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

22.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作为组织德育过程的基础。答案:正确

34.“小强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真是好样的!”属于评价性用语中的间接性评价。答案:错误

33.小学阶段的家庭德育中,同伴关系的建立还主要是依靠外部生活环境和偶然的共同兴趣,其基本表征是以自我为中心,因生活琐事而发生人际冲突。答案:正确

37.一切与学校德育有关的因素,以及教育环境中一切直接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才能作为德育评价的内容。

答案:错误

21.德育网络的沟通方式中,家校互访是最常见的个别访问,它具有针对性强、具体、细致、深入等特点。答案:错误

22.品德综合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以儿童的道德情感为基础,让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回归生活。答案:错误

23.封闭式问题设计的选项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内容而定,一般介乎在5~8项之间。答案:错误

24.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属于习俗水平。答案:错误

25.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冲突的协调主要是依靠班主任自身的指导艺术来加以解决的。答案:正确

26.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的自我取向性、现实性、功利性、从众性等特征比较明显。答案:正确

27.评价性用语通过体现是与非、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判断性词语来反映教育者的意图或要求。答案:错误

28.教育实践中,由于班主任被视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所以班主任工作只能作为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德育工作的辅助途径。答案:错误

29.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学习者掌握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重在了解和把握民主、法治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以及民主、法治国家和政府的运作体系、机制。答案:错误

30.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非正常现象,所以我们要严格管理班级群体,以避免非正式群体的出现。答案:错误

31.严格说来,教育也属于影响品德发展的环境因素。答案:正确

32.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可以将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行公民教育来促进德育的实施,并以此代替德育。答案:错误

33.矫正不良品行的策略很多,从教育的视角上说,鼓励、行为指导优于批评、惩罚。答案:正确

34.重视德育的价值就是重视德育的个体价值。答案:错误

35.师生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德育显性课程要素。答案:错误

36.人际交往中,反馈主要在于表扬和批评、赞赏和惩戒,并不在于行为指导。答案:错误

37.班级是学生作为生活者、成长者的首属群体,而家庭则是第二归属群体。答案:错误

38.所有的行为训练都含有道德意味,所有的行为都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容。答案:错误

39.德育的唯一功能就是培养个体品德,以促进个体自身的完善的发展。答案:错误

40.由于学校德育具有系统相关性、全方位性、全面渗透性等特点,小学要特别突出德育管理的实体意义,而不应多注重学校管理作为德育隐性课程的性质。答案:错误

21.学校德育实施过程评价只要是指对学校德育实施过程的整体评价。答案:错误

2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动的说明了环境对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答案:正确

26.德育评价的组织实施中,反馈形式只可以是书面形式,因为书面形式为了体现反馈工作的正式性与适切性。

答案:错误

27.间接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体验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答案:正确

28.家庭德育是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言传身教加以实现的,具有天然性的优点,不存在任何局限性。答案:错误

29.儿童对不同道德范畴所表现出的道德情感是相同的。答案:错误

30.儿童个体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种生活经验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答案:正确

31.就德育渗透而言,小学各科教科书都会直接渗透道德因素。答案:错误

32.道德认知水品平的高低与道德行为的高尚与否存在必然的正向联系。答案:错误

33.所有具备道德形态的社会活动都是德育。答案:错误

34.开展班级个体指导的方法中,说理、问题解决、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都是一些常规的方法,移情和感情陶冶是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答案:错误

35.学科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属于德育隐性课程。答案:错误

36.学生指导中,生活指导主要涉及课程模块的选择、升学、就业等。答案:错误

37.自我修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答案:正确

38.在小学教育中,班主任教育学生、培养班集体的重要活动形式是主题班会。答案:正确

39.日常的文明行为、家庭美德是社会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错误

40.价值澄清模式重视道德情感,强调关心他人,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相结合。答案:错误

21.操行评定落实到书面上就是操行评语。答案:正确

22.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将儿童按照年龄划分为6个班级。答案:错误

25.学生教导的德育意义分为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将积极方面视为学生指导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并以惩罚与服从为基本行为取向。答案:错误

26.在学校德育评价中,比较等级评定量表是以团体间的相互比较来确定评定等级的。答案:错误

27.资料收集是通过学生主体的互动学习来激活道德情绪、培养道德认知能力的基本方法。答案:错误

28.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组织德育活动的基本依据。答案:正确

30.德育课程的教学主要涉及的是价值教学问题。答案:正确

33.对小学教育实践来说,除了各科教学直接隐含指导因素之外,班级指导之职一般由班主任、教导处、学生会和少先队组织力量共同承担。答案:错误

34.德育通过对个体品德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可以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答案:正确

36.活动课程类型中,学生自主活动一般可分为: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和社团活动。答案:错误

39.学校德育评价标准主要依靠被测群体之间的相对标准或者被测者个体在历时性上的某些变化。答案:错误

27.德育课程如何编制是德育课程中的核心问题。答案:正确

28.从实践角度看不同范畴的德育内容都可以具体化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答案:正确

30.德育手段、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不是德育艺术问题。答案:错误

37.教导、示范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只要与儿童生活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无须与家庭生活相联系,也可以做到行之有效。答案:错误

21.相对于各种自发的环境因素而言,家庭德育对于儿童品德的影响也是无意识的。答案:错误

22.学生品德评价属于个人精神领域中具有价值意义的那部分个性心理品质评价。由于个人言行与思想存在一致关系,所以,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十分紧密。答案:错误

23.在不良品行中,过失型的问题行为主要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偶然性和隐匿性。答案:错误

25.由于学校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因此,只要依靠学校内部力量和资源、通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就可以完成实施德育的重任。答案:错误

32.班主任的专业素质包括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两方面。答案:错误

33.现实生活必然产生道德需要。答案:错误

39.从设计者的角度看,信息化表达方式在教学设计评价中的内容尤为丰富。答案:错误

23.努力保持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既是家庭幸福的一种标志,也是保证家庭德育得以落实的基本条件和保障。答案:正确

27.教科书编排的螺旋递进式就是按照内容板块,将各种内容分别分配到不同年级或学习阶段。答案:错误

28.学校德育测评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测评时间与时机的选择、测评空间的组织和测评人员的选用两方面。答案:正确

35.学校管理体制与管理活动是德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德育渗透作用。答案:正确

40.劳动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道德关系范畴。答案:错误

31.虽然不同教育形式和途径之间在德育方面的具体功用不尽相同,学校没有必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和功用把握教育侧重点。答案:错误

37.道德行为是在道德情感驱动下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答案:错误

25.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答案:正确

27.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属于勤分队自卑心理阶段。答案:错误

28.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十分凸显,所以只要把活动课程视为“德育的主导课程”,其他课程形式可以不考虑。

答案:错误

29.无论出于何种理由,惩罚作为德育手段都应当被提倡。答案:错误

39.达到合作群体这一水平的班级群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向心力,有一致目标,和严格有效的组织规章制度,并有良好的群体舆论、班风和班级传统。答案:错误

1.班主任有效履行班级德育职责的关键是()。

A.尊重学生

B.解决突发事件

C.进行个别指导

D.进行学生品德评价答案:C

2.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且具有终身影响的教育类型是()。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终身教育答案:B

3.在心理-社会发展中,意志训练, 自我控制,能做决定属于的心理阶段是()。

A.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B.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C.主动性对罪疚感

D.勤奋对自卑答案:B

4.一切社会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直接的德育资源。它体现了社会德育所具有的特点是()。

A.内容广泛性

B.形式灵活性

C.资源丰富性

D.效果复杂性答案:C

5.班级指导中,偏于“问题学生”、“异类学生”的训导和转化的是()。

A.班主任

B.教导处

C.学生会

D.少先队答案:B

6.班级指导中,偏于“先进学生”、“特长学生”的发现与发展的是()。

A.班主任

B.教导处

C.学生会

D.少先队答案:D

7.在一定意义上,“三岁定终身”所昭示出家庭德育的特点是()。

A.天然性

B.感染性

C.终身性

D.基础性答案:D

8..既是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儿童品德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是()。

A.大众传媒

B.同龄人群体

C.儿童、青少年亚文化

D.社区环境答案:B

9.从作为德育专业工作者的角度来说,除了个人道德修养之外,班主任的品德素质还包括()。

A.个人道德知识

B.个人身心素质

C.职业道德素质

D.教师道德价值答案:C

10.与其它教材的编写一样,编写品德教材的中心工作是()。

A.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

B.教科书的编写

C.学生指导用书的编写

D.课程资源开发答案:B

11.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是()。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答案:A

12.从知、情、意相结合的视角来设置的德育课程是()。

A.综合型德育课程

B.整合型德育课程

C.情意取向型德育课程

D.行为取向型德育课程答案:A

13.下列蒙学教材中,旨在使学童懂得接人待物之理、明晓为人处世之道的是()。

A.《小学》

B.《急就篇》

C.《千字文》

D.《论语》答案:A

14.德育评价能够起到咨询作用、决策参谋作用和警示作用。德育评价的这种功能属于()。

A.反馈与调控功能

B.预测功能

C.强化与传导功能

D.诊断功能答案:D

15.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小学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是()。

A.活动课程

B.各科课程

C.教育实践

D.隐性课程答案:B

16.不良品行矫治中,能够帮助不良行为者以合适的方式发泄各种消极情绪,促进行为的发生或改变的方法是()。

A.行为契约法

B.惩罚法

C.宣泄法

D.代币治疗法答案:C

17.由学校全体学生参加、旨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的活动课程类型是()。

A.班级活动

B.级会活动

C.学生会活动

D.社团活动答案:C

18.小学阶段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是()。

A.教导、示范

B.说教、灌输

C.观察、指点

D.引导、反思答案:A

19.德育测评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反馈阶段

B.汇总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答案:C

20.下列德育评价功能的具体表现中,体现消极强化特点的是()。

A.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强化

B.对良好效果的教育方案、策略的强化

C.对良好价值观的强化

D.对不良品行的弱化答案:D

2.虽然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有着比较相近的时代精神,但有效的公民教育除了考虑经济政治水平之外,还必须考虑()。

A.社会文化背景,国家政策规定

B.个体知识背景,经济政治水平

C.个体知识背景,国家政策规定

D.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政治水平答案:D

3.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的道德学习评价策略是()。

A.问卷调查

B.个案分析

C.作品分析

D.观察访谈答案:B

5.下列不良品行中,属于学生不良品德型的行为是()。

A.欺骗、游手好闲

B.打架、恶作剧

C.报复、自暴自弃

D.损坏东西、破坏公物答案:A

6.按功能分,下列属于德育过程中的道德语言的是()。

A.习惯性用语

B.对话性用语

C.情境性用语

D.规范性用语答案:D

7.小学各科课程中渗透德育的方式多是多样的,其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

A.分析学科性质与特点

B.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和灵活把握

C.制定规范的教学制度

D.提高各科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

答案:B

8.在小学阶段,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

A.家庭关系

B.家庭经济来源

C.家务劳动

D.家庭作业答案:C

9.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法

B.价值澄清法

C.价值分析法

D.社会学习法答案:A

10.在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德育手段是()。

A.语言

B.榜样

C.情景

D.环境答案:A

11.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主要用来调节的社会关系范畴是()。

A.人与他人

B.人与非人

C.人与其他存在物

D.人与自我答案:C

14.德育主体观的核心是()。

A.主动接受德育影响

B.完善个体品德结构

C.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D.确立和落实学习者主体地位答案:D

15.班级能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和群体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和亲社会情感。它所体现的班级功能是()。

A.归属功能

B.社会化功能

C.个性功能

D.选择功能答案:B

17.语文课文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A.导语中、背景介绍中渗透

B.紧扣文眼、创设情境渗透

C.分析人物形象、对比中渗透

D.以上都是答案:D

19.从德育效果的角度,可把德育测评对象区分为()。

A.领导体制、人员配置、师资状况

B.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公民品质

C.校容校貌、教育设施、学校制度

D.领导作风、人际关系、班级公约答案:B

1.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活动,都具有道德意义。这是因为这些因素和活动都隐含着()。

A.道德思想

B.道德知识

C.道德价值

D.道德认知答案:C

2.德目主义方式旨在实施直接的道德教学,其主要中介是()。

A.教科书

B.教师

C.教育影响

D.教育实践答案:A

5.活动课程中,主要以兴趣、爱好和志向为基础,跨越年级界限而开展活动的课程类型是()。

A.班级活动

B.级会活动

C.学生会活动

D.社团活动答案:D

7.学生不良品行中,主要由挫折造成的焦虑引起、随时间而产生,并具有隐匿性、持续性特点的不良品行属于()。

A.过失型

B.不良品德型

C.攻击型

D.压抑型答案:D

9.道德学习者接受各种德育影响的内在驱动力是()。

A.道德需要

B.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

D.发展需要答案:A

10.学校管理中,德育隐性课程的核心因素是()。

A.一定领导体制下的校内管理规章、常规管理模式

B.一定领导体制下的班级管理与指导制度

C.一定领导体制下的管理运作方式、领导风格

D.一定领导体制下的班级体系、班级规范答案:C

11.在教育实践中,用于学区内或校内的教学设计评价与交流的教学设计评策略是()。

A.德育课程的整体设计评价

B.单元教学设计评价

C.课时教学设计评价

D.前置性教学评价答案:C

15.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的是()。

A.班组

B.班级

C.年级

D.学级答案:B

16.在体现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方面,活动性德育课程的主要形式是()。

A.经验

B.生活

C.劳动

D.活动答案:D

20.德育内容中的修学之道所属的道德关系范畴是()。

A.人与自我

B.人与社会

C.人与自然

D.人与世界答案:A

4.下列特点中,最能体现社会行动模式特点的是()。

A.认知性

B.实践性

C.情感性

D.可操作性答案:B

6.在小学品德教材编写方面,编写者所要考虑的核心要素是()。

A.社会的发展需要

B.学校的教育目标

C.学生的生活经验

D.学生的知识水平答案:C

8.德性是现实人的德性,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品德或道德人格。因此,德育的目的就在于()。

A.培养德性

B.提高道德认识

C.增进道德情感

D.养成道德行为答案:A 10.德育直接规定着其他各育的实施方向,规定着学习者的发展方向。它所体现的德育功能是()。

A.调节功能

B.导向功能

C.反馈功能

D.评价功能答案:B

12.德育内容中,孝敬、慈爱和男女平等所属的道德关系范畴是()。

A.个人与国际

B.个人与国家

C.个人与社会

D.个人与家庭答案:D

4.在德育情境中,有效的人际互动属于()。

A.说明情景

B.实验情景

C.体谅情景

D.体验情景答案:C

5.德育评价中,有关课程设置与教学、课外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与班级管理落实的评价是()。

A.对学校德育实施过程的评价

B.对学校德育对象的评价

C.对学校德育整体工作的评价

D.对学生品德的评价答案:A

6.下列学习指导类型中,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不同指导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的类型是()。

A.学习指导、课外指导

B.生涯指导、品德形成指导

C.品德形成指导、智能发展指导

D.生涯指导、人格指导答案:D

9.道德(或价值)教学评价的核心是()。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目标和内容

C.教学方式方法

D.学生的道德学习答案:D

10.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目标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它所指的是()。

A.校规

B.学校规章

C.校训

D.校纪答案:C

15.教育目标的社会制约性最集中、最突出的反映是德育目标的()。

A.社会性

B.层次性

C.参照性

D.预见性答案:A

3.在班级冲突的解决手段中,可以起到抑制冲突、实施自主教育作用的是()。

A.后果掣

B.惩戒掣

C.权威掣

D.关系掣答案:A

5.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指导的重点是()。

A.生活指导、人格指导、心理指导

B.生活指导、生涯指导、人格指导

C.生活指导、学习指导、人格指导

D.生涯指导、学习指导、心理指导答案:C

7.品德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

A.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动机

B.道德认知、道德价值、道德情感

C.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D.道德价值、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答案:C

9.由于个体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和德育影响的多元性,所以德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最大难点是()。

A.德育实施

B.德育评价

C.德育方法

D.德育内容答案:B

7.学校德育在实践中基于何种理念、按照何种方式来运作,其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

A.德育内容

B.德育目标

C.德育手段

D..德育模式答案:D

9.人的品德形成过程存在的客观规律是()。

A.无律-自律-他律

B.无律-他律-自律

C.他律-自律-无律

D.他律-无律-自律答案:B

10.侧重情绪与情感的表达、一般人际交往、亲子关系以及克服问题行为的学生指导类型是()。

A.学习指导

B.生涯指导

C.人格指导

D.心理指导答案:C

11.能够对个体品德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描述及价值判断,使学习者相对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教育评定功能的这种作用是()。

A.反馈作用

B.导向作用

C.教育作用

D.描述作用答案:C

12.班级指导中,既是一种受人尊重的品质,又是人际沟通基本要求的是()。

A.细心观察

B.懂得倾听

C.及时反馈

D.设身处地答案:B

14.在道德教学中,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是()。

A.现场调查

B.观摩、作品欣赏

C.问题讨论

D.情境分析答案:B

20.在尊重学习者方面,学校德育的核心问题是()。

A.尊重儿童的道德主体性

B.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

C.从社会现实出发

D.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答案:A

4.班主任在班级教育实务中的主要角色是()。

A.教育者、指导者、示范者

B.组织者、管理者、示范者

C.管理者、指导者、组织者

D.教育者、指导者、管理者答案:D

12.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是()。

A.班级团队活动的举办

B.教育活动与实践的可行性

C.活动课程的道德价值

D.活动及其中的人际交往答案:D

17.学校德育评价中的难点是()。

A.学生品德评价

B.教师品德评价

C.德育实践评价

D.德育工作评价答案:A

2.德育网络的沟通方式中,家校之间最常见的群体沟通方式是()。

A.通讯或书面联系

B.当面的口头交流

C.互访

D.家长会答案:D

1.德育的育德功能使教育活动更有利于()。

A.帮助个体社会化

B.发展个性

C.促进个体自我完善

D.满足个体需要答案:C

7.道德观点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个体行为时,就会变成()。

A.道德品质

B.道德认识

C.道德信念

D.道德意志答案:C

5.小学阶段家庭德育始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始终关注“成人”问题

B.共同活动,共同体验

C.遇物而诲,促成反思

D.尊重、信任,保持人际和谐答案:B

7.说理教育法的基本作用是()。

A.提高道德认识

B.陶冶道德情操

C.磨练道德意志

D.获得道德经验答案:A

20.按照组织主体划分,班级教育目标可分为()。

A.校外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活动

B.知识性活动、娱乐性活动

C.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活动

D.季节性活动、常规性活动

答案:A

20.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具有非强制性,其发挥作用的个体内在动因是()。

A.心理意识

B.道德良心

C.道德情感

D.道德观念答案:B

41.团体指导

答案:团体指导是以团体为指导对象的,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指导学生确定一定的团体目标,营造活泼、宽容、有序的群体气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或者围绕活动目标进行相应的训练,由此达到既可完成活动任务、实现团体目标又可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沟通和协商的双重目的,最终促进学生个体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42.德育评价

答案: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过程。学校德育评价包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品德的评价两方面。

43.道德

答案: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来调节人与其他存在物之间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44.德育课程

答案:教育主体从促进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出发,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或经验的组织与设计。

45.德育隐性课程

答案:隐性德育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能够产生影响的课程。

41.学生品德评价

答案:学生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及其发展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42.德育

答案: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系统的和持续的努力,引发或促进学习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产生变化(或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

43.班级文化

答案:班主任指导班级成员所创设、共享和传递的各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体,包括班级环境、班级规范、班级舆论、班级氛围、群体意识、群体行为等,集中反映着全体或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45.班级德育社会化功能

答案:班级的德育社会化功能,是教育者以学校教育目标和班级组织目标为导向,在班级课堂内外正式、非正式的交往和互动中,借助课程、组织制度、群体氛围等来加以实现的。

42.道德情感

答案: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意图作出判断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43.学校文化

答案:广义地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共享和传递的各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地说,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在实践中创造或习得共同享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反映的是一所学校全部成员或部分成员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44.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质

答案: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质,即班主任从事班级德育工作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包括工作态度、工作品质、行为准则和专业精神等。

45.规则

答案:规则是教育主体制定出来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章程或行为准则、规范。

43.爱国主义教育

答案: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国家观念教育、民族意识与情感教育、国情教育、奉献教育、国防教育等,培养学习者爱国的思想和感情,并形成和具备相应的爱国行为。

44.德育目标

答案:德育目标以德育的根本目的为指引,是各级各类教育在人的品德素质方面具体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5.不良品德型行为

答案:不良品德型行为是由不良或不当的需要而引起,但受到个体某些不良意识倾向或个性特征所支配,有意识地采取有害的行为方式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具有明显的意识性、经常性、倾向性。

44.德育内容

答案: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43.德育模式

答案: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或观念指导下,对品德培养过程及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操作程序、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所进行的框架构想和方案设计。

44.学生指导

答案:所谓学生指导,就是学校从促进学生的成长出发,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由有关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指点、引导。

42.德育实施方案(计划)

答案:德育实施方案或计划是在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下以德育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工作设想和实施计划,其中包括了整个学校环境中实施德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的运用和组合。

41.德育手段

答案:教育者借以表达教育要求或意向、传授或呈现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如语言、榜样、情景、环境与氛围、纪律和规则、奖励和惩罚等,称为德育手段。

44.德育网络

答案:德育网络是经由各种德育力量整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体系,它涉及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方方面面。从横向上看,涉及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各自的内部因素,从纵向上看,包括自上而下的德育管理与指导体系、自下而上的德育落实体系等。

44.德目主义

答案:德目主义也称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程和进行直接的道德训练来落实道德教育。

43.社会德育

答案:社会德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一切以引发或促进个体品德发展为目的的活动或者影响过程。

44.品德

答案: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45. 劳动教育

答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46.小学各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一、分析学科性质和特点(1分)二、符合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2分)三、规范教学制度(1分)四、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2分)

47.简述道德教学的基本原则。

答案:(1)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公民教育相结合原则。(1分)(2)知情行相统一原则。(1分)(3)示范性与拓展性并举原则。(1分)(4)主体互动原则。(1分)(5)循序渐进原则。(1分)(6)因材、因时、因境原则。(1分)

48.简述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实施奖赏时的注意事项。

答案:(1)奖赏应局限于儿童应尽的义务之外。(1分)(2)奖赏的范围应大,面应广。(1分)(3)针对不同儿童的品德状况,予以有针对意义的奖赏。(1分)(4)注意团体奖赏与个人奖赏相结合,且名誉奖赏重于物质奖赏。(2分)(5)注意奖赏后的跟踪与引导。(1分)

49.教师在进行当面口头交流时,应当尽可能做到哪些注意事项?

答案:(1)与家长平等相待。(1分)(2)创设良好的谈话氛围。(1分)(3)关注、倾听和理解家长。(1分)(4)关心、询问对方的日常情况。(1分)(5)关切地以描述的方式介绍儿童的各种情况。(1分)(6)尊重家长隐私,保守儿童的秘密。(1分)

46.从促进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学生指导应该注意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1)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1分)(2)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快乐地生活为目标,(2分)(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1分)(4)设法激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1分)(5)充分体现指导的整合特性。(1分)

48.在小学教育中,学校指导的德育意义有哪些?

答案:(1)适应学校环境,适应群体生活,(1分)(2)了解自己,接纳自己,(1分)(3)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劳动态度,(1分)(4)形成活泼开朗、乐观进取、有恒负责的品质,(1分)(5)学习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合作,(1分)(6)拥有群体意识和团体归属感,集体荣誉感,恰当的表达道德情感,发展道德判断、评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1分)

49.班级德育中,如何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机构?

答案:第一,要进行班级组织机构的设计,其核心是班委会,是由正副班长及各委员组成的班级领导集体;(1分)第二,为便于管理与教育,还要对班级进行小组编排,使之成为班级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1分)第三,要培养、选拔班干部。(1分)第四,为了加强班级管理与教育,形成班级教育网络。(1分)第五,建立与健全班级组织的规范体系,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重要一环。班级规范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对规范进行合理运用。(1分)第六,在班集体中,班主任运用班级规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46.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要求。

答案:个体品德发展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具有阶段性的连续发展过程,是包含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内在统一过程。因此,实施小学德育应该着重把握好几个方面:(2分)(1)强调认知、情感、行为领域并重。(1分)(2)密切道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1分)(3)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进行自我建构。(1分)(4)重视学生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因材施教。(1分)

49.简述小学德育整体构想的主要步骤。

答案:(1)揭示本校的德育目标。(1分)(2)确定各学年的德育侧重点。(1分)(3)注意多种教育形式和途径的区分与统整。(1分)(4)确立健全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的基本方针,以及协调他们与教学、指导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并拟定养成优良校风、营造教育氛围和改造校园环境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2分)(5)提出学校与家庭,社区相互联络、沟通与协调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建议,以及建立以学校、班级为基础的三结合教育网络设想。(1分)

48.与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相比,社会德育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1)资源的丰富性,即一切社会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直接的德育资源,(1.5分)(2)内容和形式的广泛性、灵活性,(1.5分)(3)活动和影响过程的渗透性、隐蔽性,(1.5分)(4)教育过程与非教育过程相互交织,影响效果的复杂性。(1.5分)

49.简述德育价值重现的社会背景。

答案:(1)德育价值即德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在德育活动及其功能上的对象化反映。(1分) (2) 现实的道德危机促进社会反思,要求“寻回”德育的价值。(1分)(3)对科技与工商业进步的认识的加深。(1分)(4)全球化和世界日趋多元化、多极化的要求。(1分)(5)家庭的教育功能趋于弱化。(1分)(6)终身教育观念及其制度的产生。(1分)

46.简述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答案:第一,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1分)第二,注重质性评价甚于良性评价。(1分)第三,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1分)第四,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注重学生的参与性。(1分)第五,强调多元评价。(1分)第六,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1分)

47.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品德评价方法有哪些?

答案:第一,自陈法。(1分)第二,评定量表法。(1分)第三,行为观察法。(1分)第四,情境评价法。(1分)第五,个案研究法。(1分)第六,操行评语法。(0.5分)第七,成长记录袋。(0.5分)

48.简述道德与社会(生活)分科设课的特点。

答案:道德与社会(生活)分科设课的特点在于:(1)各门课程重点突出,道德课程重在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实践力的培养;(2分)(2)生活科重在日常生活知识的把握、生活兴趣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初步养成;(2分)(3)社会科则重在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公民基础素质的培养。(2分)

46.简述品德发展中观察学习的作用。

答案:(1)对于品德发展而言,儿童、青少年的观察学习可以起到破坏、抑制或建立、强化的作用。(2分)(2)这种作用表现在:第一,获得新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1分)第二,抑制或消除旧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1分)第三,激发已有的、潜在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1分)第四,强化或改变原有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1分)

47.简述道德(或价值)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

答案:第一,真诚性。(1分)第二,真实性。(1分)第三,认知性。(1分)第四,情感性。(1分)第五,人性化。(1分)第六,情境性。(1分)

46.在小学里,要如何通过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答案: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1分)第二,基于爱心和童心,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交往。(1分)第三,营造尊重、平等、公正、合作的育人氛围。(2分)第四,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师德修养。(2分)

46.简述品德的构成要素。

答案:(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就是人们对道德原则、规范的了解和掌握,是对行为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2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使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意图作出判断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2分)(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驱动下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2分)

48.简述体谅模式的德育思想。

答案:(1)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是以研究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德育模式。它由麦克菲尔和他同事共同创立,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1分)(2)体谅模式的道德教育目的重在提高儿童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他们通过学会关心、学会体谅来形成完整的、与他人密切关联的自我形象,并在关心、体谅中获得快乐。(2分)(3)体谅模式重在道德情感,强调关心他人,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相结合,注意观察学习、教育环境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十分注意道德教育的实证研究和教育实验。(3分)

47.如何正确认识教师在德育中的角色与地位?

答案:第一,教师并非至上的道德权威或道德仲裁者,但教师必须是道德的信奉者、示范者。(1.5分)第二,教师作为教育者、示范者,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或价值立场强加于学生,而更多的扮演的是指导者、示范者角色,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1.5分)第三,教师的价值引导必须是正当的和道德上正确的。(1.5分)第四,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并非“铁板一块”。会因对象、价值范畴、德育内容以及情景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1.5分)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1)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总的来说,应该是批判的继承。批判与继承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主要表现在道德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宗法等级道德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了时的、腐朽的、愚味的传统思想,是应该坚决剔除掉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文化。但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而言,也是正统与非正统的矛盾和斗争,在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也有着差异性,具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进行具体的历史地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 但要做到批判的继承,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性,因此,并不都是优点和缺点,精华或糟粕,鉴别是一种作出事实判断的重要认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区分优与劣,好与坏,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取舍,去粗存精,正本清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正确的道德理念,推动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但是精华的汲取,并不意味着可以全盘照搬,直接沿用,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客观地改造与创新。总之,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方针,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特别是在这个历史新时期,我们大学生更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要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要通过

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

首先,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新世纪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环境育人结合起来。再次,学校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制度育人结合起来。 最后我们大学生要增强自立自强的品质、平等竞争的思想、时间观念、法制观念、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时具进,发扬光大。 电信1106班 尹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一)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 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办厂养他的,由于平时厂 里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 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 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 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 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 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 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 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 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 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 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 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 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 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 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二) 分析问题: (1)家庭生活情况:父母亲每天很忙,没有多少时间与孩子相处。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没有严格的要求,造成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亲对小孩的教育缺乏耐心。 (1)通过交流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 经常找他谈心,慢慢走进他,了解他的学习、生活的情况,争取他的好感和信任,一起分析他现在的处境,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 上遇到的困惑。平时还经常给他单独辅导,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好习惯-成就梦想》德育实践课教案

《好习惯,成就梦想》德育实践课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发现并改正学习中的不良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们良好学习习惯的自觉性。 3、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实现理想,坏习惯使人失败,一事无成。 二、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习自觉性。 难点:学生对好习惯养成的恒心和坚持。 三、活动准备 印制梦想卡、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好习惯成就梦想的名人、伟人的各种资料、故事。 四、班会过程 (一)、猜迷语导入: 请同学看大屏幕,你能用二个字的词来说一下这是什么吗 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与你亲密无间。我不是机器,但我全心全意听命于你。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罪人。培训我,--我会为你赢得整个人生;放纵我,--我会毁掉你的终身。我到底是谁--我平凡得让你惊奇。(习惯) 师: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习惯,习惯好似影子一样陪伴我们终身,我们自身的好习惯不仅能让我们受益终身,更能成就我们的梦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好习惯成就梦想”。(板书课题) (二)、引入梦想,谈梦想。 梦想是一个人的美好愿望,是理想,是心愿,同学们你们都有什么梦想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梦想。)要想实现你们的美好梦想,就要养成好习惯 (三)、分享名人伟人梦想成真的故事,强调习惯和梦想的关系。 案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清晨尽早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每天五点半起床,做早操,喝杯牛奶吃块面包,然后就开始工作,几十年

如一日,从不间断。他三十几本教育方面的书和三百多篇学术论文都是在早上五点到八点写成的。好习惯成就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良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二: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最令人尊敬的堪称美德典范的总统,他的诚实小故事家喻户晓,他从小看得最多的一本书是一本书,是一本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与人交谈和相处时必须遵循的文明礼貌规则110条》。好习惯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总统和一个伟大的人。 案例三:达尔文从放过任何一个观察大自然的机会,为他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观察习惯) 思考:说说这些名人、伟人都有什么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师:名人、伟人的小故事使我们受益匪浅,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与他们自身拥有良好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习惯不仅使我们受益终身,更有助于我们实现梦想,同样要想实现我们的梦想就要养成好习惯。 (四)、明确从小应养成哪些好习惯。 师:既然好习惯对个人的成长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度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呢(让学生先随意说说。)我们只针对:学习习惯(分为课前、课上、课后)、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后分组进行汇报。) 学习习惯: 课前:1、做好预习。 2、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白好文具、书本。 课上:1、倾听的习惯,认真听讲,不乱说乱动。 2、上课发言的习惯 上课认真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积极思考;要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声音响亮。 3、坐姿端正,努力做到三个一。 4、作业书写要端正,纸面清洁,不边做边玩。 课后:及时复习,先复习课上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课后高效完成作业。文明礼貌习惯: 1、进别人房间要敲门。 2、实用文明用语。 3、礼貌待客。 4、不乱翻别人东西。 5、不打断别人说话。 6、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 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

新时代道德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三) 蒋振远 墨子对道德教育极为重视,《墨子》中有《修身》一文,专门论述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墨子把“修身”看作道德完善的基础,认为这是成就完美人生的途径。道德德育,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根基;是对学生施行正确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是在学生身上养成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品质。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学习墨子的创新。2017年8月17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修身》),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墨子说:“事无始终,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修身》)意思是:做事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更多的事情;做一件事情都糊里糊涂,就不能追求博学多闻。古往今来人们把立志视为成功的第一阶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坚持用客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切实完成工作有贡献、清廉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根本问题 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方向指南 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而言,恰似阳光之于小麦,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意裁量。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若是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能不能正确看待小我梦想和大我情怀,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能不

中国传统道德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传统道德(00480)自学考试大纲 吴秀莲等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规范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中小学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反思

中小学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反思 绥棱农场学校马永瑞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对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教学内容:中小学生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形势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近几年来,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在这种新形式下,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成长的环境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和方向,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这个调研结果,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目前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一、当前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误区。 一是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应试教育尚未从根本上消除,重智轻德,智育唯上,以智育代替思想教育的现象依旧普遍。一些学校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抓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一好遮百丑”的思想严重,依然把成绩当作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 二是学校教育的封闭体系已不能适应今天社会的开放状态,德育教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比如道德教育内容脱离未成年人实际,表现为道德标准太高深,与未成年人实际生

活脱离;在德育方法上,多年来德育“说教式”、“政治运动型”、“灌输式”、“说服式”的单调模式完全把受教育者当成了被动的容器,这种呆板乏味的教育方式会使受教育的未成年人逐渐陷于麻木状态,甚至产生不应有的负面作用。 三是班级人数偏多,影响德育的效果。老师因工作量大,无暇顾及德育教育、连家访都少了。 2.家庭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一是重智轻德。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很多家庭对孩子不惜代价的投入,几乎全用在智力开发上,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位置。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一好百好。调查显示,有20.6%的中小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但家长不让做,很多父母总是爱对孩子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有的家长则忙于生计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如城一小学的生源很多来自金沙市场的经商家庭,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生意好时,忙于做生意,没空管孩子,生意差时又没心情教育孩子。 二、家长缺位,“留守孩”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严重。 近几年小吃发展得很好,但是有人说小吃富了一代人,也误了一代人,“留守孩”的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孩”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冲击。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 调研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5660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A report on the special investig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调研目的: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底数、工作底数;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区教委的工作精神;把我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推向新水平。 调研的对象、范围、方法、时间: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全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调研主要采取座谈、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教师共三个座谈会。分别从八大领域分析总结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调研时间,5月—6月。 一、基本现状 (一)主要成绩: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在房山区“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征文和“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均荣获了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

要表现在: 1.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或30分钟以上。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多数学生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75.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86.1%学生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表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划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2.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绝大多数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尊敬师长。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71%的学生能够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学生对长流水、长明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表示反感。 学生环保意识显著增强。90%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并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不当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见到垃圾会主动拣起。 3.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查,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找学校或老师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这证明学生的法纪观念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导读: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 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他还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用忠实于事实

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 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立志。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并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奋发向上。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四、家齐而后国治 我国历来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家齐而后国治”,是许多古代思想家政治理论的基础。在古代不可能普遍设立学校,因此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使有私塾,也是以家庭为基础。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更历来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在考察古代家庭教育时,从内容看,必然会涉及许多旧礼教,历代关于家训、家规之类的作品,其中糟粕多多,这里不加评述。但是古人关于家庭教育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如“母教”、“蒙养教育”等也是值得我们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二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 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误导作用 B抑制作用 C排斥作用 D 束缚作用 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教育功能 D 反馈功能 3、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 无律阶段 B. 他律阶段 C. 自律阶段 D. 自由阶段 4、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行为主体的观察 B 先天的遗传 C 后天的环境影响 D 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5、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评价 D.别人评价 6、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 A.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 B.价值澄清 C.价值辩论 D.群体约定 7、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政治目标 B.教育目标 C.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8、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这是指的()。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小学生 9、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型。 A. 马鞍 B.抛物线 C.倒U D.直线

理想的德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16519565.html, 理想的德育 作者:陈杰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年第10期 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讲究德育,但现在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一些困惑,道德发展水平滞后于物质发展水平,道德评价体系混乱,德育地位的降低让德育现状令人不太满意。理想的德育应该是“育心”的教育,是多元教育,是活的教育。 关键词:古代德育;心育;活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0-0164-02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1]古代统治者把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称为“教化”,就是通过教育,化道德规范为德行,化“他律”为“自律”。[2] 我国古代儒家讲求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等,“言传身教,尊师爱生”也是古代德育中重要的一项。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其实强调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正己正人以达到“身教”。中国古代教育中一直很重视“尊师重道、尊师爱生”,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孔子热爱学生,关心弟子,因材施教,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孔子墓旁搭起草房,守丧三年,分别时痛苦难舍。子贡不忍离开,又独自住了三年。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登也。”(《论语·子罕》)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其创始 人墨子也强调尊师爱生,墨家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师徒关系,已上升到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程度。墨子和他的学生们在纷乱的战国时期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学生追随墨子“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这种师生关系是在同生死、共患难中逐步建立起来的。[3]可以说中国古代德育教育是有它的成功之处的,它不仅为 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巩固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前进,维护了民族的统一。 而再看看今天的德育,不免让人担心。 1.道德发展水平滞后于物质发展水平。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来精神的富足,社会上一些人一味的追求金钱、利益、地位,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我们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

学校德育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请你列出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并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排序 一、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主要原因)。 我们人为地将学校德育分成了“大”与“小”,或者说是“广义与狭义”,“大德育”,也即“广义的德育”。既将所 有能够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活动都称为德育;“大德育”即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心理等方 面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思考一下,便可发现如果这样理解德育,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会 涉及到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它们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如果不加分析地将其进行混合,所造成的 结果就是,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也是德育实践中人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根本原因。“小德育”也即“狭义的德育”。 即专门指“道德教育”;如果学校德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那么,我们就要面对一个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政 治素养等等问题,如它们使用什么名称,具体教育的层次,这些就会给我们的学校德育的课程设置,理论研究提出新的 问题,当然,如果要科学地认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是必要的。否则,学校德育就只能作为一种工作概念而 不是理论概念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也有人从与西方接轨的角度将德育视为“道德教育”,即西方人用的 MORALEDUCATION。但这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不同文化中对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是如此。以上的区分 太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建立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二、缺少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次要问题) 由于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没有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我们现有的德育教材,内容链接生硬,缺乏一个内在的逻辑线索。 三、当代学校德育如何面向传统(次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深刻。仅就道、德二字而言,我们便不难出,这其中的奥妙,它体现的不是简单与单 纯的记忆与模仿,而是充满着动态与变化的主体自觉与理解。我们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古人的思想,同时也得从今天 的思想去深入理解蕴涵在古代思想家思想中的大智慧。否则,我们一味放弃自身的文化与道德传统,而把改革的路径仅 仅定位在向西方学习的片面道路上,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实事求是,更会陷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所以当代学校 德育教育就要思考如何结合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制定实施德育课程体系。 四、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义缺失(次要问题) 学校中进行了长期不懈与声势浩大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收效却甚微。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道德的理解上。在 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逐渐被异化,道德教育同其它各育一样,成为一种知识教育,或者说是一种认知的 教育,并在方法上表现出强烈的科学化倾向。人们将道德仅视为外在的纲常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而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 生对这些规范的模仿和操练,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

中国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0480)自学考试大纲 龙静云等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规范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措施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管理育人的全过程。按照学校党委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定本措施。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学习,领悟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全面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和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围绕我系学生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二)继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责任心教育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重点,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继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努力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寻找有效的切入点,调动学校、班级和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活动深入基层,贴近学生,取得实效,使每一位学子都能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材。 (三)认真抓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加强形势与政策

教育,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的最新变化,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及正确判断形势和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决心,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四)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打造优良的学风。加强考风考纪教育,鼓励广大学生自尊自律,诚信考试。严格学生日常学习秩序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在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上下功夫,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育严谨笃学的学风。 持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要求广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诚信。力求通过诚信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广大学生理解诚信、践行诚信、倡导诚信,为建设诚信校园、诚信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积极开展阶段性专题教育活动,在学习、生活的不同时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关注时事,充分把握教育时机,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专项教育活动要着眼于社会热点,着眼于大学生关注焦点,以专题讲座、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育资源融合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来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认清热点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 (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大

朱永新理想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为新世纪新教育而作(代自序) 第一章理想的德育 一、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 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四、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 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五、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 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堆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 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七、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 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八、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第二章理想的智育 一、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 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二、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 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五、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大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 六、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 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 七、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 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八、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 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时空中 第三章理想的体育 一、理想的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 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逄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 二、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殿, 永不停歇,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muc dich chinh):培养能动的道 德主体 魏挺茅(节选)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提出在新时期学校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并就为什么要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和如何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为学校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传统德育、能动的道德主体、实践路径模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更是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地位。 一、对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 当前学校德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传统德育的确曾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再加上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各种社会客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以教育者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规范的真正价值意义;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相互转化;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养成“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足以说明在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没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构主体的健康人格。 2、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 传统德育割裂了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不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或者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矫正、遵循来外塑行为;或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