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庞涓的军事才能

庞涓的军事才能

庞涓的军事才能
庞涓的军事才能

庞涓军事才能探析

——以桂陵、马陵之战为例

摘要:桂陵、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魏两国发生的两次大战。魏将庞涓的军事才能并不亚于孙膑,在这两次战争中表现其优秀的军事才干。

关键词:庞涓军事才能

庞涓,战国时期魏国人,其出生之地,生卒年月无史记载。据有限史料只其主要活动于梁惠王时期(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19年),官至上将军,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齐国人。按传统说法,桂陵之战孙膑以“围魏救赵”之策败魏军,擒庞涓;马陵之战孙膑用“退兵减灶”计杀庞涓,后大败魏军,俘虏魏太子申。加之民间传说,庞涓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忘恩负义、残害同窗等故事使其在历史上无人问津。反观孙膑,却因两次大战而名扬四海、千古留名,也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正宗继承者。随着《孙膑兵法》的出土,孙膑更是为人所倍加青睐。然而,经察《孙膑兵法》《史记》《竹书纪年》《战国策》《孙子兵法》等史料也是可以发现庞涓卓越军事才能的一面的。现不揣简陋,略陈关键,以求教于方家。

一桂陵,马陵之战的背景及经过

若无特别注明,引号内皆引至《孙膑兵法-禽庞涓》。

桂陵之战的起因是赵国为了兼并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向南边的卫国发起了进攻,“取漆、富丘,城之【1】”。卫国原是卫国的属国,赵攻卫显然是无视魏国的存在并且也低估了魏国的国力。对应于

此事,魏国作出的姿态是: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国以庞涓为主将发兵直接包围赵都邯郸。【2】赵国挡不住魏军强大的攻势而求救于齐。对于是否救赵,齐国君臣还谋于朝堂。“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痹。’威王从其计。”【3】赵国使臣,看到了齐、楚出兵是诈,目的是等赵、魏两国两败俱伤后进而控制两国。赵使回国后劝赵成侯与魏国议和,避免被让齐、楚渔翁得利。赵成侯举棋不定,魏军攻破邯郸。邯郸被攻下后齐国八万军队出动。至此,战争发生了转移,主要是庞涓的八万甲士与齐国八万援军的交战。(一下若无注解,引号内史料皆引自《孙膑兵法擒庞涓》)

随着“齐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竟”而拉开了齐魏之战的序幕。“厐子攻卫......,将军忌......卫”,这样双方的军队都在卫国境内集结。相信此时孙庞二人都没有找到敌方主力,或许庞涓没有发现齐军的可能性更大。为何呢,单从军事上分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魏军已攻克邯郸,庞涓的八万甲士也是所向披靡,士气大盛,若此时发现齐军也在卫境,岂有不战之理。况且,魏军以逸待劳,此时不战,更待何时?这也说明了孙膑也的确高明,将自己的主力隐藏的极佳。接着,田忌提出“若不救卫,将何如”的咨询。孙膑献计,“请南攻平陵【5】,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6】,五(吾)将示之疑......吾将示之不知事。”孙膑此计乃是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招。两军集结于卫境,

齐军断然不可主动向魏军发起挑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三晋之军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荀子议兵》亦说:“齐之技不足当魏氏之武卒。”由此可见魏军的确十分强大。孙膑之计妙在利用少数疑兵袭击重镇,目的不在于攻城略池,更在于调动甚至是拖垮敌军主力。《为了达到“示之疑”的效果,孙膑建议派出了两名“不识事”【7】的都大夫--齐城、高唐【8】。此二人“直将蚁附平陵”,被“挟\环涂【9】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田忌急而问孙膑:“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蹶【10】,事将何为?”孙膑这次诱使庞涓的目的落空了。无奈之下,孙膑只好是用最后一招了,现将史料录于下,再加评说。“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兵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厐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蛇而至【11】。孙子弗息击之桂陵【12】,而擒庞涓。故曰:,孙子之谋尽矣。”

桂陵之战后,魏国霸权地位遭到东方齐国的挑战,称雄一世的梁惠王岂会坐视霸权将被取代的危机。魏王“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之”【13】,而后又联合宋、卫、鲁、邹等小国,妄图以朝周天子之名义攻秦。商鞅闻此消息而说魏王曰:“大王功大矣,令行天下矣,今大王之所十二诸侯......不足以王天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而从天下之志,则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14】惠王以为强化霸业的机会来了,便“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浮,从七星之旗”【15】。结果,引起了齐、楚极大恐慌和愤怒,如此炫耀强大,齐本就有图霸之

志,于是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子为师”【16】,发兵攻魏。

魏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17】齐国发兵,直指大梁。齐军入魏境后,魏王闻之,起境内之兵,“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18】迎击齐军。孙膑知魏国出动了大军,来势汹汹,便主动暂避魏军锋芒,撤兵返回。盖是想用昔日晋楚城濮之战【19】例子,以退为进,以逸待劳,率先进入预想好的伏击阵地。孙膑向田忌说明退兵的理由是,“披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20】。于是,用了“减灶示弱”之计以麻痹魏军。魏太子申自将,过宋外黄时,徐子向太子献言,皆说此次出师不利云云。【21】魏军依旧穷追不舍,庞涓于是弃其步军,率其轻锐倍日行,逐齐军。孙膑估计了庞涓的行程,认为必在傍晚到达伏击地点-马陵【22】。马陵道狭,课埋伏军队,还砍断大树并削其皮而书之,“庞涓死于此树下”【23】。孙膑在到旁伏弓箭手万名,待山下出现火光而射之。庞涓还真的率军而来,发现被砍倒的大树上写有字,于是点火照字。此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中箭而死,【24】这部分军队也很快被消灭。接着,齐军乘势西进,大败魏军主力,俘虏魏太子申。此后,四方诸侯竞相伐魏,魏皆败,国力大减,一蹶不振。齐代魏称霸诸侯,孙膑名扬天下。

二庞涓军事才能表现

这场两次战争被描绘可谓绘声绘色,似乎非常完美地表现出孙膑的“神机妙算”,但是这不免还是让人看见庞涓的军事才干。

(一)带兵攻围邯郸,再率甲八万东据齐军,抢占先机。

《战国策-齐策苏代说齐闵王》中提到,“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魏发兵攻邯郸,是否可说是先于孙膑“围魏救赵”的一次运用《孙子兵法虚实篇》的战例?要知孙与庞曾“俱学兵法”,这很显然是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况且孙膑“并未有围大梁之事【25】”,后有祥表。似乎至“战国七雄”形成以来,大国都城被攻破并占领数年还是首例,足见魏军之强大,也与庞涓的严格练兵分不开。上文说到桂陵之战的前奏是赵攻卫,可见,魏国发兵军攻赵时,赵国国内的兵力并不多,大多可能还在卫国境内。魏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包围邯郸,完成包围邯郸阵势后,庞涓引兵向东。赵国则让邯郸守军全力抵抗,再从卫国撤兵回救。卫国在赵国以东,再东是齐国。这也解释了庞涓为什么会亲率八万军队到达卫境,因为先占领卫国境地一则可以阻挡回救邯郸的赵军,二则可以防止或阻挡齐国的西进,三则保证主力军全力攻克邯郸而无后顾之忧,乃一石二鸟之计。这种布置可见庞涓非等闲之辈。宋开霞也表示“他统兵攻邯郸,邯郸危急待救......这说明庞涓足智多谋、英勇善战【26】”。

(二)齐军攻平陵,庞涓冷静处理。

孙膑和田忌想用南攻平陵来调动庞涓所率军队,好有机可趁,并派了不知军事的齐城、高唐都大夫来指挥这次战役,结果被魏平陵守军击败。田忌想以此来麻痹庞涓。对于齐军在平陵失利,有的学者认为,此进一步强化了庞涓骄兵轻敌之情绪,变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而放心的将主力全力攻打赵卫,以至于后来的骄兵必败的必然

了。这显然是把庞涓当作一名普通小将看待了。《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庞涓所率八万甲士至卫境,就是阻挡齐国援军的,不消灭齐国援军主力而全力攻赵卫,这简直是乱谋兵事。在不明敌军主力的情况下,一个稍有头脑的将领都不会轻易出动主力,而是冷静分析敌情,以静制动。退一步而言,平陵易守难攻,坚持一段时间是不成问题的,聪明的将领便可观察围攻平陵的敌军规模,持续时间长短,兵力多少,通过这些信息来判定这场战争的大小,并制定作战计划,战或不战,以及如何战。结果平陵之战齐军被魏国地方兵轻易打败,庞涓认识到了平陵之战只是诱饵,因而不予理会,也没有派兵救援平陵。

(三)急中生智,牺牲小我,力挽大局。

平陵之战,齐军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但失去了部分士卒,而且也没有达到调动庞涓主力的目的。齐军大概是气急败坏,只得派出少量兵力西驰梁郊,分兵徐徐跟进,作出大举进攻魏都大梁的阵势。齐军也是最后一招棋了。齐国只是救援赵国,不具备与魏国直接开战的理由,所以一般不会直接攻打敌国国都,况且,魏国实力强大,以齐国一国是不敢单独对抗魏国的。大概此时楚国也出兵北上攻取了魏国南端的一些城池,使齐国有了自信而西驰梁郊。国都告急,庞涓如何处理?这是真是一个“攻其所必救”的城池,大梁。庞涓深知齐军远道而来也不是没有准备的,要救也需得其法。庞涓使了一招虚张声势。大打旗号,放弃辎重,以少量兵马日夜兼程援救大梁。这一招有效果,齐军闻庞涓亲率大军来救援,便撤兵设伏于桂陵。齐军以主力

大败庞涓的军队,并俘虏将军庞涓。这次庞涓又赢了。齐军的目的并不是擒庞涓或杀庞涓,而是消灭庞涓所率的八万甲士,撕开魏国东面大门的一道口子,更是为了震慑魏国君臣,迫使魏国撤军邯郸,以达到救赵的目的。庞涓单刀赴会,为魏国保存了有生力量,以至于在谈判桌上,能挺住腰杆。从史料来看,桂林之战,齐国虽胜,也没有从魏国和赵国的到多少利益。

(四)以死谏君,谋国为上。

《淮南子-兵略训》又云:“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一个优秀的将军,难道就只是用兵如神吗?曰,非然也。战争打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因为一两个优秀的将军的存在,就能百战百胜的。军事的成败更多的不在于军事而是在于政治,经济各方面,所以庞涓优先思考国家大政方针。马陵之战,庞涓亲率轻锐急追齐军乃事出有因,是最无奈的选择,甚至只能以自杀的方式来劝谏国君,报效魏国。《淮南子-兵略训》云:“夫将者,必独见独知。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独知者,知人所不知也。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庞涓深知,桂陵之战后齐国迅速崛起,魏国又加兵韩赵,可谓树敌太多,魏国国力已是山河日下。纵观诸侯,秦以商鞅变法图强;韩国以申不害为相,力行变法,行术治;齐国用慎道,行势治。魏国却没有新的进步,长此以往必落后于大国之列。他虽慧眼独具,然而,庞涓非贵胄,人微言轻,只能在军队上忧国,尽最大努力保住国家军队的主力。也许这才是庞涓以身范险的初衷。

庞涓以少量的军队追击齐军,胜算本就不大,加之马陵道狭,难道庞涓看不出来这些地势是最易伏兵的吗,为何不选择在道开阔之地等候大军,再图徐进。庞涓坚持脱离主力追下去,原因大概有二:一则表示自己没有给魏国三军将士丢脸,奋勇杀敌。二则,万一自己失利,希望可以让三军明白齐军力量的强大,从而退兵暂避齐军,以保存实力,他日富国强兵,再战不迟,且因自己战死足可以让太子退兵。但是,让庞涓没有料到的是,虽太子欲还,三军将士不答应。上文提到,太子申过外黄时遇徐子,他委婉表示魏军必败。徐子盖是知晓了庞涓在马陵道遭伏击,兵败身死的消息。《战国策魏策》载:“太子年少,不习于兵......孙子善用兵。”盖太子此次出征本就是来历练的,有庞涓在,魏王也放心。太子自知不善兵事,闻庞涓战死后,万分惊恐,于是上车请还。太子亲自领兵出征,还没交战就要败逃,三军将士岂能答应。太子行为显然有损军威,动摇军心,致使士气大减。三军将领为重振军威任然力主太子迎战齐军,结果兵败,太子被俘。对于普通将军而言,行军打仗,力战而败,有言可说,若不战而逃,罪无可恕。遗憾的是三军将士未能体会到庞涓此番良苦用心。

所以,桂林战败,主将庞涓遭擒。只表明庞涓的八万甲士败了,邯郸并未释围。今观《擒庞涓》篇可知,齐国没有围大梁之事,更是没有救赵成功。马陵之战,庞涓身死,魏国国家军队主力是尚存的。细察史料,庞涓的军事谋略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史料中对这两次战争的描述出现的矛盾,也反衬了庞涓不俗的军事才能。

第一,上文说孙膑再次使用疑兵“西驰梁郊......示之寡”,“厐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这些史料看似无懈可击,却也有端倪。首先,既然是以轻车到达大梁郊外,还“示之寡”。这就说明到达梁郊的兵并不多,且大梁东部还有平陵守军,坚守一段时日又有何难,不至于让“厐子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庞涓完全可以在此情况下,率主力军带齐辎重而南下。其次,庞涓为何惊慌驰兵南下,难道就因被攻之处(国都)是魏军之所必救吗?除了国都的重要之外,至少还有两点是庞涓必须南下的理由:其一,王命急宣。面对敌军威胁,魏王岂能安稳如坐,也许魏国顶得住,魏军更沉住气,可是魏王呢。虽无史料证实魏王急召庞涓回援,但从常理上讲,敌人兵锋直指国都,加之“轻兵锐卒竭于外,老弱罢于内”【27】,魏王不可能不召将勤王的。周勋先生也持同样观点,认为“庞涓为久经沙场之大将,对于齐军布置的种种假象当有所警惕,但魏王急令他回军。本着君命不可违的忠君思想,庞涓只能率大军快速回援”【28】。宋开霞也有类似论述,不再详述。诚然,孙膑攻大梁,无非就是引诱庞涓主力,不仅是引诱他,还要令魏将领慌乱,失去了军事理智。若庞涓连这点都看不见,如何炼成的名将。庞涓可不是赵括,上将军的尊号可是一刀一枪,血染沙场打拼出来的。明知不可为而为者,大丈夫也,而孙膑在战争中始终贯穿着阴诡。这点前人已表,此不再详说。其二,庞涓已猜到齐军主力已南下。从佯攻平陵到“西驰梁郊”,显然是高手的布局,而且两次行军速度如此快速敏捷,还直接威胁国都,这都表明他们不是孤军,而是有预谋的虚击,这就是说,定有大量敌军集结于国

都附近。此外,相信自齐军出动以来,庞涓在齐赵边境,甚至在卫国,都无时无刻不在寻找齐军主力而求决战。只至齐军“西驰梁郊”,庞涓才恍然大悟。若齐军攻陷大梁,挟持大王以令诸将,庞涓不敢再想下去,魏王被擒就是占领邯郸也于事无补了。当然了齐军该不会这样做,因为凡大国交战,必先下正式国书(战书)怒斥对方罪行,而后断交使者,关闭边城,君臣谋于庙堂之上,最后钟鼓、三军出之。但庞涓必须做最坏打算,因为他是最高军事指挥官。国都危机,定要救,但这是个陷进。单从军事角度考虑可不救,更不可急救,可战争决策一分一秒都是非常关键的,也不会让将军有太多事时间考虑的。最后,上文的“尽”字,有学者译为“尽善尽美”【29】。此种译法,断然不敢苟同。孙膑的佯攻平陵未惊动庞涓,只好使出着狠毒的一招。一则,“西驰梁郊”方能震撼魏国君臣,古代国都一般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若换一普通城池作为进攻对象,是不会产生如此大效应的。二则,逼庞涓必须回救大梁。救则中计,不就则让他背上不忠、不义、不臣之罪名。昔日,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赵盾未逃出国境而返回。史官便记上一笔“赵盾弑其君”【30】,并在朝堂上公布于众。理由是,赵盾身为晋国正卿【31】,逃跑未出国境回来又不声讨赵穿罪行,所以便是赵盾承担了弑君之罪名。可见,古人身死是小,名誉是大事呀!退一步而言,当桂林之战结束而邯郸依然被魏占领时,齐国为履行救赵诺言而拉拢宋、卫组成联军攻魏襄陵,后被魏、韩联军击退,齐国只得请楚臣景舍出面调停,之后魏国归还赵邯郸。可见孙膑也不是那样神的。桂陵之战胜时有孙膑之谋的记载,

战败之时孙膑消失于史料中,下文将述的马陵之战,孙膑又出现了,岂不怪哉。

第二,且说“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下’”。魏太子申为主将,庞涓降为副将,孙膑何以知晓一定是庞涓先追来,而非其他将领,要知道两国交战可不是孙庞二人私仇之间较量。又说孙膑的“退兵减灶”已然有效,庞涓既知晓了齐军士卒亡者过半,如此散兵何以要老将庞涓亲自出马?再说,此等好的立功机会谁不跃跃欲试,论资排辈也得先让晚辈们(至少是太子申)首立一功吧!这且不论,庞涓知道是孙膑为齐国军师,唯恐派遣其他将领去追会遭孙膑计,于是亲自追赶齐军。新的问题由来了。即使庞涓自逐齐军,也是断然不会放弃其步军,仅与轻锐倍日并行的。难道他不知道兵法上讲,“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是故军无辎重则亡”【32】的道理吗?如此冒险的行为岂会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所认同的,也相信庞涓不会忘了桂陵之战的教训。

第三,漳水会盟。桂陵战败,庞涓被俘,许多史料都可证实马陵之战的双方主要将领依旧是魏将庞涓、齐国田忌、孙膑。庞涓已被擒,又如何出现在马陵之战作为将领呢?这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思考,有的认为漳水之盟,魏归赵邯郸的同时,齐国也将庞涓送交魏国并再度为将。张洪久先生与王文涛先生等对此有详论,今不再赘述。关于漳水

会盟,《魏世家》曰:“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赵世家》亦云:“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现观史料,自桂陵之战到马陵之战前,有关魏齐等大国会盟的记录唯有漳水之盟,这不失为一种谈判的契机。诚然,现有史料无法考证着一点。若会盟双方“以城换人”的假设成立,足可见庞涓对魏王的重要性,甚至在庞涓死后魏惠王发出“太子虏,上将死”【33】的哀伤。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大概如此吧!若非如此,庞涓并非王亲贵族,败军之将如果没有过人的才能岂能让魏王以好不容易攻下的邯郸去换庞涓(当然,双方交换的可能不止这一项)。这似乎也可表明,桂陵战败并非全是庞涓之过错,其军事才能更不必多言了。

三历史对庞涓的评价

庞涓好名利,总梦想着出将入相成为第二个吴起。为此,他帮魏惠王制定了弱赵以联三晋,灭秦后图天下的战略方针。但魏惠王外交上的失误让他陷入了被动局面,北拔邯郸之时,齐楚出兵,秦亦趁火打劫。拿下邯郸之后,于桂陵败于孙膑之手,后魏将邯郸还给赵国,其战略目标未能实现。桂陵之后将目光转向秦国,主张弱秦,灭秦。可惜魏惠王未能正确采纳其方略,仍固守统一三晋的方略不变,坚持打韩国,以至于被齐国渔翁得利,令魏国霸权衰落。真实的马陵远比史书中的精彩得多,此战为中国历史上以谋取胜的经典,可惜我们只能看到其中很小一部分。后人曾评价“魏惠王东败于齐,西丧秦地百余里,南辱于楚,至于国之根本,竟成一俘者,皆因庞涓之一死。”

总的来说,庞涓是一个很著名的军师家,他改进的魏武卒的战法,

魏国强大的原因之一,他的失败和魏惠王的昏庸是分不开的,并不全是膑比他厉害.

四孙庞在各自国中的地位及责任

很明显《史记》所载的桂陵、马陵之战,孙膑皆是以军师的身份出现。军师,何职也。官名,职掌之一,有以主谋划者,亦有监察军务。《三国志诸葛亮传》言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后进为军师将军。《通典卷二十九》亦云,凡诸军都设置此职务,也有监军的功能。换而言之,军师主要还是主将的智囊团、参谋部,一般无直接军师指挥权。庞涓在魏国官至上将军,多次担任主将征战沙场,战功卓越。主将的最大特点是,他是最终的决策者,三军将士的生命都掌握在其手中,他必须对每次战争决定直接负责,是责任的第一承担者。军师可以自由地出谋划策,将上、中、下三策皆抛给主将定夺。若主将用其计而胜,自然的赏,要是失败,那也是主将的决策失误。主将要在战争中考虑国内政治状况,天时,地利,将领,军队编制与法令,即不仅谋兵,还要谋国。因此,主将所承担的战争压力是军师不能相比拟的。庞涓在这两次战争中,充分发挥了主将应尽的职责,谋划得当,在诸多不利因素下,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桂林之战,庞涓败了,可魏军没败;马陵之战,庞涓身死之时,整个魏军更是没有败。五结语

综上所述,庞涓以渺渺之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力保魏国,奋战而亡。此等谋兵保国、忠君报国之良将,其军事才能不当被历史的尘埃所覆盖。观《史记》对两次战争的人物、战场描述,其本身也存在

诸多复杂和矛盾。大概也没有非要把庞涓与孙膑放在一起,一定要在军事才能上必出输赢家。那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今重新认识了一个优秀的将军,这不显得更有意义。

注释:

,【1】见《竹书纪年》

【2】【17】【26】【33】《史记魏世家》

【3】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4】见《左传鲁庄公十年》

【5】今山东曹县西北

【6】东阳,言指东方地区

【7】不识事,即不知(兵)事

【8】指齐城都大夫、高唐都大夫,这里以城代人

【9】环涂,即环城大道,宽可容七车

【10】当术,在道路上蹶,败也

【11】兼趣舍,即昼夜兼程

【12】今山东菏泽东北

【13】见《战国策秦策》

【14】【15】见《战国策齐策苏代说齐闵王》

【16】见《史记六国年表》

【18】李炳泉《《马陵之战新解》商榷》

【19】公元前623年,晋国和楚国的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大败楚军

【20】【23】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1】见《战国策宋策》

【22】今山东莘县

【24】也有自杀的说法

【25】见田昌五《谈桂陵之战及其他相关诸问题》

【27】宋开霞《从《擒庞涓》看孙膑与孙武师承关系》

【28】见周勋《从桂陵、马陵之战看孙膑、庞涓》

【29】见白忠才,《《擒庞涓》校译》

【30】见《左传鲁宣公二年》

【31】正卿,相当于宰相

【32】见《孙子兵法军争篇》

参考文献:

【1】周勋《从桂陵、马陵之战看孙膑、庞涓》【J】海南广播大学学报,2005(1)【2】《竹书纪年》古籍整理版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3】《史记》[汉]司马迁编著郑强胜季荣臣点校台海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4】《战国策》战国策[汉]刘向编著贺伟点校齐鲁书社2000年5月版【5】司徒博文(编译)《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京华出版社2006年1月北

京第一版

【6】田昌五,《谈桂陵之战及其想关诸问题》【J】文史哲1991 (3)【7】宋开霞邵斌《从《擒庞涓》看孙膑与孙武的师承关系》【J】军事思想史研究2002(4)

【8】邵斌高克俊《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擒庞涓》新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一期

【9】刘心健《新编《孙膑兵法擒庞涓》译释补》【J】菏泽师专学报1990(2)

【10】张洪久《从《孙膑兵法陈忌问垒》谈马陵之战及其他》

【11】王文涛《从“禽庞涓”谈“马陵之战”及其他》【J】聊城大学学报2006(3)

【12】樊琪《司马迁“马陵之战”撰写臆断》【J】河北学刊1994

【13】刘韵叶《马陵之战起因辨析》【J】史学月刊1994(4)

【14】李炳泉《《马陵之战新解》商榷》【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3(4)【15】王焕春《马陵之战新解》【J】河北月刊1991

【16】黄新忠《齐魏马陵之战战址调查报告》【J】临沂师专学报1992(1)【17】傅振伦《孙膑兵法译注》巴蜀书社出版【M】1986年10月第一版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善于用兵治军严整

[键入文字]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善于用兵治军严整 曹操的军事成就 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深通兵法,他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并注《孙武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曹操也善于带兵,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便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曹操更善于用兵,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李靖的《李卫公问对》、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 战国时代。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 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诸胡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 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 1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摘要】“软实力”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为软实力?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

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时简论

非战争军事行动与战时简论 [摘要]当今世界,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人们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和范围存在不同的认识。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条件下,文章认为,应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纳入刑法中的“战时”并对“战时”进行修正,并将修正的“战时”适用于“战时缓刑”。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战时;战时缓刑 军队与战争威胁密切相关,但随着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呈现安全威胁多元化、军队任务多样化的趋势。在没有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国家同样需要大规模动用军事力量。国家武装力量的新职能使军队的使命任务不断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常态化,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军在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特别是2008年以来,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参加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参加维护藏区稳定、参加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参加支援奥运工作等等。可见,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已成为军事活动的重要内容。用法律形式对军事活动进行规范和定位,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经验,非战争军事行动也在此列。军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如何规范、如何依法执行、如何适用刑法都需要积极地探讨和应对。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 “非战争军事行动”来源于美军,其英文为military operation other than war,其意思为“非同于战争的军事行动”。目前,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一词我军和国家有关机关都没有权威性和规范性的解释,其内涵和外延均不明确,学界对其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以防止战争,消除冲突,促进和平与稳定,支持行政当局为直接目的,针对非军事力量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公认的“战争”水平或国际法标准之下使用军事力量的一种军事实践活动[1]。有学者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武装力量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而实施的不直接构成战争的军事行动[2]。还有学者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指国家、民族、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一定政治、经济、军事目的,为维护国家利益,保障社会稳定,抵御自然灾害,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和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或间接运用武装力量,采用非暴力手段,或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度地运用暴力手段,所实施的除战争以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3]。笔者无意对上述概念进行分析和评论,而是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可以从军事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概括最终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此不对其进行探讨。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军职能的拓展,军

军事理论读书报告示例

培养大学生战略意识和忧患意识 ---读杜超《中国未来战争》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杜超,教授,硕士生导师,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在《社会主义研究》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出版《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软实力·硬道理——当代中国文化纵横》等专著4部;并荣获河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内容简介: 《中国未来战争》根据历史上战争活动的基本规律,参照前人留下的预测战争的宝贵经验,分析军事活动的发展趋势,在这些方面作出自己的回答,并且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重视和思考战争这种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研究和思索中国未来的宏观走向,以及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付出新的努力…… 一、中国长期面对复杂而严峻的战争隐患 二、中国未来战争将呈现多样化的技术特征.. 三、中国立足于应对未来大规模战争 四、中国将坚定不移地维护战争正义性 五、中国未来战争是“经济适用型”或“小康型”的战争 六、绝不能一味追求速战速决 七、未来的战场无处不在 八、未来作战是体系作战和多种方式的对抗 九、未来战争将带来一个崭新的中国和世界 十、只有做好战争准备,才能赢得未来战争 十一、缺乏对战争的忧患是十分值得忧患的 十二、瞄准未来战争,提高维护和平的能力 十三、依靠新的人民战争赢得未来胜利 个人点评: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们现今享有的和平真的不容易。军备竞赛、领土纷争、海权之争、台独问题、还有来自“世界警察”美国的遏制,这些都是那件名为和平的外衣下的暗流涌动。在我看来,未来中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却也面临着更危险的博弈,大国间的游戏——“大战略”。时代在进步,我们不应该落后。 其他书籍摘要: 1.现代化的忧思直接来源于人类发展史所面临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增长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能力;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环境的破坏不仅是经济发展受挫,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口飞速增长,使整个地球不堪重负;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纷繁的国际纠纷和地区战争………这一切表明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与人类的现代化追求相去甚远。正是在这种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在思想文化领域,人类对现代化的忧思情绪油然而生。这在西方国家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学习外军如何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建设(20201119072136)

学习外军如何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建设 近期以来,非战争军事行动在世界范围内日趋频繁,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各国军界目前都在投入较大精力积极研究和探索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常态化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认为 对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军民协同、实施平战转换功能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制一一规范化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和平时期,许多国家开始将军事力量投入到应对恐 怖活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行动之中,并在这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逐渐建构起 较为规范的应急机制。美军在这方面首当其冲地走在了世界前列,特别是震惊世界的“9 ? 11 事件后,布什政府迅速着手机制改革,全面应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陆、海、空 军陆续颁发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各有关条令条例,认为战争行动的核心是摧毁敌人的战争能力,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核心则在于慑止战争、提供应急性救援活动等。这标志其非战争军 事行动理论、机制、体系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已日趋成熟和完善。 近年来,俄军等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不同特点,则全力推进常态一体化建设,积极构 建起应对各类灾害与危机的有效机制,不断加强实施紧急救援、联合军演、国际维和、反恐 维稳等协同演练。而在伊朗,由于其全境基本都处于欧亚地震带上,所以地震频发,其紧急事务委员会在组织军民联合救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来西亚针对其水患、风灾和山体 滑坡现象严重等情况,建立起国家安全理事会为最高救援指挥和决策机构体系,在应对各种 危机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国的实践表明,规范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建立,对于顺利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寅练一一常态化 目前,世界一些国家为了有效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组 织由各军兵种,包括地方人员参与的联合应急演练。据悉,北约每年都要举行常态化的紧急 救援联合军事演习;尤其美军,自“9?1事件后常常组织实施大规模的联合应急演练,内容 设置主要有模拟地震救援、生化危机、空中和海上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应对。另据报道,英军近来不断加强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救援、反恐维稳、海上拦截等为重点内容的演练,并 将其正式纳入军队条令和正规训练项目,同时进行严格的考核;英军特别空勤部队经常采取 所谓的死亡房”演练,即在死亡房”内设置有若干假想恐怖活动,并展开应急对抗救援。法军在军队体系内专门设置有救灾专业部队,其技术装备完整,训练体系规范,除积极组织针 对性的联合军演外,还广泛地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研讨。印军适应本国国情在应对突发 事件中,高度重视应急机动部队建设。目前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立足本国国情和把握世界局 势全面加强多手段、多形式、多内容的常态化建设,从而使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同——高效化 非战争军事行动环境复杂、情况多变,尤其是涉外活动越来越多,除了联合军演、维和 行动外,不少救援活动也越来越具有国际背景,为此,许多国家高度关注协作与协同问题。美军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经常有多国联合组织实施,这就需要多国力量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组织计划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政治环境、文化背景、宗教 信仰、语言交流、军事实力、装备水平、后勤保障以及信息情报通信等现实问题。 为了加大协调力度,目前外军增加了联合部队指挥官的联络官”数量,以便在多元文化 背景与复杂环境等因素情况下能够有效实施沟通与协同。2004年底,印度洋地区发生特大 海啸后,在联合国统一协调下,积极组织实施了紧急救援行动。美军迅速启动了危机反应机 制,建立了上至国防部、下至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的三级指挥体制。同时,一些国家还迅速

论曹操的管理思想

论曹操的管理思想 社会学院10(2)班 41号汤蕾 摘要:东汉末年,三足鼎立,曹操凭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独霸一方的枭雄。曹操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他诡谲、狡诈、冷酷、残忍,但同时他也是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的,他运筹帷幄,征讨四方,广纳贤士,擅用人才,施行仁政于民,建立霸业于国,以大局为重,不计较私人仇恨,通过自己在经济,行政,文化,人才以及军事方面的独特的管理方式,把一方水土治理的井井有条,是当世当之无愧的“英雄”。 关键词:以礼教化;大气豁达;知才善任;唯才是用;文武兼重 一、经济管理思想 1、实行屯田制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196年(建安元年),他决定推行屯田制,颁布《置屯田令》。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屯田组织自成系统,不隶属郡县,官员有典农中郎将(相当于郡守)、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大司农。屯田农民称屯田客。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用自己牛耕种的,交百分之五十。屯田农民不再负担徭役和兵役。屯田制的推行,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一些生计问题,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对曹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2、抑制土地兼并 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颁布的《抑兼并令》,主要内容: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于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丝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曹操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直接来源于董仲舒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儒学是包含了一些道家、法家思想在内的新儒学,毕竟要抑制土地兼并光靠德治是不行的,更需要有法治做后台,这也就是所谓的“阳儒阴法”,也因此曹操抑制土地兼并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行政手段则体现法家思想。 3、奖励农耕 曹操注意招回流亡人口,分给无主荒地,或贷给耕牛,帮助和鼓励他们从事生产。关中地区因遭受军阀破坏,有十万多家流入荆州。后来这些人想重返关中,但苦于无犁、牛等生产资料。曹操便采纳为觊建议,实行食盐专卖,以其收入购买耕牛和农具,贷给归还的农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 内容摘要: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和“雄”的统一。这种统一始终贯穿整部书。也正是如此,曹操形象才会在每个人的心间,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从而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反面典型。 关键词: 曹操英雄奸雄三国演义 正文: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极富文学艺术价值的小说,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国也广为传播。《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周喻、鲁肃等等。这些人物皆可以称得上当世的英雄。在这众多英雄人物中,性格最为复杂的要算曹操了。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作者罗贯中大力宣扬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代表的忠义---忠于汉室的义,表现出强烈的汉家为、全书反对曹操政治道义的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封建时代靠军事起家的诸侯。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

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

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以社会科学为例 一国家软实力与社会科学 1、国家软实力的概念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达到了它想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别的国家想追随它,崇尚它的价值观,将它作为榜样学习,渴望达到它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这种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与通过威胁使用军事和经济手段迫使它们改变立场一样重要。这种力量能使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我们将这种力量称之为软实力。”奈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实质是通过美国的对外政策,宣扬美国文化和社会成就,维持美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其实,中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也对“软权力”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沪宁教授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中指出,“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观点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但没有注意它们的发散性的力量,即作为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属性。……国际风云的变幻使‘软权力’成为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基本力量。” 在2007年的“国家软实力构建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国家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以及对于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发展模式、民族文化、外交方针等方面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程度。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软实力”理念已经深入到中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实际工作当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提法孕育着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 2、国家软实力与社会科学的联系 国家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 综述所述,笔者认为国家软实力的内容基本包含在社会科学范围之内。社会科学可以说是构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科学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必然途径。 二、社会科学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社会科学 从什么是软实力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发现,文化产品或者文化产业并不等于软实力,软实力是一种赢得人心的一种力量。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利诱的力量、说服的力量和吸引的力量,这种力量,运用说服和吸引的手段,目的是赢得对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体现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软实力的核心就是社会科学。 在我国,体现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软实力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社会科学本质上就是要发展好,完善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我国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要增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胡锦涛政府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必须有巨大吸引力和说服力的软实力,要发展和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所以说,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建设好这样的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

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什么论文-论文是什么

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什么论文|论文是什么 准确定位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努力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培养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战争军事行动论文篇一:《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准确定位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努力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培养的渠道是“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培养 “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是对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出的新要求。人才是建军之本,如何加强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的培养,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将成为我军建设面临的一项最严峻、最紧迫、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 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政治性、突发性、多样性、技术性等特点,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和强烈的使命感;具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意识;具有扎实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能力和专业技能,并能胜任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和发展需要的军事人才。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培养的类型可分为四种层次: 技能型 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某项非战争军事行动基本技能,把技术人员或决策者的技术措施、计划、方案转变成具体的军事行动,主要从事如装备操作、排爆、安检审查等具体实践活动的军事行动人员。操作手、消毒员、均属于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直接实践者,直接关系行动的执行效果。主要通过院校、部队或军地联合短期培训进行培养。 指挥型 指挥型人才是指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处于决策指挥地位的领导人才,包括科技管理人才在内,如总指挥、行动队队长、技术部主任等。他们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管理者、组织者、决策者和指挥者,熟悉组织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基本程序、内容和方法,能够运用现代指挥手段完成组织指挥工作,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果断处置情况能力和控制部队的能力。他们的主要职能是统筹谋划行动方案、综合协调行动力量、实时控制行动进程。 技术型 技术型人才是指对于一种或多种非战争军事行动样式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精通先进的技术手段,熟悉相应实践活动的实施流程,但不直接从事具体的实践操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的军事人才。主要职能是技术保障、科技攻关、辅助决策。该层次人才是提高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是核心和关键,也是当前最紧缺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人才。 学术型 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形成发展、行动特点、主要内容、基本原则、组织指挥、后勤保障、未来发展等基础理论研究,探索非战争军事行动客观规律的人才。他们具备深厚的基础科学知识,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主要担负非战争军事行动教学、理论研究、辅助决策的任务。该层次人才虽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行动,但对于正确指导和引领行动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论曹操的功与过

论曹操的功与过 由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影响,曹操早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对于他的功过,可谓是争论许久了。最近,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打着回复历史原貌的大旗,大肆贬刘扬曹,造成一时间的思想混乱。 其实凡是读过上述两本书的人都清楚,曹操是人雄。这点不夸张;刘备亦是人雄,诸葛亮也是人雄。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能在同一时代聚集如此多的英雄,恐非三国时代莫属,也就无怪乎三国故事能源远流长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了。 曹操作为三国时代的一个特殊人物,首先是具有其时代特色的。他也忠君爱国,忠得是刘氏的国君;爱的是汉王朝。那个时代,君国是不分家的,所谓忠君即是爱国,这与我们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曹操的早期活动是完全履行这一准则的,无论是他除洛阳北都尉;还是后来征讨黄巾大起义,都是出于这一思想的。曹操对于汉室来说,的确是有功之臣。但是,随着军力的扩张,权利的增加,他也就逐步走向了具有独裁特色的统治。作为今天的人看待,皇帝是否应姓“刘”的这一问题不算重要,但是在整个封建王朝来说,这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是关系到一个人是否是忠、是奸的大问题,失去了这一大前题,任何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明朝的皇帝是姓朱的,那么到了大清朝,为了恢复明朝,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即连孙中山先生不也提出“驱除鞑虏”吗?这又怎能说和姓不姓刘不重要呢?我们可以不管呢?说

到底,曹操还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终其一世,仍为汉臣。同样是汉朝人王莽,没有不说他是奸臣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反汉,他成立了新朝。但是在历史上,王莽对汉朝其实也是立有大功的,王莽为夺取汉室天下,万事模仿昔时圣人周公的言行,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谦恭天下士。当时,人们无不相信王莽是周公再生,近50万人士上书请求皇上给王莽加官晋爵。皇上降旨加封,王莽坚决固辞。但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最后连皇帝都死在了他的手上,无怪白居易写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也就是说,我们要等等,等这个人在历史舞台上将自己的面目全部演出后,再盖棺定论。如果没有光武中兴,那么王莽不也算是一代开国之君了吗?同样,作为同时代的董卓,也是大家公认的奸臣,为什么呢?他残杀皇室、后宫、大臣、百姓,将大汉王朝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最终他要的是篡汉。曹操为保汉室江山,毅然逃官回归故里起义兵讨伐董卓,这算是正义之举,是史书上浓墨重笔的地方。但是,曹操当上了丞相、魏王后,又是如何呢?一样是残杀皇室、后宫、大臣、百姓,同时还想谋篡汉,那么相比下他又与董卓有什么区别呢? 王莽依靠的是文治,曹操依靠的是武功。他从征袁绍、灭吕布、讨张绣、诛袁术、伐刘表可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从军事上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军事家。说到这里,我补充一点,我们往往在称赞曹操的军事天才的时候,不由得很是瞧不起刘备。为什么呢?因

我对曹操的看法_700字

我对曹操的看法_700字 曹操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许多人认为曹操是一代奸雄,而我却认为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乱世英雄。 首先,曹操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在许多战争中能以弱胜强。这一点,无疑地证明了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自东汉末黄巾军暴动后,诸州牧郡守纷纷割据称雄。逐步天下。在当时各地的割据势力中,以北方的袁绍为强,曹操却不以为然。于是就以二万兵马与袁绍十万军队针锋相对。结果,最终曹操还是以弱胜强,大败袁绍。其中官渡之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其次,曹操还招贤才,搜罗人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袅雄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就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当时的才女蔡文姬,被胡

人的贤王强行掳去做了小妾。曹操知道后,便不惜花重金从胡人那儿把蔡文姬赎了回来,达到为己所用的目的。这件事,也是曹操搜罗人才的典型范例。 从许多方面来看,曹操是一个武将,一个谋士。但是,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曹操著名的诗歌中有一道《观沧海》中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中你会发现,曹操名列“三曹”之首,嘿嘿!够厉害的吧! 但《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还是对曹操抱有偏见,他认为汉室应归刘氏所有,而曹氏则是窃贼。但我认为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地看问题,曹操功大于过,所以,我认为曹操真不愧为乱世英雄。

曹操的五大谋士

曹操的五大谋士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而将程昱、郭嘉与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这些第二梯队的谋士放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这五人,他们都是当世奇才,尽管他们品德举止风评等方面,与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军事谋划这方面,跟荀攸还是一个水平的。 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攸,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贾诩,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程昱,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郭嘉,鬼才 所以说荀攸的品行和评价最高 荀攸 总结:我觉的荀攸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和城府深 ·七八岁的时候被喝醉的叔父荀衢误伤了耳朵,出入游戏就知道躲着荀衢,荀衢听说后“惊其夙智如此”。 ·十三岁的时候就看出主动请缨为祖父荀昙守墓的人“殆将有奸”,其识人之能可见一斑! ·行刺董卓失败后,共犯何颙“忧惧自杀”,而荀攸则“言语饮食自若”,这是何等强大的心理素质! ·董卓死后,荀攸得以免罪,“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这里可以看出荀攸的远见。 ·口风很紧,跟随曹操后所出的计谋连家人子弟都很少知道,有人问他太祖取冀州的始末,他怎么回答的?“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这个回答真是狡猾狡猾的,身为谋主来一句“我怎么知道”,直接堵住了其他想要来问他人的口。 荀攸太低调。纵观荀攸传,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连一直在旁边吐槽各种记录的裴松之,都没有说过他半句不好。做人如此。 早年经历各种淡定,被董卓关牢里也吃喝不耽误。。跟了曹操以后,所有的记述都是某战出某策。。没有任何逸闻。。。 曹操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曹操还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对曹丕) 而曹丕怎么做的呢?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曹丕是世子,世子就是半个主子。。。居然下拜。。可见一斑。 荀彧

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其对策

2008年11月总149期 第6期 山 东 经 济 SHANDONG ECONOMY N ov.,2008 G en.149 N o.6 [作者简介]涂可国(1961- ),男,湖北麻城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所主任、研究员,山东省精神文明与伦理学基地学科 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儒学。 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涂可国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不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总地来说,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水平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文化赤字”较为严重,文化软实力的现实竞争力还不够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通过不断加大中国文化向外输出的力度,努力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总体规划,努力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等措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 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1X (2008)06-0024-07 “软实力”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中:第一,它的文化,即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第二,它的政治价值观,特别是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第三,它的外交政策,但这些外交政策需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权威。 因此,所谓文化软实力,实质上就是由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品行、人格、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产业、教育、体育、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环境等狭义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吸引力、感召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实力,它是相对于经济力、军事力、政治力而言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的同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软实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引起 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水平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些问题,应当结合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状况,根据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水平。 一、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将其提升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1月在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发表讲话,称“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2007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结构中与硬实力相比,其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文化代表着国家的身分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它将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作为世界公认的国家重要软实力的现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凸显、重视和发展这种软实力,充分认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作用,促使我国的 ? 42?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曹操,一个用兵谨慎,爱民如子的好君王;一个赤胆忠心,严于律己的好臣子;一个奸诈无比、足智多谋的好将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曹操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曹操的高中作文篇1 不论是京剧唱词,还是巷头故事,还有文学作品,曹操都被骂为“白脸奸雄”、“曹瞒狗贼”,可是又有谁又去欣赏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谁又去了解他背后的孤独、寂寞?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粗犷豪放,用兵如神。官渡之战,打得本初落花流水。可惜四世三公,竟成黄粱一梦!北征乌丸,东临碣石,他挥笔写下了豪迈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多么壮丽的篇章!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后人对他的赞叹。一次战乌丸,使曹操这个名字青史留名。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求贤若渴,苦觅贤才。江东赤壁,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将东吴围个水泄不通。大战在即犒赏三军喝了个酩酊大醉,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岁月不饶人,华发早生,贤才的重要曹操比我们都要清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不就是你的心事吗?在大江上,所有愁绪都化作金樽中的美酒一倾而尺,随着江水东流不回,只有那船只的影子打在水面,仿佛一片黑黝黝的山影。月亮如一块玉壁沉入江面。寂静的夜里,只有那雄浑的声音一遍遍诉说着心中的寂寞,在江中飘荡。只叹曹公大意,公瑾运筹帷幄,文韬武略,八十万大军号谈笑间灰飞烟灭。孟德败了,可是他的《短歌行》却永传于世,他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了天下贤士,曹公手下

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老当益壮。迟暮之年,可仍怀雄心壮志,激流勇进,毫不亚于大耳碧眼。你仍用话语表达着自己的愿望:“老骥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你须发苍苍,却仍迸发着无限的精力。东征仲谋,西讨孟起,北伐张鲁,中稳朝纲。为魏国的建立和三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如今曹公早已远去,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曹公,仍低吟着他的诗句。我忽然感到,曹公并未走远。 写曹操的高中作文篇2 三国是一个传奇的时代,天下三分,群雄逐鹿,在这片土地上,充斥着无数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无数豪杰在这里演绎着自己的故事,乱世之中,谁能称雄?在我心中,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个。 有人说,他是奸臣,是枭雄,心狠手辣,扰的国家鸡犬不宁,我说,他是天才,是英雄,在他的领导下,百姓生活幸福安定。 孰是孰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的功绩配得上这“英雄”二字。 年少时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又是何等的眼光敏锐,在天下一片大乱之际,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混乱的漩涡中抓住了最重要的机会,他礼贤下士,广交天下豪杰,身边的将领谋士越来越多,兵力日益强大。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大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乱世,是他最好的舞台,那些所谓的英豪在他面前都是跳梁小丑,他笑了,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统一全国的那天,这,是他的时代。 他的军队,永远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有一次,他行军经过麦田,他下令任何军士不得毁坏麦子,违者立斩,但走了一会,他的马突然受惊,踏坏了一片麦田,这时,他竟拔出剑来,要自刎于此,被手下诸将慌忙拦下,于是他便将头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

分析.曹操的人物性格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因此,要还曹操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一、“奸雄”——曹操 确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出于恐惧和猜忌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等等,确是曹操凶残性格的大暴露。罗荀被逼自戳贯中借助这一艺术形象严正地抨击了剥削阶级英雄的残忍,深刻提示了曹操之类政治人物固有的谋功逐利,不择手段的阶级本质。 (一)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用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二)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