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习题第二单元检测A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习题第二单元检测A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习题第二单元检测A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习题第二单元检测A

第二单元检测(A)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

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旨在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应选③④。②错误,现代流行艺术要继承传统艺术元素,而不是取代。①不是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的原因,排除。

2.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为“全人类共同的精

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的多样性。“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入选;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②不选;雷锋精神影响中国及世界,说明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③入选;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④不选。故答案选B项。

3.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主题为“融媒天下,音有不同”——安徽融媒体联盟应运

而生,其目的就是要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该运作模式()

①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共享②佐证了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更好地丰富和扩展了文化的内涵④标志着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③错误,该运作模式不能丰富和扩展文化的内涵。④错误,大众传媒本来就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该运作模式起到的作用。安徽融媒体联盟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共享,佐证了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①②表述正确。故选A项。

4.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

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5.近些年,传出去的“中国好声音”越来越余音绕梁: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从北京

奥运到上海世博的全球文化交响、“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大批涌现、“中国文化节”走进数十个国家……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优雅地呈现并展示着自己。这些传出去的“中国好声音”()

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吸收了各国的文化成果,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④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我们吸收的是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故②说法不正确。④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故不相符。排除②④,选B项。

6.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

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答案:B

7.漫画《“网虫”一家》所揭示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网虫”一家

A.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B.文化具有多样性

C.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能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以网络技术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手段被称为大众传媒

答案:C

解析:漫画强调的是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8.不少刚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总是很难迅速融入美国学生中去,总觉得他们的很

多行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为此,有些人陷入了焦虑之中。为能尽快适应国外生活,他们()

①应该正视文化差异,努力克服不安和焦虑②应该入乡随俗,尊重美国学生的生

活习惯③应该掌握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多和美国学生相处④不用理睬美国学生,在当地寻找中国同伴交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中美文化各具特色,中国留学生应正视文化差异,尊重美国学生的生活习惯,同时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才能尽快融入美国学生中去,故答案选A项。④是一种回避态度,不利于个人发展。

9.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差别。关于古今婚礼习俗的不同,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①这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古今婚礼的某些习俗的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④古今婚礼习俗的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①观点错误。现代的婚礼与古代婚礼有巨大差别,说明传统文化能因时而变,这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②③观点正确,④观点错误。因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答案选D项。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据此完成第10—12题。

10.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

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答案:A

解析:春节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式过年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故A项正确。B、C、D三项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11.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在开往回

家的路上。在充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而C项入选;A项与题意无关;B项中“一成不变”表述错误;D项混淆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错误。

1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

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知识。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排除①。“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④。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②③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项。

13.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的高楼大厦,而在于它的历

史文化底蕴。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城市在“发展”的口号下,破坏了历史传承和已有的文化底蕴。这启示我们()

A.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B.要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

C.文化要在发展的前提下继承

D.要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A项是其应有的启示。B项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亦有糟粕存在,C项颠倒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实现了从衰微向大发展大繁荣的飞跃。产

生这一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A.科技进步

B.教育事业发展

C.社会制度更替

D.思想运动

答案:C

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也是社会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社会制度更替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实现从衰微向大发展大繁荣飞跃的最根本原因,故答案选C项。

15.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

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对文化的影响。②④符合题意。①③材料未涉及。

16.剪纸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文化市场瞄准了前人留下的这个文化

蛋糕,开发剪纸艺术产业,从静态的剪纸文化之中发掘出文化市场的又一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剪纸文化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创新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②开创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③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④促进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开发剪纸艺术产业,从静态的剪纸文化之中发掘出文化市场的又一朝阳产业”,说明大力发展剪纸文化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③④符合题意;发展剪纸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

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理念的创新,①说法错误;②夸大了发展剪纸文化产业的意义,排除。故选D项。

17.2018年5月7日,“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第一站在西藏拉萨

启动。33名记者在西藏自治区采访,以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为着力点,小故事讲大道理,小视角反映大主题,小切口突出新时代,用真情采写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飘糌粑香、冒酥油味的新闻作品。这是基于()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要反映社会生活②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作的主体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考查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强调新闻报道要深入群众生活,这是因为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立足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③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②观点错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④不选。故选A项。

18.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的进程主流,才有

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这启示我们()

①文学创作必须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汲取丰富的营养②文学创作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③社会实践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④文学创作源于艺术家的灵感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文学创作源于实践,而不是艺术家的灵感,④观点错误。排除④,选C项。

19.一位中国知名作家曾说过:“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中,美国的威

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这体现的道理是()

A.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B.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

C.植根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继承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任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创新等。在文化创作过程中,“追随大师”体现了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逃离他们”体现了要以我为主,故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错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源泉都是社会实践。D项“继承”错误,应为“借鉴”;此外,“主要任务”说法也不准确。

20.《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

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实现文化创新应该把握好() ①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③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④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③与材料无关;材料指出创新与继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故D项入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满分40分)

21.(11分)我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

世界遗产的价值

根据漫画,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分析漫画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4分)

(2)这样做有何危害?对此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7分)

答案:(1)①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2分)②但一些地方政府把世界遗产当作“摇钱树”,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忽略了保护文化的重要性。(2分)

(2)危害:影响我国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不利于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2分)态度:一是要发展。世界遗产的申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民族文化的需要。(2分)二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有民族责任心,生财有道,高度自律,不做有损文化的事情,积极保护好文化遗产。(3分)

22.(13分)材料一历史文化遗迹的修缮,其实是一个重新走进历史文化遗迹、认

识和诠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过程。历史文化遗迹大修,显然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物保护的价值,而具有了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时代文化发展的宏大意义。充分发掘和利用其传承的多元而丰富的文化元素,用以构建地域新文化,彰显地域

文化特色,提升地域文化品位。

材料二历史文化遗迹大修,于城市而言,意味着在传承历史、开创未来中迈出了矫健的一步;于市民而言,则意味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次具体实践。当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厚重的史册中翻开新的一页时,今天的城市居民又将以怎样的智慧浓墨书写时代的绚丽诗篇,这无疑值得期待。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历史文化遗迹大修的意义。(6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历史文化遗迹修缮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7分) 答案:(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历史文化遗迹大修,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分)②历史文化遗迹大修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2分)③历史文化遗迹大修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2分)

(2)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分)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3分)②在历史文化遗迹修缮过程中,对待其传统文化,不能“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2分)

解析:第(1)问,首先,明确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其次,要明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

影响。第(2)问,可以先根据教材知识指出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再结合历史文化遗迹修缮谈具体措施。

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材料二在文化建设中,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文化为什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8分)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为我国实现文化创新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8分)

答案:(1)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分)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分)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分)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分)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实现文化创新,必须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2分)②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繁荣。(2分)③文化创新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分)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2分)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2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第(1)问,要抓住文化及其创新的作用进行分析。第(2)问,注意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和材料中党中央关于文化创新的要求提出合理的建议。

高二政治必修三期末考试卷

白银阳光高中2017-2018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50分)今天,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得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与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所有这些目标得实现,离不开经济、政治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根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我们要建设得小康社会就是( ) A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得社会 B人民不仅物质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能享有更民主权利得社会 C.不再存在贫富差别得社会 D.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得社会 2.下面不属于落后文化范畴得就是( ) A.给人瞧相 B.给人算命 C.殖民文化 D.瞧风水 3.道德就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得行为规范得总与,下列对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表述正确得就是( ) A人们可以通过自省、自律得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水平 B.加强道德修养可以陶冶人得思想道德情感 C.加强道德修养不利于养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D.加强道德修养需要形成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过程中,越来越多得人认识到,文化中有了经济,可以创造生 产力,提高竞争力;而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根据此回答4~5 4.文化中有了经济,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这说明( ) A.经济就是文化发展得唯一动力 B.文化就是经济得反映 C.经济发展就是文化发展得基础 D.文化对经济有重大影响 5.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这说明( ) A.文化就是经济发展得决定因素 B.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得影响 C.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得支柱产业 D.实现了文化得繁荣就能实现经济得繁荣 先进文化要有强大得文化产业作为支撑才能健康发展,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更新文化发展观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得重要增长点。根据此回答6~7题 6.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 A.文化产业得崛起就是先进文化得主要标志 B.实现了文化产业得发展就能实现经济发展 C.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经济得根本目得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7.下列属于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得就是( ) A.科学知识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得过程 B文史知识得学习. C.艺术欣赏得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 D.树立崇高理想得过程 8.钱伟长先生曾说过:“天下没有别得国家得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瞧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 A 汉字就是世界文化得基本载体 B 汉字文化得内涵丰富 C 汉字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得见证 D 汉字得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9.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就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得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在一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发明蕴涵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10.为解决朝鲜核危机,我国积极斡旋,推动了多轮六方会谈得进行,我国一向从维护朝鲜半岛与本地区得与平与稳定出发,主张通过对话与平解决半岛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得目标。这体现了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得基本内涵之一( ) A. 爱国主义 B. 团结统一 C. 爱好与平 D. 自强不息 11.《老子·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商君书·画策》说“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从以上引述中可知, 就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得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就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得生生不息得血液。( ) A. 团结统一 B. 爱好与平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 12.下列属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得就是( ) A雷锋将神B西柏坡精神C载人航天精神D大庆精神 13.现代科学技术得发展,使文化产品得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这说明( ) A.科学技术得发展,为人们更多得文化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撑 B.科学技术得发展,为规模化生产与流通文化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 C.文化生活就是色彩斑斓得 D.科学技术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得决定性力量 媒得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得现象。这告诉我们( ) 14.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得发展,给我们得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得变化。但就是,文化市场得盲目性与传①在文化产业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是对立得②要限制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得发展③对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④要辨证地瞧待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得发展 A.①②C.①④ B.②③ D.③④ 15.《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今世界激烈得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 得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与民族精神得竞争。文化得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得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之中。这表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就是( ) A.提高全民族素质得必然要求 B.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得要求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得需要 D.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影响得需要 16.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得重要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就是中华民族之魂,其中,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得基因。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接受民族文化得熏陶,有助于她们( ) ①提高文化品位②完善自身人格修养③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加强社会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4、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 督政府行为,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具体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4、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 和行政诉讼制度。 5、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 府不断改进工作。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行政 1、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 2、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依法行政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 ①由国家性质以及政府性质决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②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人教版综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政治生活》讲义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家性质,即国体,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迄今为止,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资本主义国家,这三种类型的国家属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国家。 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国家性质(国体)(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最大特点(b): (1)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2)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①民主权利广泛。②民主主体广泛; 真实性: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③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b): (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有坚持专政,才能维护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1、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a)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 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公民依法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等) 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a)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c)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②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的原则。 (关系: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要求:①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②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要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要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备知识要点 一、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 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 要内容。 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 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五、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作用 (1)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政治·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1、(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权利(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或者公民正确对待政治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C、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EG、网络民主一方面促进了政府与公民的活动,另一方面导致网络谣言四起,谈谈你对网络民主的认识积极: ①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②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③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消极:

①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③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不得干扰正常公务活动; ④有序参与民主政治 3、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EG 我国为什么以及如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为什么: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利。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和真实的民主权利。 3.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社会的基础、标志。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如何做: 1.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2.政府要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政治知识点自己整理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文化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文化活动也是文化的形式。 4、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5、总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6、文化的作用: (1)总的作用;(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影响) 7、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8、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9、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限定)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总结 1.文化的的内涵 (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征: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逐步培养而来;③精神活动离不开 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影响 (1)对国家的影响: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对社会的影响: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 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通过借助文化渗透的方 式来使自己价值观念向外推销而实现的) (3)对个人的影响:①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影响的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实践和认识活动与思维方式; ③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的特点(无形的、主动的)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很难改变); ④文化塑造人生(对人的作用):优秀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增强人们的 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等素质)。 3.民族文化 (1)含义:每个民族、国家自己的文化。 (2)地位: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表现:①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 重要标志(地位);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作用)。 4.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1)地位及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民族性: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有自己的个性和特 征。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性: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各民族间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存在普遍的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 遍规律,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是世界的; 5.尊重文化多样性 (1)原因: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途径:①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 进人类文化繁荣进步;③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5年4月9日至12日,第12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博览会上近170家单位参展。除了全面展示上海各级各类教育的规划和建设成果外,还安排了不同主题的教育高峰论坛和适合青少年参与的现场活动。本次教博会期间将举行5场高规格的教育高峰论坛,主题皆为教育热点和重点。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认真审题。题目问的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而②④都属于发展教育的措施,故排除。 2.“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案] A [解析]材料重点强调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文字属于文化范畴,因此体现了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故A正确;题中体现了汉字及其词义的变化,但没有体现汉字的重要性,故B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D 说法正确,但题中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对生活的反映。 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因为文化遗产()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政治知识点自己整理超全.pdf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5、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6、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地位)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地位)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3)监督权 2、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 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又要树立义务意识,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各种选举方式的区别 选举方式含义优点缺点 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 式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 愿的机会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 况下不适用 间接选举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 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 适用 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 心目中的当家人 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的应选名 额的选举方式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 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 选择 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 举名额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 民等情况 2、确定选举方式的因素: (1)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3、我国确定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差额选举)。 4、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国家。 3、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这是国 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 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 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框题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2、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 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 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全面总结--新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归纳集合总结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 (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 (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 (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一、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题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1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单项选择题(25×2) 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3.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经济和政治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文化是由知识分子创造的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由文化、经济所决定,又给予文化和经济以重大影响 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强调“软实力”是看到了( ) A.国家军事力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 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5.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框题一 : 民主选举: 1. 选举方式: P16(1)直接选举(优点: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 己最信赖的当家人;缺点: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 组织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比较高。适用范围:县或县级 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村委会、居委会选举) ( 2)间接选举(优点: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缺点: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 系不直接,可能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适用范围:县级以上 人大代表的选举;乡镇级以及乡镇级以上工作人员)(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额 =应选额;优点: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 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优点: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 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缺点:若不加以有效规范,易发 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①采取何种选举方式,由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 定。 P16 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P17 3.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4.公民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P17-18 ①公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直接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5. 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P18 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框题二:民主决策: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P20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2)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 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P22 (对决策者)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对决策者)其次,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对公民)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对公民)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框题三:民主管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 (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 (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 (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一、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二、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1)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3)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