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拓展项目:城市定向

拓展项目:城市定向

拓展项目:城市定向
拓展项目:城市定向

拓展项目:城市定向

主题资源

1、任务书、地图、笔、现金;

2、资源袋、数码相机等;

3、团队成员的智慧。

任务

每个队在出发之前会领到任务列表;

根据任务难度的不同对应不同的得分;

每个任务得分唯一且不能累计;

每个队在出发之前会领到相应的现金。

任务说明

1、动手体验:利用景区资源制作小组logo;

2、智慧问答:正确回答问题并得到相应的分数与提示(问题可以与企业、当地景点、风俗民情相关);

3、城市寻宝:根据寻找到的“锦囊妙计”的提示完成挑战,开启宝藏之门,完成中达电通标志的拼图;

4、项目体验:根据任务完成相关的团队挑战(立争天下、蚂蚁搬家、心灵手巧、水到渠成、欢乐一家人等);

5、摄影体验:找到指定地点(建筑物、雕塑等),根据任务要求完成团队主题集体照:分享、快乐、飞翔、创新等。

任务体验

穿越钢筋水泥的森林,走进熟悉的城市角落,去寻找那一道

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格局_刘园

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格局 刘园 摘要:从5首都计划6中干道规划制定背景出发,探讨了中外城市规划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干道规划的内外动因,通过剖析5首都计划6干道规划的特点,总结规划实施情况,进而归纳出该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首都计划,干道规划,城市格局,影响 中图分类号:T U984文献标识码:A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建都南京。1928年6月北伐战争完成后,国民政府开始着手推广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的国家重建运动。同年,由孙科负责的首都建设委员会成立,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0,推动国都规划建设。1929年12月,一本名为5首都计划6的都市计划报告书制定完成。 国民政府南京5首都计划6共分为28章,从整体架构上来说分为调查统计、规划编制和执行计划三部分。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其中的干道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1干道规划制定背景 1.1西方规划思潮的影响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城市规划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间也不乏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规划实践探索,比如巴黎改建、伦敦重建等,都通过城市规划手法对城市肌理进行了重构,使城市格局更加清晰,城市意象更加便于识别。而干道规划更是这个时期规划的主要特征之一。 城市规划史上的经典案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都市计划发展。1919年,孙科发表了题为5都市规划论6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所主张的城市规划思想,反映了当时欧美时兴的/都市计划0思潮。1.2近代中国干道规划的探索)))以广州为例 1911年,广州仅有长堤一条可以行车的马路。政府首先大举拆城墙,填平濠沟,然后是拆房筑路。拆除旧城墙约10.5km,市内平濠筑路,拆除房屋3000栋。先后在老城墙基上施工修建了万福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路、丰宁路、大德路、越秀路、文明路、长庚路等路段,建起了约26km长的水泥柏油马路,主要街道(包括人行道)拓宽了2.4m~4.6m。 2干道规划的动因 2.1城市发展对干道系统改良的需求 19世纪以后,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其所引发的世界经济体系变革所需,城市干道系统的改良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工具改良引发的城市街道系统规模改变。2)道路拓宽成为改良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3)通过大规模的破坏和重建来展示政府权威。 2.2南京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力 1899年,随着下关地区正式开放为商埠区,南京西北角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期开埠区域主要位于沿江一带,清廷在下关设置了金陵关。在此因素刺激下,下关成为南京地区人口成长最为迅速的地区,同时下关地区成为了南京城主要的贸易窗口,清政府的招商局、外商的各大洋行等都在江边新建码头,下关的大马路、二马路和永宁街一带也形成了兴盛的商业区。与此同时,城西北、城东的大片区域伴随着明初的迁都和历次的战火而逐步荒废,到民国时期,城市中无屋可住的低收入市民则逐步占据了城北、城东的空地,以芦草筑成/棚屋0借以栖身。 35首都计划6干道规划 1)因地制宜的处理方法)))/旧有改良0与/完全新辟0相结合。5首都计划6中的道路系统组织原则分为/完全新辟0和/旧有改良0两种,基本以鼓楼为分界。即城中城南地区采取改良为主的规划手段,将原有街道改良为网格状;同时着手建立旧城区与西北侧浦口下关贸易区的联系,对城东城北地区的道路网进行重新规划,呈现出理想城市规划的思路。从路网设置角度来看,城西北地区依中山路方向呈网格状,仅在西侧与山体地形相接的地段辅以因地制宜的街道;城东则采用网格放射混合式,在规整的方格网形式基础上强调十字交叉的绿化主轴线。2)道路分级提高城市可识别性。5首都计划6中采用了西方城市规划中常用的道路分级方法,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干道(28m)、次要道路(22m~12m)、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和内街(6m)。道路分级机制可以增加道路驾驭等级的层次,从而使具备城市轴线功能的道路意向性增强,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清晰和便于理解。3)道路节点的环形化改造。在干道交汇处的重要节点设置中心广场,形成周边环路,中心景观的布局。4)改良旧城墙为环城大道,具有创新意味。环城大道的设置利用旧有城防设施,旨在缓解城内交通、充分展示景观资源,同时在空间结构上能够进一步强化原有的环状的空间格局。 4规划实施情况 1)结构性干道基本实施。虽然首都计划没有完全实现,但其中关于城东城北地区新开辟的具有结构性的干道已经基本形成。同时,城南地区基本保留了旧有的主要干道,部分道路得到了拓宽整治。2)三大城市广场相继形成。逐步在中山大道沿线的道路节点处形成了新街口、鼓楼和山西路三个环形广场。道路广场的形成一方面解决了交通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停留的心理暗示,有利于人群向周边的辐射,这些广场逐步成为南京人心目中的城市标志地段。3)理想规划带来的实施难度。一方面城东、城北地区新规划的城市路网在/随意规划,了无障碍0的认知前提下,基本没有考虑原有的道路肌理:规划道路与现状道路都呈现45b的夹角,导致规划支路网没有形成。另一方面由于环城大道的构思过于理想化,缺乏对古城墙结构的勘测,后发现由于其年代久远,已经不能承载汽车之重量,故环城大道的规划思想最终流于形式。5规划影响解析 1)拓展城市界限,建立新区路网结构,提高交通可达性,引导城市发展重心北迁。城市路网结构变化引发城市空间北向发展。通过与明朝时期的城市路网相比较,首都计划实施后,城中、城北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制约因素和基本模式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已形成规模的工业、繁荣的商贸活动、多样便捷的服务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当这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即不经济)时,便会引起各种生产要素向周边地区的扩散。而无论是集聚还是扩散都将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新的需求,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展。换言之,城市空间的扩展是在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第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和扩展形式的周期性变化。一方面,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大城市不同时期的空间扩展情况看,城市空间扩展是非匀速推进的,表现出加速与减速的交替过程,直至进入稳定期。当经济高速发展时,城市建设投资增加,城市空间扩展加速,反之则放缓,使城市空间呈现出“年轮”性特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形式。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形式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水平扩展,城市建设用地比较粗放、松散,紧凑度指数下降。当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或缓慢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则转为内涵式垂直空间扩展,以内部填充、改造为主,建筑密度加大,紧凑度指数明显上升。 2.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力量。 在城乡差距存在且政策开放的情况下,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导致城市住房需求猛增。新增人口中的低收入群体通常在市区的边缘地带栖身,由于边缘区的土地价格较低、交通便利、房租较低、管理松散,同时建造商在郊区建设新屋的成本也较低,城市空间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展。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不满于中心区的喧闹、拥挤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向郊区迁移,追求更加宽敞、更接近自然的舒适居住环境,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土地空间作保障。与之相适应,部分产业向这些地区的迁移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兴建,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地的占用。 3.交通网络的拓展对城市空间的扩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加强了城市的对内对外联系,大大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并改变着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式。由于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给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带来方便,因此,在重要的交通站点会形成新的集散中心,并沿主要交通干线轴向扩展。发达的交通线路对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而纵横交错、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城市空间扩展最终呈现网结状格局。 4.技术进步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垂直扩展,在一些聚集效应较高的城区,土地供给非常紧张,人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向更高处发展,建成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或住宅区,从而使城市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水平扩展,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网上购物、网上办公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陈玉光

加大绿化提升力度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加大绿化提升力度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摘要:垂直绿化,又称为立体绿化,在厦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今天,垂直绿化在增加厦门市绿化面积,美化厦门环境方面具备独特作用。本文以垂直绿化为研究对象,侧重从垂直绿化的现实意义、运用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垂直绿化;意义;运用;注意事项;探讨垂直绿化是区别于平面绿化的新形式,是通过多项园林技术,借助一些具备攀援特性的植物,依靠城市现有构筑物,如山体、天桥、挡墙、阳台等立面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的一种绿化形式。它实际上是平面绿化向空间绿化的扩展和延伸,是更深层次的绿化。 2010 年厦门市启动创建森林城市的工程,按国家森林城市测评指数,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园林绿化部门加大绿化提升力度,见缝种绿、见缝插绿,增加绿化密度,主要节点和路口实现更高层次的美化、绿化和彩化。2012 年全市绿化工作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4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建成区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10m2 ,道路绿化率80% 以上,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m 有休闲绿地,大力开展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的立体绿化。 垂直绿化工作作为创建森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自

2006 年在厦门市全面展开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走在市区主 干道,进入居民小区,随处可见垂直绿化的身影,这项工作极大提 升城市的绿化景观,2011 年厦门市在巩固以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立体绿化工作,完成200 多处垂直绿化点建设,人行天 桥、高架桥、跨线桥墩等都进行垂直绿化改造,进一步构建城市空 间多层次绿化格局。笔者就厦门城市垂直绿化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作 几点阐述。 1垂直绿化的现实意义城市发展的现状迫切要求拓展绿化空间,增加垂直绿化覆盖率。(1)伴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中心建筑密度越来越高,加之市区主干道厦禾路、市府大道、湖里大道拓宽改造,所有的建设工程都在不断蚕食原本就不多的绿地空间,造成城市中心区用于平地绿化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2)随着厦门市经济飞速发展,岛内岛外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建筑物外墙特别是沿环岛路上高层建筑的墙面,无机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高温化壁面产生的大量热量向空气中不断的扩散,致使周边温度上升,产生热岛效应。(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观念的进步,许多高层建筑都设有屋顶花园或较大的裙楼露台,相当部分的商品房都设有大阳台、大窗台和大露台,甚至于近年开发的一些高档商品房每户也都设有入户花园,这些都为垂直绿化提供了可能。总之,在厦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今天,如何拓展绿化空间,增加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升厦门市民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平面绿色空间缩小、城市用地紧

香港城市空间扩展的新模式

2002.2 1 背景概略与规划目标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 与城市化过程中都必然会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城市化数量与质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都市空间的扩大,都市外貌和生态环境的更新以及市区人口密度增加的变化。香港由于人口众多、城市用地面积狭小,建成区集中紧凑地发展,为了有效疏散市区人口,20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采取了发展新市镇、促进郊区城市化的新策略,制定了全港发展的新方案。规划目标主要是为了疏导全港的人口过分集中于港岛北侧及九龙半岛下城区,制定了一项引导和管制土地发展和利用的分区规划。也是为全港620万人(每年从世界各地来港的游客高达800万人)提供更健康、更安全、更方便和福利更佳的生活环境。为了利用香港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城市空间,必须在住宅、商业、金融、工业、交通、娱乐和其他社区设施方面慎重研究对土地的市场需求,还要考虑居住人口与流动人口高度集中的情况,对城市空间要做出比较均衡、合理的安排。2 城市空间扩展策略 城市空间扩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对城市用地的空间规划与城市功 能分区的规划设计。香港的城市规划师,充分认识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新经济对城市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香港政府对城市发展策略、城市发展容量和城市空间扩展的可能性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论证,并且不断征求市民与专家的意见。香港的城市空间扩展策略,首先是要制定全港整体土地发展的策略,以配合香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长期需要,目的是满足房屋、工业、康乐设施及电讯、交通运输设施等各方面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合理要求。其次是有效疏散市区过密的人口以及商业、金融、公司、信息等第三产业过度集聚在港岛与九龙市区,从更大范围及更高层次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根据世界性大都市的规划建设经验,高密度集中开发可以减少出行距离,使更多的人利用公共交通,但却会恶化城市环境和增加就业压力;分散化的开发模式带来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但却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增加空间协调发展的难度。香港都市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过多地注重集中、高密度地开发;但在70年代后却采用注重疏散人口、建设新市区的做法。 香港政府和规划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检视了全港土地利 香港城市空间扩展的新模式 The Distribution of New Towns in HongKong 姚士谋 朱振国 陈爽 宋平 Yao Shimou Zhu Zhenguo Chen Shuang Song Ping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 下,从规划背景、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以及新市镇发展的功能等,探讨了香港城市空间扩展的新范式。关键词 空间扩展;新市镇空间;郊区城市化 ABSTRACT The new modes of ur-ban spatial extension o f Hong Kong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i n p l a n n i n g perspective, u 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functions of new towns, taking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s the background. KEY WORDS spatial extension;new t own s pace; u rbanization o f s ub-urb 作者简介姚士谋,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南京,210008。朱振国,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陈爽,香港大学地质与地理系博士。宋平,香港大学地质与地理系博士研究生。

解决方案之二-盘活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外延

解决方案之二盘活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外延 优化城市空间强化城市聚集能力 聚集效应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根本动力。城市不同部位聚集效应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厂商、居民选址的变化,从而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在这方面,南开大学江曼琦博士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的研究中认为,在一定的聚集效应分布下,通过市场竞争和空间流动,城市的人口、资本、资源聚集规模与结构和组织体系趋于稳定,整个社会资源实现了空间配置的均衡,并决定城市的空间结构。然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聚集的总量、构成和布局方面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来源于诸如分工利益、规模经济、交易费用的节约、市场效率等聚集经济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减;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诸如土地投入、拥挤成本、污染状况等聚集成本(不经济)的升降。毫无疑问,这种变化会改变城市整体和局部的聚集效应,并影响到城市土地有效利用与空间布局的过程。因此,聚集效应的形成、演进与作用过程,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形成、变动属同一过程。这种演进使得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展两种现象。 四种聚集因素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市居民和厂商在城市不同经济活动中重新配置和组合土地资源和要素的过程。聚集一般总是发生在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这样,聚集利益本身就有促进聚集的作用,现存的聚集条件成为聚集因素来影响进一步的聚集,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的形成。这些聚集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人力资源分布影响城市空间。 人力资源包括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及其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人口分布等方面,是决定城市每个区位和整个地区劳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它通过人力资本的创造性影响城市经济的增长,并由不同的人力资源分布导致不同的城市需求,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将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迁入,推动该地区城市经济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地区,会排斥居民、厂商的迁入,导致该地区的经济衰退。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国家郊区化的过程中得到证明。 第二,公共物品建设优化城市空间。 鉴于城市公共物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控制作用,以及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建设的滞后性,今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应该加快城市公共物品的建设。这不仅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需要,也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后,城市政府主要职能向社会管理和服务转变的要求。 第三,自然资源禀赋是城市空间形成的基础。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分析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分析 摘要: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基于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采用人工解译方法提取锦葫沿海四个城市空间特征信息,结合地学统计方法,定量研究了城市扩张速度、强度、紧凑度及城市用地分维数四个指标。结果表明:1990-2010年城市扩张面积为8166hm2,扩张速度为7.37%,扩张强度为0.11;城市用地扩展速度最快的是葫芦岛市;扩展强度最大的是锦州;锦州市、葫芦岛市城市空间越来越分散;葫芦岛市的城市用地边界最为复杂。该结论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前期研究,并为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研究及空间扩展模拟打下基础。 关键词:GIS 城市空间扩展锦葫沿海地区 Analysis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Based on GIS Abstract:Supported by RS and GIS,based on the Landsat remote sensing data for phase,using artifici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to extract Jinzhou-huludao coastal four coastal cities space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statistics method,d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speed of urban expansion,the intensity of urban land fractal dimension,compactness.Results showed that,the urban expansion area in 1990-2010 was 8166 hectares,the expansion rate was 7.37%,and expansion intensity was 0.11.The fastest urban land expansion is the huludao city,and the largest extension strength is jinzhou city.The urban

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

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 ——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背景研究 郑时龄;齐慧峰;王伟强 Improving and Widening the Functions of Urban Space-Background research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East Nanjing Road ZHENG Shiling,WANG Weiqiang,QI Huifeng Abstract:Shanghai East Nanjing Road,so called "First Street" in China,is well known in China and t he abroad.For its facilities are too obsolete to meet the need of 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After confirming the planning objective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the reconstruction of t he section of Nanjing Road from Xizang Road to Henan Road is actualized.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 sign objectiv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pedestrian street. 提要素有中华第一街美称的上海市南京东路享誉海内外,由于建成年久,各项物质要素均已陈旧,与今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相去甚远,亟需改造,随着规划目标的定位与周边地区的综合整治逐步完成,为南京东路西藏路到河南中路段的城市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基础条件与保障,本文就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背景、目标与实施作一阐述,以供各地参考与指正。 关键词:步行街改造南京东路上海市 有100多年历史,全长1599m的南京东路是上海市繁华的购物街、中心商业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吸引着众多上海市民及海内外游客,享有“中华第一街”的美称。它不仅是上海市的标志,展现着上海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功能形象,也是广大市民及游人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与交往场所。 自20世纪20~30年代起,伴随上海市数十年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南京路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与改造。此次步行街改造主要涉及商业功能结构调整与街区物质环境改善两方面,其改建反映出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人在城市空间塑造中的主体地位、价值和所能起到的支配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出城市景观特色创造的意义和丰富城市环境文化的积极作用。同时,强化了城市中心区的多元功能与核心地位,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避免中心区“空心化”现象的出现,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平衡。

城市空间扩展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内容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可以分为蔓延式扩展、点轴式扩展、飞地式扩展和网络式扩展,每个扩展模式中又可分别分为两个不同的亚模式。对南京自1899年正式开埠以来的城市空间结构扩展历程加以考察,可以划分为5个历史时期,分别以飞地式扩展、点轴式扩展、蔓延式扩展和飞地式扩展为主要扩展模式。南京应注意避免飞地的连绵和蔓延的继续,使城市空间结构向网络式模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理论与实践模式南京 1本文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模式的分类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仅仅是指“外围地域扩展”(赵和生,2005)和平面的扩展,并不涉及“内部结构重组”(赵和生,2005)式扩展以及立体扩展,如地下城市、空中城市以及“精明增长”中的“垂直加厚”等。 2近代以来中外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梳理2.1 蔓延式扩展 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推进,一圈一圈向外围扩展,侵吞外围原有的非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连片发展,没有空间的间隔和层次性。 2.1.1同心圆状

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基本呈圆形,扩展呈现圈层状向外蔓延的态势,没有明显的优势蔓延方向,各个方位的蔓延状态基本相同。(图1)城市核心向各个方面具有等同的意义,城市核心拥有“主宰”城市的影响力,带有强烈的向心和聚集的倾向(赵和生,2005)。 图1:同心圆式蔓延示意图 规划理论方面,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模式”和莱特提出的“广亩城市”思想可以看作是同心圆式蔓延。这是蔓延式中最常见也最方便的形式,也是目前中国城市中最为普遍的空间扩展形态,以北京、成都最为典型。 北京在1949年成立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并确定将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北京虽然一直注重发展卫星城并早在1958年就提出“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形式和“控制市区、发展远郊”的方针,但事实上北京旧城的中心性不断强化,各种城市功能高度强化并叠加。城市扩展基本采取由旧城中心向外蔓延扩散的方式,以旧城为中心在市区发展新建用地,这种扩展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愈演愈烈的环路建设,郊区绿化隔离带不断遭到蚕食,而卫星城而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参见张敬淦,2001 ) 2.1.2 不规则状 由于受到河湖、山地等地形的限制,城市在蔓延进程中沿着地形最为有利、阻碍最小的方向扩展,因而城市形态不表现为近似于圆形而是不规则状。这种不规则状也可能表现为接近带状,但是它与点轴式扩展的最本质区别是,它没有明确的扩展轴线、功能片区和区隔带,而是呈现连片的蔓延态势。(图2)

中国大城市空间拓展与交通引导策略

城市空间拓展与交通引导案例与日照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1、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 按照英国著名学者彼得,霍尔在其与科林,伍德所著的《可亲近的城市》中的归纳,城市空间结构有两中基本的模式在;一是单中心圈层发展式,典型的是1944年阿伯克隆比提出的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城市结构由中心区、环状放射式道路、封闭绿带加卫星城组成;另一种是轴向发展式,以1948年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代表,其特点是沿着放射性快速交通走廊轴向生长,轴线之间穿插楔形绿地。中国空间结构的普遍模式是前一种。而且,除了单中心圈层发展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市中心的高强度发展。以上海为例,图1、图2所示分别为上海与巴黎的遥感地图,图中圈层为50公里半径范围。可以明显看出:在人口相近的情况下,上海市的建成区规模很小而密度很大,城市建成区。集中在约10公里半径范围内,表1 的数据也显示,上海市108平方公里核心区内居住着382万人,人均用地仅为28平方米。 城市空间是由占支配地位的土地使用以及为其提供服务的的交通网络得分布和关系所确定的。从城市交通的角度看,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与其城市交通的结构是一致的,它反映的是以自行车交通为主导的空间模式。从自行车交通出行的比例看,不少城市达到50%以上(表2)。 自行车交通作为一种速度较低的私人交通方式,出行距离有限,决定了城市必然单中心并高密度发展:首先,轴向式与多中心发展必然是出行距离拉长,自行车无法支撑这种长距离的交通;第二,在自行车交通条件制约下,中心区具有最好的交通可达性,因而在级差地租和极具效益的诱惑下,大量的开发在市中心区内产生有其必然性,又加上这些又都是分散决策的,并没有考虑市区内总的容量问题,因此市中心区高度密集。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由于缺少快速交通的引导,城市空间呈现出义出入城道路为导向的外拓模式:中心城近郊的发展沿交通干道向外拓展,并且随着对周边用地的不断侵占,最终将交通干道之间的空间填满,使城市发展演变为更大范围的圈层式蔓延(图3)。 单中心圈层结构的向心性以及中心区的高度密集给城市中心区带来了巨大的居住、交通、环境压力,同时,由于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还面临接纳大量新的人口问题,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空间拓展问题。显然,自行车主导的交通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城市发展的态势,面临着向机动化交通的转型。 2、选择以快速公共交通方式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城市从非机动化向机动化转型通常有两种选择:小汽车交通和公共交通。 小汽车在速度和舒适程度上有着不容置疑的优点,而公共交通则在运载能力、投资费用、能源消耗、空间占据、环保等方面占据优势。 交通形势的选择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图4)。小汽车交通拓展城市空间需要有强大的的城市道路系统作为支撑,空间形态表现为明显的低密度分散化,典型型的例子是美国的一些城市,如芝加哥、洛杉矶等;公共交通引导城市中心外拓及郊区的城市化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城市人口密度以及保障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