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 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率

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

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9、土地开发: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意义: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网上搜)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集约利用: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

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3、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4、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P55

涵义:产量增加与投增增加的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

土地报酬: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实质:“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P57

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1、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依据。 2、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为依据。 3、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

合理确定非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要从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三个指标入手,即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此外,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下发展,实行立体利用。

第四章土地利用分区

1、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农业区位论—杜能

工业区位论--韦伯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

(一)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好似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2、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3、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2、工业区位的选择涉及三个因素:运输费用、劳动成本和集聚因素。○1运费:a运输距离 b原材料性质:地方性原材料(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原材料系数>1: 工厂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一点。○2劳动成本:至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劳动系数大,厂址应选择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3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如果因集聚纯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4、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

商业用地: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

工业用地: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居住用地: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

5、简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1、地域分异性

2、区位利用原则

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4、系统综合原则。

6、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

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总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着。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意义:1、城市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2、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中心。3、城市土地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4、城市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

7.简述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1、圈层布局设想

2、三维布局设想

3、扇形布局设想

4、多核心布局设想

5、多中心布局设想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1、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2、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

1)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2)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3)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3、土地规模经济:是伴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系。来源:1、内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

4、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经济动因 :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规模经营 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器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劳动力转移,这些劳动力收入稳定。2、农机化水平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

5、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1)家庭经营型:○1种植业专业户○2家庭农场○3农产联合经营。2)集体经营型:○1村办集体农场○2厂办农业车间○3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3)企业经营型:反租倒包。4)规模服务型: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

6、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P110(土地使用权流转)

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注:农业土地具有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7、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

我国存在着城市规模效益,但并不是城市越大,规模效益越高。土地规模效益开始时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到达一定城市规模后,效用反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下降。因而为了获取最大的城市规模效益,须努力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P118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

1、土地计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其必要性:1)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a、土地面积的优先性和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b、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切。2)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a、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b、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c、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改变造成的损失。3)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

体系:是在土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由长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期(5年)土地利用计划以及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构成的。

特点:(1)土地利用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计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3)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4)土地利用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3、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计划具体P137

4、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1)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即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微观管理基础)。2)完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即建立和不断完善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构成的、以年度计划为主体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3)促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决策制度的完善,(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为基础、既有效集中又适当分散的多层次决策体制)。4)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理论体系)。5)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建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各种手段的调节制度,并协调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宏观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6)提高土地利用就计划管理手段的科学水平,(采用遥感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

技术,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现代化)。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1、土地人口承载力: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2、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或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

内容:1)数量配置与稀缺性高度一致。2)质量组合与资源禀赋相适应。3)时间安排与时序性完全相当。4)资源配置应考虑区域差异

战略重点:保护耕地

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所包括的内容有哪些:

目标: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上。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2)改善生态环境。

3)解决脱贫问题。4)从总体上环节土地短缺压力

内容:1)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2)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3)要有长远性。4)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5)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

4、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论述我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由于目前我国人口仍处于增长期,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研究表明,粮食单产的提高潜力非常有限,尤其是高产耕地,但我国的耕地总量又很难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对策是有放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上。改造中低产田目的:1)直接提高粮食单 2)改善生态环境3)解决脱贫问题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1、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2、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任务和手段:

基本内容: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具体任务:1)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2)调整土地关系3)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必要的限制4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使用项目上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5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土地收益合理分配。

土地国家管理的手段:1)立法手段 2)经济手段3)行政手段4)政策手段5)计划规划手段6)司法手段7)技术手段8)教育手段。

基本目的:维护已经确定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土地的需求,并保证全国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有效的利用,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3、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1、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2、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3、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4、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5、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职能: P165

4、土地使用权:指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5、土地抵押权: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6、土地租赁权:承担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的权能。

性质:优先清偿性、附属性、不可分性。

7、土地发展权:是发展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与土地所有权分离而单独处分的财

产权。

8、土地产权: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9、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要点:1)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称为国家所有土地,简称国有土地,其所有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具体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4)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简称集体土地。5)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有的属于国家所有,有的属于农民集体所有。除法律规定属于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7)建制镇既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城市范畴,也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范畴。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1、土地征收的补偿费用:

1)土地补偿费2)安置补助费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4)青苗补偿费

2、完善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应重点解决好那些问题

1、城乡土地权属具体化。

2、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明确化。

3、土地所有制关系实在化。4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相对完整化。5、解决好新建制市带来的土地所有权转换问题。

第十章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1、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点: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2)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尚不十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2、试分析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与改革的必要性

特点:1)行政划拨。2)无偿无限期使用。3)禁止土地使用权转让。

必要性:1)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合理配置。2)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3)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完善:

内容:1)土地使用权出让 2)土地使用权转让 3)土地使用权出租 4)土地使用权抵押5)土地使用权终止

完善:1)在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中,行政划拨方式是否还需要保留。2)对土地使用权各种出让方式的适用范围应作出明确的限定。3)土地租赁市场如何进一步发育。4)原划拨用地如何逐步纳入到新的土地使用制中来。

4、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方式有哪些

1)出让 2)租赁 3)作价入股 4)授权经营 5)保留行政划拨

5、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的意义:1)清晰界定和保护农村土地产权,有利于提高农民土地收益,保持农村稳定。2)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增强土地承包的稳定性,是今后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改革的重点之一。3)承包期限越长,土地投资越大,期限越短,投资强度下降越快。或(一是确保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长期稳定。二是依法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奠定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三是奠定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网上搜))

6.在征地过程中,农民收益得不到合理补偿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政府实行低成本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大规模征地。同时,为了提高本地区竞争力,降低农地补偿标准,也导致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二是地方政府凭借征地的垄断权,通过低价征用农地、高价出让市地,从中获利。

7.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和政府为什么都要进行土地储备

私人土地储备:由于土地投资者或开发商要获得土地很困难,所以他们为了保持连续开发,必须克服不完全市场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土地储备。当土地储备的收益等于土地储备的成本时,此时的土地储备量为投资者或开发商的最佳土地储备量。公共土地储备:使城市紧凑、政府宏观调控需要

第十四章土地市场概论

1、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特点:1地域性2竞争不充分性3供给滞后性4供给弹性较小5低效率性6政府管制较严。

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运行条件:1、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2、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3、明晰的土地产权4、发达的土地金融5、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2、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1、中国土地市场上政府驱动型市场。2、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

4、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

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年限:

出让形式:协议、招标、拍卖、挂牌。

出让年限:(1)居住用地70年;(2)工业用地50年;(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4)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5)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4、试述中国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和手段。

原则:1)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解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2)在与其他市场的关系上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3)在土地市场管理手段上坚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原则。

手段:1)法律手段2)经济手段3)行政手段

5、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各种城市土地市场的主客体是什么

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主体:市、县人民政府,客体:国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转让: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在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主体:拥有中国境内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人,客体: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出租: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抵押:指土地使用权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主体:土地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客体: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和以租赁方式取得承租土地使用权。

6.土地供给: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

7.土地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

第十五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1、土地供给: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2、土地的自然供给: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途径。

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4、政府应怎样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

1)在地价上涨时,要分析地价上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地价上涨原因:a 确因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导致的地价上涨。b纯因土地炒买、炒卖导致的地价上升)。2)在地价下降时,则必须减少土地供给量。3)政府应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合理确定土地出让计划。4)政府每次出让的土地面积不宜过大。5)对旧城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即以较低价格出卖旧城改造项目中的土地。

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1、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或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

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也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2、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形成条件和原因:

形成条件:自然力,既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

原因: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3、马克思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

条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来源:农业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垄断。

4、级差地租I和Ⅱ的形成条件和地租量的计算:

I的形成条件:1)土地肥力的差异,2)土地位置的差异。

Ⅱ的形成条件:集约化经营,追加投资(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其实体为: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地租量的计算P329

5、级差地租I和II的关系:1)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实质上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I为前提和基础。?2 )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I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3)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I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6、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为什么

1)存在级差地租:1、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仍然存在。2、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形成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关系。P342

2)存在绝对地租:1、从条件和来源上分析: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中国目前

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工业相比仍然较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2、从绝对地租形成原因分析: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3、从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分析:绝对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获得土地使用权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

7、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是客观的,承认并坚持这个经济范畴,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地租范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2、地租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3、地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4、地租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等提供了基础。

8.资本主义垄断地租的概念: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第十七章地价理论及其应用

1、马克思主义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1、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3、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收入。

2、土地价格的内涵、特点及变动趋势:

内涵: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租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特点: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2、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3、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4、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5、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变动趋势:1、土地价格变动呈周期性特征:a、受经济发展周期影响b、受政府政策)调节影响。2、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3、地价变动具有明显地区差异。4、地价在房地产价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3、土地价格评估:是指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

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4、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

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的某一时点的最

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5、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

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6、中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包括哪些方面?:1、土地估价制度2、土地评估机构各估

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3、基准地价和标定低价定期公布制度 4、地价监测系统 5、

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 6、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 7土地增值税制度

7、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1、市场比较法:适用于地产市场发达、有充足的具有替代关系的土地交易实例的地

区。

2、收益还原法:只适用于有收益的土地和建筑物或房地产的估价。

3、剩余法:适用于有开发价值的土地估价:a、待开发土地的股价b、待拆迁改造

的再开发房地产的股价 c、仅将土地或房产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或房地产的

股价 d、现有新旧房地产中地价的单独评估,即从房地产价格中扣除房屋价格,剩

余之数即为地价。

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P305

土地供给曲线、土地需求曲线、土地供求平衡特点及其计算:P310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西南大学秋《土地经济学原理》在线作业题目参考资料

9107 1、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土地批租法 市场比较法 预期价值法 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 参考答案:市场比较法; 2、真正被称为现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创始人的是() 威廉配第 杜尔阁 李嘉图 马尔萨斯 参考答案:杜尔阁; 3、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用,从土地经济关系的实质来看,是一种特殊的()的有偿转移。 使用权 土地所有权 占有权 处分权 参考答案:土地所有权; 4、考虑本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根据耕地面积及农业劳动力数量或农户数量,确定适度经营规模称为() 必要规模 内部可能规模 外部可能规模 5、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为() 固定规模报酬 递增规模报酬 递减规模报酬 6、当在面积为100亩的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的工资费用为10000元,资本的消耗为40000元,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为2000元,则该土地的集约经营度为() 450元/亩 520元/亩 630元/亩 710元/亩 7、当取得总产量的最大时() 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产量最大 边际产量为零 边际产量递增 8、按照“屠能圈”的理论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第五圈应发展() 种植园艺作物 发展林业 种植农作物

实行粗放的三年轮作制 9、土地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其标志是()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论工业的区位理论》 《德国南部的中心区》 《区位经济学》 10、已知年利率r为5%,则现在的8000元相当于10年后的() 13021元 12500元 84000元 11425元 11、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建筑密度 水面利用率 容积率 土地利用系数 12、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 80元 95元 100元 105元 13、就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下降,商品的需求量() E.下降 F.增加 无法判断 14、广义的土地是指() A.土壤 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 C.纯陆地部分 D.地球的表面 15、什么是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 16、什么是生态系统 17、什么是生物群落 18、简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具体标志 19、简述预期价值法 20、土地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21、简述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22、土地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23、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24、简述改革以后的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25、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26、简述报酬变化的第一阶段 27、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28、简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分组比较评价方法

智慧树知 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对 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 B:错 答案:对 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 B:错 答案:对 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A:对 B:错 答案:对 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供给稀缺性

D:质量差异普遍性 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 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 B:仓储功能 C:承载功能 D:景观功能 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答案:自然特性 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 第一章 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 B:生态目标 C:社会目标 D:物质产品 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 B:错 答案:对 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 B:土地利用 C:土地复垦 D: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利用 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生态问题 D:技术问题 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 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率

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 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9、土地开发: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意义: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网上搜)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批 2:第二批 3:第三批 4:第四批 5:第五批 6:第六批 1:[论述题] 1.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2.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参考答案: 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答:土地的经济特性有:(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表现有:(1)其位置固定不变;(2)自然供给不变;(3)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的;(4)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5)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的影响;(6)土地价格受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的影响极大。 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权衡:(1)当必要规模小于可能规模时,必要规模即为适度经营规模;(2)当必要规模大于可能规模时,则可能规模中的较小者即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3)当外部可能规模最小时,说明农村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出去,这一点成为土地经营规模的主要制约;(4)当内部可能规模最小时,则说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瓶颈。 1:[论述题] 简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完成下表1和表2。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参考答案: 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1:[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2.土地金融有哪些特点?

2017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docx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 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鴉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 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 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 行)》标准。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 资产流转)。 18、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 (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19、土地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抽象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土地经济学简答题 第一章 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4 一、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 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5 一、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第二章 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P31 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 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P34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即首先要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坚持资本集约与劳动集约型相结合,又 必须保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努力扩大耕地。)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要求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分工。除种植 最适宜的作物之外,同时要尽可能的各类农作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P46-55 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阶段分析: 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4)生态功能(5)资产和财产功能 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 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 [单选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C A:土壤B:陆地及其陆地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表面 2: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参考答案:B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勒施 3: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 4: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B:市场比较法C:预期价值法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B 5:广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B 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 6: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B A:建筑密度B:水面利用率C:容积率D:土地利用系数 7: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参考答案: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8:耕地占用税属于参考答案:C A:所得税类B:财产税类C:行为税类D:流转税类 9: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10:[单选题]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 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 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研究的是土 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研究方法: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 ★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 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 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提高后,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 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 ★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 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 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小于1,设在产品中心消费 区;大于1,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 动成本/地域重量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A城市规模大,人流物流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遵循土地分区原理调整城市不同类型土地利用 中小城市:1.以土地利用的区位原理为基础,在分析土地利用区位效益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安排好各业用地;在分析研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 宏观角度规划好功能区的空间组合。2.充分研究各个中心城市的形成过程特 点与城市定位,并据此确定预期相适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3. 注重市场机子的调节作用。

(9097)《土地经济学原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以下哪一个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宗教信仰自由权 C:批评建议权 D:经济权 参考答案:B 2:[单选题] 代理人乙在被代理人甲的授权下,与丙所作的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由_______ 承担。( ) A:乙 B:甲 C:丙 D:甲和丙共同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 甲到乙家串门,见乙不在,动手欲强奸乙妻,乙妻极力抗拒。乙之弟在屋外闻声赶进屋内,拿起一把扁担把甲打倒在地,甲跪地求饶。此时乙回到家中,见状大怒,抓起一把砍刀向甲连砍数刀,甲当即毙命。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故意杀人 D:过失杀人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 效力最高的遗嘱形式是:()

B:自书遗嘱 C:代书遗嘱 D:录音遗嘱 E:口头遗嘱 参考答案:A 5:[单选题] 家具加工厂甲与乙签订了价值50万元的建材购买合同。合同约定买方甲先缴合同价值的10%的为定金后合同生效;在合同生效后一个月内乙方供货。合同还约定在乙方发货并在甲方验货后一周内甲方交齐全部尾款。甲方按合同约定缴了定金。而乙方通过各方面了解,发现甲方欠债很多且有证据证明,因此要求甲方提供担保。甲方认为乙方是故意找岔不想按时供货,因此坚持不提供担保。后乙方向甲方发了书面通知,要求中止该合同。乙方的行为属于以下法律规定的是:() A:同时履行抗辩权 B:后履行抗辨权 C:不安履行抗辨权 D:撤销权 参考答案:C 6:[单选题] 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内容和所构成。() A:客体 B:对象 C:事由 D:原因 参考答案:A 7:[单选题] 在下列各项中,属于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的是:( )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xx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xx 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xx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相对分散性律手段的是:()D、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 A、土地储备制度地登记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 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B、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用率D、人均耕地占有量 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A、屠能 克思 人均粮食占有量C、土地的利 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 B、马 C、詹姆斯.安得森 D、萨伊 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 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7、在我国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终极版

土地经济学(第三版)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土地资源: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作为人类生 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二、土地资产: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力 三、土地的特性 A 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的原始性 2)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不可搬动性 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5)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 6)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异性、多样性、 B土地的经济特性 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②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 ③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的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 此外,还存在有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和集约性、粗放性;土地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土地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及土地价值的二元性 四、土地的功能

A 承载功能 为人类提供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场地、空间、道路和立足地,而成为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在发生作用。 B生育或生产功能 土地作为基本生态环境要素、基本资源和生产资料,为人类社会和生命系统提供产品所具有的生育和生产功能,包括为人类和一切生物提供各种必须的生物产品、营养品和矿产品、原材料和动力资源。 C可耕功能 D资源功能 土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E土地的其他功能 ①土地的生态功能 ②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③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 ④土地的景观功能 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 1、概念: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已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