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课堂笔记)

马原(课堂笔记)

马原(课堂笔记)
马原(课堂笔记)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

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1、.

2、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

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3、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

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

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

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

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

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

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

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

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

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

1、:

2、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3、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4、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

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

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

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

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辩证法(世界的原因、规律)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和方

法认识和解决问题。

2、|

3、发展和静止

4、矛盾和非矛盾

5、全面和片面

二、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使用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三、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是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

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

五、世界的原因

1、神学认为是神

2、牛顿认为是上帝

3、爱因斯坦认为是质和能的相互转换构成的万事万物

4、黑格尔和

马克思认为是矛盾

六、!

七、世界的规律

1、牛顿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强调质和能转化规律,还有人强调能量守恒定律,马克思强调以下三

大规律:○1对立与统一规律○2质变和量变规律○3肯定否定规律

八、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内容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2、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斗争又统一,是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九、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a、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居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矛盾

b、次要马顿是矛盾体系中居次要地位,被支配的矛盾

2、/

3、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a、主要矛盾规定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完全发展起决定作用

b、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

4、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九、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并加以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1、二者相互区别

a、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有共性

b、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个事物都有其特点,有其个性

2、~

3、二者相互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a、共性存在个性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个性和特殊性也离不开共性和普遍性

4、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是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的具体适用

a、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都将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b、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又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合自己国情之物

十、>

十一、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并以此说明自理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意义

1、内因和外因二者的相互区别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2、二者相互联系

a、内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影响作用

3、二者相互转化

4、>

5、内外因关系原理是我们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哲学根据

a、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而不能主要依靠外

部条件

b、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必须对外开放,而不能闭关自守

十一、质变量变问题的基本内容

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突破了事物的度时就发生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c、事物发生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

十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

2、二者相互区别

a、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

b、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要素排列组合的变化

3、二者相互联系

a、任何质变都以量变为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二者相互转化

十三、可定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1、—

2、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方面

3、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的否定

4、不断的否定使事物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波浪式而非直线式

十四、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万物的自我否定,不是万物的外在否定

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a、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由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通过否定

实现事物的发展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发扬又抛弃第二章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因为实践的需要和推动,认识才得以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他都不能作为认识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三、认识的结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二者相互联系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阶段,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四、认识的规律

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五、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是主管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是否符合,单在主观或客观范围内部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

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才能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2、实践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这决定了实践能满足真理本性的

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六、判断“有用即真理”原命题错误

模式:1、解释原命题含义2、指出错在哪里3、指明正确观点

答:○1本观点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因为a、是否是真理决定于是否对人有用b、是否有用是真理的标准②它混淆了真假的是非判断,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③正确的观点是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七、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a真理的绝对性指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b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正确性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二者相互联系:a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b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所以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a、因其具有真理的绝对性,所以要坚持

b、因其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所以要发展

第三章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

二、人类社会的结构

1、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2、人类社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3、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是人类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因社会交往而产生,发展和灭亡

c、社会都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社会存在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意识早晚也要跟着变化

2、社会意识有性对独立性

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平衡性,社会意识有时超前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

/

c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存在有能动性的反作用,先进的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阻碍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当生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由:经济基础的需要、性质和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和变更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总是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服务的方向、方式和成果。

六、人类社会的原因、动力

生产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

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1、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a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成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2、推动了生活方式的进步a知识爆炸使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b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c生产率的提高使休闲时间升高,推动了人自由的全面发展

3、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化时间决定思绪,生产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思维的变化

八、人类社会的规律

1、人类社会总是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是和经济基础的规律

九、人类社会的主体

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们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既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有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3、人民群众是边个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他们是每次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十、判断:时势造英雄

所谓时势造英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组合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

1、时势呼唤英雄

2、时势断粮英雄

3、时势筛选英雄

4、不管英雄多么卓越,他们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起作用

!

第四章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1、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维护有产者对无产者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的社会制度

2、资本主义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资本主义原因、动力:a追求剩余价值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私有制

二、资本主义的产生

1、工商业、资本家的来源:a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条件为:作坊主b商人和高利贷者c封建社会末期的地主、贵族d各种渠道富起来的人

2、雇佣工人的来源:a手工作坊里的帮工和学徒b破产的作坊主c城乡的家人

(

三、劳动价值论

1、本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来源:价值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3、衡量标准:看商品中包含多少劳动

4、结构:商品的价值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

5、原因:因为商品中有劳动,劳动会创造价值

6、规律:a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追寻等价交换原则

>

四、剩余价值

1、本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绝对拖延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性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

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本质和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2、结构(表现)a大量产品积压b大批生产企业减产停工c许多金融企业倒闭d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3、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和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

4、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5、怎么办a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b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第五章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1早期自由竞争阶段:基本上没有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操纵和控制商品价格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

4经济全球化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

1、%

2、本质(含义):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的范围

3、表现或结构:a生产全球化:各国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整个地

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工厂。b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上升c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d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4、原因:a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推动b跨国公司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c

各国经济体制改革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a资本主义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体地位,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b后来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2、阶层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a因为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资本家成为食利者b经理成为企业的实际操纵者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结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a公有制b计划经济c按劳分配d没有商品和货币e没有阶级和剥削

2、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a公有制b有商品生产和交换c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和生产率d人民的政权和民主

3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b建立和完善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按劳分配d社会主义政治文明e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原因: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a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使人民生活更幸福(根源于资本主义弊端)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c改革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四、规律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a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以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发展方式也应不同

b各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决定按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时代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要根据时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落后国家要完成工业的现代化社会化,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要经过长期努力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建设是艰巨长期的工程c国际环境的制约:社会主义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既要防止武力侵略又要反对和平分化d社会主义是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五、社会主义的历史三次飞跃四个阶段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展望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理相状态

二结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a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b公有制c计划

经济d没有商品交换和货币e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政治上:社会高度和谐

a没有阶级b没有压迫c没有战争d没有工农、城乡、体脑差别e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3、文化上: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共产主义的原因,动力:a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b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共产主义的规律:a共产主义必然实现b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工程

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

. '. 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 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解放’。”“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对事物的态度所困扰。”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 ,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 ,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转识成智,化理论为方法。”

马原详细目录对照课本……供开卷考试使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

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

阶级社会真的消失了吗 ——读《共产党宣言》 12314290 吴锦淳 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份理论指导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一直受到共产党人的分外重视。然而社会发展至今,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并不像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脆弱,于 是有人便对《宣言》产生了怀疑。人们似乎觉得过去那个工厂林立,工人们被迫用出卖充 满血泪的劳动以勉强换取温饱的世界已经不再。而在现在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代际流 动性日益增强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似乎不再有立足之地了。 《宣言》的历史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历史为鉴,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在历史 上革命性与进步性,并深刻地揭露了其残酷的剥削本质,进而预言了未来的统治阶级,即 无产阶级,同时再进一步地提出,最终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之分。立足当 时的现实,他还辩证地认识到,每一次无产阶级的失败并非毫无收获,而是产生了联合无 产阶级的作用,而这便是未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进而《宣言》提出了无产阶 级的行动纲领:联合、然后革命。 然而以上的推论都立足在几个历史前提上:第一,资产阶级只为其工人提供最基本的、仅供生活的保障且不愿让步;第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存在流动性,无产阶级无 法通过劳动积累使自己上升到资产阶级中。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普遍现象。在当时,无产阶级的斗争力度并没有强大到足以让资产阶级意识到他们的力量,工人所受的压迫远超今日人们的想象。 事实上,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都认为,在无产阶级进行了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后,为了维护生产关系的稳定性,资本家们已作出了让步,工人的社会地位已经有所上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与劳动争取到更多的劳动报酬,而且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才选 拔机制已经为阶级的流动提供了可能。在西方,工会以合法手段为工人谋福利;在中国, 未来将会有一系列保障措施为工人提供保障。因此,在历史前提已经改变的情况下,无产 阶级夺取政权的愿望与紧迫性已经不及过去强烈,在合理的分配方式下,各个阶层的生活 条件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然而,这种阶级分化正在日益淡化的观感真的是正确的吗?我觉得这只是部分发达国 家和地区的大众的错觉,而造成这种错觉的两大帮凶,一是全球化,一是资产阶级媒体的 宣传。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被大大推进,而 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为追求公司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而将生产加 工环节大量外包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而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中榨取更多收入的过程。 而一些眼界狭小的发达地区居民则认为重工业、重劳力加工制造业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然 而残酷的现实是,当发达国家的经理们放下身段,除下西装领带,貌似十分重视员工福利 的同时,上百个欠发达国家的人民却不得不接受血汗工厂、不平等贸易条款、社会福利削减,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实际上,从全球范围而言,阶级分化和剥削从未像今天这样的 强烈过。贫富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天,印度最高的摩天大厦伫立在最大的贫民窟当中,一 个墨西哥亿万富翁的收入相当于一千七百万最贫困的墨西哥人的收入综合。 资产阶级媒体更是用尽一切的手段,以蜜糖包裹着的谎言来说服人们阶级分化正在消失。他们宣扬比尔盖茨辍学创立微软的励志故事,却很少提及比尔盖茨的第一桶金是在身 为IBM董事的妈妈的帮助下赚到的;他们告诉人们巴菲特8岁就会去纽约交易所参观,却 不提那是在他身为参议员的爸爸的带领下。资产阶级媒体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 阶级流动,但事实并不如宣传的那么美好。另外,他们还宣扬这样的观点:与马克思所在 的时代不同,无产阶级的主要组成——工人,人数已经大大减少,由于制造业人员大量流 入服务业和技术业,成为中产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结束了。然而我们仔细分析, 这个观点也有失偏颇。服务业和技术业并不是中产阶级的代名词,服务业中的顶层和底层 犹如云泥之别,酒店的服务生和咨询公司的高管的收入和生活质量难道一样吗?随着经济 结构的变化发展,无产阶级不应仅限于传统定义中的工人,各行各业中的底层人员,由于 经济、社会制度的压迫而必须被迫出卖自己劳力的人们都应该是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这 样看来,无产阶级的人数有增无减。

马原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让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走上了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道路,但他又巧妙的回避了资本主义改革的问题,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样做究竟好不好?我们的国家确实富裕起来了,同时这也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社会形式,这着实是一种中庸的做法,既没有激进得走上资本主义改革的道路,也没有保持发展艰难的社会主义萌芽阶段。当然这并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然而,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认识。 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革命以及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发展着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指导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藏资料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进行时的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在我国人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们更深一步的领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内涵,这为我们在以后的实际生活,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还有就是懂得了什么是实践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提供认识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详细)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 答: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 3.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表现在: 1.坚持唯物辩证法。 2.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 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务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务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于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31-34(书本思考题第1题) 答: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本思考题第4题) 答: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互相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矛盾及其两种基本属性P47; 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P49-50(书本思考题第5题) 答: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P51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的。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P51~52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意义: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采取既克服又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P68-69(思考题第1题)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综合以上两方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65-66;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真理的绝对性2相对性3辩证统一)P74-76。 答: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

马原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所知的仅仅是一些历史朝代和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照着课本背一些事件的历史意义。就算是在讨论历史时也只是局限于历史的一件事。更多时候是在接受别人的历史见解,零零碎碎。而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才系统的了解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与必然性。这些都使我获益匪浅。 以往看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堆砌为著作目的。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感受到的是作者思维的跨越与论述的总体性。总体而言《中国大历史》不在一人一事、一朝一代上做考证与论述,而是着眼于历史大局,着眼于中国,从宏观角度阐释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有着高度的概括。通过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论述了中国社会缘何没有走上资本主义;中国历史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自身的独特性。读《中国大历史》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历史中所蕴含的价值。更然我们明白了“古为今用”的道理。 总体上,我在阅读此书时有三大收获,现简述如下: 第一,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有所提升。 一般传统历史家将中国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为皇帝君王者,号令天下,无所不从。然则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在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须依着道德轨迹,或者成为道德之代言人,否则便不能收到万民的支持。 作者在书中屡次用到“中国是一只大型的潜水艇夹肉面包”,此比喻虽生硬而令人费解,却还是充满想象力的。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为古代经济之基础者,正是“农业之系统”,其与“商业之系统”相对。凡古代之昌盛时期,必有解决土地问题之暂时良策,并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待到每个朝代后期,由于小自耕农的衰落,农业凋敝,国家自然混乱了。 第二,对一些具体历史细节的纠正认识。 在对人方面,比如,我从书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绪帝死后不到24小时去世的,而洪秀全则是在运动失败前服毒自杀(对这点我尚且有所怀疑);宋朝皇帝赵琐以及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都有一番雄心壮志,专于政事,却无力回天。 在对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国在当时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广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时世界里任何地方提出。元朝两次征日,未能取胜的原因,乃是“神风”帮助,看来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到了海上战斗力就减弱了。辽东半岛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的坎坷命运,之前在历史教科书中却只字未提。“文化大革命”虽说是十年离乱,却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改组机会。 第三,财政对于中国古时朝代的兴衰有重要影响。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于每个朝代,都会专门分析其财税制度。若财税制度符合当时小自耕农的实际情况,则国家能够得到充足的财源;而如果该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财税体系,则灭亡不远矣。历史界甚至公认明朝之覆灭由于财政的破产,黄老也曾提出民国时期各军阀未能成为实际之强人,他们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财政。两税法、王安石的变法、一条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为了挽救颓势对于财税制度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之所以要么未能实行,要么未能取

马原(课堂笔记)教学内容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 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 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 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 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 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 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 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 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 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 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 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 1、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2、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3、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 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 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 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 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辩证法(世界的原因、规律)

马原课后答案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1.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1.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马原读后感完成版

海底捞的成功与管理学 ——读《海底捞你学不会》 张露茜 1527013 15管理利用去年的十一长假,我第一次品读了黄铁鹰教授的《海底捞你学不会》,并以那本书为契机,打开了管理学专业的大门。本学期,利用马原课经典阅读的机会,我再次回味它。如作者所说,本书是由62篇短文组成的“四不像”。但是,这本书相比其他通篇介绍拗口难懂的管理学书籍来说,既直白明快,又把在理论上显得晦涩难懂的东西用实际的例子和感受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展现了管理的魅力。它虽简单却富有智慧! 我觉得,海底捞的成功,是由张勇、杨小丽等高层与基层人员,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出来的。如今海底捞在中国的火锅餐饮界所向披靡,也跟它管理与人的完美结合密不可分!下面,我就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谈谈我的见解: 一、管理概念1的5W1H中,海底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when & where) 张勇不同于其他管理者,他把绝大部分是农民工的底层服务员当做是“人”来对待,没有偏见,没有歧视。能做到这样的“极致”,与海底捞的企业氛围相关。张维迎在推荐序3中提到:海底捞的成功,在于它总是把顾客的幸福和员工的幸福作为赚钱的前提,把声誉放在第一位。在员工家里出现问题时给予温暖,在他们住所出现问题时提供高档小区房…… 这是因为从服务员一手干起的老板——张勇,知道如何用心照顾顾客,关怀员工。不知不觉间,这种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现在已经根深蒂固。公司给每一位漂泊在外的员工“家”的温暖,从而使他们对公司更忠诚,对工作更认真负责,进而有了海底捞的今天。 二、海底捞的管理方式(how),从基层到高层,都是无法复制的 首先,海底捞的企业文化是追求公平。在这里,员工的“起点”都是相同的,受到的待遇也没有什么区别。在这里比拼的不是颜值,不是学历,不是谁有钱,而是谁能干。不管你的以前如何,只看进入海底捞后的表现决定升迁。这种毫无门槛的规定,无疑对农村来的“三无产品”(没青春、没学历、没长相)给了一条生路。海底捞无疑是一个靠自己的双手实现梦想的地方。 在这里,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例子层出不穷。在大多数员工都是农民工的海底捞,追求公平成为其企业文化,每个人都有希望,都有尊严。公平是激发每个人动力的源泉,其他员工对自己好,公司对自己好,自己就会努力的干。其他任何地方肯定不会出现海底捞这样的情况。人非圣人,都是自私的。动力更多来自自我驱动,只有自己有所得才会去付出。如果自己无所得,傻子才不停的去付出。 其次,领导对于员工的信任也是海底捞成功的一大因素。张勇曾经说过:“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优秀企业都不可能靠‘一招鲜’站住脚,企业跟人是一个道理,一个健康的人,身体的每个器官和功能都应该达标。”所以在海底捞,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就是放权——在海底捞甚至基层员工都有权在他自己认为可行的时候给顾客打折、加菜,甚至是免单! 最后,考核定性而非定量。正如书中提到的: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一个咨询公司能解决海底捞需要的流程和制度。海底捞基层的主体是与顾客直接接触的服务员,而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张勇一直强调:“制度与流程”从未在海底捞的管理方面出现。相对客观,他更喜欢主观;相对定量,他更喜欢定性。若全都按照服务的次数、频率来确定服务标准,一定会促使服务员过度服务,导致客人反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调查顾客满意度时,他并不喜欢在顾客用餐结束后,让顾客填写用餐满意度调查问卷。他更喜欢的是让那些从服务生做起的,对顾客是否满意相当了解的领班、经理,实地考察。我认为他的做法充分考虑了顾客的感受,真是充满了人情味儿,如果让酒足饭饱的顾客们用餐后立即填写问卷,这种做法很有可能就让顾客感到了不满意。谁都当过顾客,当企业以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三、我的总结 再次读完这本书,我感叹张勇真是一个睿智的人——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他巧妙地将企业的成长与对员工的激励措施联系起来。海底捞的制度也好、文化也罢,能让员工深刻地感觉到海底捞是一个家。其实,海底捞并非完美无缺的,在经营过程中,也出现过员工利用权利赚取私利的事情。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是实践的艺术。”只有边实践边摸索,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我衷心希望海底捞能越走越好,把更好的服务带给我们广大人民群众! 1郭蕊老师课上所讲: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有效的实现目标的过程。5W1H指:WHO——主体、WHAT——客体、WHERE&WHEN——环境、WHY——目的、HOW——方式方法

马原学习心得(总结类)

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 在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实在最开始听师兄师姐们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特别无聊,于是去上课便抱着可上可不上得态度去上课。可是,去了才发现,原来上课给人的感觉和师兄师姐们讲的截然不同。老师用略带东北的口音,幽默地话语迅速调动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原本认为无聊的马原课,结果是充满欢笑的。 当然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开设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所以,我们要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

马原学习攻略.pdf

关于马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构成自己的一个学习体系。作为一个文科生,原来我是学习过一点关于马原的哲学原理的,到了上了大学,我对马原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医学院校,理科生居多,大家都对马原哲学的学习有些厌烦,感觉这些东西乏味,枯燥,而且没有用。但是,显然不是,在将来的考研中思想政治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所以,马原的学习我们不但不能感到乏味,而且要喜欢上这门学科。因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明显的说明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所有下面我所说到的仅供大家参考。 关于马原的学习有这么几个大的方面: 一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二掌握要全面,切忌片面性。 三理解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四理论联系实践。 这些大的方面只是对大家学习的方向性指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更加具体的方法。 一目标学习方法 掌握目标学习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倡导的,布鲁姆认为只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加以足够的时间,多说学者都可以取得成功。教学内容是由许多的知识点构成的(比如说每章节的知识细点)由点在构成线,有线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构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

所以说把握好层次很是重要(比如上课老师讲的重点,理解,了解)目标是能够增强我们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动机。即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好好学习。我们把目标分割。小的目标可以在较短时间实现,它可以使我们比较容易的享受成功的欢乐。增加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只有我们把大小,远近目标紧密结合才能避免一些无效劳动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分开记忆,一次一个章节的记忆,然后把各个章节再彼此联系起来。够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二问题学习方法 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看书,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目的更明确,这既是有意学习的要求,又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三矛盾学习方法 矛盾的观点就是我们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的哲学依据。因为我们对比首先要看对比双方是否有相似点或者是相似的属性,这就是可比性。 纵观马原课本,对比的学习比比皆是。比如说矛盾的对立统一,物质与意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等。对比的学习方法可以用于一门学科也可以运用于多门学科。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联系的学习方法 威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围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就连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我们都会亲切的叫她“地球村”。科学知识是对客

马原读书笔记_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B17011708 盘溢慧 费孝通先生在开篇第一句就阐明:“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先生正是希望通过《乡土中国》来探讨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曾经说过:“凡在上级的必然以下级为基础,因此也可以用下级来解释上级。”农村是整个中国的基层,中国现存与新兴的很多阶层都是从农村分化出去的,因此研究乡村问题,对于我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什么是“乡土”,这是作者在开篇就着重讨论的问题,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泥土”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分不开的,土地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荣光,但也是土地束缚了我们向上飞的翅膀。在乡土社会里,“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是生活的常态,一块能用我们的双脚就能丈量其长短的土地,可能就粘连着一个家庭几代人的一生。如此固定的生活模式、熟悉的生活人群、不流动的生存空间、在各自孤立的社会圈子中形成了的“熟人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在一个熟悉的圈子里,契约与法律在乡土社会中反而成了多余之物,因为维系着乡土间信任关系的是一种由熟悉而带来的可靠性,但这种“约定俗成”却往往格格不入于当下这个由陌生人所组成的社会。 “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吧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之中,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则是变态,哪怕是被迫离家迁徙,乡土社会的“根”还是不变的,他们就像被风吹出去的种子一样,在落地生根以后,仍然会在新的村落中延续旧的习惯。 从“乡土”到“混凝土”的过程并不是自发的,却是想要进步必然的一条路,而这仅仅是第一步。 文字传播的角度,书中提到“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之中,文字也是多余的,但这并不意味这乡土社会没有文化,更不意味着乡下人是“愚”的。在乡土社会的人们更加重视文字的有用性。我们对文字的定义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承载语言的图像与符号。但是乡土社会是一种“面对面社群”。相对狭窄的人际交流结构与封闭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乡土文化只需要横向之间或者纵向几代人之间经验上的传习,而文字却是因为人们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的限制而产生的,归根到底,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中发生的。乡土社会是一种近乎于“重复”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单凭语言已经足够传递世代的经验。词不一定要文,中国古代的劳动者并不是缺乏创造力的,以《诗经》为例,《诗经》的风部集合了各地民歌,其中就包括最脍炙人口的《蒹葭》、《关雎》、《桃夭》等等,这些民歌在乡间口口相传,但若无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可能这些名篇就难以传世。在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中,文字的实用性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我们初步推行文字下乡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也就成为能够预料的事情了。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人“私”的毛病也是有章可循的。费孝通先生运用社会结构分析法,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以“己”为中心来结成社会关系网络的,但是这个网络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伸缩能力的,《增广贤文》里曾言:“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正体现了这个社会圈子会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书中以《红楼梦》中的贾府为例子: “在贾府鼎盛之时,只要沾亲带故之人都可以包容进这个圈子,但到了风雨飘摇之时,

2013-2014-1学期《马原》课堂讨论各小组选题

2013-2014-1学期《马原》课堂讨论各小组选题 1、12护理1班第1组:苏联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2、12护理1班第2组:逝去的那些年的梦想 3、12护理1班第3组:精彩哲学故事赏析 4、12护理2班第1组:医生,别让我哭泣;病人,我也很委屈——医疗纠纷探究 5、12护理2班第2组:90后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6、12护理2班第3组:胜女时代 7、12护理3班第1组:不一样的父爱 8、12护理3班第2组:爱与智慧 9、12护理3班第3组:《小时代》里的马克思主义—亲情观·友情观·爱情观 10、12护理4班第1组:论日韩潮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1、12护理4班第2组:梦之国度——中国梦 12、12护理4班第3组:网络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12护理5班第1组:像男人一样活着 14、12护理5班第2组: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15、12护理5班第3组:寻找信仰 16、12护理6班第1组:李天一事件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17、12护理6班第2组: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18、12护理6班第3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基友情” 19、12护理7班第1组:医学中的爱智慧 20、12护理7班第2组: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21、12护理7班第3组:由郭美美炫富引发的哲学思考 22、12护理8班第1组:谈《爸爸去哪儿》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23、12护理8班第2组:从薄熙来事件看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4、12护理8班第3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问题 25、12护理9班第1组:《小时代》引发的哲学思考 26、12护理9班第2组:中华汉字观 27、12护理9班第3组:科技与“我”同行 28、12护理10班第1组:哲学与幸福 29、12护理10班第2组:爱情中的哲学 30、12护理10班第3组:幼儿园孩子该不该学英语 31、12护理11班第1组:信仰危机 32、12护理11班第2组:医学与哲学 33、12护理11班第3组:论中西方哲学与医学 34、12护理12班第1组:中美教育差异 35、12护理12班第2组:恋爱中的哲学 36、12护理12班第3组:生活中的辩证思维 37、12护理13班第1组:信念在飞,梦想在追 38、12护理13班第2组:唯物辩证法之于历史建筑 39、12护理13班第3组:七个怎么看 40、12护理14班第1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优秀品质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41、12护理14班第2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42、12护理14班第3组: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43、12护理15班第1组:哲学与认知自我

马原读书笔记总结

摘抄: 1.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摘自《引言》)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4.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5.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6.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感悟: 我们从中学就了解到《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政治文献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纲领之一,现在细细读来,才更了解其中价值。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 它篇幅不多,但微言大义,价值相当与许多部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历史实践的考验,虽然有了许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总的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一开头就提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着重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简要地表述了它的发展规律。 宣言中还写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过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亦是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社会制度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但是,资本主义深灰本身与存在着自身不能克服的基本矛盾,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必然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替代资本主义而存在,必然会建立一个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全新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的。它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掘墓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得到发展。无产阶级是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发展的。最后,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属于自己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并在全球扩张,《共产党宣言》便揭示了资本全球扩张的本性及其造成的后果,即在全球配置资源,进行发展。 关于写到:“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要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