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

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

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

[摘要] 近年来每年秋季开学后经常发现个别学校班级规模过大、拒绝接纳残疾的流动儿童入学等现象,折射出人口增长过快引发了新的教育公平问题。包括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个别学校招生管理失范,招生管理亟须从细、从实、从严等。流动儿童入学难题的化解直接催动教育精明发展,建议以普通高中的精明增长来催动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强化招生管理、依法治校、稳妥改进流动儿童入学办法等,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关键词]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精明发展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所有规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都必须接受国民基础教育,同时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在各方面予以支持,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强制性是通过法律规定,来保证所有公民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普遍性是凡是社会中的适龄儿童,都应该并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即通过强制性来实现义务教育的普遍性,流动儿童也应当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4周岁的儿童、少年。其中,那些与“进城务工人员”一起流入城市,在流入地居住、生活,并且至少有父母中的一人作为监护人的儿童、少年称为“流动儿童”。江宁区作为南京市这座特大型城市的新兴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大量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给区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一、开学后的投诉近几年,南京市江宁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都放在五月、六月,然后,大量的流动儿童入学则基本放在暑假期间完成。一般情况下,最为棘手的一些难题,往往在八月底会彻底解决。但是,2016年的招生压力非比寻常。开学前后的数日内,区招生办连续受到来自信访、局长信箱、“12345”的工单,集中反映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招生问题,且多与流动儿童相关。归纳一下,主要有几类。(1)本地家长投诉学校班级规模过大,被投诉的

两所学校班级规模均超过了54人。(2)投诉学校劝退残疾的流动儿童入学。(3)部分流动儿童因证件问题无法入学而提

出求助申请。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工单数量及处理难度均

提高了许多,如何迅速、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成为招生管理部门在开学之初的紧急任务。二、调查与处理1.迅速处理接到投诉工单之后,区招生办迅速与投诉人取得联系,进入学校,实地调查,积极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细致调查,发现被投诉学校均存在以下几点共同之处。(1)所涉及到的几

所学校,无论是小学,或是初中,非本施教区内的少年儿童数量均占较大比例,最高比例达到51.2%;(2)教学质量均较为稳定,在当地乃至全区拥有较高的认可度。(3)被投诉

学校集中在城区及城区边缘的人口高度密集地区。在接到

的三类工单中,“劝退残疾流动儿童入学”个案性质较为严重,

区教育局相关科室了解基本情况后,当即给学校提出改正意见,要求立即恢复两名残疾儿童(双胞胎)的学位,安排正常

就读。然后再指导家长办理随班就读手续,确保两名学生在读期间能够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特别关爱。同时,将此个案作为特别案例加以记录,用以警示、规范其他学校的今后招生行为。2.尴尬面对个别学校班级规模过大对于班级规模过大的投诉,区招生办与区教育局计划财务科深入学校调查后,则感觉到非常尴尬:被投诉学校的新生班额确实较大。经

了解,班额较大的主要原因有:户籍新迁入施教区内的适龄儿童人数较多,较去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拆迁后回迁人员;今年春节前后的南京楼市异常火爆,江宁区尤为突出,通过购房进入学校施教区内的适龄儿童人数也大幅增多;流动儿童数量持续增加;而被投诉学校可用校舍紧张、有效师资紧缺,无法再扩班。以被投诉的某校小学部为例,建设设计规模为六轨,而目前的小学部实际在校生总数已经达到2 590人、50个班级,大量占用了初中部的教室。今年招收一年级新生496人、9个班级,班级平均超过55人,本地部分儿童的家长认为学校未能妥善处理此事,原有的教育资源受到流动儿童群体的冲击,导致大班额现象的发生,要求学校稀释扩班、减少每班学生数。与此同时,城区某中学初一年级今年招收新生1 264人、20个班级,平均超过63人/班,遭到了家长措辞严厉的投诉。对于这类问

题的答复,比较尴尬。针对目前实际状况,区招生办能做的仅仅是耐心解释,再代表学校进行表态,同时,紧紧抓住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强调“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试图以诚恳态度感动家长、以国家政策说服家长。在这里,特别回避了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出台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苏政办发〔2015〕45号),这个标准明确提出:“学校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说到底,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确实深切地感知:我们的班额控制遭遇了极大的难题。但是,面对我们目前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实无可奈何,只能设法采用拖延策略,向家长解释清楚,试图获得家长的理解,以时间换取空间,力争一段时间之后,扩班稀释班额,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3.和善面对条件不足的流动儿童在流动儿童报名过程中,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报名资料,例如没有签署稳定的劳动合同、没有办理社保、未能办理居住证、未能开具计划生育证明,等等。个别不能满足条件的少数民族儿童,由民族宗教事务局统一协调,提供了协办申请材料,但是更多的流动儿童无法满足报名的基本条件,而不能够报名入学。显然,这些家庭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底端人群,由

于严重缺乏专业劳动技术,他们的流动性极大。对此,2016年区教育局提出:即便是最底端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应当尽力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面对这一群体,区招生办预先已经跟各校提出了办理意见:在学校学位富余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条件,酌情选择接受。显然,只有区内的偏远学校才有可能出现学位富余。在面对这些求助类诉求时,我们的工作人员深表同情,设法尽量协调接受学校,试图能够解决一些困难儿童的入学问题。但是,由于交通问题,仍有一部分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回老家上学,成为留守儿童。这其实也是我们所不愿意面对的事实。三、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深层原因为什么直到开学,仍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投诉?为什么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今天还会出现超大班额?是计划制订的问题,或是计划执行的问题?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实情?1.社会流动:入学儿童数量暴增引发新的教育公平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通过购房入户等方式进入城区生活。尤其是2016年1—6月份,南京楼市疯狂火爆,大量购房者蜂拥而入。据《2016年上半年南京市区房产市场分析报告》统计,南京市区(不含溧水、高淳)新房成交76 933套,较去年同期增加40 104套,涨幅为109%;成交面积为820.06万方,同期增长453.36万方,涨幅为124%。作为刚需主阵地的江宁区以2.13万套的成交量,位居全市第二。

南京作为一座包容性极强的超大城市,每年吸引着众多的外来人口到此就业、落户。在经济整体面临下行压力的今天,南京市江宁区经济发展态势依旧强劲,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南京市教育局2014年数字报告》显示,全市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88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6.26%,其中有7.79万人在公办学校学习,占接纳总数的98.82%。而在江宁,2016年秋季外来随迁人员子女入学人数为:小学3 375人,占全区新生13 004人总数的26%;初中1 955 人,占全区新生9 243人总数的21.2 %,均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在个别学校,这个比例更为突出,例如某校一年级新生496人,其中施教区242人,来自外省市的流动儿童232人,施教区外的本地儿童22人,施教区内生源占比不足50%。国家以法律形式强力推行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是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

会均等化,力图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至少包括三个纬度:第一,教育起点平等,凡是适龄儿童,不论性别、家庭、出生地等的不同,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第二,教育过程平等,包括在教育资源投放、教育经费分配、教育内容、师生关系、孩子所受关注度、公正评价等方面的平等。第三,教育结果平等。主要指流动儿童获得成功的机会平等。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人们接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表现为公民对教育利益拥有竞争结果权,因为社会存在分工,

而每个人又有才智禀赋上的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只一味地追求结果相同,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南京地区教育

资源发达,尤其是江宁区对流动儿童的入学基本吸纳,完全提供与本地儿童无差异的教育,基本确保了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从而引发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带来江宁入学。大量流动儿童的涌入,导致本地学校整体超出接纳容量,给地方教育带来无法避免的窘迫难题——如何给他们提供公平的义务教育?而与此同时,大量接受流动儿童导致本地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下滑——校舍不足、班额增大、班级增多、优质师资稀释、临时聘用教师大量增加,成为区教育局必须化解的另一道关乎本地儿童教育公平的难题。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本地儿童人口数量以及流动儿童数量都将持续出现大幅的增长,对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预估与研判。2.

家庭择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追逐名校目前情况下,区

域之间、学校之间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那些发展态势良好、教育质量优良的学校,往往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优先选择的对象。目前,民办学校往往拥有更为耀眼的教

育质量,引发众多家庭竞相追捧,借机采取多种手段招揽优质生源,给地方的义务教育招生带来了管理上的混乱。2007年,福建省泉州市实验中学和外国语学校举行初一新生招生考试后,泉州市教育局指出其招生考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的规定,

不能作为招收初一新生的录取依据。两校联名上书泉州市政府和市人大,认为教育局此举侵犯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组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学生是合法的行为。民办学校与教育局的争执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争议。厦门大学教授陈培爱提出,从表面上看,造成这一僵局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入学”等问题上的争议,而实质问题却是国家和地方规范民办学校的立法滞后,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无从监管。时至今日,关于民办学校招生问题的“法律打架”情况仍未解决,给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秩序带来较大冲击。3.学校择生:迷失于利、法、德之间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法治

学校成为必然。作为教育人的专门场所,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心怀慈悲,也是整个社会对于学校寄予的厚望。为什么说,“拒收残疾的流动儿童入学”个案性质较为严重?经过调查,

我们基本还原了此事的原委。两名流动儿童(双胞胎)均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腿脚行动不便,小学毕业后申请继续升入对口初中。在新生到校报名时,家长代为到校报名,隐瞒了孩子的残疾情况,领取了书本。开学时,两名新生首次亮相班级,顿时让任课教师惊愕不已,立即到学校领导处提出质疑。经研究,学校收回了两名儿童的书本,做出劝退的决定。在这个案例中,极为典型地呈现出家长与学校的趋利

避害特性。家长确实隐瞒了两名儿童的残疾事实,学校在没有清楚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向儿童发放了入学通知书。但是,当真正面对现实的时候,考虑到今后教育工作中必然增添的巨大压力和更多未知的困难,学校选择了“劝退”学生,实质上是“抛弃”了学生,于法、于德都是显然说不过去的。对于刚刚上任的新校长而言,对此绝不可能是一无所知,但是,当利、法、德三者之间的矛盾清晰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学校选择了“利”(避害本身就是一种趋利行为),而漠视法的硬性规定、德的良心拷问,表现出学校招生的失范。该案例所涉学校中考质量在全区公办初中里名列前茅,全校对教学质量高度重视,管理者、教师勤于钻研、刻苦奉献,赢得附近儿童和家长的充分认可。所幸的是,新校长履职后立即纠正了做法,避免了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两个残疾儿童入学之后,如何办理随班就读手续,如何在日常教育中给以关心与呵护,成为学校今后三年里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拒收残疾流动儿童入学”事件发生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4.招生管理:亟须从细、从实、从严从几个投诉与求助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基层学校的流动儿童招生管理仍然存在漏洞,追根溯源,在区一级的工作布置上,显然还有进一步细化、强化的必要。从工作布置的细节上来看,应当有以下几点需要给予关注。(1) 细化流程,堵死漏洞。新生在入学报名之时,未见儿童真身,怎么能够给他发放入学通知

书?家长出于种种顾虑,往往会隐瞒一些他们认为不利于自己的基本信息,例如儿童的残疾、疾病等等。而作为幼儿园、小学、初中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此有充分的信息登记,在招生阶段给相关学校提供有效的查询和指导;对口招生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之间也必须互通有关信息。在特殊儿童的招生方面,特殊学校需要为各中小学提供更为关键的指导和帮扶。在招生管理方面,江宁区于2014年起实施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网上报名,方便了广大家长和学校,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这一套系统在整体设计上,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严整的管理环节,仅仅停留在儿童入学登记、学校查询阶段,至于有多少儿童的报名信息是符合该校入学条件的、各校实际审核通过的情况等,这套系统中都没有真实呈现,从而导致这套系统的作用仅仅停留在较低水平的阶段。在进一步完善该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系统等软件平台的设计与管理,力图逐步完善区级、校内的招生管理。(2) 严肃计划管理。各校的招生计划数量(包括班级数量、新生数量),是由各校预先调研之后上报教育局计划财务科,并经区级统筹后确定的,计划的确定涉及校舍的安排、设施设备的调配、教师的流动等一系列问题。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存在几种不严肃的状况:招生班级数量与计划不符,班额失控导致超大班额的巨型班级与规模偏小的微型班级并存,生源过多的情况下

放宽入学条件导致严重超员,生源流失严重的情况下未能采取有效的挽救措施。对于部分学校来说,招生计划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具体完成情况如何,是不需要自己积极作为的。由于轻视计划的管理,导致一些学校对生源“挑三拣四”,对

儿童和家长多般刁难,试图把优质生源留下,把“劣质”生源

挤走,从而方便学校的日常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华丽呈现。在近几年的小学毕业生人数与他们升入初一后的人数变化

来看,这种猜测是有根据的。以下是2015和2016年江宁区小学毕业生数和初中新生入学数,详见表1。表1 江宁区

小学毕业生数和初中新生入学数年份小学6月毕业生数初中9月新生人数生数增减2015年81068075-312016年94369243-193 一般来说,小学毕业生人数与初中新生人数应当基本持平,但是近两年的人数变化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减少的这部分孩子,是本地儿童还是外来的流动儿童?如果是本地儿童,他们为什么总体呈现向外流出的状态?如果是外地儿童,他们为什么在小学毕业后,离开了江宁?(3) 签订责任书,明确招生责任。每年招生工作的文件中,总要将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纳入领导小组中来,总要强调招生纪律的红线。年年如此,以至于一些校长已经完全漠视了红线的存在,故而,把签订责任书视为走一个形式。需要以文本的方式强化校长的责任意识,让校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拥有招生的权力,同时还必须承担与此相关的种种责任,

并直接面对违规所带来的后果。四、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教育精明发展1.精明增长概念及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精明增长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规划界为应对城市郊区化过程中无序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地资源环境问题而提出

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理论,并在城市增长管理实践中起到有效的作用。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此后,“精明增长”一词陆续在国内各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的发展规划中被不断引用。例如,国家新批复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南京戴上了两顶“桂冠”:“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就如何规避各类城市病、如何成为“东部重要中心”,省委常委、南京市原市委书记黄莉新开出4剂“药方”:精致建设、精明增长、精细管理、精美品质。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江宁区内户籍人口为99.36万人,比上年增长2.14%,全年出生人口1.31万人,年末常住人口119.14万人;全年共有在校的普通中学学生3.46万人、职业学校学生0.39万人、小学生6.39万人,共计10.24万人。如果以户籍人口作为基数,江宁区2015年应设小学100~125所、初中67~83所,这个数字相对于

目前现有的小学、初中数量而言,极为庞大,呈现翻倍式的增长。在远未达到这个目标之前,我们现有的小学、初中招生压力巨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大可不必感到恐慌,而只需沉着应对,努力一一化解所面临的难题。从招生管理部门来说,就是要充分挖掘各中小学的招生潜力,努力让各校均衡招生,将招生压力尽可能地分散到全体中小学,努力避免同时出现“招不下”与“招不满”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在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精细管理、精明发展。2.以普通高中的精明增长来催动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一个地区的高中教育、高考质量,直接标志着整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当然包括义务教育质量,这在当下是无法回避的、最为直接的标杆。具体放到我们的一个区,高中的教育质量如何、录取方式如何,也往往直接影响到儿童升入初中学校的择校动力。近几年,江宁境内的民办学校,诸如东山外国语学校、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高考质量出色,在南京地区可以算得上非常优秀了,于是,在整个社会的追捧之下,大量小学优质生源迅速向两所学校聚拢;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家长全力运作,试图把孩子送入区内的优质公办学校、南京主城区的优质学校。如此抉择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从这些优质初中可以获得更好的中考成绩,有了更大的把握考入优质高中。为了推进初中均衡发展,南京市从2002年起,坚持推进中考指标生政策,规定只有在初中阶段从未转学的学生才能获得指标生资

格,从而有效杜绝了初中阶段的大量转学生,即在优质初中就读,临近中考前将学籍迁入弱势初中以便拼抢指标生名额。但是,从这些年的执行来看,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在努力推进教师流动、初中学校师资均衡的同时,为了有力促进初中阶段的生源均衡,完全可以考虑出台补充规定:非择校、正常入学的学生才可以获得中考指标生资格;将高考成绩突出的民办学校中考招生指标的一部分也同步分配到区内初中

学校。通过政策改进,引导小学毕业生对口进入市郊区内初中,催动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3.强化招生管理催动教育精明发展管理的要义不是“管”,而在“理”。如若我们将“管”看

成是自上而下、具有刚性特征的话,那么“理”则表现出由内

而外的柔性特质。对于全区的招生管理部门来说,“理”是首

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全区幼儿园、小学的毕业生数量统计,全区小学、初中的新生招生容量统计,各校施教区内本地儿童及流动儿童的统计与去向预估,各校现有校舍及师资的冗余情况,各校招生与学籍管理人员的政策掌握与操作培训,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情况,等等。把这些情况一一理清楚了,才能有效引导流动儿童入学,而不至于竞相扎堆、拥堵在少数学校的大门口,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招生工作正常有序也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在理顺的基础之上,“管”就显得水到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入学的顶层设计也就更加具有可控性。例如,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网上报名系

统,根据各校招生资料审核通过的实际情况编号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针对施教区相对稳定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组建共同发展学区,完善小学、初中的对口招生制度;适度增加接纳流动儿童的城区公办学校数量;初中招生录取时同步公示三年后可以在本校享受四星级普通高中指标生

资格的学生数量,从而引导流动儿童正常入学、大幅减少本地儿童择校。通过以上措施,意图在充分发掘、盘活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区内适龄儿童向城区的聚拢,以及流动儿童的盲目择校,以招生制度的合理化及广泛宣传引导生源慎重流动,以优质生源的对口入学催动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以精细管理催动区域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

4.依法治校护航义务教育精明发展从接到家长投诉(或求助),以及后续的调查来看,依法治教必须严格落到实处。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坚决依法治教,才能确保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拍脑袋决策要不得。有一所街道学校被投诉班额过大,班均学生达到54人。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不完全符合报名条件的流动儿童被学校挡在门外。这部分孩子或者回老家上学,做一个留守儿童;或者举家前往远离城区的学校,谋取学位。调查发现,该校经过测算,原定计划招生7个班级,某局领导视察过后,直接否决了原定计划:鉴于师资短缺,必须压缩一个班级。于是,造成了本地儿童家长的投诉,人为地强化了本地儿童家长对流动儿童群体的排斥。

依法依规推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在招生文件中,明确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和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应积极接纳视力、听力、言语、智力及肢体残障等特殊儿童少年入学,严格做到‘零拒绝’。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经教育诊断与评估认定、具备随班就读条件的适龄特殊儿童少年入学或休学康复后复学。”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区招生办仍然多次听到基层中小学的抱怨,包括被投诉的学校也是属于这一类情况。从学校被投诉的个案中可以发现,基层学校疏于学习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法律,甚至极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去认真阅读,而仅仅凭着个人的理解去执行招生政策,从而给学校工作带来了被动,甚至直接导致了学校集体的违法行为。申诉渠道畅通对促进教育精明发展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个印象:局长信箱、信访件、“12345”工单,甚是烦人,常常让相关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导致怨声载道。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整个社会愈发强调公平公正、民主法治,家长们能够通过这些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体现,非常值得肯定。家长进行投诉,往往是我们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情、不合理甚至违规的地方,家长们通过正常渠道给了我们警示与提醒,是对我们的信任。否则,他们完全可以直接向更上级的部门去反映诉求,从而导致我们工作中更加被动。在江宁招生办,我们通常可以做到当日诉求当日回复,力争尽快办结。正是因为申诉渠道的畅通,

才给了我们改进工作、改正错误的机会,才给我们与家长彼此之间取得相互谅解提供了合适的平台。5.教育精明发展要求稳妥改进流动儿童入学办法伴随着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流动人口相继涌入。但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2015年南京常住人口净增不到2万人。从近年来的人口数据来看,南京的常住人口呈现出低速增长态势。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我们很难得到准确的流动人口乃至流动儿童数字。但是,显而易见的实际情况是: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大量流动儿童进入江宁境内,他们的入学成为地方教育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从教育系统的自身来看,流动儿童的增加确实给

本地教育带来了较大压力。省教育厅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并在管理要求上给予照顾。例如,2015年颁布的《江苏省义

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苏政办发〔2015〕45号)中明确提出:“学校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试行)》中进一步规定: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数占本地生源30%以上并以公办学校吸纳为

主要形式的地区,每班可适度放宽,但不超过10人,并有

规划保证3年内逐步达到标准班额。近年来,大量的外地

人口通过购房等途径进入本地,随着“积分落户”政策的即将

推进,这种情况将大为缓解。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在本地购房,也未必能够拥有本地户籍,仍将长期保持“外来人口”的

标签,他们的孩子入学将继续视为流动儿童。按照南京市

政府的要求,流动儿童入学需要提供以下材料:家庭户口簿和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由公安部门出具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宁居住满一年的暂住证或居住证;监护人相对稳定的工作证明(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工商部门颁发的

有效营业执照,以及个人缴纳社会保险满一年凭证);符合流入地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籍材料(小学一年级新生无需提供)。对于能够提供

以上材料的随迁子女,各区教育局应优先予以统筹安排;对于不能完全提供以上材料的随迁子女,各区教育局应在本区义务教育学位可接收范围内给予安排。作为社会公共服务

机构,教育局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承担义不容辞。2016年底,江宁区教育局拟定了《全区教育资源布局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兴建中小学、幼儿园50所、改扩建15所,总投

入约60亿元;教育技术装备力度大幅提升;2017年的新教师招聘人数也将往年呈现出翻倍式的增加。所有这一切措施,都是期望能够尽快补足短板,为江宁教育走上正轨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在招生方面,深圳等地已经实施数年的儿童积

分制入学办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南京市积分

落户实施办法》的正式实施,必将对流动儿童入学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目前仅能勉强维持本地儿童教育的同时,如何尽力、妥善处理好流动儿童入学这一难题,将考验江宁教育

发展的包容性以及地方教育机构的管理智慧,这成为眼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责任编辑:江桂珍] [收稿日期] 2017-02-15 [作者简介] 孙军(1968-),男,博士,高级教师,硕士生导师,副主任。[DOI]

10.16165/https://www.doczj.com/doc/1617405275.html,ki.22-1096/g4.2017.05.001 [中图分类号]

G5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号]1002-1477(2017)05-0001-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