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解释与治疗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解释与治疗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解释与治疗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解释与治疗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解释与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对PTSD 进行解释,如生物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又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等。

一、生物学理论

目前对PTSD生物学理论的研究热点是明确PTSD的易感因素和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其易感因素可大致分为:创伤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精神病家族史、既往重大精神创伤史等;围创伤期因素主要包括创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个体的分离症状等;创伤后因素主要包括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早期干预等。

1、神经内分泌

许多研究证实,PTSD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紊乱。(1)PTSD患者的脑脊液促肾上腺释放因子(CR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RF是调节应激所致内分泌、自分泌以及行为反应的最重要的神经调质之一,可以抑制过度的应激反应,对机体起着保护作用。(2)反复应激可导致外周皮质醇升高,由此推测海马体积的萎缩与大脑持续性皮质醇激素水平升高有关。(3)PTSD的外周皮质醇主要为日间低限低于正常,而高限与正常组无异,总体表现为日间波动范围更大。推测PTSD首先存在HPA轴的过度激活,由于负反馈作用,最终表现HPA轴的过度抑制,所以许多PTSD患者的CRF增高,而外周皮质醇激素水平降低。其它依据包括:ACTH对CRF的反应迟钝;外周血淋巴细胞皮质醇受体的敏感性增高等。创伤急性期的低可的松水平可以预测PTSD的发生。

2、神经生化

(1)PTSD存在明显的高警觉症状如失眠、容易受到惊吓等,推测PTSD存在儿茶酚胺方面的异常。(2)PTSD的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排泄量的明显增加,血小板α2-肾上腺能代偿性下调等都表明NE的确参与了PTSD高警觉症状的形成和维持。(3)5-羟色胺(5-HT)介导了脑内精神行为的抑制过程,脑内5-HT低功能可以增加PTSD 的易急惹和攻击性,还与失眠等睡眠紊乱关系密切。采用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提高神经突触间隙的5-HT浓度对改善PTSD症状有较等都说明了5-HT可能参与了PTSD的致病过程。

3、神经免疫学

PTSD存在明显的免疫异常,主要发现慢性PTSD存在Th2样细胞因子增加的情况,如血浆IL-6、IL-10等升高,其细胞因子廓图大体上类似于慢性精神应激模式。

4、脑解剖及功能

神经影象学研究发现PTSD的海马体积缩小,并且与个体陈述性记忆等损害直接相关。当PTSD症状唤起时,杏仁核的活动明显增强,而前扣带回皮质(ACC)和扣带下回(SG)活动下降,并将杏仁核活动的增强解释可能是ACC和SG活动下降减弱了对杏仁核活动的抑制的结果。患者病理性记忆的增强与杏仁核等部位的突触效能的增加(LTP)有关。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

通过对PTSD相关临床表现的理解,可以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进行解释。1、梦

PTSD患者会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即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痛苦梦境,对应激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反复出现创伤性梦境或噩梦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最好途径,也是

对现实的反应。反复做噩梦,说明创伤性事件可能已经深入潜意识,对个人整个思想意识造成了深刻的不良影响。

2、自我防御机制

(1)创伤事件后患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回避的对象包括具体的场景与情境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患者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有关的交谈。这可以解释为自我防御机制中“否认”的表现,即拒绝承认有关其个人痛苦事实的存在。(2)对创伤性事件的某些重要方面失去记忆也被视为回避的表现之一,回避对既往创伤处境活动的回忆,害怕和避免想起遭受创伤的心情。这属于“压抑”这一防御机制,即吧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以及个人无法接受的欲望和冲动压入潜意识中使之遗忘,以此来达到减轻痛苦焦虑的目的。

3、治疗

可以使用的心理动力学治疗技术有梦的解析、宣泄和重构等。对于创伤性事件的梦境,进行详尽细致的分析,找出事件根源,揭开真正使患者害怕焦虑的原因。还可以让患者把压抑、焦虑的情绪完全释放出来,正面问题,对问题有所领悟,克服心理障碍,达到治疗目的。重构即和患者探讨分析问题,使问题越来越清晰,但是此方法慎用,处理不当,反复揭开伤疤,有可能导致患者情况更加严重。

三、人本主义理论与完形主义理论

1、人本主义

从罗杰斯人本主义观点来治疗PTSD,采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对患者积极关注,使之能够忠诚地接纳自己和审视自己。对于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伤害以及所产生的不良生理心理反应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他们说什么、想什么或感觉什么,都要表现出完全地、温暖地接纳。并且要注意倾听,正确共情,真诚对待他们。

2、完形主义(格式塔)

皮尔斯发展起来的完形主义积极关注人如何知觉当前的存在。它认为人是完整的个体,而不是行为的总和。与之相对应的完形疗法是吧自我消失的或者否认的部分重新整合进来,重建个体真是的整体性。PTSD由于强烈刺激,可能导致了自己的丧失,过度沉溺于创伤性事件中,迷失了自我,使自我无法完整,于是产生了各种不适症状。在治疗中,我们要重视当事人对自己各方面的当下觉察,通过积极的实验并确认当事人的体验。当事人不可以逃避,咨询师可以一步一步挑战来访者,让他们在受挫中学会成长。

四、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可以运用到PTSD的治疗中。行为疗法对PTSD 可能有效,包括暴露疗法、认知重建疗法,焦虑管理法等。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患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来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认知治疗中,治疗者常常通过行为矫正技术来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这种技术不仅仅针对行为本身,而是时刻把它同患者的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并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治疗来自条件反射理论,对于习得性恐惧,消除(或习惯化)恐惧的概念援引了经典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有学者引入情绪加工这个概念来解释暴露期间恐惧的减少。在这里恐惧被看成是一个包括刺激的表征、反应及其含义的认知结构。暴露矫正了错误的关联(去条件化)和评价。这种矫正过程的本质是情绪加工,需要通过恐惧刺激激活恐惧网络,这种方法通过暴露让病人认识到与他们的错误认识相反的想法。如让病人意识到回忆创伤并非相当于再经历一遍这件事;在恐惧情境和记忆存在的情况下,焦虑并不会无限期保

留,甚至会消失;经历PTSD症状不会导致失去控制。一些对照研究表明,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治疗PTSD效果是可靠的。

五、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头脑中存在一套关于整个世界和社会的模型及信念,诸如:死亡和疾病不会轻易的降临在自己头上;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自己有能力实现生活目标等。而创伤经历所提供的信息与这些模型和信念不一致,于是个体试图同化这些与预存模型不一致的新信息。当新的信息整合进已存在的模型,则发生成功的信息加工;若整合不成功,导致病理性创伤后反应,如PTSD。

1、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加工的原动力是一种完形倾向,将新信息整合进预存的认知模型是一种心理需要。经历创伤后,起初是“大哭”(crying out),然后是信息超载。此时关于创伤经历的记忆、想法和表象都不能与当前的图式相融合,使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发生作用,把创伤信息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个体经历一段麻木和否认事实时期。但是,完形倾向却力图使与创伤有关的信息保护在激活记忆中,以达到与预存模型的整合,于是导致心理防御机制崩溃,促使创伤信息重新进入意识层面,其表现形式为闪回、恶梦等。这种信息加工的失败意味着部分创伤信息依然保持在激活记忆中,没有完全整合,这就会导致顽固性的创伤后反应,即PTSD。

2、信息加工理论

经历创伤后,记忆中形成了一个恐惧网络,这个网络是由如下信息组成的:创伤事件的刺激信息;创伤在认知上、行为上和生理上的反应信息,刺激与反应联系起来的信息。诱发性刺激(创伤的遗留物) 会激活恐惧网络,使网络信息进入意识。这就解释了PTSD的侵入记忆症状。逃避反应症状群的出现是力图压抑和避免这种网络的激活的结果。只有恐惧网络成功的整合进已有的记忆结构中,才能够解决这种创伤问题。在这种整合过程中,才能够解决对恐惧网络激活,从而对它进行修正。但有一些因素会使整合出现麻烦,如创伤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使恐惧网络难以整合进预存模型;事件的严重程度会干扰创伤发生时的认知过程,这种干扰会使恐惧网络变得支离破碎,很难整合进有组织的模型。

3、治疗

认知重建法注重对病人的思维、推理和信念以及在认知中包含的态度等进行矫正。合理情绪疗法认为病人的情绪障碍和不适应行为是由于存在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所以在治疗时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来重建信念系统,以改变症状。也通过矫正病人歪曲的思维模式来进行认知重建。认知重建法被治疗者广泛接受与采纳,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特别对于PTSD 的特殊人群具有很好的疗效。

六、社会文化理论

PTSD的发生原因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由于社会文化的迥异,在发生创伤性事件后,每个个体会出现不一样的反应。例如:不同年代不同性质的战争对士兵的影响;遭遇强奸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的不同表现;多地震地区灾民和第一次遭遇地震地区灾民的不同反应(如日本和汶川)。

PTSD的治疗可以采用团体治疗、家庭治疗等方法。团体治疗可以运用到如地震等天灾中,如汶川地震过后,有很多心理治疗小组,到各个安置点开设心理治疗中心,在学校里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让大家组成自助团体,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家庭治疗即召集所有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分析家庭结构及互动模式,再共同讨论问题,给予患者最大的家庭支持,帮助患者尽快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黄国平张亚林对PTSD生物学机制的新认识及其治疗理念上的转变[期刊论

文]——医学与哲学2004,05

2、李雪英PTSD的认知理论和认知行为治疗[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第7卷,第2期

(完整版)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_PCL-C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 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下表中的问题和症状是人们通常对一些紧张生活经历的反应。请仔细阅个月内打扰您的程度,在右框选择打分。

得分:检查者:

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评分标准参考值范围为38~47 17-37分:无明显PTSD症状 38-49分:有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 50-85分:有较明显PTSD症状,可能被诊断为PTSD (结果非诊断性,仅供参考) 介绍: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是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行为科学分部于1994年11月根据DSM一W制定的,由17项条目组成的PTSD症状调查表。中文译文是由姜潮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张杰教授和美国PTSD研究中心经过多次中英文双译于2003年7月完成。PCL一C量表是专为评价普通人在平时生活(与战争相对而言)中遭遇创伤后的体验而设计的。它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被问题和抱怨打扰程度打分,分5个等级,1“一点也不”、2“有一点”、3“中度的”、4“相当程度的”、5“极度的”。可分为4个因素,分别为:警觉增高反应;回避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社会功能缺失反应。累计各项的总分(17一85),分数越高,代表PTSD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此表基于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而提供一个连续的评分,是一个多纬度观察PTSD的工具,可以对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对PTSD主要症状更详尽的描述,还可在临床研究中作为评价心理干预效果的工具。在美国,PCL-C量表常作为PTSD症状诊断和干预或治疗PTSD的效果评价量表。 经研究PCL-C中文版具有较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案例

一个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与分析【美龄案例】 求助者的资料 一、1、求助者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程XX,男,15岁,1988年8月生于XX。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汉族,联系电话:66XXXX82。 (2)家庭状况:父亲程XX,初中文化,农民打工者,在城市无住房,经济收入较低。兄妹三人,求助者排行老大。 (3)学习记录:从小学起,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 (4)社会交际:仅限于亲戚同学。亲戚节假日常有走动,与同学和睦相处,对学校活动能主动参加。 (5)兴趣爱好:爱踢足球,喜欢参加同学间的活动。 (6)自我描述:是个乖学生,不惹是生非。近两年知道父母辛苦不易,主观上努力学习报答父母,学习成绩较以往有所提高。 (7)其他特点:想象力、表达力都属一般,成人意识比较明显,近期理想把学习成绩提上班级前十名,远期抱负是当一个大企业家,拥有跨国财团。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是足月顺产生育,因是长子长孙,长相最帅,有一定优越感,在学校遵纪守规,认真响应教师指导,自认为是名好学生。去年6月,初中升高中

考试,自觉平时成绩不错,考重点高中有把握。但考后实际分数与自己估分相差二十多分,以至考重点高中落榜。为此,他上重点高中掏了高价。心理受到极大挫伤,情绪十分低落,内心痛苦,自认为给父母造成巨大经济负担,自责自怨、紧张焦虑。恐惧不安。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注意力正常,记忆力良好,思维完整。情绪表现与内心体验一致,(有些紧张)意志力完整,人格完整,具有相对稳定性。 4、身体状况 从去年8月至今,时常出现胸闷,心痛,喉咙被掐紧感,呼吸困难,有窒息感,去医院检查多次,各项生理指标均属正常,无继往病史及家族遗传史。 5、社会功能 与人交往没有明显变化,学习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二、咨询记录 时间:2004年6月25日上午9:30分 地点:美龄咨询室 电话预约后,一位15岁男孩由姑妈陪同一起来到咨询室。该男生长相英俊,衣着得体,表情自然,举止大方,懂礼貌(简略礼貌接待及对心理咨询性质和保密原则的介绍过程)。

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治疗和评估

By心理学院 案例 某女,26岁,已婚,农民,小学文化程度。1999年5月20日上午因家务事与婆婆吵架后,在自家门口生气,邻居张某见到后说:“快来看,这一家多热闹”,病人骂了她一句,进而与之吵打,后被人拉开。之后很气愤、哭泣,于第二天出现呆坐,双眼呆滞,自语,内容零乱,有时说“飞呀飞”等,双手乱舞,以急性应激障碍收住院,入院后夜眠差,哭泣,常想被打经过,担心害怕,见别的病人争吵则紧张、恐惧,尽量回避。给予镇静及心理疏导治疗34天,疗效显著而出院。出院后夜眠差,经常出现创伤性内容的恶梦,与别人疏远,对亲人也显得冷淡。对自家生活缺乏计划,主动性差。有时显得急躁、不安,遇到别人高声说话就紧张,心慌,出汗等。在家服药效果差,故住院治疗。 精神检查:意识清楚,接触好,应答切题,情绪低,哭泣。自诉提及被打经过即心慌,心烦,恐惧,夜里常做恶梦、内容多与被打有关。认为自己冤枉。未发现思维联想及内容障碍,问及为何不与人交往时,则称心里烦,没有心情。愿意接受治疗。 (一)诊断过程 症状及标准(括号前为患者症状,括号内为DSM-4诊断标准) 经历过和婆婆吵架和邻居吵打事件,气愤和哭泣(创伤事件) 担心受怕,见别人吵架而紧张恐惧、回避(极度的害怕、恐惧) 反复多次想起被打经过(创伤事件持续地重现) 经常出与被打相关的梦(关于创伤事件的反复而痛苦的梦魇) 双眼呆滞、自言自语、内容凌乱、双手乱舞(行动上或者感觉上好像创伤事件再次发生)自诉自己被打经过时即心慌、心烦、恐惧(暴露于模拟或象征创伤事件片断的内部或外部暗示时,产生强烈的心理痛苦) 遇到别人高声说话就紧张、心慌、出汗(暴露于模拟或象征创伤事件片断的内部或外部暗示时,产生生理反应。) 与人疏远、对亲人也显得冷淡,与人交往没心情和心烦(对创伤关联刺激的持续回避:回避有关创伤事件的想法、感觉或谈论;与别人分离或者疏远的感觉;情感范围受到限制)对自家生活缺乏计划、主动性差(对一般事物普遍的反应麻木:对重要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显著减少)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发生后数日至6个月内所出现的个体延迟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病理性再度体验创伤、恶梦惊醒、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症状。但是,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易激惹症状也越明显。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的限制常常描述不清恶梦的内容,时常从恶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Wilfred研究指出:儿童重复玩某种游戏是回闪或闯入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此病又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病人1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 临床表现 1. 反复重现创伤体验控制不住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 2. 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表现为难于入睡或易惊醒,注意集中困难。 3. 持续回避表现为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避免参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场所,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迟钝。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指在可以辨认的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的影响下,由于易感个性,适应能力不良,个体对该应激源出现超出常态的反应性情绪障碍或适应不良行为,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损。临床表现 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出现一些适应不良行为和心理功能障碍。以抑郁心境为主者表现为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可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诊断 ①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如移民、出国、退休、入伍等)精神障碍始于事件后3个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

EMDR: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 2011年4月11日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个心理治疗方法的英文全称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往往被人们简称为:EMDR。EMDR被认为是一个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常有效果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且EMDR是在国外治疗PTSD的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从几个方面对EMDR 做一简要介绍。 一、EMDR及其发展简史 1987 年,心理学家Francine Shapiro[1]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她自己随意的眼球运动能使自己负性的、使人心烦意乱思想的强烈程度减轻。这一发现启发Shapiro创建EMDR心理疗法。之后,Francine Shapiro开始探索把EMDR的方法用在治疗越战老兵和遭受躯体、性攻击受害者中PTSD患者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EMDR 这个新的治疗办法在减轻PTSD患者的恶梦、创伤性闪回、闯入性负性思维、和回避行为的表现程度方面显示出比较好的疗效。 Shapiro[2]认为EMDR 是"由一个模式,一套原则,治疗程序和协议组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被认为能够帮助接近和处理来访者的创伤性记忆,而且通过对来访者情绪痛苦的脱敏、相关认知的重新建构、和伴随的生理警觉性的降低,使创伤性记忆得到适应性的处理。Shapiro[3]主张EMDR开创了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新的范式(a new paradigm)。由于EMDR要求来访者短暂地暴露于相关的创伤性记忆内容和能诱发痛苦体验与事件有关的外界和内心的迹象,以及它的结构性的治疗协议等特点,所以EMDR是一种显然完全不同于其他心理治疗的方法。 自从1989年Francine Shapiro发表了她的最初研究成果以后,全世界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对EMDR进行了研究和发展。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让眼球运动,而且在PTSD患者专注于一个记忆内容的同时,让他听一种音调或感觉手的节拍运动都可以使患者与该记忆内容相关联的情绪、思维、感觉和行为发生快速的适应性变化。1991 年制订出了EMDR的培训标准,1995年由Francine Shapiro编写的专业教科书出版,2001年该教科书再版发行。 二、PTSD症状精神病理基础和EMDR治疗机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EMDR的治疗机理是什么,因为我们仍然不知道大脑的具体工作机理是什么。 然而,已经有证据说明[1],人类具备一种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an innate adap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这个信息处理系统是作为人类思维和情绪自我调节功能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研究认为当一个人感觉非常心烦和痛苦的时候,他的大脑是不能象正常时那样处理信息的。一部分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时,那些能激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创伤性事件和经历创伤时反复出现的情景(recurring situation)使当事人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发生"凝结"和"阻滞"。随后,那些创伤性体验的内心和外界的象征或迹象不断地触发与当事人首次曾经历创伤时一样强烈的视觉、听觉、味觉、思维、身体感觉(生理)或情绪上的重复再体验(reexperiencing),导致了PTSD症状的出现。诸如此类的没有被当事人适应性处理的创伤性记忆可能对当事人在如何看待世界和对他人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一种非常深刻的负性影响。在这些未能被适应性处理的的创伤性经验影响下,当事人的行为往往会变的非常的不灵活和局限,以便避免痛苦再体验现象的反复发生。这就是PTSD症

精选-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0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 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 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 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标准 注:下述诊断标准适用于成年人、青少年和6岁以上儿童。对于6岁及以下儿童,参见下述相应的诊断标准。 A. 以下述1种(或多种)方式接触于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创伤或性暴力: 1. 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2.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 3. 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在实际的或被威胁死亡的案例中,创伤性事件必须是暴力的或事故的。 4.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创伤性事件的令人作呕的细节中(例如,急救员收集人体遗骸;警察反复接触虐待儿童的细节)。 注:诊断标准A4不适用于通过电子媒体、电视、电影或图片的接触,除非这种接触与工作相关。 B. 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性症状: 1. 创伤性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侵入性的痛苦记忆。 注:6岁以上儿童,可能通过反复玩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主题或某一方面来表达。 2. 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 注:儿童可能做可怕但不能识别内容的梦: 3. 分离性反应(例如,闪回),个体的感觉或举动好像创伤性事件重复出现,(这种反应可能连续出现,最极端的表现是对目前的环境完全丧失意识)。 注:儿童可能在游戏中重演特定的创伤。 4. 接触于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 5. 对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 C. 创伤性事件后,开始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具有以下1项或2项情况: 1. 回避或尽量回避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 2. 回避或尽量回避能够唤起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的外部提示(人、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情景)。 D. 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 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通常是由于分离性遗忘症,而不是诸如脑损伤、酒精、毒品等其他因素所致)。 2. 对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续性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例如,“我很坏”,“没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绝对危险的”,“我的整个神经系统永久性地毁坏了”)。 3. 由于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持续性的认知歪曲,导致个体责备自己或他人。 4. 持续性的负性情绪状态(例如,害怕、恐惧、愤怒、内疚、羞愧)。 5. 显著地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参与。 6. 与他人脱离或疏远的感觉。 7. 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性情绪(例如,不能体验快乐、满足或爱的感觉)。 E. 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警觉或反应性有显著的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 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典型表现为对人或物体的言语或身体攻击。 2. 不计后果或自我毁灭的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变态心理学》作业 年级:2006级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号: 16 姓名:张晓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号: 16 姓名:张晓光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1、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它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经历和体验,如同电影中"闪回",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忽然感到似乎事件又在重演,因而发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情绪迟钝),对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不愿提及和不感兴趣。 3、警觉性增高。患者警觉性过高,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但是研究显示该病可能与脑内化学物质不平衡有关。 一外因对 PTSD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1 社会文化因素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 ,并随时与社会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因而其健康和疾病也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落后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动荡、淫秽的艺术作品以及移民、都市化等无不对精神疾病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电影、电视是一种融文学、音乐、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式 ,无疑较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化艺术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文学作品中关于吸毒后种种飘飘欲仙感觉的描写 ,以及偶像人物不断爆出的吸毒事件 ,成为一部分人模仿的对象 ,尤其迎合了部分 PTSD 患者急于摆脱症状困扰的心态。 2 PTSD 症状群 : PTSD 患者的闯入症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状态是令人痛苦的体验 , PTSD - 酒依赖共病患者及 PTSD - 可卡因依赖共病患者面对创伤记忆的暗示 ,均表现出强烈的渴求 ,希望尽快减轻痛苦体验。因而反复出现再次体验症状时病人会不断增加精神活性物质用量。1992 年 Mcfall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用密西根州酒瘾筛查测验和药物滥用筛查测验评估患 PTSD 的战争退伍军人 , PTSD 症状群可能与物质滥用类型有特殊联系。对社区女性进行物质滥用调查也有类似发现 ,PTSD 的过度警觉症状与酒依赖的严重性相关。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 1.概述 (2) 1.1基本概念 (2) 1.2流行病学研究 (2) 1.3临床表现 (3) 2.致病因素 (3) 2.1创伤事件 (3) 2.2易感因素 (4) 3.诊断与评估 (5) 3.1诊断 (5) 3.2评估 (6) 4.治疗与预防 (7) 4.1心理治疗 (7) 4.2药物治疗 (7) 4.3预防 (8) 参考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 1.1基本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走向明天。灾后那40天,赵梅一直生活在“过去”,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异常(精)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异常 Curr Opin Psychiatry,22009;22:19-24 记忆症状(如创伤性经历的闪回)是PTSD诊断的核心症状之一,因此研究者试图发现,与PTSD相关的认知异常是否对恰当观念的形成、预防和治疗PTSD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总体认知功能 1项纳入27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暴露在创伤情景的对照组相比,PTSD患者的言语记忆测量评分降低显著,而视觉记忆测量评分降低较少。Johnsen和Burriss在患有PTSD 的退伍军人和难民中亦发现其言语记忆和总体智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arslow 和Jorm 采用大样本纵向研究设计,以判断认知损害是否为PTSD的易患因素或后果,结果显示,在创伤情境暴露下出现PTSD症状的人,其之前的认知测验成绩(主要通过口头测验的评估方式)较低。1项双生子研究结果发现,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认知功能偏低与PTSD的发生呈正相关。不过,有1项研究与以上研究结果相反,并未发现PTSD患者言语记忆与对照组的差异,但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并且存在方法学的不足。简而言之,这些研究结论均提示认知功能受损是PTSD的一个危险因素,并且可能先于PTSD存在。另外,PTSD患者的言语记忆受损似乎与信息编码障碍有关,而非信息的注意、保存和提取过程的障碍。 Jelinek 等对有过创伤情境暴露的个体(患或未患PTSD)进行调查,让他们详细描述创伤经历,并在描述前后分别测试其工作记忆。结果发现,讨论创伤经历对记忆评分并无显著影响,提示PTSD患者的工作记忆受损并非是创伤记忆激活的附带现象。 注意偏向性 PTSD患者往往存在对创伤相关刺激源的注意偏向性。有2项回顾性研究评价了创伤相关刺激源是否可以导致患者注意增强(如对这些刺激源的更易觉察)和注意干扰(如转移对这些刺激源的注意力较为困难),结果Vythilingham 等人的研究提示,PTSD患者较对照组既存在注意增强也存在注意干扰,但Pineles等人所做的非对照研究却未观察到注意增强的现象。 看法和信念 一般认为,个体的既往观念、经历与经验,以及对创伤相关的负性看法(如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信任、自己很无能等)一般与PTSD的症状密切相关。有11项研究就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发现PTSD疾病严重程度与创伤相关的负性看法相关,特别是对自我和世界的负性认知。前瞻性纵向研究提示,创伤发生之前或之后立即出现的负性认知可以预测PTSD的发生。 Elwood 等要求有人际创伤和无创伤的个体观看模棱两可的电影片段,即可能为正面的、完全负面的,或者是中性结果的,同时让受试者根据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回答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1] 症状 PTSD的主要症状包括恶梦、性格大变、情感解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易受惊吓,缺乏安全感和自卑等。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历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强调这个现象乃经历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病理病因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病因(发病机制)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导致产生PTSD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几乎所有经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事件。 许多创伤后的生还者恢复正常生活所需时间不长,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为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糟糕,这些个体可能会发展成PTSD。PTSD患者通常会经历诸如发噩梦和头脑中不时记忆闪回,并有睡眠困难,感觉与人分离和疏远。这些症状若足够严重并持续时间够久,将会显著地损害个人的日常生活。 PTSD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常与相关的精神失调合并发展,如抑郁、药物滥用、记忆和认知问题,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问题。这类失调也会伴随损害个人在社交及家庭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包括职业不稳定性,婚姻问题和离异,家庭失调,和子女教养的困难。 临床表现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主要症状如下:PTSD,所带来的症状就是:1、再体验: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情景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相关的共病(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2、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他会延缓个体PTSD相关障碍的复原;3、高警觉:就是对许多小的细节件都引起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李永德 内蒙古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呼和浩特010059 摘要:灾难不仅损害人的躯体健康,而且使人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灾难过后,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其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们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PTSD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PTSD在受灾群体中并不罕见,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影响PT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各种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如果我们能找到影响PTSD发生的各种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 的预防就会越有效。本文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对影响PTSD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论述。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以及过度唤醒为特征性临床表现。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只有掌握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才能发现高危人群,及时地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降低PTSD的发病率。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表明,PTSD易患性的差异有部分是来自于遗传。Ture等[1]对越战期间在美国军队服役的2224对单卵和1818对双卵男性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在均衡了战争暴露程度后,遗传差异可解释33.3%的自述PTSD易患性上的变异。其他对大量越战退伍军人的双生子研究也表明PTSD有显著的遗传率。在分子遗传学方面,有研究发现PTSD与多巴胺受体D2 Taq I A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相关。另外,有研究表明与未患PTSD的双生子相比,患有PTSD的退伍军人和他们未暴露于创伤事件的双生子兄弟均有海马体积减小。此外,有精神障碍、酒及物质依

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 PCL-C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 下表中的问题和症状是人们通常对一些紧张生活经历的反应。请仔细阅个月内打扰您的程度,在右框选择打分。

参考值范围为38~47 17-37分:无明显PTSD症状 38-49分:有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 50-85分:有较明显PTSD症状,可能被诊断为PTSD

(结果非诊断性,仅供参考) 介绍: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是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行为科学分部于1994年11月根据DSM一W制定的,由17项条目组成的PTSD症状调查表。中文译文是由姜潮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张杰教授和美国PTSD研究中心经过多次中英文双译于2003年7月完成。PCL一C量表是专为评价普通人在平时生活(与战争相对而言)中遭遇创伤后的体验而设计的。它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被问题和抱怨打扰程度打分,分5个等级,1“一点也不”、2“有一点”、3“中度的”、4“相当程度的”、5“极度的”。可分为4个因素,分别为:警觉增高反应;回避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社会功能缺失反应。累计各项的总分(17一85),分数越高,代表PTSD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此表基于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而提供一个连续的评分,是一个多纬度观察PTSD的工具,可以对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对PTSD主要症状更详尽的描述,还可在临床研究中作为评价心理干预效果的工具。在美国,PCL-C量表常作为PTSD症状诊断和干预或治疗PTSD的效果评价量表。 经研究PCL-C中文版具有较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类 导语:跟同学朋友瞎侃,经常会开句玩笑:你这话可是让咱娇弱的心理受重伤了~虽然当时是句玩笑话,但是你知道吗?真的会有人因为“心灵受伤”而致出现精神障碍,即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跟同学朋友瞎侃时,经常会装作脆弱的开句玩笑:你这话可是让咱娇弱的心理受重伤了~虽然当时是句玩笑话,但是你知道吗?真的会有人因为“心灵受伤”而致出现精神障碍,即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其实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类疾病,且会受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和生活态度、信念等(不包括神经症、生理和行为障碍、精神病性障碍)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可病程。在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和适应性障碍三种:急性心因性反应 急性心因性反应,也叫做急性应激反应,患者多是在受到强烈精神刺激之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表现有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及抑制等症状。另外,患者还可能会伴有失眠、易激怒、注意集中困难,高度警觉和惊跳反应,运动不安等症状。一般而言,本症的病程较短,基本上可以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且预后较为良好(注意:在一个月内未缓解者,一般不做此诊断。) 适应障碍 作为一种慢性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就比较好理解点,其实就是指患者因为适应能力不良(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损的病症。本症的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以抑郁情绪较常见,例如,患者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等;另外,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治疗 作者:心理咨询师代宝义2009年6月电视台记者请美龄老师给一个小女孩做心理调整。他们准备为这个小女孩拍一个专题,借此给小女孩以心理援助并呼吁社会对创伤性应激障碍治疗的关注。 小女孩名字叫SS,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父母和哥哥均在南方打工,一个月前被一中年男子带领5名14至16岁的男孩轮奷。遂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SS 对着父母和哥哥又哭又喊,浑身发抖,认人不清,一连几天大小便失禁,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来到省城一家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采取全封闭治疗,治疗过程中用十分强硬的方法把她捆在床上,强行输液,给服用大量镇静剂,三天后SS的精神平静了一些,意识恢复,但一想起那令她发指的情形,仍然控制不住情绪会大喊大叫,浑身发抖。 她哥哥在爱心电视媒体的帮助下给她看了美龄老师的照片,告诉她美龄老师可以给她做心理帮助,请她跟美龄老师通电话,电话中她告诉美龄老师,医生们同样让他感到可怕,医院象个地狱,医生都是可怕的魔鬼,她讨厌他们,恨他们。她觉得这世上没有安全的地方。实际上这是医院的传统治疗模式给了她第二次心理伤害――医源性心理创伤。 当SS要求出院时,医生们又告诉她,如果在她没完全好之前出院,如果再复发,就更麻烦。家人很怕她再次复发,尽管知道SS的问题不是器质性精神病,但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敢出院。医生们一

再告诫不要提那令她伤痛的事,但如果她不提起那件事,就不能给刑警提供有效笔录,犯罪份子就得不到相应法律制裁,消遥法外。另外如果她内心的创伤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在心里面留下很深的阴影,一旦他回想起这件事情就会很不舒服,复发的可能性很大! 针对这样的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该怎么办? 这让我想到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不少人在一瞬间丧失了亲人,一瞬间成了残疾。在那一瞬间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为了抚慰灾难中广大人民受创伤的心灵,美龄老师发起组织了首批心理咨询师自愿前往灾区服务,其他很多有爱心的心理咨询师也陆续参与其中,国家也积极组织了大批的心理工作者前往灾区提供心理援助。有效及时的心理援助让大家尽快走出灾难后心理创伤,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的灾后重建中,重建美好家园。 美龄老师在12天的心理援助中,在北川中学和绵阳市九州体育馆,为几千名灾民、学生和抗震救灾的一线人民子弟兵提供了有效的心理援助。美龄老师从灾区回来后,还一直和很多人保持着联系。其中有一个一直和美龄老师保持联系的19岁男孩,在美龄老师的激励下,积极投身到灾后重建中,不但重建了自己的温馨家园,而且凭借自己的拼搏和智慧赚取了不菲的经济收入(09年1月份在与美龄老师沟通中,他告诉美龄老师,他做建材已经获益几十万元)。 由此可鉴,对于创伤性应激障碍,最有效的方案首选心理咨询调整,因为归根结底虽然创伤性应激障碍是由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并伴有情绪

沙盘游戏心理咨询案例:治疗车祸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沙盘游戏心理咨询案例:治疗车祸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PTSD:沙盘游戏治疗车祸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案例简述:小美(化名)是一名初中生,15岁上下的女孩,自从有一次随爸妈出去旅行时,出了一次车祸后,她就再也不敢坐车了。家里人无论怎么劝她,她都不敢上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每次看到车都会紧张,到最后发展到不敢出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眼看着孩子一天天严重,父母非常焦虑,便在网上预约了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的一对一心理咨询。 咨询经过:按照约定的时间,小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咨询室。在接待室里,心理咨询师芳飞老师观察到:小美衣装整洁,举止大方,是个非常聪明的女孩。咨询师询问小美是否愿意单独随她到沙盘室聊聊,她点头表示同意。咨询师请小美的父母在接待室等候,带着小美来到了二楼的沙盘室。 咨询师请小美坐下,并问她能否描述一下发生车祸时的情况,小美点头。她说:“当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在回家的途中,爸爸说高速容易堵车,就走的国道。国道上大车特别多,爸爸其实是个开车特别小心的人。但是,在快到滨州的时候,有一辆大车在红绿灯路口刹车不及,和我们的车追尾了。当时我在后排,听到好大一声响,回头一看,只看到被撞碎的玻璃和大车的车头。其实,车祸并不严重,我们也都没受伤。当时,我都感觉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回到家后,我发现我再坐车会感觉不舒服,然后就

不愿意坐车。家里人都劝我,安慰我,但越是这样,我就越是抗拒。到最后,我甚至都怕看到车,所有的车都让我紧张。” 咨询师注意到:小美在描述的过程中,声音有些颤抖。特别是说到“只看到被撞碎的玻璃和大车的车头”这一句时,她的身体出现明显的抖动,表情也表现出非常恐惧的状态。根据小美父母提供的信息,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而小美的症状不仅没有减轻,还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表现。 小美虽然能够清晰地表达当时的场景和状况,但是,要帮助她解除PTSD的困扰,需要一种她愿意接受的咨询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咨询师问小美:“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帮你摆脱目前的困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你愿意试试吗?” 小美点点头。 然后,咨询师指着占满两面墙的沙具架,还有静置室内中间的沙盘,说:“这是心理沙盘,架子上的叫沙具,桌子上是沙盘。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沙具,摆在沙盘里,形成你自己喜欢的世界。你可以自由选择如何摆放沙具,以及如何移动沙子,没有任何限制。” 看着整齐摆放的沙具,小美慢慢地站起来,走到沙具架前,静静地浏览着。她一会儿拿起这个看一看,一会儿又拿起另一个看一看,然后回头问咨询师:“真的没有任何限制吗?” 咨询师点点头。 接下来,小美用半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沙盘。沙

精神病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 1、案例介绍: 张某,女,28岁,山西人,大连市某杀人游戏吧工作人员。张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源于距咨询日期半年前的一次暴力袭击,受袭击后面部青肿、眼底出血,1个月后身体基本康复。但随后出现PTSD的躯体反应,距咨询日期一个月症状变得严重。 来访者自诉极端的不安全感: 1) 不敢出门怕有人害自己,即便在家也担心有人会找到自己报复,一点声响也会被吓到; 2) 经常会想起经历的暴力事件,极度恐惧; 3) 有时会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浑身冷汗、瘫软在沙发上不能动弹、有濒死的感觉,大约持续半小时 左右; 4) 头痛、失眠、没有食欲,睡眠过程中有事件的闪回,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5) 经常在夜里惊醒,老公一翻身,床板一摇动,她就会惊醒并迅速跑出房间,以为又出事了; 6) 从前非常亲密的朋友,现在也觉得很陌生; 7) 当咨询师试图了解其这段经历时,来访者面露恐惧,眼睛失神; 来访者曾通过法律手段将袭击者告上法庭并得到了相应赔偿,但也因此而害怕袭击者会再次施暴。来访者已经不能在原单位工作,也不敢出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紊乱。 《暴力袭击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个案报告》夏岩 宾 2、分析

显然这个案例中所描述的该警察所患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案例所述当张某在突发灾难事件发生的后一个月,出现由于此事件导致的个体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并且其中以再度体验创伤为主要病症,伴随着情绪的易激惹和剧烈的回避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张某的正常生活。 其临床特点: (1)闯入性症状: 1)张某无法控制的以各种形式重新回忆此段暴力袭击的 经历,并且由这段回忆引发张某强烈的恐惧心理,就 好像再次经历创伤事件一样。(短暂“重演”性发作)2)张某在睡眠过程中经常出现事件的闪回、感觉呼吸困 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梦魇形式的表 现) (2)回避症状: 1)张某在暴力袭击发生的一个月后不敢出门怕有人害自 己,即便在家也担心有人会找到自己报复,一点声响 也会被吓到。她不断地回避与此次暴力袭击有关的话 题,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甚至到了 闭不出户的程度。(回避表现) 2) 张某头痛、精神麻木,眼睛无神,有时会突然出现胸 闷、呼吸困难、瘫软在沙发上不能动弹;并且表现出 一系列的情感淡漠,从前非常亲密的朋友,现在也觉 得很陌生,难以体验和表达细腻的情感(麻木表现)3) 张某在暴力袭击发生的一个月后经常晚上头痛、难以 入睡并且容易惊醒。老公一翻身,床板一摇动,她就 会惊醒并迅速跑出房间。(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由此可见,这个案例中所描述的张某所患疾病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3、 治疗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