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__cm,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 AC=2.5 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 AC=______m/s;

(4)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来源】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小 40.0 0.32 不可以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s

v

t

=。

(2)[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下落速度较小。

(3)[3]从图中可以看到,图中AB段的路程是

AB

s=80.0cm-40.0cm=40.0cm

[4]AC段的路程是

AC

s=80.0cm=0.8m

那么AC段的平均速度是

0.8m

0.32m/s

2.5s

AC

AC

AC

s

v

t

===

(4)[5]由于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从而得到小车在BC段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段是对于小车在B点是有速度的,速度不是零,所以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2.小军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

(1)图中这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______图,另一种读数方式会使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或 “偏小”),铅笔的长度应为______cm ;

(2)接着,小军又用这把刻度尺去测量他的物理课本的厚度,五次读数分别为0.72 cm 、0.74 cm 、0.72 cm 、0.92 cm 、0.72 cm 。记录的五个数据中,明显错误的数据是

_________cm ,该物理课本的厚度应为________cm ,小军多次测量同一本课本并求出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

(3)若这把刻度尺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来源】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检测物理试题

【答案】甲 偏大 3.40 0.92 0.73 减小误差 偏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由图可知,乙图中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没有与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乙图的读数偏大,甲是正确的;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其示数 为

3.40cm ;

(2)[4][5][6]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厚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5次读数中,0.92cm 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厚度为

0.72cm 0.74cm 0.72cm 0.72cm 0.73cm 4

L +++=≈; (3)[7]这把刻度尺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明显,由于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3.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 段的距离s AB =_____cm ,测得时间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v AB =_____cm/s ;

(2)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___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 BC _____v AB (填“>”、“<”或“=”)。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八校联考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开学考试物理试题(3月月考试题)

【答案】40.0 25 小 同一位置 >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知道, AB 段的距离是:

s AB =80.0cm-40.0cm=40.0cm ;

[2]由于AB 段的时间是t AB =1.6s ,所以,小车通过AB 段的平均速度是:

AB AB AB 40.0cm 1.625cm/s

s s v t ===, (2)[3]如果让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s v t

=

知道,平均速度会偏小; (3)[4]本实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所以,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5]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在BC 段的速度大于AC 段的速度,即v BC >v AC 。

4.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AB 段时测得时间AB 1.6s t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______cm/s ;

(4)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会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来源】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s v t

=

小 25.0 偏小 【解析】

【详解】

(1)[1]

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为s v t

=; (2)[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慢一些,所以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3]小车通过AB 段时测得时间AB 1.6s t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AB AB AB 40cm 25.0cm/s 1.6s

s v t ===; (4)[4]如果让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s v t

=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5.小嘉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 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小车出发、经过中点、到达档板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________m/s ;路程1s 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1s 段的平均速度1v =________m/s ;

(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如果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尾,则测量结果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s v t =

时间 0.24 0.2 偏小 【解析】

【详解】

(1)[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 v t

=;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3]由题图可知,全称的路程是 1.2m 120cm s ==,5t s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20cm 24cm/s 0.24m/s 5s

s t v ====;

[4]由题意可知,10.6m 60cm s ==,13t s =,小车通过1s 段的平均速度是:

11160cm 20cm/s 0.2m/s 3s

v s t ====; (4)[5]正确的测量方法是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头,所以如果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尾,会导致测量出的路程偏小。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质套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1)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①类比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时,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可判断猜想1是_________的.

②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小组对像的清晰度与亮度问题作进一步探究.

①在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a ,又在a 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 、c ,光屏上观察到三个像.在b 、c 两孔处放置两相同的三棱镜,移动光屏到图丙位置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清晰的更亮的像.则b 、c 两小孔处三菱镜放置的方式可能是________.

②他们设想在b 、c 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所成的像都与b 、c 两孔处三棱镜所成的像重合,则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 、c 两孔处三棱镜的

要________(选填“大”或“小”).

③若开一个大孔,并在大孔处放一合适的凸透镜替代上述所有棱镜后,恰能在图丙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此像是_______的倒立实像;若只用a孔替代凸透镜,在图丙位置光屏上所成的像与该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亮度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_.

【答案】正确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小孔越大亮度越亮 C 小缩小更亮相等

【解析】

【详解】

(1)①根据题意知道,当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出现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则说明像的亮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故可判断猜想1是正确的;

②要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的形状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形状,而图乙中即改变了孔的形状,没有改变孔的大小,所以,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③分析表格的实验数据知道: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

(2)①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要想使光都会聚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bc两处放置的三棱镜的方式可能是凸透镜的形状,即图C的形状;

②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此装置类似凸透镜,过光心时传播方向不变,越靠近光心的光线偏折程度的越小,故则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小;

③根据图知,物距大于像距,可以判断出此时凸透镜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为凸透镜和小孔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和物距相等,所以像的大小是相等的,因为入射到凸透镜上的光数量较多,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的像点的光线多,所以看起来亮一些(2)①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三棱镜具有偏折光的能力,所以,要想使光都会聚在光屏中心的位置,则在bc两处放置的三棱镜的方式应是凸透镜的形状,即图C所示的形状。

②根据题意知道,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此装置类似凸透镜,由于过光心时传播方向不变,越靠近光心的光线偏折程度的越小,所以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小些。

③由图知道,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凸透镜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像的大小由物距和像距共同决定,物距和像距都不变,像的大小不变,但凸透镜越大,像越亮,因为入射到凸透镜上的光数量较多,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的像点的光线多,所以看起来亮一些。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的探究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考查了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7.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

(1)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______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2)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丙所示,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______(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丁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答案】A 减小水的质量 B 在

【解析】

【分析】

(1)沸腾前,上层的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遇低温液化,气泡减小。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水的质量、加盖或者提高水的初温。

(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

【详解】

(1)[1]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所以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A 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

[2]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小水的质量。

(2)[3]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丙所示,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观察纸板B上有没有反射光线。

[4]任何反射现象都要遵循反射定律,所以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也在同一平面内。

8.小科同学在学习了平面镜的知识后,回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支铅笔和平面镜平行并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镜PN高30厘米,铅笔长20厘米,它们之间相距20厘米。

(1)倘若要使铅笔与其像垂直,则小科可将铅笔转过_____度。

(2)如果铅笔不动,小科把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他发现B点在平面镜中的像B〞与之前的像B'相距_____厘米。

【答案】45 40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是对称的,所以当铅笔的物和像垂直时,铅笔与镜成45度夹角。

(2)[2]原来铅笔的像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B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都是20cm;若铅笔不动,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则相当于平面镜中的像转过180度,此时铅笔尖底部B与镜面在同一平面上,所以B的像关于镜面对称,即都在镜面上,即B〞与B 点重合,所以B〞与之前的像B′的距离是20cm+20cm=40cm。

9.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

(1)小明在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除了要用到铁架台、空白纸板做成的可折转光屏、光源和直尺外,还要用到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小明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总能在ON两侧同一平面的光屏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由此得出“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的结论,为使结论可靠,同学小敏建议:将光屏绕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同时观察_________光线是否仍旧出现在光屏上;

(3)小明测量图中入射角∠__________(选填“1”、“2”、“3”或“4”)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另一组的小军将原本垂直于平面镜的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调节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A上,但始终没能在纸板B上找到反射光线,经检查纸板A、B在同一平面上。这是因为法线_____,而反射光线应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

【答案】平面镜量角器反射光线 2 不在纸板上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因为实验是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必须有平面镜;另外还需要测量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还需要量角器。

(2)[3]将光屏绕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让入射光线贴着光屏沿AO方向射入,同时观察反射光线是否仍旧出现在另一侧的光屏上;

(3)[4]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所以图中入射角是角2。

(4)[5]将原本垂直于平面镜的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后,当入射光线贴着纸板射向O点后,法线将不会在纸板上,所以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仍在同一平面内。

10.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甲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薄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_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2)实验时,选用的蜡烛a和b的形状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关系。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然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_________(选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上实验操作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3)如图乙所示,某同学使用厚玻璃板做实验,在玻璃板后看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这两个像之间的距离正好是8mm,则该同学所用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mm。

【答案】前面反射大小 b 等效替代法 4

【解析】

【详解】

(1)[1][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要想看到像,即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蜡烛a点

燃后发出的光,经玻璃板反射,该同学应在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不是在后面;

(2)[3]选用的蜡烛a和b的形状完全相同,这样可以对比蜡烛a的像与蜡烛b大小关系,从而对比蜡烛a和蜡烛a的像大小关系;

[4]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然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5]以上实验操作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等效替代法,用蜡烛b替代蜡烛a的像,从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6]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如下图所示,作出蜡烛烛焰在厚玻璃板两个面所成的两个虚像,分别是'S和''S,设厚玻璃板的厚度是x,物与厚玻璃板

-,第二个虚像第一个面之间的距离是L,可知道第一个虚像与第二个面之间的距离是L x

的像距等于对应的物距,即

8mm

-+=+

L x x L

x=。

可求得4mm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在实验探究“汽化?液化中的吸放热”时,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给左边试管中的水加热,把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引导到右边试管内的冷水中:

物质水银酒精甲苯荼

熔点/℃﹣39﹣117﹣95﹣80.5

沸点/℃35778111218

(1)上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在该实验中温度计的感温泡里不能选____做测温物质?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____;

(2)实验中将左侧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时,可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计示数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试管中水的内能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右侧试管中能说明水蒸气液化的现象是____,能说明液化放热的现象是___?

【答案】酒精相平不变增大右侧试管中水面升高右侧试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表格可知,酒精的沸点78℃小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选酒精做测温物质?

[2]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2)[3]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计示数不变。

[4]水沸腾时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水的内能增大。

(3)[5]水蒸气液化成水,水不断增加,所以右侧试管中水面升高。

[6]液化放热右侧试管中水温升高,因此右侧试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

12.下雨前的空气湿度一般比较大,所以空气湿度情况是进行天气预报的一项重要依据。如图所示是一种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温度计。它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其中一个温度计用湿布包起来。

(1)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为100℃,表示当时的气温__________(>/=/<)100C。一般情况下,湿泡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__(>/=/<)干泡温度计的示数,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干湿泡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空气湿度越_________(大/小)。(2)炎热的夏天,下雨前人会感到特别闷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 液体蒸发时吸热小空气湿度大,人的汗液很难蒸发

【解析】(1)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布上的水分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示空气

中的水蒸气越多,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大,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小;

(2)炎热的夏天,下雨前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慢,所以人会感到特别闷热。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 = (2). < (3). 液体蒸发时吸热 (4). 小 (5). 空气湿度大,人的汗液很难蒸发

【点睛】

(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进行的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种类和空气湿度有关。

13.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

(2)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

(3)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象是_____(填“A”“B”“C”或“D”)。

(4)如图丙所示,温度计的正确读法是_____。

(5)当水沸腾时,若水中有一个气泡从A位置(体积为V A)上升至B位置(体积为V B),则V A_____V B,(选填“>”“<”或“=”下同)。气泡在A、B两位置受到水的压强分别为p A和p B,则p A_____p B。

(6)以下表格中的内容是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则水的沸点是___℃.

时间/min012345678

温度/℃909294969898989898

(7)完成实验后,烧杯内水的质量与实验前相比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89吸热A乙<>98变小

【解析】

【详解】

(1)温度计的每一个大格表示10℃,每一个小格表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89℃;

(2)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水在各个部位都要汽化,需要不断的吸热,所以酒精灯要持续加热;

(3)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A 图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的变化;

(4)温度计的正确读法是视线垂直刻度线读数,所以乙的读数方法正确;

(5)当水沸腾时,水在各个部位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并且越往水面水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所以A B p p ;

(6)观察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

(7)烧杯瓶口敞开,在烧水的过程中,水不断蒸发,所以完成实验后,烧杯内水的质量与实验前相比变小。

答案:89;吸热;A ;乙;<;>;98;变小。

14.(1)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所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________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可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________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熔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如图甲,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试验,如图乙.每隔1min 记录温度计示数(见表)4min 时温度示数如图丙,此时温度为__________℃,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有表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C 88 89 92 94

97 98 98 98

【答案】 热胀冷缩 水银 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 96 98

【解析】(1)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

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2)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3)①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96℃。②当温度到达98℃时就不再升高了,所以沸点为98℃。

点睛:(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现象。(3)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之前首先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

15.小华在电视节目里看到,在气温低于0℃的寒冷冬季,为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在积雪的路面上撒盐,路面的冰雪就会融化;在煤撒盐的道路上,汽车反复碾压也会使积雪融熔化,她对上述积雪熔化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

A.加盐可能使冰雪在低于0℃时熔化

B.汽车碾压增大了压强,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

C.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

为验证她的猜想,同学们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气温较低时,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到有些冰块已经熔化,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温度计示数低于0℃,证明猜想A是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同时观察到罐底出现了白霜,这是发生了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2)如图所示,在气温低于0℃的室外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过一段时间后,甲、丙上的钢丝都陷入到冰块中相同的深度,乙上的钢丝未明显陷入冰块.

通过比较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中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使冰发生了熔化,此时冰的熔点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0℃,说明猜想B是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比较甲和丙则可说明猜想

___是错误的.

(3)探究结束后,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晶体的熔点均受压强的影响,当冰熔化成水时密度__,体积___(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才会出现(2)中的现象.【答案】正确凝华增大低于正确 C 增大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0℃;故证明猜想A是正确的;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2)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由于铁的密度大于泡沫的密度,所以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实心铁块的质量大于泡沫块,则其重力也大于泡沫块,对冰块的压力也大,因此通过比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和丙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增大,当冰受到压力变大时,熔点都会降低;从而说明猜想B是正确的;甲的厚度大于丙的厚度,比较甲和丙,可知冰层变薄熔点降低,故说明C、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是正确的;(3)根据公式ρ=可知,质量不变,密度变大时,体积变小,所以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但水的密度变大,所以体积变小.

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_ cm。

(2)如图2,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调整(选填“上”或“下”)。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2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____________ (选填“变大”或“变小”)。

(5)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6)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在逐渐变短,出现了如图甲所示现象,为了把像调整到光屏中央,应选_______。

A.将蜡烛向下移动B.将凸透镜向下移动C.将光屏向下移动

(7)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____________ (左/右)移。

(8)如图,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移动距离为s′______s(填“>”“=”或“<”)。

【答案】10.0下投影仪变小放大 B 左 >

【解析】

【详解】

(1)[1]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所在的位置是50.0cm,光屏所在的位置是60.0cm,那么凸透镜的焦距是

f==

60.0cm-50.0cm10.0cm

(2)[2]从图2可以看到,光屏的位置过高,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整;

(3)[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2cm处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移动光屏,这时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4]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小;

(5)[5]从图中可以看到,物距等于15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个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6)[6]从图甲可以看到,像的位置偏上了,为了把像调整到光屏中央,应选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这样像会下移,重新在光屏中央,故选B;

(7)[7]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那么所成的清晰像会往右移动,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左移;

(8)[8]当物距等于2f,此时像距也是2f,物像之距最小,当蜡烛由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 时,由于物体向2f处靠近,物像之距在减小,那么物体移动的距离s小于像移动的距离s′。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点燃蜡烛后,在调整过程中,应调整光屏、凸透镜或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_上;

(2)当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倒立、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实像;生活中我们使用的_________就是利用了该原理(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3)小明将自己的一个近视眼镜片放在图中烛焰和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应将光屏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4)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可将凸透镜向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以便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

(5)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_________(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答案】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右下完整的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为了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像最好成在光屏的中心,只有透镜、光屏、烛焰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才能整个实验过程中像能成在光屏中心。

(2)[2] [3]观察图像可知,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种成像情况工作的。

(3)[4]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此时像的位置远离凸透镜了,因此,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上,必须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即向右移动。

(4)[5]蜡烛燃烧变短的过程中,它发出的通过凸透镜中心的光线在光屏上的落点就会向上移动,因此,要想像依然成在光屏的中间,需要将透镜向下移动。

(5)[6]将透镜遮住一半,只是减小了通过透镜的光的强度,像变得模糊一些。但烛焰发出的光通过透镜其他部分依然能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

18.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进行了探究

(1)如图1所示,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将一束平行光正对透镜射入,并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该透镜的焦距f=_____cm:

(2)实验前需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凸透镜的_____。

(3)图2中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烛焰像,小明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适当向左移动光屏,屏上的像就又清晰了,由此可判断小明是_____(填“近视”、“远视”)眼;

(4)小明用该凸透镜和图3所提供的器材自制简易照相机。

①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像,应选择_____(选填“较暗”、“较亮”)的物体拍摄;

②图3中内、外筒的长度分别为10cm、7.5cm,小明在教室内将自制照相机对准教室的窗户,为了通过调节内筒能在薄膜上成清晰的像,薄膜应安放在内筒中与A端距离至少超过_____cm处:

③小明用自制相机拍摄近处景物后,再用它来给窗外远处的楼房“拍照”,则需将内筒向_____(选填“里推”或“外拉”)

【答案】8.0 主光轴远视较亮 0.5 里推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则该点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故由图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8.0cm。

(2)[2]实验前调节烛焰中心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即三者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3)[3]小明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适当向左移动光屏,屏上的像就又清晰了,说明眼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为远视眼镜。

(4)①[4]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像,应选择较亮的物体拍摄。

②[5]调节内筒在薄膜上成清晰的像,则像距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又因为凸透镜的焦距为8.0cm,则像距为8.0~16.0cm,,薄膜应安放在内筒中与A端距离至少超过

-=

8.0cm7.5cm0.5cm

③[6]小明用自制相机拍摄近处景物后,再用它来给窗外远处的楼房“拍照”,即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则需将内筒向里推。

19.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F和F’为凸透镜

的焦点,P和P’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

(1)保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应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__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2)下表中是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12345物距u/(cm)302015105像距v(cm)15203040/

①实验所用的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

②第1次实验后,小明将一远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左侧,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③交流数据过程中,老师指出表格中第________次实验数据是编造的,请你写出老师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左缩小照相机 10cm 靠近 4 物距等于焦距时,凸透镜不成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依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2倍焦距,因此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3]照相机照相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与凸透镜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像特点相同,即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的成像原理。

(2)①[4]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知道,当物距等于20cm时,像距也等于20cm,,此时物距等

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因此焦距等于10cm。

②[5]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它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如果把它紧贴在凸透镜的左侧会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提前会聚,所以要想接到清晰的像,光屏要靠近透镜。

③[6][7]由第4次实验数据可以知道,此时物距等于焦距,物距等于焦距时,凸透镜不成像。

20.小徐同学用焦距f为10厘米的凸透镜、高度为3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做

“验证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实验。实验中,所测得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像高h 分别记录在表中:

(1)根据实验序号1~6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像高h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u变小,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序号1~6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物距u的大小及发光体高度和像高h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①同一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

②同一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及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_____;

(4)根据表中信息,可以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u等于某一值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可以在本实验中将物体置于离凸透镜___________厘米的范围中进行实验。

【答案】像距v变大,像高h变大物距u大于像距v物距u小于像距v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等于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 25.0~16.6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根据实验序号1~6数据可以看出,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u变小时,像距变大,像变大。

(2)①[2]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同一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

②[3]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同一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

(3)[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及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凸透镜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其底边是BC,点D在线段AB上,E是直线BC上一点,且∠DEC=∠DCE,若∠A等于60°(如图①).求证:EB=AD; (2)若将(1)中的“点D在线段AB上”改为“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1)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作DF∥BC交AC于F,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DF=∠ABC,∠AFD=∠ACB,∠FDC=∠DCE,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BC=∠ACB=60°,证出△ADF是等边三角形,∠DFC=120°,得出AD=DF,由已知条件得出∠FDC=∠DEC,ED=CD,由AAS证明 △DBE≌△CFD,得出EB=DF,即可得出结论; (2)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F,同(1)证出△DBE≌△CFD,得出EB=DF,即可得出结论. 试题解析:(1)证明:如图,作DF∥BC交AC于F, 则△ADF为等边三角形 ∴AD=DF,又∵∠DEC=∠DCB, ∠DEC+∠EDB=60°, ∠DCB+∠DCF=60°, ∴ ∠EDB=∠DCA ,DE=CD, 在△DEB和△CDF中, 120 EBD DFC EDB DCF DE CD , , ∠=∠=? ? ? ∠=∠ ? ?= ? ∴△DEB≌△CDF, ∴BD=DF, ∴BE=AD . (2).EB=AD成立;

理由如下: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F,如图所示: 同(1)得:AD=DF,∠FDC=∠ECD,∠FDC=∠DEC,ED=CD, 又∵∠DBE=∠DFC=60°, ∴△DBE≌△CFD(AAS), ∴EB=DF, ∴EB=A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综合,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综合性强,有一定的难度,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1)如图(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 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证明:DE=BD+CE. (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 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拓展与应用:如图(3),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D、A、E 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BAC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BDA=∠AEC=∠BAC,试判断△DEF的形状. 【答案】(1)见解析(2)成立(3)△DEF为等边三角形 【解析】 解:(1)证明:∵BD⊥直线m,CE⊥直线m,∴∠BDA=∠CEA=900. ∵∠BAC=900,∴∠BAD+∠CAE=900. ∵∠BAD+∠ABD=900,∴∠CAE=∠ABD. 又AB="AC" ,∴△ADB≌△CEA(AAS).∴AE=BD,AD=CE. ∴DE="AE+AD=" BD+CE. (2)成立.证明如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2.下面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5,11,6 B.8,8,16 C .10,5,4 D.6,9,14 3.如图,是三个等边三角形随意摆放的图形,则∠1+∠2+∠3等于() 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这个多边形是() A.四边形B.五边形C.六边形D .八边形 5.如图,在△ABC中,∠A=36°,∠C=72°,∠ABC的平分线交AC于D,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 A.0个B.1个C.2个D.3个6.如图,AE是△ABC的角平分线,AD⊥BC于点D,若∠BAC=128°,∠C=36°,则∠DAE 的度数是() A.10°B.12°C.15°D.18° 7.如图,AE∥DF,AE=DF.则添加下列条件还不能使△EAC≌△FDB.() A.AB=CD B.CE∥BF C.CE=BF D.∠E=∠F 8.如图,△ABC中,∠A=50°,BD,CE是∠ABC,∠ACB的平分线,则∠BOC的度数为()A.105°B.115°C .125°D.135° 9.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供选择的地址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10.如图所示,AB=AC,AD=AE,∠BAC=∠DAE,∠1=25°,∠2=30°,则∠3=() A.60°B.55°C.50°D.无法计算 11.用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和正六四边形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拼图案,即从第二个图案开始, 每个图案中正三角形的个数都比上一个图案中正三角形的个数多4个.则第n个图案中正 三角形的个数为()(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A.2n+1 B.3n+2 C.4n+2 D.4n﹣2 12.点P是等边三角形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若P在△ABC的三个顶点所组成的△PAB、△PBC、 △PAC都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的个数为() A.1 B.4 C.7 D.10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3.如图,李叔叔家的凳子坏了,于是他给凳子加了两根木条,这样凳子就比较牢固了,他 所应用的数学原理是. 14.点A(3,﹣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15.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 1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17.如图所示,顶角A为120°的等腰△ABC中,DE垂直平分AB于D,若DE=2,则EC=. 18.如图,在Rt△ABC,∠C=90°,AC=12,BC=6,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 和过点A且垂直于AC的射线AX上运动,要使△ABC和△QPA全等,则AP=. 三、解答题(共66分) 19.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AD是角平分线,∠B=66°,∠C=54°. (1)求∠ADB的度数; (2)若DE⊥AC于点E,求∠ADE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在下列的计算中正确的是( ) +3y =5xy ; B.(a +2)(a -2)=a 2 +4; ab =a 3b ; D.(x -3)2=x 2 +6x +9 2.已知四组线段的长分别如下,以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 1,2,3 B . 2,5,8 C . 3,4,5 D . 4,5,10 3.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 和△ACD 全等的条件是( ) A . AB =AC B . ∠B =∠C C .∠BDA =∠CDA D . BD =CD 5.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AB,AD 是斜边上的高,DE⊥AC,DF⊥AB,垂足分别为E 、F ,则图中与∠C(∠C 除外)相等的角的个数是( ) 个 个 个 个 6.下列“QQ 表情”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 B . C . D . 7.若 0414=----x x x m 无解,则m 的值是( ) A.-2 B.2 D.-3 8.在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a >b),再沿虚线剪开,如图①,然 后拼成一个梯形,如图②,根据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关系,表明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 +b)(a -b) B.(a +b)2 =a 2 +2ab +b 2 C.(a -b)2 =a 2 -2ab +b 2 -b 2 =(a -b)2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9.当x 时,分式51 -x 有意义;当x 时,分式11x 2+-x 的值为零 10.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4,一边长等于9,则它的周长是 . 11.若a 2 +b 2 =5,ab =2,则(a +b)2 = 。 12.如图,在ABC ?中,16AB AC cm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点D ,如果10BC cm =,那么BCD ?的周 长是 cm . 13.计算:20132 -2014×2012=______ ___. 14.如图,△ABC 中,AB=AD=DC ,∠BAD = 40,则∠C = . 15.计算: =+-+3 9 32a a a __________。16.如图,AD∥BC,BD 平分∠ABC.若∠ABD=30°,∠BD C=90°,CD=2, 12题 A B D C C A B D 16题 8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4= -2 B .3-=3 C .24±= D .39=3 2.计算(ab 2)3的结果是( ) A .ab 5 B .ab 6 C .a 3b 5 D .a 3b 6 3.若式子5-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5 B .x ≥5 C .x ≠5 D .x ≥0 4.如图所示,在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D ≌ △BAC 的条件是( ) A .∠D=∠C ,∠BAD=∠ABC B .∠BAD=∠AB C ,∠ABD=∠BAC C .BD=AC ,∠BAD=∠ABC D .AD=BC ,BD=AC 5.下列“表情”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 B . C . D . 6.在下列个数:301415926、 10049、0.2、π1、7、11 131、3 27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 7.下列图 形中,以方 程y-2x-2=0 (第4题图) D C B A C B 00 00 1 2-12 -21 12 x x x y y y y x

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是( ) 8.任意给定一个非零实数,按下列程序计算,最后输出的结果是( ) A .m B .m+1 C .m-1 D .m 2 9.如图,是某工程队在“村村通”工程中修筑的公路长度(m ) 与时间(天)之间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可知道公路的长度为( )米. A .504 B .432 C .324 D .720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A 、B 、D 的坐标分别为(0,0)、 (5,0)、(2,3),则顶点C 的坐标为( ) A .(3,7) B .(5,3) C .(7,3) D .(8,2)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1.若x -2+y 2=0,那么x+y= . 12.若某数的平方根为a+3和2a-15,则a= . 1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平方 结果 +2 ÷m -m m (第10题图)D C B A 0y x

初二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D C A B 数学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4分,共40分) 1、如图,两直线a ∥b ,与∠1相等的角的个数为(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不等式组x>3 x<4??? 的解集是( ) A 、33 D 、无解 3、如果a>b ,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a 3b -- D 、2a<2b -- 4、如图所示,由∠D=∠C,∠BAD=∠ABC 推得△ABD ≌△BAC ,所用的的判定定理的简称是( ) A 、AAS B 、ASA C 、SAS D 、SSS 5、已知一组数据1,7,10,8,x ,6,0,3,若x =5,则x 应等于( ) A 、6 B 、5 C 、4 D 、2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长方体、正方体都是棱柱; B 、三棱住的侧面是三角形; C 、六棱住有六个侧面、侧面为长方形; D 、球体的三种视图均为同样大小的图形; 7、△ABC 的三边为a 、b 、c ,且2 (a+b)(a-b)=c ,则( )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B 、c 边的对角是直角; C 、△ABC 是钝角三角形; D 、a 边的对角是直角; 8、为筹备班级的初中毕业联欢会,班长对全班学生爱吃哪几种水果作了民意调查,那么最终买什么水果,下面的调查数据中最值得关注的是( ) A 、中位数; B 、平均数; C 、众数; D 、加权平均数; 9、如右图,有三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都按照相同的顺序,依次标有1,2,3,4,5,6这六个数字,并且把标有“6”的面都放在左边,那么它们底面所标的3个数字之和等于( ) A 、8 B 、9 C 、10 D 、11 10、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北京市出台了新的居民用水收费标准:(1)若每月每户居民用水不超过4立方米,则按每立方米2米计算;(2)若每月每户居民用水超过4立方米,则超过部分按每立方米4.5米计算(不超过部分仍按每立方米2元计算)。现假设该市某户居民某月用水x 立方米,水费为y 元,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正确的是( ) 1 a b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数学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5,另一边长等于3,则它的周长等于( ). A .10 B .11 C .13 D .11或13 2、下列各项中是轴对称图形,而且对称轴最多的是( ). A . 等腰梯形 B .等腰直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直角三角形 3、算术平方根等于3的数是( ). A . 9 B . C .3 D 4 ). A .9 B .9± C .3 D .3± 5、下列各组字母(大写)都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A 、D 、E B .F 、E 、 C C .P 、R 、W D .H 、K 、L 6、若MNP MNQ ???,且8MN =,7NP =,6PM =,则MQ 的长为( ). A .8 B .7 C .6 D .5 7、在0.163 π 0.010010001…中无理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小芳有两根长度为4cm 和9cm 的木条,她想钉一个三角形木框,桌上有下列长度的几根木条,她应该选择长度为( )的木条. A .5cm B .3 cm C .17cm D .12 cm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4分) 9的相反数是 的平方根是 10、4- ,绝对值是 11 3.604≈≈ 12、比较大小: , 0 1 13、= ;= 14、7的平方根是 ,算术平方根是 15、若P(m 、2m-3)在x 轴上,则点P 的坐标为 ,其关于y 轴对称

的点的坐标为 16、点P (5、4)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 17、在Rt ABC ?中,已知∠C=90°,∠B=60°,BC=2.3,那么∠A= , AB= 18、等腰三角形是 图形,其对称轴是 . 19、下列各数中:0.3 、3π- 、3.14、1.51511511…,有理数有 个,无理数有 个. 20、1 4的平方根是 ,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是 三、解答题(本题共9个小题,满分52分) 21、(本小题5分) 30y -= 22、(本题5分) 如图1,两条公路AB ,AC 相交于点A ,现要建个车站D ,使得D 到A 村和B 村的距离相等,并且到公路AB 、AC 的距离也相等,请在图中画出车站的位置. (图1) 23、(本题5分) 如图2,AC 和BD 相交于点O ,OA=OC ,OB=OD . 求证:D C ∥AB . 24 、(本题5分) 如图3,点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FB=CE ,AB ∥ED ,AC ∥FD ,求证:AB=DE ,AC=DF .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练习(Word版 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练习(Word 版 含答案)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在ABC 中,45ABC ∠=,AD ,BE 分别为BC ,AC 边上的高,连接DE ,过点 D 作DF D E ⊥与点 F , G 为BE 中点,连接AF ,DG .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证:AF DF ⊥; (2)如图2,请写出AF 与DG 之间的关系并证明. 【答案】(1)详见解析;(2)AF=2DG,且AF ⊥DG,证明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 利用条件先△DAE ≌△DBF,从而得出△F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证明△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 (2) 延长DG 至点M,使GM=DG,交AF 于点H,连接BM, 先证明△BGM ≌△EGD,再证明△BDM ≌△DAF 即可推出. 【详解】 解:(1)证明:设BE 与AD 交于点H..如图, ∵AD,BE 分别为BC,AC 边上的高, ∴∠BEA=∠ADB=90°. ∵∠ABC=45°, ∴△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D=BD. ∵∠AHE=∠BHD, ∴∠DAC=∠DBH. ∵∠ADB=∠FDE=90°, ∴∠ADE=∠BDF. ∴△DAE ≌△DBF.

∴BF=AE,DF=DE. ∴△F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FE=45°. ∵G为BE中点, ∴BF=EF. ∴AE=EF. ∴△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FE=45°. ∴∠AFD=90°,即AF⊥DF. (2)AF=2DG,且AF⊥DG.理由:延长DG至点M,使GM=DG,交AF于点H,连接BM, ∵点G为BE的中点,BG=GE. ∵∠BGM∠EGD, ∴△BGM≌△EGD. ∴∠MBE=∠FED=45°,BM=DE. ∴∠MBE=∠EFD,BM=DF. ∵∠DAC=∠DBE, ∴∠MBD=∠MBE+∠DBE=45°+∠DBE. ∵∠EFD=45°=∠DBE+∠BDF, ∴∠BDF=45°-∠DBE. ∵∠ADE=∠BDF, ∴∠ADF=90°-∠BDF=45°+∠DBE=∠MBD. ∵BD=AD, ∴△BDM≌△DAF. ∴DM=AF=2DG,∠FAD=∠BDM. ∵∠BDM+∠MDA=90°, ∴∠MDA+∠FAD=90°. ∴∠AHD=90°. ∴AF⊥DG. ∴AF=2DG,且AF⊥DG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性质. 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D(m,m+8)在第二象限,点B(0,n)在y轴正半

初二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D C B A 、 B 、 C 、 D 、 数学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4分,共40分) 1、如图,两直线a ∥b ,与∠1相等的角的个数为(C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不等式组x>3 x<4??? 的解集是( A ) A 、33 D 、无解 3、如果a>b ,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D ) A 、a 3b -- D 、2a<2b -- 4、如图所示,由∠D=∠C,∠BAD=∠ABC 推得△ABD ≌△BAC ,所用的的判定定理的简称是( A ) A 、AAS B 、ASA C 、SAS D 、SSS 5、已知一组数据1,7,10,8,x ,6,0,3,若x =5,则x 应等于( B ) A 、6 B 、5 C 、4 D 、2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 、长方体、正方体都是棱柱; B 、三棱住的侧面是三角形; C 、六棱住有六个侧面、侧面为长方形; D 、球体的三种视图均为同样大小的图形; 7、△ABC 的三边为a 、b 、c ,且2 (a+b)(a-b)=c ,则( D )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B 、c 边的对角是直角; C 、△ABC 是钝角三角形; D 、a 边的对角是直角; 8、为筹备班级的初中毕业联欢会,班长对全班学生爱吃哪几种水果作了民意调查,那么最终买什么水果,下面的调查数据中最值得关注的是( C ) A 、中位数; B 、平均数; C 、众数; D 、加权平均数; 9、如右图,有三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都按照相同的顺序,依次标有1,2,3,4,5,6这六个数字,并且把标有“6”的面都放在左边,那么它们底面所标的3个数字之和等于( A ) A 、8 B 、9 C 、10 D 、11 10、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北京市出台了新的居民用水收费标准:(1)若每月每户居民用水不超过4立方米,则按每立方米2米计算;(2)若每月每户居民用水超过4立方米,则超过部分按每立方米4.5米计算(不超过部分仍按每立方米2元计算)。现假设该市某户居民某月用水x 立方米,水费为y 元,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正确的是( C )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a b

初二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ABC和△DEF中,AB=DE, ∠B=∠E,如果补充一个条件后不一定能使△ABC≌△DEF,则补充的条件是() A、BC=EF B、∠A=∠D C、AC=DF D、∠C=∠F 2.下面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1,2,3 B.1,2,4 C.3,4,5 D.4,4,8 3.下列图形中具有不稳定性的是() A、长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4. 在△ABC中,∠A=39°,∠B=41°,则∠C的度数为() A.70° B. 80° C.90° D. 100° 5. 如右图所示,AB∥CD,∠A=45°,∠C=29°,则∠E的度数为() A.22.5° B. 16° C.18° D.29° 6. 7、点P(1,-2)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P1,P1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是P2,则P2的坐标为() A、(1,-2) B、(-1,2) C、(-1,-2) D、(-2,-1) 7. 如图所示,∠A+∠B+∠C+∠D+∠E的结果为() A.90° B.1 80° C.360° D. 无法确定 8. 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等于144°,则该多边形是正()边形. A.8 B.9 C.10 D.11 9. 如图所示,BO,CO分别是∠ABC,∠ACB的两条角平分线,∠A=100°,则∠BOC的度数为(). A.80° B.90° C.120° D.140° 10. 如图,△ABC中,∠A=90°,AB=AC,BD平分∠ABC交AC于D,DE⊥BC于点E,且BC=6,则△DEC的周长是() (A)12 cm (B)10 cm (C)6cm (D)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 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1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一边长为6cm,则底边长为______. 13.已知在△ABC中,∠A=40°,∠B-∠C=40°,则∠B=_____,∠C=______. 14. 如图,所示,在△ABC中,D在AC上,连结BD,且∠ABC=∠C=∠1,∠A=∠3,则∠A 的 度数为. 15. 把边长相同的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镶嵌,若用2个正方形,则还需要____个正三角形才可以镶嵌. 16.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260°,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连_____?条对角线. 17. 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AB=5,CD=2,则△ABD的面积是____________. 18. 已知△ABC的三边长a、b、c,化简│a+b-c│-│b-a-c│的结果是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B D E C A 八 年 级 第 一 学 期 期 末 试 卷 数 学 2018.1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形的是 A B C D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325a a a += B .325a a a ?= C .23 6 (2)6a a = D .623a a a ÷= 3.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DNA 最早发现于衣藻叶绿体,长约0.00005米.其中,0.0000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4 0.510-? B .4 510-? C .5 510-? D .3 5010-? 4.若分式 1 a a +的值等于0,则a 的值为 A .1- B .1 C .2- D .2 5.如图,点D ,E 在△ABC 的边BC 上,△ABD ≌△ACE ,其中B ,C 为对应顶点,D ,E 为对应顶点,下列结论不. 一定成立的是 A .AC =CD B .BE = CD C .∠ADE =∠AED D .∠BAE =∠CAD 6.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它的底角的大小为 A .70° B .40° C .70°或40° D .70°或 55° 7.已知2 8x x a -+可以写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则a 可为 A .4 B .8 C .16 D .16-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以原点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x 轴的负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于A 点,B 点.分别以点A ,点B 为圆心,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P 点.若点P 的坐标为(a ,b ),则 A .2a b = B .2a b =

初二数学上册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初二数学上册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一、选一选,比比谁细心(每小题3分,共36分) 1.5的平方根是(). A.± B. C.- D. 2.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为() 3.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A.B.C.D. 4.若x2+(m-3)x+4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 A.-1 B.7 C.4 D.7或-1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2,3)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A.(2,-3) B.(2,3) C.(-2,-3) D.(-2,3) 6.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之一: 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解放军某部接到上级命令,乘车前往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前进一段路程后,由于道路受阻,汽车无法通行,部队通过短暂休整后决定步行前往.若部队离开驻地的时间为(小时),离开驻地的距离为(千米),则能反映与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则它的顶角为(). A.70° B.55° C.40° D.40°或70° 9.如图,已知函数和的图象交点为,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A.x<1 B.x>1 C.x≥1 D.x≤1 10.如图,∠ACB=90°,AC=BC,BE⊥CE于E,AD⊥CE于D, AD=5cm,DE=3cm,则BE的长是() A.8 B.5 C.3 D.2 11.△ABC的三边长分别a、b、c,且a+2ab=c+2bc,则△ABC是()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12.如图,已知△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 是BC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CA的延长线于点E、F,给出以 下四个结论:①AE=CF;②△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S四边形 AEPF=S△ABC;④BE+CF=EF.保持点E在AB的延长线上,当∠EPF在 △ABC内绕顶点P旋转时上述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第12题图 二、填一填,看看谁仔细(每小题3分,共12分) 13.若有意义,则=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写出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一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②该直线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 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于实数a,b,c,d,规定一种运算=ad-bc,如=1×(-2)- 0×2=-2, 那么当=27时,则x=. 16.如图,点B、C分别在两条直线和上,点A、D是x轴上 两点,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则k值为. 三、解一解,试试谁最棒(本大题共72分). 17.分解因式:(每小题4分,共8分)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专题练习(word 版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 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 (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BC s =_______cm ,BC t =______s ,AC v =_____m/s ;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AC v 偏____(填“大”或“小”); (5)甲、乙两组实验操作中,小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______。 【来源】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s v t = 刻度尺 秒表 缓 5.0 1 0.033 大 1∶2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s v t = ,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4]斜面坡度越大时,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该较缓一些。 (3)[5][6]由图知 5.0cm BC s =,15:35:2315:35:221s BC t =-= [7] 由图知 10.0cm AC s =,15:35:2315:35:203s AC t =-= 所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1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一 本试卷共三个大题,26个小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共9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2、某种细胞的直径是0.00000095米,将0.0000009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 A . 7 1095.0-? B . 7 105.9-? C . 8 105.9-? D . 5 1095-?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 A .2 a a a += B . 2 2a a a ?= C .632 a a a ÷= D . 32 6 ()a a = 4、如图,已知AB AD =,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 ADC △≌△的是 ( ) A .CB CD = B .BAC DAC =∠∠ C .BCA DCA =∠∠ D .90B D ==?∠∠ 5、下列因式分解中,正确的是 ( ) A . )4)(4(42 2 y x y x y x +-=- B .)(y x a a ay ax +=++ C . ))(()()(b a y x x y b y x a --=-+- D . 2 2 )32(94+=+x x 6、 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E 为AD 上一点,且EF ⊥BC 于点F .若∠C =35°,∠DEF =15°,则∠B 的度数为 ( ) A .65° B .70° C .75° D . 85° 7、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是 ( ) A .65°或80° B .80°或40° C .65°或50° D .50°或80° 8、如图,在△ABC 中,∠BAC =90°,AB =AC ,AD 是经过A 点的一条直线,且B ,C 在AD 的两侧,BD ⊥AD 于D ,CE ⊥AD 于E ,交AB 于点F ,CE =10,BD =4,则DE 的长为 ( ) A . 7 B .6 C . 5 D .4 9、如果2 (2)9x m x +-+是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 的值是 ( ) D C A B 4题图 6题图 8题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卷

白水第一中学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 卷 班级:姓名:得分: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能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是() A 整数 B 有理数 C 无理数 D 实数 2、下列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3、81 的平方根是() A.9 B.±9 C.±3 D.3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064的立方根是0.4 B.0.36的算术平方根是±0.6 C.8 27的平方根是± 2 3 D. 1 的算术平方根是1 5、如图,已知△ABC≌△EFD,∠C=∠D,AB=EF,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C=FD B.AC=EF C.∠A=∠DEF D.AE=BF

(第5题图)(第6题图) 6、如图,OA=OB,OC=OD,∠O=60°,∠C=25°,∠BED的度数是() A.60° B.55° C.70° D.50° 7、下列说法:①用一张像底冲洗出来的2张1寸相片是全等形;② 所有的正五边形是全等形;③全等形的周长相等;④面积相等的图 形一定是全等形.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③ 8、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 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和②去 9、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 A,1 和0 B,-1和0 C,正数和0 D,负数和0。 10、三角形一个外角平分线与它的一边平行,此三角形是() A.钝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斜三角形。 11、如图(第11题图),△ABC中,BC=10, 边BC的垂直平分线DE分别交AB、BC于点E、 D,BE=6,则△BCE的周长是() A.16 B.22 C.26 D.21 (第11题图) 12、下列条件中,不能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是( )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八年级数学试卷 第 1 页 共 4 页 图4 N M D C B A 图2 E D F D 图3 A C F E B 图1 N P O M A C B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科目: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时间: 100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ABC ≌△DEF ,且△ABC 的周长为18,若AB=5,AC=6,则EF= . 2、若2 164b m ++是完全平方式,m = . . 。 3.如图1,PM=PN ,∠BOC=30°,则∠AOB= . 4.如图2,在△ABC 中,AB=AC ,AD ⊥BC 于D 点,E 、F 分别为DB 、DC 的中 点,则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 对. 5. 已知△ABC ≌△DEF, 且∠A=30°, ∠E=75°, 则∠F= . 6.如图3,在△ABC 和△FED , AD=FC ,AB=FE ,当添加条件 时, 就可得到△ABC ≌△FED.(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 7.如图4, 已知AB=AC, ∠A=40°, AB 的垂直平分线MN 交AC 于点D,则∠DBC= 度. 8.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50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为 . 9、已知115a b -=,则2322a ab b a a b b +---的值是 10.若()2 190m n -+-=,将22mx ny -因式分解得 。 二.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式子:23123510 ,,,,,94678xy a b c x y x a x y π+++中,分式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 2.下列各式是因式分解,并且正确的是【 】 A .()()22a b a b a b +-=- B .123 111 a a a += +++ C .()()2 32111a a a a a --+=-+ D .()()2222a ab b a b a b +-=-+ 3.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__cm,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 AC=2.5 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 AC=______m/s; (4)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来源】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小 40.0 0.32 不可以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s v t =。 (2)[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下落速度较小。 (3)[3]从图中可以看到,图中AB段的路程是 AB s=80.0cm-40.0cm=40.0cm [4]AC段的路程是 AC s=80.0cm=0.8m 那么AC段的平均速度是 0.8m 0.32m/s 2.5s AC AC AC s v t === (4)[5]由于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从而得到小车在BC段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段是对于小车在B点是有速度的,速度不是零,所以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2.小军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

(1)图中这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______图,另一种读数方式会使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或 “偏小”),铅笔的长度应为______cm ; (2)接着,小军又用这把刻度尺去测量他的物理课本的厚度,五次读数分别为0.72 cm 、0.74 cm 、0.72 cm 、0.92 cm 、0.72 cm 。记录的五个数据中,明显错误的数据是 _________cm ,该物理课本的厚度应为________cm ,小军多次测量同一本课本并求出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 (3)若这把刻度尺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来源】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检测物理试题 【答案】甲 偏大 3.40 0.92 0.73 减小误差 偏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由图可知,乙图中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没有与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乙图的读数偏大,甲是正确的;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其示数 为 3.40cm ; (2)[4][5][6]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厚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5次读数中,0.92cm 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厚度为 0.72cm 0.74cm 0.72cm 0.72cm 0.73cm 4 L +++=≈; (3)[7]这把刻度尺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明显,由于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3.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 段的距离s AB =_____cm ,测得时间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v AB =_____cm/s ; (2)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_____;

2018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018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 1.以下永洁环保、绿色食品、节能、绿色环保四个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是() A.B.C.D. 2.王师傅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图.要使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还要再钉上几根木条?()A.0根B.1根C.2根D.3根 3.如下图,已知△ABE≌△ACD,∠1=∠2,∠B=∠C,不正确的等式是() A.AB=AC B.∠BAE=∠CAD C.BE=DC D AD=DE 4.如图,一个等边三角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则图中∠α+∠β的度数是() A.180°B.220°C.240°D.300° 5.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2a+3b=5ab B.(x+2)2=x2+4 C.(ab3)2=ab6D.(﹣1)0=1 6.如图,给出了正方形ABCD的面积的四个表达式,其中错误的是() A.(x+a)(x+a)B.x2+a2+2ax C.(x﹣a)(x﹣a)D.(x+a)a+(x+a)x 7.(3分)下列式子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x2﹣5x+6= x(x﹣5)+6 B.x2﹣5x+6= (x﹣2)(x﹣3) C.(x﹣2)(x﹣3)=x2﹣5x+6 D.x2﹣5x+6= (x+2)(x+3) 8.若分式有意义,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0 B.a=1 C.a≠﹣1 D.a≠0 9.化简的结果是() A.x+1 B.x﹣1 C.﹣x D.x 10.下列各式:①a0=1;②a2?a3=a5;③2﹣2=﹣;④﹣(3﹣5)+(﹣2)4÷8×(﹣1)=0;⑤x2+x2=2x2,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 1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林家购置了私家车,这样他乘坐私家车上学比乘坐公交车上学所需的时间少用了15分钟,现已知小林家距学校8千米,乘私家车平均速度是乘公交车平均速度的2.5倍,若设乘公交车平均每小时走x千米,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A.B.C.D. 12.如图,已知∠1=∠2,要得到△ABD≌△ACD,从下列条件中补选一个,则错误选法是() A.AB=AC B.DB=DC C.∠ADB=∠ADC D.∠B=∠C

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

Ⅱ.知识使用(共20分) 第一节单项选择从A、B、C四个选项中选择准确答案。 (共10小题,计10分) 21.I think Lionel Messi played soccer than any other player. R A.good B.better C.best 22.My mother says fruits are good my health. A.for B.at C.with 23.Lily is hard-working student in our class. A.more B.most C.the most 24.My mother often makes me at home. A.stay B. to stay C.staying 25.She is new in Changsha. So she has friends here. A.a few B.few C.little 26. do you exercise? Once a day. A.When B.How often C.How long 27.Does your sister study as as you? No, she studies harder . A.hard B.harder C.hardest 28.Is there in today’ newspaper? Yes, there is. A.interesting anything B.anything interesting C.something interesting 29.Thanks for me so much help. A.giving B.give C.to give 30.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amous talk show? .I want to watch it again and again. A.I can’t stand it B.I love it C.It’s meaningless 第二节完形填空通读下面的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A、B、C三个选项中选择准确答案。(共10小题,计10分) I have a problem. Yesterday afternoon I had a fight 31 my best friend, Peter. And I was very angry. I thought about it for a long time last 32 . Now I know I was 33 at that time. But I don’t know 34 I should do. My mother thinks I 35 go to see Peter and tell him I was wrong. My father thinks I should 36 and say 37 to him. And my brother 38 I should call “Teen Talk”,the radio advice program(电台建议节目). My sister tells 39 I should call my teacher for 40 . Can you tell me what I should do ? ( )31. A. with B. of C. at ( )32. A. morning B. noon C. even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