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与瓷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欢迎阅读!陶器和瓷器有哪些区别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古代各种手工业品种中有它的独有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陶器不能满足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需要,而瓷器的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制瓷技术越来越精,适应了人类生活发展需要。
那么,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哪里呢?现在就带你来了解一下: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之一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
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第一,出现的年代不同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
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第二,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
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
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第三,烧制的原料不同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
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
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
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第四,质地不同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
在大多数人眼中,陶和瓷是同一个概念。
其实不是这样的,严格地说,陶和瓷是两个东西,陶砖和瓷砖也是一样,那么陶砖和瓷砖区别是什么?1、陶和瓷的比较显着差异表现于吸水率方面,瓷的吸水率小于0.5%,陶的吸水率则大于10%,而陶质砖与瓷质砖的一个差异当然即是吸水率了,陶质砖吸水率远远大于瓷质砖。
陶质砖构造粗糙多孔,敲击的声响低调烦闷,而瓷质砖构造紧致细腻,外表光泽度好,有必定的透明度,敲击的声响洪亮悦耳。
在硬度和强度方面,陶质砖没有瓷质砖那么刚强耐磨。
2、他们除了特性上有差异,在装饰上也是有差异的。
日常日子中哪些陶质砖,哪些是瓷质砖呢?比方抛光砖、陶瓷马赛克等,与及大多数清洗洁具是瓷质的;仿古砖、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等是炻质砖,即半瓷砖,通常的瓷片是陶质砖。
墙砖中对比多的归于陶质砖,而地砖归于瓷质砖,这也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性特点来进行挑选铺贴方位的。
由于尽管瓷质砖更加刚强细腻,可是它的吸水率过小,粘贴墙面结实性不及陶质砖。
而陶质砖的硬度缺乏,便不适宜铺贴于地上。
3、瓷质砖质感细腻,规范多样,制造技能方面,不管是颜色、图画,仍是光泽,在规划上都对比精美一同,具杰出的装饰作用,能营建各式各样的特性作用,如欧式、中式特性,现代时髦。
而陶质砖装饰表现的更多是一种天然的朴素主义,而其中的釉面瓷片也因制造花样越来越丰富,而在家居装饰中也被广泛使用。
4、综上所结,陶砖和瓷砖差异在于吸水率。
吸水率小于0.5%为瓷砖,大于10%为陶砖,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多见各种抛光砖、无釉面砖、大多数清洗洁具是瓷质的,吸水率≤0.5%;仿古砖、小地砖(地爬墙)、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等是炻质砖,即半瓷砖,吸水率0.5%;瓷片、陶管、饰面瓦、琉璃成品等通常都是陶质的,吸水率>10%。
陶砖和瓷砖区别是什么就介绍到这里,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欧神诺进行详细了解。
陶与瓷的区别: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为瓷土即高岭土。
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在3%一下。
3.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摄氏度,瓷器1300摄氏度高温。
4.陶器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则多施釉。
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唐三彩是陶,施低温釉。
】公元前6000年的老宫台文化时期,出现了宽彩带。
瓷器的产生:1.商代出现原始瓷2.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3.南北朝瓷器进入辉煌的发展期越窑青瓷双流鸡首壶4.隋唐是我国瓷器的重要成长期(自唐代始而有窑名)5.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6.元代我国瓷器大量行销海外7.明清是我国制瓷的鼎盛时期【南青北白,南方产青瓷(越窑),北方产白瓷(刑窑)】【官窑:青瓷,有蟹爪纹;哥窑:青瓷,有玻璃裂纹】黄河流域中晚期遗存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其中仰韶文化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和西王村四个类型,在冀南、豫北和豫中地区有后岗、大司空村和秦王寨三个类型。
1.2.3.5.15.16钵,4.盆,6.盘,7.8.9.10.11.12.13.14.罐,17.瓶1.盘,2.3.4.罐,5.瓶,6.釜,7.8.尖底瓶,9.鹰鼎1.2.6.9.10.罐,3. 8.鬲(炊具),4.盉,5.7.盆1.5.6.7.8.9.罐,2.盆,3.豆,4.壶1.2.3.4.5.罐,6.豆,7.鬲1.豆,2.3.5.8.罐,4.杯,7.鬶6.黑陶缕孔高柄杯1.2.5.罐,3.鬶,6.杯,7.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下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甲帮文化、良渚文化1.3.罐,2.盆,4.杯,5.豆1.4.盘,2.盂形器,3.盆,5.高足杯,6.8.杯,7.壶红陶瓮,屈家岭文化1.罐,2.杯,3钵,4.釜猪纹黑陶长圆形钵双鸟朝阳骨管状针(簪子)1.7.豆,2.鼎盆,3.釜,4.壶,5.罐,6.盆,1.鼎盆,2.3.罐,4.豆,5.壶酒杯一样的叫角或者爵。
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回复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
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在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是两种不同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方法,而描述这两者的区别时,存在着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即认为陶器是粗糙的、土质感强的制作品,而瓷器是细腻、通透的制作品。
事实上,这样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首先,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并不在于粗细或土质感,而是在于材料和制作工艺上的不同。
其次,陶器和瓷器在中国陶瓷艺术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不能简单地归为好坏或高低。
首先,从材料上看,陶器主要采用陶土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
陶土是一种天然的黏土矿物,含有丰富的铁质和有机物质,因此陶器常常呈现出深沉的土黄色或红色调。
而瓷器则是以瓷土作为主要原料制成。
瓷土是一种含硅质的细腻物质,因含有较少的铁质和有机物质,所以瓷器常常呈现出洁白、通透的质感。
其次,从工艺上看,陶器和瓷器也有明显的差异。
制作陶器主要分为手工制陶和轮盘制陶两种方法。
手工制陶通过手工捏塑或模具成型,再经过晾晒、烧制等工艺加工而成。
而轮盘制陶则是指使用陶匠的双手和转盘同时操作,将陶土调整到合适的湿度后,通过旋转的转盘塑造出器物的形状。
制作瓷器则需要经历更加复杂的工艺过程,包括瓷泥制备、成型、修整、装饰、釉料涂覆、烧制等多个环节。
而且,瓷器的烧制温度远高于陶器,加工过程更为精细、繁琐。
此外,陶器和瓷器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也是不同的。
陶器早期被用作生活用具的制作材料,具有原始朴素的特点,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而后来,陶器也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表现的媒介,陶艺家通过创作陶器来展现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理念。
瓷器则常常被赋予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它不仅是精巧技艺的结晶,更是独特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粗糙与细腻、土质感与通透感,而是涉及到材料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不同。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中国流传着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说明很早的时候,人们对粘土被水浸湿后有一定的粘性和可塑性就有一定的认识,由于使用了火,人类开始吃熟食,最早可能在柴堆上烤熟野兽或挖坑放水投进烧热的石子"煮"熟植物,但这样费时费火不易熟。
最早盛放食物的容器应是植物枝条的编织物,但枝条编织物不能放在火上烧烤。
由于粘土不怕火,经火烧后变得坚硬。
启发了人们用粘土做成容器放在火上烤硬。
出土物证明,最早的陶器的制作是在编织或木制容器的内外包抹上一层粘土,使之耐火。
后来发现粘土不一定非要里面的容器也一样能成型。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1万年以前的陶片,说明在公元前8000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
陶器上遗留下来的手印较细小,证明当时是女子制陶。
长期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制陶用的粘土含砂不能太多,否则松散不易成型。
陶器的成型:从最早的在容器外包涂粘土,到用手捏成型,大约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泥条盘筑法。
即把干湿相宜的粘土揉搓成条,从下到上盘成圆形器皿,最早的装饰方法也只限于用手抹平。
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已发明了慢轮,即在地上挖洞,插一顶端安装木盘的木棍,使木棍转动起来。
慢轮最初主要是用来修饰成型的陶坯,旋转的陶坯可以被刮削得更薄,更均匀。
可以说这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最简单的机械。
以后又发明了快轮,快轮主要是用来拉坯,直到现在有的小陶瓷窑还用此种方法成型。
随着制陶技术的逐步完善,修饰方法也逐渐提高,尤其发明了慢轮以后,使陶器的器壁有可能更均匀更薄,为了美观,也是受在篮上涂泥成陶的启示、陶器上出现了篮纹、席纹、绳纹等纹饰,也有用鹅卵石在陶器上打磨光滑或彩绘的。
图文归纳:陶器、原始瓷、瓷器学习古陶瓷知识时,经常看到“陶器”、“原始瓷”、“陶瓷”等说法。
今天就梳理一下这些说法。
《中国陶瓷史》中记载,从产生发展的脉络和渊源关系来讲,我国8000多年前最先出现的是陶,然后是3500年前出现了原始瓷,1800年前出现的陶瓷。
一、陶器与原始瓷的区别二、“原始瓷”的说法原始瓷最早出现时,是因为它在陶器烧制的各种工艺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所以源于陶器又有别于陶器,并且是瓷器产生的雏形。
因为胎体内含铁较高,所以原始瓷烧制出来主要是青色,因此也有称作“原始青瓷”的。
故宫陶瓷专家探究“原始青瓷”中的“原始”一词时发现,“原始瓷”这个名字不是古代就有的,其实最早源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划分的理论而提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原始社会”的提法是在19世纪40年代才出现的。
“原始青瓷”这个词怎么横空出来的呢?它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瓷器考古的学者、专家为了方便研究探讨、写书写文章而统一一下介于陶和瓷发展之间这个阶段的东西,有的人叫“釉陶”,有的人说叫“瓷器”,有的人说叫“高温陶器”,这批专家包括郭沫若、邓白、耿宝昌先生一起谈论着,后来还是郭沫若先生综合素质高,灵活借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划分原理,就说这叫“原始青瓷”吧。
现在看,这个名词取的也算高明,首先能区别于它不是瓷器,同时也说到了它是跟瓷器沾边;偶然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巧妙地用到了瓷器上,从此至今大家就知道有一个原始青瓷的概念了。
其实这个说法仔细想想还是有些冒然的,我们可以去查查,除了瓷器,中国考古界再没有“原始铜器”、“原始漆器”的说法,这是当年没办法而原创的概念,现在被大家都接受了。
现在想想,古代人确实不可能说自己是“原始人”、“原始瓷”,都是后人贴上的标签。
陶器和瓷器我们都见过很多,根据考古发现,原始瓷的存在其实前后也有1700来年,但原始瓷与陶器、瓷器有着先后同时代存在和交融过渡,往往不是很容易被我们识别。
试从材料学角度分析陶与瓷和钢与铁的区别泥土和瓷土的区别不大,都属于硅酸盐类矿物。
但由于所含杂质的种类、数量及烧成温度等因素影响,就使得它们呈现出很多不同之处:如粘性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釉色上也各具特点。
1、陶器与瓷器相比,陶器胎体粗松,吸水率高,强度低,敲击时声音沙哑,断口参差不齐,叩之无金属声;瓷器胎体致密坚硬,敲击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胎体表面光滑平整,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
2、瓷器的化学组成中含铁、钛等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对提高瓷器的机械强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陶器的显微结构主要是孔隙,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孔径一般小于0.1μm;瓷器的显微结构则以晶粒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结构为主,气孔率只有1%左右,几乎看不见孔隙。
4、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000 ℃左右,瓷器可达到1200 ℃甚至1400 ℃。
5、陶器内部常有夹杂物,除铁质外还有砂粒、石英颗粒等,而瓷器没有此缺陷。
6、从显微结构来说,陶器的莫氏硬度在2左右,瓷器约为6-7,后者明显地高于前者。
7、陶器烧制时,需要在窑炉内装入木材、草等燃料,而瓷器烧制过程中,则尽量避免窑炉内空气流通,否则会产生爆裂。
8、陶器的吸水率一般超过10%,瓷器一般在1%以下。
9、陶器施釉方法单调,一般采用浸釉法,即将坯体浸泡在釉浆里;瓷器则可采用蘸釉法、刷釉法、喷釉法等。
10、陶器的烧成范围窄,最高只能达到1000 ℃左右,而瓷器则广泛应用于1300 ℃以上。
11、从烧成气氛来讲,陶器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而瓷器则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
12、从烧成设备来说,陶器多采用龙窑、馒头窑等室式窑炉烧成,而瓷器却利用煤气窑、隧道窑等连续式窑炉烧成。
13、从烧成环境来说,陶器在自然条件下烧成,而瓷器必须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
14、从施釉技术来说,陶器多采用蘸釉法、荡釉法等手段施釉,而瓷器却多采用浇釉法、喷釉法、刷釉法等施釉。
15、从烧成周期来说,陶器烧成周期短,一般1天-2天即可完成,而瓷器往往需要3-4天才能完成。
陶与瓷的区别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
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
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
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
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
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
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
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
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其它回答
奥贝马06-04-30
偶也凑个热闹。
去年倒腾瓷砖还记得一些。
当时专家跟偶们说,你们作买卖的知道三点就行了:
首先是配料不同。
陶和瓷大致都是石英、粘土和长石弄一块儿的,差别是三样比例不同:一般陶器土多石少,特别长石更少,比如普通砖瓦花盆;如果多加点儿长石,就是非常结实的炻器,还算陶,比如水缸;如果再多一点儿长石,就是化工用瓷了,大家都见过;如果石多土少那大都是瓷喽。
不过绝缘瓷,就是电线杆子上面那家伙,基本上没什么粘土了;如果是镶牙使的瓷,除了几乎无土,石英也必须很少。
至于偶们倒腾的瓷砖,说老实话,几乎没有是瓷的,顶好接近差的化工瓷吧。
其次是烧成温度不同。
这也是没办法,什么料做什么东西嘛。
陶因土多,烧重了,就软了,变形弯翘;瓷因石多,烧轻了,就粘不到一块,一碰就碎。
具体火候跟上面专家说的差不多。
第三是什么内部组织不同。
陶里面多气孔,还有玻璃什么的,就是容易烧化的粘土,所以吸水透气厉害,强度硬度较低;瓷里面气孔少,玻璃什么的也少,所以相反。
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至于外面的釉层,偶听说基本上属于玻璃,既非陶亦非瓷,给陶瓷长门面的。
为了多彩好烧,还加什么铅之类的东西,所以最近两年大家都用白碗了。
但偶有听说太白了也不行,因为会加那个什么什么,比铅还坏。
不知道到底是专家害我们、还是造碗的老板害我们,或者不会是什么商业欺诈吧,就象几年前嚷嚷石材都成原子弹啦,让偶们陪了不少。
以上偶凭记忆瞎说的,请各位专家指正!
持酒劝风06-04-30
陶器与瓷器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器物。
陶器发明在先,瓷器是在陶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原料的选择,淘洗提炼,加工制泥,拉胚成型,以及入窑焙烧等粗放工艺基本都是相同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看似密切,但从形成的条件及内部成分的组成是截然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
1.胎土原料不同
陶土是以自然界中继以得到德南图为原料极易得到的粘土为原料,瓷土是以一种岩状矿石为原料,入窑烧结后,从胎质上讲,陶器粗松,瓷器坚致,陶器近土,瓷器近石。
2.上釉的不同
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或施以金属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釉,性能:吸水性强、透气性强。
表面硬度和使用强度差。
瓷器为满釉,施以钙为助熔济的高温釉。
性质是表面致密化、强度、硬度大幅度提高。
玻璃质感强,不透气、吸水率经物理测试在1%以下或不吸水。
3.烧结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700-800度,工艺简单。
瓷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1400度,且工艺复杂。
4. 发明地不同
陶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只要会用火,就出现了陶器,没有确切的发明国。
瓷器是中国发明的,随着蒙古西征,欧洲学会了制作瓷器,但在此之前,只有中国出产瓷器。
陶与瓷有什么不同?怎样区分?
2011-09-13|
满意回答
陶用普通粘土,瓷是高岭土。
陶与瓷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瓷只有白色,而陶除了白色之外还有红色、褐色、黑色等,但不管是瓷还是陶都可以通过添加色剂来改变颜色;其次是瓷器的烧成温度高,在1200℃以上,而陶只在600℃-800℃之间;第三,瓷的烧结度强,胎体坚硬致密,陶相对质地较疏
松;第四,瓷敲击声清脆、洪亮。
陶敲击声哑闷;第五,瓷的吸水率小,几乎不吸水,陶的吸水率高;第六,瓷具有半透明性,陶是不透明体,且陶的化学性能和机械强度不如瓷。
周舟zou|2011-09-13
其他回答
rqauq
256
热心网友|2011-09-13
陶瓷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陶瓷是用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粉体,经高温烧结而成的,以多晶聚集体为主的固态物质. 狭义的陶瓷概念中不包括玻璃,搪瓷
rutuan00|2011-09-13。