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在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

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在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

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在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
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在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

第35卷 第4期2011年8月

测 井 技 术

WELL LOGGING 

TECHNOLOGYVol.35 No.4Aug 

2011作者简介:何小胡,男,1982年生,

研究生,从事沉积与测井地质工作。文章编号:1004-1338(2011)04-0363-

08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在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

何小胡1,李俊良1,李国军2,梁全胜3,刘新宇1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2.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测井事业部,河北燕郊101149;3.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通过大量岩心的典型沉积构造与测井图像的对比,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典型沉积层理和沉积构造识别模式,充分发挥成像资料在识别沉积构造上的优势,建立典型沉积构造的地质模式/倾角模式/电成像模式/成像特征描述等一体化的成像解释图版,为地层沉积微相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灵活的比例可调性允许从不同尺度进行分析,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建立沉积微相成像解释图版的方法,进行地层的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利用成像测井具有定向性的优势确定古水流向,推测相应的古物源方向;在资料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多井成像对比,分析并预测砂体空间展布特征和砂体加厚的方向,

为寻找更有利的储层提供指导意见。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实践表明,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应用不仅可以节约取心成本,提高油田沉积学研究的精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油气田的勘探效率。关键词:成像测井;岩性;沉积构造;沉积微相;古水流方向;南海西部油田中图分类号:P631.81 文献标识码:A

Sedimentology Research on Imaging Well Logging 

and ItsApp

lication to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OilfieldHE Xiaohu1,LI Junliang1,LI Guojun2,LIANG Quansheng3,LIU Xiny

u1

(1.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 LTD.,Zhanjiang,Guangdong 524057,China;2.Logging 

Division,CNOOC Services LTD.,Yanjiao,Hebei 101149,China;3.Research Institute,Yanchang 

Petroleum(Group)CO.LTD.,Xi’an,Shaanxi 710075,China)Abstract: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contrasts between core and images,sum up a set of modeldiagrams which are used to recognize sedimentary bedding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n FMI im-age data,and this approach greatly exert the advantage of FMI image data in sedimentary beddingrecognition,effectively guide geologists to further search the potential information on the images,and provide an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next step 

microfacies analysis.FMI images allow for a-nalysis from different scales,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macro and micro,establish microfacies ex-plaining board for detailed study of microfacies.Determine subfacies and microfacies mainly 

basedon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s studied before and the conventional logging data,seismic data andso on.Determine paleocurrent direction and infer sediments p

rovenance direction.Information al-lowed can make multi-well correlation,analysis and predict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and and thedirection of thickening,which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later exploration.Applications sugg

estedthat:imaging sedimentology studies can not only save costs and improve accuracy of the sedim-entlogy studies,but als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oil&gas reservoir exploration.Key 

words:imaging logging,lithology,sedimentary structures,microfacies,paleocurrent direc-tion,Western South China Sea 

Oilfield

0 引 言

成像测井沉积学以成像测井基本研究方法为主,结合常规测井、录井、岩心、壁心等多种地质资料,研究地层的岩性、沉积构造、古水流和物源方向、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等沉积学特征。国内各大油田对成像测井[1-2]应用最广泛的是进行裂缝的识别和裂缝参数的研究[3],其次是在对地层应力的分析应用[4-5]和井旁构造[6-7](如判别断层和识别不整合面)的研究。对沉积[8-16](岩性、沉积层理、沉积构造和沉积微相等)和储层[13,17-18]的相关研究较少。在露头缺乏和钻井取心很少的海上油田,利用成像测井资料信息量大、数据连续和垂向分辨率高的优势,可以间接地从中获取地层岩性、沉积构造、砂体成因、古水流方向与物源方向等多项有用的沉积相标志,为下一步进行地层沉积微相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和探索以成像测井资料为主的沉积学研究方法意义重大[19]。

2000年吴文圣、陈钢花等[14]对成像图像上的一些典型沉积构造图像特征进行了总结;耿会聚[20]2002年将成像测井图像特征概括为10类17个次级类型的典型图像模式及可能的成因解释;杨玉卿等[13]在2004年研究东海LS36-1构造时建立了主要层理类型及其对应的倾角矢量模式,并依据岩心观察结果表征地层倾角矢量资料后,指出可以识别出的7种常见沉积构造。尉中良和邹长春[11]在2005年建立了槽状、板状等6种交错层理的成像测井解释图版,总结了6种交错层理在成像测井图像的倾角矢量响应特征;周伦先[15]2008年在研究成像测井技术在识别砂砾岩沉积构造的应用中,展示了成像图像上一些典型沉积构造的特征,但是缺乏对倾角矢量模式的认识,因而也没有全面地阐述沉积构造的识别原理。目前国内对于砂岩储层的物源-古水流方向[16]以及砂体空间展布[13,21]与倾角模式的关系研究较少,而储层砂体的迁移方向又是油藏开发以及后期油藏精细评价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海西部油田自2007年以来,在珠江口盆地和北部湾盆地先后有30多口井都开展了FMI成像测井研究,高品质的FMI成像图像以及丰富的常规测井、录井、岩心和壁心等各种地质资料为研究提供了保证。南海西部油田沉积学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录井精度不高,部分录井描述岩性与实际井壁心存在较大误差;二是海上取心成本高,取心较少,仅依靠测录井以及地震资料,沉积相多解性较

强;三是井少的情况下确定古物源方向难度较大;四是对于海上油田常见的滨岸砂坝砂体,其空间展布形态以及砂体加厚的方向尚不清,如何利用成像资料预测砂体加厚方向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成像测井沉积学在南海西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研究。

1 识别岩性,恢复岩性剖面

岩性对于沉积微相的研究其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岩性-常规测井响应-沉积序列三者应该是一个整体。由于录井资料相对较粗,已经无法满足开发后期沉积微相的研究。钻井取心费用太高,不符合海上油田推广的价值勘探理念;FMI成像测井数据连续垂向分辨率能达到5mm,分层精度更是可达厘米级,这对于识别岩性[22](尤其是砂岩中的泥质或钙质薄层)非常有用,利用刻度后[24]的成像测井图像修正录井资料,建立起高精度的岩性剖面,这不仅是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储层评价和储量计算的可靠保证。

1.1 岩心刻度及岩心归位

北部湾凹陷流沙港组主要为半深湖的泥岩以及深水浊积成因的砂岩,由于泥岩和砂岩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响应十分明显,因此,在与岩心对比的情况下常结合常规测井曲线确立油页岩在FMI图像上的显示特征,得出岩心-图像对应关系(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泥岩由于沉积时有大量的层面,因此在FMI图像上会看到很多细的纹理;而泥岩之间的砂岩多块状,无层理面,在图像上显示一种块状构造,FMI图像和岩心照片上都有十分好的一致性。通过图像泥岩与砂岩之间突变面的深度与实际岩心对比,发现原有的岩心归位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原有的归位结果需要下调15cm。

砂砾岩在FMI图像上的显示特征最为显著。FMI成像测井的纵向和横向(绕井壁方向)分辨率均为5mm[15],在成像图上能够识别砂砾岩中直径大于5mm砾石的粒度和形状(见图2)。在成像测井图上表现为亮色的斑点或斑块状,与周围介质在颜色上差别明显。砾石在成像图上的形状视其磨圆度而定,磨圆较好的砾石呈圆形或卵圆形斑状,磨圆较差的砾石则呈不规则棱角状。斑块的大小近似地反映了砾石的粒径,亮斑之间的暗色显示为粒间充填的基质。细砾岩、砂岩直径小于5mm的颗粒在成像图上不能分辨出颗粒大小,细砾和粗砂在成像

·

·测 井 技 术 2011年 

测井图上显示为浅色-白色的微小点状特征。所以分选好、粒度均匀的细砾岩(粒径小于5mm)和粗砂岩,呈黄色-亮色的蜂巢状(见图2中部)。中-细砂岩表现为黄色-亮色块状结构(见图2顶部)。从岩心照片上看,砂砾岩与泥岩之间突变面十分清楚,没有明显的冲刷痕迹,推测可能是一种事件性的沉积所致。从成像测井图上看,上部的砂砾岩与下部泥岩存在一个明显突变界面,该界面也是一个完整的正弦曲线,没有冲刷的痕迹,利用该界面的深度可以与岩心之间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原有的归位的结果需下调15cm。

利用成像测井资料进行岩心归位研究可以提高岩心归位的准确度。通常采用的岩心归位方法如地面扫描GR与常规GR对比以及用孔隙度或者渗透率对比,这2种方法的精度都有限,20cm的误差属于正常误差范围。利用FMI纵向分辨率较高的特点,可以做更为精细的岩心归位,保证岩心与图像的一致性,为岩心刻度的准确性提供保证。①必须岩心刻度准确,即保证岩心与图像有很好的一致性;②成像图像需做深度校正,保证FMI图像与常规测井曲线有准确的深度对应关系。

1.2 修正录井岩性

利用刻度后的成像测井图像所反映的沉积特征,可以准确识别岩性、岩石组合和沉积序列,修正复杂地质层段地质录井资料的失误,恢复正确的岩性剖面及沉积环境。根据涠西南凹陷WZH12-×-×井的地质录井资料,该井在2 690~2 792m井段有含砾砂岩1个层、细砂岩9个层和粗砂岩层2个层。通过对该井成像图上砂砾岩、细砂岩和粗砂岩的仔细观察,认为砾岩在图像上有共同特征:块状、内部缺少层理或者有高角度交错层理存在;有不均匀分布的高电导或高电阻颗粒;底界面一般有侵蚀面存在,内部也可有冲刷面。依据这些特征,用成像测井资料识别岩性,在井深2 690~2 792m段岩层中识别出另外3层砂砾岩,这些砂砾岩的单层厚度一般在3~4m,最厚的可达5m。该井经成像测井资料修正后的地层剖面与邻井地层剖面的岩性协调一致,相应的沉积环境亦由半深湖-

滩坝相修正为扇图1 WZH11-×-×井FMI图像与岩心照片对照图a

图2 WZH11-×-×井FMI图像与岩心照片对照图b三角洲相与半深湖-深湖相。

1.3 识别薄层和岩性界面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垂向分辨率能够达到5mm,可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低电阻率泥岩对常规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影响,为进一步利用常规资料评价砂泥岩薄互层提供了可能。通过在涠西南凹陷应用实践表明,借助FMI成像图像,不仅可以识别出录井过程中漏失的薄层,还可以识别出准确的岩性界面位置,很大程度上修正和完善了地质录井图。

图3(a)为WZH12-×-×井的动态成像图,浅蓝色的正弦曲线代表泥岩和粉砂岩之间的岩性界面,黄色的正弦曲线代表粉砂岩中的交错层理,而绿色

·

·

 第35卷 第4期 何小胡,等: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在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

的正弦曲线代表泥岩之间的层面。从图3上可看出,电阻率较低,成像图上颜色较暗的是泥岩,中部交错层理发育、

电阻率较高在成像图上颜色较亮的是粉砂岩,二者之间分界面清晰,通过成像图像可以分辨出2 628.9~2 629.8m之间厚约0.9m的粉砂岩薄层,在录井图上该套地层描述为大套灰色泥岩。

在砂泥互层的地区,如果无法准确识别岩性界面的位置和深度,势必造成储层评价和储量计算的不准确,

甚至有可能导致恢复沉积环境时出现错误。利用刻度后的成像图像可以准确识别岩性界面的深度[见图3(b)],上部块状构造、电阻率较低在成像图上颜色较暗的是泥岩,下部交错层理发育、电阻率较高在成像图上颜色较亮的是粉砂岩,二者之间分界面清晰,深度为2 625.4m,而录井图上所指示的分界面深度为2 622m,二者之间深度相差2.4m。用成像测井资料识别岩性界面,在WZH11-×-×井

深2 570~2 790m(井底)成像段中完整地识别出41个岩性界面,修正了地质录井资料[见图3(c)]岩性界面较粗的弊端,

完善了原有的录井资料。2 倾角模式建立及典型沉积构造识别

通过人机特征识别、参数调整对比、特征模式组合等手段对FMI成像测井资料进行精细处理后,在倾角矢量模式图上根据红、蓝、绿等模式组合及变化,

除了能识别常见的冲刷面、粒序层理、包卷层理和结核等沉积构造外(见图4),还可确定常见的层理构造类型,

从而为沉积相分析提供必要依据。杨玉卿[16]

等在2003年研究东海LS36-

1构造时建立了主要层理类型及其对应的倾角矢量模式,并依据

岩心观察结果表征地层倾角矢量资料后,可以识别出的7种常见沉积构造。并根据前积纹层倾角大小把交错层理也分为2类,即倾角大于10°时为大型交错层理,而倾角小于10°时为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的倾角一般也小于10°。该建立模式的思路建立了成像图像与沉积构造之间桥梁,

但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该模式对于交错层理的研究还比较粗。尉中良、邹长春[11]

在2005年又建

立了槽状、

板状等6中交错层理的成像测井解释图版,总结了6种交错层理在成像图像的倾角矢量响应特征,便于识别沉积构造的问题。

通过对南海西部珠江口盆地和北部湾凹陷成像图像的沉积构造的识别,总结了一套完整且具有参考意义的沉积层理成像识别图版(

见图5)。研究通过对取心段典型沉积构造重点观察,结合其在成像测井图像上的响应,总结并建立典型沉积构造的地质模式-倾角模式-电成像模式-特征描述四者于一体的成像解释图版,地质模式反映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识别层理是基本原理,

倾角的红、绿和蓝模式反映纵向上水动力条件大小的变化,倾角大小反映水动力条件的强弱,电成像测井模式则是沉积层理在成像图上的响应,特征描述画龙点睛般地指出概括了每个层理的最典型特征。图版直观地反映了9种常见沉积层理的一般成像响应特征,

直观地指导了地质解释人员对成像测井图像上沉积构造的识别。通过研究,主要识别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下切型板状交错层理、下截型板状交错层理、

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以及波状层理等8种层理(见图6),通过研究,为沉积微相的最终确定提供了大量沉积构造上的依据

图3 WZH12-×-×井FMI图像与录井图对照图

·663·测 井 技 术 2011年 

图4 

沉积构造

图5 沉积层理成像识别模式

 

3 沉积微相综合确定

利用成像测井资料进行沉积相分析,能够对地层进行长井段连续的观察和描述,获得丰富的岩性、层理、剖面旋回等重要的岩石结构和构造方面的指相标志,为沉积相的研究提供直接的依据。成像测井沉积相研究优势在于可以满足不同尺度的研究需要,宏观通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岩心观察分析和岩屑录井结果,采用小比例尺(1∶200或1∶500)静态图像展示FMI成像测井解释结果,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分析,基本可以较清楚地识别出目的层段的沉积相和亚相,微观通过(1∶10,或1∶20)动态增强图像放大展示典型层段的沉积构造特征,并采用岩心

·

·

 第35卷 第4期 何小胡,等: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在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

图6 层理构造

描述的方法对图像进行详细的描述,综合岩性识别的成果以及典型沉积构造现象的识别成果,并在相序的指导下对其他井进行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在WZH12-×-×井沉积相的研究过程中,宏观上通过纵向比例尺(1∶200)的静态图像[见图7(a)],结合常规测井曲线的形态以及岩性的组合确定沉积相和沉积亚相,微观上通过纵向比例尺(1∶10)动态图像同时沉积微相的识别结果又可以进一步验证沉积相和亚相的正确性。针对特征显著的典型沉积微相,建立典型沉积微相成像解释图版。图7(b)是涠西南凹陷WZH12-×-×井目的层段沉积相和沉积微相划分结果,结合当时的区域构造背景,微齿化的箱型测井曲线以及岩性较粗的特征,研究认为有2种沉积亚相的可能,分别是滩坝亚相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因此最终沉积微相的确定需要借助微观岩性识别和沉积构造识别的成果。通过图

·

·测 井 技 术 2011年 

图7 WZH12-×-×井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成像解释图版7(b)可以看出2个典型的冲刷面(浅蓝色正弦曲

线),发育高角度的槽状交错层理,纵向上正韵律,这些都是水下分流河道的典型沉积构造特征,通过研究最终将沉积相和亚相最终定为扇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前缘。研究充分表明,借助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数据连续和垂向分辨率高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识别岩性和沉积构造的优势,可以达到准确恢复沉积环境的目的。

4 古水流向与砂体展布分析

珠江口盆地的文昌15区发育沿岸砂坝砂体,从文昌15-3-1、文昌15-3-2以及文昌15-1-1井校正后的古水流向上看,均有NW的SE向双向古水流特征,古水流的方向基本垂直于古岸线的方向,根据砂坝砂体几何形态特征与倾角矢量模式图推测砂体的展布方向与古水流方向垂直,而平行于古岸线的方向,因此砂体展布方向为为NE和SW向。NW向的古水流明显占优势(玫瑰图上比例占优势),为指向海的方向;砂体加厚的方向与主要的古水流向相反,指向岸的方向,因此可以确定砂体加厚的方向为SE向。结合当时的沉积构造背景,沉积时以走向NE和SW向的神狐隆为起为遮挡,为岸的方向,砂坝的走向与岸近平行,砂坝加厚的方向向岸,完全符合当时的沉积规律。实践表明通过该方法确定砂体的空间展布方向以及砂体加厚方向,对后期的进一步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5 结 论

(1)FMI成像图像和岩心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经过刻度后的测井成像图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岩性,修正常规地质录井较粗的弊端,重新建立起高精度的岩性剖面,是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层序划分对比、沉积微相精细研究的重要基础。

(2)通过对取心段典型沉积构造重点观察,结合其在成像图像上的相应,建立起典型沉积构造的地质模式-倾角模式-电成像模式-成像特征描述四者于一体的成像解释图版,有效地指导了解释人员对成像图像上沉积构造的识别,为沉积微相的研究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

(3)灵活的比例可调性允许从不同尺度进行分析,既可以作宏观的对比分析,也可以作微观沉积构造分析,通过建立沉积微相解释图版的方法,进行地层沉积微相精细研究,证据更加充分,结果更可靠。

(4)电成像资料本身具有地层倾角测井所有功能,具有定向性,通过处理可以直接获取砂岩交错层理的方向,进而确定古水流和古物源的方向。结合各沉积微相砂体展布模式,可以判断砂体空间展布形态,确定砂体加厚的方向,为油藏的下一步开发提供直接地指导意见。

(5)结合当前海上油田推广的价值勘探理念,联系油田开发实际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采用“FMI成像测井+井壁取心+岩屑录井”的技术组合将有

·

·

 第35卷 第4期 何小胡,等:成像测井沉积学研究在南海西部油田的应用

可能替代传统的“常规测井+钻井取心+岩屑录井”的技术组合,可以节约勘探成本,提高油田沉积学研究的精度,提高油气田的勘探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琼,王伟,葛辉.成像测井技术现状及进展[J].国外测井技术,2007,22(3):8-10.

[2] 付建伟,肖立志,张元中.井下声电成像测井仪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19(4):730-

738.

[3] Mirto E,Weller G,El-Halawani T,et al.New Develop-ments in Sourceless Logging-while-drilling Formation

Evaluation:A Case Study from Southern Italy[C]∥

SPE Europec EAGE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eld in Vienna,Austria,SPE l0035l,2006:1-8.[4] Martin Brudy,et al.Stress Orientation on the Norwe-gian Continental Shelf Derived from Borehole Failures

Observed in High-resolution Borehole Imaging Logs

[J].Techonophysics,2001:65-84.

[5] 周伦先.成像测井技术在车镇凹陷地应力研究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9,30(3):369-372.

[6] 贺洪举.利用FMI成像测井分析井旁构造形态[J].天然气工业,1999,19(3):94-95.

[7] 张树东,张红英,齐宝权.用成像测井资料精细描述吴家1井井旁构造形态[J].天然气工业,2007,27(8):54-56.

[8] Galli M T,Gonfalini M,Mele M,et al.Resistivity Mod-eling of Array Laterolog Tools:An Application in An

Offshore Norway Clastic Reservoir[C]∥SPE Annual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eld in SanAnto-

nio,Texas,SPE 77714,2002:1-10..

[9] Jean Pierre Leduc,Delhaye Prat Vincent,Zaugg Pat-rick,et al.FMI Based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ing,Surmont Lease[C]∥The 75th Anniversary of CSPG

Convention,Canadian Society of Petroleum Geologists,2002:1-10.

[10]SlattR M,Browne G H,Davis R J,et al.Outcrop-be-hind Outcrop Characterization of Thinbedded Turbi-

dites for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Analog Reser-

voirs:New Zealand and Gulf of Mexico[C]∥SPE An-

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eld in New

Orleans,Louisiana,SPE 49563,1998:1-8.

[11]尉中良,邹长春.地球物理测井[M].北京:地质出版,2005:324-333.

[12]王贵文,郭荣坤.测井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00:65-98.

[13]杨玉卿,田洪,刘颖宇,等.测井资料在海上油田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04 16(6):377-

381.

[14]吴文圣,陈钢花,王中文,等.用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识别沉积构造特征[J].测井技术2000,24(1):60-

63.

[15]周伦先.成像测井技术在研究砂砾岩沉积构造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8,29(5):664-667.

[16]杨玉卿,田洪,刘大能,等.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丽水36-1构造上古新统物源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3,5

(2):171-179.

[17]Raghu Ramamoorthy,Charles Flaum,Carolina Coll.Geologically Consistent Resolution Enhancement ofPetrophysical Analysis with Image Log Data[C]∥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eld in

Dallas,SPE 30607,1995:1-6.

[18]Alessio L,Howells C,Chu J,et al.Application of Criti-cal Technologies Enabling Low Cost Development ofThin-bedded Heterogeneous Gas Reservoirs in The-

North Malay Basin[C]∥SPE Asia Pacific oil &Gas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eld in Adelaide,Australia,SPE 10807,2006:1-13.

[19]王亚青,林承焰,邢焕清.电成像测井技术地质应用研究进展[J].测井技术,2008,32(2):138-142.

[20]耿会聚,王贵文,李军,等.成像测井图像解释模式及典型解释图板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24(1):26-29.

[21]李军,张超谟.利用测井资料分析不同成因砂体[J].测井技术,1998,22(1):20-23.

[22]陈钢花,吴文圣,毛克宇.利用地层微电阻率扫描图像识别岩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2):53-55.[23]张筠,徐炳高.成像测井在川西碎屑岩解释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5,29(2):129-132.

[24]隆山,李培俊.岩心扫描刻度重力流沉积环境下的FMI图像及其应用[J].测井技术,2000,24(6):433-436.[25]李军,王贵文.一种分析砂岩沉积相的新方法-测井相分析[J].地质论评,1996,42(5):443-447.

[26]张龙海,代大经,周明顺,等.成像测井资料在湖盆沉积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1):67-

71.

[27]邓宏文,马立祥,姜正龙,等.车镇凹陷大王北地区沙二段滩坝成因类型、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J].沉积

学报,2008,26,(5):715-724.

(收稿日期:2011-03-02 本文编辑 李总南)

·

·测 井 技 术 2011年 

超声波成像测井技术在套管井中的应用

超声波成像测井技术在套管井中的应用 摘要:超声波成像测井仪利用超声波撞击套管内壁,根据超声波的反射原理,通过记录各个界面的反射波,并对其进行复杂的处理后,可得出水泥的声阻抗,套管壁厚,套管内径(相当于40臂井径)等参数,以此获得直观的高分辨率的水泥评价和套管腐蚀图像。本文主要介绍超声波成像测井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固井质量检测和套管检测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超声波成像测井套管井换能器 前言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水平井、侧钻井、大斜度井的逐年增加,对固井完井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固井质量的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油田开发后期的难度加大,对窜槽井和套损井的精密检测也变得尤为重要,常规的检测手段(如声幅等)已不能适应高准确度和高分辨率的要求。超声波成像测井是在早期的井下电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采用了以下措施改善了成像质量和分辨率,满足了各种套管井复杂情况的需要。 (1)通过改进超声换能器的布局,将换能器与钻井液直接接触,减小了信号的衰减; (2)通过改进换能器,提高了仪器在高密度钻井液中的适应能力。 (3)通过增大采样点数,提高了仪器的成像分辨率。 (4)采用多种尺寸的扫描头和多种频率的换能器,以适应不同尺寸的套管。 基本原理 超声波成像测井仪(环周声波扫描CAST-V),利用在一个高速旋转的扫描头上安装的换能器发射超声波撞击套管内壁,根据超声波的反射原理,通过记录各个界面的反射波,并对其进行复杂的处理后,可得出水泥的声阻抗,套管壁厚,套管内径(相当于40臂井径)等参数,以此获得直观的高分辨率的水泥评价和套管腐蚀图像,对固井质量和套管状况作出更为直观准确的判断。 如图一所示,仪器的换能器既是发射器又是接收器,换能器(这时作为发射器)发射一个超声波脉冲,通过流体传到流体与套管界面,大部能量被反射回换能器(这时作为接收器),另一部分能量折射穿过套管到达套管与水泥界面,同样反射回一部分能量被接收器探测到,其折射与反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界面两侧物质的声阻抗差异。这些脉冲在套管内来回反射,引起套管的谐振。接收这些谐振信号并记录下来,对其进行复杂的处理后,可以得出高分辨率的水泥胶结评价和套管腐蚀图像。 图二是胶结好和胶结不好的指数衰减图,可以看出,胶结不好的套管要衰减得慢得多。而且接收器首先探测到的是高幅度的反射首波信号,其后跟着的是按套管内信号的衰减速率取决于套管外物质的声阻抗。

测井地质学复习

测井地质学复习 1.所有的测井方法、标准代码、单位、测量要求环境、设计/开发的物理基础、 分辨率、主要地质应用、影响因素。以表格或系统陈述的方式。 举例:体积密度、井壁电成像FMI 2.裂缝的主要测井响应特征。 答: 第一类,常规测井响应: 1)井温测井 在裂缝处,泥浆侵入裂缝地层,导致地温下降,监测到的地温曲线出现低温严重偏低。 2)微侧向测井 | 微侧向测井采用贴井壁测量,探测深度较小,对裂缝敏感。在裂缝发育段,电阻率出现低阻异常,往往表现为以深侧向为背景的针刺状低阻突跳。 3)双侧向测井与微球形聚焦 由于深浅侧向探测深度有较大差别,在裂缝段表现为电阻率差异。分为正差异(LLD>LLS)和负差异(LLS

单井沉积相划分、单井相

沉积相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油藏范围内储集体所属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进而揭露储集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展布及其纵、横向连通性的非均质特征,建立沉积模式,并深入探讨沉积微相对油气的控制关系。正确识别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是进行油田勘探和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相和环境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沉积相是特定沉积环境的产物,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沉积相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根据某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判断其上下左右存在的沉积物类型及其储渗特征。沉积物空间变化的这种规律性,称为“相序递变规律”。 沉积相的分类 沉积相按其规模大小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一级相——相组:如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 二级相——大相:如陆相中的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等。 三级相——亚相:如三角洲相中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等。 四级相——微相:如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等。 沉积相分为碎屑岩沉积相和碳酸盐沉积相。由于碎屑岩储集层比较常见,因此,重点介绍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表1是冯增昭等(1993)的分类方案。由于亚相和微相的划分方案比较复杂,在此不在一一介绍。 表1 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 相分析的方法、流程 相分析就是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运用比较岩石学的方法,根据沉积岩的各种特征即相标志来分析形成时的各种环境条件,从而最终达到恢复古地理的目的。 相分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单井剖面相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由于相分析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复杂性,本期主要讨论单井剖面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单井剖面相分析

开发测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1

目录

开发测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开发测井技术现状 开发测井指在油田整个开发期间进行的所有测井活动,包括裸眼井测井和套管井测井。开发测井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油田储层评价、开发方案的编制和调整、井下技术状况检测、作业措施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我国开发测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基础实验、理论研究、测井数据采集、资料处理解释及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开发测井技术,主要包括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注采剖面测井技术、工程测井技术和井间测井技术等。 (一)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 1、裸眼井中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 开发裸眼井中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目前主要以电法和声波测井系列为主,岩性复杂的油藏测三孔隙度(声波、中子、密度)、三电阻率(深、中、浅探测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和井径,即通常测的9条曲线。个别油田加测核磁测井、介电测井、地层测试等,测井解释主要利用阿尔奇公式。 2、套管井中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 套管井中剩余油饱和度评价,目前使用的测井技术主要是放射性测井.最早应用的是热中子寿命测井,该方法由于使用条件限制和施工工艺复杂,成本高,现场应用不广。近几年又发展了硼中子测井,不少油田都在推广应用。碳氧比测井是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套管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由于它要求储层条件(孔隙度大于20%)和井眼条件比较严,且精度不高,近几年国外公司相继推出了新的监测储层剩余油饱和度的仪器。如Schlumberger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储层饱和度测井仪RST (Reservoir Saturation Tool),该仪器分辨率高,改善了伽马射线的探测灵敏度;较小的衰减常数,可大大提高高密度中子发射期间的瞬时计数率。Halliburton公司生产的新一代高性能过油管小直径储层监测仪RMT(Resetvoir Monitor Tool)和Baker-Atlas公司生产的储层动态监测仪RPM,Computa Log公司生产的储层饱和度测井仪PND-S等,是目前世界上各大测井公司推出的有代表性的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井仪。 下玻璃钢套管对油藏动态进行监测是应用比较普遍的技术,特别是在前苏联应用更多,胜利油田在孤岛油田西区注聚合物过程中,在玻璃钢套管中进行监测,见到好的效果。测井测得的含油饱和度的变化与生产井的生产实际是吻合的。 (二)注采剖面测井技术 1、注入剖面测井技术 注入剖面测井主要测量井筒的平均流速、井壁滤积的示踪剂强度等参数,目的是确定配注管柱

测井地质学思考题

测井地质学思考题 1、地层倾角测井判断古水流方向 倾角测井能够反映沉积构造信息、准确计算层理倾向、倾角。因此,对于地下地质研究,利用倾角资料分析古水流是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种方式确定古水流: (1)利用倾角测井微细处理成果图,统计目的段内所有纹层倾向,取其主要方向代表古水流。这种方法使用大范围内古水流砂体内部前积结构,取其主要方向代表古水流(2)统计目的层段内所有蓝模式矢量的方向,取其主要方向代表古水流。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范围内古水流系统研究。 将区内由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经过沉积学特殊处理)判断的古水流方向(主次)标注在平面位置上。选井应全区均匀分布,可以控制各个相带的古水流系统方向。每口井在选取方向时,一定要是目的层段砂体的精细处理矢量图的蓝模式方向,或者用沉积施密特图的主峰方向控制每口井的局部古水流方向。 3、测井构造分析:地层产状获取方法。 现代地层倾角测井和井壁成像测井技术能准确确定地层产状和构造要素(包括褶皱、断层和不整合面等)。 岩层最初形成时,大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如果发生构造运动,如褶皱运动,水平成层的岩层形成褶曲形态,各岩层的褶曲是按同一轴面套叠的,以后再沉积,新的沉积岩层在新的褶曲运动下又形成了新的褶曲,又按新的轴面套叠。 (1)通过倾角测井获取地层产状。 倾角测井每个矢量代表该深度点的地层在井眼面积范围内测到的产状。井内不同深度点的矢量,从套叠关系分析,相当于构造不同部位的矢量。将各部位的矢量通过套叠关系都集中到一个岩层构造面上,就能将岩层的构造形态恢复出来。 地层倾角测井研究构造与沉积时,在矢量图上可以把地层倾角的矢量与深度的关系大致分为四类:红色、蓝色、绿色和白色模式。 在组合矢量模式中,对于每一种构造的不同形态都唯一地对应了一种组合矢量模式,但是反过来则不成立,即同一个矢量模式具有多解性,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其它资料排除那些不正确的解。在井中经常钻遇多个构造,它们的组合模式将是各单个构造组合矢量模式的再组合。 (2)通过井壁成像技术获取地层产状。 井壁成像测井资料主要是井壁的数字成像图,用色彩及辉度来表现构造现象。由于裂缝和层面处岩性的突变,造成了岩石的电导性或岩石的密度有突然的变化,在成像测井的图像上就会表现为一条明显的暗色条带,追踪这个条带的变化趋势,可以计算出断层的产状及褶皱的要素。 4、裂缝的测井响应分析及其主要特征。 P179-186 5、裂缝型储层中裂缝的定量产状及储层参数识别方法。 P186-192 6、如何通过测井资料分析现今地应力场的方向。 P198 7、烃源岩的测井响应及其识别方法。

流动成像测井技术的进展

流动成像测井技术的进展 流动成像测井与地面流动成像的不同之处在于:地面测量仪器不受体积大小限制,而油井套管的大小限制了下井仪器的大小;地面流动测量可在塑料或有机玻璃管道中进行,而油井套管通常为钢铁质套管,对测量影响较大;地面流动测量环境通常为常温、常压,而流动成像测井环境为高温、高压。研究实践表明,流动成像测井比地面多相管流成像测量的技术难度更大。 流动成像测井方法适用于水平井、斜井等流体非均匀分布的情况。目前研究提出的流动成像测井方法有光学流动成像方法、电容法和电磁法等。 1.光学流动成像测井 1996年,哈里伯顿公司的Steve Maddox在浅水井中借用特殊制作的井下照相机(Down Hole Video)实现了流动可视化测量。这种技术要求井筒内的流动必须是透明的,而井下流体通常都是不透明的。 2.探针式电导率流动成像测井 探针式电导法采用电导探针构成阵列测量探头,利用油气与水的导电特性差异辨识井内流体,目前在实际测井中已开发出商用技术和仪器。斯伦贝谢公司推出的流体剖面数字图像分析仪(DEFT)有8个电导探针(起初只有4个探针),分别装在扶正器的8个弹簧叶片上,构成测量探头。仪器测量时根据探针附近流体的导电性区分油气与

水,导电性流体为水(置逻辑0);非导电流体为油或气(置逻辑1)。测量数据用于确定持水率比较简便,每个探针处的局部持水率的计算可简化为测遇水的时间与总测量时间之比,测量精度约为5%。测量数据用于重建水平井或大斜度井中流体的层状流动图像比较容易和可靠,但对其它流动机构图像的重建则需要先验知识,并且只能做出粗略估计。康普乐公司推出的流体剖面分析仪(FPT)与DEFT相似,探头由3个电导探针装在三臂扶正器上组成,仪器可以通过弹簧片的收缩、伸张或旋转实现对流动截面上不同位置流体的测量,对于持水率的测量精度同样约为5%。无论是DEFT还是FPT,其对流体流动截面的测量仅局限于个别点上,而物场信息投影测量的数据量和分辨率还未达到成像测量的基本要求,充其量只能视为流动成像测井的雏形技术或初级产品。 3.电容层析成像测井 大庆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近年来对电容层析成像测井做了初步研究。研究的成像测量方法与地面电容流动的成像测量方法相似,采用了12电极结构,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测量敏感场,应用反投影算法实现图像重建。实验室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要制作仪器应用到实际生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4.电磁波流动成像测井 在井下电磁波流动成像方面,国内石油大学吴锡令教授的课题组早在1995年开展了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该方法综合利用油气与水的介电特性和导电特性差异辨识井内流体。测量探头由8

11-070900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0709 一级学科名称地质学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2007年 12月 12 日

一、学科简介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学一级学科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5个二级学科。我校地质学科以研究盆地结构和性质、沉积充填作用、资源地球化学等沉积盆地内部发生的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甚至生物作用以及这些地质作用对化石燃料矿床形成聚集的控制为特色。本学科1950年代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招收研究生,1980年代初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1993年设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2003年设立地球化学博士点;2005年设立构造地质学博士点,并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2003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沉积盆地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学科。本学科点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储层地质学和沉积盆地流体矿产、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应用矿物岩石学及测试技术等。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并密切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研究,在塔里木油田、鄂尔多斯大气田、济阳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地球化学博士点的科学研究以多种实验方法手段研究地壳中有机质的行为为特色,涉及远至地球生命的化学起源、地球各圈层系统中的碳循环,近至化石燃料成因理论及资源评价、化石燃料形成和聚集的分子化合物标识等一系列地球化学问题。主要研究领域有:石油天然气形成与分布、油气成藏过程定量描述、油藏流体的历史分析、油藏地球化学、地质事件的地球化学记录、气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主要培养方向有油气成因机理与分布预测、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学科所属实验室是经国家计量认证的实验机构,现已形成以岩石、土壤、水、大气样品的分子化合物分析为主,以沉积有机物的岩石学、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固体样品的微量元素检测为辅的较完整的分析测试技术体系,拥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20余台(套),是“油气资源与探

沉积学原理

沉积学原理 主要内容: 绪论、洪积扇沉积、河流沉积、冰川与沙漠沉积、湖泊沉积、海洋碎屑岩沉积、海洋碳酸盐岩沉积、三角洲沉积、事件沉积作用、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沉积相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章绪论 一、沉积学的涵义及发展概况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奠基阶段(1777-1940) 1777年:德国地质学家魏纳(A. G. Werner,1749- 1817年)首次提出水成论。1777年,将德国厄兹山区的地层划分为四种类型: 4)冲积层:砾石、沙子、粘土,含大量化石。机械沉积。 3)成层岩层:石灰岩、砂岩、石膏、岩盐、煤,含大量化石。主要是机械沉积,也有化学沉积。 2)过渡层:结晶片岩、板岩,含最早的生物化石。化学沉积为主。 1)原始层:花岗岩、片麻岩、玄武岩等,无化石,原始海洋化学沉积。 1795年:苏格兰地质学家赫顿(James Hutton,1726-1797)出版《地球学说》(Theory of the Earth),提出了均变论的思想。 1830年: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出版《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正式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均变论--研究古代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的钥匙 1850年:索比(Sorby)首次利用偏光显微镜研究岩石,拉开了对岩石进行微观研究的序目。 1914年:吉尔伯特(Gilbert)首次用各种粒径的砂和不同的水流强度进行了水槽实验,开创了用实验方法进行沉积学研究的先例。 1939年:Twenhofel出版了《沉积学原理》,标志着沉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 (2)成熟完善阶段(1940-1970) 提出了科学的沉积岩分类方案,建立了各种沉积相的相模式。 (3)多学科交叉发展阶段(1970-现在) 沉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交叉学科沉积学,如构造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等。 二、陆源碎屑沉积学研究现状 (一)陆源碎屑沉积学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 1、关于事件沉积作用1)风暴沉积和风暴岩2)浊流沉积和浊积岩3)震积作用和震积岩 2、等深流沉积和等深岩 3、关于热水沉积 4、成岩作用研究有新进展 (二)多种技术和手段的应用 1、解释沉积环境 2、确定古水流方向 3、研究成岩作用 (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1、大地构造沉积学 2、测井沉积学 3、地震沉积学 4、沉积地球化学 5、层序地层学 三、陆源碎屑沉积学研究展望 1、从微观到宏观 2、从定性到定量 3、学科的交叉渗透 4、重视新技术、新方法 5、重视对现代沉积环境的研究 6、与社会发展结合越来越紧密

测井曲线与沉积相的关系

①钟型:自然伽马曲线形态呈钟状。曲线从下往上幅度突然变高,然后逐渐下降,慢慢恢复到泥岩基线,它反映出沉积环境从低能突然变为高能,之后又从高能缓慢恢复到低能的情况。岩性具正粒序结构,底部与泥岩呈突变接触关系,一般对应于底冲刷,顶部与泥岩渐变接触,反映了逐渐减弱的水动力特征,是由中—粗粒砂岩至中—细砂岩组成的、由粗变细的曲流河边滩或辫状河心滩砂体上部的沉积特征。如由多个冲刷面、叠置的边滩或心滩与薄泥岩夹层组合在一起,因每个叠置砂体的粒级及含泥量的韵律性变化,可使钟形曲线多次叠加而呈宏观的圣诞树形; ②光滑箱型:自然伽马曲线形态呈箱状,它反映沉积过程中物源丰富和水动力条件较强。砂岩层顶、底均为突变接触。根据箱型曲线是否齿化,可进一步分为光滑箱型和锯齿状箱型两种曲线形态。光滑箱型自然伽马曲线光滑或微齿化,内部结构较均匀,岩性较单一,无粉砂或泥岩夹层,曲线底部呈突变关系,顶部突变或略显正韵律变化特征,反映物源充足、强而稳定的水动力特征,在本区多是由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粒砂岩组成的具有多韵律叠置的辫状河心滩沉积特征; ③锯齿状箱型:与上面的光滑箱型非常相似,自然伽马曲线齿化,岩性组合通常是有多个向上变细的正旋回组成,内部结构不均匀,可能发育有多个泥岩夹层,反映了水动力条件强但不稳定、强弱平凡交替的特征,在本区指示了由中—粗粒砂岩或中—细粒砂岩组成的多韵律叠置辫状河心滩和河道充填沉积特征; ④漏斗型:自然伽马曲线形态呈漏斗状,反映沉积环境的能量从弱到强,然后突然变弱的变化特征。岩性主要为反韵律的薄层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对应砂体厚度小(2m左右),砂体顶部与泥岩突变接触,底部与泥岩渐变接触,砂岩主要发育于上部,反映突发性的洪水流溢岸沉积,如决口扇和决口河道,多个决口扇的连续发育可形成叠置漏斗型曲线。 ⑤指型曲线:自然伽马曲线形态呈指状,曲线幅度高,表明物源少而沉积环境能量强。岩性一般为细—中砂岩,厚度一般小于2m,与上下泥岩突变接触,是决口扇和决口河道的典型曲线特征。 ⑥锯齿型曲线:为锯齿状起伏的高伽玛值曲线,反映大套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其齿形为碳质、砂质以及钙质成分的反映,一般为河漫亚相泛滥平原沉积;

成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成像测井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 【摘要】 成像测井作为第四代测井技术予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商业应用。成像测井采用阵列化传感器技术,在井下大量采集丰富的地层信息,利用遥传将采集到的地层信息传到地面,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井壁二维图像或井壁周围某一探测范围内的三维图像。根据预测,使用成像测井技术进行的油气勘探开发与使用数控技术相比,可提高10%一20%的油气储量。因此,成像测井技术对来来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阐述了目前常用的井下成像测井的原理、发展现状及其成用,并预测成像测井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 【引言】 测井起源予1927年的法国,当时只有测量视电阻率、自然电位、井温等仪器,经过近80年的发展。如今发展成为以电法测井仪、声波测井仪与核磁共振测井仪等系列的测井仪器。回顾测井技术的发展历程,测井技术经历了从模拟测井到数字测井、数控测井、成像测井的发展历程。 成像测井技术是美国率先推出的具有三维特征的测井技本,是当今世界最新的测井技术。它是在井下采用阵列传感器扫描测量或旋转扫描测量,沿井眼纵向、径向大量采集地层信息,利用遥传将采集到的地层信息,利用遥传将采集到的底层信息从井下传到地面,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井壁二维图像或井眼周围某一探测范围内的三维图像。因此,成像测井图像比以往的曲线表达方式更精确、更直观、更方便。 传统的测井只能获取井下地层井眼周向和径向上单一的信急,它适用于简单的均质地层。而实际上地层是非均质的,尤其是裂缝性油气层的非均质性最为明显,在地层的周向和径向上的非均质性也非常突出。这促使人们开始利用非均质和非线性理论来设计测井仪器。成像测井技术就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获取井下地层井眼周向方位上和径向上多种丰富的信息,能够在更复杂、更隐蔽的油气藏勘探和开发方面有效的解决一系列问题:薄层、薄互层、裂缝储层、低孔隙低渗透层、复杂岩性储层评价;高含水油田开发中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的确定;固井质量、压裂效果、套管井损坏等工程测井问题以及地层压力、地应力等力学参数的求取等等。

测井地质学读书报告

测井地质学——读书报告测井沉积学方面的研究或应用 组长:师凯歌 201302030233 组员:钟寿康 201302030208 杨燕茹 201302010107 朱晨蔚 201302010107 陈佳作 201532020018 王雅萍 20153202014 2016.4.20

一、绪论 1、问题的提出以及必要性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测井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测井资料的解释,不能局限于单井或者单一岩层的局部层面上,我们更应该做出区域性、多层岩层关联性的地质解释。这种要求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将测井知识和地质中的沉积相知识联系起来,把两门学科从原理层面上结合起来,于是产生了测井沉积这一边缘性学科研究课题。 随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测井资料的解释变得更加具有宏观性,使得测井资料解释而来的地质数据回归到地质体系中,这将使得测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提升到区域层面上来,如此看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2、学科的产生 做为这一学科的主体—沉积相,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它,沉积相是指古代沉积的产物,它是根据沉积环境或沉积作用加以定义的岩石体或沉积物特征的组合。沉积相的识别必须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第一,宏观层面:相与相之间的组合。根据沃尔索相律:“只有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这一规律指导了在沉积相分析过程中进行沉积相的平面组合。第二,局部层面:岩石组合(类型及结构)、沉积构造(冲刷面、层理类型、纹层

组系产状及其垂向变化)、垂向序列变化关系(正粒序、反粒序、复合粒序、无粒序)、古水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几个方面。 在了解沉积相的知识以后,如何解决两门学科的联系成为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测井沉积学的本体—沉积相的识别,然后利用两门学科的关联性,将测井“嫁接”到沉积相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测井相。测井相是由法国地质学家O.SERRA于1979年提出的。它是一组测井响应集合,它代表一定的地质相,并能将其它相体相区分。测井相又称电相。 二、测井相 1、测井相的定义 测井相的提出,目的在于利用测井资料(即数据集)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测井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且可以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别

《测井地质学》第三章 井壁成像12

第三章 井壁成像测井方法及地质解释

提纲1.仪器概况2.主要处理方法3.实验研究 4.图像处理方法5.地质应用

公司斯仑贝谢阿特拉斯哈里伯顿系统MAXIS-500ECLIPS-5700EXCELL-2000 井下仪器全井眼微电阻扫描成像仪 (FMI) 阵列感应成像仪(AIT) 方位电阻率成像仪(ARI) 超声成像仪(USI) 偶极子横波成像仪(DSI) 阵列地震成像仪(ASI) 组合地震成像仪(CSI) 声电组合成像测井 (START IMAGER) 多极阵列声波(MAC) 数字井周成像(CBIL) 核磁共振成像(MRFL.C) 微电阻成像(EMI) 声波扫描成像 (CACI) 成像测井系统及仪器

1、井壁成像测井的测量原理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的测量原理及性能ùFMI的测量原理 ùFMI的测量方式 ù电阻率成像测井的技术指标 ?声波成像测井原理及性能指标 ùCAST工作原理 ù声波成像测井仪的技术指标

1.1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的测量原理及性能 目前,电阻率成像共有三种测井系列,它们分 别是斯仑贝谢的FMI、哈里伯顿的EMI、阿特拉斯的STAR-Ⅱ。其测量原理相同,只是电极个数有差 异,对井眼的覆盖率有所不同,现仅以FMI为例介 绍电阻率成像的测量原理。

FMI的测量原理图1为FMI仪 器及极板部分的示 意图,FMI有八个 极板,每个极板有 两排24 个电极, 八个极板共计192 个电极,测量过程 中八个极板推靠至 井壁,192个电极 同时测量,每个电 极可测得所在处井 壁视电阻率值。随 着仪器上提可测得 全井段的数据,经 过一系列处理,即 可获得测量井段纵 向上的微电阻率扫 描图像。

测井沉积学

测井沉积相分析 报告人:师永民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北分院

一、概论 二、测井划相的基本原理 三、岩电关系研究 四、测井曲线要素分析 五、测井曲线相模式 六、单井划相 七、平面相带组合

1、测井沉积相的基本概念 “测井相”或“电相”(Electrofacies)是在1970年提出来的,它是指能反映某一沉积物特征,并能使这个沉积物与其它沉积物区别开的一组测井响应(参数)。 测井沉积相研究就是应用各种测井信息来研究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岩石特征。 沉积相由特定的相标志表示,而测井相是由特定的测井响应代表。 测井相与沉积相相当,不同的沉积相因其成分、结构、构造等不同而造成测井响应不同,一组反映岩石的测井曲线就构成了该地质相的映象,测井系统愈完善,反映实际地质相的映象就愈好。 但是,两者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可能有两个或更多个电相对应一个沉积相,也可能一个电相对应几个沉积相。 因此,必须用已知沉积相对电相进行标定。

2、工作方法 首先,在取心井中用一系列测井曲线或参数划分为若干种“测井相”;将这些测井相与岩心分析所得到的“岩相”进行相关对比,利用测井信息可以归纳为不同类型及相互关系的曲线组合类型,建立测井曲线相模式;然后,反过来在没有取芯井中用测井资料进行沉积相分析,从而进行正确的地质解释和恢复沉积环境,确定相标志,推断水体深度,搬运介质能量、沉积物粗细、物源供应、气候条件等标志。

3、研究特点: 1)、利用高密度井网资料进行单元划分与对比,以目的层顶标准层拉平恢复古地貌,作连井沉积剖面图,绘制单砂体平面等厚图,进行古地貌、水系展布及砂体形态分析。 2)、依靠大量的测井曲线所能反映的沉积层序、旋回特性、砂层韵律性、岩性组合、接触关系以及砂体几何形态等特征为细分沉积相的主要指标,解剖单砂体,进行沉积微相划分。 3)、现代沉积研究,搞清井间砂体分布特征,作为准确划分相带界线和砂体尖灭位置的主要依据。 4)、在岩相划分上,从岩心资料上所能获得的划相指标的应用与常规方法相同。重点加强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

构造地质学学科(专业)

构造地质学学科(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构造地质学学科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服从组织分配,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系统的构造地质学知识和野外室内工作方法;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较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动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时间各占一半。 硕士生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通过者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当前发展的方向,可设置出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共设置下列3个研究方向。 1、石油构造分析 2、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 3、变形分析与应用构造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总学分为35或以上。学位课为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学分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实践课为必修课,含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学分为2学分。 理科硕士生选修数学课程的总学分不少于5学分,其中学位课中数学课等于或大于2学分;外语课总学分为6学分,提倡加强更多的外语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但不计入35学分内。 (一)学位课8门(共21学分) (1)公共学位课3门,10学分 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一外国语。 (2)专业学位课5门,11学分 本学科点的专业学位课包括地质统计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二)选修课18门(34.5学分) 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特长,爱好共同确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修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但所选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阅读60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且外文资料比例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选修课包括第二外国语和体育课,二者均不计学分。

测井地质学作业

测井地质学作业 2012级硕士孔强夫 测井与遥感技术研究所 2013.6.5

预备知识: 1.测井曲线幅度特征 测井曲线幅度受地层的岩性、厚度、流体性质等因素控制,可以反映出沉积物粒度、分选性及泥质含量等。一般对于颗粒细、渗透性好的砂岩,具有高自然电位(SP)负异常和低自然伽马GR特征。对于细粒沉积物,如泥岩、泥质粉砂岩等具有低SP幅度、高GR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地下流体性质等情况,在岩心观察基础上建立适应本地区的岩性与测井信息之间的联系。 2.测井曲线形态特征 不同的沉积环境,由于物源情况不同、水动力条件不同及水深不同,必然造成沉积物组合形式和层序特征(正旋回、反旋回、块状)的不同,反映在测井曲线上就是不同的测井曲线形态。一般有: (1)柱形(箱形)。反映沉积过程中物源供应丰富、水动力条件稳定下的快速堆积,或环境稳定的沉积。 (2)钟形。测井曲线下部最大,往上越来越小,反映在其沉积过程中,水流能量逐渐减弱、物源供应越来越少。 (3)漏斗形。与钟形相反,垂向上呈水退的反粒序,反映水动力能量逐渐加强和物源供应越来越丰富的沉积环境。 (4)复合形。表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曲线形态组合,如下部为柱形,上部为钟形或漏斗形组成,表示一种水动力环境向另一种环境的变化。 4.齿中线 齿中线分水平、上倾、和下倾三类。当测井曲线齿的形态一致时,齿中线相互平行,反映沉积时水动力能量变化呈周期性;当测井曲线齿的形态不一致时,齿中线将相交,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 5.层序特征测井解释 每一种沉积亚相、微相的测井曲线形状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其粒序序列变化,通常用反映岩性、粒序变化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的形态组合来反映每一种沉积亚相、微相的层序特征,因而通常有四种粒序模型: (1)正粒序模型:一般为钟形,即自然伽马向上逐渐增大,而自然电位为自下而上由高负偏向低负偏甚至基线附近变化。 (2)反粒序模型:对应于漏斗形测井曲线,即自然伽马向上逐渐减小,而自然电位自下而上由基线或低负偏向高负偏变化。 (3)复合粒序模型:对应于复合形态的测井曲线,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钟形、漏斗形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连续变化组成。 (4)无粒序模型:对应于箱形或平直测井曲线,即自然电位及自然伽马曲线形状自下而上不变或只是微齿化。 将各种粒序模型对应于各种沉积亚相、微相中,针对沉积学研究中沉积层序成旋回分布的颗粒大小、岩性粗细变化在测井曲线上的不同反映,可以总结出各种沉积亚相、微相得层序变化曲线形态组合特征。

测井地质学 知识点

第二章测井层序地层分析 第二节层序地层单元及其测井特征 一、基本术语:体系域、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等 二、体系域 1.类型: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 2.低位域: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沉积背景、斜坡构造背景、生长断层背景下的低位域组成 3.海侵域:以沉积作用缓慢、低砂泥比值,一个或多个退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 4.高位域:沉积物供给速率常>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底部以下超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 5.陆架边缘体系域: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准层序组朝陆地方向上超到Ⅱ型层序边界之上,朝盆地方向下超到Ⅱ层序边界之上。 三、湖平面变化与层序结构 1.湖平面变化与体系域 2.层序结构类型及特征:一分层序、二分层序、三分层序、四分层序 第三节测井地层地层分析方法 一、基本术语:基准面、基准面旋回、分形 二、一般工作流程 1.测井—地震—生物等时地层格架建立 2.关键层序界面识别 3.研究区测井—地质岩相知识库的建立 4.关键井的岩相识别、重建岩相序列 5.建立多井关键性剖面 6.预测油气分布 三、单井测井层序分析方法 1.测井资料预处理

2.沉积旋回分析:旋回性及旋回级次是沉积岩层重要的固有属性;旋回 级次分析:常规测井旋回分析、小波分析和地层累积方法等 3.沉积间断点识别:地层倾角测井--累计倾角交会图法、地层倾角测井-- 累积水平位移交汇图法、地层倾角测井--倾角矢量图法、自然电位和 视电阻率组合法、声波时差响应法等 四、米氏周期分析及分形研究 五、沉积层序的分形特征研究 1.分形的概念 2.地质学运用分形理论需要考虑的问题 3.分数维的计算 4.分数维的应用 第三章测井沉积学研究 第一节测井沉积学概念 一、基本概念:测井相、测井相标志 二、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 三、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确定岩石组分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 结构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构造的测井相标志 四、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 第二节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 一、测井曲线的一般特征 1.常规组合测井曲线:测井曲线幅度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接触关 系、曲线光滑程度、齿中线、多层的幅度组合--包络线形态、层序的 形态组合特征 2.地层倾角测井的微电导率曲线特征: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 岩性—颗粒粗细,进行微细旋回的划分;根据四条电导率曲线特征值 的平行度,可以衡量平行及非平行层理;利用倾角矢量模式解释沉积 构造,研究古水流方向;根据倾角矢量模式组合解释褶皱、断层、不 整合;利用倾角测井曲线识别裂缝;利用双井径差值分析现代地应力二、层序特征测井解释模型

测井相分析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测井地质学》课程报告 测井相分析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测井相分析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沉积相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一项重要而基础的工作。测井资料在用于进行沉积地层的沉积相研究中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1]。 精确划分和识别沉积相(特别是沉积微相)是陆相含油气盆地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是盆地油气储层评价和预测的基础。对于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的研究主要依靠钻井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通常钻井岩心资料是判别沉积相最准确和重要的信息。但是在含油气盆地内部钻井取心资料往往是局部的,并且通常是不连续的,因此,在沉积微相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测井相方面的信息,因为测井资料具有平面上分布广泛和纵向上连续分布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测井曲线的幅度、形态、光滑程度、组合特征及接触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提供地层剖面的沉积层序、粒序旋回、砂泥比和不整合面等大量的沉积学信息[2],进而识别出不同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3]。 利用测井资料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的方法称为测井相分析[4],测井相研究是从统计分析与岩心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测井相与地质资料进行详细对比,确定测井相的岩性类型及沉积环境[5]。测井沉积微相分析是通过对取心井段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特征进行研究,建立测井相图版,并将这种关系推广到其他的未取心井,进行沉积微相的标定,进而可以利用研究区内丰富的测井资料进行沉积微相研究[6]。 1 测井相与沉积相的关系[7]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物源情况、水动力条件及水深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沉积物组合形式和层序特征的不同,反映在测井曲线上就有不同的测井曲线形态。沉积相在测井曲线上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形态信息[8-9],其最基本要素有幅度、形状、顶底接触关系、曲线光滑程度及齿中线,而形态信息就是这些要素的综合。不同的测井环境常常具有不同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从各种环境的不同曲线形态特征中,可以概括出几种基本的形态类型:顶部或底部渐变型;顶部或底部突变型;振荡型;块状组合型和互层组合型。这些基本的形态类型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从开始到结束沉积物粒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表现出在某一时期内沉积作用的连续性;同时,其基本曲线形态是由水体深度的逐渐变化、搬运流能量的变化、沉积物源供应变化3种主要环境因素决定的[10]。 不同沉积环境对应的测井曲线形态、幅值等特征不同,因此,应用测井资料对沉积相进行识别具有很好的可行性[11]。

测井新技术进展综述

测井技术作为认识和识别油气层的重要手段,是石油十大学科之一。现代测井是当代石油工业中技术含量最多的产业部门之一,测井学是测井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测井的前沿技术必须要有测井学科作指导。 二十一世纪,测井技术要在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三个领域寻求发展和提供服务:开发测井技术、海洋测井技术和天然气测井技术。目前,测井技术已经取得了“三个突破、两个进展”,测井技术的三个突破是:成像测井技术、核磁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测井技术的两个进展是:组件式地层动态测试器技术、测井解释工作站技术。“三个突破、两个进展”代表了目前世界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也要开展“三个突破、两个进展” 的研究。 一、对测井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发展对测井关键技术的需求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复杂地质条件的需求、油气开采的需求、工程上的需求。 1)复杂地质条件的需求我国石油储量近90%来自陆相沉积为主的砂岩油藏,天然气储量大部分来自非砂岩气藏,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油田总体规模小,储层条件差,类型多,岩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物性变化大,薄层、薄互层及低孔低渗储层普遍存在。这些迫切需要深探测、高分辩率的测井仪器和方法,开发有针对性、适应性强的配套测井技术。 2)油气开采的需求目前国内注水开发的储量已占可采储量的90%以上,受注水影响的产量已占总产量的80%,综合含水85%以上。油田经多年注水后,地下油气层岩性、物性、含油(水)性、电声特性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识别水淹层、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多相流监测、计算剩余油(气)层产量等方面的要求十分迫切。 3)工程上的需求钻井地质导向、地层压力预测、地应力分析、固井质量检测、套管损坏检测、酸化压裂等增产激励措施效果检测等都需要新的测量方法。 二、测井技术现状 我国国内测井技术发展措施及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方面走引进、改造和仿制的路子;另一方面进行自主研究和开发。下面分别总结一下我国测井技术各个部分的现状: 1)勘探井测井技术现状测井装备以MAXIS-500、ECLIPS-5700及EXCELL-2000系统为主;常规探井测井以高度集成化的组合测井平台为主;数据采集主要以国产数控测井装备为主;测井数据的应用从油气勘探发展到油气藏综合描述。 2)套管井测井技术现状目前,套管和油管内所使用的测井方法主要有:微差井温、噪声测井、放射性示踪,连续转子流量计、集流式和水平转子流量计,流体识别、流体采样,井径测量、电磁测井、声测井径和套管电位,井眼声波电视、套管接箍、脉冲回声水泥结胶、径向微差井温、脉冲中子俘获、补偿中子,氯测井,伽马射线、自然伽马能谱、次生伽马能谱、声波、地层测试器等测井方法。测井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测井工艺水平、仪器的质量和科技人员对客观影响因素的校正。测井数据的应用发展到生产动态监测和工程问题整体描述与解决。 3)生产测井资料解释现状为了获得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监测准确的资料,许多公司都把生产测井资料和其它科学技术资料综合起来。不仅测得流体的流动剖面.而且要搞清流体流入特征,因此,生产测井资料将成为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监测最重要的基础。生产测井技术中一项最新的发展是产能测井,它建立了油藏分析与生产测井资料的关系。产能测井表明,生产流动剖面是评价完井效果的重要手段。产能测井曲线是裸眼井测井资料、地层压力数据、产液参数资料、射孔方案和井下套管设计方案的综合解释结果,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油层参数预测井眼流动剖面。生产测井流量剖面成为整个油层评价和动态监测的一个重要方法。 4)随钻测量及其地层评价的进展随钻测井(LWD)是随大斜度井、水平井以及海上钻井而发展起来的,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成为日趋成熟的技术了。如今随钻测井已经拥有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