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1. 实用性:西方现代美学注重实用性,即强调艺术作品的功能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建筑、工业设计等。

2. 自主性:西方现代美学强调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和自主创造,反对传统的约束和规范。

3. 实验性:西方现代美学鼓励艺术家进行实验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

4. 反抗性:西方现代美学批判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体系,强调艺术家的独立自主和反叛精神。

5. 个性化:西方现代美学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独特性,注重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表达和风格特征。

6. 观念性:西方现代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观念性和思想含义,认为艺术不仅是美感的表达,更是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体现。

7. 视觉化:西方现代美学注重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和美感体验,强调感官的直观和情感的共鸣。

浅析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取向

浅析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取向 摘要:西方现代艺术的取向和特征与之前相比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0世纪、21世纪以后,西方现代艺术中美术审美取向变化巨大,颠覆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写实的传统,开展了更加大胆的实验与探索,同时赋予美术新的边界与内涵。对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现代美术的审美取向进行探索,总结西方现代艺术具备的特点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文章通过文献法和具体美术教学实践,分析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取向变化的背景,并分析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美术审美取向的几个主要特点。 关键词:西方;现代艺术;美术;审美取向 自从18世纪相机发明以来,许多艺术家在新技术下对绘画形式重新进行探索和研究,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西方绘画已经不满足于印象主义对自然客观的描绘,而追求主观感受之后再创造,西方现代艺术在此背景下产生,西方现代艺术中现代美术也有了新的取向和特点。西方的现代美术指的是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如高更、梵高、塞尚等人开创的美术绘画风格,发展至今所形成的西方现代绘画、雕塑、建筑美术等方面的总称。在这一时期,不同的美术风格都出现了一些变化,也有了新的审美取向。 一、西方现代艺术审美取向变化的背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现代艺术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及对自然的模仿,西方现代艺术更热衷于创造,不再被传统和自然所束缚。现代哲学、现代美学也给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哲学方面,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唯意志论、论生命哲学理论,等到了20世纪出现了现象学派、存在主义、人权主义等,给美术创作注入了新的灵魂。在美学的发展上,出现了表现论、快乐论、精神分析论等。这两方面的变化都为艺术家的创作和选择提供了基础。摄影艺术的发展也对传统美术中模仿自然的写实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艺术家们在摄影艺术的影响下探索更深刻的艺术本质,从而进行新的创造。东方艺术也给西方

论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美学特征

论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美学特征(转载) 包晓光 从时问上说,西方现代派艺术形)Jw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迄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从空间上 看,“现代派”作为一种思潮或文化现象,其影响已经波及世界各国。无庸讳言,这种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 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在东欧还是在代国,现代派艺术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这不单单是由于有意识的介 绍、引进、模仿和鼓吹,而且也由于不同文化间相互渗透和借鉴的历史必然性,由于艺术创造和认识的需 要。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和辩证的方法对西方现代派艺术进行分析,以把握它的美学特征。 一由“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到“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不寻常的阶段,现代派艺术产生于此时绝非偶然,特有的 历史文化氛围、复杂多变的时事、知识分子精神落魄无依的孤独心态—所有这些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因素统统在此时汇集起来,孕育并产生了最早的现代派艺术。这一过程的外在表现是,资产阶级蓬勃上 升时期建立起来的价值信仰体系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而崩溃,与之相应的是各种非理性主义和实 证主义思潮在西方知识文化界中的大流行.而内在表现—现代派艺术家作为个体存在的精神世界—则是理性的王国四分五裂,既定的信仰(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人道等)先是遭到怀疑,继而受到批判, 随后被颠覆和摈弃.当理性完成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着手进行新的建构之时,却发现自己已陷入窘境:原 来的信仰地域出现了真空,而理性又无法提供新的能够不受怀疑的绝对价值以建立信仰,于是理性的地位 因内部的空虚和怀疑的不可解脱而变得岌岌可危。在此危机之中,理性趋同于感性,感性直观、原始本能、 潜意识,非理性作为确切的实在上升到信仰的地位,被理性推崇和信奉。置身于复杂残酷的现实之中,现 代派艺术家一方面对外部世界感到不满和厌恶,另一方面又感到作为个人的渺小,滑稽和无价值,完全被 不可知的命运支配,被某种异己的力量玩弄于股掌之上。因此,孤独、冷漠、畸零、飘泊无根之感便油然 而生,这种人生的感哨并不止于感性,而且借助理性的力量升还形而上的领域,为人所反复咀嚼和玩味。在 现代派艺术家那里,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对立和分裂的,感性体验促使并加剧理性对自身的怀疑与否定,并 且感性总是企图f替越,使自己上升到理性的尊崇地位。现代派艺术家推重感性直觉,反对传统的艺术价值 观念和艺术表现方式就证明了这一点。换言之,在现代派艺术家那里,感性与理性、理性与自身已经不能 保持同一了,正是这一点把现代派艺术家与非现代派艺术家从主体本质上区别开来。 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生活与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例证。卡夫卡生活在时代的巨大阴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 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直觉即表现。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直觉的方法通过对内在生命的体验来把握绵延,和生命一起思考。柏格森认为生命就是既永远流动又永远在变化着的绵延。绵延是世界的本质,它是纯粹的变化,连续不断的流动。“生命冲动”既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以柏格森为主要代表的直觉主义美学,是从全面拒斥理性的生命哲学直接发源的,其反理性主义色彩更浓厚一些。其基本思想是:一,主体的审美感知活动和艺术活动,都是绵延不断的生命冲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二,直觉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内心体验,它可以支配人的理智。三,艺术家所描绘的、表现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而已。四,艺术以艺术家独特的直觉体验为前提,它所表现的只是个人的情感,但是,艺术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却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三)形式主义美学 20世纪初崛起、至30年代已经十分活跃的形式主义美学,是以强调艺术形式在人类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来体现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意旨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尔、弗莱。 贝尔(1881-1964,英国)《论艺术》。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感情或理性的内容,而在于线条、色彩或体积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有意味的形式”。 弗莱(1866-1934,英国)《视觉与构图》。形式是平面艺术最重要的特征,线条和颜色的排列,把“秩序”和“多样性”结合在一起;艺术家的眼光“更为超脱于本能生活的各种情欲”,

现代西方美学

绪论 第一章唯意志论美学 第二章表现主义美学 第三章直觉主义美学 第四章精神分析学美学 第五章分析美学 第六章经验主义美学 第七章存在主义美学 第八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九章解释学美学 第十章解构主义美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注: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为必读书目)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 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 程孟辉主编《现代西方美学》(上、下编)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 绪论 现代西方美学的分期 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特点 一、分期 关于起点的三种观点: 从哲学角度,始于19世纪中叶,即Hegel逝世以后(1831) 从经济角度,始于20世纪(1900),工业革命前为近代 从政治角度,十月革命以后形成两个阵营、两种意识形态 我们一般采取前二种观点的结合: 1831-19世纪末,过渡酝酿 20世纪初的头30年,形成发展 20世纪30-50年代,初具规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时期(福柯、德里达、詹姆逊、利奥塔)对后现代的看法:现代之后;现代的后期;现代与后现代交织进行 二、主要流派 李泽厚: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 朱狄:科学与分析的二分法 当前学术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分法(两大思潮) 人文主义-唯意志论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 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 三、基本特点 构成西方古典美学的三个方面 美的本质:从客体立论的现象-本质模式 审美心理:从主体立论的主客体模式 艺术:艺术哲学 现代西方美学由三面变成二面,悬置了美的本质(?) 1、两个转向: 理性非理性、认识论语言论

现代西方美学为什么会出现两个转向?这对其发展有什么影响? 17世纪前,本体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7世纪-19世纪末,认识论(我们是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在对世界作出判断以前,先对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能性作出回答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我们知道的究竟是什么) 培根的经验主义(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19世纪末-,语言论(我们是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在语言层面上检验命题的真伪 2、方法上,对主体性的解构,趋向主体间性 3、多元化发展:流派林立,更迭迅速,基本矛盾的对立融合 主要表现为反传统:颠覆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打破和谐论美学,走向不和谐;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强调对东方美学的吸收、融合。 四、如何评价现代西方美学? 康德和黑格尔把美学的基本问题由“美是什么”转变为“审美是什么”和“艺术是什么”,在扭转了美学方向的同时也终结了美学,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复存在。西方现代美学走向“非美学”、“反美学”(有美无学)。这与其是美学的解构,不如说是美学的建构、美学的转型。 第一章唯意志论美学 (叔本华美学思想、尼采美学思想) 导论 唯意志论哲学试图以意志一元论来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从思想渊源上,上继康德的“批判哲学”,以非理性的方式探讨和改造康德的“物自体”;从影响上,下开生命哲学、精神分析学派和存在主义。 作为唯意志论美学的奠基人,叔本华认为艺术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使人在瞬间的审美静观中摆脱意志的束缚,进入一种无知、无欲、无我的超然境界。(悲观、禁欲) 作为唯意志论美学的发展者,尼采认为艺术不是“生命意志”的“清洗剂”,而是“权力意志”的“兴奋剂”,即通过富有感性色彩和生命节奏的审美活动强化人的意志追求(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乐观、纵欲) 一、叔本华美学思想 叔本华(1788-1860),现代西方反理性思潮的开山鼻祖,以其悲观主义美学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典到现代的过渡,思辨美学到人生美学,主客二分突破的尝试。《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 哲学思想:世界是我的表象(出发点),世界是我的意志(核心),自在之物到理念到事物(构架),悲观主义人生观(外壳),世界是无(终点) (一)表象:认识论意义上的世界 1、反对黑格尔,继承康德 在当时的德国,叔本华的哲学是作为官方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567页:不管怎样,我不承认在他和我之间,在哲学上已发生过什么新事情,所以我是直接上接着他的。 2、对康德的改造 (1)把康德的“现象界”改造为“表象” (2)把康德的“因果律”改造为“根据律”,即主体获得表象的先验条件 (3)重新界定康德关于“直观”和“思维”的界线 康德的漏洞:从认识论意义上假定“物自体”的存在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4)把康德的认识论推到休谟、贝克莱那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5页:“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的具体实例的比较,总结。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 一、中西方美学的形成 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 而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弗晰逻辑。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1)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中国人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这从老子的“道生”思想就不难看出。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万物均从“道”演化而来,即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点出“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中国人这种“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的宇宙观上的南辕北辙就势必导致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差异。

现代西方美学复习纲要

1、理性主义美学是十八世纪以莱布尼兹、沃尔夫、鲍姆嘉通为代表的美学思想。莱布尼兹认为源于内心“天赋观念”的“理性的永恒法则”才能带给人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恒真理,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沃尔夫把莱布尼兹的哲学运用于美学,提出了完美性的概念。一个事物是美的,只是因为它是完满的,一个事物之所以完满,是因为它相符合自己的概念,一个事物之所以能产生快感,是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2、经验主义美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是以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美学为前驱的现代西方美学流派。相对于传统美学,实现了三个转变:把传统的至上而下的理性思辨方法转变为重经验实证的心理学方法;研究重心从对审美本质的追寻的客观研究向重视主体审美经验的主体研究;理性向非理性的转变。 3、德国古典美学。1790年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出版,随后席勒写了《审美教育书简》、谢林写了《艺术哲学》,而1838年黑格尔三卷本的《美学讲演录》的出齐标志着德国古典美学全盛时期的到来。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主义的感性经验与理性主义的先天理性统一和调和起来。康德美学想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不快的感情寻找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的理性原则。席勒作为审美关照和艺术创造的“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统一与和谐。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更是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4、德国古典美学之后的西方现代美学的转向。德国古典美学巨大的历史功绩在于确定了主体性的美学原则,改变了美学研究的方向。第一、开启了心理学美学研究的大门。康德“第一次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转移到主观鉴赏能力和主观的审美心态”。黑格尔对美的分析启发了“移情说”的美学理论。第二、马克思给美学的主体性原则注入了实践的内容,使美学研究的重心从主体的人转到了实践的人,使美与人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了起来。第三、克罗齐的“直觉——表现”美学理论颠覆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理性至上原则和艺术消亡论,彰显了艺术的独立性。第四、自然主义美学。产生于19世纪,主要流行于美国。主要继承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试图通过自然概念来取消物质和精神的对立,试图超越旧有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它是在自然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特点是把审美经验和艺术活动作为美学探讨的中心。代表人物:桑塔耶纳、托马斯·门罗。第五、存在主义美学试图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萨特视美为追求自由的创造活动,主张艺术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招唤自由,使人的自由本质得以实现。第六、现象学美学。其美学的方法论意义:认为作品是特殊的审美客体——意向性客体,即人为了具体目的而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客体;重视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分析;重视文本与读者的关系,认为艺术作品具有空白和未定点,是一个召唤结构,审美活动需要审美主体发挥主动性,进行二度创造;对审美对象的把握需要“本质直觉”,对作品的结构和要素进行分析,运用图示化的结构对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进行完形。 5、现当代美学的特征: (1)学科依附性。经常依赖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2)艺术理论性。 (3)徘徊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 (4)从意识美学向语言美学转化。 (5)从现代主义美学向后现代主义美学转化。 (6)、科学美学:是一种科学的、描述式的、自然主义的接近美学的方式。它主张:对艺术形式作出历史的分析;对作品的创作、鉴赏和艺术教育作心理学上的研究。它导致了两种倾向:(1)对鉴赏力的推崇。因为鉴赏力在审美经验中起着辨别的作用,只有一个在审美上有修养,具有高度鉴赏力的人,才能去感知普通人无法感知的美。(2)美学研究的心理学化:认为美的对象并无一种独立的美的特质;认为审美经验要依赖于一种“审美态度”,只要有了这种审美态度,任何对象都可以是美的;“审美对象”也只是一种心理学的性质的概念。

现代西方美学简史讲解

现代西方美学史 1.克罗齐 2.柯林伍德 3.桑塔耶纳 4.弗洛依德 5.荣格 6.杜威 7.贝尔 8.卡西尔 9.苏珊•朗格 10.阿恩海姆 11.维特根斯坦 12.英伽登 13.海德格尔 第一章贝尼季托•克罗齐(Croce •Benedetto ) 一、克罗齐心灵哲学的基本思想 二、直觉的基本特征 三、直觉表现与美和艺术 四、审美的事实与物理的事实 五、审美活动与实践活动 六、美学与语言学 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直觉主义美学家,表现说创始人。(1866年——1952年)代表作有《心灵哲学》等。 第一节克罗齐心灵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思想渊源 A、19世纪末格林始创的新黑格尔主义。首先,特别强调心灵、精神对于物质世

界的决定作用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注重理性思辩。第三,对形而上学批判。最后是比较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B、康德的影响。美学理论中对于直觉、形式、心灵的审美综合作用等问题的强调。 C、还受维柯、桑柯蒂斯影响。 二. 哲学体系 基点是“心灵”概念。“现实是心灵的统一”,把心灵看作是世界万物的基础和本原。基本内容就是对人的心灵活动展开具体分析。心灵活动分为认识和实践,认识又分为直觉和概念,实践又于分为经济和道德。实质在于在前的东西先于在后的东西,在前的东西不依赖于在后的东西独立存在,在后的东西却包含着在前的东西。因而必然要依赖于在前的东西。然后进一步探讨心灵活动各种形式的独特性质,建立体系。认识高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概念依赖于直觉(直觉主义认识论),道德从属于经济(功利主义道德观)。形而上学的二分法确立了精神对物质的最终决定作用。 四度是心灵活动的系统。 直觉——美丑……………美学 概念——真伪 经济——利害……………经济学 道德——善恶……………伦理学 三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联结点 中心环节就是直觉。美学就是关于直觉的理论。确立了美学的地位及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总体上讲,克罗齐的哲学缺乏逻辑必然性。 第二节直觉的基本特征 直觉=表现=艺术=美 一、直觉可离理性知识而独立。 当概念混入艺术品时,就完全从属于直觉。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品可以混化有概念因素。 二、可以超越实在与非实在。 直觉不包含任何理性的认识,自然就不会考虑真伪了。艺术家构思不是机械

西方美学基本原则

西方美学基本原则 西方美学是一门探究美、审美能力、美的体验和美学表现的学科,它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文艺创作者。在用于现代艺术理论的学科方面,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此外,它也被用于社会学和思想史等其他学科。 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美是一种实在而具体的存在。美是实实在在的,是能够被看到、闻到、听到、尝到、摸到但不是可以被完全描述的。它是一种直接、无解释的经验,超越了语言的能力。 第二,美不是主观的,它是客观的。西方哲学家们认为美不是因人而异的。美不仅是固有的,而且是广泛和普遍的。它并不依赖于个体的情感和兴趣。相反,它是由它的自身属性和特征所决定的。 第三,美是由艺术家塑造的。包括文化、历史和个人原因,艺术家需要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才能创造出艺术佳作,并通过这些作品向大众传递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第四,审美是一种能力,它可以被训练。就像任何其他的能力一样,审美能力是需要发展和提高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取、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 第五,美是富有韵律和形式的。虽然美不依赖于语言,但它是

通过形式表达出来的。在任何艺术形式中,都存在着韵律和形式的内在结构,它们与美紧密相连,因此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与其相关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 第六,美并不需要解释或解读。美可以被理解、感受,但不需要被解释。它是被直接体验的,超越了任何语言和思想的描述和解释。 总之,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固有的、客观的美、美是由艺术家创造的、审美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能力、美是富有形式和韵律的、美不需要被解释或解读等。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艺术本身,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如建筑、设计、文学和音乐等。它们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欣赏艺术和美的方法和知识。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丑为美”的特征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丑为美”的特征 【摘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主张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摄取题材。英雄主义的理想、壮丽的自然景象、高尚纯洁的爱情已引不起诗人的激情。他们力图从灰色和阴暗的角落里寻找诗意,要透过粉饰,掘出地狱。用波德莱尔的话来说,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波德莱尔将“丑”的题材引入诗歌王国不仅在当时引起震动,而且为现代主义宣泄个人忧愤悒郁之情和表现社会的“病态之花”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恶之花》以丑为美 “在古代人中间,美的基本理论是和节奏、对称、各部分的和谐等观念分不开的,一句话,是和多样性的统一这一总公式分不开的。至于近代人,我们觉得他们比较注重意蕴、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表露。”具体来说,“随着近代世界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美感觉醒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由的和热烈的表现的渴望,因此,公正的理论已经不可能再认为,把美解释为规律性和和谐,或多样性的统一的简单表现就够了。 这时,出现了关于崇高的理论。最初,它的确并不是在美的理论范围以内出现的。但是,接着,关于丑的分析也出现了,并且发展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公认的分支。”在整体的审美特征上,现代主义文学抛弃传统的美学特征,是一种“以丑为美”的艺术。 一、《恶之花》中“丑”的特征 从宏观上讲,现代主义是20世纪在欧美文坛广为流传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矛盾和人们精神状态在文艺领域的反映。而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于1857年出版的《恶之花》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笔者认为,《恶之花》宣告了新的美学原则的诞生,以“丑”为美的新美学观冲垮了古典主义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原则,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恶之花》的出版如一声惊雷,打破了沉寂已久的文坛,波德莱尔提出的美学原则渗透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中,成了现代派作家创作的重要法则。 “恶之花”法文原文中的“mal”有邪恶、罪恶、疾病、痛苦等意思,诗人以此来象征“世纪病”或“时代的罪恶”。所谓花,即艺术,“恶之花”即“丑恶之中挖掘的美”。在《恶之花》中,透过表面繁华而一眼看到腐败本质,以至雨果致函波德莱尔道:“你给艺术的天空带来说不出的阴森可怕的光线,你创造出新的战栗。”无论是早期象征主义作家作品,如魏尔伦的《伤感集》、马拉美的《太空》、《回春》、《厄运》等,还是后期象征主义,如瓦雷里的《海滨墓地》、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艾略特的《荒原》等,都十分注重对世界作忧郁病态的描绘,表现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美学 两大主潮:20世纪,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分立的局面。人文主义美学一般主要采取哲学的、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研究方法,而科学美学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但是这种分别远不是绝对的,有些流派,例如各种心理学派的美学,很难简单地划归人文主义美学或科学主义美学。 两次转移:研究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艺术家和创作〔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直觉主义、符号论〕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 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学转向。 前沿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XX义、新历史主义以与广义的文化研究等相继出台。轮番表演。 第一节表现主义美学 一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克罗齐(Benedeho 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在哲学上,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 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1894)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的历史〕》〔1902)《美学纲要》(1912),和《诗论》(1936)等。 克罗齐试图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划清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把艺术从科学、经济、道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既表现,艺术即直觉。 1.直觉即表现直觉与理性。直觉,来源于想象,不依靠概念,产生的是意象,从而区别于理性; 直觉与知觉。直觉区别于知觉。对实在事物所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我们只把我们的印象化为对象,无论那印象是否是关于实在。 直觉与时空。直觉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所见出的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性格,个别的相貌。 直觉与感受。直觉在感受之外,已不复是感受。感受(印象、情绪、欲念)为无形式的物质。感受处于直觉界限以下,而直觉属于心灵。物质只有经过心灵形式的打扮和征服,才产生具体形象。 直觉与联想。如果联想既非记忆,又非诸感受品的流转,而是创造的联想,是综合,那么直觉是联想。 直觉与表象。表象是一个购含混的名词。如果它指是超乎感受之上的独立的一种东西,那么表象就是直觉。如果它被看成感受本身,那么就不是直觉。 直觉即表现。表现就是借文字、线条、颜色、声音的助力,把感觉和印象“从心灵的深暗地带提升到凝神观照界的明朗〞。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可分的。直觉首先是心灵的一种赋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直觉的过程就是心灵赋物质以形式,使之上升为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的过程。直觉是表现,而且只是表现。 2.艺术即直觉 在《美学原理》中,克罗齐认为艺术与直觉完全统一。它们没有种类上的区别,也没有强度上的区别。 在《美学纲要》中,克罗齐从五个否定方面论证了艺术即直觉: 第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物理的事实并不真实,艺术则是高度真实的。 第二,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反对把艺术定义为引起快感的事物。 第三,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审美意象在道德上无可褒贬。 第四,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把艺术和哲学、历史区别开来。 第五,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数学。数学的精神与科学的精神是诗歌精神的最公开的敌人 结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是情感给了直觉以连贯性和完满性;直觉之所以真是连贯的和完整的,就因为它表达了情感,而且直觉只能来自情感,甚于情感。〞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LT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美学 两大主潮:20世纪,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分立的局面。人文主义美学一般主要采取哲学的、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研究方法,而科学美学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但是这种分别远不是绝对的,有些流派,例如各种心理学派的美学,很难简单地划归人文主义美学或科学主义美学。 两次转移:研究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艺术家和创作(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直觉主义、符号论)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 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学转向。 前沿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广义的文化研究等相继出台。轮番表演。 第一节表现主义美学 一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克罗齐(Benedeho 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在哲学上,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了黑

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 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1894)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的历史)》(1902)《美学纲要》(1912),和《诗论》(1936)等。 克罗齐试图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划清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把艺术从科学、经济、道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既表现,艺术即直觉。 1.直觉即表现 直觉与理性。直觉,来源于想象,不依靠概念,产生的是意象,从而区别于理性; 直觉与知觉。直觉区别于知觉。对实在事物所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我们只把我们的印象化为对象,无论那印象是否是关于实在。直觉与时空。直觉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所见出的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性格,个别的相貌。 直觉与感受。直觉在感受之外,已不复是感受。感受(印象、情绪、欲念)为无形式的物质。感受处于直觉界限以下,而直觉属于心灵。物质只有经过心灵形式的打扮和征服,才产生具体形象。 直觉与联想。如果联想既非记忆,又非诸感受品的流转,而是创造的联想,是综合,那么直觉是联想。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美学 两大主潮:20世纪,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分立的局面。人文主义美学一般主要采取哲学的、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研究方法,而科学美学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但是这种分别远不是绝对的,有些流派,例如各种心理学派的美学,很难简单地划归人文主义美学或科学主义美学。 两次转移:研究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艺术家和创作(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直觉主义、符号论)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 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学转向。 前沿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广义的文化研究等相继出台。轮番表演。 第一节表现主义美学 一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克罗齐(Benedeho 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在哲学上,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了黑

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 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1894)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的历史)》(1902)《美学纲要》(1912),和《诗论》(1936)等。 克罗齐试图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划清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把艺术从科学、经济、道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既表现,艺术即直觉。 1.直觉即表现 直觉与理性。直觉,来源于想象,不依靠概念,产生的是意象,从而区别于理性; 直觉与知觉。直觉区别于知觉。对实在事物所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我们只把我们的印象化为对象,无论那印象是否是关于实在。直觉与时空。直觉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所见出的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性格,个别的相貌。 直觉与感受。直觉在感受之外,已不复是感受。感受(印象、情绪、欲念)为无形式的物质。感受处于直觉界限以下,而直觉属于心灵。物质只有经过心灵形式的打扮和征服,才产生具体形象。 直觉与联想。如果联想既非记忆,又非诸感受品的流转,而是创造的联想,是综合,那么直觉是联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