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要素价格均等化证明

要素价格均等化证明

要素价格均等化证明

关于要素绝对价格均等化的证明

假设:在H —O 模型的假设前提下,增加一个假设,即国际贸易并没有导致完全的专业化,因此各国都会继续生产两种商品。 证明:

1.由于假定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则商品的相对价格与要素的相对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两国相同;

2.如果是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等等,那么,同样的商品在两国必定会具有相同的价格,因此在两个国家中相对价格也是相同的。由此可知,要素的相对价格在两国之间一定相等。

3.由于要素相对价格相同以及我们对技术所做的假定(规模收益不变),每一部门的最优投入组合在两国就是相同的。即1A 2A (K/L)(K/L)=,1B 2B (K/L)(K/L)=。

4.规模收益不变的一次齐次生产函数的性质:由于规模收益不变,要素的边际产出仅仅依赖于要素价格比率,与经济的规模无关。因此,两个部分中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在两国都相同,即

1A 2A MPK MPK =;1A 2A MPL MPL =;1B 2B MPK MPK =;1B 2B MPL MPL =。(1)

其中MPK 和MPL 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注,上述等式的成立须不完全专业化的假定)。

5.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均衡条件: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价格必定成立。

以劳动为例,

A 1A 1p MPL w =;A 2A 2p MPL w =;

B 1B 1p MPL w =;B 2B 2p MPL w =。 (2) 由于边际产出符合式(1),因此根据上式,可得12w w =。即劳动的绝对价格(工资率)在两国相等。

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衡介绍

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衡 一、引言 古典贸易理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在不同地区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将趋于不同地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和绝对均衡价格。因此,由于收益递减,导致劳动力从拥挤的欧洲向不那么拥挤的美国迁移,美国土地租金和大宗商品的下跌导致美国工资水平的下降;与此同时,欧洲的土地租金将下降,欧洲的实际工资将上升。只有当绝对要素价格和相对要素价格达到均衡时,劳动力流动将停止。 贝蒂尔?俄林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剔除了古典主义因素的均衡要素价格模型。1933年在俄林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一书中,他指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1)国际贸易商品的自由流动可以看作要素流动的部分替代(2)会导致相对(和绝对)要素价格的局部均衡。这个重要结果就是俄林-赫克歇尔理论,从俄林提出到1919年由赫克歇尔教授用瑞典文发表,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前瞻性;俄林高度原创性的成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部分。 二、全部或部分要素价格均等化 本论文主要关注的是这个定理,即认为,自由流动的要素使要素价格全部均等化,而商品的自由流动使要素价格部分均等化。要素价格在均衡的方向上移动,但该过程被认为必然不完整的。 毫无疑问,就像许多人一样,我一直在国际贸易领域里教导这个理论很多年。那么最近有个学生质疑这个结果,我便于使用教师的特权在教科书中讲到他,在埃尔斯沃思教师精彩的课堂,国际经济学上。但无疑,一旦挑起也不是那么容易哄骗,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其指导员发现有关段落令人相当满意,这就不奇怪要详谈文中细微之处的理论了。 令人更惊讶的是,仔细阅读俄林的论文无处揭示了部分均等化定理的充分证据。不但逻辑不完整的,而且定理看上去是脱离实际的。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内部规模经济:指来源于单个企业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报酬的递增。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个产业内部差异产品甚至是非差异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 悲惨的增长:在极端的情况下,大国的经济增长使贸易条件发生很大的恶化,贸易条件的恶化对该国社会福利的负面效果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的增进效果,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就会因增长而下降,这种情形就是所谓悲惨的增长。 保护产业选择的“穆勒标准”:如果某个产业由于缺乏技术方面的经验,生产率低下,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在一定时期的保护下,该产业能够提高效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存在下去,并取得利润,该产业即为幼稚产业。概括如下几点为:(1)正当的保护只限于对从外国引进的产业的学习掌握过程,过了这个时期就应取消保护。 (2)保护只应限于那些被保护的产业,在不久之后,没有保护也能生存的产业。 (3)最初为比较劣势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保护后,有可能变为比较优势产业。 经济同盟: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实现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共同对外关税,并且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实体。 18.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19.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一个由各国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协调下,通过制定统一的经济贸易等政策,消除国别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壁垒,实现区域内共同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并最终形成一个经济贸易高度协调统一的整体。 20.自由贸易区通常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在成员国的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之间彼此取消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限制,但对非成员国仍维持各自的贸易政策。 21.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所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成员国间彼此消除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限制,实现区域内货物的完全自由移动,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 22.共同市场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在实现货物自由移动的同时,还实现生产要素之间的自由移动。 23.经济同盟实行经济同盟的国家不仅实现货物、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建立共同对外的关税,并且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某些共同的经济与社会政策,逐步废除经济贸易政策方面的差异,便一体化的范围由货物生产、交换扩大到分配领域。 24.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最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在此阶段,区域内各国在经济、财政与金融、贸易等政策方面均完全协调一致,实行统一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学》第03章在线测试

《国际经济学》第03章在线测试 A B C D 、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称为( A B C D 、里昂惕夫之谜是根据下列哪个国家的情况提出来的。( A B C D 、根据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应当是( A B C D 、里昂惕夫之谜的经验研究结果是( A、虽然美国资本丰富,但美国出口产品比进口产品的劳动密集程度更高 B 贸易 C D 度

D、需求逆转 E、美国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征收高关税 2、下列哪些是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 A、采用2×2×1模型 B、不存在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 C、规模收益不变 D、两国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E、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3、下列哪些关于H-O理论的说法是正确的() A、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 B、贸易发生后对两国是互惠互利的 C、两个国家的贸易模式不确定 D、劳动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E、劳动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4、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A、国际贸易会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B、国际贸易会降低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C、国际贸易会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D、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E、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 5、中国的资本要素的增长对贸易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要素的增长会降低劳动者的收入 B、资本要素的增长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C、资本要素增长到一定程度会改变本国的比较优势

正确错误 、要素禀赋理论推测贸易将引起劳动力充裕国家的相对工资水平下降。 正确错误 、里昂惕夫之谜是指工业化国家间比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更容易发生贸易。 正确错误 O模型,对于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来说,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正确错误 、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正确错误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1.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①.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 (1)关于财富的定义 (2)关于国家干预 (3)关于持续地保持贸易顺差的意义 ②.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运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③.绝对成本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 2.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 ①.不考虑需求因素,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决定,也就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收益分配问题。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的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 ③绝对成本的适用范围有限。 3.一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 ax∕aY < bx∕bY (ax、aY、bx、bY为单位生产成本) ax∕aY﹥bx∕bY (ax、aY、bx、bY为劳动生产率) 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就具有比较优势 4.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A国:机会成本=∣dY/dX∣=∣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斜率∣=aX/aY (为一常数)同理B国:机会成本=bX/bY 如果aX/aY

要素禀赋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表明,一个国家将出口使用大量相对丰富的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 A.林德理论 B.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C.麦克杜格尔理论 D. 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 2.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将会() A.出口大量使用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B.进口使用相对丰富的资源产品 C. 进口生产中使用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D.同时进口和出口使用大量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3.里昂惕夫之谜质疑()有效性: A. 比较优势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 重叠需求理论 D. 绝对优势理论 4.根据H-O定理,()的差异决定了相对价格水平和交易模式。() A. 技术水平 b.消费者偏好 C. 资源的相对丰富 D. 交通费用 5。假设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A国的劳动力相对丰富,土地相对稀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通过自由贸易,A国的国民收入的内部分配将改变为有利于(有利于):() A.劳动力 B.土地 C.劳动力和土地 D.既不是劳动力也不是土地

6。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Ohlin的贸易模型维持着认为:() A.绝对优势决定了贸易收益的分配 B.比较优势决定了贸易收益的分配 C.劳动分工受到世界市场规模的限制 D.一个国家出口最适合其资源禀赋的货物 7.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相对价格水平因国家而异() A.各国有不同的相对禀赋因素 B.国家有不同的市场规模和市场规模 C.这些国家的人口规模不同 D.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不同 8.简单来说,Stolper-Samuelson定理(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 A.出口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资源的收入 B.出口价格的上涨减少了在生产中集中使用的资源所带来的收入 C.出口价格的上涨减少了它在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因素的收入 D.出口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因素的收入 9。 Stolper-Samuelson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即使自由贸易可能为一个国家提供整体收益,但也有赢家和输家。鉴于此结论,这并不奇怪() A.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和相对稀缺的资源的所有者都赞同自由贸易 B. 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往往倾向于贸易限制 C.拥有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倾向于支持自由贸易,然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倾向于支持贸易限制 D.资源相对丰富的所有者倾向于限制贸易,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则倾向于自由贸易 10.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工人技能在创造比较优势方面的重要性。在技能、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创造()的方式与机械投资创造物质资本的方式大致相同。() A.人力资本 B.人力资源 C.物质资本 D.新口味和偏好

国际经济学-第3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多项选择题 1、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或专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B、出口将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C、进口将提高进口替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D、出口导致共同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 E、进口导致共同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2、关于“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素密集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B.要素密集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 C.要素丰裕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 D.要素丰裕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E.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都是个相对的概念,都要视比较对象而定。 3、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使各国相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达到均等化,然而现实远非如此,其原因是() A.国际贸易远不是自由的 B.各国生产的产品并不相同 C.各国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有差异 D.国际贸易存在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E.生产要素并非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4、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的有关定理,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有() A、进口关税将提高进口竞争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B、进口关税将降低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C、商品的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D、商品的进口将提高进口竞争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2、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下列那个不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真正原因()A、商品价格未实现均等化 B、关税、非关税壁垒等障碍 C、运输成本的存在 D、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 3、根据斯托泊—萨谬尔森定理,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有() A、进口关税将提高进口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B、进口关税将降低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C、商品的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国际贸易概论的名词解释

1比较优势2机会成本3要素价格均等化4特定要素5偏向型增长6动态收益递增7外部规模经8要素流动9跨时贸易10有效保护 1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 机会成本:指因一种选择而放弃最优替代物或失去最好机会的价值,即是指在经济决策中方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 3 要素价格均等化: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将因国际贸易而趋于相等。 4 特定要素:国际经济学家把锁定在产业中的要素称为特定要素,只能用于特定部门的生产而不能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 5 偏向型增长: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就会产生偏向型增长。 6动态收益递增:指由于行业的累积产量增加通过“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的作用导致行业中每个单独企业的平均成本降低的情形。 7 外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8 要素流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9 跨时贸易:指用现在的商品换取未来的商品的交易方式。 10有效保护:指整个灌水制度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增值的影响。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

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 1、假定世界经济的版图由AB两国,A国1200劳动B国800劳动,(1)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2)假定世界相对需求表示如下,a,在相对供给曲线同一张图上画出世界相对需求曲线b,计算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是多少?并描述本题的贸易模式。(3)假定A国现有2400的劳动,求新的苹果的均衡 (1) (2)a,相对需求曲线包括(1/5,5),(1/2,2), (1,1),(2,1/2)几个点,如图ABCD四点。b, 苹果相对价格的均衡点是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 供给曲线的相交点,也就是点(1/2,2),即相 对需求曲线与相对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的相交 点。那么均衡的相对价格为2。本题的贸易模式, 本题的贸易模式是本国只生产苹果,外国只生产 香蕉,每个国家以本国生产的产品换得另外一国 生产的产品。 (3)如果本国工人从1200增加到2400,那么相对供给曲线上的 转折点将从(1/2,3/2)和(1/2,5)变成(1,3/2)和(1,5) 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将位于更低的水平区域上的 点(2/3,3/2) 2、假定某经济体在现有要素价格下,棉布生产中、、1亩、、20小时、、5小时。(1)假定经济拥有的资源总量为:600小时60亩土地,请用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1、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其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富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少的要素价格下降。这样的过程发展的结果,将会逐渐达到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2、假设:(1):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两种商品(小麦和布)(2):完全竞争(3):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供应量都是固定的,国与国之间没有生产要素的流动(4):两种商品生产的技术水平完全一样,但是要素密集型不一样,并且不发生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即两国小麦都是土地密集型、布都是劳动密集型)(5):两国不论有无贸易都生产两种商品(6):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商品在国际间能完全自由流动 定理:在所列举的假设的前提下,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商品价格差异—成本比率—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的不一致导致了同种商品价格的不同。但贸易开始后,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不仅如此,要素的价格和生产中的要素密集度也会达到均等。 举例:美国是资本密集型,中国是劳动密集型 贸易前美国的资本要素占优势,资本价格低,向外国输出资本密集型商品中国的劳动要素占优势,劳动价格低,向外国输出劳动密集型商品 贸易后美国资本价格升高 中国劳动价格降低 3、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的寓意: 第一,它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 第二,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4、若能实现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在现实中,自近代国际贸易历史开始以至今日,国际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WHY?? 5、阻碍因素: (1)如果两国生产完全专业化,就不可能有要素价格均等化,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完全专业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3)国际贸易价格的变化(4)国际交换中垄断因素的存在(5)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 6、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生产技术条件的不一致等阻碍因素的存在,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当然这并不是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完全无效,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贸易确实有使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倾向,但是,正因为存在阻碍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条件,因此,要想缩小国际间要素报酬即各国水平收入的差距,最佳的利用世界资源,光靠自由贸易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名词解释

有5道名词解释,包含在下面9题里 1、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基本观点: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均等化, 俄林的观点:要素价格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 1941年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以H-O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会减少。无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萨缪尔逊的观点:国际贸易使不同国家间要素均等化是一种必然,而不是一种趋势。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或需求模式如何。 2、商品倾销: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在控制国内市场的条件下,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外国市场抛售倾销商品,打击竞争者以占领市场,最终占领市场的行为。 3、进口配额制:又称进口限额制,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季度、半年或一年)以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者征收更高的关税或罚款之后才能进口。 4、要素禀赋: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0,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5、贸易创造效应:指地区经济集团建立以后,从伙伴国进口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的产品,替代本国劳动生产率地、成本高的产品。低效率部门的资源转移至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增加社会福利。 6、产业内贸易理论? 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解释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它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日益占据主要地位。 7、有效保护率:指在关税保护措施作用下,对一种加工产品可能带来增加值的增量,与其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加工增加值的百分比。 8、进口附加税:又叫特别关税,是指进口国海关对进口的外国商品在征收进口关税之外,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额外加征的关税。进口附加税分类:紧急关税、惩罚关税、报复关税、反补贴税、反倾销税. 9、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并建立起对非成员国产品统一的关税或其它贸易政策。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2、比较优势:指以各国生产成本和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在两个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个商品的生产上出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总获益。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又称引致需求,指由于生产某种产品的需求而引起的对其中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 4、机会成本: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5、一般均衡分析: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6、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主要是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市场上供求变动或政府政策对本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直接涉及到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所用的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7、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8、相对工资: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11、充裕要素:一个国家供给相对多的要素,称为这个国家的充裕要素 12、稀缺要素;一个国家供给相对少的要素,称为这个国家的稀缺要素 国际经济学家把锁定在产业中的要素称为特定要素 14、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15、要素价格均等化:通过国际贸易下的商品交换,各个交易国的内部生产要素价格,如工资,将会趋于一致。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 16、里昂惕夫悖论: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出口的应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要低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17、预算约束:一个国家能够进口的产品是有限的,或者说受到其出口产品数量的限制 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 19、福利恶化型增长:指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恶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在严格假定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情形。当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的增长而使产品出口增加时,不但没有带来该国的出口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反而是降低了。导致这尴尬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的恶化 20、收入转移:转移性收入就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 21、外部价格:指世界市场的价格

国际经济学复习全

精心整理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 述分析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均衡

两国均衡时,甲国内均衡点为A,乙国内均衡点为A’,国内价格线分别为PA和PA’。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乙国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内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品,国内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为乙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乙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易三角”。 四、分析不同机会成本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题】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①机会成本不变: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 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是不变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斜率为常数、向右下方 倾斜的直线。 ②机会成本递增: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 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是增 加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凹向原点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③机会成本递减: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 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是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