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动物

第二单元动物

第二单元动物
第二单元动物

第二单元动物

教学要求

1 ?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

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经历对小动物进行观察描述的过程;\

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

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

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物征、分类物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教学评价

学生能以小组参与或个人参与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以下观察小动物的经历:

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活动的经历;

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活动经历;

简单的比较观察活动经历;

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活动经历;

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活动经历;

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活动经历。

学生能在课外维持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在课外的寻访调查活动中,能发现8种以上活动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以及说出其中的一二种小动物的栖息地,比较顺利地寻访到他的小动物朋友。在寻访调查活动和观察研究活动中,能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做到不伤害小动物。

学生能对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有关小动物的书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有关小动物的信息做出更为积极的反应。

第一课时寻访小动物

教学准备

在校园里踏勘一块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像一个三年级学生那样的寻访调查一下估计一下孩子们能发现哪些小动物,他们中会碰到

哪些问题,思考一下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树、一个小花坛、一平方米草地,甚至是一个栽有植物的花盆,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范围里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做成卡片备用。

设计几种不同样式的调查记录,必要时供学生参考。

考虑好学生在校园内外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开展寻访调查活动时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准备好教学对策。

教学过程

1 ?弓I入。

1)研究动物活动开始了。先做个游戏测试: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动物?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2)简要说说通常我们是怎样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

2.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1)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2)估计一上,或者猜一猜,在那棵大家都熟悉的校园里的树上,会有

多少种小动物?

3)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栖息和活动着好些小动物的地方?

如果进行一次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该留意哪些地方呢?

4)在校园里,在校园附近,在家附近,这些小动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或者说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里。科学课的计划是:三年级同学用1~3 个星期的时间进行一次寻访调查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活动。让我们再来估

计一下:

我们大概能观察到多少各小动物?

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能认真地完成这项寻访小动物的活动?

我们全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

3.寻访活动的准备——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1)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活动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了解到这个季节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其他任务:各小组和个人自己设置。

计划: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的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

2)观察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

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

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

4.寻访活动的准备注意事项

1)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须作哪些规定?

2)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假如我是只小蚂蚁……

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动物邻居。

我们所观察的是一个生命体。和我们人一样,所有的生命体只有一人生命。

3)保护观察调查的环境。

5.作业。]

在1周左右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第二课时蜗牛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黄瓜、苹果叶、菜叶、面包或馒头; 某些带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洋葱、大蒜等。

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物体的图片,如海螺壳、盘状蚊香、旋涡、牵牛花的缠绕茎、葡萄的攀缘茎触须等。

准备几个拓新的观察内容和关于蜗牛壳的问题。

教学过程

1?弓入

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吗?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吗?

2?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观察蜗牛的准备。区分蜗牛的壳和蜗牛的身体,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确定“了解蜗牛的身体,回答’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的问题”为观察目的。

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3.蜗牛壳的观察。

讨论:观察过蜗牛壳吗?蜗牛的壳是怎样的?蜗牛壳的观察会有多少观察内容?

蜗牛壳上的螺线的观察和讨论。蜗牛壳的螺线的观察内容。螺线形状的观察描述和螺线名称。螺线旋了几圈?怎么数?螺线的展开方向,左旋和右旋。

左旋蜗牛和右旋蜗牛;头发的旋涡;海螺、牵牛花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

从一条螺线的观察内容到蜗牛壳的其分观察内容 ----- 提出观察蜗牛壳

的新的问题,发现蜗牛壳的更多的观察内容。

4.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蜗牛怎样吃食物?观察吃菜叶的蜗牛,观察蜗牛的齿舌。描述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讨论:看看我们为蜗牛准备了几种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在这几种食物中选择哪一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活动:在蜗牛的周围

放一些食物,观察蜗牛朝什么方向爬,去吃什么食物。

蜗牛能在多远的地方发现食物?\

5.交流与小结。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说说蜗牛怎样吃食物的。

第三课时蜗牛(2)

教学准备

小组或者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玻璃片,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

塑料薄膜和画有同心圆的纸。

教学过程

1.弓入

我们已经比较仔细地观察过蜗牛了。那么,蜗牛有脚吗?蜗牛有脚的话,蜗牛的脚是怎样的呢?蜗牛没有脚的话,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呢?

2.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蜗牛没有像人、兔、蟋蟀那样的脚,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这是一种特殊的脚一一腹足。

3?观察蜗牛的爬行。

观察玻璃片上爬行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腹部是怎样使身体前进的。

蜗牛爬行的描述和模仿。

观察蜗牛在小木棒、棉线等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描述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

4.蜗牛爬行的痕迹。

说说蜗牛爬行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

观察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发现痕迹是粘液变成的。

推测一下蜗牛分泌的粘液所起的作用。

5.蜗牛赛跑。

哪只蜗牛爬得快?提出蜗牛赛跑的建议。

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的办法吗?有其他比赛方法吗?……

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铺上一张塑料薄膜,把蜗牛放在中心圆内,看哪只蜗牛最先爬出外圆。

6.小结。

小结。

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我们还可以开展些什么有意义的活动?

第四课时蜗牛和蝗虫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1.观察蝗虫。

观察蝗虫。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知识点汇总

寻访小动物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地环境生长着不同地(动物). 秋天能在附近观察到那些小动物?蝴蝶、蚯蚓、蟋蟀、蝗虫、瓢虫. 在寻访小动物观察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什么?答:()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保持动物地生存环境.()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地地方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蜗牛(一) 蜗牛是(软体)动物. 蜗牛地身体由(壳)、(腹)、(头)、(眼睛)、(触角)和(口)组成. 用铅笔或小棒轻轻碰触蜗牛,它会(把身体缩进壳里).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头上有(两对触角),(长地一对触角)上长有眼睛,爬过之后会留下(黏液).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地环境. 、蜗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 蜗牛(二) 蜗牛休眠了,要唤醒它,把它放入(水中)试试看.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地动物.它利用(齿舌)先把食物一点一点磨碎,再慢慢地吃下去. 蜗牛用(气孔)呼吸,靠(肛门)排便.蜗牛地粪便是(褐色线状地). 饲养蜗牛地过程中,为蜗牛创造一个什么样地生活环境?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潮湿地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蚯蚓 蚯蚓生活在(花坛)、(草地)、(菜园)、(墙角)地土壤里. 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蚯蚓是(环节动物). 把蚯蚓放入水中,蚯蚓会往上爬.不要把蚯蚓长时间放入水中. 蚯蚓受刺激时,身体会伸缩. 蜗牛和蚯蚓地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都生活在(阴暗潮湿)地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不同点:蚯蚓在地下生活,而蜗牛在地面生活.蚯蚓没有触角,而蜗牛有触角.蚯蚓后背没有壳,蜗牛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蚂蚁 蚂蚁地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对足,生活在洞穴(土壤)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地?答:蚂蚁在行进地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地蚂蚁走相同地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地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地“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蚂蚁地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金鱼 金鱼是一种常见地(观赏鱼). 金鱼是(人工培育)地,品种很多,是常见地家养动物.

三年级科学上册 校园里的动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地观察校园或某一环境中的动物,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动物;能用比较准确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情况;能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几种动物,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观察动物的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 3.进一步认识常见动物的名称,认识昆虫(或其它某一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观察动物的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比较准确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情况;能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几种动物,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而且它们无处不在,在我们校园里,也有着很多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第二课:校园里的动物。 二、新授 1.观察动物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识有哪些动物,你能把它们画出来吗? 学生凭记忆画完动物,教师做简单的评价后,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主人公一起对阿静和奇奇画的动物——蝴蝶和蚂蚁进行评价,进而同桌互相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时观察的不足。 思考,讨论: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认识它们呢? 教师启发,讲解。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明白观察的方法、顺序和步骤。 2.观察校园里的昆虫 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去寻找和观察昆虫。 观察结束,组织学生一起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最后总结,将观察过的动物向学生做完整详细的描述。 3.归纳昆虫的特征 教师将观察结果和学生一起交流,归纳,总结,记录。 三、活动设计 回去观察比较两种动物,写出一个观察实验记录。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动物之间的不同,还学会了观察的方法,收获可真多啊!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拟题人:陈婧 第二单元 动物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机会.只要你把自己对每个问题的探究、理解、了解或体会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一份好答卷。祝你成功! 一、把你观察到的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填在方框里,如果方框不够,可以自己增加。(12分)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5分) ( )1、观察小动物时,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 )2、在晴天中午的大树下我找到了很多蜗牛。 ( )3、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腹部有6只脚。 ( )4、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水中生活。 ( )5、蜗牛可以在玻璃上爬行。。 ( )6、蚂蚁和蜗牛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 ( )7、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 )8、蜗牛休眠了,我们可以使劲敲打它的外壳使它活动起来。 ( )9、蚂蚁喜欢甜食,我们可以用白糖和面包屑把它们引出来。 ( )10、蚯蚓的身体没有头、尾的区别。 三、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方框里)(15分) 1、( )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①老虎 ②长颈鹿 ③非洲象 2、( )是世界 上最高的动物。 ①老虎 ②长颈鹿 ③非洲象 3、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它的腹部就是它的足。蜗牛的足叫( )。 ①腹足 ②软足 ③脚 4、蜗牛的触角有( )对。 ①3 ②1 ③2 5、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 ),这种物质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①粘液 ②信息素 ③水分

6、池塘、小河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 ①鱼类②虾类③螺蛳 7、蜗牛用()呼吸。 ①鼻子②鳃③气孔 8、下列食物中,蜗牛最喜欢吃的食物是()。 ①蛋糕②菜叶③桔子 9、观察完蚂蚁后,我们应该()。 ①把蚂蚁放回家②把蚂蚁扔掉③把它养起来 10、植物和动物都属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①生物②植物③动物 四、看图做题。(18分) 1、写出蜗牛各部分的名称。 (附蜗牛的图片) 2、写出蚯蚓各部分的名称。 (附蚯蚓的图片) 五、观察与记录。(20分) 2在观察金鱼的活动中,我们观察认真观察了金鱼的身体,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六、观察与发现。(10分) 世界上大约有一百多万种动物。在学习本单元时,我们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等动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你知道动物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七、阅读与思考。(10分) 聪明的蚂蚁 地球上的蚂蚁有8000多种,数量更是不计其数。不被人们注意的小蚂蚁在不断地繁衍,通过辛勤的“工作”创造出自己的“世界”,从一些小家族发展成庞大的蚂蚁王国。在建立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单元测试(答案版)

班级: 第二单 元 单元测试 学号: 一、填空题(10 分) 1、蚕从卵中孵出后需要蜕皮(4 )次, 才能变成 蛹。 2 、蚕和蚕蛹的身体都分为(头)、(胸)、( 腹)三部 分 3 、蚕吐丝结成蚕茧,它的里面有(蚕蛹),经过一段时间,(蚕蛾)从蚕茧里钻出来。 解析:蚕吐丝结果茧把自己包住,在蚕茧内蚕先变成蚕蛹,再从蚕蛹变成蚕蛾,最后钻出蚕茧。 4、许多动物都依靠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卵有卵壳,有的卵没有卵壳,卵壳的作用是(保护内部结构)。 5 、鸡蛋蛋黄上的一个小“亮点“是(胚),它能发育成小鸡;卵黄和卵白是胚胎发育时的(营养)来源;(气室)里储存少量空气,保证生命的延续。 二、判断题。(10 分)1、蚕除了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还需要食物以及安全卫生的环境。(√ )解析:不卫生的环境可能导致蚕生病,使蚕提前结束生命周期。 2 、吐丝前的蚕不再吃桑叶了,身体变得透明。(√ ) 解析:蚕的身体变得透明是蚕吐丝结茧的前兆。 3 、蝙蝠和蚕的形态结构一样,属于同一类动物。(× ) 4 、蚕蛹和蚕一样都长有胸足、腹足和尾足。(× ) 5 、蚕蛹已经有了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 )解析:蚕蛹长出了盾片,将来发育成翅,还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 6 、蚕蛾和蚕都会爬行,并且它们都要吃桑叶。(× )

7 、刚生下来的蚕卵是淡黄色的,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 8 、蚁蚕是蚕的成虫,蚕蛾是幼虫。(× ) 解析:具有繁殖能力的才是成年阶段,因此蚁蚕是幼虫,蚕蛾是成虫。 9 、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都相同。(× ) 10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 ) 三、选择题。(20 分) 1 、下面对蚕的头部描述正确的是。( A ) A. 具有咀嚼式口器 B.有鼻子C、有触角 2 、蚕的身体一共有(C )对足。 A. 5 B. 6 C、8 解析:蚕有 3 对胸足,4 对腹足, 1 对尾足。 3 、蚕蛹胸部长有(C )。 A. 胸足B、盾片C、胸足和盾片 4 、在剪开的蚕茧里出现的皮是( A )蜕下的。 A. 蚕吐丝变成蚕蛹时 B.蚕第一次起眠时C、蚕第二次起眠时 解析:蚕蜕皮 4 次后结茧,剪开蚕茧看到的是蚕变成蚕蛹时蜕下的第五层皮 5 、雄蚕蛾的身体与雌蚕蛾相比,雄蚕蛾( B )。 A. 和雌蚕蛾一样大小 B. 稍小,触角黑色,翅粗大 C、稍大,触角灰色,翅短小 6 、蚕的一生中只有在( B )阶段时吃食物,其余时间都不吃食物。 A. 蚕蛹 B.幼虫C、蚕蛾解析:蚕只在幼虫阶段进食,在卵、蚕蛹和蚕蛾阶段都不进食。

写动物作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写动物) 小蚂蚁 2011年9月25日星期六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观察了小蚂蚁。我早早地给它们准备了“礼物”——一小块蛋糕。我来到楼下,把蛋糕放在一棵大树下,一边哼着歌曲,一边等着蚂蚁的到来。不一会儿,一只黄色的小蚂蚁爬了过来,只见它长着六条细细的腿,两根又细又尖的触角。它东张张、西望望,好像发现了“猎物”,它用鼻子闻了闻蛋糕,却没有搬走,又回到草丛里。我想:它一定是去找同伴了吧!不一会儿,果然来了好多蚂蚁。虽然蛋糕的重量要比蚂蚁的体重大好几十倍呢,但蚂蚁们还是齐心协力地把蛋糕搬回“家”里了。 我从观察小蚂蚁中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团结就是力量。 小公鸡 我很喜欢我家的那只喔喔叫的小公鸡。它的头上长着像火把一样的冠子。背上的羽毛像穿着深红闪亮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套了件金黄色的衬衫。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尖尖的嘴,再配上最引人注目的那五颜六色的大尾巴,显得既美丽又威武。 小公鸡早上起来就站在坪台上“喔喔”地使劲叫,催人们快快起床。 平时,小公鸡还是捉虫子的能手呢!尽管有些小虫十分机敏,但只要它动一下,就逃不过小公鸡的眼睛。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条小虫子刚刚从树下的草丛中爬出来散步,就让小公鸡发现了。只见小公鸡飞快地跑到树下,用它那尖利细长的嘴巴,一下子就把小虫子捉住了,就这样一条条小虫子都成了小公鸡的美餐。 有一次放学回家,我看见小公鸡在院子里的大树下扒食吃,就连忙放下书包,抓了一把米撒在地上让它吃。小公鸡正吃得欢,不知谁家的一只大公鸡过来和小公鸡抢米吃。这下可把小公鸡惹火了,就扑过去和那只大公鸡打起架来。大公鸡猛地扑过来了,小公鸡沉着应战,身子一缩,躲过了大公鸡的一招。然后,它立刻转到大公鸡的后边,冷不防地向上一蹿,蹦到大公鸡的背上对着它的冠子猛啄,啄得大公鸡的冠子直流血。大公鸡疼得逃跑了。小公鸡胜利了,它昂头挺胸。瞧,一副得意神气的样子,真讨人喜欢。 我格外喜欢这只美丽、可爱的小公鸡。 小白猪 我家养了两头小白猪。它们全身雪白,一对大耳朵像两把有力的扇子,忽上忽下不停地扇动;鼻子长长的,一对圆圆的鼻孔,像两个小山洞;鼻子下面藏着个大嘴巴,不仔细看,真不会发现鼻子下面还有张嘴;鼻子上面有一双让人捉摸不透的小眼睛,满脸的皱纹,实在不怎么好看。 农忙时,妈妈下地干活,让我在家喂它们。我把猪圈门打开,把调好的食料放在猪圈门口,馋嘴的小猪鼻子尖极了,香味早被它们嗅到了,还没等我把猪食倒在食盆里,它们就一拥而上,把满满的一盆猪食给拱洒了。猪食溅到我脸上、裤腿儿上、褂子上,气得我顺手拿起棍子想揍它们。可刚举起棍子,它们就“嗷嗷”地叫起来,似乎在向我求饶。看着它们那可怜的样子,我又不忍心让棍子落下去了。 小白猪渐渐长大了,更暴露出了它们的本性--贪吃、贪睡。每当妈妈喂它们时,它们便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还不停地发出哼哼声。吃饱了,就挺着滚圆的大肚子,用脚把土扒到身子底下,倒头就呼呼地睡起来。 有时候,它们又让人哭笑不得。一天上午,爸爸要垫猪圈,就把它俩赶到院子里。它俩刚从猪圈里出来,就满院子撒欢儿,吓得几只母鸡满院惊飞,“咯咯”地叫。再看它俩,什么也不顾,好像终于得到自由似的,又好像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会儿到炭堆里去乱拱,弄得灰头灰脸的,一会儿又拱拱小树、弄弄花草。一上午,整个院子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可能是折腾累了吧,晌午,它们好不容易趴在暖和的地方呼呼睡起了大觉。 我家的小白猪虽然贪吃贪睡又淘气,但我仍然十分喜欢它们,因为它们给我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时候,我早就背过《咏鹅》这首诗,甚至我已经吃过鹅肉了,但是,鹅是怎么样的,我却浑然不知,今天,我总算见到了鹅。 下午,我来到了阿姨家,听说阿姨家养了一只鹅。我就飞快地跑了过去,啊,鹅! 但是,也有点让我失望,这只鹅不是名副其实的大白鹅,而是一只褐色的鹅。它头比鸭大一些,嘴巴是乌黑乌黑的,与鸭子和别的鹅不同;头颈的颜色跟鸭子头颈的颜色差不多,朝天的那一面是深褐色,底下是白色的,比鸭子的头颈长得多,它的身体的颜色也一样,背是褐色的,肚皮和腿是白色的,脚掌上也有璞,脚爪有3只,走路时,先抬脚后跟,再摇摇摆摆地把前爪踏上地;它的叫声深沉,而且粗,比鸭子的叫声亮,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虽然有点可惜——它不是大白鹅——但是,我还是很开心,因为我见到了真正的鹅。 我家的小黑狗 瞧,那个趴在地板上的就是我的奇奇,是不是很像一个大毛线熊呀。它身披一件黑色毛皮大衣,在灯光下闪着光泽。一双绿

第二单元动物

第二单元动物 教学要求 1 ?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 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经历对小动物进行观察描述的过程;\ 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 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 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物征、分类物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教学评价 学生能以小组参与或个人参与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以下观察小动物的经历: 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活动的经历; 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活动经历; 简单的比较观察活动经历; 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活动经历; 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活动经历; 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活动经历。

学生能在课外维持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在课外的寻访调查活动中,能发现8种以上活动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以及说出其中的一二种小动物的栖息地,比较顺利地寻访到他的小动物朋友。在寻访调查活动和观察研究活动中,能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做到不伤害小动物。 学生能对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有关小动物的书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有关小动物的信息做出更为积极的反应。 第一课时寻访小动物 教学准备 在校园里踏勘一块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像一个三年级学生那样的寻访调查一下估计一下孩子们能发现哪些小动物,他们中会碰到 哪些问题,思考一下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树、一个小花坛、一平方米草地,甚至是一个栽有植物的花盆,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范围里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做成卡片备用。 设计几种不同样式的调查记录,必要时供学生参考。 考虑好学生在校园内外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开展寻访调查活动时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准备好教学对策。 教学过程 1 ?弓I入。 1)研究动物活动开始了。先做个游戏测试: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动物?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2)简要说说通常我们是怎样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 2.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知识清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2.蚕卵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 4.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5.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6.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7.养蚕小窍门: (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查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3)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酒杀虫剂。 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1.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

4.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是没有硬壳的。 5.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7.孵出小鸡大约需要3个星期。 三、蚕长大了 1.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4.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5.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7.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看到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8.可以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好准备。 四、蚕变了新模样 1.蚕吐丝了,蚕房中的许多蚕宝宝都被蚕丝包裹起来,形成了蚕茧。 2.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蛹,蛹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黄褐色。 3.蚕茧呈椭圆形,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由一根蚕丝组成,长度一般为900~1500米。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 动物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2.3鸟教案

第三课鸟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体表长有羽毛,头部长有喙。 2.科学探究 继续发展观察比较找相同的能力和从相同之中确定鸟类独有特征的能力。逐步形成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面对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设计研究鸟类共同特征的方案。能在研究、 寻找证据的基础上,接纳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形成对鸟类的研究兴趣。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保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体表长有羽毛,头部长有喙。 难点:继续发展观察比较找相同的能力和从相同之中确定鸟类独有特征的能力。逐步形 成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鸟类卡片或标本(鸵鸟、鸡、蝙蝠、蜻蜓、鸽子、麻雀等),鸽子的羽毛、滴瓶、滴管、剪刀、放大镜,PPT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P16动物图。 (2)思考并讨论:图中哪些才是鸟呢?鸟类有什么共同特征?我们该怎样研究? (二)新课学习 1.观察比较鸟的身体 (1)展示鸽子和麻雀的图片(或标本)。 (2)观察:鸽子和麻雀的身体有什么相同?

(3)讨论并汇报:说一说,它们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长有什么? (4)标示:将讨论的鸟的身体部分在活动手册上标示出来。 (5)思考:在相同之处中,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他类动物(如昆虫、鱼类等)没有 的? 2.寻找鸟类的特别之处 (1)课件展示教材P17三幅翅膀图。 (2)小组讨论:许多动物都有“翅膀”,鸟的“翅膀”有什么特别之处?比较鸽子、蜻蜓、蝙蝠“翅膀”的特点。 (3)记录: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课件展示教材P17三幅羽毛图。 (5)思考并实验:羽毛有什么特点?羽根是空的吗? (6)小结:羽毛的秘密——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 辅助飞翔等功能。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7)课件展示教材P18图片。 (8)讨论:鸟类的“嘴”有什么特点?和其他动物的嘴一样吗? (9)小结:鸟的“嘴”,称作喙。 (10)思考:鸽子和麻雀,身体表面长有羽毛,头上长有喙。其他常见的鸟,也是这样 的吗? (11)总结:像鸽子、麻雀这样,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 壮)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作鸟。 (12)练习:活动手册P5判断它们是不是鸟。 (13)拓展:鸟的种类繁多,遍布全球,从冰天雪地的两极,到世界屋脊,从波涛汹涌 的海洋,到茂密的丛林,从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烟稠密的城市,几乎都有鸟类的踪迹。 至2018年,全世界已知的鸟类有10000余种,我国现有1445种。 (三)整理,下课。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动物 1、寻访小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秋天能在附近观察到那些小动物?蝴蝶、蚯蚓、蟋蟀、蝗虫、瓢虫。 3、在寻访小动物观察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什么?答:(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2)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蜗牛(一) 1、蜗牛是(软体)动物。 2、蜗牛的身体由(壳)、(腹)、(头)、(眼睛)、(触角)和(口)组成。 3、用铅笔或小棒轻轻碰触蜗牛,它会(把身体缩进壳里)。 4、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头上有(两对触角),(长的一对触角)上长有眼睛,爬过之后会留下(黏液)。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5、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6、蜗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 3、蜗牛(二) 1、蜗牛休眠了,要唤醒它,把它放入(水中)试试看。 2、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利用(齿舌)先把食物一点一点磨碎,再慢慢地吃下 去。 3、蜗牛用(气孔)呼吸,靠(肛门)排便。蜗牛的粪便是(褐色线状的)。 4、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为蜗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答: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 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入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5、蚯蚓 1、蚯蚓生活在(花坛)、(草地)、(菜园)、(墙角)的土壤里。 2、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3、蚯蚓是(环节动物)。 4、把蚯蚓放入水中,蚯蚓会往上爬。不要把蚯蚓长时间放入水中。 5、蚯蚓受刺激时,身体会伸缩。 6、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 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不同点:蚯蚓在地下生活,而蜗牛在地面生活。蚯蚓没有触角,而蜗牛有触角。蚯蚓后背没有壳,蜗牛有。 6、蚂蚁 1、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及答案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及答案 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人和动物通过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A、出生 B、生长发育c、繁殖D、死亡 蚕是一生要经过次变化的昆虫。 A、一 B、四c、八D、多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天。 A、30 B、56c、65D、365 完全变态的昆虫的一生和蚕一样,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常见的昆虫中,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蛾子,以及各种甲虫都是的;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蚜虫、虱子等都是的。 A、变态 B、完全变态c、不变态D、不完全变态 二、多项选择题。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A、卵 B、蛋c、蚕D、蛹E、蚕蛾

蚕的一生会经历四个阶段,这个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A、出生 B、生长发育c、繁殖D、衰老E、死亡 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还可以采用 等方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 A、拍照 B、画图c、写观察日记D、制作标本 我们认为: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A、食物 B、气温c、有害气体D、疾病 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A、合理的膳食 B、足够的营养c、充足的休息D、加强体育锻炼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一副恒牙。牙齿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A、乳牙阶段 B、混合牙阶段c、恒牙阶段D、磨牙阶段 三、填空题。新课标网 蚕的生命是从开始的,一个就是一个生命。 蚕卵近似,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 黄色或黄色的,经1天~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天~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以后 不再发生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试卷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一、判断题 1.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2.蚕生活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刚孵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很小的蚂蚁,所以叫蚁蚕。() 4.如果仅把蚕的头部放入水中,身体留在外面,蚕就会死掉。() 5.蚕处于蛹和蚕蛾的阶段时不吃食物。() 6.两只蚕蛾尾对尾,它们是在交尾。() 7.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同。() 8.有的动物一生中形态会变化,有的则形态不变。() 9.蛹的身上不能找到眼睛和足。() 二、选择题 10.蚕在它结的茧里会变成蛹,蛹和蚕宝宝的样子()。 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同 C、有相似之处 11.小蚕的主食物是()。 A、小虫 B、桑叶 C、小草 12.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昆虫的是()。 A、蝴蝶 B、七星瓢虫 C、蚯蚓 13.我们现在的年龄应该属于()。 A、少年儿童 B、青年 C、中年 D、老年

14.人和动物通过()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A、出生 B、生长发育 C、繁殖 D、死亡 15.保存蚕卵的合理方法是()。 A、冷藏 B、冷冻 C、加温 16.雄蚕蛾的身体与雌蚕蛾相比()。 A、稍大,腹部后端稍突起 B、稍小,腹部后端稍突起 C、一样大 17.下列动物的卵有卵壳的是()。 A、青蛙卵 B、蚂蚁卵 C、鸽子卵 18.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特点是()。 A、卵生 B、身上有毛 C、幼体吃母体的乳汁长大 三、填空题 19.要让小蚕吃饱吃好,()要保持新鲜干燥,并切成碎片或长条。 20.蚕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要蜕皮()次。 21.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它的()器官。 22.蚕的一生要经历四种形态,请根据图形填出四种形态名称来。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动物的一生》习题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8课《动物的一生》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五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____________时期和____________时期身体变化最大。 2.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3.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足的____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_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 4.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的行为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变化。比如冬季来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____________和翅膀的动物,属于____________。 6.母鸡需要经历____________个月的时间才会下蛋繁殖后代。 7.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刚出生的小狗可以吃骨头。() 2.人和动物一样也有生命周期。() 3.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有生命周期,只是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4.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无关。() 三、选择题。 1.按人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来看,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期。 A.儿童 B.青年 C.中年 2.下面属于我们刚出生时的样子的是()。 ①饿了会哭②有几十斤重③会走路④不会说话⑤坐不住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3.人在()阶段力气最大。 A.儿童 B.青年 C.老年 4.为了我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 A.多休息,少运动 B.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 C.只吃我们喜欢吃的 5.人和动物一样,都要经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第三套12 12(3)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 2.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_________ 。 3.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_________,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_________进行呼吸。4.昆虫依靠腹部的一张一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呼吸。 5.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 _________、_________壳内。 6.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运动方式_________ 。 7.我们用手等碰触蚯蚓时,蚯蚓身体会_________ 。 8.动物都生活在一定的_________里,会_________ ,需要 _________维持生长,会_______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________,会________,会 ________ 等。 9.世界上大约有_________种动物。 10.夏天,一场暴雨后,蚯蚓会从地下爬出来_________ 。 二、单选题。 1.关于蜗牛的食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蜗牛喜欢吃荤 B.蜗牛喜欢吃菜叶等素食 C.不同的蜗牛食好不同,有的喜荤,有的喜素 2.金鱼喜欢吃()。 A.新鲜的菜叶 B.小米或面包屑 3.蚂蚁的头部有()。 A.眼、口 B.触角、眼、口

4.当蜗牛休眠时,要唤醒它我们可以()。 A.用针把它扎出来 B.放入水中 C.把它的壳弄下来 5.我们想要仔细研究七星瓢虫时可以()。 A.利用放大镜 B.把它解剖了 6.把蚯蚓放入水中()。 A.可以长时间的生活在水中 B.不长时间会被淹死 7.蚂蚁靠()爬行。 A.三对足 B.腹足 8.蜗牛靠()呼吸。 A.气孔 B.触角 C.气孔或触角 9.蚯蚓身体表面有()。 A.环带、口、肛门 B.头、胸、腹 C.头、腹、肛门 10.蚂蚁遇到危险时会()。 A.缩成一团 B.逃跑 C.装死 11.蜗牛的繁殖方式是()。 A.卵生 B.胎生 12.蜗牛的眼睛长在()。 A.长触角上 B.短触角上 13.蚯蚓靠什么呼吸()。 A.气门 B.环带 C.皮肤

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2.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蚕卵的形状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颜色是紫黑色的大小和油菜籽差不多。 4.4.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5.5.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6.6.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7.养蚕小窍门: (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3)经常清除查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4)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酒精或杀虫剂。 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1.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 4.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是没有硬壳的。 5.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盘,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7.孵出小鸡大约需要21天。 三、蚕长大了 1.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4.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5.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7.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看到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1_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点答案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点 班级姓名学号 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2.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蚕卵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 4.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5.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6.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7.养蚕小窍门: (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查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3)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酒杀虫剂。 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1.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 4.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是没有硬壳的。

5.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7.孵出小鸡大约需要3个星期。 三、蚕长大了 1.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4次,蛹期蜕皮2次。 4.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5.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7.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看到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8.可以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好准备。 四、蚕变了新模样 1.蚕吐丝了,蚕房中的许多蚕宝宝都被蚕丝包裹起来,形成了蚕茧。 2.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蛹,蛹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黄褐色。 3.蚕茧呈椭圆形,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由一根蚕丝组成,长度一般为900~1500米。 4.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的典型动作是呈8字形。 5.养蚕抽丝织成丝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织布。 6.蝴蝶、蜻蜓等动物的一生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三年级科学上册 动物的共同特点教案 教科版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习题及答案解析

2.1迎接蚕宝的到来 一、填空题 1、蚕的生命周期是从()[填“卵”或“蚁蚕”]开始的。 2、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即将孵化的卵呈现()[填“紫黑色”或“白色”]。 3、小蚕从卵中孵化出来,要及时用()或()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二、判断题。 1、蚕卵近似椭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 2、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蚕卵时,能看到它的中心处是凸起的。() 3、蚕卵颜色发生变化说明它正在孵化。() 4、为了保持桑叶干净卫生,可以先喷洒杀虫剂,再喂给小蚕。() 5、所有的蚕卵都可以孵出小蚕。() 三、选择题。 1、在用盒子给蚕造“房子”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盖紧盒盖 B. 在盒盖上扎些小孔 C. 在盒子里喷洒杀虫剂 2、空气干燥时,我们可以( )来增大蚕卵生活环境的湿度。 A.把蚕放进水里 B.用风扇吹蚕卵 C.在蚕卵附近喷些水 3、小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是( )的。 A. 灰色 B.褐色或黑褐色 C、黄色 4、刚出生的小蚕,长约( ),样子像蚂蚁,因此叫蚁蚕。 A. 2~3厘米 B.5~6毫米 C、2~3毫米 5、下列选项中,蚕最喜爱的食物是( )。 A. 白菜 B.苹果 C、桑叶 6、在养蚕的过程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将桑叶煮熟后再喂给小蚕 B.娕桑叶要切成碎片或条状再喂给小蚕 C、当桑叶变干变硬后要及时更换

四、连线题 把嫩桑叶切碎有利于空气流通 在盒盖上扎一些小孔有利于蚕宝宝进食 用羽毛把蚕宝宝移到桑叶上保持“房间”清洁 在天气干燥时洒一些水防止蚕宝宝受伤 经常清除粪便和残叶提供适宜的湿度 五、实验分析 1、下面是某校的学习小组对蚕的孵化的观察记录,依据观察记录回答问题。 (1)蚕卵大约经过()天能卵化出来。 A. 5 B.10 C、20 (2)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湿度大约是()℃ (3)蚕卵孵化的过程中,卵壳的颜色()发生变化。[填“不会”或“会”] (4)我们可以借助()观察刚刚孵化的蚕。 A.放大镜 B.玻璃片 C、肉眼 六、探究应用 小明和小华得天蚕卵后非常高兴。为了早日看到小蚕孵出来,小明不停地投放食物,小华把蚕卵放到火炉旁边给它取暖。 他们的做法(),理由是()。 A. 不正确 B.正确 C.投放桑叶和放火炉旁取暖能加快蚕卵的孵化 D.蚕卵未卵化时不需要进食桑叶,火炉湿度过高会导致蚕卵失去生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