济影响

一、失衡的判断

按经济交易的性质,国际收支交易分为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

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 )—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

国际收支是平衡还是失衡,根据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来判断。

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是不必依靠调节性交易,而仅以自主性交易就能达到平衡的状态。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

(一)偶发性失衡(accidental disequilibrium)

由于偶然的、突发的事件而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失衡。

气候突变农作物减产出口进口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政局不稳资本外流资本金融账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二)周期性失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由于经济体处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进口本国相对繁荣国民收入

P 出口

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三)结构性失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

由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一国国际收支失衡。

1、产品结构失衡

国际市场对“本国出口品”需求出口外汇收入

国际市场对“本国进口品”供给进口品的价格外汇支出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2、生产要素结构失衡

本国要素价格生产成本出口品的价格出口

经常账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四)收入性失衡(income disequilibrium)

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从而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国民收入的变化由经济增长率引起)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总需求CA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五)货币性失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由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1、价格/成本出口进口经常账户逆差

2、本币汇率上升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的价格上升/以本币表示的本国进口品的价格下降经常账户逆差

3、本币利率资本外流资本金融账户逆差

(六)政策性失衡

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七)冲击性失衡

由于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短期失衡:偶发性失衡,周期性失衡,货币性失衡——市场机制

长期失衡:结构性失衡,收入性失衡——政府的介入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一)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

逆差外汇供<求

外汇汇率本币汇率出口——国民收入

国际储备本币供给P r 通货紧缩

举借外债债务危机

1、刺激产品的出口

2、储备流失/枯竭

3、引起通货紧缩

4、造成债务危机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经济的影响

顺差外汇供>求

外汇汇率本币汇率出口

国际储备本币供给P r 通货膨胀

引起国际摩擦

1、抑制产品的进口

2、国际储备增加

3、通货膨胀的压力

4、引起国际摩擦加剧

第二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提出

(二)纸币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1)价格自动调节机制

(2)汇率自动调节机制

(3)利率机制

(4)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

二、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

1、外汇缓冲政策——偶发性失衡

一国政府动用官方储备或向外短期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的短期失衡。逆差——外汇供不应求——动用储备或举借外债——平衡。因为这种政策以黄金、外汇作为缓冲体,故称为外汇缓冲政策。

2、财政货币政策——周期性失衡

(1)财政政策

逆差(紧缩性政策)国民收入总需求

(2)货币政策

逆差——紧缩的货币政策——供给量——r P

—平衡

3、汇率政策——货币性失衡

汇率政策是指一国通过调整本币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

注意:汇率政策是一国官方公开的宣布法定的升值或贬值,而不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汇率的变动。汇率政策是“以邻为壑”的政策,容易引起对方的报复,引发汇率战。

4.直接管制政策——结构性失衡/收入型失衡

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贸易管制和财政管制等形式。

并不能真正的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只是将显性的赤字变为隐性的赤字,一旦取消管制,赤字会重新出现。

第三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弹性分析理论

?(一)代表人物与背景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世界经济环境。各国纷纷进行货币贬值来调节逆差。

济学家勒纳等发展而形成。

?★主要通过对进出口商品供求价格弹性的分析来研究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二)主要观点

?1、供求弹性的概念

?弹性:变化率之比,比值越高,弹性越大。

?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DM,Dx

?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SM,Sx

2、前提假设

?(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2)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需求变化。

?(3)不存在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有形商品的贸易收支。

3、主要观点

?★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通过考察汇率对进、出口总值的影响,得出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充分条件。

?★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只有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才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M-L条件:

?设出口需求弹性为Dx,进口需求弹性为DM

?Dx+DM>1,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Dx+DM=1,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没有作用

?Dx+DM<1,货币贬值使贸易收支逆差扩大

(三)理论评价

?(1)贡献:正确的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

?(2)局限性:

?第二,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假定适用于―非充分就业‖ 。不适用于经济周期的复苏与高涨阶段。

第三,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经济变量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相互关系。

?第四,是一种静态分析,忽视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问题,汇率变动在贸易收支上的效应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是呈―J形曲线‖的。

?第五,弹性的确定存在技术困难

J曲线的原因

★在贬值之前签订协议的执行。

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成外币后收入减少;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成本币后支出增加。★认识、决策、生产周期等因素

★进口商预测货币进一步贬值,从而加速订货

二、吸收分析理论

(the Theory of Absorption)

?(一)代表人物与背景

?★二战后,各国纷纷通过货币竞相贬值的办法来调节国际收支,但结果国际收支无法改善。

?★1952年英国经济学家米德与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在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基础上提出吸收分析理论。

?★研究总收入、总支出与国际收支的关系

(二)主要观点

Y = E = C + I+G(封闭条件下国民收入方程式)

Y = C + I +G+ X – M(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方程式)

X – M = Y – (C + I+G)

B= Y-A

(三)政策主张

?B=Y-A

?▲国内充分就业——支出变更政策

?充分就业(无闲置的的劳动力和资源)——不能扩大生产来增加收入——压缩国内支出

——实施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未充分就业——采取支出转化政策

?未充分就业(有闲置的劳动力和资源)——扩大生产——采取贬值或直接管制的政策,刺激出口——增加收入

(四)理论评价

?1、贡献: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指出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宏观原因;同时强调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与直接管制政策的协调使用。

?2、局限:只强调了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的关系,未涉及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等因素。

三、货币分析理论

(The theory of monetary approach)

?(一)代表人物与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加强,经济学家开始从货币角度讨论国际收支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和约翰逊等人提出货币分析理论。

?★货币因素与国际收支的关系

(二)基本假设

1、假设货币需求是价格、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

2、货币供给量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产出水平),仅影响价格,即货币中性。

3、存在一个有效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内,一国价格水平接近于世界水平

4、各国不对资本流动采取―冲消政策‖

5、从长期来看,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三)主要观点

MD = MS(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D = KPY

MS = m (D + R)

–D为国内货币供应基数,R为外国货币供应基数,以国际储备为代表,m为货币乘数MS = (D + R)(取货币乘数为1)

MS = MD = (D + R)

★货币论的观点:

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不平衡由国内货币供求不平衡引起。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货币需求量;反之为国际收支顺差。

(四)政策主张

?1、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从本质上都是货币的不平衡,需要用货币理论来分析。

?2、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指货币供给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扩张的货币政策——D ——减少顺差

国际收支逆差——紧缩的货币政策——D ——减少逆差

3、直接管制措施以及货币贬值措施也可以调节。只有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4、长期内,国际收支可自发平衡。

(五)理论评价

?贡献:

?1、将国际收支与货币存量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

?2、区分了货币的国内来源与国外来源,因此,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可以根据收支状况,确定政策走向。

局限性:

1、过分强调货币因素对国际收支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2、片面的强调长期均衡,忽视了短期和中期分析。

3、货币分析法的一些基本假设很难成立,与现实不符。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解读

作者:韩萍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经济系 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城5号路501号58# 邮编:250357 电话:150******** email:vhanping@https://www.doczj.com/doc/1715166518.html,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国 际收支政策搭配理论对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策略进行分析,找出了我国目前国 际收支调节策略中存在的缺陷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丁伯根法则 一、我国国际收支及国内经济现状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呈现双顺差的局面. 2007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民币的升值,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这给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提出了挑战。同 时,2007年我国国内经济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下呈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趋势。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储蓄结构不合理、失业率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引发的局部价格失衡。

2008年上半年延续2007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快速增长,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下半年由于美国次债危机,越南金融危机,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经济自然环境的打击,经济逐步从增长期转入衰退期,并且这一状况仍要持续一段时间。08年国际收支预期顺差将有所下降。 二、现行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概述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有三种:需求调节政策(包括支出增减型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型即汇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等,供给调节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和资金融通政策(包括国际储备和国际信贷。在这三种政策中,使用频率最大,变化最多,同时对国际收支调节效果最明显的政策就是需求调节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近年来我国所采用的需求调节政策都有哪些。(一、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从扩大国内需求入手,连续七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近年来经济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已经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和调整经济结构。2004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从2005年起实行稳健财政政策1的决定。因此,2005年开始,财政政策主要立足于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在政府预算方面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在财政支出总量不做过大调整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在做好财政自身的改革的同时大力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制度改革;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严格按照预算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要求,政府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货币政策:1998-2003年底,政府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等问题,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目的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从2004年开始,由于局部通货膨胀

第2章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一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及其经济影响 一、失衡的判断 按经济交易的性质,国际收支交易分为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 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 )—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 国际收支是平衡还是失衡,根据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来判断。 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是不必依靠调节性交易,而仅以自主性交易就能达到平衡的状态。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 (一)偶发性失衡(accidental disequilibrium) 由于偶然的、突发的事件而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失衡。 气候突变农作物减产出口进口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政局不稳资本外流资本金融账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二)周期性失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由于经济体处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进口本国相对繁荣国民收入 P 出口 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三)结构性失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 由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一国国际收支失衡。 1、产品结构失衡 国际市场对“本国出口品”需求出口外汇收入 国际市场对“本国进口品”供给进口品的价格外汇支出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2、生产要素结构失衡 本国要素价格生产成本出口品的价格出口 经常账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四)收入性失衡(income disequilibrium) 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从而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国民收入的变化由经济增长率引起)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总需求CA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 (五)货币性失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由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1、价格/成本出口进口经常账户逆差

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法

【金融与保险】 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方法 王思蔚 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长期以来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 由于连续十多年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使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不断积累,导致外汇储备过快 增长。同时,我国长期实行的“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不适应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的新形势, 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本文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 目两大方面分别详细讨论了各自持续顺差的原因,并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有 效调节方法。 关键词: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涉外经济政策 一,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状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1715166518.html,) 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附件)显示,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1.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7625亿美元,货物进口6283亿美元,顺差1342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744亿美元,支出838亿美元,逆差94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390亿美元,支出283亿美元,顺差106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277亿美元,支出23亿美元,顺差254亿美元。 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678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49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40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继续增长。其中,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2089亿美元,达到8189亿美元。 国际收支失衡不断扩大(图一),首先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其次,大规模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导致贸易摩擦频发。另外,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受限,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为信贷扩张、投资反弹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埋下了隐患。不但如此,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造成资金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国际收支状况是国内经济运行的结果,反映了我国一些深层次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 1.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 从经常项目来看,根据国民核算恒等式,经常项目差额等于国民储蓄与国内投资之差。过去10年来的绝大多数年份,我国国民储蓄都大于国内投资,导致经常项目顺差。这主要是由于: (1)经济结构不合理抑制消费增长,推动居民储蓄持续上升。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从80年代的10.4%提高到13.5%,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却从80年代的12.3%下降到9.1%。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而第三产业只增长了7.7%。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G DP的比重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即使在发展较快的制造业,产品普遍缺乏个性,种类少,附加值难以提高。这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增长,导致储蓄被动增加,超过国内投资的水平就表现为经常项目顺差。 国内经济结构问题反映在对外经济上,是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消化国内一般商品过剩的生产能

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探讨(有参考文献)

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探讨 摘要: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实现内外经济均衡两个目标。 如果只考虑对内均衡,那么,外部不均衡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国内经济。 本文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的现实,认为宏观调控必须内外均衡一齐抓,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并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调整经济政策、扩大内需及外汇汇率改革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力促国际收支平衡。 关键词: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失衡;内外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他国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收支平衡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也越来越重要。针对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现实,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认为要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宏观调控必须内外均衡一齐抓。 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通胀低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偏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为1774.7亿美元,较2005年的1019亿美元上涨74%,外汇储备为1066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473亿美元,说明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状况没有改善。因此,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在国际收支领域出现的大量“双顺差”,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国际产业的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保险服务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而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甚至高污染的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我国随着全球产业大转移和重新分工,而逐渐成为许多产品的世界制造中心。这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的出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的进口替代水平。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品,但这种扩大进口的需求却受到了限制,从而造成国内产能增长较快、而消费需求又相对不足,从而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的拉动,所以造成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的不协调,消费增长在两大内需中长期处于明显滞后状态。据我国官方统计数字显示,自1978年至2004年的26年来,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13.2%的水平,但同期消费增长水平却一直低于投资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速仅为8.6%。我国投资增长率已经连续几年以接近消费增长率一倍的速度增长,使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第五章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学习目标】 1、掌握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2、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的原因及失衡影响 3、理解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理论与措施 4、了解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学习引导】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也遇到严重困难。……理论界紧密联系当前形势,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积极寻找克服经济困难的思路和对策。”(人民日报2009年07月15日“本周话题”)显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和一体化趋势加速,国际金融的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渗透到国际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每个角落。国际收支全面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债权、债务关系和货币兑换关系。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国际储备资产以及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国际收支调节是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章介绍了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等基本知识,分析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并通过列举近年我国一些主要涉外经济调整政策来方便读者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 一国与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引发对外货币收付行为,一国将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对外货币收付加以系统记录即为一国的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战前,信用不很发达,国际资本流动比较少,国际收支主要反映对外贸易收支。一战后,国际收支的含义有所扩大,主要是指一国对外经济交往所引起的对外收支,即凡是有对外货币收付行为的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这就是目前所称的狭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显然,狭义的国际收支把外汇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全部内容,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这一概念以货币收支为基础,即只有现金支付的国际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不包括表面上的没有货币收支发生的交易;第二,外汇的收支必须是立即结清的。二战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迅速发展,出现了贸易方式多样化、国际资本流动多样化的特点,如易货贸易、对销贸易和国际租赁等。这些交易方式有的涉及部分货币收付,有的是延期货币支付,有的表面上没有货币支付。但不管哪种交易都涉及货币的定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只不过是收付形态或形式发生变化而已,因此这一类交易也应属于国际收支范畴。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即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概述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的早期研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研究(以下称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内外均衡理论? [编辑] 国际收支理论的产生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产生于金本位制度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在汇率不变、汇率有限变动及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调节机制有相当大的差异,各种国际收支理论从不同的经济环境、前提出发,提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整方法,至今在多样化的国际社会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1] 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对国际收支进行论述的最初依据体现在重商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尽管重商主义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学派的观点也很不一致,但他们的理论研究却都涉及到了国际收支。代表人物有托马斯·格雷欣、约翰·海尔斯、奥雷姆斯、博丹、马莱斯特罗特、马林斯等人,他们对国际收支的认识主要隐含在对货币的论述中;米塞尔顿在对贸易收支进行论述时,首次采 用了“贸易平衡”一词;晚期重商主义的杰出代表托马斯·孟在其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不仅仅是贸易收支,还有非贸易收支和转移支付,并对资本项目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进行了论述。晚期重商主义者甚至开始尝试编制对外贸易平衡表,该平衡表的结构和记账方式与现代国际收支平衡表大体一致。 大卫·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但休谟的国

浅析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和主动调节措施

浅析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和主动调节措施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采用的调节政策有:(1)财政政策调节。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理表现为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支出政策和公债政策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动,进而通过对边际进口倾向的影响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则政府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率,政府支出的减少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数倍的减少;同时,税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收益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减少必然导致本国居民商品和劳务支出的下降,其中包括对进口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下降,至于下降的程度则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的高低,最终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总需求间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以外,财政政策还可直接作用于恢复国际收支的均衡,特别是当国际收支的赤字源于财政赤字时,控制国内财政赤字即可直接改善国际收支。(2)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政策可以改变社会总需求的水平,进而影响价格、利率等变量,达到最终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如果_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国内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两个角度纠正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再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促进一国国内利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吸引资本流人,改善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3)信用政策调节。信用政策也可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面临较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可以有针对性地直接向出口商提供优惠贷款,鼓励其扩大出口;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提高进口保证金比例,抑制进口。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外商提供配套贷款吸引投资,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来平衡经常项目的逆差。信用政策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进而对投资,价格等变量产生影响,并作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通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来进一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4)外贸政策调节。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施贸易的管制。前者主要是通过提高外国出口商品的关税来抑制进口,刺激对本国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但是,其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仅仅是一种对进口方面的单向调节。后者则一方面运用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措施限制进口,另一方面运用出口补贴等措施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从进出口两方面双向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通过提高关税和增加非关税壁垒来抑制进口、鼓励出口,改善国际收支。但是,通过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会扭曲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效果,因此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走私猖獗、黑市活跃、千方百计逃脱管制。外贸管制还容易产生国际贸易摩擦,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简介 国际收支失衡(disequilibr ium)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臵、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国际收支长期性平衡的一个重要标志。

(财务知识)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 )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概述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 )又称弹性分析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 )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 ),其公式为 E m = 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 ),其公式为 E x = 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 ),其公式为 S m = 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 ),其公式为 S x = 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从上述四个公式可见,所谓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就称弹性越高;反之,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就称弹性越低。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 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2、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即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 3、不存在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贸易收支。 4、收入水平不变从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数。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核心观点[1] 货币贬值具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贬值能否扬“出”抑“进”,取决于供求弹性。为了使贬值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必须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编辑]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编辑] 马歇尔-勒纳条件 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单价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马歇尔-勒纳条件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现举例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定中国为本国,美国为外国,人民币汇价从$1¥7 贬值到$1¥8,由此引起出口商品美元单价和出口数量变化的一组数据。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如上节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却是偶然的、相对的,因此,国际收支的调节是无时不在进行着。为了顺利而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首先必须研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然后才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来进行调节。 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繁多而复杂,这些原因中既有一般的原因,又有特殊的原因。 (一)、一般原因 西方经济学家按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一般原因的不同,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周期性不平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常见的原因。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不同程度地处于周期波动之中,周而复始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而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衰退阶段,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会促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出现顺差;而在经济繁荣阶段,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则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出现逆差。如日本在1974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9.4%,国际收支却出现46.9亿美元的逆差;1976年日本经济萧条,但国际收支却出现顺差36.8亿美元。 2、货币性不平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一般直观地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不一致,故又称价格性的不平衡(Price Disequilibrium)。例如,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其出口商品成本必然上升,使用外国货币计价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客观上起着抑制出口的作用。相反,由于国内商品物价普遍上升,相比较而言,进口商品就显得便宜,鼓励了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出现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弹性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弹性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由于这一方法侧重于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故称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导致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作用于国际收支。其着重考虑的是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评价 弹性分析的理论贡献在于: 1)它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从而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会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尤其是这一理论揭示出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大部分是低弹性的商品。 2)它表明,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根本途径。

弹性分析论的局限在于: 1)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收支和资本的国际移动。 2)忽略了收入效应、生产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对 国际收支的影响。 3)未考虑贬值对国内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影响。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改善贸易收支,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4)供给并不是有完全弹性 5)忽略了预期的作用 6)实际上弹性值很难计算 二、吸收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调节必须通过改变总收入或总吸收来进行,改善国际收支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二者兼用。 (二)评价 吸收分析法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出发,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的。与弹性分析法相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结构性失衡 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 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经济周期有关, 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 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 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 意味着进口 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币性失衡 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 出口成本提 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便、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 时,进口成本降低, 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主要有: 财政政策 采取扩大或缩减财政支出和调整税率的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 国际收支大量顺 差、国际储备较多时,采取增加财政预算、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刺激 投资等手段 ,可以提高消费水平 ,促使物价上涨,增加国内需求和进口,减少顺差。当国际收 支大量逆差时,则可采取削减财政预算、压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紧缩通货等措施 国内物价下降 ,增加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减少逆差。 ①利率调 调节国际收支 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 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资本外流和扩大投资规模,使顺差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 可以提高利率, 吸引外资流入, 控制投资规模, 使逆差缩小。 提 高利率会使本币汇 率上升, 容易影响 国内投资, 抑制商 品出口,从而发生贸易收支 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收支的改善。因此,只有在币值严重不稳, 国内经济 ②汇率调整。 通过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 提 可以改善国际收支。 货币升值后, 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相应 从而使顺 差减少;相反, 货币贬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差。但运用汇率手段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往 往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 ③外汇管制, 指一国政府机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 直接干预外汇 的自由买卖或采取差别汇率。 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扩大、 管制条例 ,对外汇买卖、外汇的收入 和支出实行严格管制 外逃,可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 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 产品 ,迫使 金融政策 采取利率调整、 汇率调整和外汇管制等政策来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 整。提高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再贴现率, 可以吸引或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 失衡。 缩小。 但是, 逆差或使逆差扩大, 和金融状况不断恶化时才采取调整利率的措施。 高或降低本币的汇率, 提高, 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就会下降,在客观上起到鼓励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 外汇入不敷出时, 制定严格的外汇 ,控制外汇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资本

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浅析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作者:————————————————————————————————日期: 2

浅析我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过去两年我国涉外经济运行发生了较大波动,而连续近十年的贸易、金融“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给我国经济增添了危机的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我国政府在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两难选择下,采用哪些调节手段平衡国际收支力保国家经济稳定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主题词:国际收支财政货币手段人民币汇率 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一)基本概念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体现了流量概念。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常为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 一般统计的国际收支主要包括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两项:经常账户概括了“一国与其外国贸易伙伴之间由当期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销售所带来的交易”,体现了已过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果某国存在经常账户盈余(顺差),则与向外国人购买的进口商品相比,此国居民向外国人销售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因此,拥有了可向外国人贷出的资金。 金融账户度量了现有的金融或实物资产在国家间的交易。当某国投资者向外国投资者出售了一项资产(例如,地产、债券或

股票份额)时,该交易被作为一项资本流出记入该国国际收支账户,而对另一国则显示为资本流入。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影响 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以外贸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较低的人民币汇率,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中国廉价的商品在全球畅销导致了经常项目下的顺差;同时,外资本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导致货币流入,国内企业又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另一方面我国对资本流出实行了管制措施,因此显现出巨大的金融账户盈余。 自2003年以来的8年时间内,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惯例,尽管连年巨大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但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 持续的、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顺差也会对一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持续性顺差会使一国所持有的外国货币资金增加,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生抢购本国货币的情况,这就必然产生对本国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由于市场法则的作用,本国货币对外国货

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及对策分析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结构性失衡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三)收入性失衡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意味着进口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币性失衡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便、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就会出现顺差。(五)政策性失衡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采取扩大或缩减财政支出和调整税率的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当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国际储备较多时,采取增加财政预算、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刺激投资等手段,可以提高消费水平,促使物价上涨,增加国内需求和进口,减少顺差。当国际收支大量逆差时,则可采取削减财政预算、压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紧缩通货等措施,迫使国内物价下

降,增加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减少逆差。金融政策采取利率调整、汇率调整和外汇管制等政策来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①利率调整。提高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可以吸引或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资本外流和扩大投资规模,使顺差缩小。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提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控制投资规模,使逆差缩小。但是,提高利率会使本币汇率上升,容易影响国内投资,抑制商品出口,从而发生贸易收支逆差或使逆差扩大,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收支的改善。因此,只有在币值严重不稳,国内经济和金融状况不断恶化时才采取调整利率的措施。②汇率调整。通过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提高或降低本币的汇率,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升值后,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相应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就会下降,在客观上起到鼓励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从而使顺差减少;相反,货币贬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差。但运用汇率手段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往往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③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机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外汇的自由买卖或采取差别汇率。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外汇入不敷出时,制定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外汇买卖、外汇的收入和支出实行严格管制,控制外汇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资本外逃,可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贸易管制政策贸易管制政策的着眼点是“奖出限入”。在奖出方面,主要是实行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是由进出口银行为扩大出口向本国出口商或他国进口商提供的贷款。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是由国家行政当局对本

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调节措施

王孟莉会计学 2010310456 当前中国国际收支和汇率状况及调节措施 国际收支方面: 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贸易顺差增加迅猛,资本顺差居高不下,使得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发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不仅与自身经济发展有关,而且还与全球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国际收支失衡状况已成为全球性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根据报告,2009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上升664%。2009 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4531亿美元。“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1、解决双顺差需各种政策协调使用 中国的双顺差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同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和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要使用全面的方法解决双顺差以及高储蓄率的问题,即会使用各种方法的组合,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政策以及贸易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1.1 提高消费水平增加旨在完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公共支出,以降低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储蓄。通过财政和其他手段(如法律、法规),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投融资体系改革,使国内储蓄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允许人民币更多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 1.2 对内、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地方政府为引入外资而进行恶性竞争。制止地方政府把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引入状况作为政绩考核标准。取消中央政府有关规划中的进出口和外资引入量指标。进一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各级政府制定应急预案,为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做好充分准备,把结构调整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 1.3 应当放松资本管制但是坚决不放弃用管制的办法遏制投资资本的流入。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鼓励三资企业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实行与WTO不相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对某些特定产业的进入。增加政府旨在支持企业的公共支出。 1.4 中国经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为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中国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对中国的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解决顺差不断扩大要综合采取宏观对策。①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全面放宽各种进口的用汇管理,采取进口用汇自动登记制。取消企业对外FDI的外汇汇出审批管理,真正鼓励企业“走出去”。全面放松对资本项下的外汇支出管理。②调整税收(包括关税)政策。对战略性、资源性商品提前实现进口零关税并改采13%的增值税率。③调整分配政策。扩大内需,刺激出口。④采取更加有力的财政支出政策。⑤进一步调整产业政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⑥采取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 中国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出现对外净资产,且规模迅速扩大,在国际上罕见。这有利于增强中国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但中国对外大量提供资金,并非国内储蓄真的过剩,而是由于经济中存在深层次问题,即政府职能错位、缺位,主导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不利于国内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提出以下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包括两个方面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包括两个方面,即市场机制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和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引导措施。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即在政府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由市场经济中的其他变量与国际收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通常,国际收支的失衡会引起汇率、物价、国民收入、利率的变化,而后者的变化又会改变国际收支的失衡。 1、国际收支与汇率变动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实际经济因素之一。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和资本流动的决策等,都要把国际收支状况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另一方面当汇率发生变动时,不仅一国商品的进出口、服务的贸易会受到显著的影响,而且资本的跨国流动也会出现大规模的变化。 2、国际收支与物价变化 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最早注意到物价变化同国际收支状况之间的关联,休谟指出,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会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而自动地得到调整。这是国为每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是以黄金本身或以黄金为基础的纸币构成的。 在当代,价格变化对国际收支状况仍然存在重要的影响,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顺差情况正好相反),意味着对外支出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基础货币减少,从而减少了社会的货币量),物价下降,同时该国的货币会贬值,即汇率上浮,由此引起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从而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3、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水平 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社会总需求、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不仅能改善贸易收支,而且也能改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因为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会使对外国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都程度不同的有所下降,从而使整个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不完全的”,它很可能在国际收入完全恢复平衡以前就不再起作用,而不象“物价——铸币流动机制”那样会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 4、国际收支与利率变化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币存款和其他外国资产增多,负债减少,因此产生银行信用膨胀,国内金融市场银行银根趋于松动,利率水平逐渐下降。利率下降会引起本国资本外流,同时也阻止外国资本内流,于是在资本帐户中净差额减少,国际收支的顺差也会减少;相反,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即表明该国银行所有持有的外国货币和其他外国资产减少,而负债增多,于是该国信用会出现紧缩,银根也会相应地趋于紧张,利率也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升。利率上升必须会导致本国资本不再外流,同时外国资本也纷纷流入本国谋求高利。因此,资本帐户的逆差就会向顺差方向转化。 以上是国际收支与各种经济变量,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这种调节是一种基于内生因素的自动调节,它的成立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 (1)这种调节只有在进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弹性小,即无法缩小进口,也就不能改变贸易入超状况; (2)由物价变动导致商品进出口的变化,其前提条件是物价的弹性较大,否则,它也不能起到自动调节作用。 (3)这种自动调节需要对利率升降有较敏感的反映。如果对利率的反应迟钝,那么即使是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二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二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包括两个方面即市场机制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和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引导措施。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即在政府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由市场经济中的其他变量与国际收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通常国际收支的失衡会引起汇率、物价、国民收入、利率的变化而后者的变化又会改变国际收支的失衡。 1、国际收支与汇率变动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实际经济因素之一。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和资本流动的决策等都要把国际收支状况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另一方面当汇率发生变动时不仅一国商品的进出口、服务的贸易会受到显著的影响而且资本的跨国流动也会出现大规模的变化。 2、国际收支与物价变化 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最早注意到物价变化同国际收支状况之间的关联他于1752年提出了有名的“物价——铸币流动机制”。休谟指出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会通过水平

的变化而自动地得到调整。这是国为每一个国家的货币给是以黄金本身或以黄金为基础的纸币构成的。 在当代变化对国际收支状况仍然存在重要的影响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顺差情况正好相反)意味着对外支出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基础货币减少从而减少了社会的货币量)物价下降同时该国的货币会贬值即汇率上浮由此引起本国出口商品相对下降进口商品相对上升从而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3、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水平 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社会总需求、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不仅能改善贸易收支而且也能改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因为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会使对外国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都程度不同的有所下降从而使整个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不完全的”它很可能在国际收入完全恢复平衡以前就不再起作用而不象“物价——铸币流动机制”那样会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 4、国际收支与利率变化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币存款和其他外国资产增多负债减少因此产生银行信用膨胀国内金融市场银行银根趋于松动利率水平逐渐下降。利率下降会引起本国资本外流同时也阻止外国资本内流于是在资本帐户中净差额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