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63603344.html, 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作者:李文仁 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1期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与土地是息息相关的, 目前土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有巨大影响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离不开土地的使用。本文就探讨的就是土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要素贡献 一、从古典到新古典:土地的理论重要性下降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认为,一方面,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即“财富之母”。另一方面,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供给总量固定的土地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后,新古典经济学取代了古典学派,认为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土地不仅可以为资本所替代,而且技术进步足以抵消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舒尔茨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更是将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强调到极致。他认为,“人类的未来是开放的,并不为空间、能源及土地所决定”;美国的国民收人中只有5%来自于自然资源的贡献,20%来自于可再生资本,而劳动的贡献占75%。因此,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可减少对诸如土地等稀缺性资源的依赖程度。 二、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外关于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从理论上探讨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平衡增长路径、动态无效率等问题。由于将土地供给视为固定不变的量,所以很少有研究土地供给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大多数实证研究探讨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二是有关研究结论远未达成一致。例如,Metzemakers和Louw认为,土地与劳动一样是国民经济增长的要素,产业用地的短缺将限制经济发展,同时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社会福利。Harvey等却认为,土地流量变化相对于其庞大的存量很小, 因此新增土地供应对价格及产出影响很小。Kiyotaki和West建立了一个包含土地的生产函 数,其中土地与资本的替代弹性固定,对地价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的关系并不显著。在政策分析方面,Barbier强调资源利用和管理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自然资 源是一种重要资产(即自然资本),提供独特的服务,滞后的政策和无效率的管理将阻碍经济增长。zhang的分析则表明,土地市场结构对长期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 对中国经济增长研究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由于所用数据及处理方法或模型构建的不同,研究结论有很大差别。邹至庄、王文博、黄国华以及汪伟等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贡献大于其他要素,资本贡献率大于50%。马承需和岳林、詹锋以及任志娟等则认为,劳动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的辨证关系 王静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的辨证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以系统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地租理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相同的,对于城市土地来讲,都是在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比较类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或集约利用模式,必须建立起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科学预测与评价;三是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涵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同样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反过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不一定是集约利用的,集约利用的土地不一定实现了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土地现状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其前提是土地的现状功能必须是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是静态概念,关注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动态概念,关注是在时间延续上土地资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04-29T09:01:27.6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李新纪[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黄堽镇自然资源所 274000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严重,大部分城市都具有地皮紧缺、住宅拥挤、道路堵塞、公共设施不齐全的情况。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居然还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经济体制的关系和影响,长期以来土地资源无偿使用的现象极为严重,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情况,这与城市土地日益紧缺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地方政府的目标和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不一致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利就相当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但也有一些城市出现了政府将地方经济发展当做自己的成绩,一味的追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迅速达到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过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有的城市甚至在短期内迅速的建立开发区、高新产业区,甚至度假区,虽然提升城市建设速度在短期内能够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损失是无法统计的。近年来,房价持续上涨使开发商将房地产市场不断扩张,一些城市已明显出现了地皮紧张的现象。而土地资源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1.29亿平方米,由此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浪费的严重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过度开发土地资源,没有考虑整个城市的合理发展和综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城市土地市场不健全,欠缺规范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国土地市场主要分为三级市场结构模式,其中,一级市场是由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通过批租将土地的使用权投放到市场中运行。国家可以通过协议、招标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按一定年限让予土地使用者。土地二级市场指的是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直接通过建商品房等方式间接的将土地出售,具有经营性质。土地三级市场指的是由土地使用者通过房产交易而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具有消费性质。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市场模式下,始终出现不稳定的情况,首先,我国的一、二级市场结构并不协调,其中含有很多隐形交易,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土地市场结构还并不成熟,通过国家拍卖的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很少。而二级土地市场结构相对来说比较活跃,购买者很多,交易率极高,竞争激烈。在这种市场之间不协调的关系和隐形交易的影响下,导致我国土地资源大量的浪费。 2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供应状况将影响到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因此,要想将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必须完善土地资源管理,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2.1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确立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指导城市开发管理土地的作用,使土地使用者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起到城市土地的规范化作用,保证开发管理土地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进行。对于一些地区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利肆意扩建城市的行为一定要彻底改变,增强城市管理规划的严肃性才能将城市规划贯彻实施。而政府方面也应该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依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内容对城市进行合理建设,同时,城市土地规划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 2.2充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首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将城区内闲置土地数量调查清楚后,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其次,通过科学合理化的方式来进行城市布局,做到优地优用,将土地使用率发挥到最大化。最后,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例如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分析土地潜力,以便更好地规划城市。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度,并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到新的破坏。 2.3转变地区政府观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一、土地优化配置的需求 1.挥和建立土地资源优势的需要。土地资源在适宜性上具有空间差异,然而除了不可利用土地之外,每一种土地资源的适宜方向便代表了一种优势,在地域优化配置中要首先将它发挥出来。尽管土地资源位置固定,不能流动,但土地的质量和性能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可通过调水工程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土匹配,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提高土地的区位度等。要通过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使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主动创造新的土地利用优势。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益受到广泛重视。(1)目前国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一是城市化、农业发展与土地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二是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土地配置研究。(2)我国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土地资源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改革,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途径、目标模式和区位配置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指导城市土地配置决策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土地配置系统分析及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型的研究蓬勃开展;三是gis 支持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土地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过程的干预,可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土地演替结果。一种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干预与调控给系统输入“负墒流”,促使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持系统的持续性;另一种是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系统发生退化性演替,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系统功能衰减,不仅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难以保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相辅相成。(1)要用可持续理论指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表现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治理、保护,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达到土地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经济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土地资源调控新模式 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相当程度上支配了本该由市场调节和配置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兼顾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树立统筹集约用地的思想,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国有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典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中国土地学会

典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 蔡玉梅*张晓玲**姚林君***王建峰**** 摘要:大陆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发展时期,探讨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对于科学预测未来耕地资源变化,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典型工业化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分析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与耕地数量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耕地变化规模有所不同。未来大陆工业化占用耕地表现为一个从多到少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发展耕地变化工业化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具有养育、生态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种功能[1]。有不可再生性。无论是耕地资源富裕的美国还是匮乏的日本都十分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而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占用耕地,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为耕地保护提供重要的支持。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一直是和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目前关于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为基础,以典型地区的定量研究为主[2];国家尺度的研究由于土地数据的缺失,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的寻找具有一定的困难[3];实际上,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耕地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分析为前提,可以提高经济发展条件下耕地变化趋势预测的科学性。本文总结主要工业化国 *蔡玉梅.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研究员 **张晓玲.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所长、研究员 ***姚林君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 ****王建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变化的规律,对于科学判断未来20年大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耕地资源需求,制定相应的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和方法 (一)国家的选择 众所周知,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长达两百多年工业化道路的序幕,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820年,世界GDP 总量为6950亿美元(可比价格1990年盖凯美元,下同),20世纪末接近40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0倍。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以能源、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大量快速的消耗。以工业化为特点的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是各工业化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考虑到大陆目前所处的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选择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年度统计资料,以各国2005年GDP总量数据为依据,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大陆)。 (二)数据来源 1、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 不同国家长时间序列经济发展的对比研究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对比各个国家实际经济发展水平(GDP)的统一货币尺度。考虑本币对美元的汇率由各国政府视国内外经济情况而定,并非实际价值的体现。同时,根据各个国家自行确定的汇率计算GDP很难在全球尺度上客观的评估不同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及水平的高低。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过国际对比项目研究建议提出的以可比价格折算的国际元(PPP)作为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的货币尺度,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5]。本文采用国际元作为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利用途径 摘要: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到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土地供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集约、节约城市农村土地资源,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发展;城市用地;农村耕地;集约节约 一土地资源的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被人类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土地。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土地不仅是自然产物,而且包含着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它是对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开发利用和可开发利用土地数量及质量的总称。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我国学者赋予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两种定义。一种是间接定义,即聚焦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否能够保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另一种则是直接定义,即重点强调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特征。由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即是要实现土地生产力的可持续增长和及其长 期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防止退化,同时达到土地

供求的持续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实现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包括“代内的平等”和“代际的平等” 两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应该平等分配,以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包含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两个层面,做到以最小的土地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可持续利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它必须具有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利用上的低耗高效性。l±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涵义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些土壤学家和土地评价专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申到土地利用,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美国Rodale 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正式确认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思想。1993年在加拿大举行的‘21世纪士地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即(1)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地的生产力(生产性); (2)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的稳定性(安全性);(3)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从质和量两方面保证后代在土壤和水质方面的公平享受性(保护性);(4)土地利用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可行性);(5)社会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性、高成本性、高冲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场而土地本身又具有固定性的特点,这样,一旦一个经济社会确定了某种土地资源配置形态以后,如果其后要调整配置格局,就需要耗.费巨额的协调·成本,也会毁损大量的物质财富。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 性”,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就会被这种决策“锁定”,其后调整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显得极其重要。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如何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其最大效能,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而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达到充分利用、集约利用的目的。(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节省社会成本 在我国,由于原来初始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原来城市规划中将住宅区与工业区交织布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就业人员的交通费用,但环境污染严重:,日常生活环境恶化一,相关医疗和污染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只能采取搬迁的办法,带来巨额的振迁成本。被迫搬迁除了造成原有厂房、机器设备的损失外,还需要支出异地建设成本。此外,搬迁往往造成迁出企业和机构原有社会关系断裂,间接成本支出也相当庞大。又如,某些城市在地铁沿线过度开发住宅,造成地铁的交通承载能力超负荷,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出行和就业,造成

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情况同时还会使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提高,造成投资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反过来损害了土地资源本身的价值。因此,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从整体上节省社会成本。 (三)土地资源配里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的基础性条件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各类产业、行业和交通、道路等设施都需要用地。因此要使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先决条件是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土地资诬合理配置是发挥城市集聚效应所必需的前提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容易使城市过度拥挤,呈平面化、粗放式发展,城市集聚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同等条件下,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和企业数量偏小,无法达到最优土地利用水平。例如,城市中会出现某些区域过度集中、拥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无法及时有效地疏散,交通拥塞严重等。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城市无限制地向外围扩展,城市范围的粗放式扩张加剧了部分区域拥挤,例如居住区向郊区延伸,延长了居民就业的交通距离,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主干道拥挤程度。由此,城市所具有的通过集聚节约成本的倾向被大大抵消。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五)土地资源配I合理化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人口大食集中在城市必然会带来新的杜会问题,而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这些问题更趋严重。城市化过程使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首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破解用地难题,保障用地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严格规范土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视频会议精神,整顿土地市场,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确保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您来我县调研时讲的“四个越来越严”的讲话精神,对全县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研汇总,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县从2006年以来,到2010年共报批用地21个批次和一个单独选址,面积400.6476公顷,其中批而未征48.1750公顷,土地是经济发展载体,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国家也将实行更加严格的政策,新增建设用地受到了严格控制,上级每年分配给市县的建设用地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市本级的使用,作为郸城县的建设用地指标基本为零,,特别今年是县启动的10个重点工业项目和10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教育园区建设、创业园区建设、医院新区等建设项目土地需求量大项目用地矛盾更为突出。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国家实行严格的用地计划控制政策,全力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又

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样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实现“既保护资源、又保障发展”的目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有效破解土地制约瓶颈,保持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利用情况严重,闲置率高,供地率低。 前些年,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迫切发展经济,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上马建设项目时,土地粗放利用和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比较淡薄,有“饥不择食”现象存在,不考虑客观因素,盲目招商引资,企业要多少地就给多少地,没有考虑其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土地利用率很低,更有甚之“圈而不建”,造成用地规模过大,闲置率高,供地率低,浪费了土地资源。 2、用地布局不合理。由于前些年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存在不合理,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混杂,在多种用途可以兼容的情况下,选择了价值或功效较低的用途,土地利用效率大打折扣,忽略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加上没有硬性指标等配套约束机制,也对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土地资源名词解释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分级。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由于土地条件是千变万化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两者很难协调一致,即某一块土地是很难完全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满足程度,或者称为适宜程度,就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质量,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如土壤水分有效性从水分是否充分影响作物的适宜性,土壤的抗侵蚀性从土地是否能持续利用方面影响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土地利用要求,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通常以所要求的相应的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比配,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就是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宜评价,指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的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一般来说,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动态模型,指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可以模拟有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毛利,指农民或农业生产单位出卖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 土地经济分级,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土地资源核算,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

前言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国家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政策,编制了《睢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规划以2000年为基期年,规划近期为2001-2005年,远期为2006-2010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 该项规划的编制以《睢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该规划作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对于科学、规范、有效地指导全县土地整理开发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该次编制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实现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全面有序开展;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并逐步提高废弃土地复垦率,确保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2000年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县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现状及潜力进行综合分析,对全县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

筹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县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突出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落实到图,并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编制本《规划》的原则是:以提高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出发点,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内涵挖潜,突出土地整理和复垦,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坚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本规划所称的土地整理主要是指在全县范围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用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道路、沟渠等综合整理;村庄闲散地整理等。 土地复垦是指对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的复垦利用。这里主要指工矿废弃地和砖瓦窑的复垦。 土地开发是对未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未利用土地后备资源主要是指宜农滩涂及沙地、荒草地、盐碱地等。

浅谈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浅谈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公路土地节约利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更加节约,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节约用地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43%。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更加节约,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虽然说我国公路建设者本着“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的基本国策,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做到减少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占用,但由于公路工程设计标准,沿线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区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公路工程规划和建设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特别是遇到以下情况,对基本耕地的占用更是无法回避。一是当工程处于平原地区时,由于公路工程用地呈带状分布,而平原区沿线一般基本农田保护率都在80%左右,因此,公路建设将无可避免地占用基本农田。二是当工程处于中低山或高山区时,地形地貌是工程选线的重要控制因素。如高速公路路线走廊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岭重丘区,为节省工程量降低造价的目的,路线不可能避免要穿越陡峭山岭之间相对高度差较小的狭小山谷地带,而山谷地带又是山区耕地和基本农田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线路经过这些地区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三是为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有时公路建设也不得不占用一部分基本农田。 近年来,我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量,每年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各地建设用地总量中占较大的比例,在各地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对突出的情况下,高速公路用地量大于节约用地的矛盾则更加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另外,虽然国家对土地利用控制越来越严,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在近期仍然在继续增加。一方面,为了适应激增的交通量需求,有的高速公路项目设计时就不得不按照6至8条车道实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成网加密,枢纽互通数量迅速增加。目前高速公路都有两个以上的枢纽互通,这些互通将会占用大量的良田肥地;再者,随着道路上车流量的激增,高速公路服务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收费站、服务区等房建工程规模也在变大。 一直以来,虽然公路交通系统上下都十分重视节约土地,但在具体项目实施时,由于各种原因,科技人员对公路用地的评价体系,以及公路建设各阶段

土地财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土地财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及分税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土地财政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政府财政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分析土地财政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土地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对减轻土地财政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土地财政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以及分税制度也进行了改革,随之而来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越来越依靠土地的出让,而且随着出让收入的快速增长,土地财政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政府财政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土地财政现象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但其对中国城市化以及经济发展却有着重要影响。 土地财政的概念辨析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经营或运作来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来获得土地出让金,并将其纳入地方财政收入之中,这极大地弥补了由于分税制改革和政府经济职责扩大而

造成的财政赤字;另一部分则是指地方政府收取与土地相关的税目。土地财政的这两个部分内在地有着相互推动的作用,地方政府往往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出让土地,获得大量的资金收入,而房地产商等用地企业又为了获得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而上缴各种税目,二者形成自身的内部循环。 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但政府并不是真正出卖土地,其出让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而其能够收取各种税费,是由于其拥有对土地的监管权。企业所购买的只是土地若干年的使用权限,政府收取地租的实质是对企业利润的扣除。但企业往往一次性缴纳全部的地租,这相当于提前使用了企业未来的利润来支付地租,意味着企业对于土地的开发是在负债状态下进行的,即使其有资金一次性付清。在企业支付地租的过程中,如果其能够不断盈利,那么这笔负债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清偿,政府获得土地出让金。但如果企业破产或没有盈利,那么企业就无法用自身的利润去清偿地租,但其可以将所购买的土地使用权的余下年限重新转让给其他企业,从而完成清偿。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土地财政的运作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房地产开发上的,而这与一般的企业负债又有所不同,因为开发商在卖出房屋的同时,也把它原本程度的负债转移到了购房者个体身上,而购房者一般会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购买行为,而在今后数年内,其必须将收入的一部分用来偿还银行贷款,实质上也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5100字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土地资源配置5100字 本文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理论推导表明,按照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来配置土地资源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西北、中部来说,福建处于沿海地带水分充足、气候适宜的条件,对于耕地的发展应是有足够的优势。福建省城市土地的利用受到城市规模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所以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的用地政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才能有效解决人地矛盾。 比较优势土地资源配置集约化 以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一直都在100%以上,其中房地产的开发拉动了区域经济直至全国经济的增长。随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扩展的工业以及城镇用地持续增加,许多农业用地发展为工业与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减少的问题将会引发更大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土地利用的效益问题。我国采用了耕地保护政策以抑制耕地的减少,然而对于现实看来,政策的实施却比期望的差别较大,耕地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政府制定这些政策时,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协调性,也没有合理得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各个省份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以及根据资源优势来配置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此提高整体效益。以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土地应如何配置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以福建省为例,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上的发展,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比较成本的差异,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比较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由此可以获得比较利润。在此之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又进一步提出了H-O要素禀赋论,生产要素禀赋论提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二、福建省土地资源现状 (一)农用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福建省土地总面积1240.1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1076.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80%;建设用地面积58.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5%;未利用地面积104.8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5%。全省耕地面积135.4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2%。 耕地中,灌溉水田面积86.18万公顷,望天,田面积22.97万公顷,旱地面积21.23公顷其他耕地面积5.02万公顷,分别占全省根底总量的63.65%,16.96%,15.68%和3.71%。而我省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7.20%。 我省园地面积61.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园地以果园和茶园为主。且园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园地占全省园地的73.96%.我省林地森林覆盖率达62.96%,林地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全省林地面积908.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13%,而全省林地集中在内陆地区,内陆地区林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7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