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世界历史,2011(03);13

3.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世界历史,2011(03);13

3.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世界历史,2011(03);13
3.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世界历史,2011(03);13

·城市史研究·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

俞金尧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

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城市化水平虽然体

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推进城

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二、在很大程

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

的根源。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

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通常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的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高。2003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8%,德国为88%,法国为76%,加拿大为79%,日本为79%,英国则达到了90%①。相比之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53%;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只有47.5%。

但是,城市化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因为城市化水平仅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当中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比率,它并不反映城里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也难以全面地反映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很明显,发展中国家一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形并不令人如意,更遑论达到西方的水平。比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是在2003年,当地总体

①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表3.7,第166—169

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

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7%;有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已超过了前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如委内瑞拉这一数字为88%,乌拉圭为93%,阿根廷为89%,智利为87%①。此外,拉丁美洲还拥有像墨西哥城、圣保罗这样从人口规模上讲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可见,仅从城市人口的统计数字上看,拉丁美洲的发展水平似乎不在西方发达国家之下。但是,如果仔细地观察拉丁美洲的城市化过程和客观状况,那么,拉美的城市化水平与人们所期待的社会经济发展应达到的水平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虽然有高水平的城市化,但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拉丁美洲的经济一直依附于西方国家,而且,不少拉丁美洲国家的巨型城市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背上了“过度城市化”的名声,其中所发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被我国的一些学者当作需要认真对待的“前车之鉴”②。

所以,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所处的真实状态远比城市化的数据来得复杂,在某些情况下,城市化过快发展与城市自身的承载能力会发生矛盾。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追求什么样的城市化、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如何避免出现类似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曾经或正在发生的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现象,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历史概述

城市化主要是指近代工业化以来城市蓬勃发展、城市人口较快增长的过程。

19世纪,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广泛展开,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800年,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9.4%。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提高到67.6%③。不过,由于欧美国家的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不大,在整个19世纪,世界总体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快。据估计,1800年前后,世界上大约只有3%左右的人居住在人口规模超过5000人(即够得上城市标准)的城市里④。到19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大约也就是13%。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到20世纪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有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城里人,以及城里人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大的时代;是一个城市转变的世纪,是全球社会从一个以乡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转变的世纪。⑤

到1950年,这一比率很快提高到29%。随后,世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到197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39%。世界城市的总人口从1950年的7.3亿,增加到1975年的15.9亿。同期,乡村人口从17.94亿增加到24.76亿;也就是说,全世界的乡村人口增加了38%,而城市人口则增长

5

①②

④⑤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表3.7。

韩俊、崔传义、赵阳:《前车之鉴: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书摘》2005年第9期。原文题为《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6期。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Paul Bairoch,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Present)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0页表18.1。

当然,这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其他的估计虽然要高于这一数字,但相比于当前的城市化水平,这些数字仍是很低的。比如有人估计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应占总人口的5%—6%;也有人认为,这一数字应为8%—10%。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第494页。

约瑟夫·古格勒编:《第三世界的城市化》(Josef Gugler,ed.,The Urbanization of the Third World),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了118%①。随后,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化水平又有新的提高。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22.63亿,约占总人口的44%。到2003年,世界城市人口达到了30.15亿,占总人口的49%②。可见,20世纪的确是世界城市化大发展的一个世纪,无论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率,还是城市人口的绝对数字,都反映出世界的城市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水平,而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城市化速度几乎是爆炸性的。

世界城市人口在20世纪,特别是该世纪的下半叶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大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节节攀升。1950年,这个比率仅为39%;1960年增至45%;1970年,这一比率上升到将近一半;1990年达到了61%③。可见,20世纪下半叶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关键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对于20世纪世界城市大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很高的城市人口增长率。

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出现了较快增长的势头。1900年到192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约为1.3%—1.4%;1920年至1930年,增长的幅度达到每年1.9%—2.1%④。在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地区,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并没有显示出比以前更快的速度。

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从1950年到198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了四倍,年增长率高达4.1%,城市化水平也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这种增长速度不仅史无前例,而且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在社会经济相似的发展时期的城市化速度。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发达国家有三四十年的城市化迅猛发展时期。在1860年至1900年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为2.4%,城市化水平则以每年1.3%的速度提高。此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2%上升到32%,大约花了一百年时间,而发展中国家只花了50年时间⑤。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城市发展速度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较高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以1950年至1975年为例。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从2.87亿增加到8.38亿,平均年增长率为4.4%;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从4.44亿增至7.52亿,年均增长率仅为2.2%。即使拿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发展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到城市人口较快的增长速度。据估计,从1950年至197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农村人口年均增长率的2.75倍⑥。

二、城市人口绝对量膨胀。

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为2.87亿,到1975年增至8.38亿。在这1/4个世纪里,全世6

②③

④⑤⑥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Francis Cherunilam,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孟买1984年版,第1、5页。

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表3.1,第168页。

戴维·德雷卡克斯-史密斯:《第三世界的城市》(David Drakakis-Smith,The Third World Cities),伦敦2000年版,第16页,图1.3。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第427页。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第428页。

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5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

界新增的城市人口中,几乎有2/3的人口是在发展中国家里产生的。①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更是达到了17亿以上②。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1950年时,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33%,但其城市人口却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强。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尽管占着世界总人口的2/3以上,但其城市人口只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40%左右。1970年是一个转折点,那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占有了一半的世界城市人口份额。③此后不久,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就开始占据主要的份额,并且这一份额在不断地扩大。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约占世界城市人口的55%,1990年约占61%,2000年约占69%,呈逐渐扩大之势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之所以在世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基本完成,城市化早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人口增长率也已经很低,城市人口的增长空间有限,城市人口已不可能有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本来就低,而人口增长却极为迅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原有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幅度稍有提高,便可以使人口的绝对数大大增加,从而有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地区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后开始了迅速的工业化过程,由于这些国家人口众多,卷入到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数也比过去要多得多,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大发展。

不过,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不平衡的。

由于发展中国家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它们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别极大。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之间,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差别十分明显。比如在197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28%,但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差极大: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已高达61%,而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水平则只有26%。到90年代中期,各大洲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拉美74%;亚洲35%;非洲34%⑤。

同时,各大洲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不一样。在20世纪下半叶,非洲的城市人口增长率尽管是最高的,但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所占份额却不大,1950年仅占4.5%,到1980年上升到7.5%。拉美的城市化水平最高,但其所占份额1950年时为9.1%,1980年也才达到13.1%。亚洲则是绝对的城市人口大洲,1950年时,它的城市人口约为2.26亿,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率就已达到31%;到1980年时,这一比率更是上升到40%,它在这一年的城市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1950年时的世界城市人口总和;到1990年,亚洲的城市人口近10亿⑥。可见,发展中国家

7

①②

③④⑤⑥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70页。

阿兰·R.A.杰奎明:《第三世界的城市发展和新城》,(Alan R.A.Jacquemin,Urban Development and New Towns in the Third World:Lessons from the New Bombay Experience),奥尔德肖特1999年版,第21页。

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71页。

戴维·德雷卡克斯-史密斯:《第三世界的城市》,第16页,图1.3。

阿兰·R.A.杰奎明:《第三世界的城市发展和新城》,第26页。

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72页;奈杰尔·哈里斯:《亚洲未来城市化的总体评价》(Nigel Harris,“Over view:The Future of Urbanization in Asia”),格雷厄姆·P.查普曼等编:《亚洲的城市增长和发展》,第一卷,“创造城市”(Graham P.Chapman,Ashok K.Dutt Robert W.Bradnock,eds.,Urb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Asia,Vol.1:Making the Cities),奥尔德肖特1999年版,第9页。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城市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在亚洲。

各大洲内部的城市发展也不平衡。比如在1980年的亚洲,不丹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尼泊尔和老挝为5%。在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所列的36个低收入国家中,1980年时,只有14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0%以上,没有一个低收入国家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分别只有13%和22%①。

即使在一国之内,城市化水平也参差不齐。以印度为例,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东部和北部的城市化水平较低。1981年的人口统计显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达到35%;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喜马偕尔邦,竟不到10%②。1991年的人口统计显示,尽管印度各地的城市化水平在逐渐提高,但各邦城市化水平的总体格局与十年前相比基本没有改变。③

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人口倾向于在大城市集中,城市首位度高,成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表现为大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果以100万人口规模作为大城市的最低标准,那么,这样的大城市在发展中国家增长得很快,无论从数量和规模方面看,都超过发达国家。1950年时,世界上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有78个,发展中国家只占31个。但到70年代早期,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的数量已超过了发达国家。1975年,世界上共有183个大城市,发展中国家占95个。又过十年,仅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数量就达到了276个④。印度大城市的发展是20世纪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1901年时,印度只有加尔各答的人口超过100万。1951年时,人口规模超100万的大都市增至5个。1991年,这样的城市猛增至23个。随着人口规模超百万城市数量的增加,它们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也在不断提高。1941年,加尔各答和孟买的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3%;到1981年时,12个人口规模超百万的城市,占印度全国城市人口的26.91%。1991年,23个最大城市的人口总数达到7200万,占了印度全国城市人口的1/3⑤。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孟买、加尔各答、德里和马德拉斯这四个城市似乎成为对印度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23个最大城市的7200万人口中,竟有一半以上(即占52%)的人居住在这四大城市⑥。

与此同时,人口规模超过800万的巨型城市的数量也在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1950年时,纽约和伦敦是世界上两个仅有的巨型城市。1960年,增加了东京,也属于发达国家。但到1970年,在世界10个巨型城市中,不仅有了发展中国家的巨型城市,而且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平分秋色。到1980 8

①②③

④⑤

⑥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73页。

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212—214页。

阿兰·R.A.杰奎明:《第三世界的城市发展和新城》,第59页;乌默雷德·范凯特沃鲁:《印度的城市化:问题和前景》(Um-mareddy Venkateswarlu,Urbanization in India:Problems and Prospects),新德里1998年版,第10—11页。

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10页。

拉纳·P.B.辛格、R.L.辛格:《印度的城市变迁》(Rana P.B.Singh,and R.L.Singh,“Urban Changes in India”),迈克尔·P.康仁编:《现代城市变迁的世界模式》(Michael P.Conzen,ed.,World Patterns of Modern Urban Change),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页。

阿兰·R.A.杰奎明:《第三世界的城市发展和新城》,第59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

年,世界上的特大城市达到15个,其中9个在发展中国家。1990年,世界特大城市达20个,发展中国家占了其中的14个,也就是说,这10年中,新增的特大城市全都是在发展中国家。①特大城市的成长速度从以下事例可见:墨西哥城在1940年的人口大约为180万,占全国人口的8%左右;1950年,它的人口增至310万;至1980年,墨西哥大都市区的人口为1393.7万,几乎占墨西哥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上的大城市总人口的一半;1990年,它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25%;2005年,仍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4%②。巴西的圣保罗,1900年时,它的人口才20.5万;而到1995年,竟达1650万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简直如魔术般地增加。

此外,在有可能发展为巨型城市的较大规模的城市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数量也在扩大。1950年,在世界最大的30个城市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占了1/3;到1990年时,增为20个,占2/3。联合国估计,到2015年时,世界上最大的30个城市中,发展中国家至少应占其中的25个④。根据现有的基础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大城市和巨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增长速度仍将是极为惊人的。

在大城市人口大量增长的同时,个别城市的人口在一国的城市总人口中占很高的比率,形成首位城市。在越南,胡志明市和河内的居民占全国城市居民的1/3—1/2,这使越南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比率最低而城市人口最为集中的国家之一。⑤根据联合国在1990年提供的数据,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首位度相当大,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城市首位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如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为41.3%,秘鲁的利马为41.3%,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为31.4%。发达国家也有首位度较大的首位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和日本的东京,前者在1990年的首位度为20.4%,后者为19.1%,但美国的纽约只占8.7%⑥。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首位城市不仅数量更多,首位度也更大。

首位城市不仅仅表现为人口过于集中,同时也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很多方面对其他所有城市处于支配的地位。比如曼谷,从195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泰国的经济每年都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按常理,经济这样高速增长,应当有力地推动泰国全国的城市化进程,但实际的情形却不是这样,泰国人绝大部分仍生活在农村。而尤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首都曼谷的惊人发展。曼谷几乎集中了泰国60%的城市人口;泰国绝大部分的投资也集中在曼谷大都市区,这里创造了全国3/4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曼谷人的收入也比较高,从事经济活动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机会也更多,它就很自然地成了吸引移民的中心,使曼谷的城市规模比泰国的其他城市大很多倍。⑦印度独立后的城市发展沿袭了殖民时期业已形成的趋势,经济活动进一步向主要城市集中,孟买、加尔各答、德里和马德

9

①②

④⑤⑥⑦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9页。

阿兰·吉尔伯特、彼得·沃德:《低收入者的居住和政府》(Alan Gilbert and Peter Ward,“Low-income Housing and the State”),阿兰·吉尔伯特编:《当代拉美的城市化》(Alan Gilbert,ed.,Urba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Latin America:Critical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Urban Issues),约翰·威利文子公司1982年版,第89页;玛丽亚·特丽萨·古铁雷斯·德麦格雷戈:《墨西哥的城市化趋势》(Maria Teresa Gutierrez de MacGregor,“Urbanization Trends in Mexico”),迈克尔·P.康仁编:《现代城市变迁的世界模式》,第330页。世界银行编:《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第167页表3.10。

彼得·霍尔、乌尔里克·法佛弗:《城市未来:21世纪城市的全球议程》(Peter Hall and,Ulrich Pfeiffer,Urban Future,A Global Agenda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Cities),伦敦2000年版,第5页。

阿兰·R.A.杰奎明:《第三世界的城市发展和新城》,第24页。

戴维·德雷卡克斯-史密斯:《第三世界的城市》,第18页。

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第10—11页。

戴维·德雷卡克斯-史密斯:《第三世界的城市》,第19页。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拉斯这四个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成了印度的工业、商业、银行、投资、政治、行政管理、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中心。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是印度重要的港口,从这些地方进出口的货物量占印度全部外贸量的2/3。它们也是印度银行业和保险业的中心,印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在孟买设立了总部,而在加尔各答、德里和马德拉斯都设立了地区分支机构。在1980年代,仅这四大城市的税收就占了全国税收的70%以上①。

在拉美地区,一个国家的工业活动集中于主要城市已成为广泛存在的事实。1970年,巴西新兴的电子和汽车工业中75%、塑料和橡胶工业中70%的就业岗位产生于圣保罗州。圣保罗州的人口在1970年时占全国人口的1/5,但它的工业产量已超过全国工业产量的一半。该州的核心圣保罗大都市区几乎占有全国工业生产能力的40%。全国有2/3的工业就业量和3/4的工业附加值是由东南地区创造的。其中,圣保罗州的就业比率占了全国工业就业量的48%,创造56%的全国工业附加值。圣保罗大都市区在这两个方面所占的份额分别达到了32%和39%。到1980年时,巴西全国的工业生产附加值中,由圣保罗州创造的比率进一步提高,高达60%②,墨西哥城是墨西哥全国财富积累的主要中心,拥有全国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功能,也是全国最主要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墨西哥,所有新建的进口替代工业企业,有56%建在墨西哥城③。1970年时,墨西哥全国加工业劳动者的43%、全国服务业的33%、商业的50%、批发业的82%、工业原材料贸易的90%、汽车拥有量的52%、电话保有量的54%、职业和高中教育机构的45%、师范学校的46%,都集中于墨西哥城④。1970年代末,这个占地面积2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1.2%的面积)的城市,拥有全国总人口的20%以上的比率;在这里工作的人占全国工业劳动人口的43%,商业从业人员的42%;吸收了占全国43%的工业投资和51%的商业投资,创造了工业产值的43%⑤。大体上,在巴西和墨西哥这两个工业最发达的拉美国家中,工业生产和就业方面各有一半以上的比率是在圣保罗和墨西哥城大都市区。而在工业不太发达的拉美国家,工业在主要城市的集中度甚至更大。在阿根廷,有2/3的工业就业岗位产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在20世纪70年代的委内瑞拉,巴伦西亚—加拉加斯—瓜泰尔这个区域内,集中了全国75%的制造业从业人员⑥。智利的工业集中在圣地亚哥,1928年,圣地亚哥的工业从业人员占智利就业总量的43%。从1929年到1957年,智利的工业发展很快,但工业的集中度更大。到1957年,圣地亚哥集中了全国工业就业量的57.1%。从1957年到1967年,智利采取了工业非集中化措施,结果还是改变不了工业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局面。1967年,圣地亚哥的工业从业人员仍占全国工业就业量的57%⑦。智利的经济在圣地亚哥的集中程度如此之01

①②

③④

⑤⑥⑦阿兰·R.A.杰奎明:《第三世界的城市发展和新城》,第34—35、114页。

罗伯特·N.格温:《拉丁美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Robert N.Gwynne,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Latin America),伦敦1985年版,第117页;斯皮利迪奥·弗索尔:《1980年巴西的城市体系:基本的维度、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Speridiao Faissol,“Brazil’s Urban System in1980:Basic Dimens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 in Relation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迈克尔·P.康仁编:《现代城市变迁的世界模式》,第301页;J.弗农·亨德森:《城市发展:理论、事实和幻想》(Henderson,J.Vernon,Urban Development:Theory,Fact,and Illusion),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罗伯特·N.格温:《拉丁美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第117页。

玛丽亚·特丽萨·古铁雷斯·德麦格雷戈:《墨西哥的城市化趋势》,迈克尔·P.康仁编:《现代城市变迁的世界模式》,第339—340页。

沃维克·阿姆斯特朗、T.G.麦吉:《积累的舞台: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城市化研究》,第72页。

罗伯特·N.格温:《拉丁美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第82页。

罗伯特·N.格温:《拉丁美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第196、202—203、218—219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

高,以致有“圣地亚哥就是智利”的说法。

尽管工业和其他经济活动集中于大城市,但是,大城市仍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城市问题。

三、城市化的主要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不少问题,如贫困、交通拥挤、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不过,发展中国家大城市里的主要问题在于城市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使很多人处在失业和半失业状态。这又引起严重的贫困问题、非正规的经济部门扩张、城市化呈“过度”发展的状态。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城市工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劳动力的条件要求是不同的。城市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生产,限制了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在经济上首先采取“出口导向”的政策,以出口原材料换取欧美国家的工业品。后来,它们的经济政策从出口导向转为“进口替代”,在本国发展制造业,自主生产工业品以替代进口工业品。这样,拉丁美洲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大体上,在1950年代以前,进口替代工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在这个阶段,工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还是比较大的。到60年代,随着消费品工业基本达到自给,拉美国家开始转向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的进口替代过程。这时,拉美国家所建立的工业企业多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比如交通、能源、石化,以及生产冰箱、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工业。相比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可能大幅度地吸收劳动力,对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所起的作用有限。

智利的情况很能说明问题,从1976年到1980年,智利的经济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工业对智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1974年,工业部门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5%,到1980年,这一比率下降到21.5%。13个进口替代工业的生产全部出现下降,而这导致就业水平的下降,在1973年至1980年间,这13个行业的就业水平至少下降了38.8%。制造业领域的就业问题甚至在增长最快的工业部门中也显现出来了,在1973年到1980年间,煤炭、石油、有色金属、酿酒、建材、家具、钢铁和造纸等行业是增长最快的工业部门,它们的总产量在此期间增长了81.7%,但实际的就业率却下降了16%。这样,在1973年到1980年间,智利工业结构的转变,使得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取代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工业结构中占了重要地位,而这种转变则意味着城市工业经济在吸纳劳动力方面能力的下降。①

就业增长缓慢的现象在拉美很多国家都发生了。在1963年至1969年,巴西制造业年均增长6.5%,而它的制造业年均就业增长率只有1.1%;哥伦比亚的这两个数字,分别为5.9%和2.8%;哥斯达黎加为8.9%和2.8%;厄瓜多尔为11.4%和6.0%;巴拿马为12.9%和7.4%。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些拉美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与就业的增长不成比例。更有甚者,多米尼加在此期间、在制造业出现年均1.7%的增长的同时,制造业的年均就业增长率则为-3.3%②。有人做过总体估计,从1960

11

①②罗伯特·N.格温:《拉丁美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第226—227页。

徐文渊、袁东振:《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拉丁美洲的理论、实践、经验与教训》,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年至1969年,拉美制造业领域的就业增长率只有该部门产量增长的40%①。

在亚洲,印度又可以成为这方面的典型。从1961年到1976年,印度用于现代工业的投资增加了139%,工业产量增加了161%,但就业只增长71%。结果,每单位总产量的就业实际上下降了34%,每单位资本的就业下降了28%。从1971年到1978年,劳动力增加了3500万,但非农部门只吸收了其中的900万,其余的由正规经济部门和非正规经济部门各吸收一半。印度只有10%—11%的劳动力增量能被正规部门吸收,其余的劳动力不是留在农村,就是进入城市经济的非正规部门寻找活干,或者是处于失业状态。由于正规部门的就业增长远远赶不上生产的增长,当正规的工业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时,有据可查的就业增长率每年只有2.5%②。在1980年代的上半期,在印度城市地区的制造业就业增长率每年只有0.2%,而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3.6%③。城市工业的就业率增速远赶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大城市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其他城市问题也随之出现。

失业现象十分严重。

仅以下数字足以说明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1950年,拉丁美洲的就业不足人口占全部经济自立人口的46.1%;1970年时,这一比率为43.8%;1980年时仍高达42%④。国际劳工署曾估计,除了当时的中国和其他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以外,1975年亚洲城市的公开失业率为6.9%;非洲为10.8%;拉丁美洲为6.5%⑤。

贫困现象突出。

在拉美,1970年时已有37%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城市里,63%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贫困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80年代。到1994年,这一比率完全颠倒,城市的贫困人口竟占该地区全部贫困人口的65%,也就是说,几乎有2/3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城市里⑥。在1973—1974年度和1987—1988年度的印度,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减少了6800万,而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却增加了2300万。1973—1974年度,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百分比从56.4,大幅下降到1987—1988年的39.3;而城市在同一时期的贫困人口比率的下降幅度就小得多,只是从49.2降至40.1。也就是说,在1987—1988年,城市中贫困人口的比率竟高于农村地区。到1993—1994年度,城市贫困人口仍有7630万之众,占城市总人口的32.4%;农村贫困人口为244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37.2%⑦。印度的大城市也是乞丐聚集之地,1955年时,德里的乞丐约有3000人,1959年时,乞丐人数达到六千多人。其他大城市的乞丐情况与德里相似。除了小部分乞丐是本地人以外,大部分乞丐来自外地。到1990年,大城市中的乞丐问题仍与以前一样。⑧

21

①②③④⑤

⑥⑦⑧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96—97页。

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96页。

乌默雷德·范凯特沃鲁:《印度的城市化:问题和前景》,第205页。

徐文渊、袁东振:《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拉丁美洲的理论、实践、经验与教训》,第38—39、80页。

约瑟夫·古格勒:《城市化再认识》,(Josef Gugler,“Overurbanization Reconsidered”),约瑟夫·古格勒编:《第三世界的城市化》,第75页。

彼得·霍尔、乌尔里克·法佛弗:《城市未来:21世纪城市的全球议程》,第92页。

乌默雷德·范凯特沃鲁:《印度的城市化:问题和前景》,第208页。

汉斯·纳格保罗:《印度的现代化和城市化》(Hans Nagpaul,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India:Problems and Issues),斋浦尔1996年版,第65—66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

贫困在人们的居住条件方面得到充分的反映。据1990年代初的估计,在发展中国家,约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居民居住在贫民窟中,其中有些人是在非法侵占的土地上栖身的。①一般认为,亚洲城市的居住条件最差。1961年,菲律宾的马尼拉有32万人居住在私搭乱建的生活区,这一数字占全市人口的23%;在印尼的雅加达,这样的人口有75万,占全市人口的25%。1990年代初,菲律宾城市人口约有1/3的人居住在贫民窟。②1991年,印度的棚户区人口估计有4680万,占全部城市人口的21%。印度大城市中棚户区人口比率更高,在23个人口规模在百万以上城市中,住棚户区的人占这些城市总人口的27%。而在印度全国的棚户区人口中,这些城市的棚户区人口占了41.3%的份额。看来是城市越大,贫困人口越多。③在孟买、加尔各答、德里和马德拉斯,大约有1/4到1/3的人生活在最起码的生存标准都达不到的环境里。④

拉丁美洲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比亚洲好多少。拉美城市人口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非法占地建成的棚户区中生活。秘鲁利马的人口增长就与棚户区(barriadas)的扩张联系在一起。利马的棚户区是位于城市边缘居住条件不达标的居民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设施。1940年时,利马棚户区中生活的人口有10万;到1970年时,增加到了100万⑤。棚户区缺乏任何为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是居住环境恶劣的代名词。

非正规经济部门扩张。

在严重的失业和半失业的形势下,大量流入城市的人口只好在“非正规经济部门”谋生。

所谓非正规部门是相对于正规部门而言的。正规部门是在人力和物力资本上需要很高投资的经济部门,这些投资既包括基础设施、工厂、办公楼、住房等“硬件”,也包括为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软件”方面的投入,比如有关生产和贸易的法律、经济活动的组织、公共部门的管理、市场营销等。正规部门的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工会或政府部门的保护,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高,劳动条件较好。正规的经济部门以外的经济活动就是非正规部门了,它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城市中的小商小贩、家政服务、街头娱乐、小作坊式的制造和修理、交通和安全服务、正规的银行系统之外的借贷、非法的土地买卖、非法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甚至在街头擦皮鞋、赌博、掏垃圾等活动,都被算在非正规部门内。对非正规部门下一个定义十分困难。⑥但是,非正规部门的特点则是十分明显的,表现为:个体企业和小规模的经济单位为主,劳动密集,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需要通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渠道就能获得,从业容易,但从业者的工作不稳定,往往是临时性的工作,劳动条件差,工作过程缺乏规范和标准,收入不足或缺乏保障,等等。

31

①②

③④⑤

⑥阿兰·R.A.杰奎明:《第三世界的城市发展和新城》,第35页。

D.J.德怀尔:《对第三世界城市里无规划居民点的态度》(D.J.Dwyer,“Attitudes towards Spontaneous Settlement in Third World Cities”),D.J.德怀尔编:《作为变迁中心的亚洲城市》(D.J.Dwyer ed.,The City as a Centre of Change in Asia),香港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戴维·德雷卡克斯-史密斯:《第三世界的城市》,第28页。

乌默雷德·范凯特沃鲁:《印度的城市化:问题和前景》,第209—210页。

汉斯·纳格保罗:《印度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第111页。

曼纽尔·卡斯特尔斯:《拉美的公地定居者和政府》(Manuel Castells,“Squatters and the State in Latin America”),约瑟夫·古格勒编:《第三世界的城市化》,第339、342页。

事实上,非正规部门这一概念已有很多种解释。彼得·霍尔、乌尔里克·法佛弗:《城市未来:21世纪城市的全球议程》,第69页。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1990年有关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就业率①

几乎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部门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根据不同的估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非正规部门的规模约占城市经济的40%—70%②。到199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里,仍有高达40%的就业人员在非正规部门工作,总数达到2.3亿。如果把中国和拉美在小企业中工作的人计算在内,则在非正规部门的从业人员占更高的比率。③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和大量的人口在少数城市过于集中,而城市经济又不能很快地充分吸纳劳动力进入就业岗位,导致相当一部分城市人口处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巨大城市给人一种人口规模过于膨胀的感觉。学者们便将这种现象称为“城市膨胀”(urban-inflation)、“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更常见的说法是“过度的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没有劳动力吸收的城市化。

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想方设法去克服它们。

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采取了工业“非集中化”的策略。为了防止工业活动和人口在大城市的进一步扩大,避免工业集中化给国家和地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自1950年代以来,工业的非集中化就成了很多拉美国家的一个发展策略。工业非集中化的政策的确使工业在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远离大都市区的工业非集中化政策并不能真正起到疏散工业的作用,只是在离大城市不远的地方建立新的工业中心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④不过,对于后一种现象,也有学者认为,不能把它看成是工业非集中化的一种成功的形式,而最好是把它看成是工业集中化进一步加强的过程,是工业核心区从原来的首位城市向外围地区的扩张。⑤面对高度不平衡的城市化模式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尤其是城市人口在一些大城市过度集中的状况,印度政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制定了许多政策,力图改变上述局面。印度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方式,从“一五计划”(1951—1956年)到“八五计划”(1992—1997年),印度政府对印度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从重视城市本身的规划到注意城乡协调发展;从以抑制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为重点,到倾向于推动中小城市的发展;从分散工业到建设新城等,凡是能使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路和策略陆续出台。这些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以工业集中度来说,印度四大工业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孟加拉邦、古吉拉特邦和泰米尔纳特邦)的41

①②③④⑤资料转引自彼得·霍尔、乌尔里克·法佛弗:《城市未来:21世纪城市的全球议程》,第75页。阿兰·R.A.杰奎明:《第三世界的城市发展和新城》,第36页。

彼得·霍尔、乌尔里克·法佛弗:《城市未来:21世纪城市的全球议程》,第72页。

罗伯特·N.格温:《拉丁美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第109—127页。

罗伯特·N.格温:《拉丁美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第129、148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

工业集中度有所降低,它们在全国的工业附加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61年的67%下降到1976年的55%①。但是,城市中的主要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正如人们已经指出的那样,“无论是城市化政策,还是城市政策,就政策的落实而言,充其量只能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②。

事实的确如此,因为印度的大城市仍在一如既往地膨胀。从1971年至1981年,加尔各答的人口增长了30%,也就是说,这10年间,这个本已问题重重的城市又给自己添上了一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同一时期的孟买,也新添人口220多万③。贫民窟和非法占地定居成为印度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在前文已有述及。新城建设总体上也没有改变大城市过度扩张、城市不平衡发展的趋势。

四、成因分析

尽管每个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不尽相同,产生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问题的原因也有所差别,但是,发展中国家作为同一类型的国家,的确有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普遍地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城市问题。我们这里要分析的就是这些因素。

首先,殖民主义的遗产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产生长远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都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影响,而大多数国家更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些国家形成了为殖民统治服务的城市体系。

在16世纪期间,西班牙殖民者先后在安的列斯群岛的众多岛屿和今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巴西除外)建立了上百座市镇,1630年,这样的市镇达331座④,近代拉丁美洲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西属美洲殖民地城市的主要功能在于统治周围的领地和维持同宗主国的联系。根据学者的研究,拉美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可分为四类⑤:一是政治统治中心,西属各总督辖区的首府均属此类,包括墨西哥城、波哥大、利马、布宜诺斯艾利斯。此外,还包括葡属巴西首府萨尔瓦多及后来的里约热内卢。二是商业贸易城市,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与宗主国的贸易关系,农产品和矿产品通过港口城市大量地运往宗主国。所以,在拉美殖民地的城市体系中,港口城市的地位十分突出。三是在农业地区建立的行政管理和经济中心。四是矿业城市。殖民者在拉美开采矿山,进行殖民掠夺,一批内陆矿业城市陆续形成。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墨西哥的瓜纳华托、帕楚卡,新格拉纳达的梅里达等,都是在矿区建立的城市。⑥

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以前,印度的城市主要是内向型的行政和宗教中心,以及为当地的区域市场服务的中心。在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的主要城市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这些城市一般都是新兴的港口和商贸城市,是随着殖民势力的扩张和殖民主义影响的加深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外向型的城市。印度的四大城市———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德里,其兴起和发展都与殖民

51

②③④⑤⑥J.弗农·亨德森:《城市发展:理论、事实和幻想》(J.Vernon Henderson,Urban Development:Theory,Fact,and Illusion),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页。

阿兰·R.A.杰奎明:《第三世界的城市发展和新城》,第62页。

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164页。

郝名玮、徐世澄著:《拉丁美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133页。

韩琦:《拉丁美洲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问题》,《拉丁美洲研究》1999年第2期。

张宝宇:《巴西城市化问题刍议》,《拉丁美洲研究》1999年第2期。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主义有关,有的甚至完全是在殖民主义势力的推动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它们是印度近代城市发展的缩影。

事实上,只要在建立过殖民统治的地方,都形成了与殖民统治相适应的城市或城市体系。从对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和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这一角度来看,殖民统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城市体系是殖民者试图有效控制殖民地的人口和资源,进行殖民统治的反映,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这些城市是殖民者实行统治的据点,发挥着掠夺殖民地资源,服务于殖民统治的宗教、行政和军事方面的功能。殖民统治造成的影响在以后逐渐显示出来,一些矿区城市在资源被掠夺后逐渐衰落;城市成为对周围的农村地区进行有效控制的据点,不仅不能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服务,而且使城乡关系割裂,不能互相促进;殖民统治期间对农村的控制使农村中积聚起很多社会问题,殖民统治被推翻后,新政权对农村的控制一放松,农民大量进城,城市人口就急剧增长。印度独立以后的难民潮与殖民主义有关,首都德里的人口在1948年到1950年间开始膨胀,那时,大约有50万难民涌入德里①。政府建立了数十个难民营来安置这些难民。印度独立时发生分裂,也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印度教徒从当时的西部和东巴基斯坦涌入孟买和加尔各答。当局建立了大量的难民营,难民们最终在这些大城市附近定居下来,他们所居住的地区后来就成了大都市区的组成部分。第二,城市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特别是有利于殖民贸易发展的沿海地区,工商业城市发展很快。而在内陆地区,城市不能得到很好的培育和发展,即使是一些处在内陆的矿业城市一度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殖民者对矿山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这些城市也会很快衰落。所以,殖民地城市体系往往是一种掠夺性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城市布局。

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以后所继承的正是这样一种服务于西方国家、而不能够带动本国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城市体系。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在这种城市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不能不受到殖民地城市体系发展的“惯性”的影响。

其次,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使发展中国家所继承的殖民地城市格局得到强化。

殖民地获得政治上的独立以后,大多数国家在经济上仍与以前的宗主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内,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处在依附和边缘的地位。一方面,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必须继续依赖欧美国家提供工业品;另一方面,为了换取工业品,这些国家又不得不继续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材料和农产品的输出地。例如,在19世纪中叶前后,欧洲各国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的确为拉美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欧洲对产于拉美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拉美也形成了对欧洲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这就大大地推动了双方的贸易往来。在这一过程中,从殖民时代继承下来的沿海城市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得到新的发展。这样,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使这些独立国家的城市更多地具有外向型发展的特点,这些城市与欧、美的经济联系,多于它们之间相互的交往和联系,拉美地区的城市相互间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

发展中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内所处的地位,客观上强化了它们所拥有的、但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城市格局。要改变这样一个局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在充分意识到城61

①②汉斯·纳格保罗:《印度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第187页。

罗伯特·N.格温:《拉丁美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第136—138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

市问题的严重性并力图去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其实是偏向于大城市的。

再次,投资和经济活动过于集中,大城市获得了超常发展的机会,成为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拉力”。

政府在投资方面一度有大城市偏向,通过工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政府曾经对大城市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投资和经济活动过于集中于大城市,使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从而吸引移民前来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形成人口迁徙的“拉力”,这是人口在大城市过于集中的直接原因之一。

拉美国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移民造成的。从1950年至1970年,流入城市的农民占拉美城市人口增长率的25%—50%。巴西的圣保罗有40%的人口来自农村。秘鲁首都利马的460万人口中有近200万是农村来的移民①。在1970年代,大圣保罗地区每年大约新增50万人,其中约有60%的人是移民②。在墨西哥,移民也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从1950年到1970年,大约有45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1970年,在10万及10万以上的人口规模的大城市中,有31.3%的居民为移民③。在哥伦比亚,1951年时,40岁以下的农村人口中,有1/3以上的人到1964年时已迁到了城市。移民对印度城市人口的增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一种估计认为,在1970年代,在印度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量中,有半数归于移民;另一种意见认为,在1961年至1971年期间,印度城市人口增加的绝对量约为2900万,其中有2400万人是来自农村的移民。到80年代晚期,每年向城市迁徒的农村人口仍有300万左右④。如果从1901年到1961年,以每10年为一时间段来看大孟买市的人口增长情况,人们发现,移民是孟买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在1951年到1961年,移民的重要性虽然相对下降,但对孟买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65%左右⑤。德里的人口增长过程就是移民不断涌入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德里的人口一直在膨胀,1971年,它的人口约为400万;到1981年,增至600万。而从1981年到1991年的10年间,德里新增的人口就达300多万。1991年,德里的人口接近千万,其中,约有1/3的德里人出生地不在德里,而且以男性居多⑥。这说明,德里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的移民。

其实,移民对城市人口增长所起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在城市自然增长的人口中,也包括移民的贡献,因为来自农村的青壮年移民在城市定居下来后,就开始生儿育女,从而成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的一部分。城市人口中移民的比率越高,他们对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大。在拉美,新增的城市人口主要是中青年,这些人到城市后依旧保持着农村高生育率的习惯,成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的重要力量。有一份对秘鲁的利马大都市区的研究表明,年龄在15—49岁新成家的女子中,大约有64%的人是入迁的移民。因此,移民构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重要基础。⑦

71

①②③

④⑤

⑥⑦韩琦:《拉丁美洲经济制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理查德·本特利:《圣保罗的城市改造和居民搬迁》,阿兰·吉尔伯特编:《当代拉美的城市化》,第231页。

玛丽亚·特丽萨·古铁雷斯·德麦格雷戈:《墨西哥的城市化趋势》,迈克尔·P.康仁编《现代城市变迁的世界模式》,第335页。

阿兰·R.A.杰奎明:《第三世界的城市发展和新城》,第54页。

斯图尔特·F.理查兹:《印度产业工人的地理流动》(Stewart F.Richards,“Geographic Mobility of Industrial Workers in India:A Case Study of Four Factory Labour Forces”),D.J.德怀尔:《作为变迁中心的亚洲城市》,第72页。

汉斯·纳格保罗:《印度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第182、184、240页。

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27页。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最后,“三农”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成为农民被迫流入城市的“推力”。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是因为“三农”问题没有很好得到解决,重工轻农似乎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政府虽然为发展农村经济做过细致的规划和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方面,印度政府似乎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为了追求工业化而忽视、甚至牺牲了农业的发展。这在尼赫鲁当政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农业成了为工业化作贡献、做牺牲的经济部门。在“二五计划”期间,政府对农业和水利的总投入从“一五”时期的34.6%,下降到17.5%①。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政策倾向,反映在粮食问题上的态度就是增加粮食供应,以保证日益增长的工业劳动队伍和不断增长着的人口的生活需要。与此同时,粮食的价格必须尽量压低。由于农业处在屈从于工业的地位,印度的农业就难以得到发展。在1960—1961年度和1961—1962年度,印度的粮食生产处在停滞状态。随后的两年里,粮食生产还出现了下降。到196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是农业和农民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初期,一些人认为,粮价不断提高会影响到工业化的进程。于是,政府开始垄断粮食贸易,粮食只能卖给粮食市场上的唯一买家———印度粮食公司,粮食价格当然也是由政府说了算,农民自己是不能做主的。这样一来,印度在对待工业化与农业、农民的关系上再次显示出了对后者的压迫态度。以牺牲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代价的工业发展,从长远看,不利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因为农业得不到持久、稳定的发展,就不可能长期为工业提供必要的粮食和剩余资金。而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就会把农民推到进入城市的移民流中去。

一些拉美国家也是采取了重视工业和城市发展而轻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结果造成农业生产衰退,农民的处境更加艰难。从1930年代至198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对工业化的作用估计过高,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大量的投资偏向于工业和城市地区,农业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发展后劲不足。在1950年代,拉美地区的年均农业投资仅占政府预算的5%,到60年代,这一比重进一步下降。在巴西,1960年至1970年,对农业的投资仅占总投资的2.4%;1974年,对农业的投资仅占联邦预算的1.5%。在墨西哥,从1940年到1957年,政府用于农牧业发展的投资占政府投资总额的25%;但到1965年至1970年,这一比率下降为年均11.2%,其中,1970年仅为9%。政府用于农村发展的支出占联邦公共开支的比重,1980年时尚有8.1%;到1986年时,下降为3.5%。而委内瑞拉在1976年至1980年的国家计划中,农业在全部固定资本投资中的比重不足4%②。

重工轻农致使:1.农业生产衰退,粮食产量不足。从1939年至1975年,拉丁美洲的制造业以年均6.4%的比率增长,而农业的增长率仅为年均2.5%。农业的增长水平甚至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水平,从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拉美竟有14个国家的农业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以致粮食都不能自给。③从70年代起,一些拉美国家开始重视发展农业,但对农业的长期忽视,改善农业生81

②③阿舒托什·华什尼:《民主、发展和农村:印度的城乡斗争》(Ashutosh Varshney,Democracy,Development,and the Countryside:Urban-rural Struggles in India),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徐文渊、袁东振:《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拉丁美洲的理论、实践、经验与教训》,第139页。

徐文渊、袁东振:《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拉丁美洲的理论、实践、经验与教训》,第43页。陆国俊、金计初主编:《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103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

产状况的措施一时难以奏效,加上8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农业发展滞后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没能及时消除。2.农业从业人员在全国劳动者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却在增加。1930年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率达到74.4%;1950年时下降到53.2%;1960年时不足一半,为47.4%;1970年为39.7%;到1980年只有28.9%了①。按理说,农业劳动者在全国劳动者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是体现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良好指标,但在拉美的情景下,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劳动者的绝对数量却在增加。1930年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2100万,1980年时这一数字增至3900万。乡村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意味着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入迁往城市的潮流。②3.农民更加贫困。虽然贫困人口多数生活在城市里,但农村人口中的多数却生活在贫困之中。1980年,拉美农村的贫困家庭约占56%。1990年代初,玻利维亚农村人口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高达97%;秘鲁为75%;巴西为73%。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处在贫困状态的农民超过7000万③。在农村较普遍贫困的情况下,即便在农村地区人口压力不再进一步加大,也足以推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三农”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占有的不平等。农村中存在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他们在农村中难以生存下去,成为向城市迁徙的主要群体。

到20世纪中叶,拉美许多国家的土地占有已极不平等。1950年的阿根廷,占农庄总数2%的大地产占有耕地总面积的60%,而占农庄总数42%的小农户仅占全部耕地的1%。在巴西,1.6%的大地产占有50%以上的耕地,22%的小农户仅占0.5%的耕地。1952年,洪都拉斯1.8%的大地产,占有46%的耕地。尼加拉瓜5%的大地产占有57%的耕地。1955年,哥斯达黎加占农庄总数1.3%的大地产,占有全部耕地的42.5%,占农庄总数38%的小农户,却占全部耕地的2.1%。智利拥有1000公顷以上的大地产3250家,占地75%,而37%的小农仅占地0.3%。1956年,委内瑞拉占农庄总数2.5%的大地产,占耕地总面积的82%。1958年,哥伦比亚0.9%的大地产,占有40%的土地。1961年,秘鲁沿海地区2%的大地产,占有75%的耕地,山区的大地产则占了92%的耕地。据统计,在土改之前,无地的农民在厄瓜多尔占58%,在智利占74.4%,委内瑞拉占72%,哥伦比亚占79%,秘鲁占86%,巴拉圭占93%④。

拉美各国政府当然认识到土地占有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力图通过土地改革来改变土地占有不平等的现象。1960年代以后,智利、厄瓜多尔和秘鲁等许多拉美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成效不大,比如,进行改革的土地所占比率不大,从中受益的人不多。到70年代初,拉美征用的土地仅占应征用土地的15%,土改的受益者也只达到应受益人数的22%⑤。与此同时,拉丁美洲地区的农村人口仍在不断增长。在整个1970年代,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在不少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达到3%以上。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土地造成压力,使农民进一步分化。在拉美,面积在20公顷以下的农场,其平均规模从1960年的4.9公顷减至1970年的4.7公顷。在巴西,在1940年

91

③④⑤莱斯利·贝瑟尔编:《剑桥拉丁美洲史:自1930年以来》(Leslie Bethell,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第6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诺曼·朗、布莱恩·罗伯茨:《拉丁美洲的农业结构,1930—1990年》(Norman Long and Bryan Robert,“The Agrarian Structures of Latin America,1930-1990”),莱斯利·贝瑟尔编:《剑桥拉丁美洲史:自1930年以来》,第6卷,第326—327页。

徐文渊、袁东振:《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拉丁美洲的理论、实践、经验与教训》,第177页。

韩琦:《拉丁美洲经济制度史论》,第183—184页。

韩琦:《拉丁美洲经济制度史论》,第193—194页。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到1970年间,面积不到一公顷的农场的数量增加了10倍,面积在1—10公顷的农场的数量增加了四倍。①

印度也出现了土地占有不平等现象和经历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

印度的耕地占有长期以来就不平等。印度独立之初,人均拥有耕地只有0.92英亩,60%以上的农户属于无地或少地的阶层。与此同时,拥有10英亩以上耕地的农户,只占全部农户的13%,却占有全国64%的耕地。在这之中,5%的农户占有的耕地都在20英亩以上,他们所占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41%②。到1960年代,这种状况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据统计,在1960—1961年度,全国有57.59%的农户没有耕地或只有不足2.5英亩的耕地。到1966—1967年度,全国3.43亿英亩耕地中,有40%的耕地为大农户和地主占有,而他们只占农户总数的5%,仍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属于无地或少地者。1951年,全国农业工人总数为3060万,1971年扩大为4540万人③。

印度政府主要采取了两种策略,即通常所说的制度改革和技术改革这两个方面。起初,印度进行了土地改革,期望通过土改,在印度形成一个土地所有者和耕作者合二为一的人数众多的农村阶级,消除农村中的不平等。但是,土地改革并没有产生如期的效果,大土地拥有者到处都钻法律的漏洞,政府能重新分配给贫困农民的土地只有很少一部分。到1980年代初,印度仍有1000万农户没有耕地,另有耕种一公顷以下的小块耕地的农户5000万个④。由于制度方面的改革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965年以后,印度进行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的农业技术改革,即“绿色革命”。绿色革命的效果,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个主要的目标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⑤但与此同时,这种改革对农民本身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不利影响也随之产生。在旁遮普,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大土地所有者耕种土地的能力,他们开始收回出租的土地,自已来耕种,这就使得佃农和分成农失去了土地。不仅如此,一些土地所有者有能力耕种远远超过他们实际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扩大耕地面积。而那些小土地所有者由于缺乏用于购置必要的农业设备和设施的资金,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处于不利的地位,只好将耕地出租给大土地所有者。结果,农村中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件较好的大、中型农场的农场主成为企业家式的人物,他们有自已的农机设备,并雇用劳动力,经营着面积较大的农场;一些条件较差的小土地所有者,无法继续依靠自已的小块土地为生,或是受雇于农场主,或是成为潜在的城市移民;还有一部分人虽拥有土地,但自已不愿耕种,而把耕地租给农场主后,逐渐地退出农村,把家安在城镇。尽管土地所有者和耕作者合而为一的人在印度农村仍占很大的比率,但农村中存在大量无地少地、生活贫困的农民。他们就是流入城市的、来自农村的移民的基本来源。

印度经历了几十年的农业改革过程,无论是制度改革,还是技术改革,都没能使广大农民在农村稳定下来,结果城市被迫过多地接纳了来自农村的移民。

02

②③④⑤诺曼·朗、布莱恩·罗伯茨:《拉丁美洲的农业结构,1930—1990年》,莱斯利·贝瑟尔编:《剑桥拉丁美洲史:自1930年以来》,第六卷,第332页。

阿舒托什·华什尼:《民主、发展和农村:印度的城乡斗争》,第29页。

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阿舒托什·华什尼:《民主、发展和农村:印度的城乡斗争》,第123页。

阿舒托什·华什尼:《民主、发展和农村:印度的城乡斗争》,第48、70、90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

12

五、总结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推进。那时,它们拥有广泛的殖民地,在从全世界获得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的一切资源的同时,也向殖民地转移剩余的人口。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城市体系几乎都是为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服务,为它们做“配套”。尽管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过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但是,借助于它们对全世界的支配地位,它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了这些问题。除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格局中展开的。这一格局决定了这些国家在经济上或多或少地要依附、依赖于西方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只能处在屈从的地位。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只能从本国内部的农村地区获取所需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城市建立了对乡村的统治,它们似乎是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重构了“核心”和“依附”的关系。但是,当农业不受重视、农村衰败、农民贫困时,大量的劳动力却找不到合适的出路,只能流落到城市,把城市里的棚户区作为他们的“殖民地”。

正是因为这种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极为不同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有别于西方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形成了在发展中国家间大致相同的城市化特征和在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城市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表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是在既有的现实条件下创造新的历史过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决定”的,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产和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体系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基本趋向、特征和问题。这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发展中国家想尽办法去解决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国家甚至采用了“五年规划”的形式努力地去塑造新的城市布局,但终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不平衡的城市发展局面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问题。

当然,历史形成的局面和客观的现实条件不能成为放任城市问题存在及其恶化的借口。人们虽然在既有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但历史毕竟是人自己来创造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城市化过程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有良好预见和有序推进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即使不能发展出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城市体系,至少也可以避免或缓解“过度城市化”的局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可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本文的开头已经指出,城市化水平虽然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城里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像印度那样城市化水平不高但城市问题突出的城市发展路子固然应该避免,但像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那样的过度城市化也不值得效仿。推进城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这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

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健康的城市化的功夫要花在城市以外,即要使乡村得到较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于城市以外的地方,过度的城市化只不过是农村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城市的集中表现。城市人口膨胀的原因,从表面上看似乎在于大量来自农村的移民没有完全为城市经济所吸纳,他们被迫去从事非正规的经济活动,并生活在环境恶劣的棚户区、贫民窟,

22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就他们劳动和生活的条件而言,城市实在不是他们所向往的天堂。然而,大批的农村人口还是涌进城里寻找生活。促使这些农民进城的力量显然不是城市的吸引力,而是农村的推力,是因为在农村生活不下去(比如农民无地、失地和少地),或者是因为农村的生活条件连城市的贫民窟都不如的状况,才逼使他们离乡背井流入城市。所以,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的根源。

第三,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是由工业化引起的,这一判断大体上符合历史事实。不过,在经过了大约两个半世纪的发展以后,工业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从初期工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到后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生产,再到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工业,工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是工业发展的方向。但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现代工业企业反而不如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在今天,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等同起来的认识可能是简单化的,一味追求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化也未必切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从长远看,追求新型的工业化虽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的社会状况仍需要我们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发展经济是手段,使社会进步才是根本的目的,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使城市化出现问题。

[本文作者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责任编辑:张晓华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书讯·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美国历史学家达恩顿著,周小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本书研究了自18世纪末以来就被历史学家们视为不值得去关注的一个课题———催眠术。作者通过大量的书信、手稿、手册、报刊等史料,追寻催眠术运动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变化,探讨催眠术与激进思想、政治运动、民众心态、启蒙运动的关联。作者试图说明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及其心态,探索当时这些法国人是如何看世界的。此书为揭示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砾)

SUMMARIES OF ARTICLES

Yu Jinyao,Reflection on the Urban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20th Century By analyzing the history of urbaniz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during the20th century,the author points out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urbanization in these countries.According to the author,the history of urbaniz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ws som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s for China where rapid urbanization is in the process.The first one is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ving in urban areas.High level of urbaniza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better living condition for common inhabitants.It should be the main purpose to accelerate urbanization by offering good jobs and living environments for urban residents.The second one is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over-urbanization taking place i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derives from the less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The third on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The author argues that it should be a wise strategy to develop labour-intensified industries in Chinese cities.

Sun Qunlang,The Traffic Congestion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Metropolitan Areas and Its Management

The traffic congestion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metropolitan areas has bee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At the same time,a new trend has appeared for the traffic congestion since the1970s,that is,the traffic congestion has spread out from the central cities to the suburban areas.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each level of governments,public organization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all have taken various measures,such as building more roads,developing transits,carrying out ridesharing programs,building high density and mixed land use communities,etc.But these measures did not tackle the traffic congestion effectively.The crux of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lack of an essential improvement in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vehicles,the roads and the urban sprawl.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3.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世界历史,2011(03);13

·城市史研究·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 俞金尧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 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城市化水平虽然体 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推进城 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二、在很大程 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 的根源。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 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通常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的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高。2003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8%,德国为88%,法国为76%,加拿大为79%,日本为79%,英国则达到了90%①。相比之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53%;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只有47.5%。 但是,城市化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因为城市化水平仅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当中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比率,它并不反映城里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也难以全面地反映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很明显,发展中国家一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形并不令人如意,更遑论达到西方的水平。比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是在2003年,当地总体 ①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表3.7,第166—169 页。

印度传统食物

印度传统食物 尝遍世界美食,想想就让吃货倍感兴奋。那你想知道印度的传统美食是什么吗?下面是分享的印度传统食物,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有着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及多元的传统和习俗,因此其饮食习惯也随著信仰及地区而有不同的变化。影响印度饮食文化最深的两个宗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而葡萄牙、波斯和英国对于印度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印度料理千变万化,所以并没有所谓正统的印度料理。在印度各地,烹煮食物的方式和使用的材料都不一样,每个家庭也有自己的传统,只有米饭,是印度家家户户都吃的主食。 在印度,吃素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印度教不吃牛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最后大家只好吃素......)肉菜的选择比较有限,主要是羊肉、鸡肉及海鲜鱼虾,穆斯林们也会选择吃牛肉。 肉汁做成的料理,也就是俗称的咖喱菜在印度相当风行,每一个地区都有各自口味的咖喱。印度料理的本质就是香料的使用,香料不仅可以开胃,也可以帮助消化。在喀拉拉,香料之王是胡椒,但该区同样也盛产数种不同的香料,如小豆蔻、肉桂、肉豆蔻、丁香、姜和郁金。 印度料理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乳制品;;奶油和炼乳,扁豆和蚕豆也常常被拿来入菜。蔬菜的部分会因为季节或是地区而有不同,

烹煮的方式也依主菜的选择而有所变化。 印度招牌美食1. 波亚尼炖饭(Biryani) 波亚尼炖饭是莫卧儿人带入印度的米饭料理,这种蒙古风味菜以米饭搭配羊肉、鸡肉、牛肉或蔬菜,吃起来口感绵软湿滑。海德拉巴的波亚尼炖饭最为出名。 2. 坦都里烤鸡(T andoori Chicken) 这是北印度的一道著名宫廷料理,将整只鸡先以酸奶和香料醃渍过后放入坦都炉内烤,烤完后鸡肉呈红色,吃起来带点辣味。食用时配以绿色的酱料和洋葱,非常可口。 3. 奶油鸡(Butter Chicken) 这也是属于北印度的一道著名料理,几乎在每家餐厅都有供应。采用去骨切块的坦都里鸡肉,放入奶油、番茄与香料混合的酱汁中烹煮,搭配印度烤饼一起食用,是印度人民的日常美食。 4.塔利(Thali) 塔利是印度的定食,印度的每个省份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塔利。北印度塔利是以普里、恰巴提或罗提面饼,配上几道口味重的配菜和一份甜点;而南印度塔利则是以炸饼(papad)、米饭搭配。配菜一般是蔬菜泥、豆泥、马铃薯、炖菜、酸奶、甜点等。 由于吉加拉特省(Gujarat)是耆那教的大本营,吃纯素的比例相当高,因此Gujarat Thali就是纯素食的塔利。而拉贾斯坦省的塔利则采用沙漠植物和羊肉搭配麵包,口味也很特别。 5.馕(Nan)

城市化专题复习

城市化 [目标定位]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了解哪些因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理解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①_________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使人群离开乡村;(2)拉力因素——使人群来到城市。 3.城市化水平 可以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带来③__________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④__________等的巨大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特点: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⑤________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 (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⑥____,发展较慢。 (2)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很快,出现⑦________________现象。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⑧__________,出现 ⑨__________现象。 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⑩__________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____________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____________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对城市?__________产生影响。 (4)出现城市“?____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__________、水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印度女性传统服饰--纱丽1

印度女性传统服饰--纱丽1 纱丽-传统女性服装在印度次大陆印度女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双漂亮幽深的大眼睛,和那热情奔放的舞蹈和迷人的笑容。身袭一身漂亮的莎丽,身材更显凹凸有致,令人着迷。女孩子一个人在印度旅行相当危险。有钱的印度男人将老婆藏在家里,在外面花天酒地,没钱的印度男人眼睛到处在搜寻新的猎物。在城市里以前的王妃们,被藏在雕花的墙里面,她们可以从缕空的窗棂里窥视外面的世界。平民的女人们虽然没有美丽的窗棂,却依然都被藏在家里。无论是饭店的侍者,商店里的店员,还是导游,司机,厨子,店主,全是清一色的男人的世界。女人,只是走在路上的风景。 印度莎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不凡的艺术魅力。用印度丝绸制作的莎丽一般长5.5 米,宽1.25 米,两侧有滚边,上面有刺绣。莎丽通常围在妇女长及足踝的衬裙上,先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后将末端下摆披搭在左肩或右肩。妇女穿莎丽不仅舒适凉爽,而且能掩盖其体态缺陷,突出其内在魅力。莎丽是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是妇女披在内衣外的一种丝绸长袍。这种服装距今已有5000 多年的历史。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就曾提到5000 年前存在一种珍珠滚边的莎 在印度的现代雕琢中,经常可以看到披莎丽的妇女抽象。最早的莎丽服是举行宗教典礼时男女都可穿的一种服装,到后来才

演化成妇女的服装。 (沙丽-传统女性服装在印度次大陆,这是一块面料的长度从4.5 至9 米,宽1.2 米,特别裹住身体。莎丽被用被称为choli 或Ravik 和衬裙上衣(pavada / pavadai 南部,什叶派在印度东部)。穿着纱丽的最常见的款式- NIVI ,当一端缠绕两圈的臀部,腿部悬垂,顶部边缘固定在腰带紧身裙下,然后扔在肩膀上。女人在大街上通常是抢购的纱丽(法路工作)在他的头上,像披肩的自由端。在印度,传统的材料从哪个制成纱丽,取决于妇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但他的方式来穿他的制服对于一个给定的位置在印度传说面料代表了宇宙的形成。“华严经”(线程)的基础和“ sutradhara ”(织女-)创建者或宇宙的创造者。这个词纱丽从俗语词sattika 得出。在梵文中“殉夫”是指布的带历史的印度服装是深深植根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盛二八00 年至1800 年BCE 在现在的印度(古吉拉特邦,哈里亚纳邦和拉贾斯坦邦)和巴基斯坦(信德省和旁遮普省)的历史。纱丽的印度次大陆已知最早的描述-印度河流域神父的雕像戴悬垂的面料。)关于莎丽的发生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相 传很古很古的时分,有一个很有名的织匠,富有丰厚的想象 力。一天,他刚刚睡着时就做了一个美好动人的梦,在梦中 他碰见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这位少女的眼泪闪烁着丝光,

2020年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 ,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外国城市化

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城市化的国家,经历过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有现象,因此总结英国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的经验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英国的发展得出以下主要经验:推进城市化必须首先制定正确的计划;农业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采取大城市和小城镇相结合的战略;广泛宣传,争取公众参与和政府决策结合起来。[ “工业化是英国城市化的动力,也是其他国家城市化的动力。”傅崇兰指出。英国由于城市化发展较早,因而大城市占据了相当比重。1800年,世界只有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伦敦。19世纪晚期,英国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英国城镇人已经占总人的33%,2001 年。英国的城市化率为89%。Il_到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在此过程中,英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出现过“城市病”,也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 2、加拿大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80%以上,且已经形成了4个明显的城市区域:多伦多安大略湖滨城市群,蒙特利尔城市群,温哥华城市群、渥太华—加蒂诺城市群。作为一个联邦体制国家,其政治架构是把关于城市的立法置于省政府的立法管制之下,因此各省有自己的城市规划立法体系和政府体系。其中安大略省在促进区域协调,促进大多伦多地区的形成上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被认为是世界上都市区治理最为典型、经验最为丰富、改革最为彻底、实践最为成功的大都市区。 3 揭批伪专家系列之一:误读城市化率可能误判房市前景 2009-5-7 全球品牌网宋延庆 最近几年来,在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讨论中,城市化率的概念被引用的程度非常高。相对一部分观点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逐年提高,市场需求将会随之放大,甚至视为房市长期发展的最大利好。这显然缺乏对城市化率的深入、系统认识,特别是对城市化率的误读可能导致对未来房市做出错误的判断,有误人误己之虞。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或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通常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率。城市化率变化趋势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但是如果不综合考虑我国的特殊因素,而简单地用城市化率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既有可能犯严重的逻辑错误。

印度节日大全

印度节日 国名: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国名释义: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为“河”。 别称:婆罗多 ◆独立日:8月15日(1947年) 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国庆日(共和国日):1月26日(1950年)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印度政府规定每年1月26日为共和国日。 ◆印度的丰收节 丰收节是印度北方农业产区人民每年4月间举行的传统节日。 ◆印度的“胡里节” 在印度伯尔萨纳,周身被洒上各种颜料的人们欢笑着庆祝“胡里节”。“胡里节”又称“洒红节”,是印度教的春节,也是印度全国性节日。这一天,人们友好地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涂抹水彩和红颜料,以示庆贺。 胡里节是印度人庆祝春天开始的传统节日。 ◆印度的沙漠节 ◆印度“奥里萨节” “奥里萨节”3月27日至31日在新德里举行,旨在展示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独特风情。 ◆印度教“黑天圣诞节” “黑天圣诞节”是印度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信徒在这一天庆祝黑天神的诞生。 ◆印度驯牛节 参赛者必须抓住牛跑上50米,才能获得奖金;如果牛逃脱了,奖金就归牛的主人所有。 ◆印度女神节 女神节是全印度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在印度教神话中,“难近母”女神是力量与胜利的象征,拥有8或10只手臂,骑狮或虎行走。 ◆印度宗教节日“昆梅拉节” “昆梅拉节”是印度最盛大的朝圣节日,每12年内分别在恒河之畔的“赫尔德瓦尔”、锡布拉河畔的乌贾因、戈达瓦里河畔的纳西克和恒河与亚穆纳河交汇的安拉阿巴德举行一次。“圣浴”是“昆梅拉节”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又称恒河圣水沐浴节。 相传,自古以来印度教徒一直视恒河水为圣水。他们认为,在圣水中沐浴,可以洁净身心。

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复习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鲁峰 (襄樊市第八中学4410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调查能说出襄樊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2、培养学生合作调查环境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调查,认识市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措施。 3、通过学习,认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主要活动方式 实地调查、拍摄照片、查阅资料、绘制图画、撰写报告、课堂汇报讨论。 2、活动后延伸 引导学生将环境保护从观念走向实践,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 (复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多媒体展现复习题) 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不尽合理的。 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碱化、沙漠化范围扩大) 2、为什么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 浪费水现象严重) 3、森林资源大量破坏会造成什么恶果?(森林可调节温度、湿度、蒸 发、雨量,森林资源大量破坏会使地球上大自然的调节器失去调节作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4、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什么问题?(浪费矿产资源,破坏环境)

从以上问题,同学们不难看出,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行为会产生许多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会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所以人类有必要保护好自己生存的环境。 引入新课: 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城市是人类进行创造的舞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城市规模的无限度扩大,工业进一步集中和人口的迅猛增长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录像中烟囱林立,排放着浓浓的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烟雾,汽车拖着长长的“黑尾巴”行驶在光秃秃的公路上,河塘里泛着黑水,小区里、路边堆着各种垃圾,行人纷纷掩鼻而行) 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垃圾遍地等)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污染环境,我们襄樊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正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化进程很快,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环境问题。在上一周,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对全市特别是我们学校附近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各种污染的危害(选择常见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各种污染的知识,查询各种污染的危害,结合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每个小组有两个同学上讲台进行汇报,一个口头表达,另一个展示照片、图片)。 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将调查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水污染调查 我们小组进行的是水污染调查(展示水体污染的图片和照片)。 水是生命的源泉。树木花草、蔬菜瓜果,缺水就会干枯死亡,飞禽走兽、家禽牲畜,没有水就无法生存。人体重量的60%是水,鱼体内80%是水。没有水,一切生命都会终止。但是,人所需的淡水、净水正在不断减少,至今,世界上有70%的河流受到污染,很多的陆地淡水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影响,都不能被人类所利用了。 水体污染对人类、生物会产生重大影响。请看这两幅漫画。这张讲的是由于水体污染,鱼类无法再在水中生存,它们要跑到钓鱼人的水桶中去换口气。这张画清楚地显示污染的水导致鱼儿也被污染,吃了鱼的人得病了…… 为了能清楚地了解襄樊水体污染的情况,我们小组在3月18日对樊城小清河进行了观察调查。一眼看去,这一段河流的河面上漂浮着粪便、腐烂菜叶、废弃塑料袋等垃圾,河水是暗黑色的,还闪闪发光,显然是有着油污。仔细寻找污染源,发现河流污染是由于船上渔民、河边居民、在菜场里卖

(完整版)城市与城市化2013-2017年高考专题练习

(2014-2017高考)城市与城市化专题练习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 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2017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4—5题。4.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图1中受“三盘暮雨”影响 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 A.a B.b C.c D.d 5.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 主要原因是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D.文化的融合 【2017江苏地理卷】图11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 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6~7题。 6.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 7.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2016?上海卷)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 7.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 市发展轴。这样做是为了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8.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 发展轴转移。这样做的作用主要是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 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D.扩大农业用地范围 (2016?上海卷)黄浦江笑迎米奇,迪士尼情牵金猴。 9.上海迪士尼乐园融入了中国风,例如,某些墙面饰有中国12生肖的马 赛克壁画。这表明商业服务会越来越考虑 A.客户的消费能力 B.地域的文化元素 C.服务的专业水平 D.地区的自然资源 10..迪士尼耗费巨资,在乐园中配置了很多自动化的服务设施。例如,在花车巡游沿线的路灯内设 置了探测装置,其可以根据巡游队伍表演节目的变化自动选择播放合适的音乐。这反映未来的商业服务中某些因素可能越来越重要,这些因素包括 ①员工素质②科学技术③资本投入④客户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6?上海卷)“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1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1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 面积 (2016?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3-14题。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 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4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 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 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3.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 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 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 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 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14.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 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 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 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 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2016?北京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 总和,即出行能耗。图7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 组合关系。读图,回答第15题。 15.据图推断 1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印度传统服饰

印度传统服饰 印度全名印度共和国,得名于印度河。而河名出自其梵文名“Sindhu”,意为“河”。我们在东汉时称其为“天竺”,唐代时改称印度。印度人自称“婆罗多”,国内民族众多,有印度斯坦族、泰鲁固族、孟加拉族、泰米尔族等。印度的语言异常繁杂,宪法承认的语言就有有十多种,但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印度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虔诚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印度教徒认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所以他们以牛为神,对它顶礼膜拜。信奉伊期兰教的印度人不吃猪肉,虔诚的教徒不喝酒。正统的锡克教徒不剪发,头上缠着头巾。他们不吸烟,也不吃牛肉。正统的穆斯林妇女一般不见男客。 印度南部男性着装以白色为主,传统的男子服装上身为肥大过膝的长衫“古尔达”(Kurta),下穿"托蒂"(Dhoti),实际上就是一块缠在腰间的布,通常为三四米长的白棉布,也有麻质或丝质的,围裹在腰间,下垂至膝或脚背,有的带滚边。男子在家一般都穿这种传统服装,在部分农村地区,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条汗巾,或用一块布围住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们叫它“恰达”。头上包头巾,头巾的色泽各异,缠法也不同。拉贾斯坦人的头巾和锡克人的头巾很有名,有时人们还在头巾上插上羽毛。老百姓很少穿袜子,多数人即使在寒季也是穿凉鞋,有时穿皮鞋也不穿袜子。由于气候炎热,男子出外流行穿猎装。印度传统正装类似于中山装,小竖领,中间一排扣子很醒目,下面搭配窄腿的长裤。由于印度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故西服很流行,穿印度正式民族服装的反而不如穿西服的多。 印度传统男装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径决途问题及其解6.5 城市化过程中的 泳杨立德清三中313201邮编 】标学【教目 一、知识目标 的原因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1.使学生了解城市化进程中产生问题 。2.学生认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 .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2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1 立正确的城市观、人口观、环境观。2.通过学习,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建 策.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美化环境的意识;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3和法规。】重点【教学 问题,尤其是城市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 】难学点【教 的主要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具学【教工多媒体课 件。. 】过程【教学 【导入】,北京将,2008 向我们走来京申奥成功23 日,北.伴随着时间的脚步2001 年7 月年,北京城市环:到2008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请看屏幕.绿色奥运行动目标,污染物排 放总量持续削减,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市区环境质境质量将进一步改善家标准,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社会、经济、环境健康协调量按功能区划达到国?在城,北京目前的生态环

境怎么样呢.发展实际上这也是全世界所有中国人的目标.那么请看材料.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呢?年奥运会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但北京目前的生态环【展示】材料:北京申办2008境现状不容乐观,离绿色奥运的标准有较大距离:年北京的汉白,近301.地表水有机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污染加剧。大气环境质量差目的扬尘污染等环境污染玉雕像溶蚀严重,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不断开工的建设项依然严重拆迁和建设。目前,2008 年奥运会,北京城市大规模2.为了迎接 度递增。施工工地产20-30%的速1000 多个施工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每年以全市有近附近居民的休息和健康。生的噪音严重影响了于,填埋垃圾对的垃圾得到了技术处理,而填埋占了其中的70%北京目前有3.81%生有毒气体危害人染,产边环境等有很大影响,焚烧垃圾造成了大气污土壤、地下水和周体健康。 -这些污染的来源和从材料可知北京在城市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哪些方面?问题一:其 中)(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危害是什么?请各小组分析讨论并回答。它的来源和危害你们小组觉得在材料当中北京的环境污染指什么?第一小组【提问】1.,呢?第二小组呢?2..),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其他小组有要补充的3.吗? ( 学生回答时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看一下.材料中的环境污染指的是【讲解】好我们一起植物.它的危害是人体健康和动污染的来源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和噪声污染水体.我们可以看一幅漫画的繁殖.解释一下这幅漫画的含义?【提问】哪位同学能【学生】回答.,人吃了之工业废水中含镉这种重金属,用这样的水灌溉农作物【讲解】大概意思是对的..后,生病了和取暖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大气污染.它的来源有家庭炉灶【师】我们再来学习的烟气、)它的危害是产生酸雨、,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还有北方特有的沙尘暴.内容并展示沙尘暴、.空气污浊,危害人们健康(边讲边填写表格相应光化学烟雾,使城市)光化学烟雾、酸雨图片源是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来【讲解】好我们一起再看一下.、社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而噪声污染的来源是.和环境危害是人体健康.费 等. ) 边讲边填写表格相应内容它的危害是防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人体健康(会活动.? 请各小组分析讨论对于以上出现的环境污染北京应采取哪些措施呢【承转】问题二:..建议.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么建议?,你们小组对于北京的环境污染有什【提问】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呢??第三小组呢?第四小组呢)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第五小组呢? ( 学生回答时,同学们看,是关于北京市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讲解】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资料:一下的措施:北京市治理环境污染。多天然气长管输线、推广使用天然气、电1、低硫优质煤等清洁燃料建设第二条陕京源。使用太阳能等天然能18的地方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部采用无铅汽油,为2、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净化装置,机动车尾气达标率为90%万辆机动车加装三元城市绿化覆盖率。3、防止市区扬尘,提高。、进行合理规划,将四环路以内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停产或搬迁4、加强污水治理。5。6、提高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一次性塑料回收率下取得的成绩:【师】我们再来看一年在治理环境污染中所取得的成绩:2004下降,市区全年空气污染指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1、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所,四级以上天数大大减少。48.4%,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占93.7%座。917座水库中水质达标的2、水质有了较明显提高,监测的达标,夜间超标仍较明显。3、噪声方面,白天基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1.4%,危险物处理率达到98.5%4、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7。,一次性塑料回收率64%理率达到81.5%可能还存在一了环境污染外,【过渡】我想对于北京这么大的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除同学们考虑一下.还存在些其他的问题.哪些问题呢?教师加以引 导)(学生回答时, 【学生】回答.大;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度高,流动人口多,就业困难;工业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

微专题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 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二、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四、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环境问题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各国城市化进程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率(2009 年) 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11-02-21 1920-2000年日本城市化进程 来源:日本统计局添加日期:2008-08-05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 年到1965 年,仅仅18 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 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 万人。其中1947 年到1955 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 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 万。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 来源:美国添加日期:2008-08-05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自184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10%,到196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美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5%,沿着S 型曲线阶段性上升。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07-09-26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率(1989-2050 年) 来源:华创证券添加日期:2012-07-01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来源:联合国添加日期:2007-10-24 该图表描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与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 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率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美国在1880-1960,日本在1930-1970 先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我国自1995 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 年。 2002-2006 年全国各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