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6课《运动的小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6课《运动的小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6课《运动的小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6课《运动的小车》

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2.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研究能量的兴趣。

2.意识到通过实验结果作为证据而形成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并且以各种形式存在。

【教学重点】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叉、斜面、木块、纸带、软尺、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号笔。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最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 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 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 、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11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

小学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xx年六年级科学上册诊断自测题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40% 1.波兰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说”。他的观点:是地球、月亮等天体运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也在运动。 2. 地球(方向)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是地球的。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地球的自转形成了___ _____。 3. 18世纪植物学家_________对植物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时间是_______ 的,从而编排出一个“”。 4. 地球围绕自西向东公转,地轴是________ 的,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 5.月球是地球的_______,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_______。 6.美国宇航员_________ 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人类登月梦想。 7.我国“嫦娥一号”于xx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___ ____探月卫星。 8.发生日食时总是从___________先亏;发生月食时总是从__________先亏。11.产生日食的原因是_______挡住了_______的光。 10.月球本身不发光是靠反射_______的光才发亮的。 二、明辨是非:20% 1.地球总是自东向西不停地旋转着,因为太阳是东升西落。() 2.四季的更替是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3.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下半月月相的变化由圆到缺。()4.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也没有生物。() 5.月食的种类有月全食、月偏食、月环食三种。() 三、珠海拾贝。16% 1.一年中,日出较早的季节是()。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2.在一天中,人的体温和血压,以及呼吸频率都会有节律性变化,其中 ()时的体温和血压比较高。 ①清晨②傍晚③深夜 3.产生月食的原因是()。 ①月亮被黑云挡住②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③月亮被太阳挡住④月球自身出现了一些变化 4.月球上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 ①大海②平原③高山 四、研究与结论。8% 日食是怎样形成的?请画图表示日食的成因。 五、科学与生活。16% 1.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你知道《节气歌》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中有哪些节气吗? 2.当我们北半球是夏天时,太阳应照射到什么位置?写出你的猜想和方案。猜想: 方案: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一单元试卷

2011年六上科学第一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___。它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它,使它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____________;用力的位置叫____________;克服阻力的位置叫____________。 3、像水龙头这样,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在_________上用力带动________运动省力;________上用力带动_________运动费力。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就____________。 5、起重机就是利用了____________的原理,将建筑材料运送到建筑物上面去的。 6、像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___。 7、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____________滑轮;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____________滑轮;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8、轮轴的轴不变时,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____________。 9、自行车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把脚蹬的力量传到车轮上的。 10、用螺丝刀拧螺丝时,应用了____________工作原理;用螺丝刀撬油漆桶的盖子时,应用了____________工作原理。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 )1、用镊子夹棉球是使用了杠杆不省力的原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工作方便。 ( )2、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 )3、滑轮组组数越多越不省力。 ( )4、应用定滑轮省力,应用动滑轮不省力。 ( )5、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拧起来就越省力 。 ( ) 6、有的杠杆不仅可以省力,还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 )7、杠杆的支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点越远时,就越省力。 ( )8、升旗时,在旗杆下能将国旗升上旗杆顶部是因为旗杆顶部装有定滑轮。 ( )9、将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钳子最方便省力。 ( )10、人们所使用的工具都是省力的。 三、选择(在括号中填正确答案的序号) (每空2分,共22分) 1、下列器材中,主要属于斜面应用是( )。 A 、镊子 B 、老虎钳 C 、螺丝钉 2、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拉同样重量的物体,所用的拉力比较小的是( )。 A 、坡度小的斜面 B 、坡度大的斜面 C 、不能确定 3、下列3种杠杆: 使用这种杠杆( ) 使用这种杠杆( ) 使用这种杠杆( ) A 、省力 B 、费力 C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4、下列哪种情况最省力 ( )。 A 5、自行车上综合利用了( )等机械原理。 A 、斜面、轮轴 B 、杠杆、斜面、轮轴 C 、杠杆、滑轮 6、下列哪种情况能平衡( )。 A B C 7、扳手应用的简单机械是( )。 A 、杠杆 B 、斜面 C 、轮轴 D 、滑轮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习题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习题 一、填空 1.如图所示,尺子振动的____________受尺子伸出桌面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尺子伸出越长声音越,____________,伸出越短声音越____________。 (第1题)(第3题)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______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____________,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____________,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如图所示,这是一套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轻敲或重敲同一只曲编钟所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不同;用相同的力敲大小不同的编钟所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不同。 4.“哆来咪发”描述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__,这主要是由于振动的____________不同。 二、判断题 1.音高和音量没什么区别。() 2.“哆"和“咪”这两个音阶,音高是不同的。() 3.改变物体振动部分的长度,就可以改变物体振动发出的音量大小。() 4.音高的高低与尺子振动的幅度大小无关。() 5.条形柱状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与音高变化之间的规律。() 三、选择 1.敲击铝片琴较长的铝片和较短的铝片时,()。 A.较长的铝片发出的声音高 B.较短的铝片发出的声音高 C.发出的声音音高相同 2.口琴的簧片长短、薄厚和宽窄各不相同。吹口琴时,()的簧片发出的声音较低。 A.长、厚、宽 B.长、厚、窄 C.长、薄、宽 3.如图是童谣《数鸭子》的部分乐谱及歌词,当小明同学唱到“咕嘎咕嘎真呀真多呀”时,音高逐渐变高,关于音高变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五单元第六课《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

第五单元运动与力 第六课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在桌子上拉木块时,木块与桌子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木块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当拉力大于摩擦力时,木块才会运动。木块由运动到静止,也是摩擦力的作用。 用测力计缓慢地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测得的拉力大小就是木块在桌面上运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科学探究 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物体运动的具体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中对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假设。 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会使用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动物体所用的力。 3.科学态度、STSE 能认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装有重物的大木箱或纸箱、测力计、带拉环的木块、小车、木板、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2)自由讨论发言。 (二)新课学习

1.感受摩擦力 (1)体验1:把手紧贴桌面滑动,会有什么感受? (2)体验2:两人一组,将两本书的书页两两交叉,然后将其分离。 (3)体验3:推动或拉动木箱,你有什么感觉?这是怎么回事? (4)交流感受:3次体验活动中,你有什么感受? (5)小结:手紧贴桌面滑动,感觉受到了一种阻力,在阻碍手的滑动;书页两两交叉在一起的两本书很难分离,手感受到了阻碍分开它们的力;推动或者拉动木箱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地面对它的阻碍。 2.木块的运动 (1)分组实验:缓慢地用测力计水平拉木块,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2)小组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正确操作和读数。 (3)汇报与交流:每次木块从静止不动到刚刚好被拉动时,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手的感受是怎样的? (5)小结:拉木块时,在木块与桌子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木块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当拉力大于摩擦力时,木块才会运动。 3.停下来的木块 (1)继续实验:把木块放在桌面上用力一推,观察木块的运动。 (2)小组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做好记录。 (3)汇报与交流:木块最终会停下来,为什么? (4)小结:把木块放在桌面上用力一推,木块首先滑动得很快,说明手施加的力大于摩擦力,然后木块慢下来,最终停了下来,这说明由于手没有继续施加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木块停下来了。 4.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课件展示:教材P68页的四幅图片。 (2)交流,小结: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加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3)思考:想象一下,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会怎么样? (三)整理,下课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总复习资料 1、地球上的物种被科学家发现并分类记载的超过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有200万—40种,这足以说明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2、扬子鳄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珙桐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白鳍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x藏、青海、x疆等地)。 3、科学家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根据生活环境不同,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根据是否落叶,分为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根据植物是否有花,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4、已发现的植物种类有40万种之多,开花植物约占一半以上。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苔藓类、藻类和菌类等,其中蕨类、苔藓类、藻类自己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菌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靠吸收其他生物体或土壤里的养料而生存。 、科学家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给动物分类。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走(或爬)的;根据它们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野生

的和家养的;根据它们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根据身体内是否有脊柱,科学家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又将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动物(蛙)、爬行动物(龟、蛇)鸟类和哺乳动物;将无脊椎动物分为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昆虫)、软体动物(田螺、蜗牛)等 6、像蚂蚁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类(蚂蚁、蜻蜓、蝴蝶、蜜蜂、蝗虫、蚜虫、蝉、蚕、瓢虫、苍蝇、蚊子);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麻雀、燕子、喜鹊、鸽子、鸡、鸭、鹅、驼鸟);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后代的动物是哺乳动物(鲸鱼、蝙蝠、兔、猪、牛、羊、狗、猫、马、人)。 7、动物的种类有1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昆虫是动物中种类最多的,达100多万种。 8、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骆驼的驼峰、鸟的翅膀、仙人掌退化成刺的叶子)。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宜的。 9、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就是运用这一法则选择和淘汰着生物家族的一个个成员。 10、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身体愈接近圆形,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面的器官就越小。 11、从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简单生命体开始,到现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 (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3.斜面机械:大桥的引桥、螺丝钉、楼梯、斧刃、盘山公路… 4.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5.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6.实验:斜面能省力吗? 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实验方法: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小车所用额力,并记录; (2)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的力,并记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教案

第六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 利用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推论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能够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教学准备】 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动植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纸鱼、水盆、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许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如骆驼的驼峰,鸟类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叶子,这些特殊结构,使得生命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是什么使得它们与众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 1、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观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较细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

庞大的根系,与生活的环境有关) 2)观察仙人掌,松树,香蕉树的叶,它们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观察的结果: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松树的叶为针形,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树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形成的认识:植物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3)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态结构?说说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 2、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生活在水里和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比较它们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分别写出金鱼和鸽子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对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2.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3.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要注意:不要采摘植物和伤害动物;可以从脚印、粪便、毛等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经常飞来的鸟也应该记下来;找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要带上小铲,最好带上放大镜;可以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等。 4、寻找动植物时,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画下来或拍成照片,再编上号。 5、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有的地方校园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时,可以:给生物编号,写号码。 6、珍惜动物的分布区域: 藏羚羊:西藏、青海、新疆扬子鳄:浙江、江西、安徽、江苏 : 大熊猫:四川、山西、甘肃白鳍豚: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 珙桐:贵州、四川、云南 7.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 8.我国珍稀植物有珙桐、人参、水杉、银杏、金花茶等。 9.我国珍稀动物有大熊猫、藏羚羊、扬子鳄、白鳍豚、亚洲象、金丝猴等。 10、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 11、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200万种。其中植物有30多万种,动物有150多万种。 12、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 13.我们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不同的标准可把同一植物划分到不同的种类里面去。 14、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40万种之多,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15、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它们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16、植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植物茎的质地软硬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也可以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还可以根据有没有花分成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等等。 17、科学家分类植物的方法:科学家主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如他们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了(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 18、植物的种类:在植物中,已发现的种类约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19、不开花的植物: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菌类)不能自己制造养料。 20、举例: [ 开花的植物:月季、凤仙花、桃花、水仙、玫瑰、油菜花、金鱼藻等 蕨类:金钱蕨、铁线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 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

第11课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很多,如:(森林火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焚烧垃圾)等。 2、(尘埃)是一类很常见的空气污染物。除了它以外,还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 3、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指标。 4、API值0~50属(1 )级,空气质量等级分(优); API值51~100属(2 )级,空气质量等级分(良); API值101~200属(3 )级,空气质量等级分(轻度污染); API值201~300属(4)级,空气质量等级分(中度污染); API值>300属(5)级,空气质量等级分(严重污染); 5、当(有害气体)和(灰尘)等进入空气时,空气就被污染了,天 空也就变得灰蒙蒙了。 6、大气污染的危害有哪些?怎样保护空气?(怎样减少空气中的尘埃?) 答:大气污染的危害表现为1、伤害人的身体健康,引起呼吸道等疾病;2、危害动植物的生存和发育;3、腐蚀物体;4、影响全球气候,破坏臭氧层,形成酸性降雨。保护空气要做到①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②植树造林,提升空气质量。③减少工厂、汽车尾气排放。④在灰尘多的地方洒水。 7、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答:①深林火灾;②工业废气;③汽车尾气;④焚烧垃圾。 8、写出几条环境保护的标语。

答: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2、绿化世界,造福明天。3、人人爱环保,未 来无限好。4、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9、下面哪些地方尘埃比较多(C、D) A、森林里 B、公园里 C、马路边 D、操场上 10、尘埃知多少:①在工厂多、汽车多、雨水少的地方尘埃(较多);②在车流、人流较多的白天尘埃(较多);③在远离道路、树木多、雨水多的地方尘 埃(较少);④在清晨和深夜、车流较少的时候尘埃(较少)。 11、尘埃的多少与胶片的(放置位置)、(放置时间)、(放置后的天气)有关。 12、绿化造林,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能够减轻大气污染的程度。(√)。 第12课水质调查 1、干净的水是( 清澈透明)、(无色无味)的。简单地说,如果水里混入了 ( 有毒)或( 有害)的物质,水就受到了污染。一些微小生物的过量繁殖也 可能造成水的污染。 2、水污染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尤其在工业集中、人口密集的地方, 水污染更为严重。污水的来源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 3、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 做饭、洗菜、洗衣、洗澡、倒马桶、冲厕)等活动都会产生污水。 4、农业污水主要由过量施用( 化肥) 和( 喷洒农药)引起的。 5、如何保护水质不受污染? 答:①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要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②树立惜水意识,开展宣传教育。③提高处罚力度,对污染水源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 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 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 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 (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1物态常见的物质状态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4.1物态常见的物质状态 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常见的物质状态及其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共同性质。 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描述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2、使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区分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 2、知道物质三种状态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1、幻灯投影片。 2、学生每小组(4-6人):小木块、水、植物油、密封于玻璃容器中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橡皮、密封于玻璃容器中的空气、铁钉、有机玻璃、橡皮泥、玻璃棒、石块、泡沫塑料、牛奶、酒精、烧杯、锥形瓶、试管、玻璃片、酒精灯、量筒等。

3、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区分并认识物质的三态,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为学习“粒子理论”打下基础。 本课时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习物质的状态时,由老师提供几种不同的物质,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气体、液体、和固体性质的时候,由老师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设计好活动,学生自己操作,观察现象,记录结果,小组讨论分析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五、训练与评价 探究活动设计说明活动1:物质的分类 活动2:气体的性质 活动3:液体的性质 活动3:固体的性质

活动记录纸 活动1:物质的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气体的性质 活动3:液体的性质 活动4:固体的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