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学考试训诂学填空题

自学考试训诂学填空题

自学考试训诂学填空题
自学考试训诂学填空题

填空题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如《经传释词》《方言》。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

雅》。

12.萧统的《文选》在

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

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

般用直音法,反切注

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

“四声别义”这一特

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

括《大学章句》《论语

集注》《孟子集注》《楚

辞集注》

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

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

语是当为(当作)

17.使用之言(之为言)

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

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

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

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

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

思。”毛传:“思,辞

也”。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

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

的是《群经平议》《诸

子平议》《古书疑义举

例》。

23.《读书杂志(记)》

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

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

?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

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

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

法是以形索义。

27.“名无因宜,约之

以命。约定俗成谓之

宜,异于约者谓之不

宜。”这段话描写了音

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

定性。

28.因声求义的重要轨

道是通假借、明方言、

寻语源。

29“学者改本字读之,

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

之,则以文害辞”,这

句话出自王引之的《经

义述闻》

30.明方言旨在解决方

言词的声音变化的轨

迹。

31.所谓声训,主要是

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

的方法。

32.章炳麟的《文始》

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

法来探寻语源。

33.王念孙说的连语指

连绵词。

34.“先帝尝与太后不

快,几至成败”。成败

是偏义合成词。

35.“即有缓急,周亚

夫真可任将军”。缓急

是偏义合成词。

36.“将军者,国之爪

牙也”。爪牙是合义的

合成词。

37.比如《说文?老部》:

“老,考也”,“考,

老也”,使用的训诂方

式是互训。

38.“负,背也,置项

背也。”它的训诂方式

是推因。

39.“蛊,腹中虫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

界。

40.“盗,逃也”,使

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41.对音义关系的探

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

右文说。

42.右文说是声符求字

义的学说。

43.沈兼士作《右文说

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

其推阐》,对“右文”

说的历史和内容都作

了分析说明,把“右

文”说更具体化、系统

化、科学化了。

44.近代对《右文说》

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

是沈兼士。

45.“燕雀以为凤皇,

不能与争于宇宙之

间”。高诱注:“宇,

屋檐,宙,栋梁也”,

他使用的间本义。

46.“吹”(嘘也):

“嘘”(吹也)-“吹

嘘”。使用的训诂方式

是互训。

47.“口,人所以言食

也。”使用的训诂方式

是义界。

48.训诂学用反义词来

解释词义的方式叫反

训。

49.段玉裁说“凡字有

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

义焉”。

50.一个词由本义推演

而形成新的意义。

51.周烈王崩,齐后往,

周怒,赴于齐。赴后写

为讣,它们的关系是古

今字。

52.“鲰生教我距关,

无内诸侯”。表达的感情色彩是轻蔑。

53.《方言》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是汉代的杨雄。

54.源于晋代的俗语是宁馨。

55.哈尔滨来自满语,吉林来自满语。齐齐哈尔来自达斡尔族语。乌兰浩特来自蒙古语。呼和浩特来自蒙古语。拉萨来自藏语。乌鲁木齐来自维吾尔语。

56.“佛、菩萨、和尚、现在、因果、庄严、法宝、圆满、魔、阿加佗”来自梵语。

57.“仁频”译自爪哇语。

58.外来词有铁辙(铁轨)、辙路(铁路)、量天尺(寒暑表)、千里镜(望远镜)、自来火(火柴)、千斤秤(起重机)。

59.方丈原指长老的居处,后来也用来指主持寺庙的大和尚。

60.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榖部“阿芙蓉”下说:“‘阿芙蓉’一名‘阿片’,俗作‘鸦片’”。

61.高诱注:“纮宇宙而章三光”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使用的是引申义。

62.《礼记?月令篇》:“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王引之说:“‘蝗虫’皆当为‘虫蝗’”。

63.凡文字有义,有形,

有音;《尔雅》,义书也。

《声类》以下,音书也,

《说文》以下,形书也。

64.黄侃说:“四类之

中,又当以《说文》《尔

雅》为本。

65.训诂书在汉代出现

的是《尔雅》。

66.《尔雅》分为十九

类。

67.晋代的郭璞的《尔

雅注》与宋代邢昺的

《尔雅疏》合为《尔雅

注疏》。

68.清代研究《尔雅》

的人很多,成就最大的

是邵晋涵和郝懿行两

人。

69.邵晋涵的《尔雅正

义》着重校正文字,采

录古注,以古书证《尔

雅》。

70.郝懿行的《尔雅义

疏》着重以声音贯串训

诂,用“因声求义”的

方法破除文字障碍,探

求词源。

71.增补《尔雅》或仿

照《尔雅》体例编写的

书很多,它们都以

“雅”字命名,其中最

早的一部是旧题孔鲋

撰的《小尔雅》。继承

《尔雅》而最为著名的

有《方言》《释名》和

《广雅》。

72.训诂著作出现于汉

代的有《方言》。

73.下列作品出现于汉

代的有《释名》

74.刘熙的《释名》以

推寻事物的得名之由

著称。

75.《方言》是中国第

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

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

的调查搜集而编成的

一部方言词典。

76.《方言》的注本流

传至今的,以晋代郭璞

的《方言注》为最早。

77.《广雅》的作者是

魏?张揖。

78.王念孙给《广雅》

注释,日以三字为率,

积十年乃成书,名为

《广雅疏证》。

79.《广雅以疏证》有

人比诸郦道元注《水

经》,注优于经。

80.下列著作出现于汉

代的是《说文》。

81.南唐徐锴撰《说文

系传》叫小徐本,到宋

代,徐铉校订的《说文

解字》叫大徐本。

82.《经典释文》作者

是唐代的陆德明。

83.先秦有六经,秦以

后有五经,失传的是

《乐》。

84.《孟子章句》的作

者是汉?赵歧,《楚辞章

句》的作者是王逸。

85.史记的三家注包括

宋?裴駰的《史记集

解》、唐?司马贞的《史

记索隐》、唐?张守节的

《史记正义》。

86.《文选》是梁?昭明

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

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

文的总集。

87.集中力量注明出典

的是《文选》。

88.清代刘宝楠的《论

语正义》、焦循的《孟

子正义》有很大的参考

价值。

89.从先秦到秦末,训

诂学发展经楞了五个

时期,分别是先秦的萌

芽期,两汉的兴盛期,

魏唐的保守期,宋到明

的中落期,清的复兴

期。其中最重要的两个

时期是两汉和清代。

90.汉人遍注群经,为

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

蹊径,奠定了基础,毛

亨、郑玄、许慎、马融

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

代表人物的。

91.魏晋六朝,流传到

今天的注解有王弼、韩

康伯的《易经》,杜预

的《春秋经传集解》,

范宁的《榖梁传集解》,

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裴松之的《三国志

注》,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魏晋?皇侃

的《论语义疏》。唐?

慧琳的《一切经音义》。

92.清代的训诂学为三

派:一是纂集派,这一

派述而不作。二是注释

派,这一派是阐发或纠

正前人的训诂。三是发

明派。

93.清代训诂学家属于

吴派的学者有惠栋、江

声、钱大昕,主张搜集

汉儒经说,加以疏通。

94.清代训诂学家属于

皖派的学者有戴震、段

玉裁、王氏父子,主张

以字学为基点。

95.《汉书?艺文志》现

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96.最早的图书分类是“七略”。

97.四大丛书是《二十四史》《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四库全书》。

98.“衍、脱、讹、倒”是古籍出现错误的四种现象。

99.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增加文字的现象叫衍。

100.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丢掉文字的现象叫脱。

101.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叫讹。

102.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错简文字的现象叫倒。

103.校勘的目的在于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104.校勘的四种方法是:对校法、他校法、文物校书法、理校法。105.训诂的方式除了互训、义界外,还有推因。

106.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107.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108.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109.谓和谓之不同:使

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

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

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

前面。

110.《一切经音义》有

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

玄应,凡二十五卷;另

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

凡一百卷。

111.王念孙、王引之,

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

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

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读书杂志》、《广雅

疏证》、《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

112.读破又称破字或

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

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

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

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

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

示意义的转变。

113.训诂的中心内容

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

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

的方法。

1、提出“训诂者,以

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

点的是。黄侃2、用

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

的术语是。如字3、

《史

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

裴骃的《》、唐代的

《史记索隐》和唐代

的《史记正义》。史记

集解司马贞张守节

4、《史记集解》的作者

是刘宋时期的。裴骃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

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

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

况》

2.刘熙:释名、孟子

3.张揖:广雅、埤仓、

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

急就章注、汉书注、五

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

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

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

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

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

名,八十六卷,二百余

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

孙诒让。《周礼正义》

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

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

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

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

术巨著。

2.方言——中国第一

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

作,全名《楢轩使者绝

代语释别国方言》。西

汉扬雄著。今存13卷。

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

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

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

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

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

族的语言。《方言》对

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

明通语、某地语、某地

某地之间语、转语等,

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

方言分布轮廓。《方言》

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

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

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

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

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

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

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

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

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作者蒋礼鸿,语言

学家。字云从,浙江省

嘉兴人。《敦煌变文字

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

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

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毛诗诂训

传》

□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 注释工

×. 纂集工作

×. 考证工

√. 编辑工作

□ 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

□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

□ 《墨子间诂》属于集解

□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春秋左传集

解》

□ 《尔雅》分为十九

□ 《释名》的作者是

刘熙

□ “训”和“诂”

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

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

者,古也。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训者,

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

也。”“诂”是解释

“异言”的,“训”是

“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

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

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

顺,引申的意思,解释

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

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

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

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

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

种:注释工作、纂集工

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

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

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

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

作相对应;考证材料,

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

材料。

□ 前人所称的

“传”、“说”、

“解”、“诠”、

“疏”、“证”、

“微”、“诂”、

“注”、“义证”、

“正义”等,都是随文

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

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

训词的《尔雅》;依照

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

统帅文字的《说文解

字》;专门纂集声训以

明语源的《释名》;沟

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

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

颖达《五经正义》;顾

炎武《日知录》;王念

孙、王引之《读书杂志》

与和《经义述闻》;钱

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与《十驾斋养新录》;

赵翼《陔余丛考》;沈

家本《历代刑法考》;

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

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

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

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

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

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

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

的存在形式、运动规

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

述。

□ 黄侃说:“训诂者,

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

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

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

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

理。真正之训诂学,即

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

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

式,明其义例,以求语

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

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

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

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

代。

□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

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

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

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再度注释的出现、

训诂范围的扩大、集

注、集解的出现与字

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

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

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

《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

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

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

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

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

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

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

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

原因,一是程颢、程颐、

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

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

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

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

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 朱熹《四书章句集

注》包括《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论语

集注》、《孟子集注》。

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

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

元明最高成就。

□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

要有:梅膺祚《字汇》、

张自烈《正字通》、朱

谋玮《骈雅》、方以智

《通雅》、陈士元《俚

言解》、张存绅《雅俗

稽言》、李实《蜀语》、

黄生《字诂》和《义府》。

□ 朱谋玮《骈雅》开

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

词书体例,方以智《通

雅》则突破了《尔雅》

的范围,以经史为主,

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

大型词典。

□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

有《国故论衡》、《小

学答问》、《新方言》、

《文始》。

□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

括:《尔雅》、《小尔

雅》、《方言》、《说

文》、《释名》、《广

雅》、《玉篇》、《广

韵》、《集韵》、《类

篇》。

□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

方法,一曰直训,二曰

语根,三曰界说。

□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

法,一曰互训,二曰义

界,三曰推因。

□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

现代的著作是:胡相安

《中国训诂学史》、齐

佩榕《训诂学概论》。

□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

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

贡献的学者有:沈兼

士、何仲英、杨树达。

□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

训诂学的著作有:《右

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

革及其推阐》、《声训

论》、《研究文字学

“形”和“义”的几

个方法》。

□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

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

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

型有:集合贮存型、整

理编选型、理论证实

型。

□ 考证的步骤一般

是:提出考证对象、考

求材料证据、论证。

□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

分组成,发疑、取证、

释理。

□ 考证的类型分为:

证实类和反驳类。

□ 证实类,对未有结

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

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

实。

□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

义不明、证据不足、论

证不详而发疑。

□ 反驳类,对已有的

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

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

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

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

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

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

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

规律、违背注例、违背

事理而发疑。

□ 词存在的两种状

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

态。

□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

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

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

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

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

的。

□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

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

义,意义是固定的,多

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

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

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

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

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

经验和感情色彩。

□ 随文释义的任务:

确定义项、明确指向、

陈述具体义值。

□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

释是:形训、声训、义

训。

□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

法:以形索义、因声求

义、比较互证。

□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

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

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

形索义。

□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

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

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

的方法。

□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

源两类。

□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

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

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

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

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

客观实际。

□ 注释结论是否正

确,可以从语言文字、

文情语境、事理逻辑、

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

行验证。

□ 当今社会,训诂学

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

教学、辞书编纂、古籍

整理三大领域。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试题

2008年10月北京自考“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释名》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释名》是一部用声训的方法推求名源的书。 B.《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 C.《释名》编于战国时期。 D.《释名》的作者是刘熙。 2.“集注”、“集解”类注释书是最早出现于训诂学史上的(). A.先秦两汉时期 B.魏晋隋唐时期 C.宋元明时期 D.清代 3.《说文解字义证》的作者是() A.桂馥 B.段玉裁 C.王筠 D.宋骏声 4.认为“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不同”的人是() A.王念孙 B.颜师古 C.许慎 D.黄侃 5.下列著作属于“字书(形书)”的是() A.《论语集解》 B.《小尔雅》 C.《切韵》 D.《玉篇》 6.下列各书作于汉代的是() A.赵岐《孟子章句》 B.朱熹《论语集注》 C.洪兴祖《楚辞补注》 D.孔颖达《五经正义》 7.《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郑玄的意思是() A.“拜”是“拔”的同源字 B.“拜”是“拔”的通假字 C.“拜”是“拔”的异体字 D.“拜”是“拔”的同义词 8.下列关于“义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 B.“义疏”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训诂体式 C.“义疏”既解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有关传注 D.“义疏”表示意义有疏漏 9.下面关于“字”“词”关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B.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不能变化的 C.字与词是相互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 D.字的意义不等于词的意义 10.“声训”是指() A.高声训斥 B.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被释字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复习过程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 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 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填空

填空、选择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7、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 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23、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24、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25、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世界名著,有过“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26、“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 27、以人民往视者。以:有。 28、“谓”:指的是。 29、“或”:说的是。 30、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 31、使用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32、如字: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训诂术语,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33、解释词义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4、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35、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36、“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3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外在形式的利用 38、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39、《说文解字》是以形索义的典式。 40、有一种训诂的方法是以形索义,例如“弈”的“大”古代写作(P89页),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样子,本义是大;“弈”的“89 ”古代写作# 。本义是围棋。 41、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 42、“厥义”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自学考试训诂学填空题

填空题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如《经传释词》《方言》。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 雅》。 12.萧统的《文选》在 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 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 般用直音法,反切注 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 “四声别义”这一特 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 括《大学章句》《论语 集注》《孟子集注》《楚 辞集注》 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 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 语是当为(当作) 17.使用之言(之为言) 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 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 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 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 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 思。”毛传:“思,辞 也”。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 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 的是《群经平议》《诸 子平议》《古书疑义举 例》。 23.《读书杂志(记)》 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 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 ?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 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 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 法是以形索义。 27.“名无因宜,约之 以命。约定俗成谓之 宜,异于约者谓之不 宜。”这段话描写了音 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 定性。 28.因声求义的重要轨 道是通假借、明方言、 寻语源。 29“学者改本字读之, 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 之,则以文害辞”,这 句话出自王引之的《经 义述闻》 30.明方言旨在解决方 言词的声音变化的轨 迹。 31.所谓声训,主要是 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 的方法。 32.章炳麟的《文始》 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 法来探寻语源。 33.王念孙说的连语指 连绵词。 34.“先帝尝与太后不 快,几至成败”。成败 是偏义合成词。 35.“即有缓急,周亚 夫真可任将军”。缓急 是偏义合成词。 36.“将军者,国之爪 牙也”。爪牙是合义的 合成词。 37.比如《说文?老部》: “老,考也”,“考, 老也”,使用的训诂方 式是互训。 38.“负,背也,置项 背也。”它的训诂方式 是推因。 39.“蛊,腹中虫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 界。 40.“盗,逃也”,使 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41.对音义关系的探 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 右文说。 42.右文说是声符求字 义的学说。 43.沈兼士作《右文说 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 其推阐》,对“右文” 说的历史和内容都作 了分析说明,把“右 文”说更具体化、系统 化、科学化了。 44.近代对《右文说》 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 是沈兼士。 45.“燕雀以为凤皇, 不能与争于宇宙之 间”。高诱注:“宇, 屋檐,宙,栋梁也”, 他使用的间本义。 46.“吹”(嘘也): “嘘”(吹也)-“吹 嘘”。使用的训诂方式 是互训。 47.“口,人所以言食 也。”使用的训诂方式 是义界。 48.训诂学用反义词来 解释词义的方式叫反 训。 49.段玉裁说“凡字有 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 义焉”。 50.一个词由本义推演 而形成新的意义。 51.周烈王崩,齐后往, 周怒,赴于齐。赴后写 为讣,它们的关系是古 今字。 52.“鲰生教我距关,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答案】C 【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答案】A 【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答案】B 【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2011年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 2.读如 3.推原 4.之为言 5.音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______、______、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______。 4.析言又称______、______,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

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______》。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______。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______的《尔雅正义》和______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复:又。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 益:副词,更加。

训诂学试题

浙江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 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5.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2.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训诂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训诂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以后泛指正。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凡一百卷。 5、,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6、读破又称或,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7、训诂的中心内容是,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的方法。 8、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 9、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和 10、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注释工作,其余两种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隈:躲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音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特征? 2、如何进行“析词审义”

训诂学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 1、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解释佛典 3、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4、释玄应;释慧琳 5、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6、破字;易字;假借字;读音 7、释词;释词 8、《五经正义》。 9、应用训诂学;理论训诂学 10、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三、判断题 1-5 ×√√×× 四、简答题 1、音义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2、析词审义要做到“三分清”: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音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

最新《语言学概论》历年自考真题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541)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革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汉语属于 A.孤立语 B.屈折语 C.粘着语 D。复综语 2.“种花”的“花”和‘‘花钱”的“花”是 A.同义词 B.多义词 C.同音词 D.近义词 3.苏美尔人发明了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 C.腓尼基字母 D.阿拉伯字母 4.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叫 A.语言相关 B.语言辅助 C.语言影响 D.语言迁移 5.“郭明义是当代的雷锋”中,“雷锋”属于借代中的

A.以部分代整体 B.以特征代本体 C.以具体代抽象 D.以专称代通称 6.“成立”和“建立”这两个词的词义区别主要是 A.理性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7.根据乔姆斯基提出的假设,人的大脑中储存的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语言知识叫 A.人类语法 B.普遍语法 C.个人语法 D.个别语法 8.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 A.地方话 B.隐语 C.亲属语言 D.原始基础语 9.“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拟人 B.拟物 C.夸张 D.降格 10.语言符号的能指是 A.词汇 B.语音 C.语义 D.语法 11.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主要出于 A.人们的喜好 B.经济上的原因 C.文化上的原因 D.政治上的原因 12.诗歌属于 A.谈话语体 B.应用语体 C.文学语体 D.宣传语体 13.纳西族语言称“大树”为“树母”、“小树”为“树男”,反映出古代纳西族曾经历过 A.群婚制阶段 B.族外婚制阶段

自考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唐代释慧琳完成的训诂著作是()。 A.《水经注》 B.《世说新语注》 C.《论语义疏》 D.《一切经音义》 【答案】D 【解析】唐释玄应和慧琳的《一切经音义》是汇集这类双语研究成果的训诂专著。【考点】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训诂学的深入与拓展期——魏晋隋唐 2.训诂的方式除了有互训、义界之外,还经常使用的有()。 A.转语 B.推因 C.以形索义 D.浑言 【答案】B 【解析】常见的训诂方式有互训、义界和推因。 【考点】注释原理 3.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这一说法的是()。 A.许慎 B.孔颖达 C.段玉裁 D.黄侃 【答案】D 【解析】黄侃认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考点】绪论——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4.李善注释《文选》主要是()。 A.注明出典 B.考证人名、地名 C.考核史实 D.阐明哲理 【答案】A 【解析】《文选》多引据经典,李善便集中力量注明出典,其次才兼及释义。【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类型 5.体例中具有“连篆为句”现象的著作是()。 A.《方言》 B.《说文》 C.《尔雅》 D.《释名》 【答案】B 【解析】《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 【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6.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当今 B.因果 C.法宝 D.现在 【答案】A 【解析】因果、庄严、法宝都是来自佛教用语,并且受到了汉语的融化。【考点】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考释与证明综述 7.训诂术语“某,某也”表示的是()。 A.以一般释特殊 B.以具体释抽象 C.某一词当解释为另一词 D.同义词间的关系

训诂学复习题

一、填空。 1,章炳麟著《文始》,是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的一项较全面的尝试。 2,我国的训诂学在古文献正文中,最常见的是解释词语。 3,注书叫“笺”。 4,从注疏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注、疏两类。 5,《广雅疏证》的作者是清代王念孙。 6,《故训汇纂》是收集传统故训最为完备的资料大汇编。 7,《助字辨略》为我国的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9,杂考笔记中的训诂,从汉代就已出现。最早的一部就是后汉班固所撰《白虎通义》。10,黄侃著《说文同文》,王力著《同源字典》。 11,训诂体式的四类,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12,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注疏分为补注和集注。 13,自注分类中的“自明宗旨、区分纲目”都创自司马迁。 14,义疏和经注,原来也是分行的,南北宋之间才开始合刻在一起。 15,《经籍zuan诂》由清代阮元主编。 16,《语助》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著作。 17,《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18,声训到了晋代,又出现声旁兼表字义说。 19,《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中的“武”字是由“止、戈”变形的,“戈”中的“丿”变形成了“丶”。 20,新训诂学在20世纪初就已诞生,它的开路人就是章黄学派的黄侃。 21,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 22,从传注的作者来说,又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 23,已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更加注解,则称其自注为本注。 24,有些书有注,有音义,又有疏。 25,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以《尔雅》为最古。 26,古代的文章中,常有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的字句,叫做“互文”。 27,从现代辞书学角度,《说文解字》是我国辞书学最早的代表作。 28,形训的方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的。 29,丰衣足食为“裕”,小土为“尘”,一火为“灭”。 二、判断。 1,所谓驸经,就是依附于经典所做的随文释义的注疏。 2,汉人注书称作者不只郑玄一人,也不至于郑氏。 3,郑氏以后,注书称注的人渐多,“注”字已成训释的通称,而称传的却越来越少。 4,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5,《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撰。 6,在学术史上,《广雅疏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广雅》。 7,《经籍Zuàn诂》是古代训诂资料汇编。 8,《字汇》,明代梅膺祚撰。它在汉语字典编写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使用笔画顺序检字法,开创了字典编写的新局面。 9,《汉语大字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汉语字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